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190669U - 车辆用差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差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190669U
CN205190669U CN201520811216.6U CN201520811216U CN205190669U CN 205190669 U CN205190669 U CN 205190669U CN 201520811216 U CN201520811216 U CN 201520811216U CN 205190669 U CN205190669 U CN 2051906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small gear
small
side gear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81121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鹤
浅见健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TEKT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TEKT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TEKT Corp filed Critical JTEKT Corp
Priority to CN20152081121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1906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1906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190669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能抑制装置的大型化及重量的增大且能够延长疲劳寿命的车辆用差动装置。该装置(1)具备第一及第二侧齿轮(11、12)、与第一侧齿轮(11)啮合的第一小齿轮(21)以及与第二侧齿轮(12)啮合的第二小齿轮(22),第一小齿轮具有遍及与第二小齿轮啮合的第一啮合区域(211a)和与第一侧齿轮啮合的第二啮合区域(211b)连续地形成有具有螺旋状的齿纹的多个齿轮齿(210)的长齿轮部(211),在第二小齿轮的与第一小齿轮的第一啮合区域啮合的多个齿轮齿(220)、和与第二啮合区域啮合的第一侧齿轮之间,具有为了防止与第一侧齿轮的齿轮齿(110)的干扰所需要的缝隙以上的大小的轴向缝隙(S1)从而形成。

Description

车辆用差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车辆的驱动力以允许差动的方式分配给一对输出轴的车辆用差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将发动机等的驱动源的驱动力以允许差动的方式分配给一对输出轴的差动装置配置于车辆的左右驱动轴间。在这种差动装置中,一对侧齿轮以及使与一对侧齿轮分别啮合的2个小齿轮彼此相互啮合而成的小齿轮组收容于供驱动力输入的圆筒状的收容部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差动装置(差速装置)具有第一以及第二侧齿轮、使与第一侧齿轮啮合的第一小齿轮以及与第二侧齿轮啮合的第二小齿轮啮合而成的多个小齿轮组、以及收容第一以及第二侧齿轮以及多个小齿轮组的作为收容部件的差速器外壳。第一以及第二侧齿轮以及第一以及第二小齿轮是具有螺旋状的齿纹的斜齿齿轮,以彼此的旋转轴线成为平行的方式支承于差速器外壳。被输入差速器外壳的驱动力经由多个小齿轮组向第一以及第二侧齿轮传递。
图8是表示现有的差动装置的第一以及第二侧齿轮81、82和一组第一以及第二小齿轮91、92的构成例的简要结构图。第一以及第二侧齿轮81、82和第一以及第二小齿轮91、9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于省略图示的差速器外壳,并且轴向的相对移动被限制。
第一小齿轮91具有长齿轮部911、短齿轮部912和连结长齿轮部911与短齿轮部912的连结部913。同样地,第二小齿轮92具有长齿轮部921、短齿轮部922和连结长齿轮部921与短齿轮部922的连结部923。另外,在第一侧齿轮81,且在与第二小齿轮92的连结部923沿径向对置的部分形成有齿轮部811,在第二侧齿轮82,且在与第一小齿轮91的连结部913沿径向对置的部分形成有齿轮部821。
第一小齿轮91的长齿轮部911与第一侧齿轮81的齿轮部811以及第二小齿轮92的短齿轮部922啮合,短齿轮部912与第二小齿轮92的长齿轮部921啮合。第二小齿轮92的长齿轮部921与第二侧齿轮82的齿轮部821以及第一小齿轮91的短齿轮部912啮合,短齿轮部922与第一小齿轮91的长齿轮部911啮合。即,第一小齿轮91的长齿轮部911具有与第二小齿轮92的短齿轮部922啮合的第一啮合区域911a、以及与第一侧齿轮81的齿轮部811啮合的第二啮合区域911b。另外,第二小齿轮92的长齿轮部921具有与第一小齿轮91的短齿轮部912啮合的第一啮合区域921a、以及与第二侧齿轮82的齿轮部821啮合的第二啮合区域921b。
在第一小齿轮91的短齿轮部912与第二侧齿轮82的齿轮部821之间形成有缝隙S01。另外,在第二小齿轮92的短齿轮部922与第一侧齿轮81的齿轮部811之间形成有缝隙S02。对于第一以及第二侧齿轮81、82的轴向缝隙S01以及缝隙S02的尺寸,考虑各部分的尺寸公差、以及在差速器外壳内的各部件向轴向的移动量,设定为不会产生第一小齿轮91的短齿轮部912与第二侧齿轮82的齿轮部821的干扰、以及第二小齿轮92的短齿轮部922与第一侧齿轮81的齿轮部811的干扰的尺寸。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69576号公报
第一啮合区域911a的从第二小齿轮92的短齿轮部922承受的啮合反作用力、以及第二啮合区域911b的从第一侧齿轮81的齿轮部811承受的啮合反作用力作用于第一小齿轮91的长齿轮部911。另外,第一啮合区域921a的从第一小齿轮91的短齿轮部912承受的啮合反作用力、以及第二啮合区域921b的从第二侧齿轮82的齿轮部821承受的啮合反作用力作用于第二小齿轮92的长齿轮部921。在被输入差速器外壳的驱动力从第一小齿轮91向第一侧齿轮81传递并且从第一小齿轮91经由第二小齿轮92向第二侧齿轮82传递时,第二小齿轮92的长齿轮部921在第一啮合区域921a承受的啮合反作用力的朝向与在第二啮合区域921b承受的啮合反作用力的朝向相互反向。
因此,在第二小齿轮92的长齿轮部921的第一啮合区域921a与第二啮合区域921b的边界部,伴随着车辆的行驶,两种状态的应力反复产生。而且,该边界部成为第二小齿轮92的最弱部位,差动装置的疲劳寿命受该部分的强度制约。
此外,例如若增大第一以及第二小齿轮91、92的节圆直径,则能够提高上述边界部的强度,但此时差速器外壳的外径也变大,装置整体的大小以及重量大幅度地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装置的大型化以及重量的增大并且能够延长疲劳寿命的车辆用差动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车辆用差动装置,该车辆用差动装置是将车辆的驱动力以允许差动的方式分配给一对输出轴的车辆用差动装置,上述车辆用差动装置具备:第一以及第二侧齿轮,它们分别连结上述一对输出轴;小齿轮组,其中与上述第一侧齿轮啮合的第一小齿轮和与上述第二侧齿轮啮合的第二小齿轮相互啮合;以及壳体,其将上述第一以及第二侧齿轮和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小齿轮以彼此的旋转轴线成为相互平行的方式保持,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小齿轮中的一方的小齿轮具有由多个齿轮齿连续地形成的齿轮部,该多个齿轮齿在遍及与另一方的小齿轮啮合的第一啮合区域和与所述第一以及第二侧齿轮的任意一方的侧齿轮啮合的第二啮合区域的范围上具有螺旋状的齿纹,所述另一方的小齿轮形成为,在所述另一方的小齿轮的与所述一方的小齿轮的所述第一啮合区域啮合的多个齿轮齿和与所述第二啮合区域啮合的所述一方的侧齿轮之间,具有为了防止与所述一方的侧齿轮的齿轮齿的干扰所需要的缝隙以上的大小的轴向缝隙。
优选,在所述车辆用差动装置中,所述轴向缝隙为2mm以上。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差动装置,能够抑制装置的大型化以及重量的增大并且能够延长疲劳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车辆用差动装置的构成例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3是车辆用差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一组小齿轮组以及第一以及第二侧齿轮的结构图。
图5(a)是表示第一小齿轮的长齿轮部的第一啮合区域的与第二小齿轮的短齿轮部的啮合状态的剖视图,图5(b)是表示第一小齿轮的长齿轮部的第二啮合区域的与第一侧齿轮的齿轮部的啮合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第二小齿轮的短齿轮部与第一侧齿轮的齿轮部的缝隙S1及其周边部的图1的B部放大图。
图7是表示第一小齿轮的短齿轮部与第二侧齿轮的齿轮部的缝隙S2及其周边部的图1的C部放大图。
图8是表示现有的差动装置的第一以及第二侧齿轮以及一组第一以及第二小齿轮的构成例的简要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用差动装置;11…第一侧齿轮;110…齿轮齿;110a…轴向端面;111…齿轮部;112…圆筒部;12…第二侧齿轮;120…齿轮齿;120a…轴向端面;121…齿轮部;122…圆筒部;20…小齿轮组;21…第一小齿轮;210…齿轮齿;210a…轴向端面;210A…第一齿轮齿;210B…第二齿轮齿;210C…第三齿轮齿;211…长齿轮部;211a…第一啮合区域;211b…第二啮合区域;211c…中间区域;212…短齿轮部;213…连结部;22…第二小齿轮;220…齿轮齿;220a…轴向端面;221…长齿轮部;221a…第一啮合区域;221b…第二啮合区域;221c…中间区域;222…短齿轮部;223…连结部;3…壳体;31…主体部;310…圆筒部;310a…第一收容部;310b…第二收容部;311…底部;312…凸缘部;32…盖部;321…圆盘部;322…凸缘部;40…隔离物;41…中央垫圈;42、43…端部垫圈。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7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车辆用差动装置1的构成例的剖视图。图2是图1的A-A线剖视图。图3是车辆用差动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表示一组小齿轮组20以及第一以及第二侧齿轮11、12的构成图。
该车辆用差动装置1用于将车辆的驱动源的驱动力以允许差动的方式分配给一对输出轴。作为驱动源,能够使用发动机、电动马达。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差动装置1作为将驱动源的驱动力分配给左右驱动轮的差速装置来使用,从而将被输入的驱动力分配给作为一对输出轴的左右驱动轴。
车辆用差动装置1具备:第一以及第二侧齿轮11、12,它们分别连结左右驱动轴的端部;多个小齿轮组20;以及壳体3,其保持第一以及第二侧齿轮11、12和多个小齿轮组20。在本实施方式中,4组小齿轮组20被壳体3保持。另外,在壳体3内配置有在第一侧齿轮11与第二侧齿轮12之间配置的隔离物40、以及相对于第一侧齿轮11以及第二侧齿轮12的至少任一轴向端面进行滑动的中央垫圈41和端部垫圈42、43。中央垫圈41以及端部垫圈42、43相对于壳体3无法转动。
对于各小齿轮组20,与第一侧齿轮11啮合的第一小齿轮21和与第二侧齿轮12啮合的第二小齿轮22相互啮合。壳体3将第一以及第二侧齿轮11、12和第一以及第二小齿轮21、22以彼此的旋转轴线成为相互平行的方式保持。第一以及第二侧齿轮11、12能够以共通的旋转轴线O为中心相对旋转,第一以及第二小齿轮21、22的旋转轴线与旋转轴线O平行。以下,将与旋转轴线O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
壳体3具有轴向的一方开口的有底圆筒状的主体部31以及以封闭主体部31的开口的方式配置的盖部32。主体部31与盖部32通过省略图示的螺栓连结,从而一体地进行旋转。
主体部31一体地具有圆筒形状的圆筒部310、以封闭圆筒部310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的方式形成的底部311以及从圆筒部310的轴向的与底部311相反一侧的端部向外侧伸出从而形成的凸缘部312。盖部32一体地具有与主体部31的底部311沿轴向对置的圆盘形状的圆盘部321、以及从圆盘部321的外周面进一步向外侧伸出从而形成的凸缘部322。
在主体部31侧的凸缘部312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0个)螺栓插通孔312a,在盖部32侧的凸缘部322也形成有数目相同的螺栓插通孔322a。通过主体部31以及盖部32的凸缘部312、322相互抵接从而螺栓插通孔312a、322a连通。连结主体部31与盖部32的螺栓插通螺栓插通孔312a、322a与省略图示的齿圈旋合,经由该齿圈将驱动源的驱动力输入壳体3。
第一小齿轮21一体地具有长齿轮部211、短齿轮部212与连结部213。长齿轮部211、短齿轮部212以及连结部213沿第一小齿轮21的轴向排列。连结部213连结长齿轮部211与短齿轮部212。在长齿轮部211以及短齿轮部212的外周形成有斜齿轮,连结部213呈具有比长齿轮部211以及短齿轮部212的齿底圆直径小的外径的圆柱状。
同样地,第二小齿轮22一体地具有长齿轮部221、短齿轮部222与连结部223。长齿轮部221、短齿轮部222以及连结部223沿第二小齿轮22的轴向排列。连结部223连结长齿轮部221与短齿轮部222。在长齿轮部221以及短齿轮部222的外周形成有斜齿轮,连结部223呈具有比长齿轮部221以及短齿轮部222的齿底圆直径小的外径的圆柱状。
第一侧齿轮11呈在内周面形成有花键嵌合部11a的筒状,并且一体地具有在外周形成有斜齿轮的齿轮部111与具有比齿轮部111的齿底圆直径小的外径的圆筒状的圆筒部112。如图4所示,在齿轮部111的外周形成有具有螺旋状的齿纹的多个齿轮齿110。另外,第一侧齿轮11的齿轮部111与第二小齿轮22的连结部223沿径向对置,圆筒部112与第二小齿轮22的短齿轮部222沿径向对置。在第一侧齿轮11的花键嵌合部11a例如连结向左前轮传递驱动力的驱动轴的一端部。
同样地,第二侧齿轮12呈在内周面形成有花键嵌合部12a的筒状,并且一体地具有在外周形成有斜齿轮的齿轮部121与具有比齿轮部121的齿底圆直径小的外径的圆筒状的圆筒部122。在齿轮部121的外周形成有具有螺旋状的齿纹的多个齿轮齿120。另外,第二侧齿轮12的齿轮部121与第一小齿轮21的连结部213沿径向对置,圆筒部122与第一小齿轮21的短齿轮部212沿径向对置。在第二侧齿轮12的花键嵌合部12a例如连结向右前轮传递驱动力的驱动轴的一端部。
第一小齿轮21的长齿轮部211与第一侧齿轮11的齿轮部111以及第二小齿轮22的短齿轮部222啮合,短齿轮部212与第二小齿轮22的长齿轮部221啮合。第二小齿轮22的长齿轮部221与第二侧齿轮12的齿轮部121以及第一小齿轮21的短齿轮部212啮合,短齿轮部222与第一小齿轮21的长齿轮部211啮合。
第一小齿轮21的长齿轮部211具有与第二小齿轮22的短齿轮部222啮合的第一啮合区域211a以及与第一侧齿轮11的齿轮部111啮合的第二啮合区域211b。在第一啮合区域211a与第二啮合区域211b之间设置有既未与第二小齿轮22的短齿轮部222又未与第一侧齿轮11的齿轮部111啮合的中间区域211c。在该长齿轮部211的外周,遍及第一啮合区域211a与第二啮合区域211b,连续地形成有具有螺旋状的齿纹的多个齿轮齿210。另外,在第一小齿轮21的短齿轮部212也以具有螺旋状的齿纹的方式形成有多个齿轮齿210。长齿轮部211的齿轮齿210以及短齿轮部212的齿轮齿210以共通的节圆直径以及扭转角形成。
同样地,第二小齿轮22的长齿轮部221具有与第一小齿轮21的短齿轮部212啮合的第一啮合区域221a和与第二侧齿轮12的齿轮部121啮合的第二啮合区域221b。在第一啮合区域221a与第二啮合区域221b之间设置有既未与第一小齿轮21的短齿轮部212又未与第二侧齿轮12的齿轮部121啮合的中间区域221c。在该长齿轮部221,遍及第一啮合区域221a与第二啮合区域221b,连续地形成有具有螺旋状的齿纹的多个齿轮齿220。另外,在第二小齿轮22的短齿轮部222也以具有螺旋状的齿纹的方式形成有多个齿轮齿220。长齿轮部221的齿轮齿220以及短齿轮部222的齿轮齿220以共通的节圆直径以及扭转角形成。
如图2所示,第一小齿轮21收容于在壳体3的主体部31的圆筒部310形成的第一收容部310a。另外,第二小齿轮22收容于同样地在壳体3的主体部31的圆筒部310形成的第二收容部310b。第一收容部310a与第二收容部310b一部分连通,在该连通的部分,第一小齿轮21的长齿轮部211与第二小齿轮22的短齿轮部222、以及第一小齿轮21的短齿轮部212与第二小齿轮22的长齿轮部221啮合。
另外,在壳体3的主体部31的圆筒部310,将润滑油引导至壳体3的内部的润滑油导入槽310c以及用于将润滑油从壳体3排出的润滑油排出孔310d(图3所示)分别形成于4个位置。润滑油导入槽310c形成为在车辆的前进行驶时将润滑油引导至壳体3的内部,从润滑油导入槽310c导入的润滑油对壳体3内的各部分进行润滑而从润滑油排出孔310d排出。该润滑油例如是具有适于齿轮的润滑的粘性的齿轮油,被封入将车辆用差动装置1支承为能够旋转的差速器行星架内。
在壳体3的主体部31的底部311形成有供与第二侧齿轮12连结的驱动轴的一端部插通的插通孔311a。另外,在壳体3的盖部32的圆盘部321形成有供与第一侧齿轮11连结的驱动轴的一端部插通的插通孔321a。
在车辆的前进行驶时,第一以及第二小齿轮21、22不是在壳体3的主体部31的第一收容部310a以及第二收容部310b内自转,而是与壳体3一起旋转。另外,在车辆的旋转时,第一以及第二小齿轮21、22一边在壳体3的主体部31的第一收容部310a以及第二收容部310b内自转一边与壳体3一起旋转。被输入壳体3的驱动力经由多个小齿轮组20向第一以及第二侧齿轮11、12传递。
此时,第一侧齿轮11通过齿轮部111与第一小齿轮21的长齿轮部211啮合,从而承受轴向的推力。另外,第二侧齿轮12通过齿轮部121与第二小齿轮22的长齿轮部221啮合,从而承受轴向的推力。通过该推力,第一以及第二侧齿轮11、12沿轴向稍微移动,彼此的轴向端面按压于中央垫圈41或者端部垫圈42、43,承受由摩擦引起的旋转阻力。而且,通过该旋转阻力限制左右轮间的差动,从而抑制左右轮中的一方的车轮滑动从而空转。
此外,第一以及第二小齿轮21、22也因作用于第一以及第二侧齿轮11、12的推力的反作用力,在第一收容部310a以及第二收容部310b内沿轴向稍微移动,从而按压于第一收容部310a以及第二收容部310b的轴向端面。
图5(a)是表示第二小齿轮22的长齿轮部221的第一啮合区域221a的与第一小齿轮21的短齿轮部212的啮合状态的剖视图,图5(b)是表示第二小齿轮22的长齿轮部221的第二啮合区域221b的与第二侧齿轮12的齿轮部121的啮合状态的剖视图。
在图5(a)以及(b)中,圆弧状的箭头表示车辆的左旋转时的第一小齿轮21、第二小齿轮22以及第一侧齿轮11的旋转方向。另外,在图5(a)以及(b)中,空心的箭头表示第二小齿轮22的长齿轮部221的齿轮齿220承受的啮合反作用力的朝向。
在前进行驶中的车辆的加速时或者定速行驶时,被输入壳体3的驱动力从在壳体3的主体部31形成的第一收容部310a的内表面传递至第一小齿轮21,从第一小齿轮21向第一侧齿轮11传递,并且从第一小齿轮21经由第二小齿轮22向第二侧齿轮12传递。此时,第二小齿轮22的长齿轮部221的齿轮齿220在第一啮合区域221a从第一小齿轮21的短齿轮部212的齿轮齿220承受啮合反作用力F1,在第二啮合区域221b从第二侧齿轮12的齿轮部121的齿轮齿120承受啮合反作用力F2。啮合反作用力F1的朝向与啮合反作用力F2的朝向相反。
在设置于第二小齿轮22的长齿轮部221的多个齿轮齿220中,将承受有啮合反作用力F1或者F2的齿轮齿220设为第一齿轮齿220A,将相对于第一齿轮齿220A靠第二小齿轮22的旋转方向的前侧的齿轮齿220设为第二齿轮齿220B,将相对于第一齿轮齿220A靠第二小齿轮22的旋转方向的后侧的齿轮齿220设为第三齿轮齿220C,则在第一齿轮齿220A与第二齿轮齿220B之间的齿底部(在图5(a)以及图5(b)中用白圈“○”表示),在第一啮合区域221a中承受压缩应力,在第二啮合区域211b中承受拉伸应力。另外,在第一齿轮齿220A与第三齿轮齿220C之间的齿底部(在图5(a)以及图5(b)中用黑点“●”表示),在第一啮合区域211a中承受拉伸应力,在第二啮合区域211b中承受压缩应力。
另外,在第一小齿轮21的短齿轮部212与第二侧齿轮12的齿轮部121之间形成有轴向的缝隙S1(参照图4)。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该缝隙S1防止第一小齿轮21的短齿轮部212与第二侧齿轮12的齿轮部121的干扰,并且实现了第二小齿轮22的疲劳强度的提高。
图6是表示第一小齿轮21的短齿轮部212与第二侧齿轮12的齿轮部121的缝隙S1及其周边部的图1的B部放大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缝隙S1的轴向长度L1为2mm以上。由此,第二小齿轮22的长齿轮部221的第一啮合区域221a与第二啮合区域221b的轴向间隔即中间区域221c的轴向长度为2mm以上。
具体而言,该缝隙S1的轴向长度L1是第一小齿轮21的短齿轮部212的齿轮齿210的轴向端面210a与第二侧齿轮12的齿轮部121的齿轮齿120的轴向端面120a之间的轴向距离,更详细而言,是从旋转轴线O以第二侧齿轮12的齿轮部121的节圆直径D2的一半距离(D2/2)沿径向离开的部位的各齿轮齿210、120的轴向端面210a、120a间的距离。
另外,如上述所述,虽然第一以及第二侧齿轮11、12以及第一以及第二小齿轮21、22能够在壳体3内沿轴向移动,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各部分的尺寸设定为,即便在第一小齿轮21的短齿轮部212与第二侧齿轮12的齿轮部121相对地接近从而缝隙S1变成最窄的情况下,缝隙S1的轴向长度L1也为2mm以上。
该结构是为了抑制因在第一啮合区域221a与第二啮合区域221b之间的中间区域221c的齿轮齿220产生由上述的啮合反作用力F1以及啮合反作用力F2引起的两种状态的交变应力从而第二小齿轮22的疲劳寿命降低而被考虑的结构。即,为了防止第一小齿轮21的短齿轮部212与第二侧齿轮12的齿轮部121的干扰,缝隙S1的轴向长度L1为1mm左右(例如1.0±0.1mm)就足够了,但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小齿轮21在短齿轮部212的齿轮齿210与第二侧齿轮12的齿轮部121之间具有为了防止与该齿轮部121的齿轮齿120的干扰所需要的缝隙以上的大小的轴向缝隙从而形成。
以下详细叙述该结构的作用,对于第二小齿轮22的长齿轮部221的齿轮齿220而言,在中间区域221c的第一啮合区域221a侧的部分,来自第一小齿轮21的短齿轮部212的啮合反作用力F1所引起的应力较强地作用,在与第二啮合区域221b接近的部分,来自第二侧齿轮12的齿轮部121的啮合反作用力F2所引起的应力较强地作用。因此,假设若缝隙S1的轴向长度L1为1mm左右,则会产生中间区域221c的啮合反作用力F2、F1所引起的应力一起较强地作用的部分,在该部分容易产生龟裂等破损,但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缝隙S1的轴向长度L1设为2mm以上,不会产生啮合反作用力F2、F1所引起的应力一起较强地作用的部分,从而抑制了第二小齿轮22的疲劳寿命的降低。
换言之,假设在缝隙S1的轴向长度L1为1mm左右的情况下,在中间区域221c的齿轮齿220,因拉伸应力(σ)以及压缩应力(-σ),产生振幅为|σ|的两种状态的交变应力,但若使缝隙S1的轴向长度L1为2mm以上,则在中间区域221c的第一啮合区域221a侧的部分,实际上仅产生来自第一小齿轮21的短齿轮部212的啮合反作用力F1所引起的应力,在中间区域221c的第二啮合区域221b侧的部分,实际上仅产生来自第二侧齿轮12的齿轮部121的啮合反作用力F2所引起的应力。由此,中间区域221c的第一啮合区域221a侧以及第二啮合区域221b侧的部分的应力成为振幅|σ/2|的单种状态的反复应力,第二小齿轮22的疲劳寿命被延长。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小齿轮22的短齿轮部222与第一侧齿轮11的齿轮部111之间形成有轴向缝隙S2,通过该缝隙S2防止第二小齿轮22的短齿轮部222与第一侧齿轮11的齿轮部111的干扰,并且实现了第一小齿轮11的疲劳强度的提高。该缝隙S2的轴向长度L2为为了防止第二小齿轮22的短齿轮部222与第一侧齿轮11的齿轮部111的干扰所需要的缝隙以上的大小。
图7是表示第二小齿轮22的短齿轮部222与第一侧齿轮11的齿轮部111的缝隙S2及其周边部的图1的C部放大图。
缝隙S2的轴向长度L2是第二小齿轮22的短齿轮部222的齿轮齿220的轴向端面220a与第一侧齿轮11的齿轮部111的齿轮齿110的轴向端面110a之间的轴向距离,并且是从旋转轴线O以第一侧齿轮11的齿轮部111的节圆直径D1的一半距离(D1/2)沿径向离开的部位的各齿轮齿220、110的轴向端面220a、110a间的距离。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各部分的尺寸设定为,即便在第二小齿轮22的短齿轮部222与第一侧齿轮11的齿轮部111相对地接近从而缝隙S2变成最窄的情况下,缝隙S2的轴向长度L2也为2mm以上。
通过该结构,在前进行驶中的车辆的减速时或车辆的后退加速时,通过上述相同的作用,将第一小齿轮21的疲劳寿命延长。
(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由于第一小齿轮21的短齿轮部212与第二侧齿轮12的齿轮部121之间的轴向缝隙S1为为了防止第一小齿轮21的短齿轮部212与第二侧齿轮12的齿轮部121的干扰所需要的缝隙以上的大小,所以第二小齿轮22的疲劳强度提高。另外,由于第二小齿轮22的短齿轮部222与第一侧齿轮11的齿轮部111之间的轴向缝隙S2为为了防止第二小齿轮22的短齿轮部222与第一侧齿轮11的齿轮部111的干扰所需要的缝隙以上的大小,所以第一小齿轮21的疲劳强度提高。由此,能够抑制车辆用差动装置1的大型化以及重量的增大并且能够延长疲劳寿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缝隙S1的轴向长度L1以及缝隙S2的轴向长度L2分别为2mm以上,所以充分地发挥了使第一以及第二小齿轮21、22的疲劳强度提高的效果。
(备注)以上,虽然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上述记载的实施方式并不对权利要求书的发明进行限定。另外,应该注意的是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特征的组合的全部不一定是用于解决发明的课题的手段所必须的。
另外,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地进行变形来实施。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对第一小齿轮21与第二小齿轮22在彼此的两端部的2个位置啮合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第一小齿轮21与第二小齿轮22也可以在轴向的一个端部的1个位置啮合。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第一小齿轮21的短齿轮部212与第二侧齿轮12的齿轮部121之间的轴向缝隙S1以及第二小齿轮22的短齿轮部222与第一侧齿轮11的齿轮部111之间的轴向缝隙S2的轴向长度L1、L2均设为2mm以上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缝隙S2的轴向长度L2例如也可以为1mm左右。即,在第二小齿轮22的短齿轮部222与第一侧齿轮11的齿轮部111之间空开有能够防止上述两齿轮部的干扰的程度的缝隙即可。在该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对第一以及第二小齿轮21、22施加最大负担的车辆的前进行驶中的加速时产生龟裂等破损,并且能够抑制车辆用差动装置1的大型化以及重量的增大且延长疲劳寿命。

Claims (2)

1.一种车辆用差动装置,其是将车辆的驱动力以允许差动的方式分配给一对输出轴的车辆用差动装置,
所述车辆用差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以及第二侧齿轮,它们分别连结所述一对输出轴;
小齿轮组,其中与所述第一侧齿轮啮合的第一小齿轮和与所述第二侧齿轮啮合的第二小齿轮相互啮合;以及
壳体,其将所述第一以及第二侧齿轮和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小齿轮以彼此的旋转轴线成为相互平行的方式保持,
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小齿轮中的一方的小齿轮具有由多个齿轮齿连续地形成的齿轮部,该多个齿轮齿在遍及与另一方的小齿轮啮合的第一啮合区域和与所述第一以及第二侧齿轮的任意一方的侧齿轮啮合的第二啮合区域的范围上具有螺旋状的齿纹,
所述另一方的小齿轮形成为,在所述另一方的小齿轮的与所述一方的小齿轮的所述第一啮合区域啮合的多个齿轮齿和与所述第二啮合区域啮合的所述一方的侧齿轮之间,具有为了防止与所述一方的侧齿轮的齿轮齿的干扰所需要的缝隙以上的大小的轴向缝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差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向缝隙为2mm以上。
CN201520811216.6U 2015-10-19 2015-10-19 车辆用差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1906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811216.6U CN205190669U (zh) 2015-10-19 2015-10-19 车辆用差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811216.6U CN205190669U (zh) 2015-10-19 2015-10-19 车辆用差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190669U true CN205190669U (zh) 2016-04-27

Family

ID=557836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811216.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190669U (zh) 2015-10-19 2015-10-19 车辆用差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19066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13444A1 (en) * 2022-05-05 2023-11-09 Eaton Intelligent Power Limited A pinion and a differential assembly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13444A1 (en) * 2022-05-05 2023-11-09 Eaton Intelligent Power Limited A pinion and a differential assembly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574008B1 (ko) 포개진 링 기어를 갖춘 유성 기어세트를 갖는 구동 모듈
CN105485270B (zh) 行星齿轮变速器及行星齿轮变速器组件
CN104641150A (zh) 具有威德哈伯-诺维柯夫正齿轮差速器类型的行星差速器的变速器组合
CN101581356A (zh) 链条用链轮
CN205350312U (zh) 一种具有内嵌式轴承机构的行星齿轮传动装置
CN109099133B (zh) 差动装置
CN108547929A (zh) 一种自润滑齿轮
CN105546082A (zh) 差动装置
KR20220151438A (ko) 인휠 구동장치 및 인휠 구동장치의 조립방법
CN205190669U (zh) 车辆用差动装置
TWI814784B (zh) 減速機
JP7314548B2 (ja) 車両用差動装置
CN106553685A (zh) 转向管柱传动轴
US20200173530A1 (en) Vehicle differential device
CN110617301A (zh) 一种三级传动斜齿行星齿式减速器
CN113619677B (zh) 一种用于传递扭矩的转向轴及球架结构
RU158549U1 (ru) Самоблокирующийся дифференциал
DE102011087570A1 (de) Generatordifferenzialkombination und Getriebe
KR101333799B1 (ko) 유성기어 증속기
US10883585B2 (en) Differential device
CN205801414U (zh) 一种常啮合齿轮变速的装置
JP2011099479A (ja) 差動歯車装置
CN205466202U (zh) 机器人传动装置
US20200103013A1 (en) Differential device
CN205780620U (zh) 具有牵引传动机构的波动齿轮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427

Termination date: 2016101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