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475295U - 新近堆积土固结排水的预置结构 - Google Patents
新近堆积土固结排水的预置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475295U CN205475295U CN201620102810.2U CN201620102810U CN205475295U CN 205475295 U CN205475295 U CN 205475295U CN 201620102810 U CN201620102810 U CN 201620102810U CN 205475295 U CN205475295 U CN 20547529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oze
- leading
- lead
- horizontal
- she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Landscapes
- Consolidation Of Soil By Introduction Of Solidifying Substances Into Soi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近堆积土固结排水的预置结构,其具有导渗作用、整体呈立体网状结构,具体包括由纵导渗件、横导渗件组合的多层次平面导渗网格层,以及直立连接于多层次平面导渗网格层交点处的竖导渗件,新近堆积土固结排水的预置结构预置完成后,开始引导新近堆积土自下而上沉积覆盖其整体,直至达到预定的拟建场地设计堆积土高度,再在预定位置开挖积水沟,从而实现固结排水。本申请中预置的导渗件,促进随后沉积覆盖的新近堆积土加速固结排水,适用于围海造地、人工堆积土、人工吹填土,以及河流入海地带自然堆积土场地,满足新近堆积土用于拟建工程建筑场地的应急需要。另外,导渗件由竹片构成,避免对场地环境造成污染,具有环保效应。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岩土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近堆积土固结排水的预置结构。
背景技术
新近堆积土一般分布于大江大河的入海三角洲前缘地带自然堆积,此外围海造地、人工吹填土也有涉及。因其具有松散、富水、欠固结、高压缩特征,为了满足建筑用地的需要,新近堆积土确有必要采取加速固结排水措施。
目前对于新近堆积土的固结排水处理,总体上全部集中于软土形成条件下的“事后处理”,具有被动成分和处理周期的滞后特征。为了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处理的计划性和前瞻性,有必要反其道而行之,提前布局新近堆积土固结排水的预置结构,然后有计划引导河流携带的陆源物质的堆积、沉积和人工吹填土,最终便可纳入可控、加速、有序的固结排水处理过程。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新近堆积土排水、并有效促进新近堆积土加速固结的新近堆积土固结排水的预置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近堆积土固结排水的预置结构,包括预置在规划的新近堆积土预定堆积场地分区中、且具有导渗管道的导渗件,所述导渗管道端部延伸至新近堆积土外侧壁,所述导渗件上还设有与新近堆积土的土体相接触、并与导渗管道相连通的渗水口,所述导渗管道用于将新近堆积土中的渗水排放至新近堆积土的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导渗件包括多个平面导渗网格层,且多个平面导渗网格层呈上下间隔分布,每个平面导渗网格层都包括多个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纵导渗件和多个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横导渗件,每个平面导渗网格层中的多个纵导渗件沿左右方向间隔分布,每个平面导渗网格层中的多个横导渗件沿前后方向间隔分布;所述纵导渗件内开设有沿纵导渗件长度方向延伸的纵向导渗管道、以及与新近堆积土的土体相接触且与纵向导渗管道相连通的纵向渗水口,所述横导渗件内开设有沿横导渗件长度方向延伸的横向导渗管道、以及与新近堆积土的土体相接触且与横向导渗管道相连通的横向渗水口,所述纵向渗水口和横向渗水口构成所述渗水口,所述纵向导渗管道和横向导渗管道构成所述导渗管道。
进一步地,所述导渗件还包括多根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与纵导渗件和/或横导渗件相抵靠的竖导渗件,所述竖导渗件中开设有沿竖导渗件长度方向延伸的竖向导渗管道、以及与新近堆积土的土体相接触且与竖向导渗管道相连通的竖向渗水口,所述竖向导渗管道与所述导渗管道相通。
进一步地,所述纵导渗件、横导渗件和竖导渗件都由竹片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纵导渗件包括多根叠加放置的纵导渗片,每根纵导渗片的表面上设有第一突出部,相邻设置的两根纵导渗片中,其中一根纵导渗片上的第一突出部与另一根纵导渗片的表面抵靠,相邻两根纵导渗片之间的第一空隙形成所述纵向导渗管道,位于相连两根纵导渗片外边缘处的第一开口间隙形成所述纵向渗水口。
进一步地,所述横导渗件包括多根叠加放置的横导渗片,每根横导渗片的表面上设有第二突出部,相邻设置的两根横导渗片中,其中一根横导渗片上的第二突出部与另一根横导渗片的表面抵靠,相邻两根横导渗片之间的第二空隙形成所述横向导渗管道,位于相连两根横导渗片外边缘处的第二开口间隙形成所述横向渗水口。
进一步地,所述竖导渗件包括多根叠加放置的竖导渗片,每根竖导渗片的表面上设有第三突出部,相邻设置的两根竖导渗片中,其中一根竖导渗片上的第三突出部与另一根竖导渗片的表面抵靠,相邻两根竖导渗片之间的第三空隙形成所述竖向导渗管道,位于相连两根竖导渗片外边缘处的第三开口间隙形成所述竖向渗水口。
进一步地,所述纵导渗件、横导渗件和竖导渗件的截面都呈圆弧形。
进一步地,所述新近堆积土固结排水的预置结构还包括待新近堆积土覆盖整个预置导渗件后,位于预定堆积场地分区侧边的积水沟,所述积水沟与导渗管道连通。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新近堆积土固结排水的预置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导渗件中设置导渗管道,且导渗管道端部延伸至新近堆积土外侧壁,同时,导渗件上还设有与新近堆积土的土体相接触、并与导渗管道相连通的渗水口,这样,土体中的渗水就会经渗水口流入导渗管道,最后,通过导渗管道排放至新近堆积土的外侧,从而有效促进新近堆积土的加速固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利用积水沟划分多个预定堆积分区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新近堆积土固结排水的预置结构的纵向剖视图。
图3为图2中A-A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纵导渗件的截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横导渗件的截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竖导渗件的截面图。
元件标号说明
1 导渗件
10 平面导渗网格层
11 纵导渗件
111 纵导渗片
112 第一突出部
113 第一空隙
114 第一开口间隙
12 横导渗件
121 横导渗片
122 第二突出部
123 第二空隙
124 第二开口间隙
2 竖导渗件
21 竖导渗片
22 第三突出部
23 第三空隙
24 第三开口间隙
3 积水沟
4 新近堆积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近堆积土固结排水结构的预置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在规划的新近堆积土4的预定堆积场地分区中预置导渗件1,所述导渗件1具有导渗管道和与导渗管道相连通的渗水口;
S2、待新近堆积土4形成后,使所述导渗管道端部延伸至新近堆积土4外侧壁,使渗水口与新近堆积土4的土体相接触,渗水口用于将新近堆积土4中的水渗流到导渗管道中,导渗管道用于将新近堆积土4中的渗水排放至新近堆积土4的外侧。
如图2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规划的新近堆积土4的预定堆积场地分区中预置导渗件1,且导渗件1具有导渗管道和与导渗管道相连通的渗水口;再使导渗管道端部延伸至新近堆积土4外侧壁,并使渗水口与新近堆积土4的土体相接触,从而利用渗水口使新近堆积土4中的水由上至下渗流到导渗管道中,再利用导渗管道将新近堆积土4中的渗水排放至新近堆积土4的外侧,从而有效促进新近堆积土4的加速固结。另外,利用本实用新型可有效提高建筑场地的适宜性和地基承载力。既可用于沿海地区人工吹填土,也可用于河流入海三角洲前缘地带自然堆积,或为二者兼具的规划建筑使用的围海造地。
如图2至图4所示,上述步骤S1还包括以下步骤:
S11、制作多个平面导渗网格层10:每个平面导渗网格层10都包括多个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纵导渗件11和多个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横导渗件12,纵导渗件11和横导渗件12固定连接;每个平面导渗网格层10中的多个纵导渗件11沿左右方向间隔分布,每个平面导渗网格层10中的多个横导渗件12沿前后方向间隔分布;纵导渗件11内开设有沿纵导渗件11长度方向延伸的纵向导渗管道、以及与纵向导渗管道相连通的纵向渗水口,横导渗件12内开设有沿横导渗件12长度方向延伸的横向导渗管道、以及与横向导渗管道相连通的横向渗水口,纵向渗水口和横向渗水口构成渗水口,纵向导渗管道和横向导渗管道构成所述导渗管道;
S12、堆积一层土体,待土体堆积至预定高度后,在该层土体顶部放置一个平面导渗网格层10,使该平面导渗网格层10中纵导渗件11的纵向渗水口、以及横导渗件12的横向渗水口都与土体相接触;
S13、重复步骤S12,直至多层土体堆积成新近堆积土4,且多个平面导渗网格层10由下至上逐层预埋在新近堆积土4中。
本实用新型在上述步骤S1中,通过将纵导渗件11和横导渗件12固定连接,从而制作出平面导渗网格层10,且纵导渗件11中的纵向渗水口和横导渗件12中的横向渗水口构成上述渗水口,纵导渗件11中的纵向导渗管道和横导渗件12中的横向导渗管道构成上述导渗管道,然后在土体堆积过程中逐层预埋平面导渗网格层10,从而实现在新近堆积土4中预置导渗件1。本实用新型在新近堆积土4形成过程,就将平面导渗网格层10预埋在土体中,从而在新近堆积土4形成过程就能及时有效将土体中的渗水排出,大大加速了新近堆积土4的固结,并大大降低了施工难度、以及施工工作量。另外,如图3所示,预埋在新近堆积土4中的平面导渗网格层10采用方格网状的框架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平面导渗网格层10又起到加强筋的作用,从而大大增强的新近堆积土4的整体强度,避免新近堆积土4出现变形、垮塌等失稳现象。
为保证将处于相邻两层平面导渗网格层10之间的土体中的渗水及时排出,如图2和4所示,上述步骤S13还包括以下步骤:在相邻两个平面导渗网格层10之间埋入多根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与纵导渗件11或横导渗件12相抵靠的竖导渗件2;同时,上述竖导渗件1中开设有沿竖导渗件1长度方向延伸的竖向导渗管道、以及与竖向导渗管道相连通的竖向渗水口,并使所述竖向渗水口与所堆积的土体相接触、且使所述竖向导渗管道与所述导渗管道相通。从而利用竖导渗件1中的竖向渗水口将位于两层平面导渗网格层10之间的土体中的渗水排入竖向导渗管道中,再通过竖向导渗管道将渗水排入上述纵向导渗管道或横向导渗管道,并最终排放至新近堆积土4的外侧。另外,为便于进入竖向导渗管道中的渗水能快速通过上述导渗管道排出,如图3所示,可使竖导渗件2同时与纵导渗件11和横导渗件12相抵靠,即竖导渗件2设置在纵导渗件11与横导渗件12的交叉点处。从而使竖向导渗管道同时与纵向导渗管道和横向导渗管道相通,以便于进入竖向导渗管道中的渗水能通过纵向导渗管道和横向导渗管道快速排出。上述多个平面导渗网格层10和多个竖导渗件2构成所述导渗件1。
另外,在实施上述步骤S11中制作多个平面导渗网格层10时,平面导渗网格层10的长宽可依据对应的待加速排水固结的新近堆积土4的长宽来确定。另外,处于同一新近堆积土4中的相邻两层平面导渗网格层10间的层高一般按1m考虑,平面导渗网格层10的宽度一般按30m考虑。
另外,为引导土体的堆积,并保证土体堆积位置位于预先设定的位置,实施上述步骤S12前还需先执行步骤S120、在上述预定堆积场地分区的最下方放置一个平面导渗网格层10。从而利用最下方的平面导渗网格层10引导上方土体堆积。同时,上述步骤S13中,需在相邻两个平面导渗网格层10之间的土体堆积至设定的高度后再放置竖导渗件2。
如图5所示,纵导渗件11包括多根叠加放置的纵导渗片111,纵导渗片111在前后方向上延伸,每根纵导渗片111的表面上设有第一突出部112,相邻设置的两根纵导渗片111中,其中一根纵导渗片111上的第一突出部112与另一根纵导渗片111的表面抵靠,相邻两根纵导渗片111之间的第一空隙113形成所述纵向导渗管道,位于相连两根纵导渗片外边缘处的第一开口间隙114形成所述纵向渗水口。
如图6所示,横导渗件12包括多根叠加放置的横导渗片121,横导渗片121在左右方向上延伸,每根横导渗片121的表面上设有第二突出部122,相邻设置的两根横导渗片121中,其中一根横导渗片121上的第二突出部122与另一根横导渗片121的表面抵靠,相邻两根横导渗片121之间的第二空隙123形成所述横向导渗管道,位于相连两根横导渗片121外边缘处的第二开口间隙124形成所述横向渗水口。
如图7所示,竖导渗件2包括多根叠加放置的竖导渗片21,竖导渗片21在上下方向上延伸,每根竖导渗片21的表面上设有第三突出部22,相邻设置的两根竖导渗片21中,其中一根竖导渗片21上的第三突出部22与另一根竖导渗片21的表面抵靠,相邻两根竖导渗片21之间的第三空隙23形成所述竖向导渗管道,位于相连两根竖导渗片2外边缘处的第三开口间隙24形成所述竖向渗水口。
另外,如图5至图7所示,上述纵导渗件11、横导渗件12和竖导渗件2的截面都呈圆弧形,纵导渗片111与第一突出部112、横导渗片121与第二突出部122、以及竖导渗片21与第三突出部22均为面接触,有效增加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纵导渗件11、横导渗件12和竖导渗件2自身结构强度,从而提高导渗件1的整体结构强度。同时,为便于加工,上述纵导渗件11、横导渗件12和竖导渗件2都由竹片制成,即纵导渗片111、横导渗片121和竖导渗片21均由竹片构成,且上述竹片的截面均呈圆弧形,竹片由于自身结构特点,其在相邻两节竹节的连接处自然形成有凸片,该凸片构成所述第一突出部112或第二突出部122或第三突出部22。另外,对构成纵导渗件11的多根纵导渗片111可采用捆绑方式进行固定;同样,对构成横导渗件12的多根横导渗片121可采用捆绑方式进行固定,对构成竖导渗件2的多根竖导渗片21也可采用捆绑方式进行固定。另外,在制作出上述平面导渗网格层10时,也可采用捆绑方式使纵导渗件11与横导渗件12相固接。
另外,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新近堆积土固结排水结构的预置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S3、待新近堆积土4覆盖整个预置导渗件1后,在位于新近堆积土4侧边挖取积水沟3,上述积水沟3与导渗管道连通,即上述导渗件1的端部暴露在积水沟3的沟壁上。
从而利用积水沟3将渗水汇集起来,再利用水泵等设备将积水沟3中的水抽干。同时,为防止积水沟3出现垮塌、变形等,在积水沟3挖取完成后,可对积水沟3的沟壁进行临时支护处理,以增强积水沟3的沟壁的强度。最后,待新近堆积土4固结完成后,再将积水沟3填平,且回填土应逐层压实,其压实指标按回填土击实试验取得的最大干密度、最优含水量分层控制,以保证积水沟3内回填土与积水沟3两侧已经过排水固结的土体融为一体。另外,开挖积水沟3的弃土应放在积水沟3的两侧,以备整个场地的新近堆积土4排水固结完毕后回填使用。
为便于实施,如图1所示,上述步骤S1还包括另一种具体实施易于操作的简化步骤:
S101、在规划预定堆积场地划分多个预定堆积场地分区;
S102、在每个预定堆积场地分区中预置整体呈立体网状结构的导渗件1,所述导渗件1用于引导新近堆积土土体自下而上沉积覆盖、以构成新近堆积土4;
S103、在多个预定堆积场地分区之间开挖纵横相通的积水沟3,使所述导渗管道端部延伸至预定堆积场地分区侧边,并使所述导渗管道端部与积水沟3的位置相对应。
上述步骤S101主要是在前期规划阶段,根据预定堆积场地的范围和高度来划分多个预定堆积场地分区,且各个预定堆积场地分区的长宽大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同时,在上述步骤S102中先将呈立体网状结构的导渗件1整体制作完成后,再预置在预定堆积场地分区中。此种操作方式既便于实施,同时,在新近堆积土4形成过程中,导渗件1又能对新近堆积土土体起到引导作用,即导渗件1引导新近堆积土土体自下而上沉积覆盖、以构成新近堆积土4。最后,预定堆积场地分区所处位置即为新近堆积土4所在位置。可见,上述步骤S102具有积极主动意义。另外,上述步骤S103中通过在多个预定堆积场地分区之间开挖纵横相通的积水沟3,使所述导渗管道端部延伸至预定堆积场地分区侧边,并使所述导渗管道端部与积水沟3的位置相对应,即导渗管道端部位于积水沟3的正上方。这样,新近堆积土土体中的渗水在导渗管道引流作用下,流入积水沟3中。本申请中采用水泵将渗入积水沟3中的水排出沟外,从而实现固结排水。本实用新型通过预置立体网状结构的导渗件1,促进随后沉积覆盖的新近堆积土4加速固结排水,适用于围海造地、人工堆积土、人工吹填土,以及河流入海地带自然堆积土场地,满足新近堆积土4用于拟建工程建筑场地的应急需要。
综上所述,本发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另外,经对现状河流入海口调查、分析,认为本发明不仅切实可行,而且导渗件1材质采用天然材料的竹片,取材方便,可在新近堆积土4固结完成后的自然状态下自行分解,不会对场地环境造成污然,相对于其他人工合成的化学材料,其技术经济环保效应更加显著。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9)
1.一种新近堆积土固结排水的预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预置在规划的新近堆积土(4)预定堆积场地分区中、且具有导渗管道的导渗件(1),所述导渗管道端部延伸至新近堆积土(4)外侧壁,所述导渗件(1)上还设有与新近堆积土(4)的土体相接触、并与导渗管道相连通的渗水口,所述导渗管道用于将新近堆积土(4)中的渗水排放至新近堆积土(4)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新近堆积土固结排水的预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渗件(1)包括多个平面导渗网格层(10),且多个平面导渗网格层(10)呈上下间隔分布,每个平面导渗网格层(10)都包括多个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纵导渗件(11)和多个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横导渗件(12),每个导渗件(1)中的多个纵导渗件(11)沿左右方向间隔分布,每个导渗件(1)中的多个横导渗件(12)沿前后方向间隔分布;所述纵导渗件(11)内开设有沿纵导渗件(11)长度方向延伸的纵向导渗管道、以及与新近堆积土(4)的土体相接触且与纵向导渗管道相连通的纵向渗水口,所述横导渗件(12)内开设有沿横导渗件(12)长度方向延伸的横向导渗管道、以及与新近堆积土(4)的土体相接触且与横向导渗管道相连通的横向渗水口,所述纵向渗水口和横向渗水口构成所述渗水口,所述纵向导渗管道和横向导渗管道构成所述导渗管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新近堆积土固结排水的预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渗件(1)还包括多根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与纵导渗件(11)和/或横导渗件(12)相抵靠的竖导渗件(2),所述竖导渗件(1)中开设有沿竖导渗件(1)长度方向延伸的竖向导渗管道、以及与新近堆积土(4)的土体相接触且与竖向导渗管道相连通的竖向渗水口,所述竖向导渗管道与所述导渗管道相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新近堆积土固结排水的预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导渗件(11)、横导渗件(12)和竖导渗件(2)都由竹片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新近堆积土固结排水的预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导渗件(11)包括多根叠加放置的纵导渗片(111),每根纵导渗片(111)的表面上设有第一突出部(112),相邻设置的两根纵导渗片(111)中,其中一根纵导渗片(111)上的第一突出部(112)与另一根纵导渗片(111)的表面抵靠,相邻两根纵导渗片(111)之间的第一空隙(113)形成所述纵向导渗管道,位于相连两根纵导渗片(111)外边缘处的第一开口间隙(114)形成所述纵向渗水口。
6.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新近堆积土固结排水的预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导渗件(12)包括多根叠加放置的横导渗片(121),每根横导渗片(121)的表面上设有第二突出部(122),相邻设置的两根横导渗片(121)中,其中一根横导渗片(121)上的第二突出部(122)与另一根横导渗片(121)的表面抵靠,相邻两根横导渗片(121)之间的第二空隙(123)形成所述横向导渗管道,位于相连两根横导渗片(121)外边缘处的第二开口间隙(124)形成所述横向渗水口。
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新近堆积土固结排水的预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导渗件(2)包括多根叠加放置的竖导渗片(21),每根竖导渗片(21)的表面上设有第三突出部(22),相邻设置的两根竖导渗片(21)中,其中一根竖导渗片(21)上的第三突出部(22)与另一根竖导渗片(21)的表面抵靠,相邻两根竖导渗片(21)之间的第三空隙(23)形成所述竖向导渗管道,位于相连两根竖导渗片(21)外边缘处的第三开口间隙(24)形成所述竖向渗水口。
8.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新近堆积土固结排水的预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导渗件(11)、横导渗件(12)和竖导渗件(2)的截面都呈圆弧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新近堆积土固结排水的预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待新近堆积土(4)覆盖整个预置导渗件(1)后,位于预定堆积场地分区侧边的积水沟(3),所述积水沟(3)与导渗管道连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102810.2U CN205475295U (zh) | 2016-02-01 | 2016-02-01 | 新近堆积土固结排水的预置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102810.2U CN205475295U (zh) | 2016-02-01 | 2016-02-01 | 新近堆积土固结排水的预置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475295U true CN205475295U (zh) | 2016-08-17 |
Family
ID=566722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102810.2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475295U (zh) | 2016-02-01 | 2016-02-01 | 新近堆积土固结排水的预置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475295U (zh) |
-
2016
- 2016-02-01 CN CN201620102810.2U patent/CN205475295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624830B (zh) | 土工格栅处理膨胀土渠道边坡的方法 | |
CN106758629B (zh) | 一种掺杂建筑垃圾的土工格室加筋砂垫层及施工方法 | |
CN109736291A (zh) | 一种欠固结吹淤地基上生物水泥加固路基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9610436A (zh) | 一种分块式吹填场地处理方法 | |
CN109024458A (zh) | 一种采煤沉陷地景观护岸及水底防渗的构建方法 | |
CN105804007A (zh) | 一种基于滩涂软基的加筋土岸墙结构 | |
CN104652181B (zh) | 填土地基上既有铁路车站路基轻型支档结构 | |
CN202718131U (zh) | 一种新型土工格室生态挡墙 | |
CN207739278U (zh) | 一种格宾挡土墙和微型桩组合式防护结构 | |
CN102373675B (zh) | 装配式涵洞构件及其施工方法 | |
CN201495524U (zh) | 膨胀土渠道土工格栅护坡结构 | |
CN205475295U (zh) | 新近堆积土固结排水的预置结构 | |
CN103276717B (zh) | 复合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垫层处理软土地基的方法 | |
CN206189447U (zh) | 半支护式挡土墙 | |
CN203284795U (zh) | 一种带锚定板的扶壁式挡土墙 | |
CN112813924A (zh) | 用于边坡防护的组合土工模袋 | |
IT9047689A1 (it) | Struttura per il contenimento di terrapieni naturali e/o artificiali | |
CN105002883B (zh) | 软弱地基间接分级接力式排水固结法 | |
CN108677999B (zh) | 一种淤泥质袋装土挡墙结构及施工方法 | |
CN208803456U (zh) | 一种采用砂桩以及排水板加固泥炭土的结构 | |
CN203602980U (zh) | 一种片石垛加筋土复合路堤结构 | |
CN102912800B (zh) | 一种用于处理后筑式高陡填方边坡的立体组合加固方法 | |
CN105672246B (zh) | 新近堆积土固结排水结构的预置方法 | |
CN206279520U (zh) | 一种预制板桩与挡土用建筑结构 | |
CN205530339U (zh) | 一种柔性生态挡墙护坡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1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20507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1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205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