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435438U - 一种脱硫和烟气余热利用一体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脱硫和烟气余热利用一体化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435438U CN205435438U CN201620008925.5U CN201620008925U CN205435438U CN 205435438 U CN205435438 U CN 205435438U CN 201620008925 U CN201620008925 U CN 201620008925U CN 205435438 U CN205435438 U CN 20543543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esulfurization
- spray thrower
- flue gas
- integrated apparatus
- he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脱硫和烟气余热利用一体化装置,包括,脱硫装置和热交换器,所述脱硫装置下部开有烟气进口,顶部开有烟气出口,所述脱硫装置上部设有至少一层喷淋器,所述喷淋器上方设有静电除雾器,所述静电除雾器包括电晕线和集尘极板;所述热交换器包括壳体,和壳体内布置的氟塑料传热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脱硫和烟气余热利用一体化装置能方便快捷地实现脱硫除尘,且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生产成本低,环保效益显著。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脱硫和烟气余热利用一体化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炭作为燃料被广泛应用于发电、供暖、冶金等技术领域,由此导致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巨大,对大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对烟气排放的净化标准迅速提高,特别是对燃煤发电锅炉制定了严格的烟气排放标准。传统的烟气脱硫除尘除雾设备是由卧式文丘里管、多组喷水管、主塔体和离心分离装置组成,这种设备由于受其结构所限,存在脱硫后净烟气通道口烟气含灰、带雾,除尘除雾效果不好,脱硫效率较低,占地面积较大,工程建设成本高的问题。目前的脱硫方法主要有三种,分别为湿法、半干法和干法三类工艺,干法、半干法的脱硫产物为干粉状,处理容易,投资低,但钙硫比高,脱硫剂利用率低,脱硫效率低。湿法脱硫效率高,钙硫比低,操作简单,但投资较大,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系统不稳定。排烟温度在150℃左右,高的烟温会使烟气量增大,除尘效率呈指数关系下降;会使电场击穿电压下降,除尘效率下降;会使粉尘比电阻增大,易形成反电晕,造成除尘效率下降;会使气体的粘滞性变大,导致烟尘颗粒在烟气中的驱进速度减缓,造成收尘效率下降。因此,降低排烟温度是降低粉尘排放的有效措施。同时也应该合理利用烟气的余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针对粉尘排放量高的现状提供一种通过热交换器降低烟温从而提高除尘效率的换热装置,同时为余热使用设备提供热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脱硫和烟气余热利用一体化装置,包括,脱硫装置和热交换器,所述脱硫装置下部开有烟气进口,顶部开有烟气出口,所述脱硫装置上部设有至少一层喷淋器,所述喷淋器上方设有静电除雾器,所述静电除雾器包括电晕线和集尘极板;所述热交换器包括壳体,和壳体内布置的氟塑料传热管。
进一步,所述喷淋器与烟气进口之间设置有托盘,所述托盘是平置的筛板,在该筛板上面设置有球形填料。
进一步,所述喷淋器下方设置由按一定间隔水平排列的角板组成的匀流栅,该匀流栅可设置多层,各相邻层的角板位置错开布置。
进一步,所述氟塑料传热管通过管板固定在壳体内的烟气通道内。
进一步,所述壳体内相邻的氟塑料传热管通过联络管和法兰串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能方便快捷地实现脱硫除尘,且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生产成本低,环保效益显著。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地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脱硫和烟气余热利用一体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脱硫装置,2、烟气进口,3、烟气出口,4、喷淋器,5、静电除雾器,6、水箱,7、热交换器,8、烟囱,9、热媒水进水管,10、热媒水回水管,11、余热使用设备,12、补水水箱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脱硫和烟气余热利用一体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脱硫和烟气余热利用一体化装置,包括,脱硫装置1和热交换器7,所述脱硫装置下部开有烟气进口2,顶部开有烟气出口3,所述脱硫装置上部设有至少一层喷淋器4,所述喷淋器上方设有静电除雾器5,所述静电除雾器包括电晕线和集尘极板;所述热交换器7包括壳体,和壳体内布置的氟塑料传热管。
进一步,所述喷淋器4与烟气进口2之间设置有托盘,所述托盘是平置的筛板,在该筛板上面设置有球形填料。
进一步,所述喷淋器下方设置由按一定间隔水平排列的角板组成的匀流栅,该匀流栅可设置多层,各相邻层的角板位置错开布置。
进一步,所述氟塑料传热管通过管板固定在壳体内的烟气通道内。
进一步,所述壳体内相邻的氟塑料传热管通过联络管和法兰串联。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工作时,烟气经过烟气进口2进入脱硫装置1。该脱硫装置1上部设置的喷淋器4喷出雾化的臭氧水,对从烟气进口进入并且向上升的烟气进行喷淋,喷淋的臭氧水以及没有溶入水中的臭氧气体和烟气中的一氧化氮起化学反应生成能溶于水的高价氧化氮后落入烟气进口下方设置的水箱6中,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和臭氧化合生成三氧化硫,再和臭氧水雾结合生成硫酸和硫酸盐后也落入水箱6中。所述喷淋器4与烟气进口2之间设置有托盘,所述托盘是平置的筛板,在该筛板上面设置有球形填料。托盘产生的压降进一步促进了烟气分布的均匀性,为喷淋器洗涤区的气液均匀接触提供了更为良好的保证。所述喷淋器下方可以设置匀流栅,对进入除雾器内的烟气流进行匀化,起到进一步强化喷淋除尘、脱硫作用。经过喷淋净化后的烟气进入静电除雾器5。所述静电除雾器5是利用直流高压电形成高压不均匀电场产生电晕放电,使气体电离,导致分散在气体中的尘粒及酸雾与负电离子相遇而荷电。在电场力作用下,移向沉淀极,从而达到净化气体的目的。经过上述处理后的烟气从除雾器顶部的烟气出口3排出。
从脱硫装置1排出的烟气进入热交换器7,所述热交换器7包括壳体,和壳体内布置的一些氟塑料传热管,所述氟塑料传热管垂直于高温烟气通行方向,所述氟塑料传热管通过管板固定在壳体内的烟气通道内。所述壳体内相邻的氟塑料传热管通过联络管和法兰串联,在串联的所述氟塑料传热管两端分别连接热媒水进水管9和热媒水回水管10,氟塑料传热管内通入换热介质水,介质水在热交换器7中被脱硫装置排出的烟气加热后,通过热媒水进水管9送至余热使用设备11,在余热使用设备11内放热后由热媒水回水管10回到热交换器7,如此循环。在该循环管路上设置热媒水的补水水箱12。经热交换器7排出的烟气进入烟囱8,进而排放至大气中。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可以加以若干变化,故以上说明所包含的及附图中所示的结构应视为例示性,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
Claims (5)
1.一种脱硫和烟气余热利用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脱硫装置和热交换器,所述脱硫装置下部开有烟气进口,顶部开有烟气出口,所述烟气进口下方设置有水箱,所述脱硫装置上部设有至少一层喷淋器,所述喷淋器上方设有静电除雾器,所述静电除雾器包括电晕线和集尘极板;所述热交换器包括壳体,和壳体内布置的氟塑料传热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脱硫和烟气余热利用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器与烟气进口之间设置有托盘,所述托盘是平置的筛板,在该筛板上面设置有球形填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脱硫和烟气余热利用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器下方设置由按一定间隔水平排列的角板组成的匀流栅,该匀流栅可设置多层,各相邻层的角板位置错开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脱硫和烟气余热利用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氟塑料传热管通过管板固定在壳体内的烟气通道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脱硫和烟气余热利用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相邻的氟塑料传热管通过联络管和法兰串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008925.5U CN205435438U (zh) | 2016-01-05 | 2016-01-05 | 一种脱硫和烟气余热利用一体化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008925.5U CN205435438U (zh) | 2016-01-05 | 2016-01-05 | 一种脱硫和烟气余热利用一体化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435438U true CN205435438U (zh) | 2016-08-10 |
Family
ID=566018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008925.5U Active CN205435438U (zh) | 2016-01-05 | 2016-01-05 | 一种脱硫和烟气余热利用一体化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435438U (zh) |
-
2016
- 2016-01-05 CN CN201620008925.5U patent/CN20543543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531865C (zh) | 流光放电等离子体烟气污染物同步净化方法 | |
CN102974185B (zh) | 一种模块化集成脱除多种污染物的烟气净化系统及方法 | |
CN105561776B (zh) | 一种工业燃煤锅炉烟气多污染物超低排放协同脱除系统 | |
WO2016058141A1 (zh) | 一种烟道气除尘脱硫方法和设备 | |
CN103055649B (zh) | 燃煤发电锅炉除尘脱硫脱硝装置 | |
CN104759192A (zh) | 一种低成本燃煤烟气多种污染物超低排放系统及方法 | |
CN103480223A (zh) | 高烟速pm2.5和污染物湿式烟气净化系统及净化方法 | |
CN204320062U (zh) | 一种高效烟气净化系统 | |
CN103861438A (zh) | 深度脱除燃煤烟气硫氧化物的系统及方法 | |
CN205517261U (zh) | 一种工业燃煤锅炉烟气多污染物超低排放协同脱除系统 | |
CN107469580A (zh) | 一种湿法烟气脱硫脱汞除尘一体化装置及工艺 | |
CN102423593A (zh) | 一种燃煤工业锅炉烟气中同时除尘脱硫脱硝的方法 | |
CN204582930U (zh) | 一种低成本燃煤烟气多种污染物超低排放系统 | |
CN107158913A (zh) | 一种脱硫烟气超净除尘的装置和方法 | |
CN203469746U (zh) | 设有多级加湿除雾装置的湿法脱硫系统 | |
CN104307326A (zh) | 低温湿式电离氧化脱硝、超净化工艺技术 | |
CN205102149U (zh) | 多种烟气净化协同脱汞装置 | |
CN203893210U (zh) | 一种新型烟气综合处理装置 | |
CN203507747U (zh) | 设有静电加湿装置的湿法脱硫系统 | |
CN110115925A (zh) | 一种降低活性焦吸附塔入口烟气温度的工艺方法及装置 | |
CN205435437U (zh) | 一种脱硫和烟气余热利用装置 | |
CN203494347U (zh) | 设有静电加湿装置和阳极除雾器的湿法脱硫系统 | |
CN204563845U (zh) | 一种同心环形极板式除尘脱硫一体化装置 | |
CN103657323A (zh) | 湿式静电增强型PM2.5、SO2和Hg同时脱除的装置及方法 | |
CN107020005A (zh) | 一种超低排放脱硫脱硝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804 Address after: 253300 Wucheng Coun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echnology incubation base, Fu Wangzhuang village, Wucheng Town, Wucheng County, Dezhou City, Shan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Yunta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Shandong)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02 18th floor, block a, Wangjing building,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Asia Pacific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