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263483U - 一种动力接收单元,处理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动力接收单元,处理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263483U
CN205263483U CN201521070669.4U CN201521070669U CN205263483U CN 205263483 U CN205263483 U CN 205263483U CN 201521070669 U CN201521070669 U CN 201521070669U CN 205263483 U CN205263483 U CN 2052634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receiving
power
acceptance division
main part
wheel h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107066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金莲
曹辉
马海龙
杨妙玲
熊志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sida Limited by Share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Aipeik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Aipeik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Aipeik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107066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2634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2634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2634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动力接收单元,用于一种可拆卸地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处理盒中,包括动力接收部件,动力接收部件包括主体部分以及动力接收部,所述主体部分具有回转轴线,动力接收部与所述主体部分连接,动力接收单元还包括一个控制机构,控制主体部分沿其回转轴线方向滑动,并使动力接收部相对于主体部分进行活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用以解决在处理盒安装时受到图像形成装置内结构限制时,所述的处理盒仍能够顺利进行安装,所述的动力接收部件能够顺利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内驱动部件啮合传递动力。

Description

一种动力接收单元,处理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力接收单元,用于一种可拆卸地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处理盒中,尤其涉及一种包括该动力接收单元的处理盒以及包括该处理盒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成像装置包括复印机、激光打印机以及类似设备。电子成像装置通常包括主体以及可拆卸的安装到主体内的处理盒。
处理盒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显影剂、送粉单元、显影单元、感光单元、清洁单元、以及动力接收单元等。当处理盒安装到主体中时,在主体内设置的驱动部件与处理盒的动力接收单元相啮合,从而将旋转力传递到处理盒内,带动显影单元、感光单元等转动,进行显影工作。
电子成像装置通过采用处理盒和主体可分离的结构,当处理盒内的显影剂用完时,使用者可以很方便的更换处理盒、或对设备进行维护,而无需依赖专业的服务人员,改进了用户对电子成像装置维护的可操作性。
如图1所示,处理盒200安装到主体100中的方向(X方向)一般与处理盒200的长度方向垂直,而处理盒上与主体100中的驱动部件相啮合的动力接收单元却设置在处理盒沿长度方向的一端。如中国专利201010585490.8中提及的技术方案,为了方便处理盒的动力接收单元与主体的驱动部件的啮合,通常将驱动部件或动力接收单元设置成可伸缩结构。当处理盒安装到主体中后,驱动部件伸出与动力接收单元啮合,或者是动力接收单元伸出与驱动部件啮合,从而达到将旋转力从主体传递到处理盒中的目的。
但是,在一些图像形成装置中,局限于主体内部的空间,使动力接收单元能够伸缩的距离很小,或者,主体内部的一些部件阻挡动力接收单元的伸缩,导致处理盒安装到主体后,动力接收单元无法与驱动部件啮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动力接收单元,以解决现有动力接收单元因能够伸缩的距离很小而导致无法与驱动部件啮合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动力接收单元,用于一种可拆卸地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处理盒中,包括动力接收部件,所述动力接收部件包括主体部分以及动力接收部,所述主体部分具有回转轴线,所述的动力接收部与所述主体部分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接收单元还包括一个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控制所述主体部分沿其回转轴线方向滑动,并使所述的动力接收部相对于所述主体部分进行活动。
所述动力接收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分的一端上,所述动力接收单元还包括中间连接部件,所述动力接收部通过中间连接部件与所述主体部分连接。
所述的主体部分上沿与其回转轴线垂直的方式上设置有第四孔,所述的中间连接部件为第一连接件,所述动力接收部上设置有第三孔,所述动力接收部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穿过所述第四孔和第三孔与所述主体部分铰接于第二铰接点。
所述的中间连接部件包括第一摆动件以及第二摆动件,所述动力接收部与所述第一摆动件铰接,所述第一摆动件与所述第二摆动件铰接,所述第二摆动件与所述主体部分铰接。
所述主体部分端部沿轴向设置有第一滑槽,所述动力接收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滑槽内。
所述的主体部分端部设置有导轨,所述动力接收部上设置有第二滑槽,所述导轨与所述第二滑槽配合,所述动力接收部可沿所述导轨滑动。
所述主体部分的端部还设置有一个第三滑槽,还包括一个第五弹性件设置在所述第三滑槽内。
所述动力接收部上还设置有第七孔,还包括一个第五连接件穿过所述第七孔,并通过所述第五连接件与所述第三滑槽连接,所述的第五弹性沿所述动力接收部件的轴线方向一端与所述第三滑槽的内表面抵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五连接件抵接。
所述的主体部分上的外圆周上设置有凸台,所述的控制机构上的一部分与所述凸台抵接。
所述的控制机构上设置一个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与所述凸台抵接,并通过所述倾斜面控制所述凸台沿所述动力接收部件的回转轴线方向上滑动。
还包含一个具有回转轴线的轮毂,所述的动力接收部件沿所述轮毂轴线方向设置于所述轮毂中。
所述轮毂上沿其轴线方向上设置有伸出部,所述伸出部固定设置在所述轮毂上。
所述伸出部为一对,所述一对伸出部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间隙沿所述轮毂回转轴线方向贯穿所述轮毂。
所述动力接收部件沿所述轮毂的回转轴线设置于在所述间隙中。
所述伸出部的端部上沿与所述轮毂回转轴线垂直的方向上设置有第一孔,所述的动力接收部设置有第二孔,所述的动力接收部通过一个第二连接件穿过所述第一孔和第二孔与所述伸出部铰接于第一铰接点。
还包括第三摆动件,所述第三摆动件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摆动件和第二摆动件的一端铰接,另一端与所述伸出部上的第一孔铰接。
所述动力接收部件在所述控制机构控制下沿所述动力接收部件回转轴线方向滑动的同时,所述的动力接收部绕所述第一铰接点在所述回转轴线所在的一个平面内摆动。
所述控制机构控制所述动力接收部件沿轴向滑动的同时,所述动力接收部在所述第一滑槽内沿所述轴线方向滑动。
所述的主体部分上沿径向方向设置有传递部,所述轮毂内圆周方向上设置有受力部,所述传递部与所述受力部啮合传递动力。
所述的主体部分沿其径向方向上还设置有限位部,用于与所述轮毂的垂直于所述回转轴线的一个表面抵接,以限制所述动力接收部件沿所述轮毂轴线方向的活动距离。
还包括一个第二弹性元件,沿轴向套设与所述主体部分上,并设置在所述限位部与所述轮毂的下底面之间。
所述处理盒包括前述任一所述的一种动力接收单元。
所述的处理盒包括壳体,所述动力接收单元沿所述处理盒的纵向方向设置,所述控制机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沿所述处理盒的纵向方向看,所述控制机构与所述轮毂在所述轮毂的回转轴线的方向上的投影至少有部分重叠。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前述任一所述的处理盒。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上还设置有驱动部件,所述驱动部件上设置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动力接收部啮合传递动力。
所述驱动部件在所述动力接收部件沿轴向滑动的过程中,与所述第一摆动件和第二摆动件抵接,并迫使所述第一摆动件和第二摆动件活动。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由于动力接收单元还包括一个控制机构,控制所述主体部分沿其回转轴线方向滑动,并使所述的动力接收部相对于所述主体部分进行活动。可以解决在处理盒安装时受到图像形成装置内结构限制时,所述的处理盒仍能够顺利进行安装,所述的动力接收部件能够顺利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内驱动部件啮合传递动力。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所述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示意图;
图2所示为实施例一涉及的动力接收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实施例一涉及的动力接收部结构示意图;
图4a、图4b所示为实施例一涉及的动力接收部件结构示意图;
图5a、5b所示为实施例一涉及的传递部件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为实施例一涉及的动力接收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7a、图7b所示为实施例一涉及的动力接收单元与驱动部件啮合过程示意图;
图8a、图8b所示为实施例二涉及的动力接收部结构示意图;
图9a、图9b所示为实施例二涉及的动力接收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10a、图10b所示为实施例二涉及的动力接收单元与驱动部件啮合过程示意图;
图11所示为本实施例二涉及的动力接收单元与驱动部件啮合过程示意图;
图12所示为实施例二涉及的动力接收部件的俯视图;
图13所示为实施例三涉及的动力接收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14所示为实施例三涉及的动力接收部件结构示意图;
图15所示为实施例三涉及的主体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6所示为实施例三涉及的动力接收部结构示意图;
图17所示为实施例三涉及的第一摆动件结构示意图;
图18所示为实施例三涉及的第二摆动件结构示意图;
图19a、图19b所示为实施例三涉及的动力接收部件结构示意图;
图20所示为实施例三涉及的传递部件结构示意图;
图21a、图21b所示为实施例三涉及的动力接收单元与驱动部件啮合过程示意图;
图22所示为实施例四涉及的动力接收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23所示为实施例四涉及的传递部件结构示意图;
图24所示为实施例四涉及的动力接收部件结构示意图;
图25a、图25b所示为实施例四涉及的动力接收单元与驱动部件啮合过程示意图;
图26所示为现有技术中动力接收部件伸缩控制机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2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的动力接收单元包括动力接收部件210、传递部件280、第二弹性件250、以及第三连接件260。
如图4a、图4b所示,动力接收部件210包括主体部分210a、动力接收部220以及连接主体部分210a和连接所述动力接收部和所述主体部分的中间连接部件。所述中间连接部件为第一连接件230。主体部分210a包括装配端212、凸台213、定位块214、避让槽215以及通孔216。动力接收部件210沿Y方向的一端为装配端212,通孔216设置在动力接收部件210上与装配端212相对的一端;避让槽215在动力接收部件210的外圆周上沿动力接收部件210的回转轴线方向设置(图示Y方向为沿回转轴线的方向);在装配端212上还设置有第四孔212a。如图3所示,动力接收部220包括接触部220a、第一连接部220b以及第二连接部220c,第一连接部220b上设置有第三孔220e,第二连接部220c上设置有第二孔220d。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通过上述结构可知,本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动力接收部通过中间连接部件所述主体部分铰接形成联动的结构。
如图5a、图5b所示,传递部件280为圆筒形结构的轮毂,其外表面设置有齿轮281,其内壁286的横截面为非圆形状,内壁286的底部284上设置有开口285。在内壁286沿轮毂280的回转轴线方向上还设置有一对伸出部283,伸出部283沿轮毂280的回转轴线方向伸出,并且伸出部283沿Y方向的一端为连接端282,连接端282上设置有第一孔282a。所述一对伸出部283之间设置有间隙,该间隙沿轮毂280回转轴线方向贯穿轮毂280。优选地,动力接收部件210的定位块214设置在所述轮毂280的内壁286中与所述内壁286配合传递动力,因而,所述定位块214为传递部,所述内壁286为受力部。
如图2、图6所示,上述各部件之间的装配关系为:所述的动力接收部220通过一个第一连接件230穿过所述第三孔220e和第四孔212a与所述动力接收部件210的主体部分210a铰接于第二铰接点231,所述的动力接收部220可以相对于所述主体部分210a朝向所述主体部分210a的回转轴线方向摆动。将动力接收部件210沿Y方向的反向安装到轮毂280中,伸出部283会进入到避让槽215中,并且,随着动力接收部件210相对于轮毂280沿Y方向移动,伸出部283可在避让槽215中滑动。当动力接收部件210沿Y方向移动到适当位置后,动力接收部件210设置有通孔216的一端会穿过轮毂280的底部284的开口285,定位块214进入到轮毂280的内壁中,由于定位块214与轮毂280的内壁286在与Y方向垂直平面上的横截面基本相同,当定位块214进入到内壁286中后,使动力接收部件210相对于轮毂280只能在Y方向上移动,当动力接收部件210从图像形成装置接收旋转动力后,会带动所述轮毂280转动。
当动力接收部件210相对于轮毂280沿图示Y方向移动到适当位置时,所述的动力接收部220通过一个第二连接件240穿过所述第一孔282a和第二孔220d与所述伸出部283铰接于第一铰接点241,力接收部220可绕着第一铰接点241相对于伸出部283摆动,且第二连接件240在第一孔282a内可相对于连接端282沿与第二孔220d的回转轴线垂直的方向移动。
第二弹性件250从轮毂280沿Y方向的反向的一侧套接到动力接收部件210上,第三连接件260穿过通孔216与动力接收部件210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件260作为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动力接收部件210沿轮毂280的轴向活动量,防止所述动力接收部件210从所述轮毂280脱出。第二弹性件250的一端抵接在轮毂280上,另一端与第三连接件260抵接。在第二弹性件250的弹性力作用下,动力接收部件210受到一个沿Y方向反向的作用力,使动力接收部件210处于收缩状态。
动力接收部220通过第二连接件240与所述伸出部283铰接,所述动力接收部220通过第一连接件230与所述动力接收部件210上的装配端212铰接,所述第二连接件240的位置比第一连接件230的位置更靠近于动力接收部件210的回转轴线。当动力接收部件210处于收缩位置时,所述第一连接件23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40平行设置,如图7a所示。
当将处理盒200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100中后,动力接收单元随着处理盒200一起沿着X方向移动到动力接收部件210的回转轴线与主体100内设置的驱动部件900的回转轴线基本同轴的位置。处于收缩状态的动力接收部件210在随处理盒200移动的过程中不会与驱动部件900接触。另外,本技术方案还提供一个伸缩控制机构,用于控制动力接收部件210的沿轴向方向的进行伸出。如图7a、图7b所示,110为伸缩控制机构,用于接收外部作用力F。所述的伸缩控制机构110上设置有用于形成高度差的倾斜面110c,所述动力接收部件210的外周向上设置有凸台213,所述凸台213与所述倾斜面110c抵接;通过作用力F使伸缩控制机构110沿X方向的移动,从而迫推所述动力接收部件210Y方向伸出;此时,所述的第二连接件240与所述伸出部283配合,被限制轴向方向的活动,而所述动力接收部件210相对于所述伸出部283沿轴向移动,所述的动力接收部220在所述第二连接件240的牵拉下,绕所述第一连接件230摆动;所述的动力接收部220的接触部220a向靠近所述驱动部件900的端部移动,当所述动力接收部220摆动到位之后,所述接触部220a与所述驱动部件900的上突出部901啮合。
当需要从主体100中取出处理盒200时,伸缩控制机构110沿X方向的反向移动,倾斜面110c对凸台213的迫推作用消失,在第二弹性件250的作用下,动力接收部件210开始收缩,即伸出部283相对于动力接收部件210沿Y方向移动,伸出部则动力接收部220的接触部220a沿Y方向的反向摆动,动力接收部件210与驱动部件900脱离啮合。
实施例二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本实施例采用另外一种结构的动力接收单元,使处理盒能够顺利的安装到主体中,或从主体中取出。
如图9a所示,动力接收单元包括动力接收部件210、第四连接部件270、第四弹性件500、传递部件280、以及第三连接部件260。传递部件280为圆筒状轮毂,其圆周表面设置有齿轮,其内表面设置有限位滑槽287。动力接收部件210包括主体部分210a和动力接收部320,一对相互对称的动力接收部320设置在主体部分210a沿Y方向的一端,动力接收部320的中间连接部320b与所述主体部分210a的装配端212通过连接件铰接,动力接收部320可相对于所述动力接收部件210绕铰接点320e摆动。如图8a、图8b所示,动力接收部320,包括第一接触部320a、中间连接部320b、第二接触部320c以及受拉部320d。第一接触部320a和第二接触部320c的结构基本相同,第一接触部320a和第二接触部320c设置成设定的角度,优选地,大致为相互垂直设计。如图9b所示,所述动力接收部件210上的两个动力接收部320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弹性件400,第一弹性件400的两端与动力接收部320的受拉部320d连接,使受拉部320d受到一个与动力接收部件210的回转轴线方向垂直的作用力,该作用力使动力接收部320在自然状态下第一接触部320a朝Y方向伸出,第二接触部320c朝向远离动力接收部件210的回转轴线方向伸出。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弹性件400为拉簧。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采用动力接收部320与主体部分210a通过弹性连接,或在主体部分210a上设置扭簧等方式,使动力接收部320在自然状态下第一接触部320a沿Y方向伸出。
如图9a所示,上述各零部件的装配关系为:将第四弹性件500套接在动力接收部件210上,将动力接收部件沿Y方向的反向安装到轮毂280中,动力接收部件210穿过轮毂280底部的通孔,从而使动力接收部件210与轮毂280的回转轴线基本同轴动力接收部件传递部件。第四连接件270穿过动力接收部件210上的通孔,并且第四连接件270的两端位于轮毂280内壁的限位滑槽287内,限位滑槽287对动力接收部件210相对于轮毂280的转动角度做出限制,从而将旋转力从动力接收部件210传递到轮毂280中。第四弹性件500的一端抵接在轮毂上,另一端抵接在第四连接件270上,从而对动力接收部件210施加一个沿Y方向的力,使动力接收部件沿Y方向伸出。在动力接收部件210位于轮毂280下方的部分还设置有第三连接件260,所述第三连接件260作为限位部防止动力接收部件210与沿Y方向移动的距离过大,导致动力接收部件210与轮毂280脱离。在第四连接件270和轮毂280的内壁之间还设置有第四弹性件500,第四弹性件500的一端抵靠在第四连接件270上,另一端抵靠在轮毂280的上,进而对动力接收部件210施加一个朝向Y方向的弹性力,使动力接收部件210沿Y方向伸出。在所述动力接收部件210与所述轮毂280配合传递动力时,所述第四连接件270为传递部,所述轮毂内圆周上设置的限位滑槽287为受力部与所述传递部配合传递动力。
当处理盒200安装到主体100中后,如图10a所示,第一接触部320a会与驱动部件900的传递端910接触,第一接触部320a受到所述驱动部件900的传递端910迫推回转轴线绕铰接点320e摆动,第二接触部320c则翻转。当所述处理盒安装到位之后,所述动力接收部件210处于与所述驱动部件900基本同轴的位置,所述第一接触部320a处于所述传递端910的底部,所述的驱动部件900周向上设置的突出部901与所述第二接触部320c啮合;而处于对称方向上的另一个动力接收部320没有受力的作用,没有发生摆动,驱动部件900上的另一突出部901与所述另一动力接收部320的第一接触部320a啮合,如图10b所示。
当沿与所述X相反的方向拆卸处理盒200时,如图11所述,所述驱动部件900迫推所述动力接收部320绕铰接320e点转动,所述第二接触部320c转动后,所述第一接触部320a翻转向上,所述的动力接收部件210与所述驱动单元900脱离啮合。
在动力接收部件210与驱动部件900啮合的过程中,如图11所示,由于第一接触部320a和第二接触部320c之间角度太小,可能导致驱动部件900在挤压第一接触部320a时卡在第一接触部320a和第二接触部320c之间。本实施例通过将动力接收部件210设置成可伸缩的结构,当驱动部件900卡在第一接触部320a和第二接触部320c之间时,通过动力接收部件210沿Y方向的收缩,可以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
图12所示为动力接收部件210的俯视图。为了方便动力接收部320与驱动部件900啮合后传递动力,如图12所示,可将动力接收部320错开布置,从动力接收部件210的回转轴线方向上看,动力接收部320分布在动力接收部件210的两侧,两动力接收部320在动力接收部件210的圆周上间隔180度,第一接触部320a的摆动方向相互平行,但并不朝向动力接收部件210的回转轴线方向。
实施例三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本实施例采用另外一种结构的动力接收单元,使处理盒能够顺利的安装到主体中,或从主体中取出。
如图13、图14所示,动力接收单元包括动力接收部件210、传递部件280、第二弹性件250、第三连接件260、以及第四连接件270。
所述动力接收部件210还包括主体部分210a,动力接收部420,以及中间连接部件将所述动力接收部420与所述主体部分210a连接。所述的中间连接部件包括第一摆动件421、第二摆动件422;所述动力接收部件还包括、第五连接件217、第六连接件218、第七连接件219以及第五弹性件290。主体部分210a上设置有凸台213、圆孔261和圆孔271。
如图15、图16所示,主体部分210a的装配端212上设置有第五孔212e、第一滑槽210b、以及第六孔212d,第一滑槽210b的侧壁上设置有导轨212c,导轨212c的长度方向与动力接收部件210的回转轴线基本平行。动力接收部420上设置有第二滑槽420b和第七孔420a,第二滑槽420b的长度方向与动力接收部件210的回转轴线基本平行。
如图17、图18所示,第一摆动件421上设置有第八孔421a和第九孔421b,第二摆动件422上设置有第十孔422a和第十一孔422b。
如图19a、19b所示,上述动力接收部件210的各零件啮合关系为:第二摆动件422的第十孔422a与动力接收部件210的第五孔212通过第七连接件219连接,第二摆动件422可相对于动力接收部件210摆动;第二摆动件422的第十一孔422b与第一摆动件421的第八孔421a通过第六连接件218连接,第一摆动件421可相对于第二摆动件422摆动;动力接收部420沿着动力接收部件210的第一滑槽210b安装到动力接收部件210上,通过动力接收部420的第二滑槽420b与主体部分210a的导轨212c的配合,使动力接收部420可相对于动力接收部件210在第一滑槽210b内沿Y方向伸缩;第一摆动件421的第九孔421b与动力接收部420的第七孔420a通过第五连接件217连接,且第一摆动件421与动力接收部420可发生相对摆动;与动力接收部420连接的第五连接件217的两端位于第五孔212e内,可随着动力接收部420的移动,而在第五孔212e内沿动力接收部件210的回转轴线上下移动。第五弹性件290设置在第五孔212e内,所述的第五孔设置成一个长孔(如图15所示),第五弹性件290的一端抵靠在所述长孔212e的内壁上,另一端抵靠在第五连接件217的外圆周面上,第五弹性件290对动力接收部420施加一个沿Y方向反向的作用力,使动力接收部420沿Y方向收缩,即所述的动力接收部420可在所述长孔212e内滑动,所述长孔212e为第三滑槽。动力接收部件210、第二摆动件422、第一摆动件421以及动力接收部420构成连杆机构,当第二摆动件422相对于动力接收部件210发生摆动时,会带动动力接收部420沿第一滑槽210b在Y方向上进行伸缩。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通过上述结构可知,本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动力接受部通过中间连接部件所述主体部分铰接形成联动的结构。
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也可以采用其它方式使动力接收部420自然状态下处于收缩状态。如在两个第二摆动件422之间设置一拉簧,拉簧对第二摆动件422施加一朝向动力接收部件210的回转轴线方向的力,同样可以实现动力接收部件在自然状态时,动力接收部420处于收缩状态。
如图20所示,传递部件280为圆筒状轮毂,轮毂280的外表面设置有齿轮,内表面设置有限位滑槽287,在轮毂280内壁的底部还设置有圆孔288。
如图13至21所示,上述动力接收单元的各部件的装配关系为:第四连接件270插入到动力接收部件210的圆孔271中,将动力接收部件210安装到轮毂280中,动力接收部件210设置有圆孔261的一端插入到轮毂280内壁底部的圆孔288内;随着动力接收部件210安装到轮毂280内,第四连接件270的两端也移动到轮毂280内壁上的限位滑槽287内,限位滑槽287为受力部,对动力接收部件210相对于轮毂280的转动角度进行限制;第二弹性件250从轮毂280沿Y方向反向的一侧安装到动力接收部件210,第三连接件260穿过动力接收部件210的圆孔261,使第二弹性件250的一端抵靠在轮毂280上,另一端抵靠在第三连接件260上。第二弹性件250对动力接收部件210施加一个沿Y方向反向的弹性力,使动力接收部件210沿Y方向的反向收缩。
当处理盒200安装到主体100中时,动力接收部件210与驱动部件900不会发生接触。如图21a所示,当处理盒200安装到主体100中后,动力接收部件210的回转轴线与驱动部件900的回转轴线基本同轴。通过伸缩控制机构110的作用,使动力接收部件210沿Y方向伸出。如图21b所示,当动力接收部件210伸出一定距离后,驱动部件900的传递端910会与第二摆动件422接触,从而推动第二摆动件422朝向背离动力接收部件210的回转轴线方向摆动,进而推动动力接收部420沿Y方向伸出与驱动部件900啮合。
当取出处理盒200时,控制机构110使动力接收部件210沿Y方向的反向收缩,驱动部件900的传递端910对第二摆动件422的作用力消失,动力接收部420在第五弹性件290的作用下沿Y方向收缩。
实施例四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本实施例采用另外一种结构的动力接收单元,使处理盒能够顺利的安装到主体中,或从主体中取出。
本实施例结合实施例一中的传递部件280和实施例三中的动力接收部件210,形成一种新的结构的动力接收单元。如图22所示,动力接收单元包括动力接收部件210、传递部件280,以及中间连接部件。所述的中间连接部件包括第一摆动件421,第二摆动件422,还包括第三摆动件289;所述的动力接收单元还包括第三连接件260、第四连接件270、以及第二弹性件250。
如图23所示,传递部件280为圆筒状的轮毂,轮毂280外表面上设置有齿轮,内壁上设置有限位滑槽287,内壁的底部设置有圆孔288,伸出部283设置在传递部280上,沿轮毂280的回转轴线方向伸出,伸出部283沿Y方向的一端为连接端282,连接端282上设置有连接孔282b。
如图22所示,动力接收部件210的结构与实施例三中的动力接收部件的结构类似,包括动力接收部420、第一摆动件421、第二摆动件422以及主体部分210a。上述各部件之间的装配关系可参考实施例三中动力接收部件210的装配关系。其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动力接收部件210不需要设置第五弹性件290,并且,在主体部分210a的外周上设置有避让槽215。此外,还设置有第三摆动件289,第三摆动件289两端分别设置有第十二孔289a和第十三孔289b。
如图22至图25所示,上述动力接收单元各部件的装配关系为:第四连接件270插入到动力接收部件210的圆孔271中,将动力接收部件210安装到轮毂280中,动力接收部件210设置有圆孔261的一端插入到传递部280开口底部的圆孔288,伸出部283进入到动力接收部件210的避让槽215内,第四连接件270的两端卡在设置在传递部280内壁上的限位滑槽287内,限位滑槽287为受力部,对动力接收部件210相对于轮毂280的转动角度进行限制;在动力接收部件210位于轮毂280沿Y方向反向一侧的部分套接第二弹性件250,第三连接件260穿过动力接收部件210的圆孔261,使第二弹性件250的一端抵靠在轮毂280上,另一端抵靠在第三连接件260上。第二弹性件250对动力接收部件210施加一个沿Y方向反向的弹性力,使动力接收部件210沿Y方向的反向收缩,将第三摆动件289的第十二孔289a与伸出部283的连接端282的连接孔282b铰接,第三摆动件289可绕着连接孔282b相对于伸出部283转动,将第三摆动件289的第十三孔289b与第一摆动件421的第十孔422b以及第一摆动件421的第八孔421a通过第六连接件218连接,第三摆动件289可绕着第六连接件218相对于第一摆动件421或第二摆动件422摆动。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将第三摆动件289的一端与第一摆动件421或第二摆动件422连接,且第三摆动件289可相对于第一摆动件421或第二摆动件422摆动,同样可以满足上述要求。或者,直接将伸出部283的连接端282与第一摆动件421或第二摆动件422连接,且第一摆动件421或第二摆动件422与连接端282的连接点可以相对于连接端282沿与动力接收部件210回转轴线垂直的方向移动。
如图25a所示,当未受到外力作用时,在第二弹性件250的作用下,动力接收部件210和动力接收部420处于收缩状态,动力接收单元随着处理盒200安装到主体100的过程中与驱动单元900不发生接触,如图21a所示。如图25b所示,当处理盒200安装到主体100之后,伸缩控制机构110推动动力接收部件210沿Y方向伸出时,由于伸出部283与轮毂280的相对位置固定,与伸出部283的连接端282连接的拉杆284沿Y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因此,随着动力接收部件210的伸出,拉杆284会对第五连接件218施加一个作用力,使第五连接件218向远离动力接收部件210的回转轴线方向摆动,进而推动动力接收部420沿Y方向伸出,与驱动部件900啮合。
当需要从主体100中取出处理盒200时,动力接收部件210与驱动部件900脱离啮合的过程与上述的啮合过程相反。控制机构110施加给所述的动力接收部件210的作用力消失,所述的动力接收部件210受到第二弹性件250的回弹力作用,使所述动力接收部件210回缩,此时,拉杆284不对所述的第五连接件218施加拉力作用,反之,对所述第五连接件218有推力作用,使所述第五连接件218像靠近所述动力接收部件210的回转轴线移动,所述第一摆动件421绕所述第五连接件281向下摆动,所述动力接收部420在第一摆动件421的作用下沿所述动力接收部件210的回转轴线方向回缩并与所述驱动部件900脱离啮合。
上述的实施例中,伸缩控制机构110可以设置成如图26所示的推杆结构。如图16所示,推杆110靠近动力接收部件210的一端为作用端110e,设置有推出面110b、倾斜面110c以及缩进面110d;推杆110远离动动力接收部件210的一端为受力端110f,设置有第一抵靠面110a以及第三弹性件111。当推杆110安装到处理盒200中后,第三弹性件111一端抵接在第一抵靠面110a上,另一端抵靠在处理盒200上。当推杆110安装到处理盒200上,为受外力作用时,推杆110的作用端110e的缩进面110d与动力接收部件210的凸台213接触,动力接收部件210处于收缩状态。当将处理盒200安装到主体100中后,关闭门盖15,随着门盖15绕着铰接轴11转动,门盖15的内壁会对推杆110的受力端110f施加一个作用力,使推杆110朝向动力接收部件210移动,推杆110的倾斜面110c会与凸台213接触,并挤压凸台213,使动力接收部件210沿着其回转轴线方向伸出。随着推杆110继续移动,凸台213会越过倾斜面110c,和推出面110b接触。此时,动力接收部件210的伸出距离达到最大值。
当从主体100中取出处理盒200时,在第三弹性件111的作用下,推杆110朝向远离动力接收部件210的方向移动,动力接收部件210的收缩过程与上述动力接收部件210的伸出过程相反,这里不再累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7)

1.一种动力接收单元,用于一种可拆卸地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处理盒中,包括动力接收部件,所述动力接收部件包括主体部分以及动力接收部,所述主体部分具有回转轴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力接收部与所述主体部分连接,所述动力接收单元还包括一个控制机构,控制所述主体部分沿其回转轴线方向滑动,并使所述的动力接收部相对于所述主体部分进行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力接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接收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分的一端上,所述动力接收单元还包括中间连接部件,所述动力接收部通过中间连接部件与所述主体部分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动力接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体部分上沿与其回转轴线垂直的方式上设置有第四孔,所述的中间连接部件为第一连接件,所述动力接收部上设置有第三孔,所述动力接收部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穿过所述第四孔和第三孔与所述主体部分铰接于第二铰接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动力接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间连接部件包括第一摆动件以及第二摆动件,所述动力接收部与所述第一摆动件铰接,所述第一摆动件与所述第二摆动件铰接,所述第二摆动件与所述主体部分铰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动力接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分端部沿轴向设置有第一滑槽,所述动力接收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滑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动力接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体部分端部设置有导轨,所述动力接收部上设置有第二滑槽,所述导轨与所述第二滑槽配合,所述动力接收部可沿所述导轨滑动。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动力接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分的端部还设置有一个第三滑槽,还包括一个第五弹性件设置在所述第三滑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动力接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接收部上还设置有第七孔,还包括一个第五连接件穿过所述第七孔,并通过所述第五连接件与所述第三滑槽连接,所述的第五弹性沿所述动力接收部件的轴线方向一端与所述第三滑槽的内表面抵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五连接件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动力接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体部分上的外圆周上设置有凸台,所述的控制机构上的一部分与所述凸台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动力接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机构上设置一个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与所述凸台抵接,并通过所述倾斜面控制所述凸台沿所述动力接收部件的回转轴线方向上滑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所述的任一种动力接收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个具有回转轴线的轮毂,所述的动力接收部件沿所述轮毂轴线方向设置于所述轮毂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动力接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毂上沿其轴线方向上设置有伸出部,所述伸出部固定设置在所述轮毂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动力接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伸出部为一对,所述一对伸出部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间隙沿所述轮毂回转轴线方向贯穿所述轮毂。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动力接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接收部件沿所述轮毂的回转轴线设置于在所述间隙中。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动力接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伸出部的端部上沿与所述轮毂回转轴线垂直的方向上设置有第一孔,所述的动力接收部设置有第二孔,所述的动力接收部通过一个第二连接件穿过所述第一孔和第二孔与所述伸出部铰接于第一铰接点。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动力接收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摆动件,所述第三摆动件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摆动件和第二摆动件的一端铰接,另一端与所述伸出部上的第一孔铰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一种动力接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接收部件在所述控制机构控制下沿所述动力接收部件回转轴线方向滑动的同时,所述的动力接收部绕所述第一铰接点在所述回转轴线所在的一个平面内摆动。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一种动力接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机构控制所述动力接收部件沿轴向滑动的同时,所述动力接收部在所述第一滑槽内沿所述轴线方向滑动。
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动力接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体部分上沿径向方向设置有传递部,所述轮毂内圆周方向上设置有受力部,所述传递部与所述受力部啮合传递动力。
20.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动力接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体部分沿其径向方向上还设置有限位部,用于与所述轮毂的垂直于所述回转轴线的一个表面抵接,以限制所述动力接收部件沿所述轮毂轴线方向的活动距离。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动力接收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第二弹性元件,沿轴向套设与所述主体部分上,并设置在所述限位部与所述轮毂的下底面之间。
22.一种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盒包括权利要求1至21的任一所述的一种动力接收单元。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处理盒包括壳体,所述动力接收单元沿所述处理盒的纵向方向设置,所述控制机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处理盒的纵向方向看,所述控制机构与所述轮毂在所述轮毂的回转轴线的方向上的投影至少有部分重叠。
2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9至24任一所述的处理盒。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上还设置有驱动部件,所述驱动部件上设置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动力接收部啮合传递动力。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件在所述动力接收部件沿轴向滑动的过程中,与所述第一摆动件和第二摆动件抵接,并迫使所述第一摆动件和第二摆动件活动。
CN201521070669.4U 2015-12-17 2015-12-17 一种动力接收单元,处理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2052634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070669.4U CN205263483U (zh) 2015-12-17 2015-12-17 一种动力接收单元,处理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070669.4U CN205263483U (zh) 2015-12-17 2015-12-17 一种动力接收单元,处理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263483U true CN205263483U (zh) 2016-05-25

Family

ID=560050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1070669.4U Active CN205263483U (zh) 2015-12-17 2015-12-17 一种动力接收单元,处理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263483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01087A1 (zh) * 2015-12-17 2017-06-22 珠海艾派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接收单元,处理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6896687A (zh) * 2015-12-17 2017-06-27 珠海艾派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接收单元,处理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7125896A (ja) * 2016-01-12 2017-07-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駆動伝達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8107696A (zh) * 2016-09-28 2018-06-01 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驱动组件及其处理盒和电子成像装置
CN110488588A (zh) * 2018-01-27 2019-11-22 中山诚威科技有限公司 控制组件以及具有该控制组件的动力传递装置和处理盒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01087A1 (zh) * 2015-12-17 2017-06-22 珠海艾派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接收单元,处理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6896687A (zh) * 2015-12-17 2017-06-27 珠海艾派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接收单元,处理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6896687B (zh) * 2015-12-17 2023-11-07 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接收单元,处理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7125896A (ja) * 2016-01-12 2017-07-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駆動伝達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8107696A (zh) * 2016-09-28 2018-06-01 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驱动组件及其处理盒和电子成像装置
CN110488588A (zh) * 2018-01-27 2019-11-22 中山诚威科技有限公司 控制组件以及具有该控制组件的动力传递装置和处理盒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263483U (zh) 一种动力接收单元,处理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096352B (zh) 旋转驱动力接收头和驱动组件
WO2016180008A1 (zh) 一种处理盒
CN203573085U (zh) 一种旋转力驱动组件以及处理盒
CN205750289U (zh) 一种驱动组件及包含该驱动组件的处理盒
CN106125532B (zh) 旋转力驱动组件及处理盒
CN206282082U (zh) 显影盒
CN205263482U (zh) 一种动力接收部件,处理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204744046U (zh) 自拧干平板拖把
CN106444316A (zh) 驱动力接收组件
CN205121160U (zh) 一种显影盒
CN205485295U (zh) 一种处理盒
CN106896686B (zh) 一种动力传递装置以及感光元件和处理盒
CN207992693U (zh) 动力接收件、动力传递装置以及处理盒
CN204883160U (zh) 一种显影盒
CN107065487A (zh) 一种传动装置及其处理盒
CN206075004U (zh) 一种驱动力接收组件
CN207908865U (zh) 动力接收部件以及粉筒
CN204883161U (zh) 一种显影盒
CN206710795U (zh) 处理盒
CN205157977U (zh) 一种显影盒
CN206657179U (zh) 一种处理盒
CN205157975U (zh) 一种显影盒
CN205157976U (zh) 一种显影盒
CN201993584U (zh) 一种旋转驱动力接收头和驱动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9075, Guangdong District, Xiangzhou, Zhuhai Avenue, No. 01, building 3883, 2 floor, 7 floor, B District, 02, 03, 04, 1, 2, 3, 4, 5, 05, Zhuhai

Patentee after: Nasida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6, 519075 A District, 4 buildings, 63 North Pearl Road, Zhuhai,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Zhuhai Aipeik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