CN205597773U - 发热盘及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发热盘及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597773U
CN205597773U CN201620246737.6U CN201620246737U CN205597773U CN 205597773 U CN205597773 U CN 205597773U CN 201620246737 U CN201620246737 U CN 201620246737U CN 205597773 U CN205597773 U CN 2055977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generating disc
interior pot
disk body
exte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24673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吕伟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24673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5977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5977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5977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热盘及烹饪器具,发热盘用于加热内锅,其中,发热盘包括与内锅底壁配合的第一盘体和与第一盘体连接并向内锅的侧壁延伸的延伸部;其中,第一盘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加热管,延伸部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加热管。该技术方案的发热盘能够利用第一盘体加热内锅的底壁,同时利用延伸部加热内锅的侧壁,从而能够对内锅进行立体加热,进而能够使内锅的侧壁和底壁均匀受热,同时该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多管发热盘,即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加热管和至少一个第二加热管的发热盘,可实现发热盘的多功率、低成本调节,其中,将第一加热管和第二加热管分别设置在两个盘体上能够将发热盘的热源分布地更均匀,进而能够更均匀地加热内锅。

Description

发热盘及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发热盘及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普通发热盘式压力锅中,发热盘的功率一般都是固定的,即功率不可调节,但在实际烹饪过程中,不同食材的烹饪火力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利用单一功率的压力锅烹饪出来的某些食物的口感非常不好,进而严重降低了用户体验。
因此,如何设计出一种功率可调且成本低的发热盘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相关技术或现有技术中的一个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正是基于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功率可调且成本低的发热盘。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有上述发热盘的烹饪器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热盘,用于加热内锅,其中,所述发热盘包括与内锅底壁配合的第一盘体和与所述第一盘体连接并向所述内锅的侧壁延伸的延伸部;其中,所述第一盘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加热管,所述延伸部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加热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发热盘,由于能够利用第一盘体上的第一加热管加热内锅的底壁,同时利用延伸部上的第二加热管加热内锅的侧壁,从而能够将发热盘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内锅的侧壁上,进而一方面能够使内锅的侧壁和底壁均匀受热,另一方面还能够对内锅进行立体加热,因而在 蒸煮米饭等食物时便可避免出现底部热量集中而使底部米饭等食物过熟而上层米饭等食物夹生的问题,从而提高了产品的烹饪效果及提高了用户体验。同时,该技术方案还通过设置多管发热盘,即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加热管和至少一个第二加热管的发热盘,从而可实现发热盘的多功率调节,具体地,比如第一加热管的功率为W1,第二加热管的功率为W2,因此,在只使用一第一加热管加热时,发热盘的加热功率为W1,在只使用一第二加热管加热时,发热盘的加热功率为W2,而在同时使用一第一加热管和一第二加热管加热时,发热盘的加热功率为W1+W2,因此通过选择不同的加热管加热,即可实现发热盘的多功率加热,从而使得用户可根据烹饪食物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加热功率,具体地,比如对于需要大火熬煮的食物,可利用第一加热管和第二加热管同时加热,以使食物内的营养成分充分析出,而对于那些需要小火慢炖的食物,可利用第一加热管或第二加热管单独进行加热,从而一方面可防止食物过熟,另一方面可充分保留食物内的营养成分。该种加热方式,由于能够结合食材的自身情况选择不同加热功率,因此无论是烹饪何种食物,都能够很好地利用食物的营养成分,以提高烹饪出的食物的营养价值及口感。此外,通过将至少一个第一加热管和至少一个第二加热管分别设置在两个盘体上,从而使得发热盘的热源分布地更加均匀,进而能够更均匀地加热内锅。另外,还可通过设置程序来使第一盘体上的第一加热管和延伸部上的第二加热管交替工作,从而便能够对内锅的侧面和底壁进行交替加热,进而可实现更多产品功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加热管在所述第一盘体上靠近所述延伸部设置,所述第二加热管在所述延伸部靠近所述第一盘体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加热管和第二加热管均相互靠近设置,即第一加热管和第二加热管均设置在第一盘体与延伸部的连接处的附近,该种设置,能够对内锅的底壁及侧壁的连接处进行集中加热,因而能够使内锅内的左下端及右下端的食物不断地向内锅的中部翻滚,从而能够加快内锅内的热量循环,以使内锅内的食物充分混合,进而一方面能够均匀加热内锅的食物,另一方面使得烹饪出的食物具有更好地营养价值及口感。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加热管的功率为第一功率,所 述第二加热管的功率为第二功率,且所述第一功率不等于所述第二功率。
当然,在实现发热盘的功率可调的原则下,第一功率也可等于第二功率。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发热盘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延伸部的内表面包括有第一曲面,所述第一曲面上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在20mm至100mm的范围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延伸部的内表面上的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在20mm至100mm的范围内,从而能够增大发热盘的传热面积,进而能够将发热盘产生的热量大量地传递到内锅的侧壁上,以提高发热盘的传热效率及加热效率,因而能够有效的解决平状发热盘存在的侧面加热不足,底部温度过高造成底部米饭过熟而上层米饭夹生的问题。此外,延伸部的内表面上的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在20mm至100mm的范围内,因而在加热状态时延伸部可产生一定量的外扩,因而在将该发热盘应用于电压力锅等产品中时,发热盘的延伸部可为电压力的内锅预留出内锅加热承压后变形所需的空间,即能够预留给内锅加热承压后变形的余量,从而可防止电压力锅等产品在加热变形后出现发热盘与内锅相干涉的情况发生。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曲面为圆弧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延伸部与第一盘体平滑连接,平滑连接一方面可提高延伸部的内表面的光滑度,以提高发热盘的美观性,另一方面,平滑连接的结构较为简单,因而非常便于加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盘体的上表面为向所述内锅的底壁凸起的第二曲面,所述第二曲面上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大于等于500mm。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盘体的上表面为向内锅的底壁方向凸起的曲面,因此,可对应将内锅的底壁也设置成相对应的曲面,从而便可提高第一盘体与内锅底壁相配合的面积,进而便可提高第一盘体的传热效率,以提高发热盘的加热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二曲面为圆弧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二曲面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为圆面,所述圆面的直径在50mm至200mm的范围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二曲面的曲率半径和圆面的直径即可准确地限定出第二曲面的大小,其中,所述第二曲面的曲率半径一定时,圆面的直径越大,第一盘体的上表面的面积就越大,因而与内锅的配合面积就越大,从而能够相对提高发热盘的传热效率,但同时圆面的直径越大,则第一盘体向内锅的底壁拱起的高度也就越大,因而延伸部又更容易折断,因此,优选地,第二曲面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为圆面,所述圆面的直径在50mm至200mm的范围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曲面在竖直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高度值在2mm至15mm的范围内。其中,第一曲面在竖直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高度即为延伸部的内表面的上端面与延伸部的内表面的下端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也即整个发热盘的内表面的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垂直距离。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热盘;及内锅和外锅,所述发热盘安装在所述外锅内,所述内锅装配在所述外锅内,并与所述外锅内的所述发热盘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烹饪器具,具有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发热盘,因此该烹饪器具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发热盘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内锅的外壁面与所述发热盘的上表面相适配,从而便于内锅与发热盘更好的配合,进而即可提高发热盘与内锅之间的传热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发热盘的第一盘体与所述发热盘的延伸部的连接处与所述内锅的外壁面相接触,所述第一盘体与所述内锅的外壁面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内锅的外壁面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隙。
在该技术方案中,内锅底壁的两端与发热盘充分接触,而内锅底壁的中间区域却与第一盘体保留着第一间隙,内锅的侧壁与延伸部保留着第二间隙,从而在带有压力的电压力锅产品上,采用此种配合关系的内锅和发 热盘,能够有效地将内锅底部的受压均匀分布到发热盘的侧面及底部,从而增加了发热盘的承压面积,进而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平状发热盘受压耐久后底部变形,造成传热不好,煮饭夹生的问题。同时,该间隙的设置为第一盘体、延伸部受热变形预留了一定的变形空间,从而可防止发热盘受热变形后与内锅相干涉的情况发生。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间隙的宽度在0.2mm至0.6mm的范围内,所述第二间隙的宽度大于0mm小于0.6mm。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间隙的宽度从所述第一盘体与所述延伸部的连接处至所述内锅的中心处依次增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二间隙的宽度从所述第一盘体与所述延伸部的连接处至所述延伸部的上端点依次增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温控器,所述温控器的第一端安装在所述外锅上;其中,所述发热盘上设置有通孔,所述温控器的第二端伸出所述通孔,并与所述内锅接触。
在该技术方案中,温控器用于检测内锅的温度,并根据内锅的温度控制发热盘的加热功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烹饪器具为电压力锅或电饭煲。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发热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3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发热盘,11第一盘体,12延伸部,131第一加热管,132第二加热管,2内锅,31第一间隙,32第二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发热盘1及烹饪器具。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热盘1,用于加热内锅2,其中,发热盘1包括与内锅2底壁配合的第一盘体11和与第一盘体11连接并向内锅2的侧壁延伸的延伸部12;其中,第一盘体1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加热管131,延伸部1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加热管13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发热盘1,由于能够利用第一盘体11上的第一加热管131加热内锅2的底壁,同时利用延伸部12上的第二加热管132加热内锅2的侧壁,从而能够将发热盘1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内锅2的侧壁上,进而一方面能够使内锅2的侧壁和底壁均匀受热,另一方面还能够对内锅2进行立体加热,因而在蒸煮米饭等食物时便可避免出现底部热量集中而使底部米饭等食物过熟而上层米饭等食物夹生的问题,从而提高了产品的烹饪效果及提高了用户体验。同时,该技术方案还通过设置多管发热盘,即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加热管131和至少一个第二加热管132的发热盘1,从而可实现发热盘1的多功率调节,具体地,比如第一加热管131的功率为W1,第二加热管132的功率为W2,因此,在只使用一第一加热管131加热时,发热盘1的加热功率为W1,在只使用一第二加热管132加热时,发热盘1的加热功率为W2,而在同时使用一第一加热管131和一第二加热管132加热时,发热盘1的加热功率为W1+W2,因此通过选择不同的加热管加热,即可实现发热盘1的多功率加热,从而使得用户 可根据烹饪食物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加热功率,具体地,比如对于需要大火熬煮的食物,可利用第一加热管131和第二加热管132同时加热,以使食物内的营养成分充分析出,而对于那些需要小火慢炖的食物,可利用第一加热管131或第二加热管132单独进行加热,从而一方面可防止食物过熟,另一方面可充分保留食物内的营养成分。该种加热方式,由于能够结合食材的自身情况选择不同加热功率,因此无论是烹饪何种食物,都能够很好地利用食物的营养成分,以提高烹饪出的食物的营养价值及口感。此外,通过将至少一个第一加热管131和至少一个第二加热管132分别设置在两个盘体上,从而使得发热盘1的热源分布地更加均匀,进而能够更均匀地加热内锅2。另外,还可通过设置程序来使第一盘体11上的第一加热管131和延伸部12上的第二加热管132交替工作,从而便能够对内锅2的侧面和底壁进行交替加热,进而可实现更多产品功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加热管131在第一盘体11上靠近延伸部12设置,第二加热管132在延伸部12靠近第一盘体11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加热管131和第二加热管132均相互靠近设置,即第一加热管131和第二加热管132均设置在第一盘体11与延伸部12的连接处的附近,该种设置能够对内锅的底壁及侧壁的连接处进行集中加热,因而能够使内锅内的左下端及右下端的食物不断地向内锅的中部翻滚,从而能够加快内锅内的热量循环,以使内锅内的食物充分混合,进而一方面能够均匀加热内锅的食物,另一方面使得烹饪出的食物具有更好地营养价值及口感。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加热管131的功率为第一功率,第二加热管132的功率为第二功率,且第一功率不等于第二功率。
当然,在实现发热盘1的功率可调的原则下,第一功率也可等于第二功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延伸部12的内表面包括有第一曲面,第一曲面上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R1在20mm至100mm的范围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延伸部12的内表面上的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 在20mm至100mm的范围内,从而能够增大发热盘1的传热面积,进而能够将发热盘1产生的热量大量地传递到内锅2的侧壁上,以提高发热盘1的传热效率及加热效率,因而能够有效的解决平状发热盘1存在的侧面加热不足,底部温度过高造成底部米饭过熟而上层米饭夹生的问题。此外,延伸部12的内表面上的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在20mm至100mm的范围内,因而在加热状态时延伸部12可产生一定量的外扩,因而在将该发热盘1应用于电压力锅等产品中时,发热盘1的延伸部12可为电压力的内锅2预留出内锅2加热承压后变形所需的空间,即能够预留给内锅2加热承压后变形的余量,从而可防止电压力锅等产品在加热变形后出现发热盘1与内锅2相干涉的情况发生。
其中,优选地,第一曲面为圆弧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延伸部12与第一盘体11平滑连接,平滑连接一方面可提高延伸部12的内表面的光滑度,以提高发热盘1的美观性,另一方面,平滑连接的结构较为简单,因而非常便于加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盘体11的上表面为向内锅2的底壁凸起的第二曲面,第二曲面上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R2大于等于500mm。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盘体11的上表面为向内锅2的底壁方向凸起的曲面,因此,可对应将内锅2的底壁也设置成相对应的曲面,从而便可提高第一盘体11与内锅2底壁相配合的面积,进而便可提高第一盘体11的传热效率,以提高发热盘1的加热效率。
其中,优选地,第二曲面为圆弧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二曲面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为圆面,所述圆面的直径在50mm至200mm的范围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二曲面的曲率半径和圆面的直径即可准确地限定出第二曲面的大小,其中,所述第二曲面的曲率半径一定时,圆面的直径越大,第一盘体11的上表面的面积就越大,因而与内锅2的配合面积就越大,从而能够相对提高发热盘1的传热效率,但同时圆面的直径越大,则第一盘体11向内锅2的底壁拱起的高度也就越大,因而延伸部12 又更容易折断,因此,优选地,第二曲面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为圆面,所述圆面的直径在50mm至200mm的范围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曲面在竖直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高度值H在2mm至15mm的范围内。其中,第一曲面在竖直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高度即为延伸部的内表面的上端面与延伸部的内表面的下端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也即整个发热盘的内表面的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垂直距离。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如图2所示,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发热盘1;及内锅2和外锅(图中未示出),发热盘1安装在外锅内,内锅2装配在外锅内,并与外锅内的发热盘1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烹饪器具,具有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发热盘1,因此该烹饪器具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发热盘1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内锅2的外壁面与发热盘1的上表面相适配,从而便于内锅2与发热盘1更好的配合,进而即可提高发热盘1与内锅2之间的传热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发热盘1的第一盘体11与发热盘1的延伸部12的连接处与内锅2的外壁面相接触,第一盘体11与内锅2的外壁面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31,延伸部12与内锅2的外壁面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隙32。
在该技术方案中,内锅2底壁的两端与发热盘1充分接触,而内锅2底壁的中间区域却与第一盘体11保留着第一间隙31,内锅2的侧壁与延伸部12保留着第二间隙32,从而在带有压力的电压力锅产品上,采用此种配合关系的内锅2和发热盘1,能够有效地将内锅2底部的受压均匀分布到发热盘1的侧面及底部,从而增加了发热盘1的承压面积,进而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平状发热盘1受压耐久后底部变形,造成传热不好,煮饭夹生的问题。同时,该间隙的设置为第一盘体11、延伸部12受热变形预留了一定的变形空间,从而可防止发热盘1受热变形后与内锅2相干涉的情况发生。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间隙31的宽度在0.2mm至0.6mm的范围内,第二间隙32的宽度大于0mm小于0.6mm。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间隙31的宽度从第一盘体11与延伸部12的连接处至内锅2的中心处依次增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二间隙32的宽度从第一盘体11与延伸部12的连接处至延伸部12的上端点依次增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烹饪器具还包括:温控器(图中未示出),温控器的第一端安装在外锅上;其中,发热盘1上设置有通孔,温控器的第二端伸出通孔,并与内锅2接触。
在该技术方案中,温控器用于检测内锅2的温度,并根据内锅2的温度控制发热盘1的加热功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烹饪器具为电压力锅或电饭煲。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Claims (10)

1.一种发热盘,用于加热内锅,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盘包括与内锅底壁配合的第一盘体和与所述第一盘体连接并向所述内锅的侧壁延伸的延伸部;
其中,所述第一盘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加热管,所述延伸部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加热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加热管在所述第一盘体上靠近所述延伸部设置,所述第二加热管在所述延伸部靠近所述第一盘体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伸部的上表面包括有第一曲面,所述第一曲面上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在20mm至100mm的范围内;和/或
所述第一盘体的上表面为向所述内锅的底壁凸起的第二曲面,所述第二曲面上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大于等于500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曲面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为圆面,所述圆面的直径在50mm至200mm的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曲面在竖直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高度值在2mm至15mm的范围内。
6.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热盘;及
内锅和外锅,所述发热盘安装在所述外锅内,所述内锅装配在所述外锅内,并与所述外锅内的所述发热盘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盘的第一盘体与所述发热盘的延伸部的连接处与所述内锅的外壁面相接触,所述第一盘体与所述内锅的外壁面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内锅的外壁面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隙的宽度在0.2mm至0.6mm的范围内,所述第二间隙的宽度大于0mm小于0.6mm。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温控器,所述温控器的第一端安装在所述外锅上;
其中,所述发热盘上设置有通孔,所述温控器的第二端伸出所述通孔,并与所述内锅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烹饪器具为电压力锅或电饭煲。
CN201620246737.6U 2016-03-25 2016-03-25 发热盘及烹饪器具 Active CN2055977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246737.6U CN205597773U (zh) 2016-03-25 2016-03-25 发热盘及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246737.6U CN205597773U (zh) 2016-03-25 2016-03-25 发热盘及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597773U true CN205597773U (zh) 2016-09-28

Family

ID=569648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246737.6U Active CN205597773U (zh) 2016-03-25 2016-03-25 发热盘及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59777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68660A (zh) * 2018-05-16 2018-12-11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电压力锅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68660A (zh) * 2018-05-16 2018-12-11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电压力锅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714607U (zh) 一种带辅助加热器的电压力锅
CN205548308U (zh) 烹饪器具
CN203815208U (zh) 一种厨房电热器具的杯体及使用该杯体的食品加工机
CN107773029A (zh) 烹饪器具
CN204445368U (zh) 烹饪器具
CN205514171U (zh) 发热盘及烹饪器具
CN205597773U (zh) 发热盘及烹饪器具
CN205548298U (zh) 烹饪器具
CN202426321U (zh) 组合式烤箱
CN204445330U (zh) 烹饪器具
CN101797122A (zh) 具有硅树脂手柄的热扩散器
CN205514049U (zh) 内锅及烹饪器具
CN205514079U (zh) 发热盘及烹饪器具
CN203647117U (zh) 一种具有均匀加热效果的陶瓷电饭锅加热装置
CN206761466U (zh) 电水壶
CN205514080U (zh) 发热盘及烹饪器具
CN204743707U (zh) 用于烹饪真空包装食物的低温恒温烹饪锅
CN204351612U (zh) 水壶
CN205548307U (zh) 发热盘及烹饪器具
CN204445316U (zh) 电饭煲
CN209932454U (zh) 一种用于饮品自动化烹饪的加热装置
CN108324099A (zh) 电水壶
CN206324629U (zh) 一种电饭锅
CN202635898U (zh) 饭盒
CN105795903A (zh) 水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