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317973U - 一种3d显示器件、偏光片 - Google Patents

一种3d显示器件、偏光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317973U
CN205317973U CN201520860272.9U CN201520860272U CN205317973U CN 205317973 U CN205317973 U CN 205317973U CN 201520860272 U CN201520860272 U CN 201520860272U CN 205317973 U CN205317973 U CN 2053179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aroid
adhesive layer
glass
backlight
display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86027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东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utimax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utimax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utimax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Cutimax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86027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3179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3179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3179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3D显示器件、偏光片。偏光片包括偏光片原膜层,以及设于偏光片原膜层两侧的第一保护层和第二保护层,与第一保护层远离偏光片原膜层一面相接触的第一粘合层,与第二保护层远离偏光片原膜层一面相接触的第二粘合层。3D显示器件包括依次设置的背光源、图形反射结构、TFT玻璃、CF玻璃,还包括上述偏光片,该偏光片为设置在图形反射结构与TFT玻璃之间的下偏光片;下偏光片的第一粘合层贴合在TFT玻璃靠近背光源的一侧的表面;下偏光片的第二粘合层贴合在图形反射结构远离背光源的一侧的表面。上述偏光片应用在3D显示器件中,降低器件制作成本,简化器件制作过程,有利于器件薄型化。

Description

一种3D显示器件、偏光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3D显示器件、偏光片。
背景技术
3D显示器件的薄型化及轻量化已经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显示器件的薄型化可以通过化学刻蚀工艺进行玻璃基板薄化,或者通过化学机械研磨实现显示器面板薄化。但是化学刻蚀容易造成化学污染,还不容易控制玻璃基板的表面均匀性,化学机械研磨又存在破坏面板内部结构的风险,而且在实际生产中上述两种方法实现显示器件薄型化的生产效率较低,投入的成本较高。因此,现有技术中存在着3D显示器件薄型化及轻量化的生产成本高、效率低的技术问题。亟需一种操作简单,成本较低,效率较高的方法来实现3D显示器件的薄型化及轻量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3D显示器件、偏光片,用以低成本、高效率的实现3D显示器件的薄型化及轻量化。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偏光片,包括偏光片原膜层,以及设于所述偏光片原膜层两侧的第一保护层和第二保护层,还包括:
与所述第一保护层远离所述偏光片原膜层一面相接触的第一粘合层,与所述第二保护层远离所述偏光片原膜层一面相接触的第二粘合层。
进一步地,还包括:
贴附在所述第一粘合层远离所述偏光片原膜层一侧表面的第一剥离层,和贴附在所述第二粘合层远离所述偏光片原膜层一侧表面的第二剥离层。
进一步地,还包括:
所述第一粘合层和所述第二粘合层的材料为压敏粘合剂PSA或光学粘合剂OCA。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粘合层和所述第二粘合层的厚度为4~20μm。
进一步地,所述偏光片为3D显示器件的下偏光片或上偏光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3D显示器件,包括依次设置的背光源、图形反射结构、阵列基板TFT玻璃、彩色滤光片CF玻璃,还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偏光片,所述偏光片为设置在所述图形反射结构与所述TFT玻璃之间的下偏光片;
所述下偏光片的第一粘合层贴合在所述TFT玻璃靠近所述背光源的一侧的表面;所述下偏光片的第二粘合层贴合在所述图形反射结构远离所述背光源的一侧的表面;
其中,所述图形反射结构包括透过区域和反射区域,所述反射区域用于将所述背光源发出的部分光反射回所述背光源,所述透过区域用于将所述背光源发出的部分光投射到所述TFT玻璃,所述透过区域与所述反射区域依次交替排列。
进一步地,还包括盖板玻璃和上偏光片;
所述上偏光片包括偏光片原膜层,以及设于所述偏光片原膜层两侧的第一保护层和第二保护层,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保护层远离所述偏光片原膜层一面相接触的第一粘合层,与所述第二保护层远离所述偏光片原膜层一面相接触的第二粘合层;
所述上偏光片设置在所述盖板玻璃与所述CF玻璃之间,所述上偏光片的第一粘合层贴合在所述盖板玻璃靠近所述CF玻璃一侧的表面;所述上偏光片的第二粘合层贴合在所述CF玻璃靠近所述盖板玻璃一侧的表面。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于所述图形反射结构和所述背光源之间的增光片。
进一步地,所述图形反射结构的反射区域设置有反射层和吸收层,所述反射层设置在所述图形反射结构靠近所述背光源的一侧,所述吸收层设置在所述图形反射结构靠近所述TFT玻璃的一面上,用于吸收所述TFT玻璃反射回所述图形反射结构的光,且所述吸收层与所述反射层在所述图形反射结构垂直方向上的投影重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一种3D显示器件,包括依次设置的背光源、图形反射结构、阵列基板TFT玻璃、彩色滤光片CF玻璃及盖板玻璃,还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偏光片,所述偏光片为设置在所述盖板玻璃与所述CF玻璃之间的上偏光片;
所述上偏光片的第一粘合层贴合在所述盖板玻璃靠近所述CF玻璃一侧的表面;所述上偏光片的第二粘合层贴合在所述CF玻璃靠近所述盖板玻璃一侧的表面;其中,所述图形反射结构包括透过区域和反射区域,所述反射区域用于将所述背光源发出的部分光反射回所述背光源,所述透过区域用于将所述背光源发出的部分光投射到所述TFT玻璃,所述透过区域与所述反射区域依次交替排列。
上述实施例中,因上述3D显示器件的下偏光片包括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在将下偏光片装配在3D显示器件的图形反射结构和TFT玻璃之间时,撕掉下偏光片的剥离层后,直接将下偏光片的第一粘合层贴合在TFT玻璃靠近背光源的一侧的表面、将第二粘合层贴合在图形反射结构远离背光源的一侧的表面上即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3D显示器件的制备省去了胶粘的贴合工艺步骤,还能够使3D显示器件的厚度变薄,结合3D显示器件的平整度高的特点,将新型结构的下偏光片33装配在3D显示器件中,简化了3D显示器件的制备工艺步骤,节约了制备成本(OCA胶成本较高),而且可实现3D显示器件的薄型化及轻量化。综上,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集成两层粘合层的下偏光片来制作3D显示器件的实用新型构思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结合成熟的偏光片卷贴或覆胶工艺,可实现3D显示器件的简单,高效,高良率生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偏光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偏光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3D显示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偏光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至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3D显示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份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实现3D显示器件的薄型化及轻量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的偏振片的结构,如图1所示,该偏光片包括偏光片原膜层11,以及设于偏光片原膜层两侧的第一保护层12和第二保护层13,还包括:与第一保护层远离偏光片原膜层一面相接触的第一粘合层14,与第二保护层远离偏光片原膜层一面相接触的第二粘合层15。
为了保护上述偏光片结构中的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还可在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的表面贴附离型膜(即剥离层),如图2所示的偏光片带有离型膜,该偏光片包括该偏光片包括偏光片原膜层11,以及设于偏光片原膜层两侧的第一保护层12和第二保护层13,与第一保护层12远离偏光片原膜层11一面相接触的第一粘合层14,与第二保护层13远离偏光片原膜层11一面相接触的第二粘合层15;还包括贴附在第一粘合层14远离偏光片原膜层11一侧表面的第一剥离层26,和贴附在第二粘合层15远离偏光片原膜层11一侧表面的第二剥离层27。
对于上述偏光片,偏光片原膜层的材料为聚乙烯醇PVA;第一保护层和第二保护层的材料为三醋酸纤维素酯TAC;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的材料为压敏粘合剂PSA或者光学粘合剂OCA,OCA相对于PSA来说成本较高,因此,优选地,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的材料为PSA;可选的,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的材料为OCA;或者,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中的其一是PSA,另一是OCA;第一剥离层和第一剥离层的材料为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其中,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的厚度为4~20μm。
PSA(PressureSensitiveAdhesive,压敏胶粘剂的简称),是一类具有对压力有敏感性的胶粘剂。压敏胶的粘附力(胶粘带与被粘表面加压粘贴后所表现的剥离力)必须大于粘着力(即所谓用手指轻轻接触胶粘带时显示出来的手感粘力)。按其主要成分可分为橡胶型和树脂型两类。除主要成分外,还要加入其他辅助成分,如增粘树脂、增塑剂、填料、粘度调整剂、硫化剂、防老剂、溶剂等配合而成。
OCA(OpticallyClearAdhesive)是一种无基体材料的双面贴合胶带,是用于胶结透明光学元件(如镜头等)的特种粘胶剂,OCA光学胶无色透明、光透过率在90%以上、胶结强度良好,可在室温或中温下固化,且有固化收缩小等特点。其优点是清澈度、高透光性(全光穿透率>99%)、高黏着力、高耐候、耐水性、耐高温、抗紫外线,受控制的厚度,提供均匀的间距,长时间使用不会产生黄化(黄变)、剥离及变质的问题。
偏光片是一种由多层高分子材料复合而成的具有产生偏振光功能的光学薄膜,上述实施例中的PVA是一种吸收二向色性染料而具有偏振性能的高分子聚合物,是将各类具有二向色性的有机染料进行染色,同时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条件下进行延伸,然后经脱水、烘干后形成的。PVA膜具有亲水性,在湿热的环境中很快会变形、收缩、松弛、衰退、且强度很低,质脆易破,不便于使用和加工,因此需要在PVA膜的两边复合上一层强度高、透光率高而又耐湿热的TAC膜。
上述实施例中的偏光片可以作为3D显示器件的下偏光片或上偏光片。下面针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偏光片在3D显示器件的中的应用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3所示的一种3D显示器件,包括依次设置的背光源31、图形反射结构32、下偏光片33、TFT玻璃34、CF玻璃35、上偏光片36、盖板玻璃37,
其中,图形反射结构32包括透过区域和反射区域,反射区域用于将背光源31发出的部分光反射回背光源31,透过区域用于将背光源31发出的部分光投射到TFT玻璃34,透过区域与反射区域依次交替排列。
图形反射结构32的反射区域设置有反射层和吸收层,反射层设置在图形反射结构32靠近背光源31的一侧,吸收层设置在图形反射结构32靠近TFT玻璃34的一面上,用于吸收TFT玻璃34反射回图形反射结构32的光,且吸收层与反射层在图形反射结构32垂直方向上的投影重叠。
下偏光片33包括偏光片原膜层11,以及设于偏光片原膜层11两侧的第一保护层12和第二保护层13;与第一保护层12远离偏光片原膜层11一面相接触的第一粘合层14,与第二保护层13远离偏光片原膜层11一面相接触的第二粘合层15。其中,第一粘合层14和第二粘合层15的材料为PSA压敏粘合剂或OCA光学粘合剂。
下偏光片33的第一粘合层14贴合在TFT玻璃34靠近背光源31的一侧的表面;下偏光片33的第二粘合层15贴合在图形反射结构32远离背光源31的一侧的表面;
上偏光片36为现有技术中的偏光片,上偏光片36的结构中不包括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中偏光片的第二粘合层15,上偏光片36可以是如图4所示的偏光片。图4所示的偏光片包括:剥离层41、粘合层42、保护层43、偏光片原膜层44、保护层45、剥离层46;在装配3D显示器件时,去掉剥离层41和46,通过OCA光学胶将偏光片的保护层45贴附在盖板玻璃的下表面(盖板玻璃靠近CF玻璃一侧的表面),偏光片的粘合层42贴附在CF玻璃的上表面(CF玻璃靠近盖板玻璃一侧的表面)。图3中的上偏光片不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偏光片的原因是:盖板玻璃上油墨区由于光学需要,通常厚度较厚,与非油墨区存在高段差,使得盖板玻璃和CF玻璃的贴合面之间具有高段差,上偏光片装配在盖板玻璃和CF玻璃之间,通过OCA光学胶将上偏光片的保护层45贴附在盖板玻璃的下表面时,厚度约为100μm至200μm之间的OCA光学胶可以容纳上述高段差。
现有3D显示器件的下偏光片(例如图4所示的偏光片)只包括一层粘合层,将3D显示器件的下偏光片装配在图形反射结构和TFT玻璃之间时,撕掉下偏光片的剥离层后,将下偏光片的粘合层42贴在TFT玻璃上,将下偏光片的保护层45通过OCA粘合剂贴附在图形反射结构上,而本实用新型上述3D显示器件的下偏光片包括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在将下偏光片装配在3D显示器件的图形反射结构和TFT玻璃之间时,撕掉下偏光片的剥离层后,直接将下偏光片的第一粘合层贴合在TFT玻璃靠近背光源的一侧的表面、将第二粘合层贴合在图形反射结构远离背光源的一侧的表面上即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3D显示器件的制备省去了胶粘的贴合工艺步骤,还能够使3D显示器件的厚度变薄,这是因为OCA粘合剂的厚度一般大于100μm,例如电容式的OCA光学胶的厚度可以为100μm,175μm,200μm,250μm,而下偏光片增加的第二粘合层的厚度小于20μm。因此,结合3D显示器件的平整度高的特点,将新型结构的下偏光片33装配在3D显示器件中,简化了3D显示器件的制备工艺步骤,节约了制备成本(OCA胶成本较高),而且可实现3D显示器件的薄型化及轻量化。综上,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集成两层粘合层的下偏光片来制作3D显示器件的实用新型构思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结合成熟的偏光片卷贴或覆胶工艺,可实现3D显示器件的简单,高效,高良率生产。
下面为上述实施例中的3D显示器件的扩展方案,具体包括如图5至图7所示的3D显示器件。
如图5所示的3D显示器件,包括依次设置的背光源31、图形反射结构32、下偏光片33、TFT玻璃34、CF玻璃35、上偏光片36、盖板玻璃37,还包括设于图形反射结构32和背光源31之间的增光片58。
增光片58能够将背光源31发出的光的某一方向的偏振光透过而将与该方向垂直的偏振光反射,从而提升光的利用率,增加3D显示器件的亮度。
其中,图形反射结构32、下偏光片33、上偏光片36与上述实施例中图3中的相同,图形反射结构32、下偏光片33、上偏光片36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累述。
如图6所示的3D显示器件,包括依次设置的背光源31、图形反射结构32、下偏光片33、TFT玻璃34、CF玻璃35、上偏光片66、盖板玻璃37;
其中,图形反射结构32、下偏光片33与上述实施例中图3中的相同,图形反射结构32、下偏光片33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累述。
上偏光片66与下偏光片33的结构相同,也包括偏光片原膜层11,以及设于偏光片原膜层11两侧的第一保护层12和第二保护层13;与第一保护层12远离偏光片原膜层11一面相接触的第一粘合层14,与第二保护层13远离偏光片原膜层11一面相接触的第二粘合层15,但是上偏光片66的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的厚度应满足实际装配需要,使得在盖板玻璃和CF玻璃之间装配上偏光片66时,上偏光片66的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的厚度能够容纳盖板玻璃和CF玻璃的贴合面之间具有的高段差。
上偏光片66的第一粘合层14贴合在盖板玻璃37靠近CF玻璃35一侧的表面;上偏光片66的第二粘合层15贴合在CF玻璃35靠近盖板玻璃37一侧的表面。
如图7所示的3D显示器件,包括依次设置的背光源31、图形反射结构32、下偏光片33、TFT玻璃34、CF玻璃35、上偏光片66、盖板玻璃37,还包括设于图形反射结构32和背光源31之间的增光片58。
其中,图形反射结构32、下偏光片33与上述实施例中图3中的相同,增光片58与上述实施例中图5中的相同,上偏光片66与上述实施例中图6中的相同,因此,图形反射结构32、下偏光片33、上偏光片66、增光片58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累述。
上述实施例中,因3D显示器件的下偏光片包括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在将下偏光片装配在3D显示器件的图形反射结构和TFT玻璃之间时,撕掉下偏光片的剥离层后,直接将下偏光片的第一粘合层贴合在TFT玻璃靠近背光源的一侧的表面、将第二粘合层贴合在图形反射结构远离背光源的一侧的表面上即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3D显示器件的制备省去了胶粘的贴合工艺步骤,还能够使3D显示器件的厚度变薄,结合3D显示器件的平整度高的特点,将新型结构的下偏光片33装配在3D显示器件中,简化了3D显示器件的制备工艺步骤,节约了制备成本(OCA胶成本较高),而且可实现3D显示器件的薄型化及轻量化。综上,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集成两层粘合层的下偏光片来制作3D显示器件的实用新型构思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结合成熟的偏光片卷贴或覆胶工艺,可实现3D显示器件的简单,高效,高良率生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3D显示器件除了包括上述结构之外,可选的,也可包括如图8所示的一种3D显示器件,包括依次设置的背光源31、图形反射结构32、下偏光片83、TFT玻璃34、CF玻璃35、上偏光片66、盖板玻璃37;其中,图形反射结构32与上述实施例中图3中的相同,上偏光片66与上述实施例中图6中的相同,因此,图形反射结构32、上偏光片66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累述。
其中,下偏光片83的结构中不包括上述实施例中偏光片的第二粘合层15,下偏光片83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的偏光片。下偏光片83是上述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的偏光片时,在装配3D显示器件时,去掉剥离层41和46,通过OCA光学胶将偏光片的保护层45贴附在图形反射结构远离背光源31一侧的表面,偏光片的粘合层42贴附在TFT玻璃靠近背光源31一侧的表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3D显示器件不限于后置式的器件,也包括前置式的器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偏光片不限于应用在带有图形反射结构的3D显示器件,也可应用在包括前置光栅,柱状棱镜,液晶光栅,液晶棱镜的3D显示器件。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偏光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偏光片原膜层,以及设于所述偏光片原膜层两侧的第一保护层和第二保护层,还包括:
与所述第一保护层远离所述偏光片原膜层一面相接触的第一粘合层,与所述第二保护层远离所述偏光片原膜层一面相接触的第二粘合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偏光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贴附在所述第一粘合层远离所述偏光片原膜层一侧表面的第一剥离层,和贴附在所述第二粘合层远离所述偏光片原膜层一侧表面的第二剥离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偏光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粘合层和所述第二粘合层的材料为压敏粘合剂PSA或光学粘合剂OCA。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偏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合层和所述第二粘合层的厚度为4~20μm。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偏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光片为3D显示器件的下偏光片或上偏光片。
6.一种3D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的背光源、图形反射结构、阵列基板TFT玻璃、彩色滤光片CF玻璃,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偏光片,所述偏光片为设置在所述图形反射结构与所述TFT玻璃之间的下偏光片;
所述下偏光片的第一粘合层贴合在所述TFT玻璃靠近所述背光源的一侧的表面;所述下偏光片的第二粘合层贴合在所述图形反射结构远离所述背光源的一侧的表面;
其中,所述图形反射结构包括透过区域和反射区域,所述反射区域用于将所述背光源发出的部分光反射回所述背光源,所述透过区域用于将所述背光源发出的部分光投射到所述TFT玻璃,所述透过区域与所述反射区域依次交替排列。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3D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盖板玻璃和上偏光片;
所述上偏光片包括偏光片原膜层,以及设于所述偏光片原膜层两侧的第一保护层和第二保护层,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保护层远离所述偏光片原膜层一面相接触的第一粘合层,与所述第二保护层远离所述偏光片原膜层一面相接触的第二粘合层;
所述上偏光片设置在所述盖板玻璃与所述CF玻璃之间,所述上偏光片的第一粘合层贴合在所述盖板玻璃靠近所述CF玻璃一侧的表面;所述上偏光片的第二粘合层贴合在所述CF玻璃靠近所述盖板玻璃一侧的表面。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3D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图形反射结构和所述背光源之间的增光片。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3D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形反射结构的反射区域设置有反射层和吸收层,所述反射层设置在所述图形反射结构靠近所述背光源的一侧,所述吸收层设置在所述图形反射结构靠近所述TFT玻璃的一面上,用于吸收所述TFT玻璃反射回所述图形反射结构的光,且所述吸收层与所述反射层在所述图形反射结构垂直方向上的投影重叠。
10.一种3D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的背光源、图形反射结构、阵列基板TFT玻璃、彩色滤光片CF玻璃及盖板玻璃,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偏光片,所述偏光片为设置在所述盖板玻璃与所述CF玻璃之间的上偏光片;
所述上偏光片的第一粘合层贴合在所述盖板玻璃靠近所述CF玻璃一侧的表面;所述上偏光片的第二粘合层贴合在所述CF玻璃靠近所述盖板玻璃一侧的表面;其中,所述图形反射结构包括透过区域和反射区域,所述反射区域用于将所述背光源发出的部分光反射回所述背光源,所述透过区域用于将所述背光源发出的部分光投射到所述TFT玻璃,所述透过区域与所述反射区域依次交替排列。
CN201520860272.9U 2015-10-30 2015-10-30 一种3d显示器件、偏光片 Active CN2053179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860272.9U CN205317973U (zh) 2015-10-30 2015-10-30 一种3d显示器件、偏光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860272.9U CN205317973U (zh) 2015-10-30 2015-10-30 一种3d显示器件、偏光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317973U true CN205317973U (zh) 2016-06-15

Family

ID=561891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860272.9U Active CN205317973U (zh) 2015-10-30 2015-10-30 一种3d显示器件、偏光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317973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19450A (zh) * 2016-08-19 2016-10-12 未来科技(襄阳)有限公司 偏光片组件及采用该偏光片组件的裸眼立体显示器
CN108732811A (zh) * 2017-04-20 2018-11-02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WO2023092649A1 (zh) * 2021-11-29 2023-06-01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19450A (zh) * 2016-08-19 2016-10-12 未来科技(襄阳)有限公司 偏光片组件及采用该偏光片组件的裸眼立体显示器
CN108732811A (zh) * 2017-04-20 2018-11-02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WO2023092649A1 (zh) * 2021-11-29 2023-06-01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339621B2 (ja) 偏光性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偏光板の製造方法
JP2014211548A (ja) 偏光能を示さない領域を有する偏光性積層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及び偏光板
KR102278332B1 (ko) 편광판 및 표시 장치
TW201727285A (zh) 偏光板及ips模式液晶顯示裝置
CN205317973U (zh) 一种3d显示器件、偏光片
JP2012159778A (ja) 偏光性積層フィルム、偏光板または基材フィルム付き偏光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両面積層フィルム、両面偏光性積層フィルム、両面貼合フィルム、片面貼合フィルム
CN211454015U (zh) 偏光片、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14088122A1 (ja) 偏光性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偏光板の製造方法、偏光性積層フィルム、ならびに偏光板セット
CN110568542A (zh) 一种偏光片及制备方法、显示组件和终端
KR102242306B1 (ko) 편광판의 제조 방법
KR20100096011A (ko) 복합 편광판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ips 모드 액정 표시 장치
JP2012208534A (ja) 偏光性積層フィルム、偏光板または基材フィルム付き偏光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両面積層フィルム、両面偏光性積層フィルム、両面貼合フィルム、片面貼合フィルム
JP2015152656A (ja) 偏光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KR100993596B1 (ko) 편광필름, 편광렌즈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TWI609309B (zh) 觸控偏光單元、可撓性觸控顯示裝置以及可撓性觸控顯示裝置之製造方法
TWM526079U (zh) 偏光片
CN110764178A (zh) 量子点偏光片及其制作方法
TW201732328A (zh) 複合偏光板及包括該複合偏光板之顯示裝置
KR20120026600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KR102447404B1 (ko) 광학 부재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TWI660852B (zh) 偏光板、高亮度偏光板及ips模式液晶顯示裝置
JP2011248294A (ja) 偏光性積層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偏光板の製造方法
JP2012103462A (ja) 偏光板の製造方法
CN105403946A (zh) 偏光片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KR20100008203A (ko) 박형 적층 편광판 및 그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