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508837U - 太阳能电池组件 - Google Patents

太阳能电池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508837U
CN205508837U CN201620320826.0U CN201620320826U CN205508837U CN 205508837 U CN205508837 U CN 205508837U CN 201620320826 U CN201620320826 U CN 201620320826U CN 205508837 U CN205508837 U CN 2055088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battery
solar module
solar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32082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雨军
戴珍林
陈辉
吴正同
于松坤
黄强
郑加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Gcl System Integration Technology Industrial Appli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Zhangjiagang Xiexin Integrated Technology Co Ltd
GCL System Integration Technology Co Ltd
GCL System Integration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Gcl System Integration Technology Industrial Appli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Zhangjiagang Xiexin Integrated Technology Co Ltd
GCL System Integration Technology Co Ltd
GCL System Integration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Gcl System Integration Technology Industrial Appli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Zhangjiagang Xiexin Integrated Technology Co Ltd, GCL System Integration Technology Co Ltd, GCL System Integration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Gcl System Integration Technology Industrial Appli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32082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5088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5088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5088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其包括依次层叠的正面玻璃、第一封装层、太阳能电池层、第二封装层以及背面玻璃;其中,太阳能电池层包括若干个电池切割片,电池切割片由太阳能电池片切割而成,若干个电池切割片交叠串联;以及连接件,用于将相邻的电池切割片串联或者将电池切割片与相邻的设置于电池切割片上的汇流条连接,连接件上设置有若干个应力缓冲部。上述太阳能电池组件中,若干个电池切割片交叠串联,减小了相邻电池切割片之间的间隙,使得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密度更高,功率损耗小。同时,应力缓冲部可以起到应力缓冲作用,能够减少应力释放对太阳能电池组件的不良影响。而采用正面玻璃和背面玻璃结合能够增加组件整体抗隐裂的能力。

Description

太阳能电池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
背景技术
太阳能作为一种新兴能源,与传统的化石燃料相比,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清洁环保等各方面的优势。目前主要的一种太阳能利用方式是通过太阳能电池组件将接收的光能转化为电能输出,传统的太阳能电池组件是由若干太阳能电池片(或称光伏电池)串联后进行封装并按方阵排列形成的大面积电池组件。其中,太阳能电池片吸收光能,电池两端出现异号电荷的积累,即产生“光生电压”,这就是“光生伏特效应”,在光生伏特效应的作用下,太阳能电池的两端产生电动势,从而将光能转换成电能。
但是,传统的单片太阳能电池片的尺寸较大,采用这种太阳能电池片串联方式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电流密度不均匀,功率损耗大。此外,传统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抗隐裂能力差,不利于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功率损耗大且抗隐裂能力差的问题,提供一种功率损耗小且抗隐裂能力好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依次层叠的正面玻璃、第一封装层、太阳能电池层、第二封装层以及背面玻璃;
其中,所述太阳能电池层包括
若干个电池切割片,所述电池切割片由太阳能电池片切割而成,若干个所述电池切割片交叠串联;以及
连接件,用于将相邻的所述电池切割片串联或者将所述电池切割片与相邻的设置于所述电池切割片上的汇流条连接,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若干个应力缓冲部。
上述太阳能电池组件中,若干个电池切割片交叠串联,减小了相邻电池切割片之间的间隙,增加了整个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有效面积,使得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密度更高,功率损耗小。同时,由于连接件上设置有若干个应力缓冲部,因此可以起到应力缓冲作用,能够减少应力释放对太阳能电池组件的不良影响。此外,太阳能电池组件为双玻组件,即采用正面玻璃和背面玻璃结合,能够增加太阳能电池组件整体抗隐裂的能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应力缓冲部为贯穿的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还包括若干个间隔排列的第一焊接部以及若干个分别与所述第一焊接部相对设置的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一焊接部和所述第二焊接部用于分别与相邻所述电池切割片焊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切割片包括正面电极和背面电极;
所述连接件包括与所述正面电极相连的第一表面以及与所述背面电极相连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设置有交替排列的第一连接区域和第一非连接区域,所述第二表面上设置有交替排列的第二连接区域和第二非连接区域,所述第一非连接区域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投影覆盖所述第二连接区域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投影;
其中,所述正面电极与所述第一连接区域连接,所述背面电极与所述第二连接区域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区域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投影为第一投影,所述第二连接区域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投影为第二投影,所述第一投影与相邻所述第二投影的间隔为1mm~20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正面玻璃的厚度为2mm~7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面玻璃的厚度为2mm~7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为焊锡膏、弹性焊带或者碳基导电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太阳能电池层包括2个相互串联的电池组,所述电池组包括6个相互并联的电池片串列,所述电池片串列包括34个相互串联的电池切割片,所述电池切割片由太阳能电池片进行5等分切割而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封装层为POE层、EVA层或者PO层,所述第二封装层为POE层、EVA层或者PO层。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切割片的正面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切割片的背面示意图;
图4为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件的第一表面的示意图;
图5为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件的第二表面的示意图;
图6为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区域与第二连接区域分别在第一表面上投影的示意图;
图7为一实施方式的相邻两个电池切割片采用第一连接件连接的侧面示意图;
图8为一实施方式的第二连接件的示意图;
图9为一实施方式的相邻两个电池切割片采用第二连接件连接的侧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请参见图1,一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组件100包括依次层叠的正面玻璃110、第一封装层120、太阳能电池层130、第二封装层140以及背面玻璃150。上述五层经过加热层压封装而成。
其中,太阳能电池层130包括若干个电池切割片以及连接件。电池切割片由太阳能电池片切割而成,若干个电池切割片交叠串联。减小了相邻电池切割片之间的间隙,增加了整个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有效面积,使得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密度更高,功率损耗小。
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层130包括2个相互串联的电池组,电池组包括6个相互并联的电池片串列,电池片串列包括34个相互串联的电池切割片,电池切割片由太阳能电池片进行5等分切割而成。这种板型的太阳能电池层130能够满足现有电池片的规格及市场的需求,是一种最佳增效降本的排版结构。但其不限于此,亦可将太阳能电池片进行若干等分切割,亦可将太阳能电池片进行非等分切割,根据使用需求选择合适的电池切割片进行组合串联。
请参见图2和图3,组成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层130的电池切割片131包括正面电极1311和背面电极1312。正面电极1311和背面电极1312分别位于电池切割片131相对的两端边缘位置。
此外,连接件用于将相邻的电池切割片131串联或者将电池切割片131与相邻的设置于电池切割片131上的汇流条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件有两种规格,分别为第一连接件132和第二连接件133。其中,每个太阳能电池串列中只设置一个第二连接件133,且将其设置在每个太阳能电池串列的中间位置。当然,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电池组件中,每个太阳能电池串列的第二连接件的个数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一个,亦可为两个及两个以上,具体可根据应力集中的地方进行选择。
请参见图4和图5,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组件100中,第一连接件132包括与正面电极1311相连的第一表面1321以及与背面电极1312相连的第二表面1322。第一表面1321上设置有交替排列的第一连接区域1323和第一非连接区域1324。第二表面1322上设置有交替排列的第二连接区域1325和第二非连接区域1326。第一非连接区域1324在第一表面1321上的投影覆盖第二连接区域1325在第一表面1321上的投影。
其中,正面电极1311与第一连接区域1323连接,背面电极1312与第二连接区域1325连接。
请参见图6,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区域1323在第一表面1321的投影为第一投影1327,第二连接区域1325在第一表面1321的投影为第二投影1328,第一投影1327与相邻第二投影1328的间隔为1mm~20mm之间的任意数值。在这个间隔范围内,正面电极1311与背面电极1312的连接区域之间均形成了缓冲区间,来提高太阳能电池组件100的弹性,降低太阳能电池组件100隐裂的风险,不容易断栅裂片。但不以此为限,亦可为其他数值的间隔。
请参见图7,相邻两个电池切割片131通过第一连接件132交叠串联。减小了相邻电池切割片131之间的间隙,增加了整个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有效面积,使得太阳能电池组件100的密度更高,功率损耗小。
本实施方式中,左侧电池切割片131的背面电极1312的宽度略大于右侧电池切割片131的正面电极1311的宽度,而连接件132的宽度小于右侧电池切割片131的正面电极1311的宽度,能够避免放置时相邻两个电池切割片131的位置偏移而露出正面电极1311或连接件132,从而减少光照面积。
上述太阳能电池组件100中,当相邻两个电池切割片131通过第一连接件132进行交叠串联时,由于第一连接件132的第一非连接区域1324在第一表面1312上的投影覆盖第二连接区域1325在第一表面1312上的投影,即正面电极1311和背面电极1312在第一连接件132的第一表面1312和第二表面1322上错开连接,因此,保留了一定的缓存弹性区域,形成了缓冲空间,提高了太阳能电池组件100的弹性,能够实现必要的弹性变形来抵抗外部或者内部的内应力的形变需求,降低太阳能电池组件100隐裂的风险,不容易断栅裂片,有利于应用。
请参见图8,第二连接件133上设置有若干个应力缓冲部1331。本实施方式的应力缓冲部1331为贯穿的通孔。上述通孔位于第二连接件133的向光面上。
第二连接件133还包括若干个间隔排列的第一焊接部1332以及若干个分别与第一焊接部1332相对设置的第二焊接部1333。第一焊接部1332和第二焊接部1333用于分别与相邻电池切割片131焊接。
请参见图9,第一焊接部1332与右侧的电池切割片131焊接,第二焊接部1333与左侧的电池切割片131焊接。由于第二连接件133上设置有应力缓冲部1331,能够减少应力释放对太阳能电池组件100的不良影响。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通孔截面为长方形,其位于第一焊接部1332和第二焊接部1333之间,且多个通孔的排列方式较规整,能够起到较好的应力缓冲作用。但其不以此为限,通孔的截面亦可为其他形状,其位置和排列方式亦可根据具体需求进行改变。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两种规格的连接件,但不以此为限,亦可只采用设置有应力缓冲部的第二连接件,还可在第一连接件上设置有若干个应力缓冲部。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连接件可以为焊锡膏、弹性焊带或者碳基导电胶等。上述弹性连接件能够通过焊接处的一定形变来缓冲应力的释放,提升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可靠性。
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组件为双玻组件,即采用正面玻璃110和背面玻璃150结合,能够增加太阳能电池组件100整体抗隐裂的能力。在一个较优的实施例中,正面玻璃110的厚度为2mm~7mm,背面玻璃150的厚度为2mm~7mm。二者的厚度较大,更有利于增加组件的抗变形能力。但正面玻璃110和背面玻璃150的厚度均不以此为限,亦可为其他厚度。
此外,第一封装层120优选为POE层、EVA层或者PO层。第二封装层140优选为POE层、EVA层或者PO层。其中,POE(Polyolyaltha Olfin)为聚乙烯辛烯共聚弹性体,EVA(Ethylene-vinyl acetate copolymer)为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而PO树脂属高分子乙烯的均聚物,并与乙烯、丙烯、丁烯等烯烃类聚合,其也包括部分特性共混、增强和复合物。相对于其他传统的封装材料,POE层、EVA层或者PO层的回弹性和抗张力高,具有良好的缓冲性能,使得采用上述第一封装层120和第二封装层140的太阳能电池组件100的抗隐裂能力好。
此外,使用白色EVA可以增加反射光的利用率。为了更好地平衡内应力,亦可在第二封装层140中添加弹性性能的填充物。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封装层140优选EVA层,并在EVA层中填充一些能够增加EVA弹性模量的白色填充剂。白色填充剂可以为烷类或者烯烃类等有机物。填充之后既可以增加太阳能电池组件对反射光的利用,又增加EVA吸收内应力的能力。
第一封装层120和第二封装层140的厚度优选为0.4mm~0.6mm之间的任意数值。有利于增加整个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抗冲击能力。当然,其厚度亦可为其他数值。
此外,本实用新型优选在太阳能电池组件的边缘使用丁基胶,以增加水密封性,减少太阳能电池组件因水气等导致局部的封装材料发生膨胀,导致内应力不均或集中。
上述太阳能电池组件中,若干个电池切割片交叠串联,减小了相邻电池切割片之间的间隙,增加了整个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有效面积,使得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密度更高,功率损耗小。同时,由于连接件上设置有若干个应力缓冲部,因此可以起到应力缓冲作用,能够减少应力释放对太阳能电池组件的不良影响。此外,太阳能电池组件为双玻组件,即采用正面玻璃和背面玻璃结合,能够增加太阳能电池组件整体抗隐裂的能力。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层叠的正面玻璃、第一封装层、太阳能电池层、第二封装层以及背面玻璃;
其中,所述太阳能电池层包括
若干个电池切割片,所述电池切割片由太阳能电池片切割而成,若干个所述电池切割片交叠串联;以及
连接件,用于将相邻的所述电池切割片串联或者将所述电池切割片与相邻的设置于所述电池切割片上的汇流条连接,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若干个应力缓冲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力缓冲部为贯穿的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还包括若干个间隔排列的第一焊接部以及若干个分别与所述第一焊接部相对设置的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一焊接部和所述第二焊接部用于分别与相邻所述电池切割片焊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切割片包括正面电极和背面电极;
所述连接件包括与所述正面电极相连的第一表面以及与所述背面电极相连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设置有交替排列的第一连接区域和第一非连接区域,所述第二表面上设置有交替排列的第二连接区域和第二非连接区域,所述第一非连接区域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投影覆盖所述第二连接区域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投影;
其中,所述正面电极与所述第一连接区域连接,所述背面电极与所述第二连接区域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区域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投影为第一投影,所述第二连接区域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投影为第二投影,所述第一投影与相邻所述第二投影的间隔为1mm~2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面玻璃的厚度为2mm~7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面玻璃的厚度为2mm~7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焊锡膏、弹性焊带或者碳基导电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电池层包括2个相互串联的电池组,所述电池组包括6个相互并联的电池片串列,所述电池片串列包括34个相互串联的电池切割片,所述电池切割片由太阳能电池片进行5等分切割而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装层为POE层、EVA层或者PO层,所述第二封装层为POE层、EVA层或者PO层。
CN201620320826.0U 2016-04-15 2016-04-15 太阳能电池组件 Active CN2055088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320826.0U CN205508837U (zh) 2016-04-15 2016-04-15 太阳能电池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320826.0U CN205508837U (zh) 2016-04-15 2016-04-15 太阳能电池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508837U true CN205508837U (zh) 2016-08-24

Family

ID=567139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320826.0U Active CN205508837U (zh) 2016-04-15 2016-04-15 太阳能电池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508837U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40468A (zh) * 2016-11-01 2017-01-18 英利能源(中国)有限公司 双玻组件eva与玻璃粘接性能检测方法
CN107068776A (zh) * 2017-01-19 2017-08-18 合肥海润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嵌套式叠片太阳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9119503A (zh) * 2018-09-21 2019-01-01 北京汉能光伏投资有限公司 拼接式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其制作方法
CN109256434A (zh) * 2017-07-12 2019-01-22 苏州阿特斯阳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光伏组件及其串焊方法
CN109585589A (zh) * 2018-09-28 2019-04-05 伟创力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其形成方法
CN111477713A (zh) * 2019-10-22 2020-07-31 国家电投集团西安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ibc光伏组件的焊带
CN112216757A (zh) * 2020-08-28 2021-01-12 晶澳(扬州)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电池片的串联结构、串联方法及电池组件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40468A (zh) * 2016-11-01 2017-01-18 英利能源(中国)有限公司 双玻组件eva与玻璃粘接性能检测方法
CN106340468B (zh) * 2016-11-01 2019-01-04 英利能源(中国)有限公司 双玻组件eva与玻璃粘接性能检测方法
CN107068776A (zh) * 2017-01-19 2017-08-18 合肥海润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嵌套式叠片太阳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9256434A (zh) * 2017-07-12 2019-01-22 苏州阿特斯阳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光伏组件及其串焊方法
CN109119503A (zh) * 2018-09-21 2019-01-01 北京汉能光伏投资有限公司 拼接式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其制作方法
CN109585589A (zh) * 2018-09-28 2019-04-05 伟创力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其形成方法
CN111477713A (zh) * 2019-10-22 2020-07-31 国家电投集团西安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ibc光伏组件的焊带
CN112216757A (zh) * 2020-08-28 2021-01-12 晶澳(扬州)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电池片的串联结构、串联方法及电池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508837U (zh) 太阳能电池组件
CN104600141B (zh) 太阳能电池组件
CN204407339U (zh) 太阳能电池组件
WO2019214627A1 (zh) 太阳能电池串、串组、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5097975B (zh) 太阳能电池组件
CN105789359A (zh) 一种双面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作方法
CN205303481U (zh) 太阳能电池组件
CN205863177U (zh) 无主栅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CN205609550U (zh) 一种双面太阳能电池组件
CN208923172U (zh) 光伏组件
CN105552155B (zh) 太阳能电池组件
CN110085694A (zh) 一种光伏电池组件
CN209087869U (zh) 一种叠瓦光伏组件及光伏发电系统
CN208352314U (zh) 一种光伏电池串及光伏组件
CN109087961A (zh) 一种光伏组件及其制作方法
CN213071154U (zh) 光伏组件
CN109509800A (zh) 一种叠瓦光伏组件及光伏发电系统
CN108428767A (zh) 一种多主栅半片叠片组件排串方法
CN208970536U (zh) 一种双面双玻光伏组件
CN109920873A (zh) 一种全旁路保护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
CN205385457U (zh) 太阳能电池组件
CN212725330U (zh) 曲面光伏组件
CN215451425U (zh) 一种mbb半片太阳能光伏组件
CN209729932U (zh) 一种无主栅线组件
CN209592059U (zh) 一种bipv光伏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