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538234U - 一种测量制动噪声的车辆悬架夹持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测量制动噪声的车辆悬架夹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538234U
CN205538234U CN201620064638.6U CN201620064638U CN205538234U CN 205538234 U CN205538234 U CN 205538234U CN 201620064638 U CN201620064638 U CN 201620064638U CN 205538234 U CN205538234 U CN 2055382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jig main
stabiliser bar
steering linkage
knuck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06463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明岳
冯天骥
王新宇
阿比拉涅
冯博
窦瑞
陈佳俊
寇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utomotiv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utomotiv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utomotiv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Automotiv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Cen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06463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5382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5382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538234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测量制动噪声的车辆悬架夹持装置,包括夹具主体、转向节、稳定杆、转向拉杆、橡胶阻尼、下控制臂和弹簧减震器。以类似于真实车辆制动系统安装的方法把制动角总成固定在转向节上,再通过转向节与本夹持装置连接,并通过弹簧减震器、稳定杆、橡胶阻尼对制动角总成施加相应的阻尼力和力矩,通过转向拉杆来改变制动角总成的前束,通过调节固定盘的角度,模拟实现制动角总成的外倾角,通过电机带动制动角总成在本夹持装置上工作进而获取与实际工况类似的制动噪声;具有设计科学合理、结构简单、测试效果好等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测量制动噪声的车辆悬架夹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夹具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测量制动噪声的车辆悬架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
夹具指机械加工过程中用来固定测试或者加工对象,以保证加工对象处于正确的位置,进而令加工对象接受测试或者施工的装置。目前的各类夹具大多都只考虑到了工作过程中保证被测对象位置精度,以及提高生产、测试效率,节省拆装时间等方面。特别是对于汽车行业以及性能测试工作而言,充分模拟汽车运行的现实工况对于在研发阶段就能对产品的性能进行预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是现有的用于测量制动噪声的车辆悬架夹持夹具不能更加接近模拟实际工况类似的制动噪声,因此存在测试不准确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测量制动噪声的车辆悬架夹持装置,可以对制动角总成的台架测试模拟更加接近真实工况。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测量制动噪声的车辆悬架夹持装置,包括夹具主体、转向节、稳定杆、橡胶阻尼、转向拉杆、下控制臂和弹簧减震器;所述弹簧减震器的上端通过螺母与夹具主体上的螺杆相连,所述弹簧减震器的下端设有突出的销孔,可与所述转向节通过螺母连接,通过旋转螺杆,实现弹簧减震器的拉升或压缩;所述转向拉杆的一端通过转向拉杆卡扣与夹具主体连接,另一端通过转向拉杆固定销与转向节连接,通过控制转向拉杆的移动,可在测试过程前令制动角总成产生需要的模拟前束;所述下控制臂的一端与转向节相连,另一端通过下控制臂衬套与夹具主体相连;所述稳定杆的一端通过螺母与下控制臂固定,下控制臂可以在测试过程中传递稳定杆传来的力和力矩,所述稳定杆的另一端通过螺母与第一支撑杆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与夹具主体相连,与第一支撑杆相连处的稳定杆还通过螺母与钢绳的一端相连,所述钢绳的另一端与拉伸装置连接,所述拉伸装置与夹具主体相连,通过拉伸装置拉升和放松钢绳,对稳定杆产生一个向上的力和力矩。所述稳定杆还通过第一稳定杆卡扣与夹具主体固定,对稳定杆起到固定作用,在与第一稳定杆卡扣相对应一侧的稳定杆上通过第二稳定杆卡扣与第二支撑杆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与夹具主体相连,与第二稳定杆卡扣相连处的稳定杆还通过螺母与钢绳的一端相连,所述钢绳的另一端与拉伸装置连接,所述拉伸装置与夹具主体相连。通过拉伸装置拉升和放松钢绳,对稳定杆产生一个向下的力和力矩,通过拉伸装置,对转向节一侧产生力矩,可模拟实际工况下另一车车轮对该车轮产生的力矩。在所述弹簧减震器的下方,支撑件通过支撑件固定螺母固定在固定盘上,所述固定盘通过销接与夹具主体连接,所述支撑件还与下控制臂相连,在所述支撑件与转向节之间放置橡胶阻尼,橡胶阻尼的存在,可模拟实际工况下的轮胎阻尼,在所述转向节上安装有制动角总成。在实际测试中,将制动角总成安装在转向节上,通过转向节与下控制臂和转向拉杆的连接,上方弹簧减震器的固定,下方安装有橡胶阻尼的支撑件进行支撑,通过这几个部分与制动角总成实现位置的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弹簧减震由弹簧和立柱构成,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立柱上,另一端焊接有铁片,在所述铁片上开设螺纹孔,所述弹簧减震器的上端通过螺母固定连接在夹具主体上螺杆带帽沿的一端,所述螺杆不带帽沿的一端通过螺纹与夹具主体连接,螺杆通过旋转上下移动,使弹簧压缩或放松,可模拟车辆轴荷,同时在测试过程中,弹簧可吸收制动角总成工作过程中的震动。
进一步的,所述拉伸装置由拉钩螺杆和带螺纹孔的拉钩组成,所述拉钩螺杆位于所述拉钩的螺纹孔内,通过旋转拉钩螺杆,伸长或缩短拉伸装置整体长度,实现拉紧或放松钢绳的功能,对稳定杆施加力。
进一步的,所述转向拉杆通过两个对称设置在转向拉杆两侧的转向拉杆卡扣固定在夹具主体上,其中一个转向拉杆卡扣焊接在夹具主体上,所述转向拉杆的球头一端放置于转向拉杆卡扣的弧形槽中,再将两个转向拉杆卡扣通过螺母固定实现转向拉杆的固定。所述稳定杆卡扣、第一稳定杆卡扣也采用此种方式将稳定杆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下控制臂与转向节采用十字销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件通过十字销把支撑件与下控制臂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稳定杆的长度与固定点和实际待测制动盘对应车辆的稳定杆的长度一致,以便更好的模拟车辆行驶的实际工况。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测量制动噪声的车辆悬架夹持装置具有以下优势:通过拉钩螺杆的上下移动,调节弹簧的松紧度,对制动角总成施加力,同时也可以缓解测试过程中制动角总成产生的震动,通过转向节的摆动,使得制动角总成产生模拟前束,通过调整固定盘的角度,使得制动角总成产生模拟侧倾角,通过拉钩对稳定杆的调节,能对制动角总成产生一个力矩;通过采用以上手段,不仅实现了其他夹具固定被测设备的功用,还通过对车辆实际工况的模拟,使得对制动角总成的台架测试更加接近真实工况;具有设计科学合理、结构简单、测试效果好等优点。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稳定杆的工作状态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撑件和固定盘的工作状态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弹簧减震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拉伸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转向拉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夹具主体;2-弹簧;3-螺杆;4-立柱;5-拉钩螺杆;6-拉钩;7-钢绳;8-第一支撑杆;9-稳定杆;10-第二稳定杆卡扣;11-转向拉杆卡扣;12-转向拉杆;13-第一稳定杆卡扣;14-下控制臂;15-下控制臂衬套;16-支撑件;17-十字销;18-转向拉杆固定销;19-固定螺母;20-固定盘;21-第二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3所示,一种测量制动噪声的车辆悬架夹持装置,包括夹具主体1、转向节、稳定杆9、橡胶阻尼、转向拉杆12、下控制臂14和弹簧减震器;如图4所示,所述弹簧减震由弹簧2和立柱4构成,所述弹簧2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立柱4上,另一端焊接有铁片,在所述铁片上开设螺纹孔,所述弹簧减震器的上端通过螺母固定连接在夹具主体1上螺杆3带帽沿的一端,所述螺杆3不带帽沿的一端通过螺纹与夹具主体1连接,所述弹簧减震器的下端设有突出的销孔,可与所述转向节通过螺母连接,螺杆3通过旋转上下移动,使弹簧2压缩或放松,可模拟车辆轴荷,同时在测试过程中,弹簧2可吸收制动角总成工作过程中的震动;所述转向拉杆12的一端通过转向拉杆卡扣11与夹具主体1连接,另一端通过转向拉杆固定销18与转向节连接,通过控制转向拉杆12的移动,可在测试过程前令制动角总成产生需要的模拟前束。所述下控制臂14的一端与转向节采用十字销17相连,另一端通过下控制臂衬套15与夹具主体1相连;所述稳定杆9的一端通过螺母与下控制臂14固定,下控制臂14可以在测试过程中传递稳定杆9传来的力和力矩,所述稳定杆9的另一端通过螺母与第一支撑杆8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支撑杆8的另一端与夹具主体1相连,与第一支撑杆8相连处的稳定杆9还通过螺母与钢绳7的一端相连,所述钢绳7的另一端与拉伸装置连接,所述拉伸装置与夹具主体1相连,通过拉伸装置拉升和放松钢绳7,对稳定杆9产生一个向上的力和力矩。所述稳定杆9还通过第一稳定杆卡扣13与夹具主体1固定,对稳定杆9起到固定作用,在与第一稳定杆卡扣13相对应一侧的稳定杆9上通过第二稳定杆卡扣10与第二支撑杆21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支撑杆21的另一端与夹具主体1相连,与第二稳定杆卡扣10相连处的稳定杆9还通过螺母与钢绳7的一端相连,所述钢绳7的另一端与拉伸装置连接,所述拉伸装置与夹具主体1相连,通过拉伸装置拉升和放松钢绳7,对稳定杆9产生一个向下的力和力矩。通过拉伸装置,对转向节一侧产生力矩,可模拟实际工况下另一车车轮对该车轮产生的力矩。所述稳定杆9的长度与固定点和实际待测制动盘对应车辆的稳定杆的长度一致,以便更好的模拟车辆行驶的实际工况。在所述弹簧减震器的下方,支撑件16通过支撑件固定螺母19固定在固定盘20上,所述固定盘20通过销接与夹具主体1连接,所述支撑件16还通过十字销17与下控制臂14相连,在所述支撑件16与转向节之间放置所述橡胶阻尼,橡胶阻尼的存在,可模拟实际工况下的轮胎阻尼,在所述转向节上安装有制动角总成。在实际测试中,将制动角总成安装在转向节上,通过转向节与下控制臂14和转向拉杆12的连接,上方弹簧减震器的固定,下方安装有橡胶阻尼的支撑件16进行支撑,通过这几个部分与制动角总成实现位置的固定。
如图5所示,所述拉伸装置由拉钩螺杆5和带螺纹孔的拉钩6组成,所述拉钩螺杆5位于所述拉钩6的螺纹孔内,通过旋转拉钩螺杆5,伸长或缩短拉伸装置整体长度,实现拉紧或放松钢绳7的功能,对稳定杆9施加力。
如图6所示,所述转向拉杆12通过两个对称设置在转向拉杆12两侧的转向拉杆卡扣11固定在夹具主体1上,其中一个转向拉杆卡扣11焊接在夹具主体1上,所述转向拉杆12的球头一端放置于转向拉杆卡扣11的弧形槽中,再将两个转向拉杆卡扣11通过螺母固定实现转向拉杆12的固定。所述稳定杆卡扣、第一稳定杆卡扣13也采用此种方式将稳定杆9固定。
本实例的工作过程:将待测制动角总成安装在转向节上,转向节上端通过螺母与弹簧减震器固连,转向节通过螺母与转向拉杆12销接,转向节通过十字销17与支撑件20和下控制臂14销接,通过以上3个点实现待测制动角总成的固定。通过拉钩螺杆5的上下移动,调节弹簧2的松紧度,对制动角总成施加力,同时也可以缓解测试过程中制动角总成产生的震动,通过转向节的摆动,使得制动角总成产生模拟前束,通过调整固定盘20的角度,使得制动角总成产生模拟侧倾角,通过拉钩6对稳定杆9的调节,能对制动角总成产生一个力矩,通过电机带动制动角总成在本夹持装置上工作进而获取与实际工况类似的制动噪声。通过采用以上手段,不仅实现了其他夹具固定被测设备的功用,还通过对车辆实际工况的模拟,使得对制动角总成的台架测试更加接近真实工况。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测量制动噪声的车辆悬架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夹具主体、转向节、稳定杆、橡胶阻尼、转向拉杆、下控制臂和弹簧减震器;所述弹簧减震器的上端通过螺母与夹具主体上的螺杆相连,所述弹簧减震器的下端设有突出的销孔,可与所述转向节通过螺母连接;所述转向拉杆的一端通过转向拉杆卡扣与夹具主体连接,另一端通过转向拉杆固定销与转向节连接;所述下控制臂的一端与转向节相连,另一端通过下控制臂衬套与夹具主体相连;所述稳定杆的一端通过螺母与下控制臂固定,所述稳定杆的另一端通过螺母与第一支撑杆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与夹具主体相连,与第一支撑杆相连处的稳定杆还通过螺母与钢绳的一端相连,所述钢绳的另一端与拉伸装置连接,所述拉伸装置与夹具主体相连,所述稳定杆还通过第一稳定杆卡扣与夹具主体固定,在与第一稳定杆卡扣相对应一侧的稳定杆上通过第二稳定杆卡扣与第二支撑杆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与夹具主体相连,与第二稳定杆卡扣相连处的稳定杆还通过螺母与钢绳的一端相连,所述钢绳的另一端与拉伸装置连接,所述拉伸装置与夹具主体相连,在所述弹簧减震器的下方,支撑件通过支撑件固定螺母固定在固定盘上,所述固定盘通过销接与夹具主体连接,所述支撑件还与下控制臂相连,在所述支撑件与转向节之间放置所述橡胶阻尼,在所述转向节上安装有制动角总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测量制动噪声的车辆悬架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减震由弹簧和立柱构成,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立柱上,另一端焊接有铁片,在所述铁片上开设螺纹孔,所述弹簧减震器的上端通过螺母固定连接在夹具主体上螺杆带帽沿的一端,所述螺杆不带帽沿的一端通过螺纹与夹具主体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测量制动噪声的车辆悬架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伸装置由拉钩螺杆和带螺纹孔的拉钩组成,所述拉钩螺 杆位于所述拉钩的螺纹孔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测量制动噪声的车辆悬架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拉杆通过两个对称设置在转向拉杆两侧的转向拉杆卡扣固定在夹具主体上,其中一个转向拉杆卡扣焊接在夹具主体上,所述转向拉杆的球头一端放置于转向拉杆卡扣的弧形槽中,再将两个转向拉杆卡扣通过螺母固定实现转向拉杆的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测量制动噪声的车辆悬架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控制臂与转向节采用十字销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测量制动噪声的车辆悬架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通过十字销把支撑件与下控制臂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测量制动噪声的车辆悬架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杆的长度与固定点和实际待测制动盘对应车辆的稳定杆的长度一致。
CN201620064638.6U 2016-01-21 2016-01-21 一种测量制动噪声的车辆悬架夹持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5382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064638.6U CN205538234U (zh) 2016-01-21 2016-01-21 一种测量制动噪声的车辆悬架夹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064638.6U CN205538234U (zh) 2016-01-21 2016-01-21 一种测量制动噪声的车辆悬架夹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538234U true CN205538234U (zh) 2016-08-31

Family

ID=567677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064638.6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538234U (zh) 2016-01-21 2016-01-21 一种测量制动噪声的车辆悬架夹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53823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10053A (zh) * 2016-01-21 2016-04-20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一种测量制动噪声的车辆悬架夹持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10053A (zh) * 2016-01-21 2016-04-20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一种测量制动噪声的车辆悬架夹持装置
CN105510053B (zh) * 2016-01-21 2018-02-09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一种测量制动噪声的车辆悬架夹持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96908B (zh) 汽车转向系统性能试验装置
CN107192563B (zh) 轮毂驱动电动汽车电动轮悬架系统试验台
CN101718632B (zh) 车辆四分之一悬架模拟工况多功能试验台
CN105277375B (zh) 一种电动轮综合性能试验台
CN101441135B (zh) 汽车转向节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
CN201311359Y (zh) 汽车扭转梁试验装置
CN110542567B (zh) 汽车传动系路面冲击载荷模拟方法
CN201527343U (zh) 汽车转向系统性能试验装置
CN207585901U (zh) 一种钢板弹簧总成二自由度复合加载试验机构
CN203465142U (zh) 前轮毂试验弯曲疲劳试验夹具
CN202420833U (zh) 一种新型衬套x、y方向扭转刚度试验装置
CN110018001A (zh) 一种模拟道路的转向系统总成试验装置及方法
CN110274775A (zh) 一种汽车多连杆悬架系统台架试验工装
CN104483112A (zh) 一种橡胶衬套的疲劳试验方法及其工装
CN205538234U (zh) 一种测量制动噪声的车辆悬架夹持装置
CN207066754U (zh) 一种模拟整车状态的转向系统nvh分析台架
CN201548409U (zh) 一种车辆四分之一悬架模拟工况多功能试验台
CN107101840B (zh) 轮对试验加力装置及轮轨试验系统
CN207408065U (zh) 一种水平冲击小车
CN205483601U (zh) 台架试验加载装置
CN2932360Y (zh) 多功能汽车减振器及四分之一悬架模拟工况试验台
CN208805368U (zh) 一种汽车电子助力转向及制动性能仿真实验台架
CN208568218U (zh) 乘用车扭转梁的扭转刚度试验台
CN207964261U (zh) 用于乘用车后扭转梁耐久试验的立柱工装
CN105510053B (zh) 一种测量制动噪声的车辆悬架夹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3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209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