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347663U - 一种用于抓管装置的气囊护套及抓管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抓管装置的气囊护套及抓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347663U
CN205347663U CN201620065912.1U CN201620065912U CN205347663U CN 205347663 U CN205347663 U CN 205347663U CN 201620065912 U CN201620065912 U CN 201620065912U CN 205347663 U CN205347663 U CN 2053476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tube
sheath
flanging
grasp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06591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阮德智
付春保
陈山
徐稳根
王仁粮
魏斌
李亚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NGLING SOBONE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NGLING SOBONE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NGLING SOBONE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NGLING SOBONE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06591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3476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3476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3476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抓管装置的气囊护套,该气囊护套包含中空的本体,且本体的底端为开口。还公开了一种抓管装置,该抓管装置包括中空管体、上盖、下盖、气囊和气囊护套,管体的内壁设有环形凹槽, 管体上设有通气通道,且该通气通道与环形凹槽连通;气囊贴覆在管体的内壁,且气囊覆盖环形凹槽;气囊护套贴覆在气囊上,上盖固定连接在管体的上方, 下盖固定连接在管体的下方,气囊的顶部和气囊护套的顶部分别由上盖压紧固定在管体上,气囊的底部和气囊护套的底部分别由下盖压紧固定在管体上。该抓管装置中增加设置气囊护套,有利于保护气囊,延长气囊的使用寿命,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劳动强度。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抓管装置的气囊护套及抓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纺织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用于抓管装置的气囊护套及抓管装置。
背景技术
在纺织领域中,现有气囊式抓管装置是环锭纺细纱机上最常用的一种抓管装置。如图1所示,该抓管装置包括管体、上盖、下盖和气囊,上盖和下盖压紧固定气囊。当气体从管体的气体入口进入后,填充至抓管装置内部,气囊收到压力而膨胀,通过环型内壁,最终均匀的使气囊形成数个瓣结构,压紧纱管。
该种传统的气囊式抓管装置的优点是抓握力均匀可靠,不损伤锭杆。其缺点是,气囊为弹性材质,使用寿命不高,平均经过5万次充放气,就会出现破损现象,漏气后就无法正常工作,需要更换新的,降低了劳动效率,增加了维护成本。传统的优化改进方案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增加气囊厚度,对使用寿命提高有限,但是会增大气囊膨胀时所受到的阻力,减小整套抓管装置的抓握力;另一种是使用更耐磨损的弹性材质,目前市面上还无法找到一种合适的材质,能在具备超强的耐磨性的同时还具有优良的回弹性和抗老化性。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抓管装置的气囊护套及抓管装置,该抓管装置中增加设置气囊护套,有利于保护气囊,延长气囊的使用寿命,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劳动强度。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实施例一种用于抓管装置的气囊护套,该气囊护套包含中空的本体,且本体的底端为开口。
结合第一方面,作为第一种可能实现的结构,所述的本体上设有通孔。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的结构,作为第二种可能实现的结构,所述的通孔为四个,四个通孔均匀分布在本体上。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实现的结构,作为第三种可能实现的结构,所述的通孔呈椭圆形,且通孔的长轴与本体的轴线平行。
结合第一方面及第一种、第二种或第三种可能实现的结构,作为第四种可能实现的结构,所述的本体的顶端为开口,且底端设有下压边,顶端设有上压边。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实现的结构,作为第五种可能实现的结构,所述的本体顶端还设有定位边,且定位边位于上压边上方,定位边和上压边之间形成卡槽。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实现的结构,作为第六种可能实现的结构,所述的上压边的外侧设有凸台,或者下压边的外侧设有凸台,或者上压边的外侧和下压边的外侧分别设有凸台。
第二方面,本实施例一种抓管装置,该抓管装置包括中空管体、上盖、下盖、气囊和气囊护套,管体的内壁设有环形凹槽,管体上设有通气通道,且该通气通道与环形凹槽连通;气囊贴覆在管体的内壁,且气囊覆盖环形凹槽;气囊护套贴覆在气囊上,上盖固定连接在管体的上方,下盖固定连接在管体的下方,气囊的顶部和气囊护套的顶部分别由上盖压紧固定在管体上,气囊的底部和气囊护套的底部分别由下盖压紧固定在管体上。
结合第二方面,作为第一种可能实现的结构,该气囊护套包含中空的本体,且本体的底端为开口。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的结构,作为第二种可能实现的结构,所述的本体上设有通孔。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实现的结构,作为第三种可能实现的结构,所述的通孔为四个,四个通孔均匀分布在本体上。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实现的结构,作为第四种可能实现的结构,所述的通孔呈椭圆形,且通孔的长轴与本体的轴线平行。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或第四种可能实现的结构,作为第五种可能实现的结构,所述的本体的顶端为开口,且底端设有下压边,顶端设有上压边。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五种可能实现的结构,作为第六种可能实现的结构,所述的本体顶端还设有定位边,且定位边位于上压边上方,定位边和上压边之间形成卡槽。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五种可能实现的结构,作为第七种可能实现的结构,所述的上压边的外侧设有凸台,上盖设有凹槽,上盖的凹槽与上压边的凸台相适配;或者下压边的外侧设有凸台,下盖设有凹槽,下盖的凹槽与下压边的凸台相适配;或者上压边的外侧和下压边的外侧分别设有凸台,上盖和下盖分别设有凹槽,上盖的凹槽与上压边的凸台相适配,下盖的凹槽与下压边的凸台相适配。
结合第二方面,作为第八种可能实现的结构,所述的气囊护套为贴片,贴片固定连接在气囊的表面。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八种可能实现的结构,作为第九种可能实现的结构,所述的贴片为四片,四片贴片竖向布设,且沿周向均匀分布在气囊的表面。
结合第二方面,作为第十种可能实现的结构,所述的气囊护套和气囊呈整体式结构。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施例在抓管装置中增加了气囊护套,在保留了传统的抓握力均匀可靠,不损伤锭杆的优点的同时,有效提高抓管装置的使用寿命。在本实施例的抓管装置上设置气囊护套后,由气囊护套直接与纱管接触,而气囊不直接与纱管接触,从而延长抓管装置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背景技术中抓管装置处于工作状态的结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气囊护套的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抓管装置的结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抓管装置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抓管装置处于工作状态时的结构纵向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抓管装置处于工作状态时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抓管装置处于工作状态时的结构横向剖视图。
图中有:管体1、上盖2、下盖3、气囊4、气囊护套6、本体601、下压边602、上压边603、定位边604、卡槽605、通孔60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抓管装置的气囊护套,该气囊护套包含中空的本体601,且本体601的底端为开口。
在抓管装置上加装本实施例的气囊护套,有利于延长抓管装置的使用寿命。在纺织领域中,利用抓管装置来抓取纱管。由于纱管材质较硬,长时间与抓管装置接触后,容易磨损抓管装置中的气囊,所以抓管装置的使用寿命较短。在抓管装置上设置气囊护套6后,由气囊护套6直接与纱管接触,而气囊不直接与纱管接触,从而延长抓管装置的使用寿命。本体601的底端为开口。在抓取纱管时,气囊护套从纱管上方套住纱管,然后利用气囊膨胀,抓取纱管。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一种改进,所述的本体601上设有通孔606。在气囊膨胀时,如图6所示,气囊会从四个方向鼓起。在本体601上设有通孔606,便于气囊护套6随气囊4变形。本体601上设有通孔606,使得气囊护套6利用通孔606提供的空间产生形变。设置通孔606,也能有效降低气囊4膨胀时所受到的阻力,提高整套抓管装置的抓握力。
在上述改进方案中,作为优选,所述的通孔606为四个,四个通孔606均匀分布在本体601上。在抓取纱管时,在气囊中充气后,气囊会从四个方向鼓起。因此,在本体601上均匀设置四个通孔606,可以使得气囊护套容易随气囊变形。当然,也设置单个或其他个数的通孔。但是以设置四个通孔606为佳。
进一步的,所述的通孔606呈椭圆形,且通孔606的长轴与本体601的轴线平行。将通孔606设置程椭圆形,也是为了气囊护套的变形与气囊的变形相匹配。在抓取纱管时,向气囊中充气,气囊从四个方向向中部鼓起,形成四个鼓包,并且鼓包膨胀程度,从顶端和底端向中部逐渐增大。将通孔606呈椭圆形,并且通孔606长轴设置为与本体601的轴线平行,使得通孔606的中部尺寸最大,并向两端逐渐减少。当气囊膨胀后,气囊中部变形尺寸最大,而气囊护套上的通孔606的中部空隙最大。这样在气囊发生变形时,气囊护套中通孔606的存在,使得气囊护套能够很好的随气囊发生变形。变形后的气囊护套中部接近于正方形。
作为上述实施例和优选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本体的顶端为开口,且底端设有下压边602,顶端设有上压边603。将本体的顶端设为开口,可以在抓取纱管时,气囊护套穿过纱管。这样有利于抓取纱管更加牢靠。在本体601的底端设有下压边602,顶端设有上压边603。设置下压边602和上压边603有利于固定本体601,使得气囊护套6在抓管装置上安装稳定,不会因为变形而脱离抓管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的本体601顶端还设有定位边604,且定位边604位于上压边603上方,定位边604和上压边603之间形成卡槽605。同样,除了设置上压边603,还设置定位边604,并在定位边604和上压边603之间形成卡槽605。卡槽605与抓管装置上其他部件配合,使得气囊护套在抓管装置上的位置更加稳定可靠。
进一步的,所述的上压边603的外侧设有凸台,或者下压边602的外侧设有凸台,或者上压边603的外侧和下压边602的外侧分别设有凸台。与设置卡槽605不同,本优选例提供在上压边603和下压边602上设置凸台,与抓管装置上其他部件配合,使得气囊护套在抓管装置上的位置更加稳定可靠。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优选例和前一优选例,应该知晓,本体601的顶端和底端应该固定连接在抓管装置上。根据本优选例和前一优选例的启示,本领域技术人员作出的常规结构改进,使得本体601的顶端和底端应该固定连接在抓管装置上,均应包括在本专利范围内。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抓管装置,包括中空管体1、上盖2、下盖3、气囊4和气囊护套6,管体1的内壁设有环形凹槽,管体1上设有通气通道,且该通气通道与环形凹槽连通;气囊4贴覆在管体1的内壁,且气囊4覆盖环形凹槽;气囊护套6贴覆在气囊4上,上盖2固定连接在管体1的上方,下盖3固定连接在管体1的下方,气囊4的顶部和气囊护套6的顶部分别由上盖2压紧固定在管体1上,气囊4的底部和气囊护套6的底部分别由下盖3压紧固定在管体1上。
上述实施例的抓管装置的工作过程是:如图5所示:气体从管体1上的进气口进入管体1的通气通道中,随后进入管体1的环形凹槽中,气体从环形凹槽向气囊4充气。气囊4受到气体压力而膨胀。气囊护套6包裹保护气囊4,同时气囊护套6的外部紧紧抓握住纱管5。气囊护套6相当于给气囊4增加一层保护壳,由气囊护套6代替气囊4和纱管5直接接触磨损。由于气囊4整体被包裹保护起来,所以气囊4很难再出现破损漏气现象。即使气囊护套6出现部分破损,只要还包裹着气囊4,使气囊4不受磨损,那么整套抓管装置就能一直持续稳定的工作,大大提高了其使用寿命。
上述实施例的抓管装置工作时的状态,如图6和图7所示:气体进入管体1的通气通道后,通过环形凹槽,最终均匀的使气囊4和气囊护套6形成数个瓣结构,压紧纱管5。
在上述抓管装置的实施例中,该气囊护套6的结构可以选择多种。在此优选两种结构:第一种优选结构是:气囊护套6包含中空的本体601,且本体601的底端为开口。第二种优选结构是:所述的气囊护套6为贴片,贴片固定连接在气囊4的表面。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上述结构形式的启示,结合其掌握的本领域常规技术知识,可以设计的其他结构均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本专利对气囊护套6的结构也不仅仅限于上述结构形式。
在上述第一种优选结构中,作为一种改进方案,所述的本体601上设有通孔606。在气囊膨胀时,如图6所示,气囊会从四个方向鼓起。在本体601上设有通孔606,便于气囊护套6随气囊4变形。本体601上设有通孔606,使得气囊护套6利用通孔606提供的空间产生形变。在抓取纱管5时,气囊护套6中的通孔和气囊4凹处相对应。
在上述改进方案中,作为优选,所述的通孔606为四个,四个通孔606均匀分布在本体601上。在抓取纱管时,在气囊中充气后,气囊会从四个方向鼓起。因此,在本体601上均匀设置四个通孔606,可以使得气囊护套容易随气囊变形。当然,也设置单个或其他个数的通孔。但是以设置四个通孔606为佳。
进一步的,所述的通孔606呈椭圆形,且通孔606的长轴与本体601的轴线平行。将通孔606设置程椭圆形,也是为了气囊护套的变形与气囊的变形相匹配。在抓取纱管时,向气囊中充气,气囊从四个方向向中部鼓起,形成四个鼓包,并且鼓包膨胀程度,从顶端和底端向中部逐渐增大。将通孔606呈椭圆形,并且通孔606长轴设置为与本体601的轴线平行,使得通孔606的中部尺寸最大,并向两端逐渐减少。当气囊膨胀后,气囊中部变形尺寸最大,而气囊护套上的通孔606的中部空隙最大。这样在气囊发生变形时,气囊护套中通孔606的存在,使得气囊护套能够很好的随气囊发生变形。变形后的气囊护套中部接近于正方形。
作为上述实施例和优选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本体的顶端为开口,且底端设有下压边602,顶端设有上压边603。将本体的顶端设为开口,可以在抓取纱管时,气囊护套穿过纱管。这样有利于抓取纱管更加牢靠。在本体601的底端设有下压边602,顶端设有上压边603。设置下压边602和上压边603有利于固定本体601,使得气囊护套6在抓管装置上安装稳定,不会因为变形而脱离抓管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的本体601顶端还设有定位边604,且定位边604位于上压边603上方,定位边604和上压边603之间形成卡槽605。同样,除了设置上压边603,还设置定位边604,并在定位边604和上压边603之间形成卡槽605。卡槽605与抓管装置上其他部件配合,使得气囊护套在抓管装置上的位置更加稳定可靠。
进一步的,所述的上压边603的外侧设有凸台,上盖2设有凹槽,上盖2的凹槽与上压边603的凸台相适配;或者下压边602的外侧设有凸台,下盖3设有凹槽,下盖3的凹槽与下压边602的凸台相适配;或者上压边603的外侧和下压边602的外侧分别设有凸台,上盖2和下盖3分别设有凹槽,上盖2的凹槽与上压边603的凸台相适配,下盖3的凹槽与下压边602的凸台相适配。
上盖2的凹槽与上压边603的凸台相适配,实现上盖2对本体601上部的定位,使得本体601上部固定在管体1上。下盖3的凹槽与下压边602的凸台相适配,实现下盖3对本体601下部的定位,使得本体601下部固定在管体1上。本优选例及前一优选例仅仅是提供了几种固定气囊护套6的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据此作出的常规结构改进,使得本体601的顶端和底端固定连接在抓管装置上,均应包括在本专利范围内。
在上述第二种优选结构中,贴片可以横向设置。由于气囊受到气体充气变形时,位于在气囊表面的贴片会产生变形,所以需要贴片具有良好的变形性能。更优选的,所述的贴片为四片,四片贴片竖向布设,且沿周向均匀分布在气囊4的表面。贴片的顶端和底端通过抓管装置的上盖和下盖固定在管体上。贴片本身不固定连接在气囊表面。这样有利于贴片的更换。
上述两种优选结构的气囊护套6和气囊4呈整体式结构。将气囊4和气囊护套6做成整体体式结构,也可以提高气囊4的使用寿命,但是不利于气囊护套6的更换。当需要更换气囊护套6时,需要整体更换气囊护套6和气囊4。
经试验测试,本实施例的抓管装置能达到充放气100万次以上,是传统的抓管装置的寿命的20倍以上。这减少了维护成本,提高了劳动效率。同时本实施例的气囊护套及抓管装置形状简单,成形容易,使用多腔复合橡胶模具就能形成大批量生产,具有良好的通用性。气囊护套直接安装在传统的气囊抓管装置上就能正常使用,方便快捷。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具体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中的描述只是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18)

1.一种用于抓管装置的气囊护套,其特征在于:该气囊护套包含中空的本体(601),且本体(601)的底端为开口。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抓管装置的气囊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体(601)上设有通孔(606)。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抓管装置的气囊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孔(606)为四个,四个通孔(606)均匀分布在本体(601)上。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抓管装置的气囊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孔(606)呈椭圆形,且通孔(606)的长轴与本体(601)的轴线平行。
5.按照权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用于抓管装置的气囊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体(601)的顶端为开口,且底端设有下压边(602),顶端设有上压边(603)。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抓管装置的气囊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体(601)顶端还设有定位边(604),且定位边(604)位于上压边(603)上方,定位边(604)和上压边(603)之间形成卡槽(605)。
7.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抓管装置的气囊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压边(603)的外侧设有凸台,或者下压边(602)的外侧设有凸台,或者上压边(603)的外侧和下压边(602)的外侧分别设有凸台。
8.一种抓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抓管装置包括中空管体(1)、上盖(2)、下盖(3)、气囊(4)和气囊护套(6),管体(1)的内壁设有环形凹槽,管体(1)上设有通气通道,且该通气通道与环形凹槽连通;气囊(4)贴覆在管体(1)的内壁,且气囊(4)覆盖环形凹槽;气囊护套(6)贴覆在气囊(4)上,上盖(2)固定连接在管体(1)的上方,下盖(3)固定连接在管体(1)的下方,气囊(4)的顶部和气囊护套(6)的顶部分别由上盖(2)压紧固定在管体(1)上,气囊(4)的底部和气囊护套(6)的底部分别由下盖(3)压紧固定在管体(1)上。
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抓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气囊护套(6)包含中空的本体(601),且本体(601)的底端为开口。
10.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抓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体(601)上设有通孔(606)。
11.按照权利要求10所述的抓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孔(606)为四个,四个通孔(606)均匀分布在本体(601)上。
12.按照权利要求11所述的抓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孔(606)呈椭圆形,且通孔(606)的长轴与本体(601)的轴线平行。
13.按照权利要求9至12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抓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体的顶端为开口,且底端设有下压边(602),顶端设有上压边(603)。
14.按照权利要求13所述的抓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体(601)顶端还设有定位边(604),且定位边(604)位于上压边(603)上方,定位边(604)和上压边(603)之间形成卡槽(605)。
15.按照权利要求13所述的抓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压边(603)的外侧设有凸台,上盖(2)设有凹槽,上盖(2)的凹槽与上压边(603)的凸台相适配;或者下压边(602)的外侧设有凸台,下盖(3)设有凹槽,下盖(3)的凹槽与下压边(602)的凸台相适配;或者上压边(603)的外侧和下压边(602)的外侧分别设有凸台,上盖(2)和下盖(3)分别设有凹槽,上盖(2)的凹槽与上压边(603)的凸台相适配,下盖(3)的凹槽与下压边(602)的凸台相适配。
16.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抓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囊护套(6)为贴片,贴片固定连接在气囊(4)的表面。
17.按照权利要求16所述的抓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贴片为四片,四片贴片竖向布设,且沿周向均匀分布在气囊(4)的表面。
18.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抓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囊护套(6)和气囊(4)呈整体式结构。
CN201620065912.1U 2016-01-22 2016-01-22 一种用于抓管装置的气囊护套及抓管装置 Active CN2053476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065912.1U CN205347663U (zh) 2016-01-22 2016-01-22 一种用于抓管装置的气囊护套及抓管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065912.1U CN205347663U (zh) 2016-01-22 2016-01-22 一种用于抓管装置的气囊护套及抓管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347663U true CN205347663U (zh) 2016-06-29

Family

ID=561773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065912.1U Active CN205347663U (zh) 2016-01-22 2016-01-22 一种用于抓管装置的气囊护套及抓管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347663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76029A (zh) * 2017-05-27 2017-07-25 北京软体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微型作动气囊的夹具
CN106995955A (zh) * 2017-04-10 2017-08-0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一种带视觉的自动落纱机
CN107221881A (zh) * 2017-06-15 2017-09-29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导线紧线装置及工艺
CN113246047A (zh) * 2021-07-05 2021-08-13 北京软体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增强结构的气囊式内撑夹具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95955A (zh) * 2017-04-10 2017-08-0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一种带视觉的自动落纱机
CN106976029A (zh) * 2017-05-27 2017-07-25 北京软体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微型作动气囊的夹具
CN107221881A (zh) * 2017-06-15 2017-09-29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导线紧线装置及工艺
CN113246047A (zh) * 2021-07-05 2021-08-13 北京软体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增强结构的气囊式内撑夹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347663U (zh) 一种用于抓管装置的气囊护套及抓管装置
CN201010733Y (zh) 一种气缸式抓管装置
CN108061204A (zh) 一种设有充气装置的伸缩水管
CN208797075U (zh) 固定汽车电池组的装置
CN209705321U (zh) 一种新型球阀
CN205325728U (zh) 一种内置电缆的气动伸缩臂
CN205642743U (zh) 一种进气管气密检测充气口组合式封堵结构
CN111366109A (zh) 塑料蒸煮袋端面平整度检测机构及检测方法
CN207001383U (zh) 用于甲基烯丙基聚氧乙烯醚的膨胀罐
CN203363310U (zh) 一种双向自动密封气阀
CN206056897U (zh) 一种手套气密性检测与翻腕设备
CN2398487Y (zh) 充气自动阀
CN104132165B (zh) 一种真空气阀装置
CN206678962U (zh) 一种汽车轮胎充气装置
CN210221411U (zh) 一种空气弹簧胶囊气密性检测工装
CN200975571Y (zh) 检测接头
CN215950362U (zh) 一种环境监测采样中采样枪用密封装置
CN210510033U (zh) 一种制动钳的充放气组件
CN105502202A (zh) 多曲面一端开口的橡胶气囊
CN215722471U (zh) 一种压力罐防漏气装置
CN211950788U (zh) 一种智能升降桌用充气型气动杆
CN216479608U (zh) 一种管道封堵装置
CN204099657U (zh) 一种新型真空气阀装置
CN211468085U (zh) 金属气门嘴
CN219673963U (zh) 一种轮胎充气开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