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292564U - 机动车除雾系统及机动车 - Google Patents

机动车除雾系统及机动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292564U
CN205292564U CN201521042408.1U CN201521042408U CN205292564U CN 205292564 U CN205292564 U CN 205292564U CN 201521042408 U CN201521042408 U CN 201521042408U CN 205292564 U CN205292564 U CN 2052925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motor vehicles
guide duct
vehicle
motor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104240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永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shi Zhix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Tianji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shi Zhix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Tianji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shi Zhix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Tianji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eshi Zhix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Tianji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104240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2925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2925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29256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动车除雾系统及机动车,当根据车内环境传感器感测到的车内的环境需要启动所述车载风扇时,所述车载风扇通过所述导风管将风输送到机动车车窗玻璃表面,以除去机动车车窗玻璃上的雾气,从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设置于车窗上的电热丝的使用,解决了电热丝对驾驶员视野的影响。另外由于直接使用车载风扇以及导风管等,结构相对来说简单;也无需空调制冷来除雾导致的用车成本较高等缺陷。

Description

机动车除雾系统及机动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机动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机动车除雾系统及机动车。
背景技术
在冬天,由于车辆的车厢内外温差较大,车窗上容易产生结霜或凝聚水雾的现象,造成驾驶员视野模糊,影响行车安全。为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发明了除霜器,也称除雾器,其结构是在汽车的后窗玻璃上设置一条条相互平行的土黄色细线条,这些细线条就是电阻丝薄膜,其内置于后窗玻璃的夹层内,在通电后产生热量,后窗玻璃受热升温,使凝聚这的霜、雾或小水珠融化并蒸发掉,使驾驶员具有良好的前后视野,保证行车安全。
以公交车为例,冷天乘坐公交车时,由于车内热气较多,当热气与车窗玻璃接触时,由于车窗玻璃温度低,热气会在车窗玻璃上凝结成水雾,从而影响车内人员对外界观察;特别是当车内人员较多时,车厢内噪音较大,乘客不容易听清报站信息,乘客通常需要通过观察外界环境来判断是否到站,而车窗玻璃上的水雾阻挡了乘客实现,容易出现乘客坐过站等问题。
现有技术提供了公开了一种利用汽车尾气能源的车窗除霜装置,该装置由除霜电热丝和设置在汽车发动机壳体上的一个涡轮室构成,涡轮室内设置有一个涡轮,涡轮设置在一个涡轮轴上,涡轮室的进气口与汽车发动机的排气出口连通,涡轮轴与一个交流发电机的输入轴连接,涡轮室的排气口上连接有一个消声器,交流发电机的电流输出端通过导线与除霜电热丝相连。汽车发动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废气首先进入涡轮室,推动涡轮旋转,涡轮轴带动交流发电机的输入轴转动,交流发电机输出交流电流,交流电流经过除霜电热丝时,除霜电热丝加热车窗玻璃,实现除霜。如上所述,该除霜装置依靠设于车窗上的电热丝通电受热,然后通过其加热车窗玻璃,实现除霜的效果。但是,上述这种解决技术手段存在如下技术缺陷:该除霜装置中设置于车窗上的电热丝会影响驾驶员的视野,不利于行车安全。包括涡轮室、涡轮室内设置的涡轮、设置涡轮上的涡轮轴上等众多结构件,结构复杂。
另外,现有技术中还通过在冬天把空调开到制冷功能上,但是冬天温度较低,再把空调调到制冷上,严重影响乘车的舒适度;对于新能源(电动车)车辆来说,节电非常重要,开空调显然太费电,增加了用车成本,可能影响行驶里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动车除雾系统及机动车,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设置于车窗上的电热丝影响驾驶员的视野、结构复杂、空调调到制冷导致的用车成本较高等缺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机动车除雾系统,其包括:车内环境传感器、车载风扇以及导风管,所述车内环境传感器感测车内的环境,当根据所述车内环境传感器感测到的车内的环境需要启动所述车载风扇时,所述车载风扇通过所述导风管将风输送到机动车车窗玻璃表面,以除去机动车车窗玻璃上的雾气。
优选地,在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机动车除雾系统中,所述车内环境传感器包括湿度传感器,所述湿度传感器感测车内的湿度。
优选地,在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机动车除雾系统中,所述车内环境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感测车内的温度。
优选地,在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机动车除雾系统中,所述导风管埋在机动车车窗玻璃的外围。
优选地,在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机动车除雾系统中,所述导风管埋在镶嵌机动车车窗玻璃的车窗凹槽内。
优选地,在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机动车除雾系统中,所述车载风扇密封在一壳体内,壳体上设置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上连接有所述导风管。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机动车,其包括机动车除雾系统,所述机动车除雾系统包括:车内环境传感器、车载风扇以及导风管,所述车内环境传感器感测车内的环境,当根据所述车内环境传感器感测到的车内的环境需要启动所述车载风扇时,所述车载风扇通过所述导风管将风输送到机动车车窗玻璃表面,以除去机动车车窗玻璃上的雾气。
优选地,在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机动中,所述车内环境传感器包括湿度传感器,所述湿度传感器感测车内的湿度。
优选地,在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机动中,所述车内环境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感测车内的温度。
优选地,在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机动中,所述导风管埋在机动车车窗玻璃的外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技术优点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动车除雾系统中,当根据车内环境传感器感测到的车内的环境需要启动所述车载风扇时,所述车载风扇通过所述导风管将风输送到机动车车窗玻璃表面,以除去机动车车窗玻璃上的雾气,从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设置于车窗上的电热丝的使用,解决了电热丝对驾驶员视野的影响。另外由于直接使用车载风扇以及导风管等,结构相对来说简单;也无需空调制冷来除雾导致的用车成本较高等缺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机动车除雾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机动车除雾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导风管设置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机动车除雾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机动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下述实施例提供的机动车除雾系统中,当根据车内环境传感器感测到的车内的环境需要启动所述车载风扇时,所述车载风扇通过所述导风管将风输送到机动车车窗玻璃表面,以除去机动车车窗玻璃上的雾气,从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设置于车窗上的电热丝的使用,解决了电热丝对驾驶员视野的影响。另外由于直接使用车载风扇以及导风管等,结构相对来说简单;也无需空调制冷来除雾导致的用车成本较高等缺陷。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机动车除雾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至少包括:车内环境传感器101、车载风扇102以及导风管103,所述车内环境传感器101感测车内的环境,当根据所述车内环境传感器101感测到的车内的环境需要启动所述车载风扇102时,所述车载风扇102通过所述导风管103将风输送到机动车车窗玻璃表面,以除去机动车车窗玻璃上的雾气。
本实施中,所述车内环境传感器101包括湿度传感器111,所述湿度传感器111感测车内的湿度。例如,如果湿度传感器111根据所述车内环境传感器101感测到的车内的湿度大于设定的湿度阈值时,则需要启动所述车载风扇102。该湿度阈值可以根据使玻璃起雾的经验值来确定。
当需要车载风扇102工作时,车载风扇102启动吹出的风经导风管103吹向车窗玻璃,在具体应用本实施例的方案时,可以设置导风管103从上到下吹风,也可以设置导风管103从下到上吹风,也可以设置导风管103从左到右吹风,也可以设置从右到左吹风。也可以设置从四周同时吹风。在本实施例的启发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无须创造性劳动可以灵活设置,详细不再赘述。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机动车除雾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其至少包括:车内环境传感器101、车载风扇102以及导风管103,有关车内环境传感器101、车载风扇102以及导风管103的详细记载,请参见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所述车内环境传感器101包括温度传感器121,所述温度传感器121感测车内的温度。
例如,如果车内温度传感器121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121感测到的车内的温度大于设定的温度阈值时,则需要启动所述车载风扇102。该温度阈值可以根据使玻璃起雾的经验值来确定。
具体地,本实施例机动车中,所述导风管103埋在机动车车窗玻璃的外围。优选地,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导风管103埋在镶嵌机动车车窗玻璃100的车窗凹槽内。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导风管设置示意图。
在具体实现时,可以将所述车载风扇102密封在一壳体内,壳体上设置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上连接有所述导风管103。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机动车除雾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其至少包括:车内环境传感器101、车载风扇102以及导风管103、湿度传感器111、温度传感器121,如果车内温度传感器121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121感测到的车内的温度大于设定的温度阈值时,则需要启动所述车载风扇102。该温度阈值可以根据使玻璃起雾的经验值来确定。或者:如果湿度传感器111根据所述车内环境传感器101感测到的车内的湿度大于设定的湿度阈值时,则需要启动所述车载风扇102。该湿度阈值可以根据使玻璃起雾的经验值来确定。或者,湿度传感器111与温度传感器121感测的湿度和温度进行融合,当融合的结果大于设定的阈值时,需要启动所述车载风扇102向导风管103输送风。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机动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其包括机动车除雾系统,所述机动车除雾系统包括:车内环境传感器(图中未示出)、车载风扇(图中未示出)以及导风管103,导风管103设置在玻璃100上,所述车内环境传感器感测车内的环境,当根据所述车内环境传感器感测到的车内的环境需要启动所述车载风扇时,所述车载风扇通过所述导风管将风输送到机动车车窗玻璃表面,以除去机动车车窗玻璃上的雾气。优选地,在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机动中,所述车内环境传感器包括湿度传感器,所述湿度传感器感测车内的湿度。优选地,在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机动中,所述车内环境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感测车内的温度。优选地,在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机动中,所述导风管埋在机动车车窗玻璃的外围。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各实施方式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基于这样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机动车除雾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车内环境传感器、车载风扇以及导风管,所述车内环境传感器感测车内的环境,当根据所述车内环境传感器感测到的车内的环境需要启动所述车载风扇时,所述车载风扇通过所述导风管将风输送到机动车车窗玻璃表面,以除去机动车车窗玻璃上的雾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除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内环境传感器包括湿度传感器,所述湿度传感器感测车内的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除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内环境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感测车内的温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除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管埋在机动车车窗玻璃的外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动车除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管埋在镶嵌机动车车窗玻璃的车窗凹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除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风扇密封在一壳体内,壳体上设置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上连接有所述导风管。
7.一种机动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动车除雾系统,所述机动车除雾系统包括:车内环境传感器、车载风扇以及导风管,所述车内环境传感器感测车内的环境,当根据所述车内环境传感器感测到的车内的环境需要启动所述车载风扇时,所述车载风扇通过所述导风管将风输送到机动车车窗玻璃表面,以除去机动车车窗玻璃上的雾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内环境传感器包括湿度传感器,所述湿度传感器感测车内的湿度。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内环境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感测车内的温度。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管埋在机动车车窗玻璃的外围。
CN201521042408.1U 2015-12-12 2015-12-12 机动车除雾系统及机动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2925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042408.1U CN205292564U (zh) 2015-12-12 2015-12-12 机动车除雾系统及机动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042408.1U CN205292564U (zh) 2015-12-12 2015-12-12 机动车除雾系统及机动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292564U true CN205292564U (zh) 2016-06-08

Family

ID=564318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1042408.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292564U (zh) 2015-12-12 2015-12-12 机动车除雾系统及机动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29256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06644A (zh) * 2021-02-20 2021-05-18 中国人民大学 一种用于呼吸类疾病防护的防雾呼吸面罩及其使用方法
CN114043853A (zh) * 2021-11-01 2022-02-15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用于固体表面防润湿的气层引入装置及其应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06644A (zh) * 2021-02-20 2021-05-18 中国人民大学 一种用于呼吸类疾病防护的防雾呼吸面罩及其使用方法
CN114043853A (zh) * 2021-11-01 2022-02-15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用于固体表面防润湿的气层引入装置及其应用
CN114043853B (zh) * 2021-11-01 2023-05-30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用于固体表面防润湿的气层引入装置及其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27372A (zh) 一种汽车空调自动除雾系统及汽车
CN103978865A (zh) 检测未行驶车辆中的人员的存在
CN109353182B (zh) 汽车空调的控制方法及装置、电动汽车、存储介质、处理器
US20140026600A1 (en) Hvac system of an automotive vehicle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CN205292564U (zh) 机动车除雾系统及机动车
CN108275121A (zh) 一种汽车自动除雾系统及方法
CN102555944A (zh) 汽车挡风玻璃防雾方法
CN110182019A (zh) 车内空气质量的控制方法
CN105823178A (zh) 车内空调控制方法及装置
CN202200949U (zh) 一种汽车挡风玻璃除雾装置
US9855920B2 (en) Panoramic roof panel thermal management module of panoramic roof panel
Rugh et al. Impact of solar control PVB glass on vehicle interior temperatures, air-conditioning capacity, fuel consumption, and vehicle range
CN202783107U (zh) 一种汽车侧窗除雾装置
CN108454569A (zh) 一种智能车窗加热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05344837U (zh) 一种车窗风干装置及车辆
CN203181261U (zh) 车窗自动除雾器及使用该除雾器的车辆
CN208691600U (zh) 一种石墨烯薄膜加热的玻璃除冰除雾装置
CN104802765A (zh) 一种车用除霜装置
CN110530651A (zh) 一种汽车进气系统的扬雪试验方法
CN203543901U (zh) 车辆侧窗玻璃的除霜机构
CN203580896U (zh) 一种后风挡除雾装置及汽车
CN202320142U (zh) 汽车隔离帘
CN101380940A (zh) 一种汽车后视镜除雨水方法及其装置
CN205468974U (zh) 多功能汽车玻璃防雨水系统
KR20070081789A (ko) 자동차 유리의 습기 및 성에제거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PP01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
PP01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721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608

PD01 Discharge of preservation of patent
PD01 Discharge of preservation of patent

Date of cancellation: 20200721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6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608

Termination date: 2017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