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212000U - 一种同轴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同轴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212000U
CN205212000U CN201521020666.XU CN201521020666U CN205212000U CN 205212000 U CN205212000 U CN 205212000U CN 201521020666 U CN201521020666 U CN 201521020666U CN 205212000 U CN205212000 U CN 2052120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wire
insulator
face
coaxial connector
annular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102066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景奇
杨华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Guoch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ochang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ochang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ochang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102066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2120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2120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2120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同轴连接器,包括外导体、绝缘体,还包括内导体,所述内导体由第一内导体和第二内导体组成,所述第一内导体与所述第二内导体过盈配合或者螺接,并且在接合面处增加锡焊层。在第一内导体和第二内导体的接合面处增加锡焊层,增强第一内导体与第二内导体连接的紧固性,有效保证第一内导体与第二内导体之间的接触面积的稳定性,保证同轴连接器传输信号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同轴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同轴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通信领域用的同轴连接器包括外导体、绝缘体、第一内导体和第二内导体,第一内导体和第二内导体通过过盈配合连接或者螺纹连接组成内导体,内导体与外导体之间套接绝缘体。在使用的过程中,内导体在受到其他相关连接部件的震动、摆动的情况下,会产生一定的晃动,使第一内导体与第二内导体之间的接触面不固定,导致同轴连接其两端连接的设备之间信号传输不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信号传输稳定的同轴连接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同轴连接器,包括外导体、绝缘体,还包括内导体,所述内导体由第一内导体和第二内导体组成,所述第一内导体与所述第二内导体过盈配合或者螺接,并且在接合面处增加锡焊层。
进一步的,所述锡焊层的形状为环形。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体由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组成,所述第一内导体和第二内导体之间设有一外环形凹槽面,所述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并排套接在所述外环形凹槽面内,所述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的总长度与所述外环形凹槽面的长度相适配。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体套接在所述内导体和外导体之间,所述第一绝缘体与所述第一内导体和外导体均密封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内导体的端部外圆面与所述第二内导体的端部内圆面过盈配合或者螺接,所述第一绝缘体的外侧端面与所述第一内导体贴合,所述第二绝缘体的外侧端面与所述第二内导体的与所述第一内导体配合的端面贴合。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内导体的与所述第一内导体配合的端部的内圆面设有内环形凹槽,所述锡焊层位于所述内环形凹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焊锡层与所述第二内导体的与所述第一内导体配合的端部的端面以及第一内导体的外环形凹槽面相接触,所述第二绝缘体的与所述第二内导体贴合的端面的内圈边缘设有倒角。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第一内导体与所述第二内导体经过盈配合或者螺接后,在两者的接合面处增加锡焊层,焊锡本身具有导电的特性,该结构可充分保证第一内导体与第二内导体连接的稳固性,以及连接的接触面积的稳定性和导电性能的稳定性,从而保证同轴连接器传输信号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同轴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图1的A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同轴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图3的B局部放大图。
标号说明:
1、外导体;2、绝缘体;3、内导体;4、锡焊层;
21、第一绝缘体;22、第二绝缘体;221、倒角;
31、第一内导体;32、第二内导体;311、外环形凹槽面;321、内环形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本实用新型最关键的构思在于:在同轴连接器的第一内导体与第二内导体的原本的过盈或者螺接的基础上,再增加锡焊连接,增加第一内导体与第二内导体的连接稳固性及导电性能稳定性。
请参照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同轴连接器,包括外导体1、绝缘体2,还包括内导体3,所述内导体3由第一内导体31和第二内导体32组成,所述第一内导体31与所述第二内导体32过盈配合或者螺接,并且在接合面处增加锡焊层4。
进一步的,所述锡焊层4的形状为环形。
由上述描述可知,锡焊层4的形状为环形,则第一内导体31和第二内导体32接合面处整圈都通过焊锡进行焊接,具有结构稳固,信号传输稳定的优点。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体2由第一绝缘体21和第二绝缘体22组成,所述第一内导体31和第二内导体32之间设有一外环形凹槽面311,所述第一绝缘体21和第二绝缘体22并排套接在所述外环形凹槽面311内,所述第一绝缘体21和第二绝缘体22的总长度与所述外环形凹槽面311的长度相适配。
由上述描述可知,并排设置的第一绝缘体21和第二绝缘体22套接在由第一内导体31和第二内导体32所形成的外环形凹槽面311上,可以限制绝缘体2在内导体3的轴向方向上的移动,结构合理。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体2套接在所述内导体3和外导体1之间,所述第一绝缘体21与所述第一内导体31和外导体1均密封连接。
由上述描述可知,第一绝缘体21套接在内导体3和外导体1之间,并与第一内导体31和外导体1均密封连接,结构合理,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内导体31的端部外圆面与所述第二内导体32的端部内圆面过盈配合或者螺接,所述第一绝缘体21的外侧端面与所述第一内导体31贴合,所述第二绝缘体22的外侧端面与所述第二内导体32的与所述第一内导体31配合的端面贴合。
由上述描述可知,所述第一内导体31的端部外圆面与所述第二内导体32的端部内圆面过盈配合或者螺接,所述第一绝缘体21的外侧端面与所述第一内导体31贴合,所述第二绝缘体22的外侧端面与所述第二内导体32的与所述第一内导体31配合的端面贴合,则第一内导体31和第二内导体32在相互配合的端部可形成外环形凹槽面311,第一绝缘体21与第二绝缘体22并排贴紧设置,第一内导体31上设置一台阶面与第一绝缘体21的外侧端面配合,第二内导体32的一个端面与第二绝缘体22的外侧端面配合,安装时,第一绝缘体21套接在第一内导体31上,保证第一绝缘体21与第一内导体3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和密封性,第二内导体32与第一内导体31装配焊接后再将第二绝缘体22套接在内导体3上,结构合理,安装操作便捷。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内导体32的与所述第一内导体31配合的端部的内圆面设有内环形凹槽321,所述锡焊层4位于所述内环形凹槽321内。
由上述描述可知,所述第二内导体32的与所述第一内导体31配合的端部的内圆面设有内环形凹槽321,所述锡焊层4位于所述内环形凹槽321内,则锡焊层4位于第一内导体31和第二内导体32之间,保证锡焊层4与第一内导体31和第二内导体32的接触面积及结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焊锡层与所述第二内导体32的与所述第一内导体31配合的端部的端面以及第一内导体31的外环形凹槽面311相接触,所述第二绝缘体22的与所述第二内导体32贴合的端面的内圈边缘设有倒角221。
由上述描述可知,所述焊锡层与所述第二内导体32的与所述第一内导体31配合的端部的端面以及第一内导体31的外环形凹槽面311相接触,则在所述外环形凹槽面311上会突出一个焊锡层,保证第一内导体31与第二内导体32连接稳固性的同时,焊接方便,结构工艺性好;所述第二绝缘体22的与所述第二内导体32贴合的端面的内圈边缘设有倒角221,可避让焊锡层的空间,结构合理。
请参照图1至图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
一种同轴连接器,包括外导体1、绝缘体2,还包括内导体3,所述内导体3由第一内导体31和第二内导体32组成,所述第一内导体31与所述第二内导体32过盈配合或者螺接,并且在接合面处增加锡焊层4,所述锡焊层4的形状为环形。
所述绝缘体2由第一绝缘体21和第二绝缘体22组成,所述第一内导体31和第二内导体32之间设有一外环形凹槽面311,所述第一绝缘体21和第二绝缘体22并排套接在所述外环形凹槽面311内,所述第一绝缘体21和第二绝缘体22的总长度与所述外环形凹槽面311的长度相适配。
所述绝缘体2套接在所述内导体3和外导体1之间,所述第一绝缘体21与所述第一内导体31和外导体1均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内导体31的端部外圆面与所述第二内导体32的端部内圆面过盈配合或者螺接,所述第一绝缘体21的外侧端面与所述第一内导体31贴合,所述第二绝缘体22的外侧端面与所述第二内导体32的与所述第一内导体31配合的端面贴合,所述第二内导体32的与所述第一内导体31配合的端部的内圆面设有内环形凹槽321,所述锡焊层4位于所述内环形凹槽321内。
安装时,先将第一绝缘体21与第一内导体31配合连接,再将第一内导体31与第二内导体32配合连接,并用锡焊将第一内导体31与第二内导体32焊接起来,形成锡焊层4,然后将第二绝缘体22套接在第一内导体31上与第二内导体32形成的外环形凹面内,最后将外导体1套接在绝缘体2的外圆面上。
请参照图3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为:
一种同轴连接器,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第一内导体31与第二内导体32在同轴连接器内的角色互换,并且在焊锡层的设置上,所述焊锡层与所述第二内导体32的与所述第一内导体31配合的端部的端面以及第一内导体31的外环形凹槽面311相接触,所述第二绝缘体22的与所述第二内导体32贴合的端面的内圈边缘设有倒角221。
安装过程与实施例一是相同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同轴连接器,在第一内导体31与第二内导体32的连接接合面处设置有锡焊层4,锡焊层4可以位于第一内导体31与第二内导体32的结合面所设置的内环形凹槽321内,也可以位于第一内导体31与第二内导体32的端面与外面面上,为了方便锡焊过程的操作,将绝缘体2分体设置为第一绝缘体21和第二绝缘体22,第一绝缘体21与内导体3和外导体1密封连接,因此优先装配,第二绝缘体22起到限制第一绝缘体21在内导体3上轴向移动的作用,结构合理灵活,操作便捷,且保证第一内导体31与第二内导体32结合的稳固性,以及接触面积的稳定性,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同轴连接器,包括外导体、绝缘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内导体,所述内导体由第一内导体和第二内导体组成,所述第一内导体与所述第二内导体过盈配合或者螺接,并且在接合面处增加锡焊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锡焊层的形状为环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体由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组成,所述第一内导体和第二内导体之间设有一外环形凹槽面,所述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并排套接在所述外环形凹槽面内,所述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的总长度与所述外环形凹槽面的长度相适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体套接在所述内导体和外导体之间,所述第一绝缘体与所述第一内导体和外导体均密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导体的端部外圆面与所述第二内导体的端部内圆面过盈配合或者螺接,所述第一绝缘体的外侧端面与所述第一内导体贴合,所述第二绝缘体的外侧端面与所述第二内导体的与所述第一内导体配合的端面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导体的与所述第一内导体配合的端部的内圆面设有内环形凹槽,所述锡焊层位于所述内环形凹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焊锡层与所述第二内导体的与所述第一内导体配合的端部的端面以及第一内导体的外环形凹槽面相接触,所述第二绝缘体的与所述第二内导体贴合的端面的内圈边缘设有倒角。
CN201521020666.XU 2015-12-09 2015-12-09 一种同轴连接器 Active CN2052120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020666.XU CN205212000U (zh) 2015-12-09 2015-12-09 一种同轴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020666.XU CN205212000U (zh) 2015-12-09 2015-12-09 一种同轴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212000U true CN205212000U (zh) 2016-05-04

Family

ID=558496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1020666.XU Active CN205212000U (zh) 2015-12-09 2015-12-09 一种同轴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2120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159820U (zh) 一种弯式连接器
CN202616554U (zh) 一种射频同轴连接器
CN204205108U (zh) 一种高性能n型焊接头射频同轴连接器
CN205212000U (zh) 一种同轴连接器
CN203660130U (zh) 射频同轴连接器
CN204992117U (zh) 一种防水连接线束
CN204333306U (zh) 直式配线插头
CN202651423U (zh) 一种倒刺结构的插孔连接器
CN204680783U (zh) 螺钉锁紧端子
CN203423348U (zh) 一种反极性射频同轴转接器
CN202997073U (zh) 一种新型导体接头
CN204375483U (zh) 一种应用于安防监控的复用式组合线缆
CN203674429U (zh) 不通透型免焊接鹰眼端子
CN202855926U (zh) 智能天线集束接头
CN204668505U (zh) 一种金属针与电路板的装配结构
CN104716509A (zh) 一种同时带凸点和卡钩的连接器
CN203747058U (zh) 一种弹性压接连接器
CN204167544U (zh) 一种带式线簧端子
CN203553470U (zh) 新型精密电磁兼容电连接器
CN204067701U (zh) 电缆连接器
CN204732543U (zh) 多孔径布线连接头
CN203644992U (zh) 一种弯式插针免焊接头
CN202309009U (zh) 不等径电缆的连接管
CN203491402U (zh) N型射频电缆连接器插座
CN203218481U (zh) 一种自胀自锁母线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802

Address after: 523758 Guangdong city of Dongguan Province Huang Zhen Yu Yuan Road No. three floor four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Guochang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Guangdong city of Shenzhen province Baoan District Guanlan Street Xikeng village Pak Kung Au industrial zone two lane No. 10 on the third.

Patentee befo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Guoc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