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502291U - 一种采用现浇连接方式的预制剪力墙 - Google Patents

一种采用现浇连接方式的预制剪力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502291U
CN205502291U CN201620159261.2U CN201620159261U CN205502291U CN 205502291 U CN205502291 U CN 205502291U CN 201620159261 U CN201620159261 U CN 201620159261U CN 205502291 U CN205502291 U CN 2055022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cast
connected mode
concave segment
pier no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15926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景平
陈威文
周卫东
张鑫
刘泓鑫
官尖锋
钱栋
钱一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HUI ENGINEERING DESIG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HUI ENGINEERING DESIG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HUI ENGINEERING DESIG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HUI ENGINEERING DESIG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15926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5022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5022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502291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采用现浇连接方式的预制剪力墙,其包括墙体、墩头、底部上凹段以及底部外侧板;其中,所述墙体的两侧分别设置侧边,各侧边中间位置设有一凹槽,所述凹槽上下贯通墙体;所述墙体内布置有墙体竖向钢筋;所述底部上凹段均布于墙体的底部;相邻两底部上凹段之间设有所述墩头;所述底部上凹段的中间位置的上方设有透气孔;所述透气孔通过管道和底部上凹段连通;所述墩头厚度和墙体厚度相同,其内设有孔洞;所述底部外侧板和墙体一体,并位于底部上凹段的外侧;所述墙体靠近侧边处、底部上凹段的上方以及墩头上均预埋有内螺纹管。本实用新型的采用现浇连接方式的预制剪力墙具有结构牢固,施工方便,连接可靠等诸多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采用现浇连接方式的预制剪力墙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剪力墙,具体涉及一种采用现浇连接方式的预制剪力墙,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建筑工业化是中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由方向,目前国内正在推广预制整浇剪力墙。该预制剪力墙体底部水平,部分竖向钢筋采用预埋浆锚套管与下部的剪力墙竖向钢筋连接,其余竖向钢筋则完全不连接。此做法虽然在实验室内的实验效果能满足受力需求,但是在现实情况下却存在很多问题,也为建筑结构留下了很多质量隐患。如因预制或施工误差原因,上下剪力墙钢筋可能会存在错位,此时下部钢筋就很难插入浆锚套管中,另外浆锚套管连接方式需要上下连接的钢筋要有一定的锚固长度,钢筋在浆锚套管中要居中放置,注浆时要浆液要从浆锚套管下部注浆孔匀速注入,从上部出浆孔流出方可;但在现场操作时,往往出现钢筋的锚固长度不够、钢筋在套管内贴着套管壁、注浆时从上往下注或者快速注浆,导致套管内浆液不饱满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一旦施工完成,很难检查,亦很难返工,留下永久的质量隐患。另外,预制剪力墙部分竖向钢筋不上下连接做法毕竟削弱了剪力墙的抗剪能力,同时剪力墙底部水平,也产生了水平施工缝,带来了后期渗水的可能性。
因此,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创新的采用现浇连接方式的预制剪力墙,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牢固,施工方便,连接可靠的采用现浇连接方式的预制剪力墙。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采用现浇连接方式的预制剪力墙,其包括墙体、墩头、底部上凹段以及底部外侧板;其中,所述墙体的两侧分别设置侧边,各侧边中间位置设有一凹槽,所述凹槽上下贯通墙体;所述墙体内布置有墙体竖向钢筋;所述底部上凹段均布于墙体的底部;相邻两底部上凹段之间设有所述墩头;所述底部上凹段的中间位置的上方设有透气孔;所述透气孔通过管道和底部上凹段连通;所述墩头厚度和墙体厚度相同,其内设有孔洞;所述底部外侧板和墙体一体,并位于底部上凹段的外侧;所述墙体靠近侧边处、底部上凹段的上方以及墩头上均预埋有内螺纹管。
本实用新型的采用现浇连接方式的预制剪力墙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部上凹段高度不小于150cm。
本实用新型的采用现浇连接方式的预制剪力墙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墩头内的孔洞宽度为所述墙体一半,高度不小于150cm。
本实用新型的采用现浇连接方式的预制剪力墙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墩头宽度小于所述墙体竖向钢筋沿纵向分布的间距,且墩头避开所述墙体竖向钢筋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采用现浇连接方式的预制剪力墙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部外侧板厚度不小于5cm,其内设有附加竖向钢筋,所述附加竖向钢筋与所述墙体竖向钢筋搭接;所述墙体竖向钢筋在与所述附加竖向钢筋搭接位置下部弯折,其延伸入所述底部上凹段。
本实用新型的采用现浇连接方式的预制剪力墙还设置为:所述透气孔的直径与管道的直径相同,均不小于5cm,透气孔高于所述底部上凹段顶面不小于20c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 本实用新型的采用现浇连接方式的预制剪力墙较常规预制剪力墙体在预制工艺上没有较大改变,能使用原有预制设备,现浇部分施工亦完全符合现有施工规范要求,也方便施工,且造价上没有增加。
2. 本实用新型的采用现浇连接方式的预制剪力墙的竖向钢筋不需要采用预埋浆锚套管连接,竖向钢筋的连接均可采用焊接、搭接、机械连接,连接质量可以得到直观的检查,且所有竖向钢筋均可以被连接。由此能有效地保证预制剪力墙体的连接质量,消除连接隐患。
3. 本实用新型的采用现浇连接方式的预制剪力墙预埋了具有螺孔的内螺纹管,这些螺孔可以在现浇部分支设模板时与螺杆连接,有效解决了预制墙体支设模板的问题。
4. 本实用新型的采用现浇连接方式的预制剪力墙设有所述侧边凹槽,能有效增加预制墙体侧边与现浇部分的接触面积,可有效提高预制墙体与现浇部分的连接部位在建筑使用期间抵抗雨水渗透的作用。
5. 本实用新型的采用现浇连接方式的预制剪力墙设置底部外侧板,可以避免支设外侧面模板,减小现场支模工作量,及保证安全施工。
6. 本实用新型的采用现浇连接方式的预制剪力墙设置了墩头,一方面便于墙体在施工现场竖立,以及支设所述底部上凹段的模板,另一方面其中部设置的孔洞较大,在浇筑混凝土时,现浇混凝土可以从所述墙体之间连接部位通过孔洞流通,由此不需要专门设置所述底部上凹段混凝土浇筑口。
7. 本实用新型的采用现浇连接方式的预制剪力墙通过设置透气孔及其连通管道,在现浇混凝土时,能有效排出所述底部上凹段的空气,且所述透气孔较高,只有全部所述底部上凹段混凝土灌注饱满后,混凝土才可能从透气孔溢出,同时所述连通管道内的现浇混凝土也会对所述底部上凹段现浇混凝土施加压力,由此能确保现浇混凝土灌注密实。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采用现浇连接方式的预制剪力墙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沿A-A剖面图。
图3是图1中沿B-B剖面图。
图4是图1中沿C-C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说明书附图1至附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采用现浇连接方式的预制剪力墙,其由墙体1、墩头4、底部上凹段5以及底部外侧板6等几部分组成。
其中,所述墙体1的两侧分别设置侧边11,各侧边11中间位置设有一凹槽7。所述凹槽7上下贯通墙体,其能有效增加预制墙板侧边11与现浇部分的接触面积,可有效提高预制墙板与现浇部分的连接部位在建筑使用期间抵抗雨水渗透的作用。
所述墙体1内布置有墙体竖向钢筋12。该墙体竖向钢筋12不需要采用预埋浆锚套管连接,其连接均可采用焊接、搭接、机械连接,连接质量可以得到直观的检查,且所有竖向钢筋12均可以被连接,由此能有效地保证预制剪力墙板的连接质量,消除连接隐患。
所述底部上凹段5均布于墙体1的底部,其高度不小于150cm。相邻两底部上凹段5之间设有所述墩头4。所述底部上凹段的5中间位置的上方设有透气孔3;所述透气孔3通过管道31和底部上凹段5连通。所述透气孔3的直径与管道31的直径相同,均不小于5cm,透气孔3高于所述底部上凹段5顶面不小于20cm。所述透气孔3和管道31在现浇混凝土时,能有效排出所述底部上凹段5的空气,且所述透气孔较高,只有全部所述底部上凹段混凝土灌注饱满后,混凝土才可能从透气孔溢出,同时所述连通管道内的现浇混凝土也会对所述底部上凹段5现浇混凝土施加压力,由此能确保现浇混凝土灌注密实。
所述墩头4厚度和墙体1厚度相同,其内设有孔洞41,孔洞41宽度为所述墙体1一半,高度不小于150cm。进一步的,所述墩头4宽度小于所述墙体竖向钢筋12沿纵向分布的间距,且墩头避开所述墙体竖向钢筋12位置。所述墩头4一方面便于墙板在施工现场竖立,以及支设所述底部上凹段的模板,另一方面其中部设置的孔洞较大,在浇筑混凝土时,现浇混凝土可以从所述墙板之间连接部位通过孔洞流通,由此不需要专门设置所述底部上凹段5混凝土浇筑口。
所述底部外侧板6和墙体1一体,并位于底部上凹段5的外侧,其可以避免支设外侧面模板,减小现场支模工作量,及保证安全施工。所述底部外侧板6厚度不小于5cm,其内设有附加竖向钢筋61,所述附加竖向钢筋61与所述墙体竖向钢筋12搭接。所述墙体竖向钢筋12在与所述附加竖向钢筋61搭接位置下部弯折,其延伸入所述底部上凹段5。
所述墙体1靠近侧边处、底部上凹段的上方以及墩头上均预埋有内螺纹管2,这些内螺纹管2可以在现浇部分支设模板时与螺杆连接,有效解决了预制墙板支设模板的问题。
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为本创作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创作,凡在本创作的精神及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创作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采用现浇连接方式的预制剪力墙,其特征在于:包括墙体、墩头、底部上凹段以及底部外侧板;其中,所述墙体的两侧分别设置侧边,各侧边中间位置设有一凹槽,所述凹槽上下贯通墙体;所述墙体内布置有墙体竖向钢筋;所述底部上凹段均布于墙体的底部;相邻两底部上凹段之间设有所述墩头;所述底部上凹段的中间位置的上方设有透气孔;所述透气孔通过管道和底部上凹段连通;所述墩头厚度和墙体厚度相同,其内设有孔洞;所述底部外侧板和墙体一体,并位于底部上凹段的外侧;所述墙体靠近侧边处、底部上凹段的上方以及墩头上均预埋有内螺纹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现浇连接方式的预制剪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上凹段高度不小于150c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现浇连接方式的预制剪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墩头内的孔洞宽度为所述墙体一半,高度不小于150c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现浇连接方式的预制剪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墩头宽度小于所述墙体竖向钢筋沿纵向分布的间距,且墩头避开所述墙体竖向钢筋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现浇连接方式的预制剪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外侧板厚度不小于5cm,其内设有附加竖向钢筋,所述附加竖向钢筋与所述墙体竖向钢筋搭接;所述墙体竖向钢筋在与所述附加竖向钢筋搭接位置下部弯折,其延伸入所述底部上凹段。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现浇连接方式的预制剪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气孔的直径与管道的直径相同,均不小于5cm,透气孔高于所述底部上凹段顶面不小于20cm。
CN201620159261.2U 2016-03-03 2016-03-03 一种采用现浇连接方式的预制剪力墙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5022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159261.2U CN205502291U (zh) 2016-03-03 2016-03-03 一种采用现浇连接方式的预制剪力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159261.2U CN205502291U (zh) 2016-03-03 2016-03-03 一种采用现浇连接方式的预制剪力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502291U true CN205502291U (zh) 2016-08-24

Family

ID=567277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159261.2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502291U (zh) 2016-03-03 2016-03-03 一种采用现浇连接方式的预制剪力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50229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04208A (zh) * 2016-03-03 2016-05-25 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现浇连接方式的预制剪力墙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04208A (zh) * 2016-03-03 2016-05-25 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现浇连接方式的预制剪力墙
CN105604208B (zh) * 2016-03-03 2018-09-07 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现浇连接方式的预制剪力墙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04208B (zh) 一种采用现浇连接方式的预制剪力墙
CN104652654B (zh) 一种装配式剪力墙结构
CN202831203U (zh)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拆分拼装结构及建造的结构物
CN102561553A (zh) 预制钢管混凝土边框剪力墙及其施工方法
CN103806546A (zh) 一种预制混凝土板的连接方法
CN104775553A (zh) 一种新型l型叠合板式剪力墙边缘构件及其连接方法
CN103726589B (zh) 工形钢与钢管架构界面鼓凸设斜钢筋装配剪力墙及作法
CN105064510A (zh) 预制混凝土外挂墙板连接装置
CN111926973A (zh) 一种连接稳定的叠合板
JP4998198B2 (ja) 機械式継手のグラウト充填方法、pc部材の接合方法、柱梁接合部の構築方法、柱梁仕口部の構築方法、床部材とpc壁部材の接合方法、pc部材の接合構造、柱梁接合構造、柱梁仕口部構造、床と壁の接合構造
CN112878535B (zh) 一种预制混凝土墙板连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9057171A (zh) 装配式剪力墙竖向灌浆套筒连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5525753A (zh) 一种构造柱与主体结构同时施工的方法及结构
CN104196054A (zh) 一种地下室双层叠合预制外墙
CN107083804B (zh) 一种墙体构造柱插筋施工方法
CN205976167U (zh) 基于可拆卸式定位控制件现浇楼板结构
CN205502291U (zh) 一种采用现浇连接方式的预制剪力墙
CN204826211U (zh) 预制混凝土外挂墙板连接装置
AU2013366093B2 (en) Reinforced blockwork construction method
CN205224423U (zh) 一种引导式钢筋连接灌浆套筒结构
CN204475714U (zh) 一种快装式预制楼梯
CN204551824U (zh) 一种新型l型叠合板式剪力墙边缘构件
CN209163232U (zh) 装配式剪力墙竖向灌浆套筒连接结构
CN214195076U (zh) 一种预制墙板及其连接结构
CN216664766U (zh) 一种装配式挑檐女儿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2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907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