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579772U - 空气净化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气净化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579772U
CN205579772U CN201620148325.9U CN201620148325U CN205579772U CN 205579772 U CN205579772 U CN 205579772U CN 201620148325 U CN201620148325 U CN 201620148325U CN 205579772 U CN205579772 U CN 2055797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leaning system
path
new wind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14832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祖响
陈华
姚君
薛春雷
李庆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14832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5797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5797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5797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空气净化系统,既经济又具有多种运转模式,能满足变化多端的空气环境。所述空气净化系统包括空气净化装置和对空气净化装置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空气净化装置包括具有新风口、送风口、回风口和排风口的壳体,在壳体内设有从新风口至送风口的送风路径以及从回风口至排风口的排风路径,在送风路径和排风路径中分别设置有送风扇和排风扇,空气净化系统还包括空气净化组件,其中,在壳体内还设有一端连接回风口、另一端连接送风路径的旁通路径,在送风路径中靠新风口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风阀,在排风路径中设置有第二风阀,其能切换至使旁通路径与回风口导通和/或使排风路径与回风口导通的状态。

Description

空气净化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对于长期处在封闭的室内环境(即空气调节对象空间)中的人们来说,室内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健康,于是能够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各种空气净化器应运而生。
然而,现有的空气净化器通常只能实现室内空气的内循环,而不能将室外空气(即空气调节对象空间外的空气,通常称为新风)引入室内并将污风排到室外,功能相对单一,因此,在室外空气质量较好的情况下,不能通过引入新风、排出室内污浊空气来快速改善室内空气的品质,效率低下。
此外,在人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各种状况,如室内外温差过大、室内异味较重、病毒高发、雾霾严重等等,在这些情况下,单纯的引新风、排污风和内循环并不能满足人们生活中对空气品质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既经济又具有多种运转模式、能满足变化多端的空气环境的空气净化系统。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空气净化系统,包括空气净化装置和对空气净化装置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所述空气净化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新风口、送风口、回风口和排风口,在所述壳体内设有从所述新风口至所述送风口的送风路径以及从所述回风口至所述排风口的排风路径,在所述送风路径和所述排风路径中分别设置有送风扇和排风扇,所述空气净化系统还包括对被送往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空气进行净化的空气净化组件,其中,在所述壳体内还设有旁通路径,所述旁通路径的一端连接所述回风口,所述旁通路径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送风路径,在所述送风路径中比所述旁通路径与所述送风路径的交汇处靠所述新风口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风阀,该第一风阀能对新风在所述送风路径中的流通状态进行控制,在所述排风路径中设置有第二风阀,该第二风阀能切换至使所述旁通路径与所述回风口导通和/或使所述排风路径与所述回风口导通的状态。
此处,所谓“第二风阀能切换至使所述旁通路径与所述回风口导通和/或使所述排风路径与所述回风口导通的状态”,是指第二风阀能切换至以下三种状态:使回风口仅与旁通路径导通的状态;使回风口仅与排风路径导通的状态;使回风口同时与旁通路径和排风路径导通的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气净化系统,空气净化系统包括旁通路径、第一风阀和第二风阀,通过利用控制装置对第一风阀和第二风阀的状态以及送风扇和排风扇的运转进行控制,空气净化系统能在新风+排风模式、新风+内循环模式、新风+内循环+排风模式、内循环+排风模式、内循环模式、新风模式、排风模式、新风正压模式、新风负压模式等多种运转模式之间切换,而不是单纯地进行引新风、排污风和内循环,从而能满足用户在不同工况下对空气质量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空气净化系统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气净化系统的基础上,所述壳体包括多个壁面,所述新风口、所述送风口、所述回风口和所述排风口中的至少两者分别设置在所述多个壁面中的至少任意两个壁面上。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空气净化系统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气净化系统的基础上,所述新风口、所述送风口、所述回风口和所述排风口中的至少一者设有多个。
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的空气净化系统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气净化系统的基础上,所述回风口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回风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同一壁面上或不同壁面上,和/或,所述送风口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送风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同一壁面上或不同壁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至第四方面的空气净化系统,可满足吊装、挂壁安装、嵌入安装、落地安装等不同的安装需求。
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的空气净化系统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气净化系统的基础上,所述新风口、所述送风口、所述回风口和所述排风口中的至少一者以格栅的形态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或与风管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的空气净化系统,可满足不同的安装需求。
本实用新型第六方面的空气净化系统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气净化系统的基础上,在所述送风路径中设置有所述空气净化组件,所述空气净化组件包括依次设置在所述送风路径中的第一净化部和第二净化部,所述第一净化部设置在比所述交汇处靠所述新风口侧的位置处,所述第二净化部设置在比所述交汇处靠所述送风口侧的位置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六方面的空气净化系统,通过依次设置第一净化部和第二净化部这两个净化部,能提高净化效果,并且,与将第一净化部和第二净化部都设置于比旁通路径与送风路径的交汇处靠送风口侧的位置处相比,在使旁通路径与回风口导通以进行旁通运转的情况下,内循环空气不会流过第一净化部,因此,在保证被送入空气调节对象空间内的空气的洁净度的同时,有利于延长第一净化部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第七方面的空气净化系统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气净化系统的基础上,所述空气净化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空气净化装置的上游和/或所述送风路径中的换热元件。
此处,换热元件可以是电加热器、半导体制冷片、热交换器和纸热交换器中的任一种。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七方面的空气净化系统,换热元件有利于空气净化系统开启保护运转,还可以对送入空气调节对象空间内的空气状态进行调节,提高空气调节对象空间内的人员的舒适度。
本实用新型第八方面的空气净化系统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气净化系统的基础上,所述空气净化系统还包括信号接收单元,该信号接收单元能与所述控制装置进行通信,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信号接收单元接收到的信息对所述送风扇和所述排风扇的运转以及所述第一风阀和所述第二风阀的状态进行控制。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八方面的空气净化系统,可提高空气净化系统的控制精度。
本实用新型第九方面的空气净化系统是在本实用新型第八方面的空气净化系统的基础上,所述空气净化系统还包括检测装置,所述信号接收单元接收所述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和/或,所述空气净化系统还包括指令发送单元,所述信号接收单元接收所述指令发送单元发送的信息。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九方面的空气净化系统,可提高空气净化系统的控制精度。
本实用新型第十方面的空气净化系统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九方面的空气净化系统的基础上,所述检测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新风口处检测室外空气的检测元件,和设置在空气净化系统中或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任意位置处检测室内空气的检测元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方面的空气净化系统,可提高空气净化系统的检测精度,进一步提高空气净化系统的控制精度。
本实用新型第十一方面的空气净化系统是在本实用新型第十方面的空气净化系统的基础上,所述检测元件为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PM2.5传感器、CO2传感器、异味传感器、烟尘传感器、病菌传感器、有毒气体传感器、VOC传感器、TVOC传感器、人体感知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中的一种或几种。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一方面的空气净化系统,可方便地制造高精度的空气净化系统。
本实用新型第十二方面的空气净化系统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气净化系统的基础上,所述送风扇设置在所述送风路径中靠所述送风口侧的位置且所述排风扇设置在所述排风路径中靠所述排风口侧的位置,或者所述送风扇设置在所述送风路径中靠所述新风口侧的位置且所述排风扇设置在所述排风路径中靠所述回风口侧的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二方面的空气净化系统,空气净化装置内部结构灵活多样。
本实用新型第十三方面的空气净化系统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气净化系统的基础上,所述空气净化系统能进行旁通运转,在进行所述旁通运转时,在所述送风扇设置在所述送风路径中靠所述送风口的位置且所述排风扇设置在所述排风路径中靠所述排风口的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第二风阀切换至使所述旁通路径与所述回风口导通的状态,并使所述送风扇运转;另一方面,在所述送风扇设置在所述送风路径中靠所述新风口的位置且所述排风扇设置在所述排风路径中靠所述回风口的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第二风阀切换至使所述旁通路径与所述回风口导通的状态,并使所述排风扇运转。
本实用新型第十四方面的空气净化系统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气净化系统的基础上,所述空气净化系统能进行新风运转,在进行所述新风运转时,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第一风阀切换至能使新风在所述送风路径中流通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第十五方面的空气净化系统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气净化系统的基础上,所述空气净化系统能进行排风运转,在进行所述排风运转时,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第二风阀切换至使所述排风路径与所述回风口导通的状态,并使所述排风扇运转。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三方面至第十五方面的空气净化系统,各种运转模式的切换简便。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净化系统,空气净化系统包括旁通路径、第一风阀和第二风阀,通过利用控制装置对第一风阀和第二风阀的状态以及送风扇和排风扇的运转进行控制,空气净化系统能在新风+排风模式、新风+内循环模式、新风+内循环+排风模式、内循环+排风模式、内循环模式、新风模式、排风模式、新风正压模式、新风负压模式等多种运转模式之间切换,而不是单纯地进行引新风、排污风和内循环,从而能满足用户在不同工况下对空气质量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的空气净化系统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的空气净化系统的运转模式的图,且表示执行新风+排风模式的状态。
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的空气净化系统的运转模式的图,且表示执行新风正压模式的状态。
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的空气净化系统的运转模式的图,且表示执行新风负压模式的状态。
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的空气净化系统的运转模式的图,且表示执行新风+内循环模式的状态。
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的空气净化系统的运转模式的图,且表示执行内循环模式的状态。
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的空气净化系统的运转模式的图,且表示执行新风模式的状态。
图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的空气净化系统的运转模式的图,且表示执行排风模式的状态。
图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的空气净化系统的运转模式的图,且表示执行内循环+排风模式的状态。
图1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的空气净化系统的控制方法1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的空气净化系统的控制方法2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的空气净化系统的控制方法3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的空气净化系统的控制方法4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的空气净化系统的控制方法5的图。
图1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的空气净化系统的控制方法6的图。
图1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二的空气净化系统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三的空气净化系统的结构的示意立体图。
图1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的一变形例的空气净化系统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的另一变形例的空气净化系统的结构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0 空气净化装置
10 壳体
11、11A、11B 新风口
12、12A、12B1、12B2 送风口
13、13A、13B 回风口
14、14A、14B 排风口
20、20A 送风扇
30、30A 排风扇
40、40A 第一净化部
50、50A 第二净化部
60、60A 第一风阀
70、70A 第二风阀
80A、80B 换热元件
RA 送风路径
RB 排风路径
RC 旁通路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一>
参照图1至图15,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的空气净化系统的结构、空气净化系统的运转模式及空气净化系统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1)空气净化系统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的空气净化系统包括空气净化装置100和控制装置(未图示),其中,控制装置用于对空气净化装置100进行控制。
如图1所示,空气净化装置100包括壳体10,壳体10具有新风口11、送风口12、回风口13和排风口14,在壳体10内设有从新风口11至送风口12的送风路径RA以及从回风口13至排风口14的排风路径RB,在送风路径RA和排风路径RB中分别设置有送风扇20和排风扇30。
此外,如图1所示,在壳体10内还设有旁通路径RC,旁通路径RC的一端连接回风口13,旁通路径RC的另一端连接送风路径RA,在送风路径RA中比旁通路径RC与送风路径RA的交汇处靠新风口11侧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风阀60,该第一风阀60能在允许新风从新风口11引入的状态和阻止新风从新风口11引入的状态之间切换,在排风路径RB中设置有第二风阀70,该第二风阀70能在使回风口13仅与旁通路径RC导通的状态、使回风口13仅与排风路径RB导通的状态以及使回风口13同时与旁通路径RC以及排风路径RB导通的状态之间切换,控制装置对第一风阀60和第二风阀70的状态以及送风扇20和排风扇30的运转进行控制。
此处,如图1所示,送风扇20设置在送风路径RA中靠送风口12侧的位置,排风扇30设置在排风路径RB中靠排风口14侧的位置,并且,第一风阀60设置在靠近新风口11的位置,第二风阀70设置在排风路径RB的中途,且第一风阀60和第二风阀70分别由电机(未图示)驱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送风路径RA中设置有空气净化组件。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空气净化组件包括依次设置在送风路径RA中的第一净化部40和第二净化部50,第一净化部40设置在比旁通路径RC与送风路径RA的交汇处靠新风口11的位置处,第二净化部50设置在比旁通路径RC与送风路径RA的交汇处靠送风口12的位置处,其中,第一净化部40为活性炭滤网,第二净化部50为PM2.5滤网。当然,空气净化组件还可包括第三净化部,该第三净化部可设置在送风路径RA或旁通路径RC中,或者设置在能对最终送入空气调节对象空间内的空气进行净化的其它位置,该第三净化部可以是除味滤网、烟尘滤网、除甲醛滤网、光催化滤网、除菌滤网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空气净化系统还包括检测装置(未图示),所述检测装置包括空气质量检测元件(例如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元件和/或室外空气质量检测元件)和温度检测元件(例如室内温度检测元件和/或室外温度检测元件),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对送风扇20和排风扇30的运转以及第一风阀60和第二风阀70的状态进行控制。此处,空气质量检测元件包括检测室内空气质量的PM2.5传感器和CO2传感器以及检测室外空气质量的PM2.5传感器,温度检测元件包括检测室内空气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和检测室外空气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检测室内空气质量的PM2.5传感器和CO2传感器以及检测室内空气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可设置于回风口13附近,还可设置于空气净化系统中或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任意位置(例如遥控器、室内墙壁),检测室外空气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和检测室外空气质量的PM2.5传感器可设置于新风口11附近。当然,作为空气质量检测元件,检测装置还可以包括湿度传感器、异味传感器、烟尘传感器、病菌传感器、有毒气体传感器、VOC传感器、TVOC传感器、人体感知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中的一种或几种。
(2)空气净化系统的运转模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装置根据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对送风扇20和排风扇30的运转以及第一风阀60和第二风阀70的状态进行控制,空气净化系统能在新风+排风模式、新风+内循环+排风模式、新风正压模式、新风负压模式、新风+内循环模式、内循环模式、新风模式、排风模式和内循环+排风模式这多种模式下工作。
(2-1)新风+排风模式
如图2所示,根据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控制装置将第一风阀60调节至完全打开,使第二风阀70位于旁通路径RC侧,使排风路径RB全部导通,送风扇20和排风扇30分别开启,通过调节送风扇20和排风扇30的转速,使送风量和排风量大致相同以保证室内的气压平衡。
此时,室外新风由新风口11进入空气净化装置100的送风路径RA并依次经过第一净化部40和第二净化部50进行净化处理,然后从送风口12送到室内,室内污浊空气则由回风口13进入排风路径RB并从排风口14排出室外。
通常在室内新装修不久、室内人员较多等情况下需要引入室外新鲜空气并将室内污浊空气排出室外时采用该运转模式。
(2-2)新风正压模式
如图3所示,根据检测装置(如压力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装置将第一风阀60调节至完全打开,使第二风阀70位于旁通路径RC侧,使排风路径RB全部导通,送风扇20和排风扇30分别开启,但对送风扇20和排风扇30的转速进行调节以使送风量大于排风量,形成室内正压。
此时,室外新风由新风口11进入空气净化装置100的送风路径RA并依次经过第一净化部40和第二净化部50进行净化处理,然后从送风口12送到室内,少量室内污浊空气由回风口13进入排风路径RB并从排风口14排出室外。
当然,也可以利用控制装置将第一风阀60至完全打开,使第二风阀70位于旁通路径RC侧,使排风路径RB部分导通来实现该运转模式。
通常在用户感觉室内气压过低等需要大量引入新风的情况下采用该运转模式。
(2-3)新风负压模式
如图4所示,根据检测装置(如压力传感器、异味传感器等)的检测结果,控制装置将第一风阀60调节至完全打开,使第二风阀70位于旁通路径RC侧,使排风路径RB全部导通,送风扇20和排风扇30分别开启,但对送风扇20和排风扇30的转速进行调节以使送风量小于排风量,形成室内负压。
此时,少量室外新风由新风口11进入空气净化装置100的送风路径RA并依次经过第一净化部40和第二净化部50进行净化处理,然后从送风口12送到室内,室内污浊空气由回风口13进入排风路径RB并从排风口14排出室外。
当然,也可以利用控制装置将第一风阀60调节至部分打开,使第二风阀70位于旁通路径侧,使排风路径RB全部导通来实现该运转模式。
通常在室内出现异味、防止异味传播需要大量排出室内空气的情况下采用该运转模式。
(2-4)新风+内循环模式
如图5所示,根据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控制装置使第一风阀60打开,使第二风阀70位于排风路径RB侧(即旁通路径RC与回风口13导通,排风路径RB与回风口13隔断),送风扇20开启运转,排风扇30停止运转。
此时,室外新风由新风口11进入空气净化装置100的送风路径RA并依次经过第一净化部40和第二净化部50进行净化处理,然后从送风口12送到室内,室内污浊空气由回风口13进入旁通路径RC并经过第二净化部50进行净化处理,然后从送风口12送到室内。
通常在需要引入室外新风且室内外温差程度较大时或者用户对节能需求较高的情况下采用该运转模式。此外,该运转模式通过将内循环空气与新风混合,能调节被送入空气调节对象空间内的空气的温度。
(2-5)新风+内循环+排风模式
虽未图示,根据需要,控制装置还可使送风扇20和排风扇30分别开启运转,并将第一风阀60打开,将第二风阀70切换至使排风路径RB和旁通路径RC都导通的状态,从而实现新风+内循环+排风模式。
实际中,可以参照以下表1所示的检测结果来选择新风+排风模式、新风正压模式、新风负压模式、新风+内循环模式、新风+内循环+排风模式。
表1
检测装置 室内空气 室外空气 空气净化组件
PM2.5传感器 正常 活性炭滤网+PM2.5滤网
C02传感器 正常 活性炭滤网+PM2.5滤网
异味传感器 正常 活性炭滤网+除味滤网+PM2.5滤网
烟尘传感器 正常 活性炭滤网+烟尘滤网+PM2.5滤网
病菌传感器 正常 活性炭滤网+PM2.5滤网+除菌滤网
有毒气体传感器 正常 活性炭滤网+PM2.5滤网
顺便提一下,在上表中,“高”是指“被检测对象的浓度高”,“正常”则指“被检测对象的浓度正常”。例如,在PM2.5传感器的情况下,室内空气为“高”、室外空气为“正常”是指室内空气所含的PM2.5的浓度高、室外空气所含的PM2.5的浓度正常的情况。
此外,在检测装置是温度传感器、空气净化组件是活性炭滤网+PM2.5滤网的情况下,可在检测出的室内空气的温度与室外空气的温度的差值不大时选择新风+排风模式、新风正压模式、新风负压模式、新风+内循环模式、新风+内循环+排风模式。
(2-6)内循环模式
如图6所示,根据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控制装置使第一风阀60关闭,使第二风阀70位于排风路径RB侧,送风扇20开启运转,排风扇30停止运转。
此时,室外新风无法进入空气净化装置100,室内污浊空气由回风口13进入旁通路径RC并经过第二净化部50进行净化处理后从送风口12送到室内。
通常在室内外温差较大、室外空气污染严重等情况下采用该运转模式。
实际中,可以参照以下表2所示的检测结果来选择内循环模式。
表2
检测装置 室内空气 室外空气 空气净化组件
PM2.5传感器 活性炭滤网+PM2.5滤网
C02传感器 活性炭滤网+PM2.5滤网
异味传感器 活性炭滤网+除味滤网+PM2.5滤网
烟尘传感器 活性炭滤网+烟尘滤网+PM2.5滤网
病菌传感器 活性炭滤网+PM2.5滤网+除菌滤网
有毒气体传感器 活性炭滤网+PM2.5滤网
顺便提一下,在上表中,“高”是指“被检测对象的浓度高”。例如,在PM2.5传感器的情况下,室内空气为“高”、室外空气为“高”是指室内空气所含的PM2.5的浓度高、室外空气所含的PM2.5的浓度高的情况。
此外,在检测装置是温度传感器、空气净化组件是活性炭滤网+PM2.5滤网的情况下,可在检测出的室内空气的温度正常、室外空气的温度高或低时选择内循环模式。
(2-7)新风模式
如图7所示,根据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控制装置使第一风阀60打开,使第二风阀70切换至旁通路径RC侧,送风扇20开启运转,排风扇30停止运转。
此时,室外新风由新风口11进入空气净化装置100的送风路径RA并依次经过第一净化部40和第二净化部50进行净化处理,然后从送风口12送到室内。
(2-8)排风模式
如图8所示,根据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控制装置使送风扇20停止运转,使第一风阀60关闭,使第二风阀70位于旁通路径RC侧(即旁通路径RC与回风口13隔断,排风路径RB与回风口13导通),排风扇20运转。
此时,室内污浊空气由回风口13进入空气净化装置100并从排风口14排出室外。
通常在室内空气过于污浊(如CO2、PM2.5浓度过高,异味大、烟气重)等情况下采用该运转模式。
实际中,可以参照以下表3所示的检测结果来选择排风模式。
表3
检测装置 室内空气 室外空气 空气净化组件
PM2.5传感器 活性炭滤网+PM2.5滤网
C02传感器 活性炭滤网+PM2.5滤网
异味传感器 活性炭滤网+除味滤网+PM2.5滤网
烟尘传感器 活性炭滤网+烟尘滤网+PM2.5滤网
病菌传感器 活性炭滤网+PM2.5滤网+除菌滤网
有毒气体传感器 活性炭滤网+PM2.5滤网
顺便提一下,在上表中,“高”是指“被检测对象的浓度高”。例如,在PM2.5传感器的情况下,室内空气为“高”、室外空气为“高”是指室内空气所含的PM2.5的浓度高、室外空气所含的PM2.5的浓度高的情况。
此外,在检测装置是温度传感器、空气净化组件是活性炭滤网+PM2.5滤网的情况下,可在检测出的室内空气的温度正常、室外空气的温度高或低时选择排风模式。
(2-9)内循环+排风模式
如图9所示,根据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控制装置使第一风阀60关闭,使第二风阀70位于旁通路径RC和排风路径RB之间(即旁通路径RC和排风路径RB分别部分导通),送风扇20和排风扇30分别开启。
此时,室内污浊空气部分经排风路径RB排出室外,部分经旁通路径RC再经由送风路径RA送回室内。
通常在室内空气过于污浊且室内外温差大或室外空气污染严重等情况下采用该运转模式。
在该运转模式的基础上,若第一风阀60完全打开或部分打开时,还可以引入新风,形成新风+内循环+排风的模式。
此处,将上述各个模式与送风扇20、排风扇30、第一风阀60和第二风阀70的具体状态之间的关系总结于下表4。
表4
在上表中,新风+内循环模式、内循环模式、新风+内循环+排风模式和内循环+排风模式对应于本实用新型中的旁通运转,新风+排风模式、新风+内循环模式、新风+内循环+排风模式、新风模式、新风正压模式和新风负压模式对应于本实用新型中的新风运转,新风+排风模式、新风+内循环+排风模式、内循环+排风模式和排风模式对应于本实用新型中的排风运转。
(3)空气净化系统的控制方法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通过多种控制方法对空气净化系统进行控制。
(3-1)控制方法1
如图10所示,控制方法1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所述温度检测元件检测室外空气温度T,并将室外空气温度T的检测结果发送至所述控制装置。
接着,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室外空气温度T的检测结果与预设的室外空气温度阈值范围进行比较,其中,所述预设的室外空气温度阈值范围包括第一范围、第二范围和第三范围。此处,第一范围例如是-20℃~10℃和30℃~55℃,第二范围例如是-15℃~45℃,第三范围例如是-25℃~-20℃和55℃~60℃。但是,并不局限于此,第一范围、第二范围和第三范围的具体数值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设定。
当所述室外空气温度T的检测结果处在所述第一范围内时,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第二风阀切换至使回风口与旁通路径导通的状态,并使所述送风扇运转,从而所述空气净化系统进行旁通运转,此时的运转模式包括:内循环模式、内循环+排风模式、内循环+新风模式、内循环+新风+排风模式。
当所述室外空气温度T的检测结果处在所述第二范围内时,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第一风阀切换至允许新风从新风口引入的状态,并使所述送风扇运转,从而所述空气净化系统进行新风运转,此时的运转模式包括:新风模式、新风+排风模式、新风正压模式、新风负压模式、新风+内循环模式、新风+内循环+排风模式。
当所述室外空气温度T的检测结果处在所述第三范围内时,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第一风阀切换至不允许新风从新风口引入的状态,从而所述空气净化系统不引入新风,此时的运转模式包括:内循环模式、排风模式、内循环+排风模式。
当室外空气温度T的检测结果处在预设的室外空气温度阈值范围外时,空气净化系统进行保护运转。此处,预设的室外空气温度阈值范围外例如是T<-25℃和T>60℃。另外,保护运转的方式可以是开启换热元件将环境温度调节至适合运转的状态、间歇运转、停机保护中的任一种。
此外,在控制方法1中,第一范围与第二范围部分重叠,当所述室外空气温度的检测结果处在所述第一范围与所述第二范围的重叠区域内时,在当前运转是旁通运转和新风运转中的一方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判断该一方的时长是否达到预设的时长,若达到预设的时长,则切换至旁通运转和新风运转中的另一方,另一方面,若未达到预设的时长,则继续进行所述一方。此处,还可采用以下控制方式:在第一范围与第二范围的重叠区域,若温度接近第一范围的临界点,则开启旁通运转,若温度接近第二范围的临界点,则开启新风运转。
(3-2)控制方法2
如图11所示,控制方法2与控制方法1的不同之处在于,当室外空气温度T处在第一范围内时,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元件检测室内空气质量Z,并将室内空气质量Z的检测结果发送至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将室内空气质量Z的检测结果与预设的室内空气质量阈值范围进行比较;控制装置根据比较结果,判断空气净化系统是否引入新风(例如在室内PM2.5超出预设范围时,引入新风)。
当室外空气温度T处在第二范围内时,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元件检测室内空气质量Z,并将室内空气质量Z的检测结果发送至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将室内空气质量Z的检测结果与预设的室内空气质量阈值范围进行比较,控制装置根据比较结果,调节新风引入量(例如在室内PM2.5为较大值时大量引入新风,在室内PM2.5为较小值时少量引入新风)。
当室外空气温度T处在第三范围内时,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元件检测室内空气质量Z,并将室内空气质量Z的检测结果发送至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将室内空气质量Z的检测结果与预设的室内空气质量阈值范围进行比较;控制装置根据比较结果,调节空气净化系统送风方式(不引入新风)。
(3-3)控制方法3
如图12所示,控制方法2与控制方法1的不同之处在于,当室外空气温度T处在第一范围内时,室外空气质量检测元件检测室外空气质量Z,并将室外空气质量Z的检测结果发送至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将室外空气质量Z的检测结果与预设的室外空气质量阈值进行比较。
当室外空气质量Z的检测结果处在室外空气质量阈值范围内时,空气净化系统进行新风运转。此处,控制装置可将室内空气质量Z的检测结果与预设的室内空气质量阈值范围进行比较;控制装置根据比较结果,调节新风引入量(例如在室内PM2.5为较大值时大量引入新风,在室内PM2.5为较小值时少量引入新风)。
当室外空气质量Z的检测结果处在室外空气质量阈值范围外时,空气净化系统不引入新风,此时的运转模式包括:内循环模式、排风模式、内循环+排风模式。
(3-4)控制方法4
如图13所示,控制方法4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空气质量检测元件检测室内空气质量Z,并将室内空气质量Z的检测结果发送至控制装置。
接着,控制装置将室内空气质量Z的检测结果与预设的室内空气质量阈值范围进行比较。
当室内空气质量Z的检测结果处在预设的室内空气质量阈值范围内时,控制装置使空气净化系统进行旁通运转。
当室内空气质量Z的检测结果处在预设的室内空气质量阈值范围外时,温度检测元件检测室外空气温度T,并将室外空气温度T的检测结果发送至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将室外空气温度T的检测结果与预设的室外空气温度阈值范围进行比较。
当室外空气温度T的检测结果处在预设的室外空气温度阈值范围内时,控制装置使空气净化系统进行新风运转,此时的运转模式包括:新风模式、新风+排风模式、新风正压模式、新风负压模式、新风+内循环模式、新风+内循环+排风模式。
当室外空气温度T的检测结果处在预设的室外空气温度阈值范围外,控制装置调节空气净化系统不引入新风,此时的运转模式包括:内循环模式、排风模式、内循环+排风模式。
(3-5)控制方法5
如图14所示,控制方法5与控制方法4的不同之处在于,当室内空气质量Z的检测结果处在预设的室内空气质量阈值范围外时,空气质量检测元件检测室外空气质量Z,并将室外空气质量Z的检测结果发送至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将室外空气质量Z的检测结果与预设的室外空气质量阈值范围进行比较。
当室外空气质量Z的检测结果处在预设的室外空气质量阈值范围内时,控制装置使空气净化系统进行新风运转,此时的运转模式包括:新风模式、新风+排风模式、新风正压模式、新风负压模式、新风+内循环模式、新风+内循环+排风模式。
当室外空气质量Z的检测结果处预设的室外空气质量阈值范围外时,控制装置调节空气净化系统不引入新风,此时的运转模式包括:内循环模式、排风模式、内循环+排风模式。
(3-6)控制方法6
如图15所示,控制方法6与控制方法4的不同之处在于,当室内空气质量Z的检测结果处在预设的室内空气质量阈值范围外时,温度检测元件检测室外空气温度T和室内空气温度T,并将室外空气温度T的检测结果与室内空气温度T的检测结果之间的差值发送至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将差值与预设的阈值进行比较。
当差值在预设的阈值范围内,控制装置使空气净化系统进行新风运转,此时的运转模式包括:新风模式、新风+排风模式、新风正压模式、新风负压模式、新风+内循环模式、新风+内循环+排风模式。
当差值在预设的阈值范围外,控制装置调节空气净化系统不引入新风,此时的运转模式包括:内循环模式、排风模式、内循环+排风模式。
(4)本实施方式的技术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空气净化系统包括旁通路径、第一风阀和第二风阀,通过利用控制装置对第一风阀和第二风阀的状态以及送风扇和排风扇的运转进行控制,空气净化系统能在新风+排风模式、新风+内循环模式、新风+内循环+排风模式、内循环+排风模式、内循环模式、新风模式、排风模式、新风正压模式、新风负压模式等多种运转模式之间切换,而不是单纯地进行引新风、排污风和内循环,从而能满足用户在不同工况下对空气质量的需求。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通过旁通运转对送入室内的空气进行混流,不仅节能而且可以提升用户舒适度,并且,既可引入新风并对新风进行净化处理,还能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处理,确保室内空气的洁净度。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空气净化系统的控制方法简单,控制精度高。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净化部所使用的活性炭滤网可对新风进行初步净化(如对新风中有毒有害气体进行吸附),第二净化部所使用的PM2.5滤网可以对新风进行再次净化(如过滤新风中的颗粒物),确保新风的高度洁净,并且,由于PM2.5滤网设置在靠近送风扇的位置即送风路径的下游侧,PM2.5滤网还可以对从旁通路径引入的室内空气进行净化,提高室内空气的洁净度。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根据实际安装环境及用户需求可灵活设置检测装置的安装位置及类型,而且检测装置设置在合适的位置有利于提升空气质量监测的精确度,提升空气净化系统的控制精度。
<实施方式二>
如图16所示,实施方式二与实施方式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回风口13A设置在与排风口14A所在壁面相对的壁面上,送风口12A设置在与新风口11A所在壁面相邻的壁面上,并且,第一风阀60A设置在新风口11A处,送风扇20A和排风扇30A分别设置在靠近新风口11A和回风口13A的位置,第二风阀70A设置在排风扇30A的下游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实施方式一相同,通过控制装置根据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对送风扇20A和排风扇30A的运转以及第一风阀60A和第二风阀70A的状态进行控制,空气净化系统能在新风+排风模式、新风+内循环+排风模式、新风正压模式、新风负压模式、新风+内循环模式、内循环模式、新风模式、排风模式和内循环+排风模式这多种模式下工作。
此处,将上述各个模式与送风扇20A、排风扇30A、第一风阀60A和第二风阀70A的具体状态之间的关系总结于下表5。
表5
在上表中,新风+内循环模式、内循环模式、新风+内循环+排风模式和内循环+排风模式对应于本实用新型中的旁通运转,新风+排风模式、新风+内循环模式、新风+内循环+排风模式、新风模式、新风正压模式和新风负压模式对应于本实用新型中的新风运转,新风+排风模式、新风+内循环+排风模式、内循环+排风模式和排风模式对应于本实用新型中的排风运转。
例如,当需要进行旁通运转时,第二风阀70A关闭排风路径,导通旁通路径,内循环气流在排风扇30A的驱动下从回风口13A进入旁通路径,再进入送风路径并从送风口12A送回室内。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实施方式一相同,也可采用上述控制方法1~6对空气净化系统进行控制(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在上述控制方法1~6中,进行旁通运转时的送风扇和排风扇的运转状态与上述实施方式一不同,例如,在上述控制方法1中,当所述室外空气温度T的检测结果处在所述第一范围内时,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第二风阀切换至使回风口与旁通路径导通的状态,并使所述排风扇运转,从而所述空气净化系统进行旁通运转)。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一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风口分别设置在多个壁面上,因此空气净化装置在安装时可根据实际安装环境灵活调节风口的朝向。
<实施方式三>
如图17所示,实施方式三与实施方式二的不同之处在于,空气净化装置可落地放置,送风口包括设置在与新风口11B所在壁面相邻的壁面上的2个送风口12B1、12B2,这些送风口12B1、12B2设置在空气净化装置的顶板上,回风口13B与排风口14B设置在相邻的壁面上,新风口11B和排风口14B可与风管(未图示)连接实现引新风和排风,回风口13B和送风口12B1、12B2均以格栅的状态设置在壳体上,无需额外连接风管。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实施方式一相同,通过控制装置根据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对送风扇和排风扇的运转以及第一风阀和第二风阀的状态进行控制,空气净化系统能在新风+排风模式、新风+内循环+排风模式、新风正压模式、新风负压模式、新风+内循环模式、内循环模式、新风模式、排风模式和内循环+排风模式这多种模式下工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实施方式一相同,也可采用上述控制方法1~6对空气净化系统进行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与上述实施方式二相同,在上述控制方法1~6中,进行旁通运转时的送风扇和排风扇的运转状态与上述实施方式一不同)。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一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送风口12B1、12B2设置在空气净化装置的顶板上,因此,送风距离远。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空气净化系统还可以包括能与控制装置进行通信并能接收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的信号接收单元,控制装置根据信号接收单元接收到的信息对送风扇和排风扇的运转以及第一风阀和第二风阀的状态进行控制,以在多种运转模式之间切换。此外,在这种情况下,空气净化系统还可以包括指令发送单元,指令发送单元可以为设置在空气净化系统中的控制面板,也可以设置在遥控器或线控器上,信号接收单元接收指令发送单元发送的信息,并将该信息发送至控制装置,即用户可以通过遥控器、线控器或控制面板来调节空气净化系统的运转模式,从而方便操作。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空气净化系统也可不包括检测装置。在这种情况下,空气净化系统可以包括能与控制装置进行通信的信号接收单元,控制装置根据信号接收单元接收到的信息对送风扇和排风扇的运转以及第一风阀和第二风阀的状态进行控制,以在多种运转模式之间切换。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送风路径中设置空气净化组件,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不在送风路径中设置空气净化组件,而在旁通路径中设置空气净化组件,或者,也可在送风路径和旁通路径中同时设置空气净化组件。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空气净化组件也可只包括第一净化部和第二净化部中的一个。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可以包括设置在空气净化装置内部并与传感器、风阀电机、风扇电机分别电连接的控制部。在这种情况下,控制装置还可以包括线控器或遥控器,以便用户可以通过调节线控器或遥控器来切换运转模式。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一中,空气净化系统还可包括设置在空气净化装置的上游的换热元件80A(参照图18)和/或送风路径中的换热元件80B(参照图19)。此处,换热元件80A、80B可以是电加热器、半导体制冷片、热交换器和纸热交换器中的任一种。当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二、三中,也可同样地设置换热元件。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新风运转也包括不开启送风扇而依靠空气调节对象空间内外的压差自然引入新风的情况。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风阀的具体结构不限于图示结构,例如也可以是三通调节阀、多叶调节阀等可实现风路导通、关闭、切换的调节装置。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风阀和第二风阀可选用不同类型的风阀,例如第一风阀采用多叶调节阀,第二风阀采用三通调节阀。

Claims (15)

1.一种空气净化系统,包括空气净化装置和对空气净化装置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所述空气净化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新风口、送风口、回风口和排风口,在所述壳体内设有从所述新风口至所述送风口的送风路径以及从所述回风口至所述排风口的排风路径,在所述送风路径和所述排风路径中分别设置有送风扇和排风扇,所述空气净化系统还包括对被送往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空气进行净化的空气净化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内还设有旁通路径,所述旁通路径的一端连接所述回风口,所述旁通路径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送风路径,
在所述送风路径中比所述旁通路径与所述送风路径的交汇处靠所述新风口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风阀,该第一风阀能对新风在所述送风路径中的流通状态进行控制,
在所述排风路径中设置有第二风阀,该第二风阀能切换至使所述旁通路径与所述回风口导通和/或使所述排风路径与所述回风口导通的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括多个壁面,
所述新风口、所述送风口、所述回风口和所述排风口中的至少两者分别设置在所述多个壁面中的至少任意两个壁面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新风口、所述送风口、所述回风口和所述排风口中的至少一者设有多个。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回风口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回风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同一壁面上或不同壁面上,
和/或,
所述送风口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送风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同一壁面上或不同壁面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新风口、所述送风口、所述回风口和所述排风口中的至少一者以格栅的形态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或与风管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送风路径中设置有所述空气净化组件,所述空气净化组件包括依次设置在所述送风路径中的第一净化部和第二净化部,所述第一净化部设置在比所述交汇处靠所述新风口侧的位置处,所述第二净化部设置在比所述交汇处靠所述送风口侧的位置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净化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空气净化装置的上游和/或所述送风路径中的换热元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净化系统还包括信号接收单元,该信号接收单元能与所述控制装置进行通信,
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信号接收单元接收到的信息对所述送风扇和所述排风扇的运转以及所述第一风阀和所述第二风阀的状态进行控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净化系统还包括检测装置,所述信号接收单元接收所述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
和/或,
所述空气净化系统还包括指令发送单元,所述信号接收单元接收所述指令发送单元发送的信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新风口处检测室外空气的检测元件,和设置在空气净化系统中或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任意位置处检测室内空气的检测元件。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元件为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PM2.5传感器、CO2传感器、异味传感器、烟尘传感器、病菌传感器、有毒气体传感器、VOC传感器、TVOC传感器、人体感知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中的一种或几种。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扇设置在所述送风路径中靠所述送风口侧的位置且所述排风扇设置在所述排风路径中靠所述排风口侧的位置,或者所述送风扇设置在所述送风路径中靠所述新风口侧的位置且所述排风扇设置在所述排风路径中靠所述回风口侧的位置。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净化系统能进行旁通运转,
在进行所述旁通运转时,
在所述送风扇设置在所述送风路径中靠所述送风口的位置且所述排风扇设置在所述排风路径中靠所述排风口的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第二风阀切换至使所述旁通路径与所述回风口导通的状态,并使所述送风扇运转;
另一方面,在所述送风扇设置在所述送风路径中靠所述新风口的位置且所述排风扇设置在所述排风路径中靠所述回风口的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第二风阀切换至使所述旁通路径与所述回风口导通的状态,并使所述排风扇运转。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净化系统能进行新风运转,在进行所述新风运转时,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第一风阀切换至能使新风在所述送风路径中流通的状态。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净化系统能进行排风运转,在进行所述排风运转时,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第二风阀切换至使所述排风路径与所述回风口导通的状态,并使所述排风扇运转。
CN201620148325.9U 2016-02-26 2016-02-26 空气净化系统 Active CN2055797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148325.9U CN205579772U (zh) 2016-02-26 2016-02-26 空气净化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148325.9U CN205579772U (zh) 2016-02-26 2016-02-26 空气净化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579772U true CN205579772U (zh) 2016-09-14

Family

ID=568709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148325.9U Active CN205579772U (zh) 2016-02-26 2016-02-26 空气净化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579772U (zh)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82228A (zh) * 2016-12-08 2017-03-08 益阳市臻盛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落地式管道新风机
CN106896848A (zh) * 2017-03-15 2017-06-27 陈志育 一种智能化的食品实验室样品间
CN106931534A (zh) * 2017-04-28 2017-07-07 北京米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柜式恒温恒净新风净化系统
CN106969437A (zh) * 2017-04-12 2017-07-21 张翼鹏 金属热交换器室内外双循环的空气净化系统
CN107013984A (zh) * 2017-05-16 2017-08-04 宝众达(北京)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风机盘管空气净化的优化结构及其运行控制方法
CN107131567A (zh) * 2016-02-26 2017-09-0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气净化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7270466A (zh) * 2017-07-12 2017-10-20 东莞市大森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过滤机构以及应用该过滤机构的净化系统
CN108488917A (zh) * 2018-04-20 2018-09-0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新风机组及其控制方法、集成装置以及新风除霾装置
CN108626835A (zh) * 2017-03-24 2018-10-09 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 换气装置
CN109140651A (zh) * 2018-07-12 2019-01-04 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型室内空气交换系统及方法
CN112268336A (zh) * 2020-09-04 2021-01-26 东华大学 人员密集空间高效送排风的个人防护通风系统和通风方法
CN114659203A (zh) * 2022-03-07 2022-06-24 燕山大学 一种通风装置及其应用
CN112797493B (zh) * 2021-01-13 2023-12-22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31567A (zh) * 2016-02-26 2017-09-0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气净化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7131567B (zh) * 2016-02-26 2020-11-0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气净化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6482228A (zh) * 2016-12-08 2017-03-08 益阳市臻盛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落地式管道新风机
CN106896848A (zh) * 2017-03-15 2017-06-27 陈志育 一种智能化的食品实验室样品间
CN108626835A (zh) * 2017-03-24 2018-10-09 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 换气装置
CN106969437A (zh) * 2017-04-12 2017-07-21 张翼鹏 金属热交换器室内外双循环的空气净化系统
CN106931534A (zh) * 2017-04-28 2017-07-07 北京米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柜式恒温恒净新风净化系统
CN107013984A (zh) * 2017-05-16 2017-08-04 宝众达(北京)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风机盘管空气净化的优化结构及其运行控制方法
CN107013984B (zh) * 2017-05-16 2022-09-13 宝众达(北京)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风机盘管空气净化的优化结构及其运行控制方法
CN107270466A (zh) * 2017-07-12 2017-10-20 东莞市大森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过滤机构以及应用该过滤机构的净化系统
CN108488917A (zh) * 2018-04-20 2018-09-0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新风机组及其控制方法、集成装置以及新风除霾装置
CN108488917B (zh) * 2018-04-20 2023-08-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新风机组及其控制方法、集成装置以及新风除霾装置
CN109140651A (zh) * 2018-07-12 2019-01-04 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型室内空气交换系统及方法
CN112268336A (zh) * 2020-09-04 2021-01-26 东华大学 人员密集空间高效送排风的个人防护通风系统和通风方法
CN112797493B (zh) * 2021-01-13 2023-12-22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4659203A (zh) * 2022-03-07 2022-06-24 燕山大学 一种通风装置及其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579772U (zh) 空气净化系统
CN107131567A (zh) 空气净化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5202646B (zh) 智能净化柜式新风换气机
CN205279278U (zh) 智能净化柜式新风换气机
CN207006407U (zh) 一种高效新风机
CN106678992A (zh) 新、回风量智能调节式空气净化器
CN203396006U (zh) 一种智能空气品质保障系统
CN103644600B (zh) 智能型净化抑菌空气处理机组
CN207365297U (zh) 新风机
CN107842963A (zh) 新风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3267328A (zh) 一种智能空气品质保障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7094941U (zh) 新风换气机
CN205807692U (zh) 铂金嵌入式双循环净化系统
CN104896694B (zh) 一种新风及室内空气净化调节系统
CN107101283A (zh) 一种新型壁挂式新风净化一体机
CN105066259B (zh) 一种兼顾室内气温的智能空气净化设备
CN109959076A (zh) 一种房间温控通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4787019U (zh) 通风设备
KR20180014122A (ko) 환기장치
CN111174344A (zh) 一种富氧新风系统
CN108548265A (zh) 一种虚拟管道新风设备
CN205137723U (zh) 舒适新风净化一体机
KR100556066B1 (ko) 수요 대응 제어형 공조 시스템
CN207065803U (zh) 一种新风净化一体机
CN105091277B (zh) 一种具有热交换机构且配有子机的智能空气净化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