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071679U - 一种谷子联合收获机及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谷子联合收获机及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071679U
CN205071679U CN201520676082.1U CN201520676082U CN205071679U CN 205071679 U CN205071679 U CN 205071679U CN 201520676082 U CN201520676082 U CN 201520676082U CN 205071679 U CN205071679 U CN 2050716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reshing
straw
millet
header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67608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奋飞
朱云飞
俞泉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gguang Agricultural Mach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ngguang Agricultural Machin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gguang Agricultural Machine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ngguang Agricultural Machin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67608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0716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0716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071679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hreshing Machine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谷子联合收获机及其系统,属于农作物联合收获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谷子联合收获机包括用于联合收获的收割台、脱粒分离部、谷物清选部。收割台包括割台机架,往复切割器,左分禾器,右分禾器,割台螺旋搅龙,拨禾轮和传动机构;传动机构分别与往复切割器、割台螺旋搅龙、拨禾轮传动连接;脱粒分离部包括脱粒箱体,前、后脱粒滚筒,前、后分离筛,过渡分离筛,前、后脱粒顶盖,以及为前、后脱粒滚筒提供动力的动力机构;谷物清选部包括清选框架、前风机、往复振动筛、以及使往复振动筛振动的振动机构。本实用新型谷子收获系统包括上述谷子联合收获机和控制装置。本实用新型有效控制割台掉穗,兼揉搓与打击于一体,损失率少、破碎率及含杂率低。

Description

一种谷子联合收获机及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作物收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谷子收获的联合收获机及其系统。
背景技术
近几年,随着国产优质杂交谷子的推广和市场对杂粮消费需求的大幅增加,谷子生产开始得以重视和扩大,农民的生产收益和种植积极性也大大提高。然而,目前影响谷子生产最大的“瓶颈”当属收获,近两年虽有几家企业一直都在进行谷子机械联合收获的探索,但都不顺利。成熟的谷穗低垂相互绞缠性大,割台两侧绞穗严重;谷子大穗包含了无数的小穗,脱粒小穗困难;谷穗穗骨易被击碎,增加谷粒清选难度,这也是至今尚未有成熟的谷子联合收获机投放市场的主要原因。再说,谷子有后熟作用,且有相当面积还种植在收割机上不去的半山坡上,故传统的谷子收获都采用的是分段收割、场上石磙碾压的方式。为解决这一瓶颈,有个别企业正尝试采用将传统小麦联合收割机稍加改进而直接用于收获谷子,但仍未取得较理想的效果,特别在割台掉穗、清选损失、含杂率等问题上相对突出,不能被广大农民所接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有效控制割台掉穗,兼揉搓与打击于一体,能联合收获的适应谷子等小籽粒脱粒的谷子联合收获机及其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谷子联合收获机,包括收割台、喂入输送部、脱粒分离部、谷物清选部、粉碎排草部、集粮卸粮部、底盘行走部,在底盘行走部的前方设置有用于联合作业的收割台,收割台的后部与喂入输送部连接;所述喂入输送部后端与脱粒分离部铰接;所述底盘行走部的后方设置有上下布局的脱粒分离部与谷物清选部;所述粉碎排草部设置于脱粒分离部、谷物清选部的右侧,与脱粒分离部联成一体;所述收割台包括割台机架,横向设置在所述割台机架入口处的往复切割器,分设在所述割台机架入口两侧边的左分禾器和右分禾器,横卧设置在所述割台机架后方的割台螺旋搅龙,拨禾轮和传动机构;所述拨禾轮转动支承在经由横向安装在捡拾机架的后侧横梁上;所述传动机构分别与所述往复切割器、所述割台螺旋搅龙、所述拨禾轮传动连接;
所述脱粒分离部包括脱粒箱体、前脱粒滚筒、后脱粒滚筒、前分离筛、后分离筛、过渡分离筛、前脱粒顶盖、后脱粒顶盖、以及为所述前脱粒滚筒和所述后脱粒滚筒提供动力的动力机构;所述前脱粒滚筒和所述后脱粒滚筒横卧在所述脱粒箱体内,且两者之间隔断,所述前脱粒滚筒与所述后脱粒滚筒之间设有交接口E;所述前分离筛位于所述前脱粒滚筒的正下方且外包于所述前脱粒滚筒;所述后分离筛位于所述后脱粒滚筒的正下方且半包于所述后脱粒滚筒靠近所述前脱粒滚筒的前段;所述过渡分离筛的前侧与所述前分离筛的后侧对接,所述过渡分离筛的后侧与所述后分离筛的喂入口F对接;所述前脱粒顶盖安装在所述前脱粒滚筒上,所述后脱粒顶盖安装在所述后脱粒滚筒上;
所述谷物清选部包括清选框架、前风机、往复振动筛、以及使所述往复振动筛振动的振动机构;所述前风机设置在所述清选框架内的前上方;所述往复振动筛为双层振动筛,安装于所述清选框架内的后上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所述割台机架的正前方还可加装与所述割台机架宽度相同且其底部与所述割台机架平齐的加长架。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所述左分禾器和所述右分禾器均包括分禾器框架、覆盖整个分禾器框架外侧的网片、设置在所述分禾器框架前突角内侧的内分禾杆、设置在所述分禾器框架前突角外侧的外固定分禾杆。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所述分禾器框架的前突角与分禾器框架的向后倾斜杆成夹角D,所述夹角D为45度-65度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所述左分禾器还包括在其分禾器框架外侧铰接有可向上收起的外活动分禾杆;所述外活动分禾杆斜向后上方倾斜,所述外活动分禾杆的前端贴近前突角外侧的网片,后端与所述分禾器框架的后端齐平。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所述左分禾器和所述右分禾器还包括在其分禾器框架内侧还设置有底部分禾杆,所述底部分禾杆与地平面B成夹角C,所述夹角C设置在3度-15度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分禾器框架的向后倾斜杆前侧设置有长度大于向后倾斜杆三分之二且上窄下宽的导入板,所述导入板外侧平面与所述分禾器框架形成小于50度的夹角。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所述左分禾器和所述右分禾器的各自最上端到最下端距离H均大于1300mm,各自最前端距最后端距离V均大于1280mm,最前端距所述往复切割器最前端距离S均大于650mm。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所述前脱粒滚筒包括左右朝向的前滚筒轴、键连接于前滚筒轴两侧的幅盘、周向均布连接于幅盘上的多根前脱粒齿杆和固定于前脱粒齿杆上的前纹杆;所述前脱粒齿杆包括前齿杆、前齿杆两侧向下突出的前齿杆连扳、向上突出的前支撑座、右侧向上突出的多个脱粒齿;前纹杆固定在前脱粒齿杆的支撑座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所述后脱粒滚筒包括左右朝向的后滚筒轴、键连接于后滚筒轴两侧的幅盘、周向均布连接于幅盘上的多根后脱粒齿杆以及固定于后脱粒齿杆上的后纹杆;所述后脱粒齿杆包括后齿杆、后齿杆连扳、后支撑座、后脱粒齿以及高度高于后脱粒齿的排草齿;后纹杆固定在后脱粒齿杆的支撑座上,安装后纹杆最高点与右侧脱粒齿的齿尖同高。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所述前分离筛为凹面朝上的由前筛条与前钢丝围成的筛格结构,所述筛格结构的网格不大于40mm10mm,且内弧面与前脱粒滚筒内的最近距离h1不大于13mm。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所述后分离筛为凹面朝上的由后筛条与后钢丝围成的筛格结构,所述后筛条与后钢丝围成的网格从谷物收割方向至脱粒方向的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段为揉搓段,网格大小不大于50mm10mm;余下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段为击打段分离段,网格大小大于50mm12mm且小于50mm15mm,内弧面与后脱粒滚筒最近周间距h2不大于16mm。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所述前脱粒顶盖包括以前脱粒滚筒轴心为中心旋转的覆盖整个滚筒的向上隆起的前隆罩顶板、设置在隆罩顶板右内侧向下延伸的多条并列排列的与滚筒轴线成夹角的导草板条;所述后脱粒顶盖包括以后脱粒滚筒的轴心为中心旋转的覆盖整个滚筒的向上隆起的后隆罩顶板,与设置在隆罩顶板内侧向下延伸的多条等距并列排列的与滚筒轴线成夹角的后导草板条。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前脱粒滚筒的前纹杆与后脱粒滚筒的后纹杆具有旋转方向相反的纹路。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所述交接口E的宽度e设置为不小于前滚筒长度k的二分之一;所述喂入口F的宽度f与交接口E的宽度e相等。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所述往复振动筛包括筛框、网框焊合件、上编织筛、下编织筛、逐稿板;所述网框焊合件与所述上编织筛组合后安装在所述筛框的上部;下编织筛设置在所述筛框的下部;所述逐稿板设置在所述筛框内部后端,其最上端高出筛框尾部的后侧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所述逐稿板前上方还设置有向后倾斜40度-50度的挡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所述上编织筛的网孔中心规格为12mm12mm至14mm14mm;和/或,所述下编织筛的网孔中心规格不大于6.3mm6.3mm。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所述筛框的两外侧后端还设有可安装软皮的向前倾斜30度-50度的侧翼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拨禾轮的拨禾秆上套有PVC管。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谷子联合收获系统,包括上述谷子联合收获机,以及控制所述谷子联合收获机运行的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经该谷子联合收获机及其脱粒与清选装置处理的效果:损失率少、破碎率及含杂率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谷子收获机的左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谷子收获机的后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谷子收获机的集粮箱的上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谷子收获机的收割台的上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谷子收获机的收割台的左视图;
图6a为本实用新型谷子收获机的分禾器的左视图;
图6b为本实用新型谷子收获机的分禾器的上视图;
图7a为本实用新型谷子收获机的加长架的左视图;
图7b为本实用新型谷子收获机的加长架的前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谷子收获机的螺旋输送搅龙的前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谷子收获机的螺旋输送搅龙的轴向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谷子收获机的螺旋输送搅龙的径向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谷子收获机的拨禾轮上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谷子收获机的拨禾杆PVC管局部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谷子收获机的脱粒清选剖面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谷子收获机的脱粒上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谷子收获机的分离上视图;
图16a为本实用新型谷子收获机的前滚筒右视图;
图16b为本实用新型谷子收获机的前滚筒的上视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谷子收获机的前脱粒顶盖下视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谷子收获机的前凹板的上视图;
图19a为本实用新型谷子收获机的后滚筒的右视图;
图19b为本实用新型谷子收获机的后滚筒的上视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谷子收获机的后凹板轴测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谷子收获机的后凹板上视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谷子收获机的后凹板左视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谷子收获机的后脱粒顶盖下视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谷子收获机的风机轴侧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谷子收获机的风机带轮结构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谷子收获机的振动筛的上轴测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谷子收获机的振动筛的下轴测图;
图28为本实用新型谷子收获机的振动筛的剖视图;
图29为本实用新型谷子收获机的振动筛后端局部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图1、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机布置图,包括收割台1、喂入输送部3、脱粒分离部4、谷物清选部5、粉碎排草部6、集粮卸粮部7、底盘行走部8。底盘行走部8的前方设置有收割台1,收割台1的后部中间偏左与喂入输送部3固定连接,为便于拆卸后更换捡拾台,其连接方式采用螺栓连接。底盘行走部8的后方左侧设置有成上、下布局的脱粒分离部4和谷物清选部5;底盘行走部8的右方设置有集粮卸粮部7,为便于维修保养,集粮卸粮部7可绕以上下为轴线Z的立柱旋转打开(参见图3);粉碎排草部6设置于脱粒分离部4的右侧,与脱粒分离部4联成一体;喂入输送部3的前端与收割台1的后端固定连接,后端与脱粒分离部4喂入口铰接连接,其前下侧还通过油缸81与底盘行走部8连接。
所述底盘行走装置采用履带行走方式,即便在丘陵及无正常道路的路面、小斜坡路段上也能正常行走。为适应山区及丘陵地区行走,防止高低不平宜造成翻车,履带轨距不宜宽,故轴距在1080mm左右。
机器联合收获时,谷子穗秆根部经收割台1切割并倒入割台,在后侧喂入口交接给喂入输送部3,喂入输送部3将穗秆输送至脱粒分离部4,脱粒后,长的秸秆经粉碎排草部6排出,籽粒、碎秸秆及草屑等脱出物落入谷物清选部5继续清选,干净的籽粒被输送至集粮卸粮部7,而碎秸秆及草屑则被排出机外。
如图4、图5示,收割台1包括割台机架11,横向设置在所述割台机架11入口处的往复切割器13,分设在所述割台机架11入口两侧边的左分禾器15a和右分禾器15b,横卧设置在所述割台机架11后方的割台螺旋搅龙14,所述拨禾轮12转动支承在经由横向安装在捡拾机架11的后侧横梁上,所述传动机构16分别与所述往复切割器13、所述割台螺旋搅龙14、所述拨禾轮传动连接。所述割台机架11优选为簸箕形便于聚集、收割谷物。
工作时,由割台机架11口两侧的分禾器15a、15b将未割与待割作物分开,待割作物在拨禾轮12的扶持下,经往复切割器13切断并倒入割台机架11,含穗部分由割台螺旋搅龙14聚拢并输送至割台后侧的喂入口;未割作物则被推开而不被缠挂,等待下一趟收割。
由于谷子的株高差很大,为适应因作物株高引起的变化,割台机架11的深度设计为1+1两种,当收割株高1.3米内的作物时,割台机架11的深度为前横梁112至后侧板111距离T为800-900mm;当收割株高1.3米以上的作物时,前横梁至后侧板距离须加长至1000mm及以上,加长的方法是在割台机架11的正前方加装U形加长架17,所述加长架17一端经安装板158与所述割台机架11连接,例如用螺栓连接,以便于拆卸;而所述加长架17另一端与所述左右分禾器连接。其中,加长架17的宽度同割台机架11的宽度,深度L为200mm-400mm,底部与割台机架11齐平。如图7a和7b,在加长后,所述往复切割器13安装在加长架17底部前方。
如图5,6,为顺利将未割与待割作物强行分开,割台机架11的两侧安装有长和高近两倍于传统稻麦机左右分禾器的左分禾器15a和右分禾器15b。所述左分禾器15a和所述右分禾器15b均包括分禾器框架151、覆盖整个分禾器框架151外侧的网片152、设置在所述分禾器框架151前突角1511内侧的内分禾杆153、设置在所述分禾器框架151前突角1511外侧的外固定分禾杆154。其中,为不被加高加长的分禾器挡住视线,清楚地观察分禾器外的作业状况,左分禾器15a和右分禾器15b的分禾器框架151外侧板采用网片代替传统的钢板。为有效防止谷穗穿进网片孔内而造成的挂缠损失,所述网片152的网孔规格设置为40mm×40mm及以下。所述内分禾杆153设置在靠近前突角的内下侧,向内向上倾斜,优选为5度-10度之间,使作物进入收割台时更靠近拨禾轮,以便更容易被拨入收割台;所述外固定分禾杆154设置在左分禾器15a、右分禾器15b的中下部外侧,向外、向上倾斜,优选为5度-15度之间。
为适应收获株高达2米的作物,左分禾器15a和右分禾器15b的各自最上端到最下端距离H应大于1300mm,最前端距最后端距离V应大于1280mm,最前端据往复切割器13最前端距离S应大于650mm。
从尽可能减少分禾器缠挂及工艺制作的方便性考虑,所述分禾器15的框架151由圆管一次弯曲成片状。为顺利插入后强行分开相互交缠在一起的谷穗与茎秆,其一角向前突出,前突角底部1511与向后倾斜杆1512的夹角D应设置在45度-65度之间。
为强行将未割作物向外推开和不因外侧网片毛刺挂倒作物,向后倾斜杆1512前侧还贴焊有长度大于后倾斜杆三分之二的与分禾器框架151的外侧平面所形成的夹角小于50°的导入板157,导入板157上窄下宽。所述导入板157贴焊在倾斜杆前,其折边呈130度-150度。
为强行顺利地将未割作物向外推开,左分禾器15a的外侧还铰接安装有可在田头转移或运输时向上收起的外活动分禾杆155。该外活动分禾杆155向上收起通过弹性部件和垫片实现,有利于收拢,便于运输。所述外活动分禾杆155斜向后上方倾斜,倾斜角度优选为与地面呈斜向后上方10度-30度角。所述外活动分禾杆155的前端贴近前突角1511外侧的网片152,后端与所述分禾器框架151的后端齐平。前视左分禾器时,所述外活动分禾杆155的前端躲在导入板157最外缘外,后端向外向后上方延伸至与分禾器框架151的后端基本齐平,即形似半个A型。
如图5、6,当收割台1降到最低时,分禾器15的前突角1511应尽可能低但又不“铲泥”,内侧还焊有底部分禾杆156,其与前突角1511形成的底部平面A与地平面B成一定夹角C,该夹角C设置在3度-15度之间,以降低及其在田间作业时分禾器15与田埂或较高士坡相撞的几率,保证分禾器15的使用寿命。
如图8-10,所述割台螺旋搅龙14包括两段焊有左右旋向螺旋叶片的螺旋筒体、以及在上述两段螺旋筒体间装有偏心伸缩拨齿机构。具有右旋叶片141b的筒体内设置有输入轴144;具有左旋叶片141a的筒体141c内设置有固定半轴145;所述偏心伸缩拨齿机构143包括偏心轴143a、拨齿座143b、伸缩拨齿143c、拐臂143d。圆筒141c两端分别安装左端盘141d、右端盘141e,以及中间安装两个中间端盘141f。所述输入轴144一端经所述右端盘141e与所述圆筒141c连接,另一端经所述中间端盘141f与所述圆筒141c连接,并通过所述拐臂143d连接所述偏心轴143a一端;所述固定半轴145的一端经所述左端盘141d与所述圆筒141c连接,另一端经所述中间端盘141f与所述圆筒141c连接,并通过所述拐臂143d连接所述偏心轴143a另一端。这样使得所述固定半轴145、所述输入轴144保持在同一轴线上。所述伸缩拨齿143c的一端与所述拨齿座143b铰接,其另一端通过球铰141h伸出筒体141c外。所述球铰141h优选设计为在所述螺旋筒体141表面相隔90度各设的等间距球铰141。
其中,所述筒体1141c在其表面且在其面对所述偏心伸缩拨齿机构143位置处开设有用以装配、检修的窗口,也就是两个中间端盘141f对应的圆筒141c面上开有装配、检修用的窗口及用盖板141g覆盖,盖板141g为椭圆形,用螺栓固定在筒面上。所述螺旋输送搅龙14还包括伸缩调节装置146,用以调节伸缩拨齿与捡拾收获台的底板间隙。
螺旋输送搅龙14工作时,传动机构16经依次输入链轮147、输入轴144带动输送搅龙转动。旋转的螺旋叶片141a、141b将作物沿轴向推送到伸缩拨齿机构143处,伸缩拨齿143c将作物向后拨送至捡拾台2后侧输送口113a,后侧与输送口113a口口相连的输送槽3内的链耙32将作物耙入并送入脱粒滚筒进行脱粒。为适应高秆作物不被缠绕或谷穗外甩,所述螺旋输送搅龙14的筒体直径应大于330mm,螺旋叶片高度应小于90mm,螺距间隔应为300mm-400mm。
如图4,11,12,所述拨禾轮12以能够转动地支承在经由水平横向安装在捡拾机架11的后侧横梁113e上,包括可上下摆动的门形拨禾轮撑杆121、拨禾轮轴122、正五等份枝杈形固定幅盘123、正五等份枝杈形活动圆盘124,以及拨禾杆125组成。拨禾轮工作时,所述传动机构16将动力传递给拨禾轮撑杆121内的回转轴,之后传递给拨禾带轮、拨禾轮轴、幅盘。
为已割穗秆不被旋转的拨禾轮12缠挂及前甩,所述拨禾轮12的转速应略低于传统稻麦机,其拨禾杆125上还须套有直径40mm至60mm的PVC管125a。
谷子属于小作物,相对于小麦、玉米籽粒质量小,千粒重只有2.4~3.5g,再加上成熟的谷穗低垂,又有秸秆带绿成熟的特点,谷码不易脱净。因为谷穗中间有条主茎,其上面产生一级分支,在一级分支上又产生二级分支、三级分支,每一级分支是一个小码,上面有很多籽粒,有的多达二三百粒,脱粒时造成谷穗和秸秆不易分离,谷粒的损失率高。为便于将谷码从穗茎上充分揉搓下来,所述谷子联合收获机的脱粒系统将采用揉搓与打击于一体的方式。
为达到上述目的,所述谷子联合收获机的脱粒装置,前后平行设置有两套结构不同、长度不同、参数不同的脱粒系统,前脱粒系统采用半切流半轴流脱粒原理,以揉搓为主将谷码揉碎;后脱粒系统采用全轴流脱粒原理,在进一步揉搓谷码的同时,击打残余的尚未脱净的谷码以彻底使籽粒从谷码中分离出来;所述谷子联合收获机的清选系统为双层振动筛与风机的组合,其双层振动筛的上层采用大孔编织筛与逐稿器组合的结构,下层采用小孔编织筛或单一的钢板冲孔筛结构,所述清选系统的风机转速采用有级变速可调。
所述谷子联合收获机的脱粒装置由于须经过两次揉搓与击打,增加了脱粒时间与路径,因此,即便在大量的秸秆带绿成熟的谷子被送入脱粒处理的情况下,也能具有良好的脱净率与很少的夹带损失率;所述谷子联合收获机的清选装置由于经过上下两层筛选及带挡板的逐稿器的配合,完全脱净的谷码与草屑被吹出机外,而未脱净的碎谷码则通过二次复脱装置进行再脱粒,因此,即便在大量的秸秆带绿成熟的谷子被送入清选处理的情况下,也能具有很少的清选损失率和籽粒含杂率。
如图13-23,所述脱粒分离部4包括脱粒箱体40、前脱粒滚筒41、后脱粒滚筒42、前分离筛44、后分离筛45、过渡分离筛49、前脱粒顶盖47、后脱粒顶盖48、以及为所述前脱粒滚筒41和所述后脱粒滚筒42提供动力的传动机构。所述前脱粒滚筒41短,后脱粒滚筒42长,平行横卧在所述脱粒箱体40内,左侧对齐(如图3)。所述前脱粒滚筒41、后脱粒滚筒42的中间隔断,左侧设有交接口E(如图3)。所述前分离筛44位于所述前脱粒滚筒41的正下方且外包于所述前脱粒滚筒41,为筛格结构的焊接件,形似瓦片状,凹面朝上。所述后分离筛45位于所述后脱粒滚筒42的正下方且半包于所述后脱粒滚筒42靠近所述前脱粒滚筒41的前段,也就是半包于脱粒滚筒42的左段圆柱形上,包角β大于等于180度,缺口朝上。所述后分离筛45也为筛格结构的焊接件,所述后分离筛45的左侧设置有喂入口F(如图9),喂入口的宽度f与交接口E同宽。所述的过渡分离筛49为钢板冲孔筛,形似向上隆起的瓦片状,与前分离筛44、后分离筛45的左侧对齐,宽度同交接口E,前侧与前分离筛44的后端对接,后侧与后分离筛45的喂入口对接。所述前脱粒顶盖47安装在所述前脱粒滚筒41上,所述后脱粒顶盖48安装在所述后脱粒滚筒42上。
本实用新型的前脱粒滚筒41的脱粒原理为半切流半轴流,后脱粒滚筒41的脱粒原理为全轴流。
为突出以揉搓为主,所述前脱粒滚筒41为圆柱形“开式”滚筒,包括由左右朝向的前滚筒轴413、键连接于前滚筒轴413两侧的前幅盘414、周向均布连接于前幅盘414上的多根,如4或6根前脱粒齿杆411和固定于前脱粒齿杆411上的前纹杆412。所述前脱粒齿杆411,由前齿杆411a、前齿杆411a两侧向下突出的齿杆连扳411b、向上突出的支撑座411c、右侧向上突出的多个,如2-4个指状脱粒齿411d焊接而成,前纹杆412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撑座411c上,前纹杆412有纹路那一面朝外,方向为右旋。
为兼揉搓与击打于一体及排草,所述后脱粒滚筒42为两段不同直径的联体圆柱形“开式”滚筒,包括左右朝向的后滚筒轴423、键连接于后滚筒轴423两侧的后幅盘424、周向均布连接于后幅盘424上的多根,如6根后脱粒齿杆421以及用螺栓固定于后脱粒齿杆421上的后纹杆422。所述的后脱粒齿杆421由后齿杆421a、齿杆连扳421b、支撑座421c、脱粒齿421d以及最右端且高度高于脱粒齿421d的1.2至2倍的排草齿421e焊接而成,后纹杆422的长度是后脱粒齿杆421的二分之一或略长,通过螺栓固定在后脱粒齿杆421的支撑座421c上,安装后纹杆最高点与右侧脱粒齿421d的齿尖同高,其形成的左侧六分之五段圆柱形直径同前脱粒滚筒41,但纹杆方向为左旋;最右侧六分之一排草口段由于焊有高于脱粒齿421d的排草齿421e,其形成的圆柱直径比左段大。
为不让未揉碎谷码从筛条间隙处漏下,前筛条442与前钢丝443围成的网格不大于40mm×10mm,且内弧面与前脱粒齿杆411的最近距离h1不大于13mm。所述后分离筛45的后筛条452与后钢丝453围成的网格从左至右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段,即揉搓段,不大于50mm×10mm,余下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段,即击打段分离段,大于50mm×12mm但小于50mm×15mm,内弧面与后脱粒滚筒42最近周间距h2不大于16mm,减少被大茎秆夹带的损失。上述前分离筛44和后分离筛45的间隙对谷物脱净度、破碎率、含杂率影响较大,前分离筛44与后分离筛45之间的栅格间中心距大约为9mm,可防止从穗头脱落下来又未脱净的谷码落下。
所述安装在前脱粒滚筒41上的前脱粒顶盖47由以轴心为中心旋转的覆盖整个滚筒的向上隆起的隆罩顶板471与焊接在隆罩顶板471右内侧向下延伸的两条并列排列的与滚筒轴线成特定夹角的引导作物按特定轨迹向左做螺旋运动的导草板条472,所述导草板条472的高度为50~70mm,导草条472与滚筒齿尖的间隙为8mm-12mm。
所述安装在后脱粒滚筒42上的后脱粒顶盖48由以轴心为中心旋转的覆盖整个滚筒的向上隆起的隆罩顶板481与焊接在隆罩顶板481内侧、向下延伸、左侧对齐、右侧距侧壁100mm-200mm的多条等距并列排列的与滚筒轴线成特定夹角的引导作物按特定轨迹向右做螺旋运动的导草板条482,所述导草板条482的高度为50mm-70mm,所述导草板条482与滚筒齿尖的间隙为8mm至12mm。
脱粒原理:由于设置的交接口E在左侧,即进入前脱粒滚筒41左侧的作物在脱粒齿杆的作用下揉搓脱粒,已分离的籽粒、碎草穿过前分离筛44进入清选处理,未脱净的作物、谷码则通过交接口E被直接拨向后方,而进入前脱粒滚筒41右侧的作物则受后部阻挡,在前脱粒顶盖47的协助下向左做螺旋运动,与后续进入左侧的作物汇合,一起通过交接口E拨向后方交由后脱粒滚筒处理。
进入后脱粒滚筒的作物所述脱粒分离部4的前脱粒滚筒41和后脱粒滚筒42的转速设置不同,前脱粒滚筒41的转速稍慢,主要将谷码从主茎上揉搓下来;后脱粒滚筒42的转速相对较快,除进一步对尚未脱净的谷码揉搓外,靠近大直径圆柱形的脱粒齿还起挑松、拍打作用,将已脱粒但仍裹在茎秆中的籽粒抖落下来,同时也提高了排草齿的线速度将已脱净茎秆快速排出机外。
由于谷子很轻,籽粒千粒重只有2.4g-3.5g,与谷柄和短茎秆、草屑的临界风速相当接近,故传统用于清选小麦与水稻的结构、参数均不完全适用于谷子的清选。
脱粒齿杆与后脱粒顶盖48的协助下向右做螺旋运动,脱出物通过后分离筛45进入清选处理,脱净的长秸秆、谷码壳则在后脱粒滚筒42最右侧被排出机外。
如图24-29,所述谷物清选部5包括选框架51、前风机52、往复振动筛53、以及使所述往复振动筛53振动的振动机构。所述前风机52设置在所述清选框架51内的前上方。所述往复振动筛53安装于所述清选框架51内的后上方。
所述前风机52采用离心风机,包括风机轴521、风机骨架522、叶片523、输入带轮524;为控制不同作物所需不同风速,所述的风机带轮直径为有级可调。所述风机带轮524转速可通过增减调节垫片524d而有级可调。因为谷子籽粒很轻,籽粒与谷柄和短茎杆的风选临界速度相近。如果风量大会使谷粒吹出而造成浪费,风量小而使筛子堵塞堆积,这样速度可调的结构可有效满足谷子不同收获使其的使用要求。例如三级调速,低速适应谷子收获、中速适应成熟期偏早的谷子收获,高速适应小麦收获。
考虑到第一次清选时对于未脱净的碎谷码未能有效去除,则上述清选装置还包括二次复脱装置,辅助清选装置进行再脱粒,则所述二次复脱装置57设置在所述清选框架51的后下方。
该清选装置还包括送粮装置56,设置在所述清选框架51的前下方。
所述往复振动筛53包括筛框531、网框焊合532、上编织筛533、下编织筛534、逐稿板535;所述网框焊合532和上编织筛533组合后通过螺栓固定在筛框531的上部,下编织筛534通过螺栓固定在筛框531的下部,逐稿板535设置在筛框531内部后端,其最上端高出筛框531尾部后侧板531a;所述逐稿板535的前上方还固定有宽度同逐稿板535、高度30mm-50mm的,向后倾斜的档板5351,所述倾斜角为挡板自身折边后上部与振动筛平面的夹角为40度-50度;以进一步拦截尚未脱净的碎谷码落入二次复脱装置重新脱粒,所述挡板自身折边的夹角还成130度-155度。往复振动筛上筛片要短,便于漏出逐稿板,使尚未脱净的谷码进入二次复脱再脱粒,以减少清选损失。
为阻止谷码壳漏下,所述往复振动筛53的上编织筛533的网孔中心规格应为12mm12mm至14mm14mm。为阻止碎谷码壳漏下以减少含杂率,下编织筛534的网孔中心规格小于等于6.3mm6.3mm;若采用冲孔钢板筛,则孔经应小于7mm。
所述往复振动筛53的筛框531的两外侧后端还设有可安装软皮的向前倾斜30度-50度的侧翼板531b,侧翼板531b上安装有即可紧贴侧壁又不会因往复运动而摩擦的软皮,其目的是阻挡往复振动筛53下方送粮搅龙上被风吹起的籽粒,降低清选损失。
本实用新型谷子联合收获系统包括上述谷子联合收获机和控制所述谷子联合收获机运行的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可控制所述振动机构,使得所述振动机构操作往复振动筛53振动筛选谷物;还可以控制前风机转速,为有效调节剂风量与风速,适应谷子不同收获时期的使用要求,转速设计为1600转/分左右;还可以控制所述动力机构,使得所述传动机构为前脱粒滚筒41和所述后脱粒滚筒42提供动力,脱粒滚筒转速控制在850-900转/分,增加脱粒滚筒转速来增加对谷码的脱净度;控制所述传动机构,为了减少谷穗被向外甩出,尤其是谷子穗长、穗层位置差异大,容易受拨禾轮的转动,谷穗受离心作用沿重心向前面甩,易造成大量掉穗而造成捡拾收获台损失,则需设置螺旋输送搅龙相对比传统稻麦收割机慢的转速,将转速控制在200转/分以内。这样在上述收获机结构的配合下,联合收获系统适用于收获谷子,喂入量高达3.30kg/s、总损失率不超过7%,设备可靠性系数达到95%,甚至更高。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21)

1.一种谷子联合收获机,包括收割台(1)、喂入输送部(3)、脱粒分离部(4)、谷物清选部(5)、粉碎排草部(6)、集粮卸粮部(7)、底盘行走部(8),在底盘行走部(8)的前方设置有用于联合作业的收割台(1),收割台(1)的后部与喂入输送部(3)连接;所述喂入输送部(3)后端与脱粒分离部(4)铰接;所述底盘行走部(8)的后方设置有上下布局的脱粒分离部(4)与谷物清选部(5);所述粉碎排草部(6)设置于脱粒分离部(4)、谷物清选部(5)的右侧,与脱粒分离部(4)联成一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割台(1)包括割台机架(11),横向设置在所述割台机架(11)入口处的往复切割器(13),分设在所述割台机架(11)入口两侧边的左分禾器(15a)和右分禾器(15b),横卧设置在所述割台机架(11)后方的割台螺旋搅龙(14),拨禾轮(12)和传动机构(16);所述拨禾轮(12)转动支承在经由横向安装在捡拾机架(11)的后侧横梁上;所述传动机构(16)分别与所述往复切割器(13)、所述割台螺旋搅龙(14)、所述拨禾轮(12)传动连接;
所述脱粒分离部(4)包括脱粒箱体(40)、前脱粒滚筒(41)、后脱粒滚筒(42)、前分离筛(44)、后分离筛(45)、过渡分离筛(49)、前脱粒顶盖(47)、后脱粒顶盖(48)、以及为所述前脱粒滚筒(41)和所述后脱粒滚筒(42)提供动力的动力机构;所述前脱粒滚筒(41)和所述后脱粒滚筒(42)横卧在所述脱粒箱体内,且两者之间隔断,所述前脱粒滚筒(41)与所述后脱粒滚筒(42)之间设有交接口(E);所述前分离筛(44)位于所述前脱粒滚筒(41)的正下方且外包于所述前脱粒滚筒(41);所述后分离筛(45)位于所述后脱粒滚筒(42)的正下方且半包于所述后脱粒滚筒(42)靠近所述前脱粒滚筒(41)的前段;所述过渡分离筛(49)的前侧与所述前分离筛(44)的后侧对接,所述过渡分离筛(49)的后侧与所述后分离筛(45)的喂入口(F)对接;所述前脱粒顶盖(47)安装在所述前脱粒滚筒(41)上,所述后脱粒顶盖(48)安装在所述后脱粒滚筒(42)上;
所述谷物清选部(5)包括清选框架(51)、前风机(52)、往复振动筛(53)、以及使所述往复振动筛(53)振动的振动机构;所述前风机(52)设置在所述清选框架(51)内的前上方;所述往复振动筛(53)为双层振动筛,安装于所述清选框架(51)内的后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谷子联合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割台机架(11)的正前方还可加装与所述割台机架(11)宽度相同且其底部与所述割台机架(11)平齐的加长架(1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谷子联合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分禾器(15a)和所述右分禾器(15b)均包括分禾器框架(151)、覆盖整个分禾器框架(151)外侧的网片(152)、设置在所述分禾器框架(151)前突角(1511)内侧的内分禾杆(153)、设置在所述分禾器框架(151)前突角(1511)外侧的外固定分禾杆(15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谷子联合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禾器框架(151)的前突角(1511)与分禾器框架(151)的向后倾斜杆(1512)成夹角(D),所述夹角(D)为45度-65度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谷子联合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分禾器(15a)还包括在其分禾器框架(151)外侧铰接有可向上收起的外活动分禾杆(155);所述外活动分禾杆(155)斜向后上方倾斜,所述外活动分禾杆(155)的前端贴近前突角(1511)外侧的网片(152),后端与所述分禾器框架(151)的后端齐平。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谷子联合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分禾器(15a)和所述右分禾器(15b)还包括在其分禾器框架(151)内侧还设置有底部分禾杆(156),所述底部分禾杆(156)与地平面(B)成夹角(C),所述夹角(C)设置在3度-15度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谷子联合收获机,其特征在于,分禾器框架(151)的向后倾斜杆(1512)前侧设置有长度大于向后倾斜杆(1512)三分之二且上窄下宽的导入板(157),所述导入板(157)外侧平面与所述分禾器框架(151)形成小于50度的夹角。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谷子联合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分禾器(15a)和所述右分禾器(15b)的各自最上端到最下端距离(H)均大于1300mm,各自最前端距最后端距离(V)均大于1280mm,最前端距所述往复切割器(13)最前端距离(S)均大于650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谷子联合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脱粒滚筒(41)包括左右朝向的前滚筒轴(413)、键连接于前滚筒轴(413)两侧的幅盘(414)、周向均布连接于幅盘(414)上的多根前脱粒齿杆(411)和固定于前脱粒齿杆(411)上的前纹杆(412);所述前脱粒齿杆(411)包括前齿杆(411a)、前齿杆(411a)两侧向下突出的前齿杆连扳(411b)、向上突出的前支撑座(411c)、右侧向上突出的多个脱粒齿(411d);前纹杆(412)固定在前脱粒齿杆(411)的支撑座(411c)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谷子联合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脱粒滚筒(42)包括左右朝向的后滚筒轴(423)、键连接于后滚筒轴(423)两侧的幅盘(424)、周向均布连接于幅盘(424)上的多根后脱粒齿杆(421)以及固定于后脱粒齿杆(421)上的后纹杆(422);所述后脱粒齿杆(421)包括后齿杆(421a)、后齿杆连扳(421b)、后支撑座(421c)、后脱粒齿(421d)以及高度高于后脱粒齿(421d)的排草齿(421e);后纹杆(422)固定在后脱粒齿杆(421)的支撑座(421c)上,安装后纹杆(422)最高点与右侧脱粒齿(421d)的齿尖同高。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谷子联合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分离筛(44)为凹面朝上的由前筛条(442)与前钢丝(443)围成的筛格结构,所述筛格结构的网格不大于40mm10mm,且内弧面与前脱粒滚筒内的最近距离h1不大于13mm。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谷子联合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分离筛(45)为凹面朝上的由后筛条(452)与后钢丝(453)围成的筛格结构,所述后筛条(452)与后钢丝(453)围成的网格从谷物收割方向至脱粒方向的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段为揉搓段,网格大小不大于50mm10mm;余下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段为击打段分离段,网格大小大于50mm12mm且小于50mm15mm,内弧面与后脱粒滚筒(42)最近周间距h2不大于16mm。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谷子联合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脱粒顶盖(47)包括以前脱粒滚筒(41)轴心为中心旋转的覆盖整个滚筒的向上隆起的前隆罩顶板(471)、设置在隆罩顶板(471)右内侧向下延伸的多条并列排列的与滚筒轴线成夹角的导草板条(472);所述后脱粒顶盖(48)包括以后脱粒滚筒(42)的轴心为中心旋转的覆盖整个滚筒的向上隆起的后隆罩顶板(481),与设置在隆罩顶板(481)内侧向下延伸的多条等距并列排列的与滚筒轴线成夹角的后导草板条(482)。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谷子联合收获机,其特征在于,前脱粒滚筒(41)的前纹杆(412)与后脱粒滚筒(42)的后纹杆(422)具有旋转方向相反的纹路。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谷子联合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接口(E)的宽度e设置为不小于前滚筒(41)长度k的二分之一;所述喂入口(F)的宽度f与交接口(E)的宽度e相等。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谷子联合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往复振动筛(53)包括筛框(531)、网框焊合件(532)、上编织筛(533)、下编织筛(534)、逐稿板(535);所述网框焊合件(532)与所述上编织筛(533)组合后安装在所述筛框(531)的上部;下编织筛(534)设置在所述筛框(531)的下部;所述逐稿板(535)设置在所述筛框(531)内部后端,其最上端高出筛框(531)尾部的后侧板(531a)。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谷子联合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逐稿板(535)前上方还设置有向后倾斜40度-50度的挡板(5351)。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谷子联合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编织筛(533)的网孔中心规格为12mm12mm至14mm14mm;和/或,所述下编织筛(534)的网孔中心规格不大于6.3mm6.3mm。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谷子联合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筛框(531)的两外侧后端还设有可安装软皮的向前倾斜30度-50度的侧翼板(531b)。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谷子联合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拨禾轮(12)的拨禾秆(125)上套有PVC管(125a)。
21.一种谷子联合收获系统,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20之一的谷子联合收获机,以及控制所述谷子联合收获机运行的控制装置。
CN201520676082.1U 2015-09-02 2015-09-02 一种谷子联合收获机及其系统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0716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676082.1U CN205071679U (zh) 2015-09-02 2015-09-02 一种谷子联合收获机及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676082.1U CN205071679U (zh) 2015-09-02 2015-09-02 一种谷子联合收获机及其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071679U true CN205071679U (zh) 2016-03-09

Family

ID=554241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676082.1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071679U (zh) 2015-09-02 2015-09-02 一种谷子联合收获机及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071679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03772A (zh) * 2015-09-02 2015-12-02 星光农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谷子联合收获机及其系统
CN105850349A (zh) * 2016-04-21 2016-08-17 广东丹霞农机有限公司 多功能智能化履带收割机
RU216094U1 (ru) * 2022-10-12 2023-01-17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науч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Федеральный научный центр "Всероссийски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сои" Комбайн для сбора семенного зерна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03772A (zh) * 2015-09-02 2015-12-02 星光农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谷子联合收获机及其系统
CN105103772B (zh) * 2015-09-02 2017-10-17 星光农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谷子联合收获机及其系统
CN105850349A (zh) * 2016-04-21 2016-08-17 广东丹霞农机有限公司 多功能智能化履带收割机
RU216094U1 (ru) * 2022-10-12 2023-01-17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науч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Федеральный научный центр "Всероссийски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сои" Комбайн для сбора семенного зерна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03772B (zh) 一种谷子联合收获机及其系统
CN105123093B (zh) 一种谷子联合收获机及其系统
CN2805341Y (zh) 一种具有玉米、小麦兼收功能的联合收割机
CN105960934B (zh) 一种双横并联分流低冲击脱粒分离装置
CN105103812B (zh) 一种谷子联合收获机及其脱粒清选装置和脱粒清选系统
CN103168553B (zh) 联合收割机及其脱粒装置
CN107371572B (zh) 一种谷子联合收获机
CN103348815B (zh) 一种玉米收割、剥皮、秸秆分离机及其工作方法
CN202153860U (zh) 一种集成式油菜联合收割机的割台
CN205071677U (zh) 一种谷子联合收获机及其脱粒清选装置和脱粒清选系统
CN107371642B (zh) 一种脱粒清选装置及运用该装置的谷子联合收获机
CN102860172A (zh) 一种油菜联合收割机的割台
CN204968544U (zh) 自走式双功能玉米联合收获机
CN108207290A (zh) 一种油菜联合收获机
JP2010233475A (ja) コンバインの脱穀装置
CN106561156A (zh) 一种拨禾轮式掰穗集秆型玉米穗茎兼收割台
CN205071680U (zh) 一种谷子联合收获机及其系统
CN201238488Y (zh) 水稻联合收割机的脱粒清选装置
CN205071679U (zh) 一种谷子联合收获机及其系统
CN111066464A (zh) 一种食用豆联合收割机
CN208338302U (zh) 一种油菜联合收获机
CN110741814A (zh) 一种组合式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方法及玉米籽粒收获机
CN205071726U (zh) 一种谷子联合收获机及其脱粒装置和谷子脱粒系统
CN102150503A (zh) 一种联合收割机
CN103821756A (zh) 一种联合收割机的清选离心风扇及具有该风扇的联合收割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0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