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327633U - 包装结构 - Google Patents

包装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327633U
CN205327633U CN201620093822.3U CN201620093822U CN205327633U CN 205327633 U CN205327633 U CN 205327633U CN 201620093822 U CN201620093822 U CN 201620093822U CN 205327633 U CN205327633 U CN 2053276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p
lug
substrate
packaging structure
buffer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09382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温柏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gat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Pegat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gatron Corp filed Critical Pegatron Corp
Priority to CN20162009382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3276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3276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3276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ackaging Frangible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包装结构的基板的第一侧边平行于第三侧边,且第一侧边二端分别连接第二侧边及第四侧边,第三侧边的二端分别连接第二侧边及第四侧边。第一折板、第二折板、第三折板及第四折板分别连接第一侧边、第二侧边、第三侧边及第四侧边。第一折板与第三折板分别具有至少一凸片,且多个延伸片可翻折地连接于第二折板及第四折板。第二折板与第四折板分别具有对应于凸片的至少一插缝。上述四折板适于分别沿四侧边朝向基板翻折。凸片分别可拆卸地插设于对应的插缝以构成一容置空间,且延伸片被翻折并叠设于第一折板或第三折板。

Description

包装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包装结构;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具有缓冲设计的包装结构。
背景技术
包装结构广泛用于各式商品包装时的内填充物,其通常设置在包装箱体内部四周,以吸收运送过程可能产生的振动,并保护内部商品免于受到撞击而损坏。
然而,现有的包装结构通常具有过大的展开面积。也就是说,在形成包装结构的过程中须自纸板原料上切除许多部分,造成用料上的浪费。
此外,现有的包装结构与包装箱之间缺乏缓冲功能,如此一来,在运送商品的过程中包装箱体内的内容物容易因振动或外力冲击而损坏,增加营运成本。因此现有包装结构的结构仍有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装结构,具有缓冲设计形成于包装结构的周围。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装结构,可减少用料浪费。
包装结构包含基板、第一折板、第二折板、第三折板以及第四折板。基板具有第一侧边、一第二侧边、一第三侧边以及一第四侧边。第一侧边的二端分别连接第二侧边及第四侧边。第三侧边的二端分别连接第二侧边及第四侧边,且第三侧边平行于第一侧边。第一折板连接第一侧边,第二折板连接第二侧边,第三折板连接第三侧边,且第四折板连接第四侧边。第一折板与第三折板分别具有至少一凸片,且包装结构包含多个延伸片可翻折地连接于第二折板及第四折板。第二折板与第四折板分别具有对应于凸片的至少一插缝。第一折板与第二折板适于分别沿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朝向基板翻折,且第三折板与第四折板适于分别沿第三侧边与第四侧边朝向基板翻折,且所述凸片分别可拆卸地插设于对应的插缝以构成一容置空间,且延伸片被翻折并叠设于第一折板或第三折板。
于一实施例中,更包含多个缓冲片,该基板包含一内表面及一外表面,该内表面与该外表面相对设置,该些缓冲片分别位于该第一折板及该第三折板,且该些缓冲片凸向该基板,且该些缓冲片分别邻设于该第一侧边及该第三侧边,当该第一折板沿该第一侧边朝向该基板的该内表面翻折且该第三折板沿该第三侧边朝向该基板的该内表面翻折时,该些缓冲片凸立于该基板的该外表面。
于一实施例中,更包含多个缓冲片,该基板包含一内表面及一外表面,该内表面与该外表面相对设置,该些缓冲片分别位于该第二折板及该第四折板,且该些缓冲片凸向该基板,且该些缓冲片分别邻设于该第二侧边及该第四侧边,当该第二折板沿该第二侧边朝向该基板的该内表面翻折且该第四折板沿该第四侧边朝向该基板的该内表面翻折时,该些缓冲片凸立于该基板的该外表面。
于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折板垂直连接该第一侧边的二侧边与该第三折板垂直连接该第三侧边的二侧边分别具有该至少一凸片。
于一实施例中,该些延伸片可翻折地连接于该第二折板垂直连接该第二侧边的二侧边及该第四折板垂直连接该第四侧边的二侧边。
于一实施例中,该第二折板垂直连接该第二侧边的二侧边与该第四折板垂直连接该第四侧边的二侧边分别具有该至少一插缝,且该至少一凸片可拆卸地插设于对应的该至少一插缝。
于一实施例中,该些延伸片包含多个侧缓冲片,且各该些延伸片包含一侧缓冲片,该侧缓冲片凸向该第二折板或该第四折板且邻设于对应的该插缝,当该些延伸片被翻折并叠设于该第一折板或该第三折板时,该侧缓冲片突出于该容置空间外。
于一实施例中,当该些延伸片分别朝向该第二折板及该第四折板翻折且该至少一凸片分别插设于对应的该至少一插缝时,各该些侧缓冲片与对应的该凸片叠合。
于一实施例中,各该些延伸片具有一斜面,该凸片、该斜面及该第一折板围绕形成一穿孔。
于一实施例中,各该些延伸片具有一斜面,该凸片、该斜面及该第三折板围绕形成一穿孔。
于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折板及该第三折板具有多个扣合孔,各该些延伸片包含一扣合片,该延伸片以一切割方式形成该扣合片,使该扣合片可相对该延伸片翻折,当该些延伸片被翻折并叠设于该第一折板或该第三折板时,该扣合片得以相对该延伸片翻折并插设于对应的该扣合孔。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包装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1B、图1C及图1D为翻折图1A所示包装结构的示意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包装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示意图;
图2B为翻折图2A所示包装结构后露出两缓冲片的立体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包装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示意图;
图3B为翻折图3A所示包装结构后露出第一缓冲片至第四缓冲片的立体图;
图3C及图3D为翻折图3A所示包装结构的示意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包装结构的第四实施例示意图;
图4B为翻折图4A所示包装结构后凸片与侧缓冲片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包装结构的第五实施例示意图;
图6A为本实用新型包装结构的第六实施例示意图;
图6B-1及图6B-2为穿孔的放大示意图;
图6C及图6D为翻折图6A所示包装结构的示意图;
图7A为本实用新型包装结构的第七实施例示意图;
图7B及图7C为翻折图7A所示包装结构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包装结构
12a,12b,12c,12d穿孔
14容置空间
100基板
101第一侧边
102第二侧边
103第三侧边
104第四侧边
106内表面
108外表面
110第一折板
112凸片
113凸片
116a,116b扣合孔
118第一缓冲片
120第二折板
124延伸片
125延伸片
126插缝
127插缝
128第二缓冲片
130第三折板
132凸片
133凸片
136a,136b扣合孔
138第三缓冲片
140第四折板
144延伸片
145延伸片
146插缝
147插缝
148第四缓冲片
1241斜面
1242侧缓冲片
1244扣合片
1251斜面
1252侧缓冲片
1254扣合片
1441斜面
1442侧缓冲片
1444扣合片
1451斜面
1452侧缓冲片
1454扣合片
R1,R2,R3,R4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包装结构,在包装结构的折板上具有缓冲设计,使包装结构折叠后在其周围形成保护。本实用新型的包装结构较佳可运用于包装箱体内的内衬,以保护内容物,且避免内容物直接受到撞击。
图1A为本实用新型包装结构10的第一实施例示意图。如图1A所示,包装结构10包含基板100、第一折板110及第二折板120。基板100具有四个侧边,分别为第一侧边101、第二侧边102、第三侧边103以及第四侧边104。第一侧边101与第二侧边102相交,且第一侧边101的二端分别连接第二侧边102及第四侧边104。
第一折板110连接第一侧边101,第二折板120连接第二侧边102。包装结构10包含多个延伸片,如图1A所示,第二折板120包含有延伸片124。延伸片124自第二折板120靠近第一折板110的一侧突出,且可翻折地连接于第二折板120。
此外,包装结构10还包含第三折板130及第四折板140。第三折板130与第四折板140的结构及延伸片的配置方式类似第一折板110与第二折板120。如图1A所示,基板100具有相对第一侧边101的第三侧边103以及相对第二侧边102的第四侧边104,且第三侧边103与第四侧边104相交。
如图1A所示,第三侧边103的二端分别连接第二侧边102及第四侧边104,且第三侧边103平行于第一侧边101。第三折板130连接第三侧边103,第四折板140连接第四侧边104。第四折板140包含有延伸片144。类似地,延伸片144连接第四折板140并自第四折板140靠近第三折板130的一侧突出,且延伸片144可翻折地连接于第四折板140。
在图1A所示的实施例,第二折板120与第四折板140各具有一片延伸片。如图1A所示,第四折板140的延伸片144与第二折板120的延伸片124位于不同侧。以基板100来看,第二折板120的延伸片124接近第一侧边101,而第四折板140的延伸片144接近第三侧边103。换言之,第二折板120的延伸片124向第一折板110所在的一侧突出,而第四折板140的延伸片144则向远离第一折板110所在的一侧突出。如图1A所示,第四折板140的延伸片144沿第四侧边104的延伸方向自第四折板140的一侧突出,且与第二折板120的延伸片124的突出方向彼此相反。
第一折板110与第三折板130分别具有至少一凸片(112,132),且第二折板120与第四折板140分别具有对应于凸片(112,132)的至少一插缝(126,146),如图1A所示,在第二折板120上接近第二折板120邻接延伸片124的侧边形成插缝126,而第一折板110靠近延伸片124的一侧上具有凸片112与插缝126对应。凸片112可拆卸地插设于插缝126。类似地,在第四折板140上接近第四折板140邻接延伸片144的侧边形成插缝146,而第三折板130靠近第四折板140的延伸片144的一侧上具有凸片132与插缝146对应。凸片132可拆卸地插设于插缝146。
第一折板110与第二折板120适于分别沿第一侧边101与第二侧边102朝向基板100翻折,且第三折板130与第四折板140适于分别沿第三侧边103与第四侧边104朝向基板100翻折。换言之,基板100的第一侧边101、第二侧边102、第三侧边103及第四侧边104形成为折线,使第一折板110、第二折板120、第三折板130及第四折板140可相对基板100翻折。
如图1B所示,首先沿折线朝向基板100翻折第一折板110及第三折板130,接着参考图1B及图1C,当第一折板110与第二折板120分别沿第一侧边101与第二侧边102朝向基板100翻折,凸片112可拆卸地插设于对应的插缝126。如图1C所示,凸片112插入插缝126中,并自插缝126至少部分突伸于第二折板120的外表面外。第三折板130与第四折板140以类似前述方式翻折,使凸片132可拆卸地插设于对应的插缝146。由此,在第二折板及第四折板外可利用凸片隔开一段距离,作为顶块型式的缓冲件,避免第二纸板(或第四折板)直接受到冲击,以达到提供内容物保护的效果。
如图1B及图1C所示,当第一折板110、第二折板120、第三折板130及第四折板140朝向基板100翻折后,凸片112可拆卸地插设于对应的插缝126,且凸片132可拆卸地插设于对应的插缝146以构成一容置空间14,且容置空间14内可供放置物品。
另外,第二折板120邻接延伸片124的侧边形成为折线,使延伸片124可相对第二折板120翻折。类似地,第四折板140邻接延伸片144的侧边形成为折线,使延伸片144可相对第四折板140翻折。请参考图1C及图1D所示的包装结构,延伸片124沿折线朝向第二折板120翻折时,延伸片124叠设于第一折板110并位于第一折板110的外表面外。此外,延伸片144则朝向第四折板140翻折后叠设于第三折板130并位于第三折板130的外表面外。由此,在第一折板及第三折板外多了一层厚度保护,作为平面型式的缓冲件,以达到提供保护容置空间内的物品的效果。
在其他实施例,延伸片可视需求增加突出的长度,以调整覆盖第一折板(或第三折板)的面积。以图1A为例,可将延伸片124突出长度延长至与第一折板110的外缘齐平,以增加覆盖第一折板110外表面的面积,增加保护效果。就用料观点而言,包装结构10在第一折板110与延伸片124间所夹区域R1可因应需求调整裁切范围,在第三折板130与延伸片144间所夹区域R2亦可因应需求调整裁切范围,以弹性运用纸板用料,避免浪费。
整体而言,使用如图1A至图1D所示的包装结构10可利用凸片及延伸片于第一折板110、第二折板120、第三折板130及第四折板140所形成的侧壁外提供侧向缓冲,以达到保护容置空间内的物品的效果。
图2A为本实用新型包装结构10的第二实施例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在于,图2A所示的包装结构除了具有凸片及延伸片的结构外,还包含多个缓冲片分别位于第一折板110与第三折板130。如图2A所示,在第一折板110与基板100相连的一边形成有第一缓冲片118;在第三折板130与基板100相连的一边形成有第三缓冲片138。具体而言,第一缓冲片118邻设于第一侧边101且凸向基板100。第三缓冲片138邻设于第三侧边103且凸向基板100。
如图2A及图2B所示,基板100包含内表面106及外表面108,内表面106与外表面108相对设置,亦即,外表面108位于内表面106相反于基板100的一面。如图2A及图2B所示,依前述方式将第一折板110、第二折板120、第三折板130及第四折板140沿第一侧边101、第二侧边102、第三侧边103及第四侧边104朝基板100的内表面106翻折后,如图2B所示,将作为底板的基板100倒置而从基板100外表面108来看,第一缓冲片118及第三缓冲片138凸立于基板100的外表面108。换言之,第一缓冲片118及第三缓冲片138凸出且直立于外表面108。由此,可利用第一缓冲片118及第三缓冲片138于基板100的外表面108外提供底部缓冲,以避免基板100的外表面108直接受到冲击,并达到提供保护容置空间内的物品的效果。
图3A为本实用新型包装结构10的第三实施例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差异在于,图3A所示的包装结构10在基板100四侧边皆设有凸向基板100的缓冲片,并且在第二折板120及第四折板140所连接的延伸片设有侧缓冲片。
就缓冲片而言,如图3A所示,除了前述的第一缓冲片118及第三缓冲片138之外,在第二折板120与基板100相连的一边形成有第二缓冲片128,而在第四折板140与基板100相连的一边形成有第四缓冲片148。具体而言,第二缓冲片128邻设于第二侧边102且凸向基板100。第四缓冲片148邻设于第四侧边104且凸向基板100。
如图3A及图3B所示,基板100包含内表面106及外表面108。如图3A及图3B所示,依前述方式将第一折板110、第二折板120、第三折板130及第四折板140沿第一侧边101、第二侧边102、第三侧边103及第四侧边104朝基板100的内表面106翻折后,如图3B所示,将包装结构10倒置而从基板100外表面108来看,第一缓冲片118、第二缓冲片128、第三缓冲片138及第四缓冲片148凸立于基板100的外表面108。换言之,第一缓冲片118、第二缓冲片128、第三缓冲片138及第四缓冲片148凸出且直立于外表面108。
就侧缓冲片而言,如图3A所示,延伸片124与延伸片144各具有一侧缓冲片,其中延伸片124包含侧缓冲片1242位于第二折板120邻接延伸片124的侧边,延伸片144包含侧缓冲片1442位于第四折板140邻接延伸片144的侧边。详言之,侧缓冲片1242凸向第二折板120且邻设于对应的插缝126。侧缓冲片1442凸向第四折板140且邻设于对应的插缝146。
此外,相较于第二实施例,图3A所示的包装结构10的插缝(126,146)具有较大的范围。例如,比较图2A与图3A两包装结构上的插缝,相较于图2A所示的插缝126,图3A所示的插缝126自接近第二折板120邻接延伸片124的侧边的位置进一步延伸至第二折板120的侧边上。类似地,在第四折板140上,插缝146延伸至第四折板140邻接延伸片144的侧边。另外,比较图2B与图3B两包装结构的基板底部。图3B所示的包装结构10的基板100的四个侧边具有缓冲片。通过在不同方向的各侧边上设置缓冲片,减少各方向的外力对基板的影响,可进一步避免基板直接受到冲击并提供保护容置空间内的物品。
如图3A及图3C所示,当第一折板110与第二折板120分别沿第一侧边101与第二侧边102朝向基板100翻折,凸片112插入插缝126中,并自插缝126至少部分突伸于第二折板120的外表面外。第三折板130与第四折板140以类似前述方式翻折,使凸片132插入对应的插缝146中。如图3D所示,第一折板110、第二折板120、第三折板130及第四折板140相对基板100(参考图3A)翻折后,基板100与第一折板110、第二折板120、第三折板130及第四折板140内构成容置空间14。
此外,如图3A及图3C所示,第二折板120邻接延伸片124的侧边形成为折线,使延伸片124可相对第二折板120翻折。第四折板140邻接延伸片144的侧边形成为折线,使延伸片144可相对第四折板140翻折。如图3C及图3D所示,延伸片124沿折线朝向第二折板120翻折时,延伸片124叠设于第一折板110并位于第一折板110的外表面外。侧缓冲片1242突出于第二折板120的外表面外且突出于容置空间14外。此外,延伸片144则在翻折后叠设于三折板130并位于第三折板130的外表面外,且侧缓冲片1442突出于第四折板140的外表面外且突出于容置空间14外。
在图3D所示的实施例,当延伸片(124,144)分别朝向第二折板120及第四折板140翻折且折板上的凸片(112,132,参考图3A)分别插设于对应的插缝(126,146)时,侧缓冲片(1242,1442)与对应的凸片(112,132,参考图3A)叠合。以侧缓冲片1242为例,当延伸片124朝向第二折板120翻折且凸片112插设于插缝126(参考图3A)时,侧缓冲片1242突出于第二折板120的外表面外,侧缓冲片1242与凸片112叠合,且侧缓冲片1242较佳与凸片112的边缘齐平(即突出于第二折板120外的距离一致)。由此,可利用侧缓冲片1242与凸片112于第二折板120外共同形成侧向缓冲。叠合的侧缓冲片1242与凸片112相较于仅设置凸片的方式厚度更为增加,因而可进一步提高缓冲效果,且可增加对第二折板120表面局部位置的保护。
整体而言,使用如图3A至图3D所示的包装结构10可利用延伸片同时达到不同侧向上的保护。例如,翻折延伸片124,于第一折板110外多了一层厚度保护,且延伸片124上的侧缓冲片1242于第二折板120外隔开一段距离避免第二纸板120直接受到冲击,以达到提供内容物保护的效果。另外,延伸片124及延伸片144亦可如前所述调整突出的长度,以增加覆盖折板的面积,于此不另赘述。
图4A为本实用新型包装结构10的第四实施例示意图。在图4A所示的实施例,折板上可采用独立的插缝,亦即,接近但未连接折板侧边。如图4A所示,插缝126位于接近第二折板120邻接延伸片124的侧边的位置,与侧缓冲片1242之间分隔一段距离。插缝146位于接近第四折板140邻接延伸片144的侧边的位置,且与侧缓冲片1442之间分隔一段距离。
由此设计,翻折后的包装结构凸片与侧缓冲片彼此分离。如图4B的俯视图所示,侧缓冲片1242突出于第二折板120的外表面外且与凸片112之间具有间距。另外,侧缓冲片1442突出于第四折板140的外表面外且与凸片132之间具有间距。由此,可利用侧缓冲片与凸片于第二折板及第四折板外共同形成侧向缓冲。分离的侧缓冲片与凸片可依需求调整分开的间距,以分散对施加于第二折板或第四折板表面的外力。
图5为本实用新型包装结构10的第五实施例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四实施例的差异在于,包装结构10包含多个凸片。如图5所示,除了第一折板110包含多个凸片(112,113),第三折板130亦包含多个凸片(132,133)。具体而言,凸片(112,113)形成于第一折板110垂直连接第一侧边101的二侧边。凸片(132,133)形成于第三折板130垂直连接第三侧边103的二侧边。
另外,本实施例与第四实施例的差异在于,包装结构10包含多个延伸片。如图5所示,第二折板120与第四折板140分别包含多个延伸片。具体而言,第二折板120包含成对设置的延伸片124及延伸片125,且延伸片124及延伸片125可翻折地连接于第二折板120垂直连接第二侧边102的二侧边。成对的延伸片(124,125)自第二折板120朝相反方向突出,亦即,沿第二侧边102的延伸方向反向突出。类似地,第四折板140包含成对设置的延伸片144及延伸片145,且延伸片144及延伸片145可翻折地连接于第四折板140垂直连接第四侧边104的二侧边。成对的延伸片(144,145)自第四折板140朝相反方向突出,亦即,沿第四侧边104的延伸方向反向突出。
相应地,包装结构包含多个插缝。如图5所示,第二折板120包含多个插缝(126,127),插缝126及插缝127形成于第二折板120垂直连接第二侧边102的二侧边。换言之,插缝126及插缝127分别形成于第二折板120上接近第二折板120邻接成对的延伸片(124,125)的两侧边。另外,如图5所示,第四折板140包含多个插缝(146,147),插缝146及插缝147形成于第四折板140垂直连接第四侧边104的二侧边。换言之,插缝146及插缝147分别形成于第四折板140上接近第四折板140邻接成对的延伸片(144,145)的两侧边。
就凸片与插缝的关系而言,第一折板110及第三折板130靠近第二折板120的一侧上各具有凸片112及凸片133分别对应插缝126及插缝127,且另一侧(即靠近第四折板140的一侧上)各具有凸片113及凸片132分别对应插缝147及插缝146。
如图5所示,第二折板120上成对的延伸片(124,125)各具有一侧缓冲片,且第四折板140上成对的延伸片(144,145)各具有一侧缓冲片。在第二折板120,延伸片124具有侧缓冲片1242位于第二折板120邻接延伸片124的侧边,而延伸片125的侧缓冲片1252位于第二折板120邻接延伸片125的侧边。
详言之,侧缓冲片1242凸向第二折板120且邻设于对应的插缝126。侧缓冲片1252凸向第二折板120且邻设于对应的插缝127。插缝126自接近第二折板120邻接延伸片124的侧边的位置延伸至第二折板120的侧边上。插缝127自接近第二折板120邻接延伸片125的侧边的位置延伸至第二折板120的侧边上。
类似地,在第四折板140,延伸片144具有侧缓冲片1442位于第四折板140邻接延伸片144的侧边,而延伸片145的侧缓冲片1452位于第四折板140邻接延伸片145的侧边。详言之,侧缓冲片1442凸向第四折板140且邻设于对应的插缝146。侧缓冲片1452凸向第四折板140且邻设于对应的插缝147。插缝146自接近第四折板140邻接延伸片144的侧边的位置延伸至第四折板140的侧边上。插缝147自接近第四折板140邻接延伸片145的侧边的位置延伸至第四折板140的侧边上。
请进一步参考图6A。图6A为本实用新型包装结构10的第六实施例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五实施例的差异在于,如图6A所示,包装结构10表面形成有多个穿孔分别位于第一折板110与两侧延伸片(124,145)的边界,以及位于第三折板130与两侧延伸片(125,144)的边界。
具体而言,穿孔12a位于延伸片124与第一折板110间,且穿孔12a自第一侧边101与第二侧边102所夹角落起始,至第一折板110朝第二折板120突出的凸片112间的范围延伸形成。延伸片124的侧边沿第二侧边102延伸方向与第一折板110的边缘至少部份贴齐。
类似地,穿孔12b位于延伸片125与第三折板130间,且穿孔12b自第二侧边102与第三侧边103所夹角落起始,至第三折板130的凸片133间延伸形成。延伸片125的侧边沿第二侧边102延伸方向与第三折板130的边缘至少部份贴齐。穿孔12c位于延伸片144与第三折板130间,且穿孔12c自第三侧边103与第四侧边104所夹角落起始,至第三折板130的凸片132间延伸形成。延伸片144的侧边沿第四侧边104延伸方向与第三折板130的边缘至少部份贴齐。穿孔12d位于延伸片145与第一折板110间,且穿孔12d自第一侧边101与第四侧边104所夹角落起始,至第一折板110的凸片113间延伸形成。延伸片145的侧边沿第四侧边104延伸方向与第一折板110的边缘至少部份贴齐。
进一步参考图6B-1所示的放大图,在第一折板110两侧,延伸片124具有斜面1241。由凸片112、斜面1241及第一折板110围绕形成穿孔12a。延伸片145具有斜面1451。由凸片113、斜面1451及第一折板110围绕形成穿孔12d。另外,参考图6B-2所示的放大图,在第三折板130两侧,延伸片125具有斜面1251。由凸片133、斜面1251及第三折板130围绕形成穿孔12b。延伸片144具有斜面1441。由凸片132、斜面1441及第三折板130围绕形成穿孔12c。
由此设计,可避免第一折板与第三折板翻折时,边缘上的凸片与邻近的延伸片摩擦,延长包装结构的使用寿命并维持原有的缓冲效果。以穿孔12b为例,如图6A及图6C所示,由于延伸片125接近第三折板130的边缘自第三折板130的根部(即第三折板130接近第三边缘103的部分)退缩形成穿孔12b,使延伸片125接近第三折板130的边缘与第三折板130的根部并未接触。当第三折板130相对基板100翻折时,可避免凸片133与延伸片125摩擦。
如图6C及图6D所示,第一折板110、第二折板120、第三折板130及第四折板140相对基板100翻折后,基板100与第一折板110、第二折板120、第三折板130及第四折板140内构成容置空间14。另一方面,组合后的包装结构10的第一缓冲片118、第二缓冲片128、第三缓冲片138及第四缓冲片148凸出且直立于基板100的外表面,以提供底部缓冲。当延伸片(124,125,144,145)分别朝向第二折板120及第四折板140翻折且第一折板110及第三折板130的凸片(112,133)分别插设于第二折板120两侧的插缝(126,127)中,且凸片(112,133)至少部分突伸于第二折板120的外表面外。第一折板110及第三折板130另一侧的凸片(113,132)分别插设于第四折板140两侧的插缝(147,146)中,且凸片(113,132)至少部分突伸于第四折板140的外表面外。
如图6D所示,侧缓冲片1242与侧缓冲片1252突出于第二折板120的外表面外,侧缓冲片(1242,1252)与对应的凸片(112,133)叠合且突出于容置空间14外。侧缓冲片1442与侧缓冲片1452突出于第四折板140的外表面外,侧缓冲片(1442,1452)与对应的凸片(132,113)叠合且突出于容置空间14外。需补充的是,每一侧缓冲片与对应的凸片可视需要选择彼此叠合或彼此分隔一段距离的设计。由此设计,利用侧缓冲片与凸片于第二折板及第四折板外共同形成侧向缓冲。
同时,沿第二折板120邻接延伸片(124,125)的折线翻折延伸片124与延伸片125,且沿第四折板140邻接延伸片(144,145)的折线翻折延伸片144与延伸片145。第二折板120的延伸片124与第四折板140的延伸片145叠设于第一折板110并共同遮蔽第一折板110的外表面。第二折板120的延伸片125与第四折板140的延伸片144叠设于第三折板130并共同遮蔽第三折板130的外表面。
综上所述,图5及图6A所示的包装结构10可利用两折板上两侧邻接的延伸片于一侧共同保护第一折板110(利用延伸片124及延伸片145),并于另一侧共同保护第三折板130(利用延伸片125及延伸片144)。
此外,如图6A所示的四个延伸片突出的长度皆可视需求而调整。就用料观点而言,包装结构10在第一折板110与延伸片124间所夹区域R1、第三折板130与延伸片144间所夹区域R2、第三折板130与延伸片125间所夹区域R3,以及在第一折板110与延伸片145间所夹区域R4可因应需求调整裁切范围,以弹性运用纸板用料,避免浪费。
整体而言,使用如图5或图6A所示的包装结构10所占裁切范围略呈一矩形,由此可提升单位面积纸板材料的利用率,将除去不用的纸板面积减少。此外,也可节省储放包装结构占用的空间。
图7A为本实用新型包装结构10的第七实施例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六实施例的差异在于,图7A所示的包装结构10的延伸片具有扣合片,且第一折板110及第三折板130上具有与扣合片(1244,1254,1444,1454)对应的扣合孔(116a,136a,136b,116b)。如图7A所示,延伸片124具有扣合片1244,其自延伸片124表面切割形成,在延伸片(124,125,144,145)的表面亦具有扣合片(1244,1254,1444,1454)。该些扣合片(1244,1254,1444,1454)可翻折地离开延伸片(124,125,144,145)表面。此外,第一折板110上具有扣合孔116a及扣合孔116b分别对应扣合片1244及扣合片1454。第三折板130上具有扣合孔136a及扣合孔136b分别对应扣合片1254及扣合片1444。
依前述方式将第一折板110、第二折板120、第三折板130及第四折板140相对基板100翻折后,翻折延伸片(124,125,144,145)并叠设于第一折板110或第三折板130外,接着将扣合片(1244,1254,1444,1454)插设于对应的扣合孔(116a,136a,136b,116b)中。以第二折板120与第三折板130为例,如图7B所示,翻折第二折板120及第三折板130后,将延伸片125翻折并覆盖第三折板130外表面,接着将延伸片125上的扣合片1254(参考图7A)插设于扣合孔136a,以完成第二折板120与第三折板130的组装。
依上述方式伸入各扣合片于对应的扣合孔后如图7C所示,当第一折板110、第二折板120、第三折板130及第四折板140相对基板100翻折后,凸片(112,113,132,133)可拆卸地插设于对应的插缝(126,127,146,147)以构成容置空间14。由此,可进一步将延伸片与所覆盖的折板加以固定,以提高结构稳定性。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包装结构,可在包装结构四周形成缓冲,提高抗震效果。除此之外,用料上可以减少展开面积,避免用料浪费。
本实用新型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实用新型的范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相反地,包含于申请专利范围的精神及范围的修改及均等设置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基板,具有一第一侧边、一第二侧边、一第三侧边以及一第四侧边,该第一侧边与该第三侧边的二端分别连接该第二侧边及该第四侧边,且该第一侧边平行于该第三侧边;
一第一折板与该第三折板,分别具有至少一凸片,该第一折板连接该第一侧边,该第三折板连接于该第三侧边;
一第二折板与该第四折板,分别具有对应于该凸片的至少一插缝,该第二折板连接该第二侧边,该第四折板连接该第四侧边;
多个延伸片,可翻折地连接于该第二折板及该第四折板;以及
其中,该第一折板与该第二折板适于分别沿该第一侧边与该第二侧边朝向该基板翻折,且该第三折板与该第四折板适于分别沿该第三侧边与该第四侧边朝向该基板翻折,该至少一凸片分别可拆卸地插设于对应的该至少一插缝以构成一容置空间,且该些延伸片适于被翻折并叠设于该第一折板或该第三折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更包含多个缓冲片,其中该基板包含一内表面及一外表面,该内表面与该外表面相对设置,该些缓冲片分别位于该第一折板及该第三折板,且该些缓冲片凸向该基板,且该些缓冲片分别邻设于该第一侧边及该第三侧边,当该第一折板沿该第一侧边朝向该基板的该内表面翻折且该第三折板沿该第三侧边朝向该基板的该内表面翻折时,该些缓冲片凸立于该基板的该外表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更包含多个缓冲片,其中该基板包含一内表面及一外表面,该内表面与该外表面相对设置,该些缓冲片分别位于该第二折板及该第四折板,且该些缓冲片凸向该基板,且该些缓冲片分别邻设于该第二侧边及该第四侧边,当该第二折板沿该第二侧边朝向该基板的该内表面翻折且该第四折板沿该第四侧边朝向该基板的该内表面翻折时,该些缓冲片凸立于该基板的该外表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折板垂直连接该第一侧边的二侧边与该第三折板垂直连接该第三侧边的二侧边分别具有该至少一凸片。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些延伸片可翻折地连接于该第二折板垂直连接该第二侧边的二侧边及该第四折板垂直连接该第四侧边的二侧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折板垂直连接该第二侧边的二侧边与该第四折板垂直连接该第四侧边的二侧边分别具有该至少一插缝,且该至少一凸片可拆卸地插设于对应的该至少一插缝。
7.如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些延伸片包含多个侧缓冲片,且各该些延伸片包含一侧缓冲片,该侧缓冲片凸向该第二折板或该第四折板且邻设于对应的该插缝,当该些延伸片被翻折并叠设于该第一折板或该第三折板时,该侧缓冲片突出于该容置空间外。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当该些延伸片分别朝向该第二折板及该第四折板翻折且该至少一凸片分别插设于对应的该至少一插缝时,各该些侧缓冲片与对应的该凸片叠合。
9.如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各该些延伸片具有一斜面,该凸片、该斜面及该第一折板围绕形成一穿孔。
10.如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各该些延伸片具有一斜面,该凸片、该斜面及该第三折板围绕形成一穿孔。
11.如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折板及该第三折板具有多个扣合孔,各该些延伸片包含一扣合片,该延伸片以一切割方式形成该扣合片,使该扣合片可相对该延伸片翻折,当该些延伸片被翻折并叠设于该第一折板或该第三折板时,该扣合片得以相对该延伸片翻折并插设于对应的该扣合孔。
CN201620093822.3U 2016-01-29 2016-01-29 包装结构 Active CN2053276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093822.3U CN205327633U (zh) 2016-01-29 2016-01-29 包装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093822.3U CN205327633U (zh) 2016-01-29 2016-01-29 包装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327633U true CN205327633U (zh) 2016-06-22

Family

ID=563171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093822.3U Active CN205327633U (zh) 2016-01-29 2016-01-29 包装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3276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21580B2 (en) Convertible package assembly and display system
CN102001479B (zh) 捆包装置
US7661578B2 (en) Packing box
US8584928B2 (en) Box template with integrated corner protectors
EP3112282B1 (en) Box template with integrated corner protectors
EA010810B1 (ru) Коробка с откидной крышкой, с дополнительной промежуточной панелью
US20210061513A1 (en) Folding panel packaging with tab locks
CN205327633U (zh) 包装结构
JP2009214925A (ja) 胴膨れ防止段ボール箱
JP2009067449A (ja) 包装箱
US20080142396A1 (en) Packaging container having product protection structure
JP2012012026A (ja) 緩衝仕切り付包装用箱
JP3210339U (ja) 包装箱
CN109720682B (zh) 一种具有展示功能的包装盒的盒坯
US8016109B2 (en) Package box, cushion and plate material
US20200223618A1 (en) Modified container of consumer articles comprising an element of discernible thickness
EP3107811B1 (en) Method for obtaining boxes and blank usable in the method
JP6537267B2 (ja) 仕切り箱
US20080060954A1 (en) Cigarette pack with integral innerframe
CN106275691A (zh) 包装盒
US20120043233A1 (en) Cigar package
KR102668712B1 (ko) 포장용 완충 구조체
WO2023100020A1 (en) An inner support structure of a packaging box with variable size and a packaging box
WO2018019773A1 (en) Improved container of consumer articles comprising an element of discernible thickness
CN219115961U (zh) 包装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