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089824U - 一种汽车变速箱轴承及变速箱后盖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变速箱轴承及变速箱后盖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089824U
CN205089824U CN201520895112.8U CN201520895112U CN205089824U CN 205089824 U CN205089824 U CN 205089824U CN 201520895112 U CN201520895112 U CN 201520895112U CN 205089824 U CN205089824 U CN 2050898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raised line
outer ring
ring raised
inner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89511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承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2089511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0898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0898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0898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轴承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变速箱轴承及变速箱后盖。所述汽车变速箱轴承为深沟球轴承,包括内圈、外圈、保持架以及滚动体;外圈的外壁上设置至少一个沿轴承中轴线方向布置的外圈凸条;外圈凸条的高度不超过外圈半径的1/10。所述汽车变速箱后盖设置至少一个轴承位,并在所述轴承位的内壁设置与所述外圈凸条位置、形状及尺寸相匹配的凹槽。内圈的内壁上也可以设置至少一个沿轴承中轴线方向布置的内圈凸条。本实用新型通过凸条实现轴承外圈与轴承位之间的定位,从而可以减小轴承外圈与轴承座之间的公差配合等级,降低了磨损,也方便轴承的拆卸与安装,延长了轴承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变速箱轴承及变速箱后盖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轴承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变速箱轴承及变速箱后盖。
背景技术
汽车变速箱(Transmission)又称变速器,是进行机械动力转换的机械或液压设备。它具有改变传动比、实现倒车行驶以及中断动力传递的功能。
汽车变速器必须满足各种各样的要求,包括换挡顺畅、高输出功率、结构紧凑、轻量、高效率和低噪声等,而且对这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变速器轴承的性能也必须满足更高的要求。
常用的变速箱轴承有深沟球轴承、圆柱滚子轴承、圆锥滚子轴承以及滚针轴承。其中,深沟球轴承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运用最为广泛。深沟球轴承主要用于承受径向载荷,也可承受一定的轴向载荷。当径向游隙比较大时,具有角接触球轴承的性质。与同尺寸的其他类型轴承相比,该类轴承具有摩擦系数小,极限转速高,制造精度高,容易实现轴承密封等特点,是用户的首选轴承类型。
目前的变速箱轴承外圈均为光滑的圆柱体,为了避免轴承外圈与轴承位发生滑动,轴承一般通过过盈配合与轴承位紧固在一起。这种连接方式下,轴承需要承受的载荷较大,外圈与轴承位之间的磨损较大,极易发生损坏,且拆卸也较困难,维修不易。
目前为了应对变速箱轴承外圈的磨损和疲劳,大多是通过改进锻造工艺,从而提高轴承的精度和强度,或者是通过增加外圈的厚度来增加其抗疲劳性。
但是这种方法大大增加了制造成本,对于价格战愈打愈烈的汽车市场,很难做到推广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变速箱轴承及变速箱后盖,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汽车变速箱轴承易损坏,同时也拆卸安装不易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变速箱轴承,包括内圈、外圈、保持架以及滚动体;
所述滚动体为滚珠;
所述外圈的外壁上设置至少一个沿轴承中轴线方向布置的外圈凸条;
所述外圈凸条的高度不超过外圈半径的1/10。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内圈的内壁上设置至少一个沿轴承中轴线方向布置的内圈凸条。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外圈凸条和内圈凸条的截面形状为矩形、梯形或圆弧形。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外圈凸条或内圈凸条的截面形状为矩形时,外圈凸条或内圈凸条的高宽比为(1:6)~(1:1)。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外圈凸条或内圈凸条的截面形状为梯形时,梯形的顶边长度为底边长度的一半以上,梯形的高与中位线长度比为(1:6)~(1:1)。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外圈凸条或内圈凸条的截面形状为圆弧形时,外圈凸条或内圈凸条的高与中位线长度比为(1:6)~(1:1)。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滚动体的数量为外圈凸条或内圈凸条数量的整数倍,且所述外圈凸条或内圈凸条的数量为两条以上时,沿轴承的圆周均匀分布。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外圈凸条或内圈凸条的各棱边及各边角处分别做倒圆角处理。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适用于所述汽车变速箱轴承的汽车变速箱后盖,其具体结构为:所述汽车变速箱后盖上设置至少一个轴承位,并在所述轴承位的内壁设置与所述外圈凸条位置、形状及尺寸相匹配的凹槽。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轴承位的正反两面的边缘设置分别倒角。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通过外圈凸条实现轴承外圈与轴承位之间的定位,从而可以减小轴承外圈与轴承位之间的公差配合等级,一方面减小了轴承位对轴承外圈的挤压,在轴承温度较高发生形变时,也能留有一定的挤压变形的余地,从而降低磨损;另一方面,较小的公差配合等级也能够方便轴承的拆卸与安装,为后期维护带来方便。
还可以通过内圈凸条实现轴承内圈与轴之间的连接定位,从而可以提高轴承与轴之间的转动精度,减小磨损。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不影响轴承本身的工作性能,并能够延长轴承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带矩形外圈凸条的汽车变速箱轴承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汽车变速箱轴承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与图1所示轴承相配合的变速箱后盖的正面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变速箱后盖的背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带梯形外圈凸条的汽车变速箱轴承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汽车变速箱轴承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带矩形外圈凸条及内圈凸条的汽车变速箱轴承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的汽车变速箱轴承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
1-内圈;2-外圈;
3-滚动体;4-外圈凸条;
5-变速箱后盖;6-轴承位;
7-凹槽;8-内圈凸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矩形凸条的汽车变速箱轴承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汽车变速箱轴承的俯视图(为制图方便,只显示了8个滚珠)。
该汽车变速箱轴承为深沟球轴承,其结构主要包括内圈1、外圈2、保持架以及滚动体3。
所述外圈2的外壁上设置四个沿轴承中轴线方向布置的外圈凸条4;4根外圈凸条4沿外圈2的外壁均匀分布。
滚动体3的数量一般为外圈凸条4数量的整数倍。所述外圈凸条4的中轴线、与外圈凸条4距离最近的滚动体3的中轴线以及轴承的中轴线共面。
外圈凸条4的截面形状为矩形。由于该轴承最终要用于轴承位,而轴承位的形状和构造决定了外圈凸条4的高度不能过高,因此,一般情况下,外圈凸条4的高度不超过外圈半径的1/10,而且,外圈凸条4的高宽比一般为(1:6)~(1:1)。
在本实施例中,外圈凸条4的高宽比选为1:4。
外圈凸条4的各棱边及各边角处分别做倒圆角处理,使其更加圆滑,方便安装和拆卸。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与所述汽车变速箱轴承配套的变速箱后盖。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与图1所示轴承相配合的变速箱后盖的正面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的变速箱后盖的背面示意图。
该变速箱后盖5上设置三个轴承位6,在各轴承位6的内壁设置与轴承外圈的外圈凸条4位置、形状及尺寸相匹配的凹槽7。
另外,所述轴承位6的正反两面的边缘设置分别进行直角倒角处理,可以方便轴承的装配。
本实用新型通过外圈凸条实现轴承外圈与轴承位之间的定位,从而可以减小轴承外圈与轴承位之间的公差配合等级,一方面减小了轴承位对轴承外圈的挤压,在轴承温度较高发生形变时,也能留有一定的挤压变形的余地,从而降低磨损;另一方面,较小的公差配合等级也能够方便轴承的拆卸与安装,为后期维护带来方便。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不影响轴承本身的工作性能,并能够延长轴承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2: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梯形凸条的汽车变速箱轴承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的汽车变速箱轴承的俯视图。
该汽车变速箱轴承为深沟球轴承,其结构主要包括内圈1、外圈2、保持架以及滚动体3。
所述外圈2的外壁上设置四个沿轴承中轴线方向布置的外圈凸条4;4根外圈凸条4沿外圈2的外壁均匀分布。
滚动体3的数量一般为外圈凸条4数量的整数倍。所述外圈凸条4的中轴线、与外圈凸条4距离最近的滚动体3的中轴线以及轴承的中轴线共面。
外圈凸条4的截面形状为梯形。由于该轴承最终要用于轴承位,而轴承位的形状和构造决定了外圈凸条4的高度不能过高,因此,一般情况下,外圈凸条4的高度不超过外圈半径的1/10。一般情况下,梯形的外圈凸条4的顶边长度为底边长度的一半以上,梯形的高与中位线长度比为(1:6)~(1:1)。
在本实施例中,梯形的外圈凸条4的顶边长度为底边长度的70%,梯形的高与中位线长度比为1:4。
外圈凸条4的各棱边及各边角处分别做倒圆角处理,使其更加圆滑,方便安装和拆卸。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与所述汽车变速箱轴承配套的变速箱后盖。
该变速箱后盖5上设置三个轴承位6,在各轴承位6的内壁设置与轴承外圈的外圈凸条4位置、形状及尺寸相匹配的凹槽7。
另外,所述轴承位6的正反两面的边缘设置分别进行直角倒角处理,可以方便轴承的装配。
本实用新型通过外圈凸条实现轴承外圈与轴承位之间的定位,从而可以减小轴承外圈与轴承位之间的公差配合等级,一方面减小了轴承位对轴承外圈的挤压,在轴承温度较高发生形变时,也能留有一定的挤压变形的余地,从而降低磨损;另一方面,较小的公差配合等级也能够方便轴承的拆卸与安装,为后期维护带来方便。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不影响轴承本身的工作性能,并能够延长轴承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3:
该汽车变速箱轴承为深沟球轴承,其结构主要包括内圈、外圈、保持架以及滚动体。
所述外圈的外壁上设置三个沿轴承中轴线方向布置的外圈凸条;3根外圈凸条沿外圈的外壁均匀分布。
外圈凸条的截面形状为矩形、梯形或圆弧形。
一般情况下,外圈凸条的截面形状为矩形时,外圈凸条的高宽比为(1:6)~(1:1)。
外圈凸条的截面形状为梯形时,梯形的顶边长度为底边长度的一半以上,梯形的高与中位线长度比为(1:6)~(1:1)。
外圈凸条的截面形状为圆弧形时,外圈凸条的高与中位线长度比为(1:6)~(1:1)。
在本实施例中,特别采用圆弧形的外圈凸条,且圆弧形的外圈凸条的高与中位线长度比为1:5。
外圈凸条的各边角处分别做倒圆角处理,使其更加圆滑,方便安装和拆卸。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与所述汽车变速箱轴承配套的变速箱后盖。
该变速箱后盖上设置四个轴承位,在各轴承位的内壁设置与轴承外圈的圆弧形外圈凸条位置、形状及尺寸相匹配的圆弧形的凹槽。
实施例4: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带矩形外圈凸条及内圈凸条的汽车变速箱轴承的示意图;图8为图7所示的汽车变速箱轴承的俯视图。
该汽车变速箱轴承为深沟球轴承,其结构主要包括内圈1、外圈2、保持架以及滚动体3。
所述外圈2的外壁上设置四个沿轴承中轴线方向布置的外圈凸条4;4根外圈凸条4沿外圈2的外壁均匀分布。所述内圈1的内壁上设置四个沿轴承中轴线方向布置的内圈凸条8;4根内圈凸条8沿内圈1的内壁均匀分布。
外圈凸条4和内圈凸条8的截面形状均为矩形。一般情况下,外圈凸条4和内圈凸条8的高度不超过外圈半径的1/10,而且,外圈凸条4和内圈凸条8的高宽比一般为(1:6)~(1:1)。
外圈凸条4和内圈凸条8的各棱边及各边角处分别做倒圆角处理,使其更加圆滑,方便安装和拆卸。
通过外圈凸条实现轴承外圈与轴承位之间的定位,从而可以减小轴承外圈与轴承位之间的公差配合等级,一方面减小了轴承位对轴承外圈的挤压,在轴承温度较高发生形变时,也能留有一定的挤压变形的余地,从而降低磨损;另一方面,较小的公差配合等级也能够方便轴承的拆卸与安装,为后期维护带来方便。
还可以通过内圈凸条实现轴承内圈与轴之间的连接定位,从而可以提高轴承与轴之间的转动精度,减小磨损。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凸条还可以采用其他形状,如三角形,“T”形等。凸条的数量也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设置。甚至可以在轴承座上设置凸条,在轴承的外圈上设置凹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汽车变速箱轴承,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圈、外圈、保持架以及滚动体;
所述滚动体为滚珠;
所述外圈的外壁上设置至少一个沿轴承中轴线方向布置的外圈凸条;
所述外圈凸条的高度不超过外圈半径的1/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变速箱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的内壁上设置至少一个沿轴承中轴线方向布置的内圈凸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变速箱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凸条和内圈凸条的截面形状为矩形、梯形或圆弧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变速箱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凸条或内圈凸条的截面形状为矩形时,外圈凸条或内圈凸条的高宽比为(1:6)~(1:1)。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变速箱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凸条或内圈凸条的截面形状为梯形时,梯形的顶边长度为底边长度的一半以上,梯形的高与中位线长度比为(1:6)~(1:1)。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变速箱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凸条或内圈凸条的截面形状为圆弧形时,外圈凸条或内圈凸条的高与中位线长度比为(1:6)~(1:1)。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变速箱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动体的数量为外圈凸条或内圈凸条数量的整数倍,且所述外圈凸条或内圈凸条的数量为两条以上时,沿轴承的圆周均匀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变速箱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凸条或内圈凸条的各棱边及各边角处分别做倒圆角处理。
9.一种适用于权利要求1所述汽车变速箱轴承的汽车变速箱后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变速箱后盖上设置至少一个轴承位,并在所述轴承位的内壁设置与所述外圈凸条位置、形状及尺寸相匹配的凹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变速箱后盖,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位的边缘设置倒角。
CN201520895112.8U 2015-11-11 2015-11-11 一种汽车变速箱轴承及变速箱后盖 Active CN2050898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895112.8U CN205089824U (zh) 2015-11-11 2015-11-11 一种汽车变速箱轴承及变速箱后盖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895112.8U CN205089824U (zh) 2015-11-11 2015-11-11 一种汽车变速箱轴承及变速箱后盖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089824U true CN205089824U (zh) 2016-03-16

Family

ID=554805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895112.8U Active CN205089824U (zh) 2015-11-11 2015-11-11 一种汽车变速箱轴承及变速箱后盖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08982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70271A (zh) * 2017-01-24 2017-05-31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简易测量含水率的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70271A (zh) * 2017-01-24 2017-05-31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简易测量含水率的装置
CN106770271B (zh) * 2017-01-24 2023-09-05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简易测量含水率的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173237U (zh) 一种圆柱滚子轴承
CN202001583U (zh) 一种汽车自由式带轮
CN205089824U (zh) 一种汽车变速箱轴承及变速箱后盖
CN102943866B (zh) 汽车变速器叶轮润滑机构及其变速器壳体
CN205089801U (zh) 一种汽车后桥轴承及轴承座
JP2013072499A (ja) アンギュラ玉軸受
CN202209406U (zh) 导油罩
CN201902477U (zh) 椭圆沟道接触自调心拉式离合器分离轴承单元
CN202971858U (zh) 一种组合结构的行星架
CN203239772U (zh) 轮毂
CN209839114U (zh) 变速器和车辆
CN203214605U (zh) 止动双列圆锥滚子轴承
CN207691606U (zh) 一种新型的立式电机推力及导向轴承装配结构
CN205663768U (zh) 具有分体式保持架的滚针轴承
CN206175478U (zh) 一种组合轴承
CN214007779U (zh) 一种深沟球轴承
CN203421004U (zh) 滚动轴承
CN204919088U (zh) 一种洗衣机传动装置中的离合轴与传动轴组件
CN204387288U (zh) 一种可用于装载机变速箱的行星轮架
CN215444796U (zh) 一种深沟球轴承密封结构
CN202402497U (zh) 一种双沟道滚动轴承
CN203146572U (zh) 一种新型轴承
CN103195823A (zh) 轮毂
CN215720259U (zh) 一种制冷机用微型接触球轴承
CN208397151U (zh) 一种八沟道笼式万向节用保持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