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258783U - 用于圆形针织机的成圈凸轮组 - Google Patents

用于圆形针织机的成圈凸轮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258783U
CN205258783U CN201520615755.2U CN201520615755U CN205258783U CN 205258783 U CN205258783 U CN 205258783U CN 201520615755 U CN201520615755 U CN 201520615755U CN 205258783 U CN205258783 U CN 2052587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pping
cam
pin
slide rule
conjug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61575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E·洛纳蒂
F·洛纳蒂
A·洛纳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TONI (Shanghai) knitting mach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toni Sp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toni SpA filed Critical Santoni SpA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2587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2587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Outer Garments And Coats (AREA)
  • Treatment Of Fiber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针织品或袜类的圆形针织机的成圈凸轮组(1),包括:支撑部(2);成圈凸轮元件(5),包括设有后侧(7)和前侧(8)的滑块(6)。成圈凸轮元件包括:位于滑块的前侧上的成圈凸轮(20),和位于成圈凸轮下方的前侧上的成圈共轭凸轮(30)。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限定用于针穿过的引导路径(50);滑尺(6)、成圈凸轮(20)和成圈共轭凸轮(30)是整体的并且相互制成一整件。

Description

用于圆形针织机的成圈凸轮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圆形针织机的成圈凸轮组。尤其,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其部件的特定结构适于与针织机的针相互作用的成圈凸轮组。
本实用新型属于用于针织品、无缝针织品、袜类等类似产品的圆形针织机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本文中,术语“针织机”通常是指用于制造针织制品并且配备至少一个持针元件或持针圆筒的圆形针织机,所述持针元件或持针圆筒可转动地安装在机器的支撑结构中并且支撑多个针,所述针能够平行于持针圆筒的转动轴移动以制造针织物。而且,针织机设有多个纱线供给点,或“喂”纱点,其中纱线被供给到机器的针。这种针织机可以是例如单或双针床类型。圆形针织机能够包括数量可变的喂纱器,例如2、4、6、8或更多喂纱器。
在圆形针织机领域,制作成圈凸轮组的多种方式是已知的。通常,成圈凸轮组(或“成圈凸轮”)是设计用于放置在喂纱器上的设备,从而限定每个针在穿过成圈凸轮组时在该喂纱器上占据的高度。当针穿过喂纱器,其接收纱线,从而形成线圈:在持针圆筒的竖直顶部上放置的线圈形成平面上的每个针都形成线圈。成圈凸轮组位于相对于持针圆筒的中间位置,并且确定针沿平行于针的纵向前进方向(并且平行于圆筒的转动轴)的竖直运动。受控于成圈凸轮组的每个针的竖直运动这样进行,以将针的顶端(或头部)竖直地安置在所需高度处,使得针接收来自与所述成圈凸轮组相关联的喂纱器的纱线,然后使其下降从而形成线圈。所述成圈凸轮组的特征由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体现,它们垂向叠置从而共同限定抓住转动中的针的引导路径:这产生依据给定的由引导路径限定的运动定律的针的竖直运动。基于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的竖直位置,喂纱器中针所到达的竖直高度(尤其是最低高度)是变化的:因此,形成的线圈(或环)的长度(或宽度)也是变化的,因为该宽度依赖于线圈平面和针头到达的最低点之间的距离。由于该最低点依赖于成圈凸轮(以及成圈共轭凸轮),显而易见的是成圈凸轮组的竖直位置影响线圈的长度。为此,成圈凸轮组通常能够变化成圈凸轮和共轭凸轮的竖直位置,从而增加或者减小针所到达的最低点和线圈平面(由针携带的纱线安置于此)之间的距离,并因此获得更长或更短的线圈(一般为所形成的线圈选择所需宽度)。也就是说,成圈凸轮通常能够向上和向下移动,因为成圈凸轮的竖直位置决定针的竖直位置以及由此的线圈长度。通常,成圈凸轮与由所谓踵部(butt)组成的针的特定部分相互作用。
成圈凸轮的任务是使旋转的针下降(从而在针先前已带起纱线的情况下形成线圈),转而位于成圈凸轮下面的成圈共轭凸轮,功能是限制和阻止由成圈凸轮引导的针的下降,并引导针在离开成圈凸轮组时随后上升。实际上,成圈共轭凸轮在其下降给定高度时止动针,并且当线圈形成完成时还将所述针稍微抬起。总体上,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作用在针上以使它们遵循正确的形线。总之,转动着的针通过凸轮和共轭凸轮之间的空间。
针织机在操作时,即圆筒旋转时,所有的针相继地在每个喂纱器上穿过喂纱器的相应的成圈凸轮组并与其相互作用。
称作“固定”的成圈凸轮组对于成圈凸轮仅提供一种运动,即上述的竖直运动。还提供有称作“可移动”的成圈凸轮组,其中成圈凸轮与成圈共轭凸轮能够在接近圆筒的第一位置和第二撤回位置之间共同完成另一种径向运动(即相对于持针圆筒进入和移出):在第一位置,成圈凸轮与针相互作用,随后成圈凸轮组进行操作,转而在第二位置,成圈凸轮不与针相互作用,随后成圈凸轮组不进行操作。如果成圈凸轮组被设置为“非操作”状态,那么针不与其相互作用,并因此不会在关联于此类成圈凸轮组的喂纱器中产生织物。
一般来说,每个成圈凸轮组通常包括滑块,所述滑块滑动地安装在支撑部上并且携载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线圈长度的选择通过控制携载成圈凸轮和共轭凸轮的滑块的竖直运动而发生。
基于以下观点,申请人发现成圈凸轮组依然存在缺陷,还可以改进。
已知解决方案的一个典型的缺陷在于众多部件(尤其是成圈凸轮、成圈共轭凸轮和滑块)使得成圈凸轮组的组装非常复杂。而且,在现有技术中,成圈凸轮和共轭凸轮的正确位置的调整是非常难操作的。
成圈凸轮组的另一个缺陷在于,一旦折断,将针踵从成圈凸轮和共轭凸轮之间的空间中拿出来有难度。实际上,旋转的圆筒的针的踵部都是相互挨着,并形成全平面,逐步穿过成圈凸轮组。如果其中一个针折断,它就不能从成圈凸轮之间的空间拿出或被弃掉。这将进一步导致一系列的后面针的踵部的折断。
实用新型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在其各个方面和/或实施例中的目标是提供一种成圈凸轮组,其能够克服一个或多个上述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标是提供一种成圈凸轮组,其特征在于成圈凸轮和共轭凸轮的准确定位,其能够准确地限定圆筒针采取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标是提供一种成圈凸轮组,其能够简便地进行组装和/或维护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标是提供一种成圈凸轮组,其特征在于高的操作可靠性和/或低的失效和故障倾向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标是提供一种成圈凸轮组,其能够允许折断或损坏的针的简易更换。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标是提供一种成圈凸轮组,其特征在于简单合理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标是提供一种成圈凸轮组,其特征在于相较于表现出的性能和质量来说低的制造成本。
通过以下描述将变得更加明显的这些以及其它目标,基本上能够通过根据所附权利要求中的一个或多个、根据分别与所述权利要求结合的以下方面和/或实施例的成圈凸轮组来实现,所附权利要求中的每一项能够被单独考虑(不附带从属于其的那些权利要求)或与其它权利要求相结合地考虑。
在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圆形针织机的成圈凸轮组,所述圆形针织机用于针织品或袜类,所述成圈凸轮组设计用以设置在针织机的持针元件或持针圆筒处,所述持针元件或持针圆筒转动并支撑多个可平行于持针圆筒的转动轴移动以生产针织物的针,所述成圈凸轮组包括:
-支撑部;
-成圈凸轮元件,包括设有后侧和前侧的滑块,所述滑块可移动地(或滑动地)安装至所述支撑部以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撑部沿第一方向移动,并且所述前侧与所述后侧相对;
-至少第一促动器,安装至所述支撑部并且构造用于可选择地移动所述成圈凸轮元件,从而限定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竖直位置。
在一方面,成圈凸轮元件包括:
-成圈凸轮,位于所述滑块的所述前侧上并且构造用于与持针圆筒的针相互作用并引导其平行于持针圆筒的转动轴的运动(从而限定其相对于线圈形成平面的高度);
-成圈共轭凸轮,位于滑块的处于所述成圈凸轮之下的所述前侧上,并且构造用于与持针圆筒的针相互作用,从而限制其下降,尤其是成圈凸轮引导的下降,并且用于促使其随后上升。
在一方面,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共同限定用于针穿过的引导路径,倾向于总体地引导其平行于持针圆筒的转动轴的运动。
在一方面,所述滑块的前侧具有限定滑块的高度和宽度的前部总体尺寸。
在一方面,成圈凸轮和所述成圈共轭凸轮具有大于所述滑块的所述宽度的相应宽度,使得所述成圈凸轮和所述成圈共轭凸轮沿滑块的所述宽度从所述滑块侧向伸出,超出所述前部总体尺寸。
在一方面,成圈凸轮限定成圈凸轮轮廓,所述成圈凸轮轮廓从起始点到终点沿成圈凸轮的宽度延展,针与成圈凸轮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所述起始点开始,针与成圈凸轮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终点结束,并且成圈共轭凸轮限定成圈共轭凸轮轮廓,所述成圈共轭凸轮轮廓从相应起始点到终点沿成圈共轭凸轮的相应宽度延展,针与成圈共轭凸轮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起始点开始,并且针与成圈共轭凸轮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终点结束。
在一方面,成圈凸轮轮廓和成圈共轭凸轮轮廓彼此竖直地面对,从而共同限定所述用于针穿过的引导路径。
在一方面,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置于滑块上,使得成圈凸轮轮廓延伸超出由滑块的前部总体尺寸限定的滑块的宽度至少一包括其终点的部分,并且成圈共轭凸轮轮廓延伸超出由滑块的前部总体尺寸限定的滑块的宽度至少一包括其终点的部分。
在一方面,由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限定的引导路径,在成圈凸轮组中限定所述路径的由针穿过的横穿方向,始于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轮廓的起始点至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轮廓的终点,其中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在针的横穿方向(即沿对应于横穿方向的方向)上延伸超出滑块的前部总体尺寸。
在一方面,成圈凸轮轮廓的至少包括其终点的部分位置超出滑块的前部总体尺寸,即所述部分不面对所述滑块的前侧,并且所述成圈共轭凸轮轮廓的至少包括其终点的部分位置超出滑块的前部总体尺寸,即所述部分不面对滑块的前侧。
在一方面,针能够进入始于所述成圈凸轮轮廓的所述起始点或始于成圈共轭凸轮轮廓的所述起始点的所述引导路径,并且所述针在成圈凸轮轮廓的所述终点以及在所述成圈共轭凸轮轮廓的所述终点处退出所述引导路径。
在一方面,所述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相对于滑块沿横穿方向向前偏置,从而相对于成圈凸轮组的支撑部向前,从成圈凸轮组移动针的退出区域,所述支撑部放置在滑块后面。
在一方面,超出滑块的前部总体尺寸伸出的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部分限定所述引导路径的向外部分,其在前侧和后侧上均开放,前侧即凸轮和共轭凸轮的前侧,后侧即朝向滑块。
在一方面,引导路径的至少所述向外部分在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的前侧以及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的后侧上均是可进入的,即打开的。
在一方面,引导路径的至少所述向外部分在后部上是空的,而引导路径的其余部分在后部上由滑块的前侧进行分隔。
在一方面,成圈凸轮轮廓的至少包括其终点的部分位置超出滑块的前部总体尺寸,即所述部分不面对滑块的前侧。
在一方面,成圈凸轮轮廓包括较低点或最低线圈形成点,优选地位于起始点和终点之间,由成圈凸轮引导的针在此处到达其轨迹的最低点。
在一方面,成圈共轭凸轮轮廓包括相应的较低点,优选地位于相应的起始点和相应的终点之间,其中较低点在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轮廓的对应位置中彼此竖直地面对。
在一方面,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位于滑块上,使得成圈凸轮轮廓至少从所述较低点延伸超出由滑块的前部总体尺寸限定的滑块的宽度,并且成圈共轭凸轮轮廓至少从相应的较低点延伸超出由滑块的前部总体尺寸限定的滑块的宽度。
在一方面,由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轮廓限定的引导路径具有较低极点,其对应于成圈凸轮轮廓的较低点和/或成圈共轭凸轮轮廓的较低点。
在一方面,在所述较低极点发生针之间的接触,所述针先前由成圈凸轮轮廓和成圈共轭凸轮轮廓引导。
在一方面,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位于滑块上,使得引导路径至少从所述较低极点延展超出由滑块的前部总体尺寸限定的滑块的宽度。
在一方面,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相对于滑块的前侧,在引导路径的针的横穿方向上,或者在针从引导路径(或大体从成圈凸轮组)退出的方向上,或者在持针圆筒的转动方向上,侧向偏置。
在一方面,成圈凸轮轮廓限定在成圈凸轮的底侧上,并且成圈共轭凸轮轮廓限定在成圈共轭凸轮的顶侧上,使得两个轮廓彼此面对以限定所述引导路径。
在一方面,成圈凸轮轮廓构造用于引导针的平行于持针圆筒的转动轴的运动,从而限定相对于线圈形成平面的针的高度。
在一方面,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整体上具有竖直尺寸,所述竖直尺寸是相对于持针圆筒的转动轴沿基本竖直或平行方向限定的,并且所述滑块具有前部总体尺寸,其高度大于所述竖直尺寸。
在一方面,由滑块的前部总体尺寸限定的滑块的前述高度,大于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的整体竖直尺寸。
在一方面,滑块包括中间部分和至少一上部,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位于所述中间部分上,所述上部从所述中间部分上方延伸超出成圈凸轮并且前面脱离成圈凸轮。
在一方面,滑块包括下部,所述下部从所述中间部分下方延伸超出成圈共轭凸轮并且前面脱离成圈共轭凸轮。
在一方面,滑块以其上部在成圈凸轮上方竖直地延伸。在一方面,滑块以其下部在成圈凸轮下方竖直地延伸。
在一方面,滑块、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是整体的并且彼此制造成整件。
在一方面,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位于滑块的中间部分上,或者与滑块的中间部分相关联。在一方面,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以固定或可移动方式安装至滑块。在一方面,成圈凸轮至少竖直地以可调节方式安装至滑块。在一方面,成圈共轭凸轮至少竖直地以可调节方式安装至滑块。
在一方面,所述第一方向为凸轮组安装至圆形针织机,基本竖直地和/或基本平行于针织机的持针圆筒的转动轴。
在一方面,成圈凸轮组还包括第二促动器,其构造用于可选择地移动支撑部和安装至支撑部的成圈凸轮元件,从而确定其沿第二方向的运动,并且为其限定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径向位置。
在一方面,第二方向基本水平和/或基本垂直于第一方向。在一方面,第二方向基本垂直于针织机的持针圆筒的转动轴。
在一方面,所述第二促动器构造用于共同地并且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支撑部和安装至支撑部的成圈凸轮元件,至少在内部位置和外部位置之间移动,在内部位置,支撑部和成圈凸轮元件从持针元件径向移开,在外部(或撤回)位置,支撑部和成圈凸轮元件径向移近持针圆筒。
在一方面,在所述外部位置,成圈凸轮元件处于操作构造,即其被拉近持针圆筒并且与凸轮和/或共轭凸轮一起与持针圆筒的针相互作用,而在所述内部位置,成圈凸轮元件处于非操作构造,即其从持针圆筒移离并且与凸轮和共轭凸轮一起不与持针圆筒的针相互作用。
在一方面,第二促动器引导的并且沿第二方向的支撑部和成圈凸轮元件的运动(横移)相对于持针圆筒径向地发生。
在一方面,成圈凸轮组包括安装元件,其构造用于将成圈凸轮元件安装至支撑部,使得其相对于支撑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在一方面,引导路径构造用于与持针圆筒的针的踵部相互作用。在一方面,成圈凸轮组构造为并且设置为使得其在纱线供给点,或“喂纱点”安装在圆形针织机上,纱线在纱线供给点或“喂纱点”被供给到机器的针。
在一独立方面,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成圈凸轮元件,其包括滑块、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设有一个或多个所述方面和/或权利要求中包含的技术特征。
在一独立方面,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针织品或袜类的圆形针织机,包括至少一个成圈凸轮组。
在一方面,圆形针织机包括多个成圈凸轮组,成圈凸轮组围绕所述持针圆筒圆周地布置,分别安装在各自的喂纱点,成圈凸轮组优选地以均匀的方式成角度地彼此间隔开。
本实用新型的每个前述方面能够被单独考虑或与任一项权利要求或所述其它方面结合考虑。通过以下一些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其它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成圈凸轮组的优选的实施例仅为示例目的而非排它的。本说明将参照附图公开,所述附图仅提供用于参考而非限定目的,其中: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成圈凸轮组的可能的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示出图1所示成圈凸轮组的立体分解视图;
图3示出属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成圈凸轮组的成圈凸轮元件的第一立体图(从针进入的那侧看);
图4示出图3中的成圈凸轮元件的第二立体图(从针离开的那侧看);
图5示出图3中的成圈凸轮元件的主视图;
图6示出图3中的成圈凸轮元件的第一侧视图(从针离开的那侧看);
图7示出图3中的成圈凸轮元件的第二侧视图(从针进入的那侧看);
图8示出图3中的成圈凸轮元件的平面图(俯视图)。
参照上述附图,数字1统一指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成圈凸轮组。一般来说,如果需要用在实施例的它们的变体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于相同或相似的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成圈凸轮组的可能的实施例,其被设计用于集成在用于针织品或袜类的圆形针织机中,并且尤其设计用于放置在针织机的持针元件或持针圆筒处。
附图没有示出凸轮组设计用于的针织机;此类机器本身可以是常规类型或已知的。一般应该认为,用于针织品、无缝针织品或袜类的圆形针织机通常包括支撑结构、至少一个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支撑结构中的持针元件或持针圆筒、以及由持针圆筒支撑的多个针,所述针能够平行于持针圆筒的转动轴移动,从而生产针织物。根据针织需求,持针圆筒能够具有可变直径;类似地,持针元件可以是持针板。针织机还包括多个纱线供给点或“喂纱器”,其中纱线被供给到机器针上。所述喂纱器围绕持针元件布置成周缘并且彼此成角度地间隔开。
从纺织技术角度来说,因为针织机的操作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是已知的,所以这里没有对其详细描述。
成圈凸轮组1包括:
-支撑部2;
-成圈凸轮元件5,包括设有后侧7的滑块6,所述滑块6可移动地(或可滑动地)安装至支撑部2,从而能够关于支撑部沿第一方向D移动,所述滑块6还设有与后侧7相对的前侧8;
-至少第一促动器10,安装至支撑部2并且构造用于可选择地移动成圈凸轮元件5,从而限定其沿第一方向D的竖直位置。
成圈凸轮元件5还包括(除了滑块6以外):
-成圈凸轮20,放置在滑块6的前侧8上,并且构造用于与持针圆筒的针相互作用并且引导所述针的平行于持针圆筒的转动轴的运动;
-成圈共轭凸轮30,放置在滑块6的处于所述成圈凸轮以下的前侧8上,并且构造用于与持针圆筒的针相互作用,从而限制其下降,尤其是由成圈凸轮引起的下降,并且用于促使所述针随后上升。
成圈凸轮20和成圈共轭凸轮30共同限定用于所述针穿过的引导路径50,所述引导路径50倾向于引导所述针的平行于持针圆筒的转动轴的运动。优选地,引导路径构造用于与针踵相互作用。
如上文说明的,成圈凸轮限定相对于线圈形成平面的针高度;成圈凸轮的竖直位置因此影响所形成的线圈的宽度。
从图中可以看到,凸轮和共轭凸轮均置于滑块的前侧上并且还竖直地叠置,从而共同限定一空间,针踵序列穿过该空间。
滑块6的前侧8具有前部总体尺寸,限定了滑块的高度A和宽度B(如图中示意性示出)。也就是说,如果考虑滑块的前侧8,根据成圈凸轮元件的前视图,由滑块占据的空间所对应的前部总体尺寸能够被限定(即指定对着持针圆筒的前侧的视图)。前部总体尺寸的特征由宽度B、高度A限定,宽度B对应于滑块的两个侧向面之间的距离,高度A对应于滑块的顶面和底面之间的距离。优选地,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的示例中,滑块的形状基本上是平行六面体,并且前侧8具有基本矩形形状,该矩形形状具有边A和B。
滑块6滑动地安装至支撑部2:为此,支撑部2包括引导座3,引导座由支撑部的前侧中的凹槽组成,滑块6插入所述引导座中并且能够滑动。也就是说,滑块6如同滑动部与引导座3连接起来。
优选地,成圈凸轮20和成圈共轭凸轮30具有相应的宽度(图中分别为B1和B2),其大于滑块6的宽度B,从而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沿滑块宽度从滑块侧向伸出,超出前部总体尺寸。
优选地,成圈凸轮20限定成圈凸轮轮廓21,其从起始点22沿成圈凸轮20的宽度延展,针和成圈凸轮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开始于所述起始点,及终点23,针和成圈凸轮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终点结束。类似地,成圈共轭凸轮30限定成圈共轭凸轮轮廓31,其从相应的起始点32沿成圈共轭凸轮的相应宽度延展,针与成圈共轭凸轮之间的相互作用起始于所述起始点,及终点33,针和成圈共轭凸轮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所述终点结束。成圈凸轮轮廓21和成圈共轭凸轮轮廓31彼此竖直地面对,从而共同限定用于针穿过的引导路径50。
针踵与成圈凸轮轮廓21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在起始点22开始或者在其附近开始,或者超过起始点,在成圈凸轮轮廓的中间(或内部)点开始。成圈凸轮轮廓21上的针踵的“导引”点取决于针的高度(当针到达成圈凸轮组时):针高度越高,导引点相对于起始点22越近(或者换句话说,针高度越高,踵部与轮廓彼此接触的成圈凸轮轮廓部分越长)。
在成圈凸轮组的入口处的踵部的高度取决于针本身的操作位置,这由机器的编织程序限定。
类似地,针踵与成圈共轭凸轮轮廓31的相互作用能够在起始点32处开始或者在其附近开始,或超过起始点,在成圈凸轮轮廓的中间(或内部)点开始。在成圈共轭凸轮轮廓上的针的踵部的“导引”点取决于针到达成圈凸轮组时的针的高度。很多时候,在正常操作情况下,导引点对应于成圈共轭凸轮轮廓的较低极点,即,踵部和成圈共轭凸轮之间没有接触,直至踵部到达引导路径的较低极点。事实上,通常针踵在成圈凸轮组的入口处开始与成圈凸轮轮廓(引导其下降)接触直至引导路径的较低极点,在此处针踵与共轭凸轮轮廓接触,共轭凸轮轮廓限制针踵的下降并且引导其退出。
总之,共轭凸轮轮廓的第一部分能够用作引导部,所述引导部构造用于相对于引导路径的较低极点引导任何位于较低位置中的踵部的进入。
一般来说,只有成圈凸轮轮廓和成圈共轭凸轮轮廓的一部分是“操作着的”,即参与与经过的针的踵部的接触。
优选地,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成圈凸轮20和成圈共轭凸轮30位于滑块6上,使得成圈凸轮轮廓21延伸超出由滑块的前部总体尺寸限定的滑块的宽度B至少一包括其终点23的部分,以及成圈共轭凸轮轮廓31延伸超出由滑块的前部总体尺寸限定的滑块的宽度B至少一包括其终点33的部分。
优选地,由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限定的引导路径50在成圈凸轮组中限定由针穿过的路径本身的横穿方向X,从起始点到达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轮廓的终点。
优选地,成圈凸轮20和成圈共轭凸轮30在针的横穿方向X上(即沿着对应于横穿方向的方向)延伸超过滑块6的前部总体尺寸。
优选地,成圈凸轮轮廓21的至少包括其终点23的部分安置为超出滑块的前部总体尺寸,即所述部分并不对着滑块的前侧8,并且成圈共轭凸轮轮廓31的至少包括其终点33的部分安置为超出滑块的前部总体尺寸,即所述部分并不对着滑块的前侧。
优选地,针能够进入引导路径50,引导路径50起始于成圈凸轮轮廓21的起始点22或成圈共轭凸轮轮廓31的起始点32,并且针在成圈凸轮轮廓的终点23和成圈共轭凸轮轮廓的终点33退出引导路径。
在附图中以示例的方式可见,引导路径终止在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轮廓的两个(竖直对齐的)终点处;也就是说,出口安置在沿横穿方向X的凸轮端点上。在相对侧上,即在沿着横穿方向的凸轮起点处,两个凸轮轮廓能够相对于彼此更加间隔开。例如,如图所示,成圈凸轮轮廓具有处于升高位置中的起始点,因为所述凸轮具有接住转动着的针的踵部的功能,从而一旦已经承接纱线就使其下降,以形成线圈。相反地,位于成圈凸轮之下的成圈共轭凸轮具有约束和阻止由成圈凸轮引起的针的下降的功能:如图中以示例方式所示,成圈共轭凸轮具有其处于下降位置的起始点,即其能够具有引导部分用于接收穿过其中的处于低位置中的任何针。在这种情况下,成圈凸轮轮廓和成圈共轭凸轮轮廓之间的竖直距离在起始点处最大,并且沿着横穿方向X逐渐变小。通常,成圈共轭凸轮通过接收从成圈凸轮下降的针,通过限制其下降并控制其退出,进行操作。
优选地,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超过滑块的前部总体尺寸伸出的部分限定引导路径50的向外部分51,其在前侧(即在凸轮和共轭凸轮的前侧)和后侧(即朝向滑块)均开放。
优选地,引导路径的向外部分51在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的前侧以及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的后侧上均是可进入的,即打开的。
优选地,至少引导路径的向外部分51在后侧是空的,而引导路径的其余部分在后侧上由滑块6的前侧8进行分隔。
优选地,成圈凸轮轮廓21的至少包括其终点23的部分安置为超出滑块的前部总体尺寸,即所述部分不会对着滑块的前侧。
优选地,成圈凸轮轮廓21包括较低点25,或最低线圈形成点,优选地位于起始点22和终点23之间,在此,由成圈凸轮引导的针到达其轨迹的最低点,并且成圈共轭凸轮轮廓31包括相应的较低点35,优选地位于相应的起始点32和相应的终点33之间:较低点25和35在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轮廓的对应位置中彼此相对。
优选地,成圈凸轮20和成圈共轭凸轮30位于滑块6上,使得成圈凸轮轮廓21至少从较低点25延伸超过由滑块前部总体尺寸限定的滑块的宽度,并且成圈共轭凸轮轮廓31至少从相应的较低点35延伸超过由滑块前部总体尺寸限定的滑块的宽度。应该注意到,在一些实施例中,成圈共轭凸轮轮廓31的起始点32能够安置在比较低点35更低的高度处。但是,起始点通常仅具有针对处于下降位置的任意针的引导功能(为了引导其进入引导路径);较低点35因此代表在共轭凸轮线圈路径的经常参与与针踵接触的部分以内的最低点。通常,较低点35与成圈凸轮轮廓的对应较低点25竖直对齐,并且它们共同限定引导路径50的较低极点55。
优选地,由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轮廓限定的引导路径50具有较低极点55(或最低线圈形成点),对应于成圈凸轮轮廓的较低点,并且对应于成圈共轭凸轮轮廓的相应的较低点:在所述较低极点发生针之间的接触,所述针先前由成圈凸轮轮廓和成圈共轭凸轮轮廓引导。优选地,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位于滑块上,使得引导路径50至少从较低极点55延展超过由滑块前部总体尺寸限定的滑块的宽度。
在附图中,较低的极点55以示例方式示出:应该注意到,来自两个凸轮轮廓21和31的所述点的上游彼此竖直地间隔开,转而从较低极点向前,直至引导路径的末端,两个轮廓“连结”在一起,即竖直地偏移,但彼此一致,以限制和引导针踵。因此,从较低极点向前,对应于成圈凸轮轮廓和成圈共轭凸轮轮廓之间的距离的引导路径的竖直宽度,对应于滑入路径中的针踵的高度。因此,引导路径能够在入口中既能接收处于“高”位置的针(由成圈凸轮轮廓21引导)又能接收处于“低”位置的针(由成圈共轭凸轮轮廓31引导);相反地,从较低极点向前,所述针由两种轮廓引导,其各自的踵部夹持在其间。因此,所述针能够制造具有所需宽度的线圈,向下行进直至较低极点,随后继续被引导直至引导路径的末端。优选地,如图所示,超出较低极点(在横穿方向上),引导路径能够包括提升部分,其构造用于在退出引导路径之前将针稍微抬起在高于较低极点的较高高度。提升部分构造用于引导前述针的“随后升高”,在限制针下降(由成圈凸轮引导)的步骤之后发生。也就是说,沿着引导路径,成圈凸轮引导针踵从接触起始点直至引导路径的较低极点的下降,而超出所述较低极点是成圈共轭凸轮,首先控制踵部的下降,然后促使其随后升高,直至引导路径的末端(踵部在此从成圈凸轮组离开)。
优选地,在引导路径的针的横穿方向X上,即在针从引导路径(或大体上从成圈凸轮组)退出的方向上,或者换句话说,在持针圆筒的转动方向上,成圈凸轮20和成圈共轭凸轮30相对于滑块6的前侧8侧向偏置。
优选地,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从滑块侧向伸出,超出其前部总体尺寸至少1mm和/或至少2mm和/或至少4mm和/或至少1cm。
应该注意到,由于针的更换在成圈凸轮组的出口处进行,针在此处位于低位置,成圈凸轮和共轭凸轮在针从引导路径退出的方向上从滑块伸出。
优选地,成圈凸轮轮廓21限定在成圈凸轮20的底侧上,并且成圈共轭凸轮轮廓31限定在成圈共轭凸轮30的顶侧上,使得两个轮廓彼此面对以限定引导路径50。
优选地,成圈凸轮20和成圈共轭凸轮30总体上具有竖直尺寸C,该尺寸是沿相对于持针圆筒的转动轴的基本竖直或平行方向限定的,并且滑块具有前部总体高度(在图中标记为A),其大于所述竖直尺寸C。
优选地,由滑块的前部总体尺寸限定的滑块6的前述高度A,大于成圈凸轮20和成圈共轭凸轮30的总体竖直尺寸C。
优选地,滑块6包括中间部分60,成圈凸轮20和成圈共轭凸轮30位于其上,并且至少上部61从中间部分60上方延伸超出成圈凸轮(即在成圈凸轮上方)并且前面脱离成圈凸轮。
优选地,滑块6包括下部62,所述下部从中间部分60下方延伸超出成圈共轭凸轮(即在成圈共轭凸轮以下)且前面脱离成圈共轭凸轮。
换句话说,在图中以示例方式所示,滑块以其上部在成圈凸轮上方竖直地延伸,并且以其下部在成圈共轭凸轮下方竖直地延伸。
优选地,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位于滑块的中间部分60上或与其相关联。
优选地,滑块6、成圈凸轮20和成圈共轭凸轮30是整体的并且相互结合制造成一整件。在这个例子中,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相对于滑块固定。作为替代,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能够可移动地安装至滑块:在本例中,成圈凸轮和/或共轭凸轮的位置至少能够相对于滑块被竖直地调整。
优选地,成圈凸轮组1安装至圆形针织机,前述第一方向D(成圈凸轮元件5的运动的方向)基本竖直地和/或基本平行于针织机的持针圆筒的转动轴。第一促动器10能够包括凸轮11,其转动由此促使成圈凸轮元件5相对于支撑部沿第一方向D运动。
在实施例中(未示出),成圈凸轮组还能够包括第二促动器,其构造用于可选择地移动支撑部和安装至其上的成圈凸轮元件,从而决定其沿第二方向的运动,并且为其限定沿第二方向的径向位置。优选地,第二方向基本水平和/或基本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或基本垂直于针织机的持针圆筒的转动轴。
优选地,第二促动器构造用于将支撑部和安装至其上的成圈凸轮元件在内部位置和外部位置之间共同移动并且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移动,在内部位置,所述支撑部和成圈凸轮元件从持针元件径向移开,在外部位置(或撤回位置),所述支撑部和成圈凸轮元件被径向地拉近于持针圆筒。
优选地,在外部位置,成圈凸轮元件处于操作构造,即其被拉近于持针圆筒,并且连同凸轮和/或共轭凸轮与持针圆筒的针相互作用,转而在内部位置,成圈凸轮元件处于非操作构造,即其从持针圆筒移开并且连同凸轮和共轭凸轮不与持针圆筒的针相互作用。
优选地,第二促动器导致的且沿所述第二方向进行的支撑部和成圈凸轮元件的运动(平移),相对于持针圆筒径向发生。
优选地,成圈凸轮组1包括安装元件70,其构造用于将成圈凸轮元件5安装至支撑部,使得所述成圈凸轮元件能够沿第一方向D相对于支撑部2移动。例如,安装元件能够包括一对板71,分别具有各自的螺丝72,这对板相对着滑块6的前侧8安装以保持成圈凸轮元件滑动地关联于支撑部2。所述板外部地包围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因此限定竖直狭槽73,在成圈凸轮元件沿第一方向D运动期间,两种凸轮在其中能够竖直滑动(不受干扰)。
本实用新型因此能够构想出多种变化和变型,所有这些都落入本实用新型构思的范围内,并且所涉及的部件能够用其它技术等效元件替换。
本实用新型能够用于新的和已经存在的机器,在后一种情况中是作为传统成圈凸轮组的替换。本实用新型实现了重要的优势。首先,本实用新型允许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些缺陷。其次,本实用新型构造为能够实现任何折断或磨损的针的简单移除。实际上,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沿着横穿方向从滑块侧向伸出,超出其前部总体尺寸,允许设置用作“排放口”的引导路径的向外部分,针踵穿过所述排放口能够自己从引导路径移除。相对于现有技术,其中滑块的前侧位于引导路径之后,在本实用新型中,引导路径超出较低极点的部分在后部是空的:因此,如果针断裂或磨损(尤其是其踵部),能够很容易离开引导路径。尤其应该指出,当机器处于操作状态,存在一“完整”系列的踵部,即相继针的连续的一系列踵部,一个挨着一个:这使得对于单个损坏的针来说很难移出。相反地,这个问题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由成圈凸轮和共轭凸轮相对于滑块所具有的构造得以解决。
引导路径相对于滑块的“偏置”的优势在更换针的情况中也是明显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进入凸轮和共轭凸轮出口(在现有技术中通常由支撑部占据)从而移除针的操作。实际上,通过相对于滑块沿着横穿方向X向前移动成圈凸轮和共轭凸轮,针退出区域能够相对于成圈凸轮组的支撑部(位于滑块的后面)向前移动:因此,考虑到更换针发生在后部,即发生在成圈凸轮组的促动器所位于的一侧上,就能够不受支撑部总体尺寸的干扰进入退出区域。应当指出,凸轮相对于滑块的侧向移动是尤其有效的,当其始于较低极点(或最低线圈形成点,其中下降的踵部接触共轭凸轮)发生时,因为所述极点是引导路径的“临界点”:所述点是临界的在于,路径中存在“转折”,在此多数针踵经常发生折断。因此,实际上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从所述点开始在后部是空的,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成圈凸轮组的构造有效。一般来说,通过增加针进入能力并且实现简单的针更换,本实用新型允许简化组装和维护操作。
另一个优势在于成圈凸轮元件的总体尺寸的减小以及所需用于制造成圈凸轮元件的材料的减少。
另一个优势体现为滑块的上部和/或下部的设置,竖直地大于凸轮竖直尺寸的滑块的上部和/或下部特征体现在其较高的稳定性。也就是说,成圈凸轮的在上和在下的两个部分为成圈凸轮元件提供了较高的稳定性,当其滑动地安装至支撑部时不会竖直摆动。
而且,本实用新型实现了成圈凸轮和共轭凸轮相对于滑块的精确定位(尤其是当成圈凸轮元件制成整件时):因此能够准确地限定圆筒针具有的高度。
并且,本实用新型允许减少针织机的错误和故障和/或确保性能持久。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成圈凸轮组的特征体现为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和简单且合理的结构。

Claims (33)

1.一种用于圆形针织机的成圈凸轮组,所述圆形针织机用于针织物或袜类物品,所述成圈凸轮组设计用以设置在针织机的持针元件或持针筒上,所述持针元件或持针筒转动并支撑多个平行于持针筒的转动轴移动以生产针织物的针,所述成圈凸轮组包括:
-支撑部(2);
-成圈凸轮元件(5),包括设有后侧(7)和前侧(8)的滑尺(6),所述滑尺可移动地安装至所述支撑部(2)以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撑部沿第一方向(D)移动,并且所述前侧与所述后侧相对;
-至少第一促动器(10),安装至所述支撑部(2)并且构造用于可选择地移动所述成圈凸轮元件(5),从而限定所述成圈凸轮元件沿所述第一方向(D)的竖直位置;
其中,所述成圈凸轮元件(5)还包括:
-成圈凸轮(20),其位于所述滑尺(6)的所述前侧(8)上并且构造用于与所述持针筒的针相互作用并引导所述针平行于所述持针筒的转动轴运动;
-成圈共轭凸轮(30),其设置在所述滑尺(6)的位于所述成圈凸轮(20)以下的所述前侧(8)上,并且构造用于与持针筒的针相互作用,从而限制所述针的下降,尤其是成圈凸轮引导的下降,并且用于促使所述针随后上升;
所述成圈凸轮(20)和成圈共轭凸轮(30)共同限定用于针穿过的引导路径(50),其倾向于总体地引导针的平行于所述持针筒的转动轴的运动,其中滑尺(6)、所述成圈凸轮(20)和所述成圈共轭凸轮(30)是整体的并且相互制成一整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圈凸轮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尺(6)的所述前侧(8)具有限定滑尺的高度(A)和宽度(B)的前部总体尺寸,以及其中所述成圈凸轮(20)和所述成圈共轭凸轮(30)具有大于滑尺(6)的所述宽度(B)的相应宽度,使得所述成圈凸轮和所述成圈共轭凸轮沿滑尺的所述宽度从所述滑尺侧向地伸出,超出所述前部总体尺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圈凸轮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圈凸轮(20)限定成圈凸轮轮廓(21),所述成圈凸轮轮廓从起始点(22)到终点(23)沿成圈凸轮的宽度延展,针与成圈凸轮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所述起始点开始,针与成圈凸轮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终点结束,并且成圈共轭凸轮(30)限定成圈共轭凸轮轮廓(31),所述成圈共轭凸轮轮廓从相应起始点(32)到终点(33)沿成圈共轭凸轮的相应宽度延展,针与成圈共轭凸轮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起始点开始,并且针与成圈共轭凸轮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终点结束,其中所述成圈凸轮轮廓(21)和成圈共轭凸轮轮廓(31)彼此竖直地面对,从而共同限定所述用于针穿过的引导路径(50),其中所述成圈凸轮(20)和成圈共轭凸轮(30)置于滑尺(6)上,使得成圈凸轮轮廓(21)延伸超出由滑尺的前部总体尺寸限定的滑尺的宽度(B)至少一包括成圈凸轮轮廓的终点(23)的部分,并且成圈共轭凸轮轮廓(31)延伸超出由滑尺的前部总体尺寸限定的滑尺的宽度(B)至少一包括成圈共轭凸轮轮廓的终点(33)的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圈凸轮组,其特征在于,由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限定的引导路径(50),在成圈凸轮组中限定由所述针穿过的所述路径的横穿方向(X),其中所述成圈凸轮(20)和成圈共轭凸轮(30)在针的横穿方向(X)上延伸超出滑尺的前部总体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圈凸轮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圈凸轮轮廓(21)的至少包括其终点(23)的部分位置超出滑尺的前部总体尺寸,即所述部分不显露在所述滑尺的前侧(8)处,并且所述成圈共轭凸轮轮廓(31)的至少包括其终点(33)的部分位置超出滑尺的前部总体尺寸,即所述部分不显露在所述滑尺的前侧(8)处。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圈凸轮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圈凸轮(20)和成圈共轭凸轮(30)沿横穿方向(X)相对于滑尺(6)向前偏置,从而相对于所述成圈凸轮组的支撑部(2)向前,从成圈凸轮组移动针的退出区域,所述支撑部置于所述滑尺后。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圈凸轮组,其特征在于,超出滑尺的前部总体尺寸伸出的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部分限定所述引导路径(50)的向外部分(51),所述向外部分在前侧和后侧上均开放,前侧即凸轮和共轭凸轮的前侧,后侧即朝向滑尺(6)。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圈凸轮组,其特征在于,引导路径(50)的至少所述向外部分(51)在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的前侧以及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的后侧上均是可进入的,即打开的。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圈凸轮组,其特征在于,引导路径(50)的至少所述向外部分(51)在后部是空的,而引导路径的其余部分在后部上由滑尺(6)的前侧(8)进行分隔。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圈凸轮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圈凸轮轮廓(21)包括较低点(25)或最低线圈形成点,其优选地位于起始点(22)和终点(23)之间,由成圈凸轮引导的针在此处到达其轨迹的最低点,并且成圈共轭凸轮轮廓(31)包括相应较低点(35),其优选地位于相应起始点(32)和相应终点(33)之间,其中较低点(25、35)在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轮廓的对应位置中彼此竖直地面对,并且其中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位于滑尺上,使得成圈凸轮轮廓(21)至少从所述较低点(25)延伸超出由滑尺的前部总体尺寸限定的滑尺(6)的宽度,并且成圈共轭凸轮轮廓(31)至少从相应较低点(35)延伸超出由滑尺的前部总体尺寸限定的滑尺(6)的宽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圈凸轮组,其特征在于,由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轮廓限定的所述引导路径(50)具有较低极点(55),其对应于成圈凸轮轮廓的较低点(25)和/或成圈共轭凸轮轮廓的相应较低点(35),其中在所述较低极点(55)发生针之间的接触,所述针先前由成圈凸轮轮廓和成圈共轭凸轮轮廓(31)引导,并且其中成圈凸轮(20)和成圈共轭凸轮(30)位于滑尺(6)上,使得引导路径(50)至少从所述较低极点(55)延展超出由滑尺的前部总体尺寸限定的滑尺(6)的宽度(B)。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圈凸轮组,其特征在于,成圈凸轮(20)和成圈共轭凸轮(30)相对于滑尺(6)的前侧(8),在引导路径的针的横穿方向(X)上,或者在针从引导路径退出的方向上,或者在持针筒的转动方向上,侧向地偏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圈凸轮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圈凸轮(20)和成圈共轭凸轮(30)整体上具有相对于持针筒的转动轴沿基本竖直或平行的方向限定的竖直尺寸(C),并且所述滑尺具有前部总体尺寸,其高度(A)大于所述竖直尺寸(C)。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圈凸轮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尺(6)的由滑尺的前部总体尺寸限定的前述高度(A),大于成圈凸轮(20)和成圈共轭凸轮(30)的整体的竖直尺寸(C)。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圈凸轮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尺(6)包括中间部分(60)和至少一上部(61),成圈凸轮(20)和成圈共轭凸轮(30)位于所述中间部分上,所述上部从所述中间部分(60)上方延伸超出成圈凸轮(20)并且前面脱离成圈凸轮。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圈凸轮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尺(6)包括下部(62),所述下部从所述中间部分(60)下方延伸超出成圈共轭凸轮(30)并且前面脱离成圈共轭凸轮。
17.一种用于圆形针织机的成圈凸轮组,所述圆形针织机用于针织物或袜类物品,所述成圈凸轮组设计用以设置在针织机的持针元件或持针筒上,所述持针元件或持针筒转动并支撑多个平行于持针筒的转动轴移动以生产针织物的针,所述成圈凸轮组包括:
-支撑部(2);
-成圈凸轮元件(5),包括设有后侧(7)和前侧(8)的滑尺(6),所述滑尺可移动地安装至所述支撑部(2)以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撑部沿第一方向(D)移动,并且所述前侧与所述后侧相对;
-至少第一促动器(10),安装至所述支撑部(2)并且构造用于可选择地移动所述成圈凸轮元件(5),从而限定所述成圈凸轮元件沿所述第一方向(D)的竖直位置;
其中,所述成圈凸轮元件(5)还包括:
-成圈凸轮(20),其位于所述滑尺(6)的所述前侧(8)上并且构造用于与所述持针筒的针相互作用并引导所述针平行于所述持针筒的转动轴运动;
-成圈共轭凸轮(30),其设置在所述滑尺(6)的位于所述成圈凸轮(20)以下的所述前侧(8)上,并且构造用于与持针筒的针相互作用,从而限制所述针的下降,尤其是成圈凸轮引导的下降,并且用于促使所述针随后上升;
所述成圈凸轮(20)和成圈共轭凸轮(30)共同限定用于针穿过的引导路径(50),其倾向于总体地引导针的平行于所述持针筒的转动轴的运动,其中滑尺(6)的所述前侧(8)具有限定滑尺的高度(A)和宽度(B)的前部总体尺寸,并且其中所述成圈凸轮(20)和所述成圈共轭凸轮(30)具有大于滑尺(6)的所述宽度(B)的相应宽度,使得所述成圈凸轮和所述成圈共轭凸轮沿滑尺的所述宽度从所述滑尺侧向地伸出,超出所述前部总体尺寸。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成圈凸轮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圈凸轮(20)限定成圈凸轮轮廓(21),所述成圈凸轮轮廓从起始点(22)到终点(23)沿成圈凸轮的宽度延展,针与成圈凸轮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所述起始点开始,针与成圈凸轮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终点结束,并且成圈共轭凸轮(30)限定成圈共轭凸轮轮廓(31),所述成圈共轭凸轮轮廓从相应起始点(32)到终点(33)沿成圈共轭凸轮的相应宽度延展,针与成圈共轭凸轮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起始点开始,并且针与成圈共轭凸轮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终点结束,其中所述成圈凸轮轮廓(21)和成圈共轭凸轮轮廓(31)彼此竖直地面对,从而共同限定所述用于针穿过的引导路径(50),其中所述成圈凸轮(20)和成圈共轭凸轮(30)置于滑尺(6)上,使得成圈凸轮轮廓(21)延伸超出由滑尺的前部总体尺寸限定的滑尺的宽度(B)至少一包括成圈凸轮轮廓的终点(23)的部分,并且成圈共轭凸轮轮廓(31)延伸超出由滑尺的前部总体尺寸限定的滑尺的宽度(B)至少一包括成圈共轭凸轮轮廓的终点(33)的部分。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成圈凸轮组,其特征在于,由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限定的引导路径(50),在成圈凸轮组中限定由所述针穿过的所述路径的横穿方向(X),其中所述成圈凸轮(20)和成圈共轭凸轮(30)在针的横穿方向(X)上延伸超出滑尺的前部总体尺寸。
20.根据权利要求17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圈凸轮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圈凸轮轮廓(21)的至少包括其终点(23)的部分位置超出滑尺的前部总体尺寸,即所述部分不显露在所述滑尺的前侧(8)处,并且所述成圈共轭凸轮轮廓(31)的至少包括其终点(33)的部分位置超出滑尺的前部总体尺寸,即所述部分不显露在所述滑尺的前侧(8)处。
21.根据权利要求17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圈凸轮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圈凸轮(20)和成圈共轭凸轮(30)沿横穿方向(X)相对于滑尺(6)向前偏置,从而相对于所述成圈凸轮组的支撑部(2)向前,从成圈凸轮组移动针的退出区域,所述支撑部置于所述滑尺后。
22.根据权利要求17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圈凸轮组,其特征在于,超出滑尺的前部总体尺寸伸出的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部分限定所述引导路径(50)的向外部分(51),所述向外部分在前侧和后侧上均开放,前侧即凸轮和共轭凸轮的前侧,后侧即朝向所述滑尺。
23.根据权利要求17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圈凸轮组,其特征在于,引导路径(50)的至少所述向外部分(51)在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的前侧以及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的后侧上均是可进入的,即打开的。
24.根据权利要求17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圈凸轮组,其特征在于,引导路径(50)的至少所述向外部分(51)在后部是空的,而引导路径的其余部分在后部上由滑尺(6)的前侧(8)进行分隔。
25.根据权利要求17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圈凸轮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圈凸轮轮廓(21)包括较低点(25)或较低线圈形成点,其优选地位于起始点(22)和终点(23)之间,由成圈凸轮引导的针在此处到达其轨迹的最低点,并且成圈共轭凸轮轮廓(31)包括相应较低点(35),其优选地位于相应起始点(32)和相应终点(33)之间,其中较低点(25、35)在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轮廓的对应位置中彼此竖直地面对,并且其中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位于滑尺上,使得成圈凸轮轮廓(21)至少从所述较低点(25)延伸超出由滑尺的前部总体尺寸限定的滑尺(6)的宽度,并且成圈共轭凸轮轮廓(31)至少从相应较低点(35)延伸超出由滑尺的前部总体尺寸限定的滑尺(6)的宽度。
26.根据权利要求17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圈凸轮组,其特征在于,由成圈凸轮和成圈共轭凸轮轮廓限定的所述引导路径(50)具有较低极点(55),其对应于成圈凸轮轮廓的较低点(25)和/或成圈共轭凸轮轮廓的相应较低点(35),其中在所述较低极点(55)发生针之间的接触,所述针先前由成圈凸轮轮廓和成圈共轭凸轮轮廓(31)引导,并且其中成圈凸轮(20)和成圈共轭凸轮(30)位于滑尺(6)上,使得引导路径(50)至少从所述较低极点(55)延展超出由滑尺的前部总体尺寸限定的滑尺(6)的宽度(B)。
27.根据权利要求17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圈凸轮组,其特征在于,成圈凸轮(20)和成圈共轭凸轮(30)相对于滑尺(6)的前侧(8),在引导路径的针的横穿方向(X)上,或者在针从引导路径退出的方向上,或者在持针筒的转动方向上,侧向地偏置。
28.一种用于圆形针织机的成圈凸轮组,所述圆形针织机用于针织物或袜类物品,所述成圈凸轮组设计用以设置在针织机的持针元件或持针筒上,所述持针元件或持针筒转动并支撑多个平行于持针筒的转动轴移动以生产针织物的针,所述成圈凸轮组包括:
-支撑部(2);
-成圈凸轮元件(5),包括设有后侧(7)和前侧(8)的滑尺(6),所述滑尺可移动地安装至所述支撑部(2)以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撑部沿第一方向(D)移动,并且所述前侧与所述后侧相对;
-至少第一促动器(10),安装至所述支撑部(2)并且构造用于可选择地移动所述成圈凸轮元件(5),从而限定所述成圈凸轮元件沿所述第一方向(D)的竖直位置;
其中,所述成圈凸轮元件(5)还包括:
-成圈凸轮(20),其位于所述滑尺(6)的所述前侧(8)上并且构造用于与所述持针筒的针相互作用并引导所述针平行于所述持针筒的转动轴运动;
-成圈共轭凸轮(30),其设置在所述滑尺(6)的位于所述成圈凸轮(20)以下的所述前侧(8)上,并且构造用于与持针筒的针相互作用,从而限制所述针的下降,尤其是成圈凸轮引导的下降,并且用于促使所述针随后上升;
所述成圈凸轮(20)和成圈共轭凸轮(30)共同限定用于针穿过的引导路径(50),其倾向于总体地引导针的平行于所述持针筒的转动轴的运动,其中所述成圈凸轮(20)和成圈共轭凸轮(30)整体上具有相对于持针筒的转动轴沿基本竖直或平行的方向限定的竖直尺寸(C),并且所述滑尺具有前部总体尺寸,其高度(A)大于所述竖直尺寸(C)。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成圈凸轮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尺(6)的由滑尺的前部总体尺寸限定的前述高度(A),大于成圈凸轮(20)和成圈共轭凸轮(30)的整体的竖直尺寸(C)。
30.根据权利要求28或29所述的成圈凸轮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尺(6)包括中间部分(60)和至少一上部(61),成圈凸轮(20)和成圈共轭凸轮(30)位于所述中间部分上,所述上部从所述中间部分(60)上方延伸超出成圈凸轮(20)并且前面脱离成圈凸轮。
31.根据权利要求28或29所述的成圈凸轮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尺(6)包括下部(62),所述下部从所述中间部分(60)下方延伸超出成圈共轭凸轮(30)并且前面脱离成圈共轭凸轮。
32.一种用于针织物或袜类物品的圆形针织机,包括至少一个根据前述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成圈凸轮组,所述成圈凸轮组安装在针织机的纱线供给点上,或“喂纱点”上,纱线在此处被供给到针织机的针。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机包括多个成圈凸轮组,所述成圈凸轮组以围绕针织机的持针筒的圆周进行布置,分别处于各个喂纱点上,所述成圈凸轮组优选地以均匀的方式彼此成角度地间隔开。
CN201520615755.2U 2014-08-25 2015-08-14 用于圆形针织机的成圈凸轮组 Active CN20525878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ITBS2014U000013 2014-08-25
ITBS2014U000013U ITBS20140013U1 (it) 2014-08-25 2014-08-25 Gruppo camma maglia per macchine tessili circolari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258783U true CN205258783U (zh) 2016-05-25

Family

ID=560003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615755.2U Active CN205258783U (zh) 2014-08-25 2015-08-14 用于圆形针织机的成圈凸轮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5258783U (zh)
IT (1) ITBS20140013U1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ITBS20140013U1 (it) 2016-0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A033574B1 (ru) Круглая чулочно-вязальная машина, в частности, двухцилиндрового типа с нитеводителем для вязания платированного трикотажа
EP1054089A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ubular items, such as hosiery items or the like, which are closed at an axial end, using a single-cylinder circular machine
CN102884233B (zh) 圆形针织机、使用圆形针织机编织物品的方法及衣服
CN205258783U (zh) 用于圆形针织机的成圈凸轮组
JP2018503000A (ja) 丸編み機
SK277850B6 (en) Knitting machine for production of knitted products of stocking type
US9982374B2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a knitted article, and article thus produced
CN105369460A (zh) 用于圆形针织机的成圈凸轮组
CS221825B2 (en) Flat knitting machine
US362664A (en) rothwell
US1246797A (en) Drop-stitch mechanism for full-fashioned knitting-machines.
WO2015036165A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a knitted article
KR20080036043A (ko) 양쪽 회전 방향으로 회전을 위해 구동 가능한 편침실린더를 가지는 환편기로 제조품을 편직하는 방법
US629503A (en) Knitting-machine.
US3435637A (en) Straight-bar knitting machines
US1428332A (en) Glove-knitting machine
US302928A (en) Looping attachment foe knitting machines
US853325A (en) Knitting-machine.
US389592A (en) Knitting-machine for knitting rib-tops
US425362A (en) Charles j
US1238052A (en) Yarn-feeding mechanism for knitting-machines.
US2286771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knitted fabrics
US1929075A (en) Control mechanism for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KR20170097522A (ko) 환편기의 편침실린더 구조
US2661611A (en) Hand knitting machin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723

Address after: Jinshan District City, Shanyang, Fu Dong Road, No. 111

Patentee after: SANTONI (Shanghai) knitting machine Co. Ltd.

Address before: Brescia Italy

Patentee before: Santoni S. P.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