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170587U - 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170587U
CN205170587U CN201520809198.8U CN201520809198U CN205170587U CN 205170587 U CN205170587 U CN 205170587U CN 201520809198 U CN201520809198 U CN 201520809198U CN 205170587 U CN205170587 U CN 2051705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centrated solution
liquid
case
percolate
dra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80919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勇军
李海桥
齐云岭
刘斌
刘彩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huangdao Spong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2080919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1705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1705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1705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AREA)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废水处理装置处理污水时浓缩液数量多,占用空间大、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的不足,提供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它包括垃圾渗滤液浓缩装置、垃圾渗滤液浓缩液箱和浓缩液干燥装置,浓缩液箱收集的垃圾渗滤液进入到垃圾渗滤液浓缩装置中进行浓缩,产生的浓缩液回到浓缩液箱内,达到设定浓度的浓缩液经由浓缩液排放口进入到浓缩液干燥装置内,由浓缩液干燥装置对接收到的浓缩液进行干燥并将干燥得到的残渣排出,采用本实用新型结构,首先由垃圾渗滤液浓缩装置对垃圾渗滤液进行浓缩处理,而后再通过浓缩液干燥装置对浓缩液进行干燥处理,最终得到达标可排放的清水和可填埋的固态的泥渣。

Description

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或废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垃圾渗滤液是污水处理领域内最为复杂因此也是最难处理的一类废水,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水质有以下特点:水质成分复杂,不仅含有耗氧有机污染物,还含有各类金属和植物营养素;CODCr和BOD5浓度可高达几万毫克每升;难生物降解的芳香族、苯胺类化合物较多;含有十多种金属离子,对微生物产生毒害抑制作用;水质、水量不稳定,随时间、季节变化巨大;渗滤液经过处理后产生大量的浓缩液经常得不到妥善的处理。
垃圾渗滤液若不经处理直接排入环境,会造成严重的污染,2008年我国修订并发布新标准《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标准中9.1.1条规定“生活垃圾填埋场应设置污水处理装置,垃圾渗滤液(含蓄水池废水)等污水经处理并符合本标准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后,可直接排放。”分析我国目前垃圾渗滤液的实际处理技术现状,处理过的出水要满足新标准的要求、渗滤液处理系统能长期有效运行、浓缩液无害化处置仍是业界难题。
20世纪90年代由于对垃圾渗滤液水质分析不足以及当时处理技术的局限性,最初的处理方法采用生活污水处理的传统处理工艺,如活性污泥法、氧化沟法、厌氧/好氧组合工艺等,但由于渗滤液成分可生化性低、毒性高、生物法处理效果不够理想、处理后水质难以达标。到90年代中后期,业界考虑采用物理、化学工艺与生物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处理污水或废水,比如在化学或生物处理过程中添加混凝剂、氮吹脱、氧化剂等,虽然提高了对高氨氮的去除效果、有机物降解的效果也得以改善,但是大幅度增加了运行成本,二次污染严重,不能长期稳定运行,出水水质多数时间仍不能达标。
我国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经过几十年的缓慢发展,目前较为成熟且可以工程化应用的技术主要是生物处理后续加深度处理工艺。生物处理工艺常采用CASS、SBR、A/O、MBR等工艺,深度处理工艺多采用膜技术或高级氧化技术,膜技术主要采用NF(纳滤)+RO(反渗透),北京阿苏卫垃圾填埋场采用的生物处理+NF+RO处理工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后续采用NF、RO工艺,膜通量下降较快、膜组件需要频繁更换及清洗、能耗高、运行成本巨大、膜滤后产生的浓缩液数量多,约占原液的40%,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需进一步作无害化及无污染处理。
高级氧化技术主要包括臭氧氧化法、芬顿试剂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等,我国专利文献CN103880253A《一种垃圾渗滤液的深度处理方法及芬顿反应塔》采用了MBR、生物滤池与芬顿相结合的处理技术,该方法通过芬顿试剂提高了垃圾渗滤液的可生化性,COD一般可以达标排放,但是仍存在氧化剂投加量较大、工艺流程较复杂、需要专业人员维护值守、自动化程度不高的问题。
综上所述同,目前垃圾渗滤液的处理主要存在下述问题:生物法较为经济但处理效果不佳,经处理后的出水难以达标排放;传统的膜滤法、高级氧化法等方法虽然处理效果好、但会产生二次污染、需投加大量药剂、运行成本高昂。因此业界急需一种运行费用低、二次污染小、出水可达标、自动化程度高的垃圾处理装置对污水或废水进行处理。
正渗透处理技术(FO)也称渗透,是自然界存在的物理现象,驱动力为膜两侧溶液的化学位差或者渗透压差,水分子会从化学位高(低渗透压)的区域自发的传递到化学位低(高渗透压)的区域。渗透过程无需外加压力,有效的解决了反渗透和纳滤加压造成的膜堵塞问题,降低了膜清洗和更换成本。正渗透膜可很好的适应水质、水量变化,使用范围较广。当需要处理的溶液所含物质浓度太高时、或水质波动较大时,比如对垃圾渗滤液、高浓度有机废水进行处理时,采用正渗透处理技术是一种很好的工艺选择,但是单纯采用正渗透技术对污水进行处理成本高。
为了解决单纯用正渗透技术处理污水、废水处理成本高的技术问题,我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2576114U《一种正渗透和反渗透相结合的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给出了采用正渗透装置+反渗透装置相结合的装置及正渗透和反渗透相结合的工艺对污水进行处理,采用此装置和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虽然可大幅度降低能耗、产水水质较好,上清液可以达标排放,但是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浓缩液,浓缩液占渗滤液原料体积的20-30%,其主要成份为棕黑色的腐殖质类物质,一般不具有可生化性,这些浓缩液根据地域不同、居民饮食习惯的差异统计,TDS在20000mg/l-60000mg/l之间、CODCr在1000-5000mg/l、一般BOD/COD<10、氨氮浓度在100-1000mg/l之间,色度在500倍-1500倍之间、电导率为40000-120000us/cm。这些浓缩液占据大量空间,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如何处理此大量的浓缩液又给本领域人员带来一个新的技术问题。
现有技术中,为了降低投入,也有业内人事采用渗滤液蒸发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清华大学许玉东等人对垃圾填埋场渗滤液蒸发工艺的运行费作过比较,由低至高排行依次是:负压热泵蒸发工艺、常压热泵蒸发工艺、二段反渗透工艺、闪蒸蒸发工艺、强制循环蒸发工艺。负压热泵蒸发工艺采用MVR处理装置对渗滤液进行蒸发,在国外已有较多的工程应用,MVR是用风机将二次蒸汽再压缩到较高压力,把电能转换成热能,被提高热能的二次蒸汽打入蒸发室进行加热,以达到循环利用。实现这股能量的持续循环,即只要蒸发启动产生二次蒸汽,可不再用外加蒸汽而使蒸发连续进行,它比传统蒸发器可节省80%以上的能源、90%以上的冷凝水、50%以上的占地面积,并且运行中MVR自动化程度高、密闭无异味。2010年我国将其列为国家鼓励发展的节能环保设备,但是MVR装置单独在垃圾渗滤液处理上仍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出水氨氮含量比国家标准要求的高、色度也不能达标、设备结垢需要定期维修导致不能连续运行,这就导致MVR处理装置和方法不能在垃圾渗滤液处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污水、废水处理装置和工艺处理污水和废水时处理成本高、浓缩液数量多,占用空间大、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或者处理后的出水氨氮含量高的不足,提供一种既能得到达标的出水、又能解决垃圾浓缩液多的技术问题的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包括垃圾渗滤液浓缩装置,还包括垃圾渗滤液浓缩液箱和浓缩液干燥装置,浓缩液箱的浓缩液排放口通过浓缩液输送管道与浓缩液干燥装置的浓缩液进口相连通,由通断装置控制浓缩液箱与浓缩液干燥装置的浓缩液输送管道的通断,浓缩液箱与垃圾渗滤液浓缩装置的浓缩液出液口和渗滤液进液口分别连通,从而使得浓缩液箱收集的垃圾渗滤液进入到垃圾渗滤液浓缩装置中进行浓缩,产生的浓缩液回到浓缩液箱内,达到设定浓度的浓缩液经由浓缩液排放口进入到浓缩液干燥装置内,由浓缩液干燥装置对接收到的浓缩液进行干燥并将干燥得到的残渣排出。
所述的垃圾渗滤液浓缩装置为正渗透浓缩装置,所述的正渗透浓缩装置包括正渗透装置、汲取液箱、汲取液循环泵,渗滤液进液口与汲取液进液口分别设置在正渗透装置的正渗透膜组件的两侧,汲取液进液口和汲取液出液口分别与汲取液箱相连通,汲取液进液口和汲取液箱间设有所述的汲取液循环泵,汲取液进液口与汲取液循环泵的出液口连通,汲取液箱的出液口一与汲取液循环泵进液口相连通;
所述的正渗透装置为平板式正渗透装置;
所述的正渗透装置设置有溶盐箱,溶盐箱内设置有溶盐,在汲取液箱内设置有溶盐浓度监测装置,据溶盐浓度监测装置监测的汲取液箱中汲取液的浓度由溶盐箱向汲取液箱提供溶盐以调整汲取液的浓度到设定值;
所述的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还设置有汲取液循环利用装置,所述的汲取液循环利用装置包括高压泵和反渗透装置,汲取液箱内被稀释的汲取液在高压泵的动力推动下进入到反渗透装置完成反渗透处理,反渗透装置产生的浓水返回到汲取液箱内循环利用,产生的清水排出,
所述的汲取液循环利用装置还设置有能量回收装置,反渗透装置产生的浓水经由能量回收装置回收后返回汲取液箱循环使用;
所述的浓缩液干燥装置为薄层干化器;
所述的薄层干燥器包括加热筒体、引导气体管路,在加热筒体内沿其轴向设置有桨叶式螺旋器,螺旋器由电机驱动转动,浓缩液输送管道及引导气体管路均通过设置在加热筒体一端的进液口与加热筒体内腔的一端连通,加热筒体的内腔的另一端设置有排出口,由螺旋器将进入到加热筒体内的浓缩液离心分离使浓缩液以液滴的形式达到加热的加热筒体的内壁上,并推动进入到加热筒体内的浓缩液及引导气体由加热筒体的浓缩液进液口至排出口;
所述的加热筒体由内外筒体套装组成,在内外筒体间设置有容腔,在容腔内设置有热油,热油通过油管输送到加热筒体的容腔内;
所述的薄层干燥器还设置有离心分离器,离心分离器的内腔与加热筒体的排出口相连通,在离心分离器上设置有排液口和出碴口;
采用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在浓缩液干燥装置前设置有垃圾渗滤液浓缩装置,首先由垃圾渗滤液浓缩装置对垃圾渗滤液进行浓缩处理,而后再通过浓缩液干燥装置对浓缩液进行干燥处理,最终得到达标可排放的清水和可填埋的固态的泥渣,固态泥碴的质量可达垃圾渗滤液质量的1%-5%,排出的水达到国家标准《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的要求,极大地减少了垃圾渗滤液的占用空间,可以说比较彻底地解决了垃圾渗滤液的处理问题,对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浓缩液箱101-浓缩液排放口102-垃圾渗滤液
2-进水泵、3-前置过滤器、
4-垃圾渗滤液浓缩装置
401-浓缩液出液口402-渗滤液进液口403-汲取液进液口404-汲取液出液口411-正渗透装置
5-汲取液箱
501-汲取液箱进液口502-汲取液箱出液口503-进液口二504-进液口一505-出液口一
6-汲取液循环泵7-高压泵701-浓水回流口
8-反渗透膜组件801-浓水出液口
9-能量回收装置
10-浓缩液干燥装置
1011-加热筒体1012-螺旋器1013-电机1014-浓缩液输送管道1015-离心分离器1016-引导气体管路1017-残碴出口
11-清洗水箱12-溶盐箱13-盐水搅拌泵14-盐水输送泵21-清水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包括垃圾渗滤液浓缩装置4、浓缩液干燥装置10及垃圾渗滤液浓缩液箱1。垃圾渗滤液102汇集到浓缩液箱1内,浓缩液箱1分别与垃圾渗滤液浓缩装置4的渗滤液进液口、垃圾渗滤液浓缩装置4的浓缩液出液口相连通;浓缩液箱通过其浓缩液排放口101与浓缩液干燥装置10的浓缩液输送管道相连通,浓缩液箱1设置有浓缩液浓度检测装置,对其内浓缩液的浓度进行监测。在浓缩液干燥装置10的浓缩液输送管道上设置有通道开关,控制浓缩液箱与浓缩液干燥装置间的连通或断开,只有当浓缩液箱内的浓缩液的浓度达到规定值时,该通道开关连通,浓缩液箱向浓缩液干燥装置10内提供浓缩液,由浓缩液干燥装置10将一定浓度的浓缩液进行干燥处理,最终得到垃圾渗滤液残碴和清水。在浓缩液箱和垃圾渗滤液浓缩装置4的连通管路上设置有进水泵2和前置过滤器3及通断开关。
垃圾渗滤液浓缩装置4可以是垃圾渗滤液正渗透浓缩装置,也可以是垃圾渗滤液反渗透浓缩装置,或其它现有的浓缩装置。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垃圾渗滤液正渗透浓缩装置,它包括正渗透装置411、汲取液箱5、汲取液循环泵6。正渗透装置411设置有浓缩液出液口401、渗滤液进液口402、汲取液进液口403和汲取液出液口404,前置过滤器3的出液口与正渗透装置411的渗滤液进液口402相连接通,浓缩液出液口401与渗滤液浓缩液箱1相连通,汲取液进液口403与汲取液箱5的出液口一505相连通,汲取液出液口404与汲取液箱5的进液口一504相连通,汲取液进液口403汲取液箱5的出液口一505间设有汲取液循环泵6,汲取液进液口403与汲取液循环泵6的出液口连通,汲取液箱5的出液口一505与汲取液循环泵6进液口相连通。正渗透浓缩装置的渗滤液进液口402与汲取液进液口403分别设置在正渗透装置411的正渗透膜组件的两侧,正渗透膜组件的正渗透膜位于汲取液和垃圾渗滤液之间,垃圾渗滤液由渗滤液进液口402输送至正渗透装置的正渗透膜组件内,经正渗透处理得到的浓缩液由浓缩液出液口401输出到浓缩液箱1内,浓缩液在浓缩液箱内与垃圾渗滤液混合后,再进入到正渗透装置内进行进一步浓缩,直到得到的浓缩液的浓度达到规定的浓度。汲取液在汲取液循环泵6的作用下由汲取液箱通过汲取液进液口403进入正渗透装置内部,正渗透膜两侧的汲取液和垃圾渗滤液溶液存在浓度差,在高浓度汲取液的驱动下,垃圾渗滤液的水分子渗透至汲取液一侧,此时垃圾渗滤液中的污染物被膜截留形成浓缩液,浓缩液经过浓缩液出液口401进入渗滤液浓缩液箱1。汲取液由于水分子的进入被稀释,经过汲取液出液口404和进液口一504回到汲取液箱5内。经正渗透装置反复浓缩处理最后得到的浓缩液的容积是垃圾渗滤液的10-30%。
为了更好地控制汲取液的浓度提高稳定渗透装置的工作效率,正渗透装置还设置有溶盐箱12,盐水输送泵14的进液口与溶盐箱12的出液口相连通,盐水输送泵14的出液口与汲取液箱5的进液口二503相连通,由盐水搅拌泵13对溶盐箱12中的盐溶液进行搅拌。汲取液箱5的上侧设置有进液口二503,通过盐水输送泵14连接溶盐箱12,在汲取液箱5内部安装有在线电导监测装置(在图中未示出),在汲取液浓度稀释至低于设计值时,盐水输送泵14自动启动,溶盐箱12中的高浓度汲取液通过盐水搅拌泵13不断循环搅拌均匀,高浓度汲取液由溶盐箱12进入汲取液箱5以维持汲取液的设计浓度。设置时,最好汲取液箱5的进液口二503和进液口一504及出液口一505设置在汲取液箱5的靠近正渗透膜装置4方向,汲取液箱出液口502和汲取液箱进液口501设置在远离正渗透装置4的方向一侧。
更优选地,在本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中设置汲取液循环利用装置,它包括高压泵7和反渗透装置,经垃圾渗滤液浓缩装置渗透获得的低浓度汲取液回流到汲取液箱内后低浓度的汲取液经汲取液箱出液口5025进入到反渗透装置内,反渗透装置反渗透后产生的浓水返回到汲取液箱5内循环利用,反渗透装置产生的清水流入清水箱21排出。优选的反渗透装置包括反渗透膜组件8和能量回收装置9。高压泵7的出液口与反渗透膜组件8的进液口相连通,反渗透膜组件8的浓水出液口801与能量回收装置9的进液口相连接,能量回收装置9与高压泵7相连接,汲取液箱进液口501与高压泵7下方设置的浓水回流口701相连通,由汲取液箱出液口502与高压泵7的进液口相连通。被稀释的汲取液通过高压泵7进入反渗透膜组件8进行反渗透处理,反渗透膜产生的清水达标排放,产生的浓水通过浓水出液口801流至能量回收装置9,浓水经过回收后低压返回汲取液箱5循环使用,能量回收装置的能量回收率在92-95%。
清洗水箱11通过管道与浓缩液箱1、高压泵7相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优选浓缩液干燥装置10为薄层干化器。为了得到更好的干化效果,最大限度地降低垃圾渗滤液碴体的含水率,本实用新型优选采用如下结构的薄层干化器,它也称为桨叶干燥器,它包括加热筒体1011,在加热筒体内设置有叶片式螺旋器1012,螺旋器1012沿加热筒的轴向设置,并由电机1013驱动,浓缩液输送管道1014通过设置在加热筒体一端的进液口与加热筒体一端的内腔相连通,加热筒体的内腔的另一端设置有排出口,优选排出口通过管路与离心分离器1015的进水口相连通,离心分离器设置有残碴出口1017和出液口,引导气体管路1016与浓缩液输送管道1014相连通。出液口出来的汽体和液体经冷凝器凝结后进入到清水箱内,反渗透膜产生的清水也进入到清水箱21内。加热筒体1011通常采用油加热,它由内外两个筒体套装组成,在两个筒体间设置有加热油,加热油通过加热器1018加热后输入到加热筒体的夹层内,对加热筒体的筒壁进行加热。由浓缩液排放口101与浓缩液输送管道1014相连通。
下面以浓缩装置采用正渗透浓缩装置、采用薄层干燥器为例,介绍本实用新型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的使用。
首先获得的垃圾渗滤液102进入到浓缩液箱1内,在进水泵2的动力帮助下进入到正渗透浓缩装置4内,经正渗透作用获得的浓缩液经由浓缩液出液口401回流到浓缩液箱1内,与进入到浓缩液箱1内的垃圾渗滤液进行混合后,再经由正渗透装置411反复浓缩,直到得到的浓缩液的浓度达到规定浓度,经由浓缩液输送管道1014进入到薄层干化器的加热筒体1011的内腔中,加热筒体1011内壁被导热油加热至270℃-300℃。引导气与浓缩液一同进入到薄层干化器的加热筒体1011的内腔中,在加热筒体1011的内腔中螺旋器1012在电机1013的驱动下旋转,带动螺旋器的叶片旋转,将浓缩液离心使浓缩液以液滴的形式达到加热的加热筒体1011的内壁上,由加热筒体1011的内壁对液滴进行干燥蒸发,同时引导气的气流在螺旋器的作用下螺旋前进,随着螺旋前进的气流,气化的水蒸气和逐渐干燥的浓缩液被气体一起带出干燥器进入到离心分离器1015内,经过离心分离,水蒸气经冷凝后以水的形式排出到清水箱内,固体残渣经由离心分离器1015的下部排出。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对垃圾渗滤液进行处理,可将垃圾渗滤液压缩至原体积的1%~5%,出水达标排放率可达95%以上。是目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无法达到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采用正渗透浓缩装置与浓缩液干燥装置相结合组成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浓缩液箱的垃圾渗滤液首先通过正渗透处理系统反复进行浓缩处理,使最终得到的浓缩液的体积占原垃圾渗滤液体积的10-30%,经浓缩处理的垃圾渗滤液再经由浓缩液干燥装置10的干燥蒸发,得到垃圾浓缩液残渣,浓缩液残渣的质量占浓缩液质量的1%-5%。
优选的,正渗透膜组件的正渗透膜采用平板膜、管式膜、卷式膜、中空纤维膜的中的一种。材料上可以是三乙酸纤维素、聚苯并咪唑、聚砜、聚醚砜等有机膜,也可以是沸石、陶瓷、金属及其氧化物等无机膜。
正渗透膜无需外加压力,形成的膜污染层较为松散,避免了化学清洗,延长膜寿命从而降低了运行和投资的总成本。
汲取液采用膜法回收时设置能量回收装置9,能量回收装置9可采用透平式或正位移式的能量回收装置。能量回收装置9回收的能量直接用于提高反渗透进水的压力,能量回收率在92-95%,降压后的浓水回流至汲取液箱5进行回用。
本实用新型以膜法回收中的反渗透为实例介绍汲取液的回用,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员轻易想到的汲取液回收方式的变化和替换,都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的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将垃圾渗滤液浓缩装置与浓缩液干燥装置组合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运行成本高、自动化程度低、难以持续达标排放、膜滤浓缩液得不到妥善处置产生二次污染的问题。
尤其是,当垃圾渗滤液浓缩装置采用正渗透处理装置时,正渗透处理装置和浓缩液干燥装置都属于物理处理技术,不需要生物挂膜、自动化程度高,处理流程短、启动快、易操作、易管理。经过正渗透处理,垃圾渗滤液在保证达标排放的同时降低了运行成本。达到规定浓度的浓缩液进入薄层干燥器内,降低处理能耗和运行管理费用,提高处理效率,以实现垃圾渗滤液“零排放”。正渗透膜处理系统为物理过滤过程,不需要外加压力,浓差极化现象少、截留效率高,可以解决与纳滤、反渗透的膜污染问题,膜使用寿命延长。运行成本低,为传统生物处理+深度处理运行成本的30-50%,因此,使得本处理装置运行成本低,寿命长。采用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对垃圾渗滤液进行处理,水质可达到并优于《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通过正渗透处理系统将渗滤液高度浓缩,可大大降低干燥器的整体投资和运行费用;采用浓缩液干燥器对渗滤液的浓缩液进行了高效的压缩,真正意义上达到了垃圾渗滤液的“零排放”。
采用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处理装置,不需要建造生化池构筑物,占地小,占地面积仅为生化+膜深度处理技术的50%。

Claims (10)

1.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包括垃圾渗滤液浓缩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垃圾渗滤液浓缩液箱(1)和浓缩液干燥装置(10),浓缩液箱(1)的浓缩液排放口(101)通过浓缩液输送管道(1015)与浓缩液干燥装置(10)的浓缩液进口相连通,由通断装置控制浓缩液箱与浓缩液干燥装置(10)的浓缩液输送管道(1015)的通断,浓缩液箱(1)与垃圾渗滤液浓缩装置的浓缩液出液口(401)和渗滤液进液口(402)分别连通,从而使得浓缩液箱(1)收集的垃圾渗滤液(102)进入到垃圾渗滤液浓缩装置中进行浓缩,产生的浓缩液回到浓缩液箱(1)内,达到设定浓度的浓缩液经由浓缩液排放口(101)进入到浓缩液干燥装置(10)内,由浓缩液干燥装置对接收到的浓缩液进行干燥并将干燥得到的残渣排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垃圾渗滤液浓缩装置(4)为正渗透浓缩装置,所述的正渗透浓缩装置(4)包括正渗透装置(411)、汲取液箱(5)、汲取液循环泵(6),渗滤液进液口与汲取液进液口分别设置在正渗透装置(4)的正渗透膜组件的两侧,汲取液进液口(403)和汲取液出液口(404)分别与汲取液箱(5)相连通,汲取液进液口(403)和汲取液箱(5)间设有所述的汲取液循环泵(6),汲取液进液口(403)与汲取液循环泵(6)的出液口连通,汲取液箱(5)的出液口一与汲取液循环泵(6)进液口相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正渗透装置(411)为平板式正渗透装置。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正渗透装置设置有溶盐箱(12),溶盐箱内设置有溶盐,在汲取液箱内设置有溶盐浓度监测装置,据溶盐浓度监测装置监测的汲取液箱中汲取液的浓度由溶盐箱向汲取液箱提供溶盐以调整汲取液的浓度到设定值。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还设置有汲取液循环利用装置,所述的汲取液循环利用装置包括高压泵(7)和反渗透装置(8),汲取液箱内被稀释的汲取液在高压泵的动力推动下进入到反渗透装置完成反渗透处理,反渗透装置产生的浓水返回到汲取液箱(5)内循环利用,产生的清水排出。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汲取液循环利用装置还设置有能量回收装置(9),反渗透装置产生的浓水经由能量回收装置(9)回收后返回汲取液箱(5)循环使用。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浓缩液干燥装置(10)为薄层干化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所述的薄层干燥器包括加热筒体(1011)、引导气体管路(1016),在加热筒体内沿其轴向设置有桨叶式螺旋器(1012),螺旋器(1012)由电机驱动转动,浓缩液输送管道(1015)及引导气体管路(1016)均通过设置在加热筒体(1011)一端的进液口与加热筒体内腔的一端连通,加热筒体(1011)的内腔的另一端设置有排出口,由螺旋器将进入到加热筒体内的浓缩液离心分离使浓缩液以液滴的形式达到加热的加热筒体(1011)的内壁上,并推动进入到加热筒体内的浓缩液及引导气体由加热筒体的浓缩液进液口至排出口。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所述的加热筒体由内外筒体套装组成,在内外筒体间设置有容腔,在容腔内设置有热油,热油通过油管输送到加热筒体的容腔内。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薄层干燥器还设置有离心分离器(1015),离心分离器(1015)的内腔与加热筒体的排出口相连通,在离心分离器上设置有排液口和出碴口。
CN201520809198.8U 2015-10-20 2015-10-20 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 Active CN2051705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809198.8U CN205170587U (zh) 2015-10-20 2015-10-20 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809198.8U CN205170587U (zh) 2015-10-20 2015-10-20 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170587U true CN205170587U (zh) 2016-04-20

Family

ID=557346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809198.8U Active CN205170587U (zh) 2015-10-20 2015-10-20 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17058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82513A (zh) * 2015-10-20 2016-11-09 张勇军 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82513A (zh) * 2015-10-20 2016-11-09 张勇军 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55282B (zh) 一种印染企业高含盐染色废水零排放的方法
CN106242163B (zh) 一种垃圾渗滤液膜法浓缩液的处理方法
CN101209881B (zh) 一种垃圾焚烧厂沥滤液处理系统
CN106082513B (zh) 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
CN102020392B (zh) 一种印染中水回用工艺及设备
CN103102049B (zh) 一种高含氮有机废水的处理方法
CN204058193U (zh) 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
CN109467285A (zh) 一种污水厂尾水深度处理至地表ⅲ类水标准的系统及方法
CN211141811U (zh) 一种垃圾渗滤液的正渗透处理系统
CN105417843A (zh) 一种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渗沥液零排放的处理方法
CN115710062A (zh) 一种生活垃圾填埋场用渗滤液预处理工艺
CN205974184U (zh) 一种垃圾渗滤液膜法浓缩液的处理系统
CN101643298A (zh) 一种含膜过滤单元的有机废水处理工艺
CN100526239C (zh) 用于高压锅炉的稠油热采污水的深度处理工艺
CN112441701B (zh) 一种页岩气返排液高效处理、回用、零排放方法及系统
CN205170587U (zh) 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
CN105174616A (zh) 癸二酸生产中含酚废水的处理方法
CN209481424U (zh) 一种污水厂尾水深度处理至地表ⅲ类水标准的系统
CN206127080U (zh) 一种用于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工艺设备
CN103588327B (zh) 多相催化臭氧氧化-纳滤组合装置及其净水消毒的方法
CN202543003U (zh) 垃圾渗透液处理装置
CN200988817Y (zh) 一种垃圾焚烧厂沥滤液处理系统
CN203959905U (zh) 污染物过滤装置
CN106495401A (zh) 一种煤化工企业反渗透浓水趋零排放的方法及成套装置
CN207498236U (zh) 提高pta废水回用率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1230

Address after: Heavenly Lake Road 066000 Hebei province Qinhuangdao Development Zone No. 4

Patentee after: Qinhuangdao spong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quipment Co., Ltd.

Address before: 066000 Qinhuangdao Province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the number of Valley Building, room 701, Hebei

Patentee before: Zhang Yongj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