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282556U - 连接件及电池模组 - Google Patents

连接件及电池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282556U
CN205282556U CN201620018419.4U CN201620018419U CN205282556U CN 205282556 U CN205282556 U CN 205282556U CN 201620018419 U CN201620018419 U CN 201620018419U CN 205282556 U CN205282556 U CN 2052825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on section
hole
connection
support portion
web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01841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继发
周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yco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Tyc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Suzhou Industrial Park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yco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Tyc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Suzhou Industrial Park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yco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Tyc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Suzhou Industrial Park Co Ltd filed Critical Tyco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01841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2825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2825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282556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接件及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包括电池及所述的连接件。所述电池与所述连接件电性连接。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第三连接部及第四连接部。第三连接部与第四连接部连接设置。第三连接部通过第一支撑部与第一连接部正对设置。第四连接部通过第二支撑部与第二连接部正对设置。所述连接件的导电性能强且形变能力强,具有较高的通用性能。

Description

连接件及电池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性连接结构,特别是一种连接件及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石化能源所造成的污染日益严重且面临短缺的问题,将可替代的清洁能源应用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人们所追求的目标。特别是随着汽车的数量越来越多,汽车所产生的废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随着零排放的电动汽车的出现,则给环境污染问题的改善提供了重要的解决方案。但是,由于作为电动汽车的动力核心的电池模块的性能有待提高、制造成本依然很高使得普通消费者难以承受,从而极大限制了电动汽车的大范围推广。实践中,一般需要对电动汽车的电池模块进行监控、管理,因而相应需要通过大量的连接件实现电连接。
现有技术中的有的连接件为了获得较好的导电性能,需要用于电流通过的横截面积较大,相应地需要连接件整体厚度、宽度较大,使得该连接件难以发生形变而难以适应汽车内较大的冷热交替环境和满足制造装配工艺。而有的连接件为了获得较大的形变能力,则只能牺牲连接件的导电横截面积,从而极大降低了连接件的导电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导电性能强且形变能力强的连接件及电池模组。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连接件,包括:
第一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可用于与一个电池电极连接;
第二连接部,该第二连接部可用于与另一个电池电极连接;
第一支撑部,该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连接设置;
第二支撑部,该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连接设置;
第三连接部,该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之间连接设置;
第四连接部,该第四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之间连接设置;
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四连接部之间连接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自所述第一支撑部起分别沿第一延伸方向和第三延伸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三延伸方向形成小于180度的夹角;和/或
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自所述第二支撑部起分别沿第二延伸方向和第四延伸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延伸方向和所述第四延伸方向形成小于180度的夹角。
优选地,所述第三连接部设置为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平行且正对;和/或
所述第四连接部设置为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平行且正对。
优选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在沿远离该第一连接部的下表面方向上设置为具有间隔;和/或
该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在沿远离该第一连接部的下表面方向上设置为具有间隔。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中的至少一个为弯折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间隔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在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分别突出所述平面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该第一连接孔设置为可套设在一个电池电极上以与该电池电极连接;和/或
所述第二连接部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孔,该第二连接孔设置为可套设在另一个电池电极上以与该电池电极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孔的孔壁为铝材结构;所述第二连接孔的孔壁为铜材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三连接部上开设有第一引导通孔,该第一引导通孔设置为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一连接孔相正对以引导激光将该第一连接孔的孔壁与电池电极焊接连接;
所述第四连接部上开设有第二引导通孔,该第二引导通孔设置为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二连接孔相正对以引导激光将该第二连接孔的孔壁与电池电极焊接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引导通孔的孔壁上相正对设置有一对第一夹持孔,该一对第一夹持孔设置为可与治具或夹具夹持配合;
所述第二引导通孔的孔壁上相正对设置有一对第二夹持孔,该一对第二夹持孔设置为可与治具夹持配合。
优选地,所述连接件还包括突出连接端,所述突出连接端突出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上以可与外部元器件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及第四连接部中的至少一个在沿第一连接部到第二连接部的延伸方向或其反向上突出设置有安装部。
优选地,所述安装部设置为平板状,该平板状设置为可插设在插槽或与卡扣卡接配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一支撑部及第三连接部在同一个横截面的靠近第二连接部的一侧均为第二金属材质结构,而在该同一个横截面的远离第二连接部的一侧均为第一金属材质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至少部分为第一金属材质结构,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至少部分为第二金属材质结构,所述第一金属与第二金属为不同金属。
优选地,所述第一金属具有大于所述第二金属的电阻率。
优选地,所述第一金属为铝,所述第二金属为铜。
优选地,所述第三连接部的至少部分为第一金属材质结构,所述第四连接部的至少部分为第二金属材质结构,所述第一金属与第二金属为不同金属。
优选地,所述连接件为一体冲压件。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包括电池前述任一项所述的连接件。所述电池包括电极。所述连接件设置为与所述电极电性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连接件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通过第三连接部、第四连接部实现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第四连接部能够完全连接而获得较大的横截面面积,从而具有较强的导电性能,进而使得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具备了获得较大形变能力的设计空间而无需考虑横截面面积的限制。因而,所述连接件具有导电性能强且形变能力强的特点。所述电池模组通过采用所述连接件而相应获得了更强、更稳定的性能。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间隔设置,即完全没有直接连接结构,从而具有了最优的形变设计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三连接部平行且正对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四连接部平行且正对设置能够实现使得所述连接件的整体结构整体性强、占用空间小而能够适应较狭窄的安装环境。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一端之间连接设置、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所述第四连接部的一端之间连接设置,从而不仅使得结构较精细且获得了较稳定的导电性能。所述连接部采用不同的第一金属与第二金属制成,不仅能够与不同电池电极通过相同金属连接以避免不同金属之间的连接所产生的电势差而导致的腐蚀及增加了焊接难度和成本,并且不同种材料焊接稳定性较差.而整体材质上,所述电阻率大的第一金属具有小于电阻小的第二金属的面积(或体积),从而获得较佳的导电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图1的连接件沿箭头T0方向的投影图。
图3为图1的连接件沿箭头T1方向的投影图。
图4为图1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5为图4的连接件沿箭头T2方向的投影图。
图6为图1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至图5,其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连接件100的示意图。所述连接件100包括第一连接部11,第二连接部12,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部11上的第一支撑部13,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部12上的第二支撑部14,设置在第一支撑部13上且与第一连接部11间隔且正对设置的第三连接部15,及设置在第二支撑部14上以与第二连接部12间隔且正对设置的第四连接部16。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增强机械强度又能便于加工,所述连接件100为铜、铝双金属材料组成的一整块金属板通过冲压及折弯工艺形成的一体件。
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5,所述第一连接部11用于与一个电池电极连接,以能够实现与该电池进行电性连接或传输电信号。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11用于对电池进行电信号采样,以监控该电池的性能、参数及状态。所述第一连接部11可以采用能够进行电性连接的导体材料制成,譬如银、铜、铁或铝等金属材质。所述第一连接部11上至少部分为第一金属材质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11可以以任意方式与电池电极进行连接,譬如焊接、铆接等稳固机械连接的方式实现电性连接,或仅通过压接接触的方式实现电性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不仅能够获得稳固的电性连接性能,又能够便于简化加工工艺,所述第一连接部11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111。该第一连接孔111套设在电池的电极上后,通过焊接将该第一连接孔111的孔壁与电池的电极熔融连接。为了与绝大多数的电池采用相同的金属材料而避免因不同金属材料之间的连接产生的电势差而导致的腐蚀,所述第一金属为铝材。相应的,所述第一连接孔111的孔壁为铝材。
需要说明的是,绝大多数的电池的正负电极分别采用铜、铝制成,在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部11与第二连接部12分别采用铜、铝制成,一方面能够与相应的正负电极采用相同的金属材质进行连接,进而避免因不同金属材质之间的连接产生的电势差而导致的腐蚀;另一方面,也能够避免采用转换至与电极相同的金属材质的转换结构,不仅节省了成本,也因此具有了较高的通用性能。
为了获得尽可能强的导电能力,所述第一连接部11包括第一金属材质及第二金属材质。具体地,所述第一金属材质用于与电池电极采用相同的金属材质,以避免以连接电势差所产生的腐蚀。所述第二金属材质具有比第一金属材质更强的导电能力,从而增强第一连接部11的导电性能。可以理解的,在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及的导电性能指的是电阻率。具体地,电阻率越小,则导电性能越强,反之亦然。也即是,所述第一金属材质具有大于第二金属材质的电阻率,譬如铝具有大于铜的电阻率。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及的“导电性能”,亦可称之为“导电性”,即物体传导电流的能力。当然地,所述连接件100的整体可以全部采用同一种金属制成,譬如全部为铜或全部为铝制成。
因而,所述第一金属材质与所述第二金属材质的分布范围只要能够满足第一连接部11的第一连接孔111的孔壁为第一金属材质,而第二金属材质的分布尽可能大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连接部11、第二连接部12根据连接需要,可以分别连接同一个电池的正负极,或分别连接不同电池的正负极。
所述第二连接部12用于与另一个电池电极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12的至少部分为第二金属材质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金属与所述第一金属为不同材质。为了增强第二连接部12的导电性能,所述第二连接部12全部采用电阻率较小的第二金属制成。所述第二连接部12开设有第二连接孔121。该第二连接孔121的孔壁可与另一个电池电极电性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部11设置为沿第一延伸方向延伸。第三连接部13沿第三延伸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三延伸方向形成小于180度的夹角,从而只要能够使得所述第一连接部11通过所述第三连接部13获得较大电流流通性能即可。
另外,所述第二连接部12设置为沿第二延伸方向延伸。第四连接部14沿第四延伸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延伸方向与所述第四延伸方向形成小于180度的夹角,从而只要能够使得所述第二连接部12通过所述第四连接部14获得较大电流流通性能即可。
也即是,所述第一连接部11与所述第三连接部13之间甚至可以接触重叠。所述第二连接部12与所述第四连接部14之间也可以接触重叠。所述第一延伸方向、第二延伸方向、第三延伸方向及第四延伸方向可以为空间中的任意方向,只要满足上述角度设置即可。在如图所示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延伸方向相互平行。
请继续参阅图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11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2之间在沿平行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1的下表面方向上间隔设置,从而在热胀冷缩时具有更大的形变空间以保持与对应电极之间的稳固连接,也可以使得对应电池之间具有相对活动的空间。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连接部11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2之间的间隔为D。所述第一连接部11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2之间的间隔根据形变程度、活动空间而选择。
为了便于加工及获得均匀的导电性能,所述第一连接部11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2设置在同一平面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部13与所述第二支撑部14分别突出所述平面设置。另外,所述第一连接部11、第二连接部12、第三连接部15及第四连接部16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为平板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100通过一整块平板状的铜、铝双金属材质制成。为了进一步便于制造且提高稳固性能,所述连接件100通过冲压制成,即所述连接件100为冲压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及的“同一平面”指的是如图5所示的第一连接部11与第二连接部12的上表面为同一个平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11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2的为相同厚度的平板状,因而第一连接部11与第二连接部12的下表面也处于同一个平面上。
请继续参阅图3及图5,所述第一支撑部13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1之间连接设置。所述第一支撑部13用于使得所述第三连接部15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1之间间隔且正对设置。所述第一支撑部13为冲压形成的弯折结构,以具有较高的承压能力。
所述第二支撑部14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2之间连接设置。所述第二支撑部14用于使得所述第四连接部16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2之间间隔且正对设置。所述第二支撑部14为冲压形成的弯折结构,以具有较高的承压能力。
所述第三连接部15与所述第一支撑部13之间连接设置,且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1之间间隔且正对设置。所述第四连接部16与所述第二支撑部14之间连接设置,且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2间隔且正对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11与第三连接部15之间通过所述第一支撑部13、所述第二连接12与第四连接部16之间通过所述第二支撑部14在沿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11的下表面方向上具有相同的间隔H。如图3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及的“沿远离第一连接部的下表面的方向、沿远离第二连接部的下表面的方向分别指的是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下表面、第二连接部的下表面的方向。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部11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4的上表面共面。所述的上、下以图3为参考说明。
为了使得结构精细、整体性强以适应狭窄的安装环境,所述第一支撑部1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1一端、第三连接部15的一端连接设置,所述第二支撑部1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2的一端、所述第四连接部16的一端连接设置,从而也能够避免了其中一个端部与另一主体部分表面连接而使得另一个端部突出而产生的尖端放电等影响稳定电连接的问题。
为了使得整体结构精细、占用空间较小,所述第三连接部15通过所述第一支撑部13设置为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1平行且正对,所述第四连接部16通过所述二支撑部14设置为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2平行且正对。
为了便于实现激光焊接,以将第一连接部11的第一连接孔111、第二连接部12的第二连接孔121分别与与对应电池电极焊接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15开设有第一引导通孔151,所述第四连接部16开设有第二引导通孔161。所述第一引导通孔151设置为与所述第一连接孔111正对设置。所述第二引导通孔161设置与所述第二连接孔121正对设置。
为了能够实现夹持以便于实现精准的焊接,所述第一引导通孔151的孔壁开设有第一夹持孔152。所述第二引导通孔161的孔壁开设有第二夹持孔162。所述第一夹持孔152可以与所述第一引导通孔151相交设置。所述第二夹持孔162可以与所述第二引导通孔161相交设置。所述第一夹持孔152、第二夹持孔162的数量、形状及大小只要便于相应夹具或治具实现夹持即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孔152、第二夹持孔162分别为两个,且设置在对应第一引导通孔151、第二引导孔162的平分线的两端。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安装,所述第一连接孔111、第二连接孔121分别为圆孔。为了便于实现稳固的环绕激光焊接,所述第一引导通孔151、第二引导通孔161分别为圆孔。为了实现稳固夹持,所述第一夹持孔152、第二夹持孔162分别为圆孔。
请一并参阅图6,所述第三连接部15与所述第四连接部16之间连接设置。所述第三连接部15、第四连接部16能够保证电流具有较大的流通通道,从而使得所述连接件100具有较高的导电性能。可以想到的是,导体的横截面面积越大,则相应的导电能力越强。具体地,在电流沿着导体的长度方向流动时,而导体为板材结构(即厚度不变)的前提下,该导体的导电能力与导体的宽度呈正相关关系。特别地,在有的连接结构中,其中部连接区域开设有通孔而形成栅格状态以获得一定的弹性形变能力,该种连接结构也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称之为“软巴”。相比此种连接结构,其栅格部分损失了电流导通的宽度(或面积),从而减弱其导电性能。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接部15与第四连接部16之间没有开设通孔而为一整块平板结构,即相应为“硬巴”。因而,所述第三连接部15、第四连接部16之间的能够获得较大的导电宽度(或面积),从而具有了较高的导电性能。
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6,为了便于实现稳固的安装,所述连接件100还包括安装部17。所述安装部17至少为一个。所述安装部17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部11、第二连接部12、第三连接部15及第四连接部16中的任意一个上。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稳固稳固连接或能够获得多种连接方式,所述安装部17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部11、第二连接部12、第三连接部15第四连接部16上。所述安装部17设置为沿第一连接部11到第二连接部12的延伸方向上或该延伸方向的反向突出设置。为了精简结构且便于实现安装,譬如将所述连接件100连接在壳体上时,所述安装部17可以设置为平板状,以便于插设在壳体上或与壳体上的卡扣卡接配合。
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6,为了便于与外部导线、连接端子或元器件实现稳固的电性连接,所述连接件100还包括突出连接端18。所述突出连接端18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部14上且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4采用相同的具有较小电阻率的第二导电材料,从而获得较佳的连接性能。为了进一步实现稳固连接,所述突出连接端18的两侧开设有缺口181。此处,“两侧”指的在该突出连接端18突出与所述连接件100的延伸方向的两侧。所述缺口181的深度及数量根据连接需要而选择。
请继续参阅图6,为了节省材料成本,所述连接件100在一个如图中虚线框示出的横截面S的一侧(沿箭头T3方向)为第一金属材质,在该横截面的另一侧(沿箭头T4方向)为第二金属材质。具体地,该横截面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1、第三连接部15相交且垂直。为了获得尽可能强的导电性能,电阻率小的第二金属材质具有大于电阻率大的第一金属材质的面积。需要说明的是,图示中箭头T4、T3所指出的方向即所述第一连接部11到第二连接部12的延伸方向。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包括电池(图中未示出)及所述的连接件100。所述电池包括电极。所述电池可以任意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蓄能装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池为用于驱动汽车的电池。所述电极可以为正极、负极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电极设置为与所述连接件100电性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及的“上”与“下”、“左”与“右”等是相对概念,仅用于结合图示中观察方向以便于说明。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连接件100的第一连接部11与第二连接部12之间通过第三连接部15、第四连接部16实现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15、第四连接部16能够完全连接而获得较大的横截面面积,从而具有较强的导电性能,进而使得第一连接部11、第二连接部12具备了获得较大形变能力的设计空间而无需考虑横截面面积的限制。因而,所述连接件100具有导电性能强且形变能力强的特点。所述电池模组通过采用所述连接件100而相应获得了更强、更稳定的性能。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11与第二连接部12之间间隔设置,即完全没有直接连接结构,从而具有了最优的形变设计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11与第三连接部15平行且正对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12与所述第四连接部16平行且正对设置能够实现使得所述连接件100的整体结构整体性强、占用空间小而能够适应较狭窄的安装环境。所述第一支撑部1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1的一端、所述第三连接部15的一端之间连接设置、所述第二支撑部1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2的一端、所述第四连接部16的一端之间连接设置,从而不仅使得结构较精细且获得了较稳定的导电性能。所述连接件100采用不同的第一金属与第二金属制成,不仅能够与不同电池电极通过相同金属连接以避免不同金属之间的连接所产生的电势差而导致的腐蚀及增加了焊接难度和成本,并且不同种材料焊接稳定性较差.而整体材质上,所述电阻率大的第一金属具有小于电阻小的第二金属的面积(或体积),从而获得较佳的导电性能。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不用于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精神内的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都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21)

1.一种连接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可用于与一个电池电极连接;
第二连接部,该第二连接部可用于与另一个电池电极连接;
第一支撑部,该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连接设置;
第二支撑部,该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连接设置;
第三连接部,该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之间连接设置;
第四连接部,该第四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之间连接设置;
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四连接部之间连接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自所述第一支撑部起分别沿第一延伸方向和第三延伸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三延伸方向形成小于180度的夹角;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自所述第二支撑部起分别沿第二延伸方向和第四延伸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延伸方向和所述第四延伸方向形成小于180度的夹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部设置为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平行且正对;和/或
所述第四连接部设置为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平行且正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在沿远离该第一连接部的下表面方向上设置为具有间隔;和/或
该第四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在沿远离该第二连接部的下表面方向上设置为具有间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中的至少一个为弯折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在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分别突出所述平面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该第一连接孔设置为可套设在一个电池电极上以与该电池电极连接;和/或
所述第二连接部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孔,该第二连接孔设置为可套设在另一个电池电极上以与该电池电极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孔的孔壁为铝材结构;所述第二连接孔的孔壁为铜材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部上开设有第一引导通孔,该第一引导通孔设置为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一连接孔相正对以引导激光将该第一连接孔的孔壁与电池电极焊接连接;
所述第四连接部上开设有第二引导通孔,该第二引导通孔设置为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二连接孔相正对以引导激光将该第二连接孔的孔壁与电池电极焊接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通孔的孔壁上相正对设置有一对第一夹持孔,该一对第一夹持孔设置为可与治具或夹具夹持配合;
所述第二引导通孔的孔壁上相正对设置有一对第二夹持孔,该一对第二夹持孔设置为可与治具夹持配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突出连接端,所述突出连接端突出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上以可与外部元器件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及第四连接部中的至少一个在沿第一连接部到第二连接部的延伸方向或其反向上突出设置有安装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设置为平板状,该平板状设置为可插设在插槽或与卡扣卡接配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一支撑部及第三连接部在同一个横截面的靠近第二连接部的一侧均为第二金属材质结构,而在该同一个横截面的远离第二连接部的一侧均为第一金属材质结构。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至少部分为第一金属材质结构,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至少部分为第二金属材质结构,所述第一金属与第二金属为不同金属。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具有大于所述第二金属的电阻率。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为铝,所述第二金属为铜。
19.根据权利要求16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部的至少部分为第一金属材质结构,所述第四连接部的至少部分为第二金属材质结构,所述第一金属与第二金属为不同金属。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一体冲压件。
21.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及权利要求1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件,所述电池包括电极,所述连接件设置为与所述电极电性连接。
CN201620018419.4U 2016-01-10 2016-01-10 连接件及电池模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2825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018419.4U CN205282556U (zh) 2016-01-10 2016-01-10 连接件及电池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018419.4U CN205282556U (zh) 2016-01-10 2016-01-10 连接件及电池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282556U true CN205282556U (zh) 2016-06-01

Family

ID=560670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018419.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282556U (zh) 2016-01-10 2016-01-10 连接件及电池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282556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84562A (zh) * 2016-12-13 2017-05-31 芜湖天量电池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池的电连接组件
CN107732607A (zh) * 2016-08-12 2018-02-23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引线框架、连接组件、信号采样装置及电池包
CN109390543A (zh) * 2017-08-08 2019-02-26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汇流条模块和电池组
CN110100329A (zh) * 2016-12-22 2019-08-06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汇流条、蓄电模块以及布线模块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32607A (zh) * 2016-08-12 2018-02-23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引线框架、连接组件、信号采样装置及电池包
CN107732607B (zh) * 2016-08-12 2024-04-09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引线框架、连接组件、信号采样装置及电池包
CN106784562A (zh) * 2016-12-13 2017-05-31 芜湖天量电池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池的电连接组件
CN110100329A (zh) * 2016-12-22 2019-08-06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汇流条、蓄电模块以及布线模块
CN110100329B (zh) * 2016-12-22 2022-01-11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汇流条、蓄电模块以及布线模块
CN109390543A (zh) * 2017-08-08 2019-02-26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汇流条模块和电池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282556U (zh) 连接件及电池模组
CN201097406Y (zh) 电连接器
CN201797097U (zh) 一种电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CN101728682A (zh) 一种多通路连接器
CN202513302U (zh) 一种用于电力传输连接的铜铝复合接线端子
CN201681991U (zh) 一种电池及其连接片
CN201029173Y (zh) 电连接器
CN204946991U (zh) 电池组
CN103872501B (zh) 电连接器
US20160379766A1 (en) In-line reed relay and integrated circuit board
CN205985434U (zh) 一种鱼眼端子
CN209843825U (zh) 一种转接板组件及电池
CN106252950A (zh) 一种预防排针连接器排针脱落的方法
CN203589300U (zh) 电连接器
CN201126879Y (zh) 一种电连接端子
CN203445177U (zh) 电池组的电力输出装置和单电池的电力输出装置
CN203690395U (zh) 一种动力电池连接件及其动力电池组
CN202523732U (zh) 接线盒
CN201130730Y (zh) 板对板电连接器以及使用该连接器的线路板组合
CN206388887U (zh) 新型钛铜带
CN213124808U (zh) 一种焊接式连接器
CN219917053U (zh) 熔断器
CN207398421U (zh) 一种装配式房屋墙体的电气连接模块
CN205016728U (zh) 电连接器
CN217036060U (zh) 一种控制器及电动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601

Termination date: 2021011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