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589309U - 副车架纵梁 - Google Patents

副车架纵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589309U
CN205589309U CN201620226555.2U CN201620226555U CN205589309U CN 205589309 U CN205589309 U CN 205589309U CN 201620226555 U CN201620226555 U CN 201620226555U CN 205589309 U CN205589309 U CN 2055893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ngeron
bolt
bottom sheet
subframe
upper sl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22655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梅英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General Motors Corp Ltd
Pan Asia Technical Automotive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General Motors Corp Ltd
Pan Asia Technical Automotive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General Motors Corp Ltd, Pan Asia Technical Automotive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General Motor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22655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5893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5893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5893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副车架纵梁,其中,包括:纵梁上片、纵梁下片、螺栓套筒和溃缩变形环,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固定连接,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均设置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溃缩变形环包括主体部和连接部,主体部穿过第一安装孔分别延伸至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外部,连接部分别与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固定连接,连接部的内壁与螺栓套筒的外壁固定连接在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之间;螺栓套筒设置有开槽,开槽宽度与副车架螺栓外径相等。利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副车架纵梁能够有效地避免碰撞过程中撞击力传递到副车架螺栓,从而保护副车架螺栓不发生断裂,同时提高溃缩变形吸能能力,增加整车的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副车架纵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底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副车架纵梁。
背景技术
副车架纵梁是副车架沿整车前后方向的部件。在车辆前碰撞时,副车架纵梁可以溃缩变形吸能,减少乘客舱的侵入量,对车辆的安全性能有重要意义。
图1是现有技术中副车架纵梁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副车架纵梁包括纵梁上片1'、纵梁下片2'和螺栓套筒4',纵梁上片1'与纵梁下片2'焊接而成,螺栓套筒4'设置纵梁上片1'和纵梁下片2'之间,位于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的后部,纵梁上片1'和纵梁下片2'上均设置有螺栓孔与螺栓套筒4'适配。纵梁上片1'和纵梁下片2'上均设置有导向槽3',导向槽3'为凹槽形状,其宽度与纵梁上片1'的宽度相等。现有技术中的副车架纵梁主要通过设置纵梁上片1'和纵梁下片2'的形状,并在纵梁上片1'或纵梁下片2'设置导向槽3'等方式,通过纵梁上片1'和纵梁下片2'在碰撞中沿导向槽3'变形来实现副车架纵梁溃缩变形吸能。
现有技术中的副车架纵梁在碰撞中,该副车架纵梁主要依靠导向槽3'的变形来吸能,受到副车架纵梁的长度和刚度的限制,导向槽3'沿副车架纵梁长度方向的长度不可能设置的太大。因此,导向槽3'形变量有限,导致导向槽3'吸能能力有限。当导向槽3'的变形不足以完全吸收撞击力时,撞击力很容易直接由副车架纵梁直接传递螺栓套筒4',导致螺栓套筒4'内的副车架螺栓断裂。因此,现有技术中的副车架纵梁需要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副车架纵梁,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避免副车架螺栓受力断裂,同时提高溃缩变形吸能能力,增加整车的安全性能。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副车架纵梁,其中,包括:纵梁上片、纵梁下片、螺栓套筒和溃缩变形环,其中,所述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固定连接,所述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均设置有用于与溃缩变形环适配的第一安装孔和用于与螺栓套筒适配的第二安装孔;所述溃缩变形环包括主体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置在主体部上,所述主体部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分别延伸至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外部,所述连接部分别与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固定连接,所述连接部的内壁与所述螺栓套筒的外壁固定连接在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之间;所述螺栓套筒设置有开槽,所述开槽宽度与用于连接副车架和车身的副车架螺栓外径相等,所述副车架螺栓穿过第二安装孔嵌套在螺栓套筒上。
如上所述的副车架纵梁,其中,优选的是,所述连接部的内径与所述螺栓套筒的外径相等。
如上所述的副车架纵梁,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内径与所述主体部的外径相等。
如上所述的副车架纵梁,其中,优选的是,所述主体部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对称,且均为斜面。
如上所述的副车架纵梁,其中,优选的是,所述主体部的高度是连接部高度的3倍。
如上所述的副车架纵梁,其中,优选的是,所述主体部上下端面的角度均小于30°。
如上所述的副车架纵梁,其中,优选的是,所述主体部延伸出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外部的长度均为所述主体部厚度的2倍。
如上所述的副车架纵梁,其中,优选的是,所述连接部和螺栓套筒、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连接部和纵梁上片与连接部和纵梁下片的连接方式均为焊接。
如上所述的副车架纵梁,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纵梁上片、纵梁下片、溃缩变形环和螺栓套筒均为一体冲压成型。
如上所述的副车架纵梁,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纵梁上片、纵梁下片、溃缩变形环和螺栓套筒的材质均为钢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副车架纵梁通过设置纵梁上片、纵梁下片、螺栓套筒和溃缩变形环,溃缩变形环包括主体部和连接部,主体部分别延伸至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外部,所述连接部的内壁与所述螺栓套筒的外壁固定连接在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之间,并且所述连接部分别与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固定连接;所述螺栓套筒设置有开槽,所述开槽宽度与用于连接副车架和车身的副车架螺栓外径相等,在碰撞时,溃缩吸能环上下端面被挤入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之间,溃缩变形吸能,副车架螺栓能够脱离螺栓套筒进入溃缩变形环中,避免螺栓套筒直接撞击副车架螺栓造成副车架螺栓断裂的问题,有效地保护了副车架螺栓,同时提高溃缩变形吸能能力,增加整车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副车架纵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纵梁安装副车架螺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纵梁未安装副车架螺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俯视图;
图5为图3的侧视图
图6是图3隐藏副车架纵梁上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纵梁中的螺栓套筒和溃缩变形环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纵梁安装副车架螺栓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纵梁未安装副车架螺栓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俯视图,图5为图3的侧视图,图6是图3隐藏副车架纵梁上片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纵梁中的螺栓套筒和溃缩变形环的连接示意图。
如图2-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纵梁,其中,包括:纵梁上片1、纵梁下片2、螺栓套筒3和溃缩变形环4;其中,所述纵梁上片1和纵梁下片2固定连接,所述纵梁上片1和纵梁下片2均设置有用于与溃缩变形环4适配的第一安装孔7和用于与螺栓套筒3适配的第二安装孔6;所述溃缩变形环4包括主体部401和连接部402,所述连接部402设置在主体部401上,所述主体部401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7分别延伸至纵梁上片1和纵梁下片2外部,所述连接部402分别与纵梁上片1和纵梁下片2固定连接,所述连接部402的内壁与所述螺栓套筒3的外壁固定连接在纵梁上片1和纵梁下片2之间;所述螺栓套筒3设置有开槽8,所述开槽8宽度与用于连接副车架和车身的副车架螺栓5外径相等,所述副车架螺栓5穿过第二安装孔6嵌套在螺栓套筒3上。
如图2所示,纵梁上片1包括前部101、中部102、后部103,前部101呈矩形形状,中部102为具有一定角度的斜面,后部103呈五边形形状,前部101通过中部102连接后部103。在本实施例中,纵梁下片2与纵梁上片1对称,纵梁上片1和纵梁下片2焊接成封闭方形管状,也可以采用其他连接方式,保证纵梁上片1和纵梁下片2固定连接即可。纵梁上片1和纵梁下片2也可以设置为不对称,只要满足纵梁上片1与纵梁下片2适配以及副车架整体刚度、耐久度等性能的要求即可。纵梁上片1和纵梁下片2固定连接成封闭方形管状。
如图4所示,第一安装孔7设置在纵梁上片1中部102和纵梁上片1后部103上,第一安装孔7设置在中部102上的部分为半圆形701,在后部103上的部分为类矩形702,半圆形701的直径与类矩形702的长边相等,第一安装孔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与溃缩变形环4适配即可。第二安装孔6为圆孔,设置在纵梁上片1后部103上,第二安装孔6也可以设置为别的形状,与螺栓套筒3适配即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孔6用来安装副车架螺栓5,副车架螺栓5一般为M14的螺栓(即直径为14mm的螺栓),第二安装孔6的孔径一般比副车架螺栓5直径大2mm左右,即直径为16mm。纵梁上片1和纵梁上片2对称,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6和图7所示,溃缩变形环4包括主体部401和连接部402,主体部401的上下端面和连接部402的上下端面均为圆弧面403连接。连接部402的上端面和下断面分别与纵梁上片1和纵梁下片2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402与纵梁上片1和纵梁下片2连接方式为焊接,焊接位置为连接部402和纵梁上片1、纵梁下片2接触的位置,溃缩变形环4与纵梁上片1和纵梁下片2也可以采用其他连接方式,保证稳固连接即可。
溃缩变形环4的主体部401延伸至纵梁上片1和纵梁下片2外部,碰撞时,纵梁上片1和纵梁下片2发生形变吸能后,再将溃缩变形环4的上下端面挤入纵梁上片1和纵梁下片2之间,相比现有技术,提高了溃变吸能能力,增加了整车的安全性能。在本实施例中,溃缩变形环4的主体部401延伸出纵梁上片1和纵梁下片2外部的长度均为所述主体部401厚度的2倍,保证碰撞时主体部401的上下端面能够被挤入纵梁上片1和纵梁下片2之间,同时增大了碰撞时撞击力的受力面积,提高了副车架纵梁的溃变吸能能力。
螺栓套筒3为圆柱体形套筒,所述副车架螺栓5穿过第二安装孔6嵌套在螺栓套筒3上。螺栓套筒3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如长方体形,满足螺栓套筒3的设置要求即可。螺栓套筒3用于支撑副车架螺栓5,增大副车架螺栓5的夹持厚度,保证紧固件连接副的连接性能。
螺栓套筒3上设置有开槽8,开槽8的开口方向正对车头方向,开槽8宽度与用于连接副车架和车身的副车架螺栓5外径相等。副车架螺栓5的夹紧力约为70KN,开槽8宽度过大,会导致螺栓套筒3横截面积过小而被副车架螺栓5压溃。副车架螺栓5是连接副车架和车身的螺栓,碰撞时,需要将巨大的撞击力传递和分配到车身,在撞击力传递和分配过程中,副车架螺栓5不能被断裂;如果副车架螺栓5被撞断,撞击力将无法从副车架传递到车身。为了保证副车架螺栓不被撞断,螺栓套筒3开槽8宽度和副车架螺栓5的直径相等,从而在碰撞中使副车架螺栓5可以轻松的穿过螺栓套筒3进入溃缩变形环4中,避免螺栓套筒3的直接撞击导致副车架螺栓5断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溃缩吸能环和螺栓套筒结构,在碰撞过程中,溃缩吸能环的上下端面会被挤入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之间,溃缩变形环溃缩变形吸能。同时,副车架固定螺栓可以轻松的穿过螺栓套筒进入溃缩变形环中,避免螺栓套筒的直接撞击导致螺栓断裂,而且溃缩变形环阻挡了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上的撞击力传递给副车架螺栓,进一步保护了副车架螺栓,提高了整车的安全性能。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安装孔7的内径与溃缩变形环4的外径相等。第一安装孔7的内径与主体部401的外径相等,能够保证碰撞时溃缩变形环4能够先溃变吸能,而不会将撞击力通过纵梁上片1和纵梁下片2直接传递给副车架螺栓5,避免了副车架螺栓5断裂。
进一步地,连接部402的内径与所述螺栓套筒3的外径相等。
连接部402为一对平行的平面结构,上下断面对称且均为平面,开口方向正对车尾方向,连接部402的内壁与所述螺栓套筒3的外壁焊接,焊接工艺简单,成本低。连接部402与螺栓套筒3也可以采用其他的连接方式。在碰撞时,副车架螺栓5由于碰撞力脱离螺栓套筒3后,副车架螺栓5能够顺利进入溃缩变形环4中,避免了副车架螺栓5断裂。
优选的是,主体部401的上下端面对称且均为斜面。
主体部401为开口柱状结构,主体部401的上下断面均为斜面,开口方向正对车尾方向,斜度与纵梁上片1和纵梁下片2中部102的斜度相等,斜度沿车尾方向逐渐减小。将主体部401的上下端面设置为斜面,增加了主体部401的刚度,提高了溃变吸能能力。
进一步地,主体部401上下端面的斜度均小于30°。
在本实施例中,主体部401的斜度为25°,使得纵梁上片1和纵梁下片2的中部在碰撞时也能发生溃变吸能,溃缩变形环4的主体部的高度约为连接部高度的3倍,保证了碰撞时,主体部401上下端面溃缩变形后被挤入纵梁上片1和纵梁下片2之间,同时增大了碰撞时撞击力的受力面积,提高了副车架纵梁的溃变吸能能力。
进一步地,所述纵梁上片1、纵梁下片2、溃缩变形环4和螺栓套筒3均为一体冲压成型。一体冲压成型的部件坚固耐用,碰撞时不易发生肢解,提高了溃变吸能能力,并且加工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纵梁上片1、纵梁下片2、溃缩变形环4和螺栓套筒3的材质均采用钢板,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材质,能够满足副车架整体刚度和耐久度的要求即可。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思想。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基础上做出的推导和变型也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副车架纵梁,其特征在于,包括:纵梁上片、纵梁下片、螺栓套筒和溃缩变形环,其中,所述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固定连接,所述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均设置有用于与溃缩变形环适配的第一安装孔和用于与螺栓套筒适配的第二安装孔;所述溃缩变形环包括主体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置在主体部上,所述主体部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分别延伸至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外部,所述连接部分别与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固定连接,所述连接部的内壁与所述螺栓套筒的外壁固定连接在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之间;所述螺栓套筒设置有开槽,所述开槽宽度与用于连接副车架和车身的副车架螺栓外径相等,所述副车架螺栓穿过第二安装孔嵌套在螺栓套筒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的内径与所述螺栓套筒的外径相等。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内径与所述主体部的外径相等。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副车架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对称,且均为斜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副车架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的高度是连接部高度的3倍。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副车架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上下端面的角度均小于30°。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副车架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延伸出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外部的长度均为所述主体部厚度的2倍。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副车架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和螺栓套筒、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连接部和纵梁上片与连接部和纵梁下片的连接方式均为焊接。
9.如权利要求8任一所述的副车架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上片、纵梁下片、溃缩变形环和螺栓套筒均为一体冲压成型。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副车架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上片、纵梁下片、溃缩变形环和螺栓套筒的材质均为钢板。
CN201620226555.2U 2016-03-23 2016-03-23 副车架纵梁 Active CN2055893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226555.2U CN205589309U (zh) 2016-03-23 2016-03-23 副车架纵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226555.2U CN205589309U (zh) 2016-03-23 2016-03-23 副车架纵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589309U true CN205589309U (zh) 2016-09-21

Family

ID=569299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226555.2U Active CN205589309U (zh) 2016-03-23 2016-03-23 副车架纵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58930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49501A (zh) * 2017-10-10 2019-04-19 株式会社威泰克 车体构造
CN111976836A (zh) * 2019-05-23 2020-11-24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副车架和车身纵梁的连接结构,及其套管接头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49501A (zh) * 2017-10-10 2019-04-19 株式会社威泰克 车体构造
CN111976836A (zh) * 2019-05-23 2020-11-24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副车架和车身纵梁的连接结构,及其套管接头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15245B2 (en) Front part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US8864198B2 (en) Tubular back beam for vehicle
CN109572822A (zh) 车架总成
CN106005018A (zh) 车身前部结构
CN104828150B (zh) 后轮罩的连接结构及具有其的汽车
CN205589309U (zh) 副车架纵梁
CN102602460A (zh) 汽车后轮罩总成与后侧围总成以及后裙板总成的连接结构
CN207345836U (zh) 一种分级式吸能结构及轨道车辆
CN109263711A (zh) 一种新型多胞结构的汽车溃缩式吸能转向柱
CN203601389U (zh) 一种侧围a柱结构
CN205737715U (zh) 车辆侧围后部结构及车辆
CN205524489U (zh) 车辆上边梁及具有该上边梁的机舱总成
CN202879598U (zh) 薄板拼焊空腔桁架式带碰撞安全功能的副车架
CN106043450B (zh) 车辆前部构造
CN205652224U (zh) 车身门槛加强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汽车车身结构
CN103287499B (zh) 一种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装置及应用其的汽车
CN204956648U (zh) 车用铰链加强板、立柱总成及汽车
CN106043436B (zh) 一种四轮车正面防撞结构
CN206417063U (zh) 一种吸能盒及使用该吸能盒的汽车
CN207274782U (zh) 铰接柱支撑装置及汽车
CN107323529A (zh) 自卸半挂车架主横梁应力释放孔结构
KR101659951B1 (ko) 차량용 크래쉬 박스
CN206125168U (zh) 一种汽车纵梁连接件
CN207449830U (zh) 侧门防撞组件及汽车
CN205836946U (zh) 一种泡沫铝非均一填充式吸能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