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134600U - 智能型支承垫 - Google Patents

智能型支承垫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134600U
CN205134600U CN201520856461.9U CN201520856461U CN205134600U CN 205134600 U CN205134600 U CN 205134600U CN 201520856461 U CN201520856461 U CN 201520856461U CN 205134600 U CN205134600 U CN 2051346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ance
gripper shoes
plucking
support pads
cable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85646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崇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2085646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1346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1346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13460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ootwear And Its Accesso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型支承垫,其包含有一吸震部,于该吸震部的两端相互平行设置有两支撑板,于两支撑板间设置有至少一呈连续弯折的抗拔钢索,而由此构成一种可避免因过大的垂直向地震能量而产生分离或错位,并能提高刚度及阻尼防震效益的智能型支承垫。

Description

智能型支承垫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支承垫,特别涉及一种智能型支承垫。
背景技术
为防止地震造成的破坏,于现有的建筑物、桥梁或机器等大型物体上,大都会设置有具吸震及隔震效果的支承垫,来吸收地震时所产生的能量与震动,如美国第5,655,756号专利(以下简称为参考文献)即揭示一种现有的支承垫结构,该参考文献的支承垫(LeadRubberBearing,LRB,铅心橡胶支承垫)主要包含有一核心柱,于该核心柱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支撑板,而两支撑板分别固设于地面及一大型物体上,并于两支撑板间设置有多个间隔交错设置的金属层及橡胶层,当地震发生时,可通过交错设置的橡胶层、金属层及核心柱的变形来达到吸震的效果,进而降低地震所产生的伤害。
然而,现有如参考文献的支承垫,其虽可有效吸收横向的地震能量,但无法有效地抵抗垂直方向的地震能量,尤其是当地震的垂直向能量较大时,容易造成核心柱与两支撑板相互分离或错位,如此不仅能降低支承垫整体的吸震效果,更会造成支承垫的损坏,而无法提供应有的吸震功能,诚有加以改进之处。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人基于现有支承垫结构与使用上的缺陷,经过不断的试验与研究,终于发展出一种可解决现有问题的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型支承垫,其可避免支承垫因过大的垂直向地震能量而产生分离或错位的情况,可提高支承垫整体的刚度及阻尼的防震效益,并提供支承垫抗垂直向的拉拔效果,以达到提高支承垫结构稳定性与整体实用性的目的。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型支承垫,其包含有:
一吸震部;
两支撑板,分别设于该吸震部的两端且相互平行设置,其分别为一第一支撑板及一第二支撑板;以及
至少一呈连续弯折地设置于两支撑板之间的抗拔钢索。
优选地,两支撑板的面积大于吸震部的截面积。
优选地,两支撑板的形状与吸震部的截面形状相同。
优选地,两支撑板的形状与吸震部的截面形状不相同。
优选地,两支撑板的形状与吸震部的截面形状相同。
优选地,两支撑板的形状与吸震部的截面形状不相同。
优选地,于两支撑板相对的侧面上分别设置有多个转折环,该至少一条的抗拔钢索分别连续地穿过两支撑板上的转折环。
优选地,两支撑板上分别设置有四个转折环,两支撑板间设置有一条抗拔钢索,该抗拔钢索于支承垫的各侧面分别形成有一呈V字形弯折的抗拔段。
优选地,于两支撑板上分别设置有四个转折环,两支撑板间设置有一条抗拔钢索,该抗拔钢索于支承垫的各侧面分别形成有一呈倒V字形弯折的抗拔段。
优选地,两支撑板上分别设置有八个转折环,于两支撑板间则设有两条抗拔钢索,两条抗拔钢索于支承垫的各侧面分别形成有一呈V字形及倒V字形弯折的抗拔段,而两抗拔钢索的抗拔段则呈相交错起伏配置。
优选地,第一支撑板上设置有四个转折环,而第二支撑板上则设置有两个转折环,而两支撑板间则设有两条抗拔钢索,两抗拔钢索分别于支承垫的两侧形成一倒三角形的环绕形态。
优选地,第一支撑板上设置有两个转折环,而第二支撑板上则设置有四个转折环,而两支撑板间则设有两条抗拔钢索,两抗拔钢索分别于支承垫的两侧形成一三角形的环绕形态。
优选地,两支撑板上分别设置有四个转折环,而两支撑板间则设有两条抗拔钢索,两抗拔钢索分别于支承垫的两侧形成一呈方形或长方形且对角线交叉状态的环绕于吸震部。
优选地,两支撑板上分别设置有四个转折环,而两支撑板间则设有两条抗拔钢索,两抗拔钢索分别于支承垫的两侧形成一呈方形或长方形的环绕形态。
优选地,两支撑板上分别设置有四个转折环,而两支撑板间则设有两条抗拔钢索,两抗拔钢索分别于支承垫的四侧形成一呈相互对角交叉的环绕于吸震部。
优选地,两支撑板上分别设置有四个转折环,而两支撑板间则设有一条抗拔钢索,该抗拔钢索形成一纵向及横向延伸连接环绕于吸震部周围的形态。
优选地,两支撑板上分别设置有四个转折环,而两支撑板间则设有一条抗拔钢索,该抗拔钢索形成一呈N字形弯折而环绕于吸震部周围的形态。
优选地,两支撑板上分别设置有四个转折环,而两支撑板间则设有一条抗拔钢索,该抗拔钢索形成一呈倒N字形弯折而环绕于吸震部周围的形态。
优选地,两支撑板上分别设置有四个转折环,而两支撑板间则设有一条抗拔钢索,该抗拔钢索形成一呈N字形及一字形交错弯折环绕于吸震部周围的形态。
优选地,两支撑板上分别设置有四个转折环,而两支撑板间则设有一条抗拔钢索,该抗拔钢索形成一呈倒N字形及一字形交错弯折环绕于吸震部周围的形态。
优选地,两支撑板上分别设置有八个转折环,两支撑板间则设有一条抗拔钢索,该抗拔钢索形成一呈方形波或长方形波环绕于吸震部周围的形态。
优选地,两支撑板上分别设置有八个转折环,两支撑板间则设有一条抗拔钢索,该抗拔钢索形成一呈N字形波环绕于吸震部周围的形态。
优选地,两支撑板上分别设置有八个转折环,两支撑板间则设有一条抗拔钢索,该抗拔钢索形成一呈倒N字形波环绕于吸震部周围的形态。
优选地,两支撑板上分别设置有六个转折环,两支撑板间则设有一条抗拔钢索,该抗拔钢索形成一呈M字形及倒V字形交错弯折环绕于吸震部周围的形态。
优选地,两支撑板上分别设置有六个转折环,两支撑板间则设有一条抗拔钢索,该抗拔钢索形成一呈W字形及V字形交错弯折环绕于吸震部周围的形态。
通过上述的技术手段,本实用新型可通过抗拔钢索的设置,提供支承垫一份良好的抵抗垂直向拉拔力量的效果,以避免支承垫的吸震部与支撑板在地震过程中因垂直向地震能量过大而产生分离或错位的情形,而能增加支承垫整体的刚度及阻尼效果,并提高支承垫的恢复能力(recentering),以提升支承垫整体结构稳定性及整体实用性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十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十二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十三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第十四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第十五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第十六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第十七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第十八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第十九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十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十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十二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十三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十四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2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十五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2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十六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2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十七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28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十八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29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十九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30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十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吸震部
20,20A第一支撑板
202,202A转折环
22,22A第二支撑板
222,222A转折环
30抗拔钢索。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用以安装于建筑物、桥梁、机器或仪器设备等物体上的智能型支承垫,请配合参看如图1所示的第一优选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支承垫主要包含有一吸震部10、两支撑板20,22及至少一抗拔钢索30,其中该吸震部10可为如中国台湾申请第103143861、104215675号等的摩擦阻尼式支承垫的核心柱或滑动柱、中国台湾申请第104130465号等的自调适支承垫的核心柱、现有铅心橡胶支承垫的核心柱或中国台湾申请第100145286号等的摩擦复摆或单摆隔震器的吸震结构等,其可通过摩擦、变形、平面或弧面移动而达到吸震效果,均包含于本申请吸震部10的范畴,吸震部10的截面可呈圆形、长方形、方形及其他任何可能的几何形状,本实用新型不加以限制,该两支撑板20,22分别设于该吸震部10的两端且相互平行设置,其分别为一第一支撑板20及一第二支撑板22,两支撑板20,22可呈圆形、长方形、方形及其他任何可能的几何形状,其分别可与地面及建筑物、桥梁或机器等大型物体或仪器设备等小型物体相结合,如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本申请的支撑板20,22可呈方形,另外支撑板20,22的面积大于吸震部10的截面积,且支撑板20,22的形状可与吸震部10的截面形状相同或不同。
该至少一抗拔钢索30分别呈连续弯折地设置于两支撑板20,22之间,其可由记忆合金(shapememoryalloy)或钢索所制成,通过抗拔钢索30的设置,可提供支承垫一份良好的抵抗垂直向拉拔力量的效果,以避免支承垫的吸震部10与支撑板20,22在地震过程中因垂直向地震能量过大而产生分离或错位的情形,而能增加支承垫整体的刚度及阻尼效果,并提高支承垫的恢复能力(recentering)。
又于本实用新型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于两支撑板20,22相对的侧面上可另设置有多个转折环202,222,并设置一条连续地穿过两支撑板20,22上转折环202,222的抗拔钢索30,其中两支撑板20,22上可分别设置有四个转折环202,222,而第一支撑板20的转折环202分别位于第一支撑板20的近端角处,而第二支撑板22的转折环222分别位于第二支撑板22侧边的中间部位,如此该抗拔钢索30可由第一支撑板20位于一端角的转折环202穿过后向下延伸穿过第二支撑板22相对应侧边的中间部位的转折环222后再向上延伸而穿过第一支撑板20相邻端角的转折环202,如此依序穿过第一、二支撑板20,22上的转折环202,222,并使抗拔钢索30两端相互连接,而于支承垫的各侧面分别形成有一呈V字形弯折的抗拔段。
请配合参看图2,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两支撑板20,22上分别设置有四个转折环202,222,第一支撑板20的转折环202分别位于第一支撑板20侧边的中间部位,第二支撑板22的转折环222分别位于第二支撑板22的近端角处,如此该抗拔钢索30可由第二支撑板22位于一端角的转折环222穿过后向上延伸穿过第一支撑板20相对应侧边的中间部位的转折环202后再向下延伸而穿过第二支撑板22相邻端角的转折环222,如此依序穿过第一、二支撑板20,22上的转折环202,222,并使抗拔钢索30两端相互连接,而于支承垫的各侧面分别形成有一呈倒V字形弯折的抗拔段。
请配合参看图3,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中,两支撑板20,22上分别设置有八个转折环202,222,第一、二支撑板20,22的转折环202,222分别位于侧边的中间部位及近端角处,而两支撑板20,22间则设有两条抗拔钢索30,其中一条抗拔钢索30如图1所示,由第一支撑板20位于一端角的转折环202穿过后向下延伸穿过第二支撑板22相对应侧边的中间部位的转折环222后再向上延伸而穿过第一支撑板20相邻端角的转折环202,如此依序穿过第一、二支撑板20,22上的转折环202,222,并使抗拔钢索30两端相互连接,而于支承垫的各侧面分别形成有一呈V字形弯折的抗拔段,而另条抗拔钢索30则如图2所示,由第二支撑板22位于一端角的转折环222穿过后向上延伸穿过第一支撑板20相对应侧边的中间部位的转折环202后再向下延伸而穿过第二支撑板22相邻端角的转折环222,如此依序穿过第一、二支撑板20,22上的转折环202,222,并使抗拔钢索30两端相互连接,而于支承垫的各侧面分别形成有一呈倒V字形弯折的抗拔段,而两抗拔钢索30的抗拔段则呈相交错起伏配置。
请配合参看图4,于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20上设置有四个转折环202,而第二支撑板22上则设置有两个转折环222,而两支撑板20,22间则设有两条抗拔钢索30,第一支撑板20的转折环202分别位于第一支撑板20的近端角处,第二支撑板22的转折环222分别位于第二支撑板22相对侧边的中间位置处,如此各抗拔钢索30可分别穿过第一支撑板20的两相邻转折环202及第二支撑板22一相对应的转折环222,而分别于支承垫的两侧形成一倒三角形的环绕形态。
请配合参看图5,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20上设置有二个转折环202,而第二支撑板22上则设置有四个转折环222,而两支撑板20,22间则设有两条抗拔钢索30,第一支撑板20的转折环202分别位于第一支撑板20相对侧边的中间位置处,第二支撑板22的转折环222分别位于第二支撑板22的近端角处,如此各抗拔钢索30可分别穿过第二支撑板22的两相邻转折环222及第一支撑板20一相对应的转折环202,而分别于支承垫的两侧形成一三角形的环绕形态。
请配合参看图6,于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中,第一、二支撑板20,22上分别设置有四个转折环202,222,而两支撑板20,22间则设有两条抗拔钢索30,各支撑板20,22的转折环202,222分别位于该支撑板20,22的近端角处,如此各抗拔钢索30可分别穿过第一、二支撑板20,22位于相对的两侧面的四个转折环202,222,而分别位于支承垫的两侧形成一呈方形或长方形且对角线交叉状态的环绕于吸震部10。
请配合参看图7,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中,第一、二支撑板20,22上分别设置有四个转折环202,222,而两支撑板20,22间则设有两条抗拔钢索30,各支撑板20,22的转折环202,222分别位于该支撑板20,22的近端角处,如此各抗拔钢索30可分别穿过第一、二支撑板20,22位于相对的两侧面的四个转折环202,222,而分别于支承垫的两侧形成一呈方形或长方形的环绕形态。
请配合参看图8,于本实用新型的第八实施例中,第一、二支撑板20,22上分别设置有四个转折环202,222,而两支撑板20,22间则设有两条抗拔钢索30,各支撑板20,22的转折环202,222分别位于该支撑板20,22的近端角处,如此各抗拔钢索30可由第一支撑板20一端角的转折环202向下倾斜延伸而穿过第二支撑板22位于对角线端角的转折环222,再向上倾斜延伸穿过第一支撑板20另一侧面对角线端角的转折环202,而如此两抗拔钢索30分别于支承垫的四侧形成一呈相互对角交叉的环绕于吸震部10。
请配合参看图9,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九实施例中,第一、二支撑板20,22上分别设置有四个转折环202,222,而两支撑板20,22间则设有一条抗拔钢索30,各支撑板20,22的转折环202,222分别位于该支撑板20,22的近端角处,如此该抗拔钢索30分别依序纵向及横向延伸穿过第一、二支撑板20,22的各转折环202,222,而使该抗拔钢索30形成一纵向及横向延伸连接环绕于吸震部10周围的形态。
请配合参看图10,于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实施例中,第一、二支撑板20,22上分别设置有四个转折环202,222,而两支撑板20,22间则设有一条抗拔钢索30,各支撑板20,22的转折环202,222分别位于该支撑板20,22的近端角处,如此该抗拔钢索30依序由第二支撑板22的一转折环222穿过后垂直向上穿过第一支撑板20与之垂直相对的转折环202,然后倾斜向下延伸穿过第二支撑板22位于对角线端角的转折环222,再向上延伸而穿过第一支撑板20垂直相对的转折环202,而使该抗拔钢索30形成一呈N字形弯折而环绕于吸震部10周围的形态。反之,也可使该抗拔钢索30形成一呈倒N字形弯折而环绕于吸震部10周围的形态。
请配合参看图11,于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一实施例中,第一、二支撑板20,22上分别设置有四个转折环202,222,而两支撑板20,22间则设有一条抗拔钢索30,各支撑板20,22的转折环202,222分别位于该支撑板20,22的近端角处,如此该抗拔钢索30依序由第一支撑板20的一转折环202穿过后垂直向下穿过第二支撑板22与之垂直相对的转折环222,后再倾斜向上延伸穿过第一支撑板20位于对角线端角的转折环202,再向下延伸而穿过第二支撑板22垂直相对的转折环222,再横向延伸穿过第二支撑板22另一端角的转折环222,再上延伸而穿过第一支撑板20垂直相对的转折环202,而使该抗拔钢索30形成一呈倒N字形及一字形交错弯折环绕于吸震部10周围的形态。反之,也可使该抗拔钢索30形成一呈N字形及一字形交错弯折环绕于吸震部10周围的形态。
请配合参看图12,于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二实施例中,两支撑板20,22上分别设置有八个转折环202,222,第一、二支撑板20,22的转折环202,222分别位于侧边的中间部位及近端角处,而两支撑板20,22间则设有一条抗拔钢索30,其中该抗拔钢索30是由第一支撑板20位于一端角的转折环202穿过后垂直向下穿过第二支撑板22与之垂直相对的转折环222,再横向延伸穿过第二支撑板22相邻的转折环222,再向上延伸穿第一支撑板20与的垂直相对的转折环202,再横向延伸穿过第一支撑板20相邻的转折环202,如此依序穿过第一、二支撑板20,22的转折环202,222,而使该抗拔钢索30形成一呈方形波或长方形波环绕于吸震部10周围的形态。
请配合参看图13,于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三实施例中,两支撑板20,22上分别设置有八个转折环202,222,第一、二支撑板20,22的转折环202,222分别位于侧边的中间部位及近端角处,而两支撑板20,22间则设有一条抗拔钢索30,其中该抗拔钢索30是由第一支撑板20位于一端角的转折环202穿过后垂直向下穿过第二支撑板22与之垂直相对的转折环222,再倾斜向上延伸穿过第一支撑板20相邻的转折环202,再向下延伸穿过第二支撑板22与之垂直相对的转折环222,如此依序穿过第一、二支撑板20,22的转折环202,222,而使该抗拔钢索30形成一呈N字形波或倒N字形波环绕于吸震部10周围的形态。
请配合参看图14,于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四实施例中,两支撑板20,22上分别设置有六个转折环202,222,第一、二支撑板20,22的转折环202,222分别位于侧边的两个中间部位及四个近端角处,而两支撑板20,22间则设有一条抗拔钢索30,其中该抗拔钢索30是由第二支撑板22位于一端角的转折环222穿过后垂直向上穿过第一支撑板20与之垂直相对的转折环202,再倾斜向下延伸穿过第二支撑板22中间部位的转折环222,再倾斜向上延伸穿过第一支撑板20同一侧边的另一端角处的转折环202,再垂直向下穿过第二支撑板22与之垂直相对的转折环222,再倾斜向上延伸穿过第一支撑板20与之相临的另一个侧边的中间部位的转折环202,然后再倾斜向下延伸穿过第二支撑板22位于另一个端角的转折环222,如此依序穿过第一、二支撑板20,22的转折环202,222,而使该抗拔钢索30形成一呈M字形及倒V字形交错弯折环绕于吸震部10周围的形态。
请配合参看图15,于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五实施例中,两支撑板20,22上分别设置有六个转折环202,222,第一、二支撑板20,22的转折环202,222分别位于侧边的两个中间部位及四个近端角处,而两支撑板20,22间则设有一条抗拔钢索30,其中该抗拔钢索30是由第一支撑板20位于一端角的转折环202穿过后垂直向下穿过第二支撑板22与之垂直相对的转折环222,再倾斜向上延伸穿过第一支撑板20中间部位的转折环202,再倾斜向下延伸穿过第二支撑板22同一侧边的另一端角处的转折环222,再垂直向上穿过第一支撑板20与之垂直相对的转折环202,再倾斜向下延伸穿过第二支撑板22与之相临的另一个侧边的中间部位的转折环222,然后再倾斜向上延伸穿过第一支撑板20位于另一个端角的转折环202,如此依序穿过第一、二支撑板20,22的转折环202,222,而使该抗拔钢索30形成一呈W字形及V字形交错弯折环绕于吸震部10周围的形态。
请配合参看图16,于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六实施例中,两支撑板20A,22A可呈圆形,而吸震部10的截面可呈方形,又于两支撑板20A,22A上分别设置有四个转折环202A,222A,两支撑板20A,22A间设置一条抗拔钢索30,该抗拔钢索30的穿绕方式可与图1所示实施例相同,于支承垫的各侧面分别形成有一呈V字形弯折的抗拔段。
请配合参看图17,于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七实施例中,于两支撑板20A,22A上分别设置有四个转折环202A,222A,两支撑板20A,22A间设置一条抗拔钢索30,该抗拔钢索30的穿绕方式可与图2所示实施例相同,于支承垫的各侧面分别形成有一呈倒V字形弯折的抗拔段。
请配合参看图18,于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八实施例中,两支撑板20A,22A上分别设置有八个转折环202A,222A,于两支撑板20A,22A间则设有两条抗拔钢索30,两抗拔钢索30的穿绕方式可与图3所示实施例相同,两条抗拔钢索30于支承垫的各侧面分别形成有一呈V字形及倒V字形弯折的抗拔段,而两抗拔钢索30的抗拔段则呈相交错起伏配置。
请配合参看图19,于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九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20A上设置有四个转折环202A,而第二支撑板22A上则设置有两个转折环222A,而两支撑板20A,22A间则设有两条抗拔钢索30,两抗拔钢索30的穿绕方式可与图4所示实施例相同,两抗拔钢索30分别于支承垫的两侧形成一倒三角形的环绕形态。
请配合参看图20,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20A上设置有两个转折环202A,而第二支撑板22A上则设置有四个转折环222A,而两支撑板20A,22A间则设有两条抗拔钢索30,两抗拔钢索30的穿绕方式可与图5所示实施例相同,两抗拔钢索30分别于支承垫的两侧形成一三角形的环绕形态。
请配合参看图21,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一实施例中,第一、二支撑板20A,22A上分别设置有四个转折环202A,222A,而两支撑板20A,22A间则设有两条抗拔钢索30,两抗拔钢索30的穿绕方式可与图6所示实施例相同,两抗拔钢索30分别于支承垫的两侧形成一呈方形或长方形且对角线交叉状态的环绕于吸震部10。
请配合参看图22,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二实施例中,第一、二支撑板20A,22A上分别设置有四个转折环202A,222A,而两支撑板20A,22A间则设有两条抗拔钢索30,两抗拔钢索30的穿绕方式可与图7所示实施例相同,两抗拔钢索30分别于支承垫的两侧形成一呈方形或长方形的环绕形态。
请配合参看图23,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三实施例中,第一、二支撑板20A,22A上分别设置有四个转折环202A,222A,而两支撑板20A,22A间则设有两条抗拔钢索30,两抗拔钢索30的穿绕方式可与图8所示实施例相同,两抗拔钢索30分别于支承垫的四侧形成一呈相互对角交叉的环绕于吸震部10。
请配合参看图24,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四实施例中,第一、二支撑板20A,22A上分别设置有四个转折环202A,222A,而两支撑板20A,22A间则设有一条抗拔钢索30,该抗拔钢索30的穿绕方式可与图9所示实施例相同,该抗拔钢索30形成一纵向及横向延伸连接环绕于吸震部10周围的形态。
请配合参看图25,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五实施例中,第一、二支撑板20A,22A上分别设置有四个转折环202A,222A,而两支撑板20A,22A间则设有一条抗拔钢索30,该抗拔钢索30的穿绕方式可与图10所示实施例相同,该抗拔钢索30形成一呈N字形弯折而环绕于吸震部10周围的形态。反之,也可使该抗拔钢索30形成一呈倒N字形弯折而环绕于吸震部10周围的形态。
请配合参看图26,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六实施例中,第一、二支撑板20A,22A上分别设置有四个转折环202A,222A,而两支撑板20A,22A间则设有一条抗拔钢索30,该抗拔钢索30的穿绕方式可与图11所示实施例相同,该抗拔钢索30形成一呈倒N字形及一字形交错弯折环绕于吸震部10周围的形态。反之,也可使该抗拔钢索30形成一呈N字形及一字形交错弯折环绕于吸震部10周围的形态。
请配合参看图27,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七实施例中,两支撑板20A,22A上分别设置有八个转折环202A,222A,两支撑板20A,22A间则设有一条抗拔钢索30,该抗拔钢索30的穿绕方式可与图12所示实施例相同,该抗拔钢索30形成一呈方形波或长方形波环绕于吸震部10周围的形态。
请配合参看图28,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八实施例中,两支撑板20A,22A上分别设置有八个转折环202A,222A,两支撑板20A,22A间则设有一条抗拔钢索30,该抗拔钢索30的穿绕方式可与图13所示实施例相同,该抗拔钢索30形成一呈N字形波或倒N字形波环绕于吸震部10周围的形态。
请配合参看图29,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九实施例中,两支撑板20A,22A上分别设置有六个转折环202A,222A,而两支撑板20A,22A间则设有一条抗拔钢索30,其中该抗拔钢索30的穿绕方式可与图14所示实施例相同,而使该抗拔钢索30形成一呈M字形及倒V字形交错弯折环绕于吸震部10周围的形态。
请配合参看图30,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十实施例中,两支撑板20A,22A上分别设置有六个转折环202A,222A,而两支撑板20A,22A间则设有一条抗拔钢索30,其中该抗拔钢索30的穿绕方式可与图15所示实施例相同,而使该抗拔钢索30形成一呈W字形及V字形交错弯折环绕于吸震部10周围的形态。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提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利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技术内容所作出局部更动或修饰的等效实施例,并且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内容,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25)

1.一种智能型支承垫,其特征在于,其包含有:
一吸震部;
两支撑板,分别设于该吸震部的两端且相互平行设置,其分别为一第一支撑板及一第二支撑板;以及
至少一条呈连续弯折地设置于两支撑板之间的抗拔钢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型支承垫,其特征在于,两支撑板的面积大于吸震部的截面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型支承垫,其特征在于,两支撑板的形状与吸震部的截面形状相同。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型支承垫,其特征在于,两支撑板的形状与吸震部的截面形状不相同。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型支承垫,其特征在于,两支撑板的形状与吸震部的截面形状相同。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型支承垫,其特征在于,两支撑板的形状与吸震部的截面形状不相同。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智能型支承垫,其特征在于,于两支撑板相对的侧面上分别设置有多个转折环,该至少一条的抗拔钢索分别连续地穿过两支撑板上的转折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型支承垫,其特征在于,两支撑板上分别设置有四个转折环,两支撑板间设置有一条抗拔钢索,该抗拔钢索于支承垫的各侧面分别形成有一呈V字形弯折的抗拔段。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型支承垫,其特征在于,于两支撑板上分别设置有四个转折环,两支撑板间设置有一条抗拔钢索,该抗拔钢索于支承垫的各侧面分别形成有一呈倒V字形弯折的抗拔段。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型支承垫,其特征在于,两支撑板上分别设置有八个转折环,于两支撑板间则设有两条抗拔钢索,两条抗拔钢索于支承垫的各侧面分别形成有一呈V字形及倒V字形弯折的抗拔段,而两抗拔钢索的抗拔段则呈相交错起伏配置。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型支承垫,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撑板上设置有四个转折环,而第二支撑板上则设置有两个转折环,而两支撑板间则设有两条抗拔钢索,两抗拔钢索分别于支承垫的两侧形成一倒三角形的环绕形态。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型支承垫,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撑板上设置有两个转折环,而第二支撑板上则设置有四个转折环,而两支撑板间则设有两条抗拔钢索,两抗拔钢索分别于支承垫的两侧形成一三角形的环绕形态。
13.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型支承垫,其特征在于,两支撑板上分别设置有四个转折环,而两支撑板间则设有两条抗拔钢索,两抗拔钢索分别于支承垫的两侧形成一呈方形或长方形且对角线交叉状态的环绕于吸震部。
14.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型支承垫,其特征在于,两支撑板上分别设置有四个转折环,而两支撑板间则设有两条抗拔钢索,两抗拔钢索分别于支承垫的两侧形成一呈方形或长方形的环绕形态。
15.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型支承垫,其特征在于,两支撑板上分别设置有四个转折环,而两支撑板间则设有两条抗拔钢索,两抗拔钢索分别于支承垫的四侧形成一呈相互对角交叉的环绕于吸震部的状态。
16.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型支承垫,其特征在于,两支撑板上分别设置有四个转折环,而两支撑板间则设有一条抗拔钢索,该抗拔钢索形成一纵向及横向延伸连接环绕于吸震部周围的形态。
17.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型支承垫,其特征在于,两支撑板上分别设置有四个转折环,而两支撑板间则设有一条抗拔钢索,该抗拔钢索形成一呈N字形弯折而环绕于吸震部周围的形态。
1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型支承垫,其特征在于,两支撑板上分别设置有四个转折环,而两支撑板间则设有一条抗拔钢索,该抗拔钢索形成一呈倒N字形弯折而环绕于吸震部周围的形态。
1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型支承垫,其特征在于,两支撑板上分别设置有四个转折环,而两支撑板间则设有一条抗拔钢索,该抗拔钢索形成一呈N字形及一字形交错弯折环绕于吸震部周围的形态。
2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型支承垫,其特征在于,两支撑板上分别设置有四个转折环,而两支撑板间则设有一条抗拔钢索,该抗拔钢索形成一呈倒N字形及一字形交错弯折环绕于吸震部周围的形态。
2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型支承垫,其特征在于,两支撑板上分别设置有八个转折环,两支撑板间则设有一条抗拔钢索,该抗拔钢索形成一呈方形波或长方形波环绕于吸震部周围的形态。
2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型支承垫,其特征在于,两支撑板上分别设置有八个转折环,两支撑板间则设有一条抗拔钢索,该抗拔钢索形成一呈N字形波环绕于吸震部周围的形态。
23.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型支承垫,其特征在于,两支撑板上分别设置有八个转折环,两支撑板间则设有一条抗拔钢索,该抗拔钢索形成一呈倒N字形波环绕于吸震部周围的形态。
24.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型支承垫,其特征在于,两支撑板上分别设置有六个转折环,两支撑板间则设有一条抗拔钢索,该抗拔钢索形成一呈M字形及倒V字形交错弯折环绕于吸震部周围的形态。
25.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型支承垫,其特征在于,两支撑板上分别设置有六个转折环,两支撑板间则设有一条抗拔钢索,该抗拔钢索形成一呈W字形及V字形交错弯折环绕于吸震部周围的形态。
CN201520856461.9U 2015-10-29 2015-10-29 智能型支承垫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1346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856461.9U CN205134600U (zh) 2015-10-29 2015-10-29 智能型支承垫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856461.9U CN205134600U (zh) 2015-10-29 2015-10-29 智能型支承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134600U true CN205134600U (zh) 2016-04-06

Family

ID=556204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856461.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134600U (zh) 2015-10-29 2015-10-29 智能型支承垫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13460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39021A (zh) * 2015-10-29 2017-05-10 蔡崇兴 智能型支承垫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39021A (zh) * 2015-10-29 2017-05-10 蔡崇兴 智能型支承垫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372406Y (zh) 一种用于分体式箱梁桥梁涡振控制的导流板装置
WO2015161805A1 (zh) 一种设备隔震装置
CN205134600U (zh) 智能型支承垫
CN104674686A (zh) 一种边坡落石缓冲防护系统
CN202936903U (zh) 一种三向隔震控制装置
CN103603264B (zh) 大跨结构铁路桥梁桥面系配套工程的梁端接缝结构
CN104481151A (zh) 一种梁钢筋框架及梁柱连接部位箍筋绑扎方法
CN106089298A (zh) 一种上下交叉隧道减震结构
CN204738452U (zh) 预制立柱
CN204530522U (zh) 一种边坡落石缓冲防护系统
CN203593943U (zh) 一种大跨结构铁路桥梁桥面系配套工程的梁端接缝结构
CN207017156U (zh) 一种桥梁防撞栏
CN203871795U (zh) 水平交叉布线桥架
CN205189434U (zh) 一种建筑施工用安全防护装置
CN106639021A (zh) 智能型支承垫
CN205296881U (zh) 超高层外框钢梁间安全防护装置
CN204239888U (zh) 一种斜拉式综合管架
CN203238559U (zh) 山坡落石防护装置
CN206971883U (zh) 一种可稳定放置的临时电线杆
CN202610813U (zh) 分离式被动防护网的钢丝绳网连接结构
CN206625122U (zh) 一种抗震、减震、防落梁三防支座
CN205548096U (zh) 一种电动床结构
CN204169717U (zh) 一种圆台叠套的竹砧板
CN203028558U (zh) 书架
CN205399462U (zh) 一种抗震性建筑物基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406

Termination date: 202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