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578139U - 混合器 - Google Patents

混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578139U
CN205578139U CN201620311673.3U CN201620311673U CN205578139U CN 205578139 U CN205578139 U CN 205578139U CN 201620311673 U CN201620311673 U CN 201620311673U CN 205578139 U CN205578139 U CN 2055781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e body
cavity
shell body
gas
waste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31167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席时文
王蒙蒙
付波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chai Xigang New Energy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chai Xigang New Energy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chai Xigang New Energy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chai Xigang New Energy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31167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5781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5781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5781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30Use of alternative fuels, e.g. biofuel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合器,包括两端连通的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内套设有内部中空的芯体,所述芯体的一端与所述外壳体的对应端可拆卸连接,所述芯体的另一端抵靠在所述外壳体对应端的内壁上;所述芯体的外壁与所述外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顺次排列的燃气空腔和废气空腔,且所述燃气空腔与所述废气空腔不连通。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便于安装、密封性好、结构简单以及混合效果好。

Description

混合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发动机上的混合器。
背景技术
EGR天然气发动机的混合器分为燃气混合器与废气混合器,燃气混合器用于混合天然气与新鲜空气,废气混合器用于将燃气混合器中形成的混合燃气与排气管中取的废气进行混合。
上述燃气混合器与废气混合器在安装使用时,一般是通过螺栓装配在一起,不仅安装过程复杂繁琐,而且连接处存在泄漏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于安装、密封性好、结构简单以及混合效果好的混合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混合器,包括两端连通的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内套设有内部中空的芯体,所述芯体的一端与所述外壳体的对应端可拆卸连接,所述芯体的另一端抵靠在所述外壳体对应端的内壁上;
所述芯体的外壁与所述外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顺次排列的燃气空腔和废气空腔,且所述燃气空腔与所述废气空腔不连通。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外壳体与所述芯体之间设有隔断密封凸起,且所述燃气空腔和所述废气空腔位于所述隔断密封凸起的两侧。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芯体与所述外壳体可拆卸的两端部之间设有密封结构,所述隔断密封凸起与所述芯体之间也设有密封结构。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外壳体上设有与所述燃气空腔连通的燃气入口和与所述废气空腔连通的废气入口;
与所述燃气空腔对应的所述芯体外壁上设有若干燃气进气孔,与所述废气空腔对应的所述芯体外壁上设有若干废气进气孔;
与所述燃气空腔对应的所述芯体内部设有燃气喷射管,所述燃气喷射管与所述燃气空腔连通,且所述燃气喷射管上设有燃气喷孔;与所述废气空腔对应的所述芯体内部设有废气喷射管,所述废气喷射管与所述废气空腔连通,且所述废气喷射管上设有废气喷孔。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废气喷射管包括第一废气喷射管和第二废气喷射管,且所述第一废气喷射管与所述第二废气喷射管呈十字型结构布置;
所述燃气喷射管为X型燃气喷射管。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第一废气喷射管与所述第二废气喷射管的夹角为90度,所述X型燃气喷射管的夹角也为90度。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混合器,混合器包括两端连通的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内套设有内部中空的芯体,所述芯体的一端与所述外壳体的对应端可拆卸连接,所述芯体的另一端抵靠在所述外壳体对应端的内壁上;所述芯体的外壁与所述外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顺次排列的燃气空腔和废气空腔,且所述燃气空腔与所述废气空腔不连通。这样实现了传统废气混合器与燃气混合器合二为一的目的,解决了分体的废气混合器与燃气混合器安装时复杂繁琐,且连接处存在泄漏风险的问题,又由于所述芯体与所述外壳体可拆卸的两端部之间设有密封结构,所述隔断密封凸起与所述芯体之间也设有密封结构,使得本混合器整体结构简单、密封性好、而且混合均匀性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剖视图;
图3是图1的侧视图;
图4是图1的俯视图;
图中:1、外壳体,10、燃气入口,11、废气入口,13、隔断密封凸起,2、芯体,20、燃气进气孔,21、废气进气孔,23、进入口,24、排出口,3、燃气空腔,4、废气空腔,5、燃气喷射管,50、燃气喷孔,6、第一废气喷射管,7、第二废气喷射管,70、废气喷孔,8、O型密封圈,9、O型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4中共同所示,一种混合器,包括两端连通的外壳体1,一端为进入口23,另一端为排出口24,外壳体1内套设有内部中空的芯体2,芯体2的一端与外壳体1的对应端可拆卸连接,芯体2的另一端抵靠在外壳体1对应端的内壁上。
芯体2的外壁与外壳体1的内壁之间形成顺次排列的燃气空腔3和废气空腔4,且燃气空腔3与废气空腔4不连通。
优选地,外壳体1与芯体2之间设有隔断密封凸起13,且燃气空腔3和废气空腔4位于隔断密封凸起13的两侧。采用隔断密封凸起13不仅结构简单,而且便于实现加工,最终实现燃气空腔3与废气空腔4的隔断。
外壳体1上设有与燃气空腔3连通的燃气入口10和与废气空腔4连通的废气入口11,与燃气空腔3对应的芯体2外壁上设有若干燃气进气孔20,与废气空腔4对应的芯体2外壁上设有若干废气进气孔21。
与燃气空腔3对应的芯体2内部设有燃气喷射管5,燃气喷射管5与燃气空腔3连通,且燃气喷射管5上设有燃气喷孔50;与废气空腔4对应的芯体2内部设有废气喷射管,废气喷射管与废气空腔4连通,且废气喷射管上设有废气喷孔。
上述喷射管可以按照下述的具体结构形式设置,便于提高混合气体的混合均匀性。废气喷射管包括第一废气喷射管6和第二废气喷射管7,且第一废气喷射管6与所述第二废气喷射管7呈十字型结构布置。优选地,第一废气喷射管6与第二废气喷射管7的夹角为90度,如图3中所示,第一废气喷射管6上具有废气喷孔(图中未示出),第二废气喷射管7上具有废气喷孔70。
如图3中所示,燃气喷射管5为X型燃气喷射管。优选地,X型燃气喷射管的夹角为90度。
在上述混合器的基础上,通过设置密封结构,可以更好地实现混合器的密封性。将芯体2与外壳体1可拆卸的两端部之间设有密封结构,密封结构采用O型密封圈8,隔断密封凸起13与芯体2之间也设有密封结构,密封结构也采用O型密封圈9,如图2中所示。
为了便于理解,将工作原理进行简单说明:首先废气入口11处连接废气输送管,燃气入口10连接燃气输送管,这样天然气通过燃气入口10进入燃气空腔3,废气通过废气入口11进入废气空腔4;进入燃气空腔3内的天然气通过芯体2上的若干燃气进气孔20进入芯体2内,同时再通过X型的燃气喷射管5上的燃气喷孔50进入芯体2内,通过该两条路径进入芯体2内的天然气与通过混合器进入口23进入的新鲜空气首先进行混合,形成燃气混合气;燃气混合气在芯体2内向混合器排出口24的方向流动,流动过程中与芯体2内的废气进行混合,然后一起从排出口24流出。上述废气进入芯体2内的路径也包括两路,其中一路为:进入废气空腔4内的天然气通过芯体2上的若干废气进气孔21进入芯体2内,另一路为:同时再通过第一废气喷射管6和第二废气喷射管7上的废气喷孔进入芯体2内;废气与燃气均通过两路方式进入芯体内,可以起到提高气体间混合效果的作用,此时在芯体2内实现了新鲜空气、天然气与废气的均匀混合,从而提高了进气系统的混合均匀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混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端连通的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内套设有内部中空的芯体,所述芯体的一端与所述外壳体的对应端可拆卸连接,所述芯体的另一端抵靠在所述外壳体对应端的内壁上;
所述芯体的外壁与所述外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顺次排列的燃气空腔和废气空腔,且所述燃气空腔与所述废气空腔不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与所述芯体之间设有隔断密封凸起,且所述燃气空腔和所述废气空腔位于所述隔断密封凸起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体与所述外壳体可拆卸的两端部之间设有密封结构,所述隔断密封凸起与所述芯体之间也设有密封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上设有与所述燃气空腔连通的燃气入口和与所述废气空腔连通的废气入口;
与所述燃气空腔对应的所述芯体外壁上设有若干燃气进气孔,与所述废气空腔对应的所述芯体外壁上设有若干废气进气孔;
与所述燃气空腔对应的所述芯体内部设有燃气喷射管,所述燃气喷射管与所述燃气空腔连通,且所述燃气喷射管上设有燃气喷孔;与所述废气空腔对应的所述芯体内部设有废气喷射管,所述废气喷射管与所述废气空腔连通,且所述废气喷射管上设有废气喷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气喷射管包括第一废气喷射管和第二废气喷射管,且所述第一废气喷射管与所述第二废气喷射管呈十字型结构布置;
所述燃气喷射管为X型燃气喷射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废气喷射管与所述第二废气喷射管的夹角为90度,所述X型燃气喷射管的夹角也为90度。
CN201620311673.3U 2016-04-14 2016-04-14 混合器 Active CN2055781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311673.3U CN205578139U (zh) 2016-04-14 2016-04-14 混合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311673.3U CN205578139U (zh) 2016-04-14 2016-04-14 混合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578139U true CN205578139U (zh) 2016-09-14

Family

ID=568626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311673.3U Active CN205578139U (zh) 2016-04-14 2016-04-14 混合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578139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84746A (zh) * 2017-02-23 2017-06-23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发动机废气循环系统的气体混合装置
CN107165749A (zh) * 2017-07-04 2017-09-15 潍柴西港新能源动力有限公司 新型天然气发动机混合器
CN113423940A (zh) * 2018-12-29 2021-09-21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气体混合器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84746A (zh) * 2017-02-23 2017-06-23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发动机废气循环系统的气体混合装置
CN106884746B (zh) * 2017-02-23 2019-04-23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发动机废气循环系统的气体混合装置
CN107165749A (zh) * 2017-07-04 2017-09-15 潍柴西港新能源动力有限公司 新型天然气发动机混合器
CN113423940A (zh) * 2018-12-29 2021-09-21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气体混合器
CN113423940B (zh) * 2018-12-29 2023-01-24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气体混合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578139U (zh) 混合器
CN107916976B (zh) 用于混合流体流的设备
CN102182586A (zh) 一种egr混合器
US8967127B2 (en) Intake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8150316B (zh) Egr混合装置及内燃机
CN106438115A (zh) 一种天然气混合器
CN113423940B (zh) 一种气体混合器
JP2021120571A (ja) 多気筒エンジンの吸気構造
CN205127771U (zh) 一种氨气/空气混合器
CN204984654U (zh) 一种双腔集成式egr混合器
CN206092214U (zh) 一种天然气发动机的三元一体式混合装置
CN105771720A (zh) 一种喷雾型气液静态混合器
CN106150793A (zh) 发动机进气歧管及发动机
CN106224132B (zh) 一种egr混合装置
CN205908390U (zh) 文丘里式燃气混合器
CN206647185U (zh) 天然气发动机用混合器
CN209293933U (zh) 一种发动机用环形egr混合器
CN104005886A (zh) 一种用于船用柴油机的egr混合器
CN204099077U (zh) 一种发动机燃气混合器
CN205330827U (zh) 一种燃气和egr混合直喷系统
CN208518791U (zh) 一种废气循环管结构
CN114060184B (zh) 一种水气混合装置及发动机
CN202402177U (zh) 气体混合器
CN203655486U (zh) 集成于进气歧管上的串气通道系统
CN206495727U (zh) 一种多通道隙流式混合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