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283773U - 一种入耳式耳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入耳式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283773U
CN205283773U CN201521058803.9U CN201521058803U CN205283773U CN 205283773 U CN205283773 U CN 205283773U CN 201521058803 U CN201521058803 U CN 201521058803U CN 205283773 U CN205283773 U CN 2052837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weeter
woofer
casing
bass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105880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wave velocity sens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Yinuo Saiou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Yinuo Saiou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Yinuo Saiou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105880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2837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2837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2837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入耳式耳机,所述耳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上设有声音输出口,所述机壳内设有低频扬声器,在所述低频扬声器到所述声音输出口的路径上设有压电元件型高频扬声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入耳式耳机通过减少来自鼓膜的反射音在高频扬声器的鼓膜一侧的端部的直接反射量,能够清晰播放高音部分;通过调整低音调整孔,低音能够传递至圆筒部,进而能够提供更多必需的频率区域的低音。

Description

一种入耳式耳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入耳式耳机。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器产品全部向轻质化、小型化转型。因此人们逐渐可以轻松愉快的使用随身听这样的小型电器,使用这些机器播放声音的时候通常会使用头戴式或入耳式耳机等设备。
在现有技术中,广泛采用外耳道型耳机。这种外耳道型耳机由安装在外耳道的装着部和与所述装着部相连接的机罩构成,所述机罩内设有扬声器。另外,所述耳机设有贯穿装着部内部和机罩内部的音响管,音响管的内部也设置了扬声器。配置于音响管内的扬声器大多采用平衡电枢(BalancedArmature,以下简称BA)型扬声器。但是BA型扬声器为箱形状,体积相对较大。如果配置于音响管内将会占据音响管容积的一半以上。因此,鼓膜的反射音大多会直接折返到装有BA型扬声器的盒子里,导致音质变差。另外BA型扬声器价格高,使得成本也会变高。
现有技术中还存在以下结构的扬声器:在高频扬声器里设有压电元件以播放高音部分,安装电动式低频扬声器以播放低音部分。这样的扬声器,压电元件的价格低。相对于在高频扬声器里安装平衡电枢型的扬声器来说,有价格低的优势。但是倘若应用于入耳式耳机的话,很难实现扩大压电元件的面积以得到所希望的声压。这种结构的扬声器的音质虽然不至于恶化到像BA型扬声器那样,但是来自鼓膜的反射音反射到压电元件,也会存在音质变差的弊端。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入耳式耳机,以便输出高音质的声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入耳式耳机,所述耳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上设有声音输出口,所述机壳内设有低频扬声器,在所述低频扬声器到所述声音输出口的路径上设有压电元件型高频扬声器。
优选的是,所述机壳上设有用于插入外耳道的圆筒部,所述声音输出口设置于所述圆筒部上,所述高频扬声器至少有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圆筒部内。
优选的是,所述低频扬声器设置于所述机壳的一端,所述圆筒部设置于所述机壳的另一端,所述圆筒部与所述低频扬声器的方向呈90度角。
优选的是,所述低频扬声器设置于所述机壳的一端,所述圆筒部设置于所述机壳的另一端,所述圆筒部与所述低频扬声器的方向呈30~50度角。
优选的是,所述高频扬声器的截面积是所述圆筒部的截面积的1/2以下。
优选的是,所述高频扬声器中设有与所述圆筒部的轴相平行的贯通孔。
优选的是,在所述低频扬声器和高频扬声器之间设有隔板,所述隔板上设有低音调整孔。
优选的是,所述高频扬声器沿着所述机壳内壁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该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上述入耳式耳机通过减少来自鼓膜的反射音在高频扬声器的鼓膜一侧的端部的直接反射量,能够清晰播放高音部分;通过调整低音调整孔,低音能够传递至圆筒部,进而能够提供更多必需的频率区域的低音。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入耳式耳机的截面图。
图2(a)示出了图1中的A-A的截面图,图2(b)示出了图1中的B-B的截面图。
图3示出了压电元件制作方法的说明图。
图4示出了压电元件支撑方法的说明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二实施例中的入耳式耳机的截面图。
图6示出了图5中的A-A的截面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三实施例中的入耳式耳机的截面图。
图8示出了从图7中的箭头A的方向观看图7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四实施例中的入耳式耳机的截面图。
图10示出了从图9中的箭头A的方向观看图9的示意图。
图11(a)示出了第五实施例中的入耳式耳机的正面图,图11(b)示出了第五实施例中的入耳式耳机的截面图。
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六实施例中的入耳式耳机的截面图。
图1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七实施例中的入耳式耳机的截面图。
图1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八实施例中的入耳式耳机的截面图。
图15示出了第九实施例中的扬声器的截面图。
图16示出了从图15中的箭头A的方向观看图15的示意图。
图17示出了低频扬声器装置的截面图。
图18示出了第十实施例中的扬声器的截面图。
图19示出了从图18中的箭头A的方向观看图18的示意图。
图2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十一实施例中的入耳式耳机的截面图。
图2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十二实施例中的入耳式耳机的截面图。
图2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十三实施例中的头戴式耳机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入耳式耳机10包括装着部200,所述装着部200与第二壳体部100相连接,所述第二壳体部100的侧端设有低音音量调整部120,其下端设有绝缘套管110。
所述第二壳体部100采用嵌入式安装方法或者黏结式法与所述装着部200相连接。将入耳式耳机安装于耳部时,第二壳体部100应置于外耳道外侧。
所述绝缘套管110设置于第二壳体部100的侧面,通过第二壳体部100将供给的电信号从音响播放装置(图中未示出)传送到第一壳体部210。低音音量调整部120调整低音部分的音量,通过绝缘套管110,利用电器式的连续的音响播放装置调整也可。
所述装着部200包括第一壳体部210和耳垫220。第一壳体部210又包括圆筒211和本体部212。所述本体部212作为机罩使用,以下也仅简称机罩。另外,圆筒211插入在外耳道,所述圆筒211的内部设有利用压电元件(例如压电陶瓷)形成的高频扬声器213。高频扬声器213主要是播放高音部分(5kHz~45kHz)的可听音变换器。高频扬声器213可以采用比如四层压电元件构造形成。
高频扬声器213的一端可以设置在圆筒211的内部,高频扬声器213的另一端也可以设置于本体部212。另外,圆筒211的内部到本体部212的内部之间设有音响管(图中并未显示),高频扬声器213也可设置在音响管内部。音响管的内径跟耳道大致相等。所述高频扬声器213的形状可以采用沿圆筒211的较长方向形成的长方体,圆筒形或圆柱形都可。
所述本体部212设置于圆筒211和第二壳体部100之间,本体部212的较长方向的一端与圆筒211连通。电动式低频扬声器214设置于本体部212内。电动式低频扬声器214(比如振动板用薄膜制成)主要是播放低音部分(20Hz~5kHz)的可听音变换器。利用高频扬声器213和电动式低频扬声器214播放的音频的交叉点大概在3kHz到5kHz之间。
耳垫220是由泡沫式或硅式的弹性部件材料构成,所述耳垫220包裹覆盖第一壳体部210。第一壳体部210安装于耳部时,耳垫220起缓冲作用。
图2(a)示出了图1中的A-A的截面图,图2(b)示出了图1中的B-B的截面图。如图2(a)所示,圆筒211的内部形成的高频扬声器213的截面是长方形。圆筒211的直径可以是6mm。另外如图2(a)所示,高频扬声器213的截面积相对于圆筒211的截面积来说特别小。
如图2(b)所示,高频扬声器213的另一端设置于本体部212内,本体部212被耳垫220包裹。高频扬声器213的另一端并非必须设置于本体部212,所述高频扬声器213的长度设置成能收纳到圆筒211的长度也无妨。
本体部212的直径可以是8mm~10mm。本体部212和第二壳体部100之间设有空气孔(图中未示出),从本体部212到第二壳体部100即使空气散发也好。设置这样的空气孔,便可扩大声波空间。
本实施例中,利用压电元件形成高频扬声器213,所述高频扬声器213的至少一端设置于圆筒211内,以便提高音响的品质。与在音响管里配置BA型扬声器这样的传统结构相比,在圆筒211内设置由压电元件形成的高频扬声器213,并且高频扬声器213的截面积比圆筒211的截面积小很多,来自鼓膜的反射音在高频扬声器213直接被反射的概率很低。
在第一壳体部210内设置了高频扬声器213和电动式低频扬声器214,与传统的在第二壳体部100内设置高频扬声器和低频扬声器的结构相比,可以在离鼓膜较近的位置播放音响。也就是,从作为发音体的扬声器到鼓膜的距离越小,高音部分便越能够清晰再现,音质也越好。因为将电动式低频扬声器214设置在第一壳体部210内的优点较少,所以也可以采用以下结构:在第一壳体部210内部只配置高频扬声器213,在第二壳体部100配置电动式低频扬声器214。
利用使用了压电元件的高频扬声器213播放高音部分,利用电动式低频扬声器214播放低音部分,可以不受频率(比如20Hz~45kHz)影响播放动听的音响。本实用新型与高频扬声器中使用金属的平衡电枢型的耳机相比价格低廉。
图3示出了压电元件制作方法的说明图。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的高频扬声器213中的压电元件可以由如下方法形成。图3(a)是在金属或树脂形成的振动板270之上粘接压电元件260。压电元件260可由锆钛酸铅(PZT)形成。在图3(a)中,仅在振动板270的表面粘接压电元件260,但也可以在里面并排连续粘接。使振动板270振动所必备的振荡电路由晶体管或电阻等电子部件构成,在此省略说明。
图3(b)是粘接压电元件(由PZT制成)261和压电元件262的方案。与图3(a)的方案相比,其灵敏度为2倍。压电元件的厚度比如说是50μm。图3(c)是通过四个压电元件263~266之间叠层而形成的结构,在四个压电元件之间设有三个电极267,与图3(a)相比灵敏度为四倍。压电元件的叠层方法不仅局限于次,通过振动板270使表面形成2层结构,里面也形成2层结构,合起来采用4层结构。
一般情况下,入耳式耳机的扬声器,外观的直径一般为8mm到16mm。因此高频扬声器利用压电元件在大小上也有所局限。另外要提高压电元件的灵敏度(声压),需要减小阻抗。这里阻抗X=1/2πfC(f是频率、C是静电容量),要减小阻抗,需要提高频率或者加大静电容量。具体来说,要获得必须的灵敏度,需要静电容量在100nF。
图4示出了压电元件260支撑方法的说明图。图4(a)是节点支撑的方案。振动板270上粘接的压电元件260,其共振频率由节点部280、281的距离决定。节点部280、281的距离大致同压电元件260的长度相等,与图4(b)、图4(c)相比,两者的距离短,共振频率也最高。
图4(b)是周边节点支撑的方案。振动板270上粘接的压电元件260,其共振频率由节点部282、283的距离决定。与图4(a)方案相比,节点部282、283的距离较长,共振频率也低。图4(c)是中心支撑的方案。振动板270上粘接的压电元件260,其共振频率由节点部284、285的距离决定。与上述两个方案相比,共振频率最低。像这样,通过调整压电元件260的支撑方法,便能够调整图1中高频扬声器213可能播放的声音领域。
实施例2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二实施例中的入耳式耳机的截面图。入耳式耳机301也可以是头戴式耳机也无妨。入耳式耳机301的机罩320的内部设有低频扬声器装置330。机罩320的端部形成的圆筒310内设有高频扬声器311。
为使低频扬声器335振动,低频扬声器装置330包括声音线圈331、缓冲器332、磁铁333。声音线圈331以声音线圈轴为中心缠绕,随着低频扬声器335的振动,反复伸缩,通常用铜线形成。磁铁333是在低频扬声器335的下方配置的圆环状永久磁铁。一般来说采用铁酸盐磁石或钴磁石。缓冲器332呈波浪形,一端衔接框架334或框架334a,通过低频扬声器335的振动来减弱产生的能量。为使低频扬声器335工作,实施例1中存在着与本实施例中低频扬声器装置330大致相同的结构,但在图1中省略了图示。
图6示出了图5中的A-A的截面图。圆筒状机罩320的端部设有圆筒310,在圆筒310内设有圆筒形高频扬声器311。如图6所示,因为高频扬声器311是中空的,相对于圆筒310来说截面积十分小。高频扬声器311因为是圆筒形,所以来自鼓膜的反射音大部分或通过高频扬声器311的内部,或通过圆筒310和高频扬声器311之间,到达设置在机罩320内部的低频扬声器335。也就是,在高频扬声器311的鼓膜一侧的端部,来自鼓膜的反射音大部分不再反射,被与鼓膜之间的距离较长的低频扬声器335反射。与在传统的音响管里配置BA型的结构相比,来自鼓膜的反射音的影响较小,能够清晰播放高音部分。
压电元件的静电容量与面积成正比,面积越大,声压性能越好。由于压电元件的形状本身对声压性能并没有影响,因此本实施例中的圆筒型的压电元件形成了高频扬声器311,从而确保扩大面积提供高质量声压。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减少来自鼓膜的反射音在高频扬声器311的鼓膜一侧的端部的直接反射量,能够清晰播放高音部分的同时,扩大压电元件的面积,也能确保提供高质量声压。
实施例3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三实施例中的入耳式耳机的截面图。入耳式耳机302在机罩321的较长方向的端部设有圆筒310。所述入耳式耳机也可以是头戴式耳机也无妨。机罩321包括上机罩352和下机罩350。下机罩350在长方向上比所述上机罩352要长。要形成高频扬声器311的话,按照图3(a)~图3(c)中记载的方法形成压电元件之后,弯曲振动板,连接振动板相对的临边形成圆筒状。
所述上机罩352内部设有低频扬声器装置330。下机罩350内设有框架353。框架353与下机罩350的底面平行。由于上机罩352和下机罩350的设置,低频扬声器装置330、框架353以及低频扬声器340是密封着的。密闭可使播放低音部分成为可能。
框架353的下方设有凸向下方的低频扬声器340,这种低频扬声器340通过所述低频扬声器装置330的工作而振动。以下来说明播放低音的结构。通过低频扬声器装置330的动作来使低频扬声器340振动,从而播放低音部分的音响。这种低音部分的声音通过设置于框架353内的框架孔354和低音调整孔351进入圆筒310,并通过圆筒310输出到外部。像这样通过低音调整孔351输出低音,更容易删减中高音(5kHz以上),另外低音量可以通过低音调整孔351的大小或数量来调整。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扩大低音调整空351的直径来增加低音量。
图8示出了从图7中的箭头A的方向观看图7的示意图。在机罩321的端部形成圆筒310。高频扬声器311采用比圆筒310的直径稍小的圆筒型。另外在高频扬声器311的中央稍稍靠右侧,可以看见在下机罩350上形成的低音调整孔351。所述高频扬声器311采用圆筒型,使得来自鼓膜的反射音大部分或通过高频扬声器311的内部或通过圆筒310和高频扬声器311之间。也就是说,在高频扬声器311的鼓膜一侧的端部,来自鼓膜的反射音大部分不再反射,被同鼓膜之间距离较长的低音调整孔351反射。与传统的在音响管里配置BA型的结构相比,来自鼓膜的反射音的影响较小,能够清晰播放高音部分。
在本实施例中,用圆筒型的压电元件形成高频扬声器311,从而扩大面积确保高质量声压。也就是说,减少来自鼓膜的反射音在高频扬声器311的鼓膜一侧的端部的直接反射量,清晰播放高音部分的同时,扩大压电元件的面积,也能确保提供高质量声压。
通过框架353的框架孔354以及低音调整孔351,低音能够传递至圆筒310,降低FO,能够提供更多必需的频率区域的低音。也就是在交叉点附近,减少高频扬声器311所播放的音响和低频扬声器340播放的音响重复的频率范围,以播放清晰的声音。
实施例4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四实施例中的入耳式耳机的截面图。关于与图7同样的结构,在此标注与图7同样的符号,具体结构在此省略说明。入耳式耳机303的圆筒310里设有长方体的高频扬声器315。入耳式耳机303使用头戴式耳机也无妨。
图10示出了从图9中的箭头A的方向观看图9的示意图。圆筒310的中心稍稍靠左的地方设有长方体的高频扬声器315。另外,高频扬声器315的中央稍稍靠右的地方可以看见在下机罩350上形成的低音调整孔351。
本实施例有如下优点:高频扬声器315占用圆筒310内空间的占有率低,来自鼓膜的反射音大部分通过圆筒310和高频扬声器315之间。也就是说,在高频扬声器315的鼓膜一侧的端部,来自鼓膜的反射音大部分不再反射,被同鼓膜之间距离较长的低音调整孔351周边反射。与在传统的音响管里配置BA型的结构相比,来自鼓膜的反射音的影响较小,能够清晰播放高音部分。通过框架353的框架孔354以及低音调整孔351,低音能够传递至圆筒310,降低FO,能够提供更多必需的频率区域的低音。
实施例5
图11(a)示出了第五实施例中的入耳式耳机的正面图,图11(b)示出了第五实施例中的入耳式耳机的截面图。入耳式耳机401包括圆柱形状的机罩420以及在机罩420的侧面设置的圆筒410。如图11(b)所示,圆筒410内设有高频扬声器411。所述高频扬声器411的形状可以采用圆筒型也可以是长方体。
所述机罩420内设有低频扬声器421,本实施例中的低频扬声器421的结构与图5所示的低频扬声器装置330的结构大致相同,在此省略图示。如图11(b)所示,可在机罩420的较短方向(图中左右方向)的侧面设置圆筒410,构成入耳式耳机401。圆筒410的较短方向(图11(a)的左右方向)的尺寸是6mm。机罩420的较长方向(图11(a)的左右方向)的尺寸是16mm。机罩420的较短方向(图11(b)的左右方向)的尺寸是4mm。当然并非局限于这些尺寸。
实施例6
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六实施例中的入耳式耳机的截面图。与图11中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的符号标示。耳机衬垫415是为了包裹住入耳式耳机402的圆筒410而设计的。
圆筒410和机罩420采用可变形的连接部450连接。通电的音响发生装置(图中未标出)提供的信号通过绝缘套管110后,在连接部450中,设有为圆筒410中的高频扬声器411提供信号的电信号线(无图示)。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使用连接部450连接圆筒410和机罩420,在安装耳机衬垫415时,耳机衬垫415和机罩420可以以“く”字形的角度连接。
实施例7
图1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七实施例中的入耳式耳机的截面图。与图7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的符号标示。入耳式耳机501包括圆柱形的机壳322以及设置于机壳322长端中部的圆筒510。圆筒510中设有圆柱形的高频扬声器511,高频扬声器511的形状也可以是长方体。图13中圆筒510的短端长度是6mm,机壳322的长端长度是8mm(图13的左右方向)、短端长度是4mm,但尺寸的设计不仅限于此。
下面就播放低音的原理进行说明。低频扬声器装置330的动作使得低频扬声器340振动,重现低音领域的声音。上述低音领域的声音,通过框架353两端的框架孔354、355后,借由低音调整孔351、356进入圆筒510。然后,进入圆筒510的低音经由圆柱形的高频扬声器511内部、或者高频扬声器511和圆筒510之间输出到外部。低音量可由低音调整孔351、356的大小或者数量进行调整,具体来说,低音调整孔351、356的直径越大,低音量越大。本实施例中的圆筒510设计在机壳322长端的中部,低音通过低频扬声器340左右两端的低音调整孔351、356输出,所以能够提供更多的F0值位于低波段的低音。
实施例8
图1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八实施例中的入耳式耳机的截面图。入耳式耳机601包括机壳323以及在机壳323的一端倾斜设置的圆筒610。图14中圆筒610与机壳323的长端成40度倾斜,该倾斜角度为30~50度均可。圆筒610中设有圆柱形的高频扬声器611,所述入耳式耳机601也可以设有包裹住机壳323和圆筒610的耳机衬垫620。图14中的其他结构与图7相同,在此不做赘述。圆筒610的短端长度为4mm、机壳323的长端长度为13.5mm、机壳323的短端长度为4mm,但尺寸的设计不仅限于此。
本实施例中的高频扬声器611采用圆柱形,比起现有的BA型的音响管结构,能够减少来自鼓膜反射音的影响,能够清晰地重现高音领域的声音,这一优点与图7相同。而且,低音通过低音调整孔351到达圆筒610,所以能够提供更多的F0值位于低波段的低音,这一特点也与图7相同。
除以上优点外,本实施例还具有如下优点:因为圆筒610是倾斜的,来自鼓膜的反射音在高频扬声器611的内部经过多次反射使得影响减少。所以,与图7相比,这样的结构可以更加清晰的重现高音领域。
以上实施例说明了几种高频扬声器不反射来自鼓膜的反射音的形状,无论高频扬声器采用哪种,高频扬声器的截面积最好是圆筒截面积的1/2以下。
实施例9
图15示出了第九实施例中的扬声器的截面图。扬声器70包括箱形的机壳700。机壳700由上部机壳720和下部机壳710构成。机壳700内部空间分为上下两部分,在机壳700内固定的隔板700a(机壳700的一部分)与机壳700的底面平行。因为隔板700a的中部向上凸起,所以机壳700的下部的中央为凹状。框架740与机壳700的底面平行,并固定在下部机壳710的内部。在框架740中设有框架孔741、742,所述框架孔741、742设置于靠近机壳700中心的地方。而且,在隔板700a上与框架孔741、742的对应位置设有低音调整孔711、712。高频扬声器722沿着上部机壳720的内部设置,并呈圆环状。高频扬声器722的直径比上部机壳720的长端长度短。高频扬声器722设置于上部机壳720的内壁与隔板700a向上形成的凸起之间,并且所述高频扬声器722由支撑部件771~774固定着。而且支撑部件771~774可以起到微调共振频率的作用。高频扬声器722内部中空,圆筒半径为3mm。高频扬声器722作为播放高音领域(5kHz~45kHz)的可听音变换器使用。
如图15所示,高频扬声器722即使密闭,音压也不会下降。共振频率最好设定在5kHz~7kHz之间。本实施例中的高频扬声器722由压电元件形成,是在实施例1中说明过的双压电晶片型,其支撑方法和制造方法和实施例1相同。
低频扬声器750设置在框架740的中部下侧。低频扬声器装置760位于隔板700a形成的凹陷部中,所述低频扬声器装置760的底面被固定在框架740上。低频扬声器750的振动板由薄膜构成,作为播放低音领域(20Hz~5kHz)的可听音变换器使用。高频扬声器722和低频扬声器750播放的声音的频率交集大概是3kHz至5kHz之间。而且,由于上部机壳720和下部机壳710的设置,低频扬声器装置760以及低频扬声器750被密封。在这样的密封条件下,使得播放更低音域的声音成为可能。
以下对播放低音的原理进行说明。通过低频扬声器装置760的动作使低频扬声器750产生振动,播放低音领域的声音。这个低音领域的声音,通过框架740两端的框架孔741、742后,借由低音调整孔711、712进入上部机壳720中,之后将进入上部机壳720的低音输出到外部。低音量可由低音调整孔711、712的大小或者数量调整,具体来说,低音调整孔711、712的直径越大,低音量越大。
图16示出了从图15中的箭头A的方向观看图15的示意图。图16中的箭头B是高频扬声器722的振动方向。下部机壳710的长度可以是30mm。沿着上部机壳720设置的圆环状高频扬声器722比上部机壳720的直径短,例如24mm。隔板700a上面,在形成凸起的中部的左侧和右侧的对应位置上各有一个低音调整孔711、712。圆环状高频扬声器722的直径,应该能够完全不堵塞低音调整孔711、712。
所述支撑部件771、773从上面固定高频扬声器722。支撑部件771、773和图15所示的支撑部件772、774一起固定着高频扬声器722,而且支撑部件771~774可以起到微调共振频率的作用。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可以设置支撑部件781、782,和支撑部件771、773一起对高频扬声器722的共振频率进行微调。
图17示出了低频扬声器装置的截面图。所述低频扬声器装置760与实施例2中的结构相同,在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耳机用的扬声器,直径一般是8mm到16mm。所以,高频扬声器中安装压电元件的大小也受到限制。而且,为了提高压电元件的灵敏度,需要减小阻抗。因为阻抗X=1/2πfC(f是频率、C是静电容量),为了减小阻抗,需要提高频率或者增加静电容量。静电容量的计算与实施例1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压电元件的静电容量与面积成正比,面积越大音压性能越好,压电元件自身的形状不会对音压性能造成影响。所以,本实施例中的圆环状的高频扬声器722面积大,可以确保高音压。再者高频扬声器722被支撑部件固定着,可以任意调整共振频率。
低音通过低频扬声器750左右两端的低音调整孔711、712输出,所以能够提供更多的F0值位于低波段的低音。也就是说,低音通过低音调整孔711、712输出的话,容易切掉中高音域(5kHz以上),致使低频扬声器750输出的频率交集附近的音量减少,清晰地播放更宽波段的声音。
实施例10
图18示出了第十实施例中的扬声器的截面图。与图15相同的结构用相同符号标示。代替实施例9中的高频扬声器722,设计了高频扬声器911。高频扬声器911沿着机壳701的内壁设计成圆筒状。机壳701中固定着支撑部件921~924。
图19示出了从图18中的箭头A的方向观看图18的示意图。圆筒状的高频扬声器911沿着机壳701的内壁设置。高频扬声器911由支撑部件921、923支撑着。
支撑部件921、923是为了微调高频扬声器911的共振频率而固定在高频扬声器911上的,但是根据所需共振频率的不同,不一定非要设置支撑部件921、923。隔板701a上设有低音调整孔711、712,所述隔板701a的中间部位向上凸起呈圆盘状。
在本实施例中,圆筒状的高频扬声器911沿着机壳701的内壁设计,面积大能够确保高音压。再者,高频扬声器911由支撑部件921~924固定,可以任意调整共振频率。低音调整孔711、712的效果与实施例9中相同,能清晰地播放更宽波段的声音。本实施例中的高频扬声器911容易制造。细长的矩形板做成的振动板把长端面对面折弯就可以做成高频扬声器911,制作工序简单。
实施例11
图2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十一实施例中的入耳式耳机的截面图。入耳式耳机800的机壳810内装有实施例9中所示的扬声器70。在装有高频扬声器722的机壳810的一端设有圆筒820,所述圆筒820的直径比机壳810的直径小,在圆筒820的外侧设有包裹圆筒820的耳机衬垫830。
扬声器70设在机壳810内部,装在耳机衬垫830的一侧。高频扬声器722即使密封,音压也不会下降,加上耳机衬垫830的设置,可以缓解音质劣化。
本实施例中,在耳机衬垫830一侧的机壳810内装有扬声器70,能够使高音在鼓膜附近的位置播放。也就是说,在高音领域发音的高频扬声器722距离鼓膜的距离越小,高音就可以越清晰的播放。这样,就可以提供播放高音质的高音领域的耳机。
实施例12
图2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十二实施例中的入耳式耳机的截面图。入耳式耳机801的机壳730由上部机壳720和下部机壳715组成。在机壳730中设有的扬声器80和图15所示的扬声器70、或者是图20的入耳式耳机800中相同的结构用相同的符号标示。
下部机壳715的内壁固定的机架745中,装有向上凸起的低频扬声器755,低频扬声器755根据低频扬声器装置760的动作振动。因为隔板700b中没有必要收容低频扬声器装置760,所以与实施例9中的隔板700a不同,隔板700b没有形成向上凸起,与机壳730的底面平行。
播放低音的结构以及低音调整孔711、712的效果与实施例9相同。根据本实施例,能够清晰地播放宽波段的声音。
实施例13
图2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十三实施例中的头戴式耳机的截面图。与图15中的相同结构用相同的符号标示。头戴式耳机1000的机壳1010内装有扬声器70。机壳的长端长度为30mm。装有高频扬声器722一侧的机壳1010内设有近似圆环状的缓冲垫1020。聚氨酯环1030像开口的机壳1010的盖子一样,设置在机壳1010和缓冲垫1020之间。和实施例9一样,本实施例中的头戴式耳机1000可以播放高音质声音。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入耳式耳机在机壳内有设有低频扬声器和高频扬声器,能够提供高品质声音。

Claims (8)

1.一种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上设有声音输出口,所述机壳内设有低频扬声器,在所述低频扬声器到所述声音输出口的路径上设有压电元件型高频扬声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上设有用于插入外耳道的圆筒部,所述声音输出口设置于所述圆筒部上,所述高频扬声器至少有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圆筒部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低频扬声器设置于所述机壳的一端,所述圆筒部设置于所述机壳的另一端,所述圆筒部与所述低频扬声器的方向呈90度角。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低频扬声器设置于所述机壳的一端,所述圆筒部设置于所述机壳的另一端,所述圆筒部与所述低频扬声器的方向呈30~50度角。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频扬声器的截面积是所述圆筒部的截面积的1/2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频扬声器中设有与所述圆筒部的轴相平行的贯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1、2、3、4或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低频扬声器和高频扬声器之间设有隔板,所述隔板上设有低音调整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频扬声器沿着所述机壳内壁设置。
CN201521058803.9U 2015-12-18 2015-12-18 一种入耳式耳机 Active CN2052837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058803.9U CN205283773U (zh) 2015-12-18 2015-12-18 一种入耳式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058803.9U CN205283773U (zh) 2015-12-18 2015-12-18 一种入耳式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283773U true CN205283773U (zh) 2016-06-01

Family

ID=560682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1058803.9U Active CN205283773U (zh) 2015-12-18 2015-12-18 一种入耳式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283773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65625A (zh) * 2016-08-11 2019-04-02 (株)奥菲欧 耳机佩戴状态监测装置及方法
CN110022504A (zh) * 2017-12-08 2019-07-16 骷髅头有限公司 用于改善贴合度和功能的入耳式耳机以及相关方法
CN110099323A (zh) * 2019-05-23 2019-08-06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主动降噪耳机
CN111213387A (zh) * 2017-08-17 2020-05-29 悠声股份有限公司 在空间中定位声音信号的扬声器和耳机布局
CN113766389A (zh) * 2021-11-10 2021-12-07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一种发声装置和系统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65625A (zh) * 2016-08-11 2019-04-02 (株)奥菲欧 耳机佩戴状态监测装置及方法
CN109565625B (zh) * 2016-08-11 2021-01-08 (株)奥菲欧 耳机佩戴状态监测装置及方法
CN111213387A (zh) * 2017-08-17 2020-05-29 悠声股份有限公司 在空间中定位声音信号的扬声器和耳机布局
US11146874B2 (en) 2017-08-17 2021-10-12 USound GmbH Loudspeaker assembly and headphones for spatially localizing a sound event
CN111213387B (zh) * 2017-08-17 2022-08-19 悠声股份有限公司 在空间中定位声音信号的扬声器系统和耳机
CN110022504A (zh) * 2017-12-08 2019-07-16 骷髅头有限公司 用于改善贴合度和功能的入耳式耳机以及相关方法
CN110099323A (zh) * 2019-05-23 2019-08-06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主动降噪耳机
CN113766389A (zh) * 2021-11-10 2021-12-07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一种发声装置和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578612B1 (ko) 압전형 스피커
CN205283773U (zh) 一种入耳式耳机
CN1722913B (zh) 扬声器及移动终端设备
US8611583B2 (en) Compact coaxial crossover-free loudspeaker
WO2004082327A1 (ja) 骨伝導デバイス
US10621965B2 (en) Acoustic apparatus
CN110996229A (zh) 一种扬声器及电子设备
KR101584651B1 (ko) 슬림형 스피커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JP6108649B2 (ja) スピーカ装置
CN106941650B (zh) 解耦扬声器膜组件、解耦微型扬声器振动膜和驱动器
KR100729272B1 (ko) 1채널 2웨이 방식의 스피커
KR101848735B1 (ko) 막대자석을 이용한 멀티 음역 재생이 가능한 스피커
CN203896502U (zh) 压电型扬声器
JPH1066195A (ja) 静電トランスジューサ
JP2013157798A (ja) スピーカ、補聴器、インナーイヤーヘッドホン、携帯型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av機器
WO2024000693A1 (zh) 同轴扬声器
CN206024102U (zh) 喇叭单体及设置有该喇叭单体的耳机
JPH0974599A (ja) スピーカ装置
JP2012044352A (ja) スピーカー
Beranek Loudspeakers and microphones
KR100783683B1 (ko) 마이크로스피커
KR200359898Y1 (ko) 양방향 스피커
KR102543007B1 (ko) 평판형 트위터 진동판을 적용한 투웨이 리시버
KR200162112Y1 (ko) 박형 스피커
JP2000261889A (ja) 電磁音響変換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115

Address after: 213000 No.39 Xinggang Road, Zhonglou District,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ngsu wave velocity sensor Co., Ltd

Address before: 264200 No. 70, Dalian Road, gaoqu District, Weihai City, Shan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andong yinuosaiou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