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142856U - 水田作业机 - Google Patents

水田作业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142856U
CN205142856U CN201520877330.9U CN201520877330U CN205142856U CN 205142856 U CN205142856 U CN 205142856U CN 201520877330 U CN201520877330 U CN 201520877330U CN 205142856 U CN205142856 U CN 2051428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ickboard
paddy field
working
limit rod
main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87733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部智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1428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1428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水田作业机能够抑制限制杆的摆动量,所述限制杆构成限制机构,所述限制机构限制整地浮板的前部的下垂。所述水田作业机具有限制机构(R),设定整地浮板(24)前部的下降界限。限制机构(R)具有竖长姿势的限制杆(85)、抵接部件(86)以及限制部件(87),限制杆(85)的下端部以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在整地浮板(24)的前部位置,抵接部件(86)位于限制杆(85)的上端部,限制部件(87)具有供限制杆(85)插通的开口(87H),通过抵接部件(86)的抵接决定整地浮板(24)的前部的下降界限。限制部件(87)位于比主框架(31)的下表面(31S)高的位置,主框架(31)在作业装置的前部位置向左右方向延伸。

Description

水田作业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田作业机,该水田作业机具有作业装置,所述作业装置以自由升降的方式支承在行驶机体,对通过整地浮板弄平整的地面进行作业。
背景技术
作为具有上述结构的水田作业机,在专利文献1中揭示了以下技术,在行驶机体的后端具有自由升降的作业装置(秧苗插植装置),并具有相对于作业装置以横向姿势的轴心为中心自由摆动的整地浮板。
就专利文献1的水田作业机而言,具有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呈纵向姿势,用于检测整地浮板的前部的上下摆动,所述第二连杆呈纵向姿势,用于决定上下摆动的界限。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基端部均以相对于整地浮板以横向姿势的轴心为中心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第一连杆的上端与电位计相连结。此外,第二连杆的上端部分插通限制部件的插通孔,在该第二连杆的上端,具有比限制部件的插通孔的直径大的抵接部件(凸缘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公报“特开平6-46622号”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进行水田作业的作业装置具有整地浮板,所述整地浮板随着行驶机体的行驶将农田面弄平整,为了使该整地浮板适应农田面的凹凸不平而使前端部能够上下移动,如专利文献1所示,以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所述整地浮板。
此外,水田作业机在畦头旋转时或在路上行驶时,使作业装置上升,而在如上述的情况下使作业装置上升时,为了减少整地浮板的前端部大幅下垂的不利情况,需要专利文献1所示的限制机构。
作为水田作业机,以插秧机为例,采用如下结构,即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作业装置的下部具有向左右方向延伸的主框架,多个插植箱连结在该主框架。特别是在专利文献1中采用了如下结构,即在主框架的前表面具有向上方延伸的纵板框架,在从该纵板框架向前方延伸的部件上具有限制机构。
然而,由于水田作业机具有多个整地浮板,因此当采用专利文献1所示的结构时,作为限制多个整地浮板的前端部下垂的限制机构,其结构复杂且部件数量较多,尚有改善的余地。此外,在缩短连杆的情况下,当随着整地浮板的前部的上下运动使连杆的上端向前后摆动时,连杆的上端接触作业装置的部件群,在这一点上也希望做出改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田作业机,该水田作业机不仅能够由较少的部件构成限制整地浮板的前部下垂的限制机构,而且能够抑制构成限制机构的连杆的摆动量。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水田作业机的特征在于,
具有相对于行驶机体自由升降的作业装置,所述作业装置具有整地浮板和作业部,所述整地浮板随着行驶机体的行驶将农田面弄平整,所述作业部对由所述整地浮板弄平整的农田面进行作业,
以横向姿势的支承轴心为中心自由摆动地支承所述整地浮板,
所述水田作业机具有限制机构,所述限制机构设定所述作业装置上升时所述整地浮板由于以所述支承轴心为中心摆动而导致前部下垂的下降界限,
所述限制机构具有竖长姿势的限制杆、抵接部件以及限制部件,所述限制杆的下端部以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在所述整地浮板的前部位置,所述抵接部件位于所述限制杆的上端部,所述限制部件具有供所述限制杆插通的开口,通过所述抵接部件的抵接,决定所述整地浮板的前部的下降界限,
所述限制部件以位于比主框架的下表面高的位置的方式连结在所述主框架的前表面,所述主框架在所述作业装置的前部位置向左右方向延伸。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以下方式构成限制机构,具体如下,在作业装置的主框架具有限制部件,在该限制部件的开口插通限制杆,在限制杆的上端具有抵接部件。此外,通过在比主框架的下表面高的位置具有限制部件,能够抑制整地浮板以支承轴心为中心摆动时的限制杆的上端向前后方向的摆动量。进而,通过在主框架的前表面连结限制部件的简单结构,能够易于对限制机构进行维护。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优选,
在所述限制杆的上端形成有螺纹部,
所述抵接部件为螺母,所述螺母安装在所述限制杆的螺纹部。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优选,
所述限制杆的所述下端部弯折形成支轴部,
所述限制杆通过所述支轴部以向前后方向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在所述整地浮板。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优选,
所述限制部件具有限制部件本体和形成有所述开口的套筒。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优选,
所述套筒具有凸缘状部和筒状部,所述凸缘状部的直径大于所述限制部件本体的孔部,所述筒状部从所述孔部的上表面到下表面插通所述孔部,
所述限制部件具有自由装卸的防脱部件,在所述筒状部插入所述孔部的状态下,通过使所述防脱部件嵌合在所述筒状部的下端侧的外周,从而防止所述套筒从所述限制部件本体脱落。
根据该结构,在因长期使用导致套筒破损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拆下防脱部件容易地更换套筒。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优选,
所述套筒由树脂构成。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耐磨损性强且能够抑制抵接部件抵接时的敲打音的树脂用作套筒。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优选,
所述作业装置为秧苗插植装置,所述秧苗插植装置通过作为所述作业部的插植机构,将载秧台上载置的秧苗移植到农田面,
插植传动箱支承在所述主框架,所述插植传动箱具有所述插植机构。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优选,
支承所述载秧台的支柱状框架的基端部经由支柱托架支承在所述主框架的前表面,
所述限制部件连结在所述支柱托架的前表面。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限制部件连结在支柱托架的前表面,该支柱托架将支承载秧台的支柱状框架的基端部连结在主框架的前表面,由此,能够直接将限制部件连结在主框架,组装作业简单。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优选,
所述支柱托架螺栓连结在所述主框架的前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优选,
遮挡罩体支承在所述支柱托架。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优选,
所述主框架的外表面呈方管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插秧机的整体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插秧机的整体的俯视图。
图3是秧苗插植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秧苗插植装置的框架群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滑轨部的结构的秧苗插植装置的主视图。
图6是整地浮板和限制机构等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主框架和第二遮挡罩体的剖视图。
图8是第一遮挡罩体和第二遮挡罩体的主视图。
图9是表示第一遮挡罩体、第二遮挡罩体以及支柱状框架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支柱状框架和加强框架的剖视图。
图11是限制部件本体和限制套筒的分解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22:插植传动箱
23:作业部、插植机构
24:整地浮板
25:载秧台
31:主框架
31S:下表面
50:支柱托架
51:支柱状框架
75:遮挡罩体
85:限制杆
65A:支轴部
86:抵接部件、螺母
87:限制部件
87A:限制部件本体
87Ah:孔部
87B:套筒(限制套筒)
87Ba:凸缘状部
87Bb:筒状部
87C:防脱部件(卡体)
87H:开口
A:行驶机体
B:作业装置、秧苗插植装置
P:支承轴心
R:限制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基本结构)
如图1和图2所示,通过以下方式构成作为水田作业机的一例的乘坐型插秧机。具体方式如下,行驶机体A具有左右一对前车轮1和左右一对后车轮2,在行驶机体A的中央部具有驾驶座椅3,在行驶机体A的后端,经由连杆机构L以自由升降的方式具有秧苗插植装置B(作业装置的一例),连杆机构L通过液压缸4的伸缩动作进行升降动作。
该插秧机在行驶机体A的前部位置的机罩5中收纳有发动机6,在行驶机体A的中央位置具有行驶传动系统,所述行驶传动系统将来自发动机6的驱动力通过变速箱7进行变速,再传递至左右两侧的前车轮1和左右两侧的后车轮2。此外,在行驶机体A具有作业传动系统,所述作业传动系统将来自变速箱7的驱动力通过传动轴8传递至秧苗插植装置B。在变速箱7中内置有插植离合器(未图示),所述插植离合器对传递至传动轴8的驱动力进行断续处理。
在驾驶座椅3的右侧部配置有升降杆10,升降杆10进行秧苗插植装置B的升降、插植离合器的断续处理以及行标记27的控制。在机罩5的后部且在驾驶座椅3的前方配置有转向盘11,转向盘11对前车轮1进行转向操作。在该转向盘11的左侧部具有主变速杆12,主变速杆12设定行驶速度,在机罩5的前端位置具有支柱状的中心标志13。
(秧苗插植装置)
如图1~图5所示,秧苗插植装置B为8行插植用,以自由横摆的方式连结在连杆机构L的后端。秧苗插植装置B不仅具有动力分配箱21、多个(4个)插植传动箱22以及配置在插植传动箱22的后部位置的旋转式的插植机构23(作业部的一例),还具有多个整地浮板24和载置毯状秧苗的载秧台25。此外,作为作业部的插植机构23对通过整地浮板24弄平整的农田面进行秧苗插植作业。
在位于载秧台25的载置毯状秧苗的各个秧苗载置部25a,具有向下方移送毯状秧苗的纵向移送带26。此外,在秧苗插植装置B的左右两端部具有行标记27,行标记27在立起状态的收纳姿势和向外侧倒伏的倒伏姿势之间自由切换。
具体结构如下,在秧苗插植装置B的下部的前部位置具有向左右方向延伸的方管状的主框架31。在该主框架31的中央的上部支承有动力分配箱21,在该主框架31支承有多个插植传动箱22。此外,秧苗插植装置B具有传动系统,所述传动系统从动力分配箱21向各个插植传动箱22传递驱动力。插植机构23具有旋转箱23A和以自由回转的方式支承在旋转箱23A的一对插植臂23B,旋转箱23A以自由回转的方式支承在插植传动箱22的后端位置。
就该插秧机而言,在进行秧苗移植作业的情况下,通过操作升降杆10使秧苗插植装置B下降,直到整地浮板24触地的程度,开启插植离合器,并使行驶机体A行驶。此外,当使秧苗插植装置B下降时,整地浮板24接触农田面,整地浮板24随着行驶将秧苗插植部位的泥面弄平整。
该秧苗插植装置B具有横向移送驱动机构和纵向移送驱动机构,所述横向移送驱动机构与插植机构23的驱动同步地使载秧台25向左右方向往返移动,每当载秧台25到达左右侧的移动末端时,所述纵向移送驱动机构按规定量驱动纵向移送带26。
因此,通过开启插植离合器,使行驶机体A行驶,由此通过来自行驶机体A的驱动力使载秧台25向左右方向往返移动,在该往返移动时,多个插植臂23B的插植爪从载秧台25所载置的毯状秧苗的下端每次切取规定量的秧苗,并插植在农田中。此外,当载秧台25到达左右侧的移动末端时,通过纵向移送带26的驱动力将毯状秧苗移送到下方,由此能够实现连续移植。
此外,在多个整地浮板24中位于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位置的浮板(中央浮板),具有电位计型传感器,所述电位计型传感器对所述中央浮板的前端部在上下方向上的移位进行电计测。行驶机体A具有升降控制装置,所述升降控制装置根据传感器检测出的信号,以保持相对于中央浮板的姿势的方式升降秧苗插植装置B。由此,即使行驶机体A摆动,或农田面存在凹凸不平,也能够实现适应农田面的秧苗插植装置B的升降。
(秧苗插植装置:滑轨部)
如图5所示,在多个插植传动箱22的上侧具有向左右方向延伸的滑轨部32,在与该滑轨部32的上部相邻的位置,在载秧台25的下部具有下部导轨33。
在滑轨部32以自由回转的方式具有多个下部支承辊36,下部支承辊36从多个轨部开口向上方部分露出,从而与下部导轨33接触。
(秧苗插植装置:支柱状框架)
如图3~图5和图9所示,在主框架31的长边方向上的多个部位,具有向上方延伸的支柱状框架51,支柱状框架51的下端由支柱托架50支承。
在这些支柱状框架51的上端连结有向左右方向延伸的载秧台支承框架52,在该载秧台支承框架52的长边方向的多个部位,在向上方延伸的轴体的上端以自由回转的方式支承有上部支承辊53。
在载秧台25的背面侧的上部位置具有上部轨部54。该上部轨部54具有向下方开放的槽形的截面形状,在该上部轨部54的内部空间配置有载秧台支承框架52的多个上部支承辊53。
根据该结构,在载秧台25向左右移动的情况下,通过使多个下部支承辊36在接触下部导轨33的状态下回转,从而顺利地引导载秧台25的下部。进而,通过使上部支承辊53在接触上部轨部54的内表面的状态下回转,从而顺利地引导载秧台25的上部。
特别是,如图9和图10所示,支柱状框架51形成为以下形状,整体而言,上端侧呈向前方移位的倾斜姿势,在靠近下端部的位置弯曲,由此使基端部分呈大致垂直姿势。该支柱状框架51采用了圆管件,在基端部分内嵌有圆管状的加强框架55,由此提高强度。
具体为,在基端部分内嵌加强框架55后进行弯曲加工,将该基端部分焊接固定在支柱托架50,将该支柱托架50螺栓连结在主框架31的前表面。
(秧苗插植装置:遮挡罩体)
如图4和图6~图9所示,在主框架31的两端位置具有第一遮挡罩体75,在第一遮挡罩体75的内侧具有第二遮挡罩体77。第一遮挡罩体75具有倾斜壁75A和后部壁75B,倾斜壁75A呈下端部越靠近下侧越向前方移位的倾斜姿势,后部壁75B与倾斜壁75A的后端相连,并呈水平姿势,该后部壁75B安装在支柱托架50的上表面,通过使第一固定螺栓76在上下方向上穿通该后部壁75B来支承第一遮挡罩体75。
第二遮挡罩体77具有呈纵向姿势的前部壁77A、与前部壁77A的后端相连并呈水平姿势的上部壁77B以及使该上部壁77B的后端向上方弯折的连结壁77C。此外,该第二遮挡罩体77具有连结辅助部件78,连结辅助部件78配置在包围主框架31的上表面的区域,其前端固定在连结壁77C。并且,以包围主框架31的上侧的方式配置连结辅助部件78,以使第二固定螺栓79拧紧在连结辅助部件78的后部的螺母部件78A的形态支承辅助连结部件78,第二固定螺栓79从连结辅助部件78的前侧穿通主框架31。
(整地浮板的支承结构)
如图6和图7所示,在插植传动箱22的下方,以长边方向的轴心为中心自由回转地支承有调节轴81,调节轴81的长边方向设定为秧苗插植装置B的左右方向。从该调节轴81向后方具有浮板支承臂82。在该浮板支承臂82的延伸端,经由支承轴体83,支承有整地浮板24的后端部。
通过以上支承方式,以作为支承轴体83的轴心的横向姿势的支承轴心P为中心自由摆动地支承整地浮板24的后部。
鉴于秧苗插植装置B上升时整地浮板24的前部下垂,因此该整地浮板24具有设定该下垂界限的限制机构R。该限制机构R在整地浮板24的前部位置的保持板84具有竖长姿势的限制杆85、抵接部件86以及限制部件87,以横向姿势的轴心为中心自由摆动地支承限制杆85,抵接部件86位于该限制杆85的上端部,限制部件87具有供限制杆85插通的开口87H,通过抵接部件86的抵接,决定整地浮板24的前部的下降界限。
限制杆85采用下端部弯折形成支轴部85A的杆状件。通过以夹在形成于保持板84的槽部和整地浮板24之间的形态支承该支轴部85A,从而使限制杆85的上端向前后方向自由摆动。此外,限制杆85的上端形成有螺纹部,通过与该螺纹部拧紧的螺母形成抵接部件86。
限制部件87具有限制部件本体87A、树脂制的限制套筒87B和作为防脱部件的卡体87C,限制部件本体87A连结固定在支柱托架50的前表面,限制套筒87B支承在所述限制部件本体87A,具有所述开口87H,卡体87C将限制套筒87B保持在限制部件本体87A。也就是说,在限制部件本体87A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穿通的孔部87Ah。限制套筒87B具有凸缘状部87Ba和筒状部87Bb,凸缘状部87Ba的直径比孔部87Ah大,筒状部87Bb从孔部87Ah的上表面到下表面插通孔部87Ah。因此,在将筒状部87Bb插入孔部87Ah的状态下,通过使卡体87C卡合在该筒状部87Bb的下端侧的外周的周槽,从而使限制套筒87B固定在限制部件本体87A。
特别是,该限制部件87位于比主框架31的下表面31S高的位置。此外,该限制部件87也可以直接支承在主框架31的前表面。
根据该结构,在使秧苗插植装置B上升的情况下,虽然整地浮板24的前端向下垂方向移位,但通过使限制杆85的抵接部件86抵接在限制套筒87B的上表面,从而限制整地浮板24的下垂。此外,由于限制部件87位于比主框架31的下表面高的位置,因此,如图6中虚拟线所示,使得当整地浮板24的前部以支承轴心P为中心向上方摆动时的限制杆85的上端向前后方向的摆动量减少。
此外,由于限制部件87位于主框架31的前表面,因此易于对限制部件87进行维护。进而,通过由树脂构成限制套筒87B,能够抑制抵接部件86抵接在该限制套筒87B的上表面时产生的敲打音。并且,通过将耐磨损性强的树脂用于限制套筒87B,能够抑制因长期使用导致的磨损。进而,当破损时需要更换限制套筒87B时,能够通过拆下卡体87C容易地进行更换。
(其他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也可以采用除上述实施方式以外的以下所述的结构。
(a)作为具有本实用新型的整地浮板24的水田作业机,也可以为向农田面提供稻种的播种机。在如上所述地构成水田作业机时,也能够使当整地浮板24的前端向下垂方向移位时的限制杆85向前后方向的摆动量减少。
(b)作为限制机构R的结构,也可以采用以下方案,不使用限制套筒87B,在限制部件本体87A形成开口87H,使限制杆85插通该开口87H。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能够用于具有作业部的水田作业机,所述作业部具有整地浮板。

Claims (11)

1.一种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相对于行驶机体自由升降的作业装置,所述作业装置具有整地浮板和作业部,所述整地浮板随着行驶机体的行驶将农田面弄平整,所述作业部对由所述整地浮板弄平整的农田面进行作业,
以横向姿势的支承轴心为中心自由摆动地支承所述整地浮板,
所述水田作业机具有限制机构,所述限制机构设定所述作业装置上升时所述整地浮板由于以所述支承轴心为中心摆动而导致前部下垂的下降界限,
所述限制机构具有竖长姿势的限制杆、抵接部件以及限制部件,所述限制杆的下端部以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在所述整地浮板的前部位置,所述抵接部件位于所述限制杆的上端部,所述限制部件具有供所述限制杆插通的开口,通过所述抵接部件的抵接,决定所述整地浮板的前部的下降界限,
所述限制部件以位于比主框架的下表面高的位置的方式连结在所述主框架的前表面,所述主框架在所述作业装置的前部位置向左右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限制杆的上端形成有螺纹部,
所述抵接部件为螺母,所述螺母安装在所述限制杆的螺纹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杆的所述下端部弯折形成支轴部,
所述限制杆通过所述支轴部以向前后方向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在所述整地浮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件具有限制部件本体和形成有所述开口的套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套筒具有凸缘状部和筒状部,所述凸缘状部的直径大于所述限制部件本体的孔部,所述筒状部从所述孔部的上表面到下表面插通所述孔部,
所述限制部件具有自由装卸的防脱部件,在所述筒状部插入所述孔部的状态下,通过使所述防脱部件嵌合在所述筒状部的下端侧的外周,从而防止所述套筒从所述限制部件本体脱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套筒由树脂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业装置为秧苗插植装置,所述秧苗插植装置通过作为所述作业部的插植机构,将载秧台上载置的秧苗移植到农田面,
插植传动箱支承在所述主框架,所述插植传动箱具有所述插植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支承所述载秧台的支柱状框架的基端部经由支柱托架支承在所述主框架的前表面,
所述限制部件连结在所述支柱托架的前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柱托架螺栓连结在所述主框架的前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遮挡罩体支承在所述支柱托架。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框架的外表面呈方管状。
CN201520877330.9U 2015-01-28 2015-11-05 水田作业机 Active CN20514285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14450 2015-01-28
JP2015014450A JP2016136899A (ja) 2015-01-28 2015-01-28 水田作業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142856U true CN205142856U (zh) 2016-04-13

Family

ID=556786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877330.9U Active CN205142856U (zh) 2015-01-28 2015-11-05 水田作业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6136899A (zh)
CN (1) CN20514285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13279A (zh) * 2018-03-30 2019-10-11 株式会社久保田 水田作业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67919B2 (ja) 2017-09-11 2021-11-17 株式会社クボタ 苗植付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13279A (zh) * 2018-03-30 2019-10-11 株式会社久保田 水田作业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136899A (ja) 2016-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27958B (zh) 苗移植机
CN205142856U (zh) 水田作业机
JP2004275092A (ja) 乗用型田植機
CN204968466U (zh) 步行式插秧机
JP2007135477A (ja) 苗移植機
CN1973593B (zh) 苗株移植装置
US4487267A (en) Agricultural apparatus with tool supported thereon and wheel adjustment structure therefor
JPS6124020Y2 (zh)
JP2008307001A (ja) 走行型苗移植機
JP2006081552A (ja) 歩行型田植機
JPH0313128Y2 (zh)
JPS59106208A (ja) 歩行型田植機
JP2004081050A (ja) 自動操縦ができる移植機
JPH0724974Y2 (ja) 水田作業機における作業部の前後姿勢制御装置
JPS6016518A (ja) 乗用型田植機の植付部上下装置
JPS6332564Y2 (zh)
US2871964A (en) Spring equalizer for four-row planter
JPS59120011A (ja) 田植機における植付装置の平衡制御装置
JP2508787B2 (ja) 乗用型農作業機
JPS6033766Y2 (ja) 田植機
JPH052981Y2 (zh)
CN103355035A (zh) 水田作业机
JPH0631851Y2 (ja) 乗用農機におけるサイドフロート懸架装置
JPH04104716A (ja) 二輪式歩行型田植機
JPH11332337A (ja) 田植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