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065603U - 照明器具和光源罩 - Google Patents

照明器具和光源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065603U
CN205065603U CN201520817876.5U CN201520817876U CN205065603U CN 205065603 U CN205065603 U CN 205065603U CN 201520817876 U CN201520817876 U CN 201520817876U CN 205065603 U CN205065603 U CN 2050656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source
photocontrol
wall
wall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81787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久保光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izumi Lighting Technolog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oizumi Lighting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izumi Lighting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Koizumi Lighting Technology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0656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0656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照明器具和光源罩,能够在减弱眩光或者光斑的同时,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照明器具(1)具备光源(21)、反射部件(23)和光源罩(25)。光源(21)射出光。光源罩(25)使光透过。反射部件(23)配置在光源(21)与光源罩(25)之间,对光进行反射。光源罩(25)含有第一透射部(65)和第一筒形壁部(51)。光源(21)的光轴中心线(LA)与第一透射部(65)交叉。第一筒形壁部(51)沿着光轴中心线(LA)的方向延伸,面向光轴中心线(LA)。

Description

照明器具和光源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器具和光源罩。
背景技术
有些照明器具具备用于减弱眩光(即,眩目)或者光斑(即,弱不需要的光)的百叶窗。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照明器具具备:光源、反射板和百叶窗。百叶窗减弱来自光源的直射光和来自反射板的反射光所引起的眩光。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70957号公报
不过,对于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照明器具,在设置光源罩的情况下,光源罩和百叶窗分别是独立的部件。因此,照明器具的部件数量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课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照明器具和光源罩,能够在减弱眩光或者光斑的同时,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
本申请所公开的照明器具具备:光源、光源罩和反射部件。光源射出光。光源罩使光透过。反射部件配置在所述光源与所述光源罩之间,对光进行反射。所述光源罩含有透射部和第一壁部。所述光源的光轴中心线与透射部交叉。第一壁部沿着所述光轴中心线的方向延伸,面向所述光轴中心线。
本申请所公开的照明器具中,所述第一壁部的光透射率优选为小于所述透射部的光透射率。
本申请所公开的照明器具中,所述第一壁部优选为含有壁主体、形成在所述壁主体的壁面上的光控制部。所述光控制部优选为具有凹凸形状。
本申请所公开的照明器具中,所述光控制部优选为含有各自沿着所述第一壁部的延伸方向而延伸的若干个凸部。
本申请所公开的照明器具中,所述第一壁部优选为含有壁主体、形成在所述壁主体的壁面上的光控制部。所述光控制部优选为具有比所述透射部的光反射率大的光反射率或者具有比所述透射部的光吸收率大的光吸收率。
本申请所公开的照明器具中,所述光控制部优选为形成在所述壁主体上的光入射到所述光源罩的一侧的壁面和光从所述光源罩出射的一侧的壁面中的一侧壁面或者两侧壁面上。
本申请所公开的照明器具中,所述光源罩优选为进一步含有沿着所述光轴中心线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壁部。所述第二壁部优选为与所述第一壁部相对。
本申请所公开的光源罩具备使光透过的透射部和从所述透射部开始延伸的壁部。所述壁部的光透射率小于所述透射部的光透射率。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在减弱眩光或者光斑的同时,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照明器具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照明器具的前视图。
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照明器具的灯具主体的剖面图。
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照明器具的光源罩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从光出射侧观察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照明器具的光源罩得到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从光出射侧观察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照明器具的光源罩得到的斜视图。
图7是表示从光入射侧观察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照明器具的光源罩得到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从光入射侧观察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照明器具的光源罩得到的斜视图。
图9是表示从光出射侧观察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照明器具的光源罩的一部分得到的放大斜视图。
图10是表示从光入射侧观察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照明器具的光源罩的一部分得到的放大斜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照明器具的光源罩的第二筒形壁部的配置的剖面图。
图1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照明器具的光源罩的剖面图。
图13是表示从光入射侧观察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照明器具的光源罩得到的斜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图中对相同或者相应的部分标上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再重复说明。
(实施方式一)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照明器具1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照明器具1的前视图。图3是表示照明器具1的灯具主体3的剖面图。
如图1~图3所示,照明器具1是插拔式的射灯。照明器具1具备:灯具主体3、灯臂5、插拔单元7和电线9。灯臂5对灯具主体3进行保持。灯臂5以可绕轴线A1进行旋转的方式与插拔单元7连结。因此,灯具主体3可绕轴线A1进行旋转。
插拔单元7含有电源部8,电源部8将内部电源电压供给到灯具主体3。连接到电源部8的电线9从插拔单元7引出,连接到灯具主体3。电线9将电源部8产生的内部电源电压供给到灯具主体3。插拔单元7安装在配线管道11上。因此,外部电源电压从配线管道11被供给到电源部8。电源部8基于外部电源电压而产生内部电源电压。配线管道11是长尺寸状,固定于顶棚之类的顶壁13上。
灯具主体3可绕轴线A2进行旋转。旋转灯具主体3,确定灯具主体3的姿势后,灯臂5保持住灯具主体3,来维持灯具主体3的固定姿势。灯具主体3含有光源21、反射部件23、光源罩25、散热器27和外包装部件29。
光源21射出光。光源21含有LED(LightEmittingDiode)组21a和基板21b。LED组21a含有若干个LED。LED组21a形成大致圆形或者大致多边形的区域。LED组21a安装在大致圆形或者大致多边形的基板21b的安装面上。LED组21a是COB(ChiponBoard)类型。COB类型是如下类型:通过使用荧光体对若干个LED进行密封而形成LED组21a。另外,LED组21a也可以是SMD(SurfaceMountDevice)类型。SMD类型是如下类型:将LED和荧光体合为一个单元来形成LED芯片,再将若干个LED芯片放置在基板21b的安装面上与基板21b的导电图案电连接,从而形成LED组21a。还有,也可以在基板21b上安装1个LED来替换LED组21a。
反射部件23配置在光源21与光源罩25之间。于是,反射部件23对光源21射出的光进行反射。反射部件23是中空的大致圆台状,具有小直径的开口部31和大直径的开口部33。开口部31和开口部33都大致呈圆形。在开口部31的附近,光源21配置成从开口部31露出。至少在反射部件23的内侧一面,为了高效地对光源21射出的光进行反射,优选为进行白色涂漆、银色涂漆或者有光泽的金属镀层等的反射加工。反射部件23的材料也可以具有白色或者银色等光反射率高的色彩。例如,反射部件23是反射鏡。
光源罩25盖住反射部件23的开口部33。光源罩25隔着一定间隔与光源21相对。于是,光源罩25使光源21射出的光和反射部件23反射的光透过,使光朝向光照射区域出射。光源21的光轴中心线LA与光源罩25交叉。光轴中心线LA与LED组21a正交,通过LED组21a的中心。
散热器27对光源21发的热进行散发。具体来说,光源21的基板21b的安装面的背面连接于散热器27的吸热面。因此,光源21发的热被传递到散热器27,由散热器27进行散发。其结果,能够抑制光源21的异常温度上升。散热器27优选为由高热传导性的材料形成,例如由金属形成。在金属中,考虑到加工成型的容易性或照明器具1的轻量化,例如优选为由铝或铝合金形成。
外包装部件29大致是圆筒状,具有大直径的开口部35、缺口部37和小直径的开口部39。开口部35和开口部39都大致呈圆形。外包装部件29覆盖反射部件23、光源罩25的侧面以及散热器27的一部分。光源罩25通过开口部35而露出。散热器27从缺口部37和开口部39露出。因此,能够提高散热器27的散热效果。灯臂5对散热器27中从缺口部37露出的部分进行保持。
参照图4~图8,对光源罩25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光源罩25的剖面图。图4表示沿图7的IV-IV线的剖面图。图5是表示从光出射侧观察光源罩25得到的俯视图。图6是表示从光出射侧观察光源罩25得到的斜视图。图7是表示从光入射侧观察光源罩25得到的俯视图。图8是表示从光入射侧观察光源罩25得到的斜视图。
如图4~图8所示,光源罩25具备:百叶窗部60、第一透射部65(透射部)和凸缘部80。百叶窗部60、第一透射部65和凸缘部80一体成型,从而形成光源罩25。因此,根据实施方式一,与光源罩和百叶窗分别是独立部件的情况作比较,能够抑制照明器具1的部件数量的增加。还有,能够削减照明器具1的组装工时。而且,能够通过百叶窗部60减弱眩光(即,眩目)和/或光斑(即,弱不需要的光)。
例如,光源罩25具有透明色或者半透明色。透明色包含无色透明。例如,光源罩25由合成树脂(例如,丙烯酸树脂或者聚碳酸脂)或者玻璃形成。
第一透射部65大致是圆板状。光轴中心线LA与第一透射部65的中心交叉。第一透射部65使光透过。具体来说,第一透射部65使来自光源21的直接光和来自反射部件23的反射光透过。直接光是从光源21射出且未经反射而到达光源罩25的光。反射光是从光源21射出并经反射部件23反射而到达光源罩25的光。
凸缘部80大致是圆环状的平板。凸缘部80的外径和内径都大于第一透射部65的外径。第一透射部65相对于凸缘部80向光源21一侧凹陷,形成在比凸缘部80更靠近光源21的位置。
百叶窗部60形成在第一透射部65与凸缘部80之间。百叶窗部60减弱来自光源21的直接光和来自反射部件23的反射光所引起的眩光和/或光斑。
百叶窗部60的截面为大致钩状。具体来说,百叶窗部60含有第一筒形壁部51(第一壁部或者壁部)、第二筒形壁部52(第二壁部或者壁部)和第二透射部53。
第二透射部53大致是圆环状的平板,形成在第一筒形壁部51与第二筒形壁部52之间。第二透射部53使光透过。具体来说,第二透射部53使来自光源21的直接光和来自反射部件23的反射光透过。例如,第二透射部53使来自反射部件23的反射光L0透过,使反射光L0朝向光照射区域出射。例如,反射光L0与光轴中心线LA大致平行。因此,通过设置第二透射部53,能够为了照明而有效地使反射光L0出射,因此能够高效地利用光源21射出的光。第二透射部53的光透射率与第一透射部65的光透射率大致相同。
本说明书中,光透射率是指进入物体的入射光的强度T0与从物体出来的出射光的强度T1之比率(T1/T0)。
第一筒形壁部51大致是圆筒状。以第一筒形壁部51和第一透射部65形成有底圆筒体。第一筒形壁部51从第一透射部65的外边缘开始,以离开凸缘部80的方式向光源21延伸。第一筒形壁部51沿着光轴中心线LA的方向延伸。第一筒形壁部51面向光轴中心线LA,形成在光轴中心线LA的周围。
第一筒形壁部51的光透射率小于第一透射部65的光透射率。具体来说,第一筒形壁部51含有:壁主体41、第一光控制部42(光控制部)、第二光控制部43(光控制部)和第三光控制部44(光控制部)。
壁主体41大致是圆筒状。壁主体41的光透射率与第一透射部65的光透射率大致相同。
第一光控制部42形成在壁主体41的内壁面(壁面)上。壁主体41的内壁面是壁主体41中光入射到光源罩25的一侧的壁面。第一光控制部42降低透过壁主体41的光的强度,达到第一筒形壁部51的光透射率小于第一透射部65的光透射率。具体来说,第一光控制部42使入射到第一光控制部42的光(例如,直接光L1)中的入射到壁主体41的光扩散,从而使入射到第一光控制部42的光(例如,直接光L1)中的透过壁主体41的光的强度低于来自光源21的直接光中的透过第一透射部65的光的强度。因此,例如,利用第一光控制部42,能够减弱直接光L1引起的眩光和/或光斑。直接光L1是由光源21射出、相对于光轴中心线LA倾斜的光。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直接光L1”是沿图中的箭头所示方向前进而达到光源罩25的光,从光源21直接到达光源罩25的光占其大半部分,但有时包含反射部件23所反射的光。
还有,第一光控制部42降低通过壁主体41再从第一光控制部42出射的光的强度,达到第一筒形壁部51的光透射率小于第一透射部65的光透射率。而且,第一光控制部42使通过壁主体41再从第一光控制部42出射的光散射。因此,利用第一光控制部42,能够进一步减弱眩光和/或光斑。
本说明书中,例如,光的强度是以每单位面积的光通量来表示的。
第二光控制部43形成在壁主体41的外壁面(壁面)上。壁主体41的外壁面是壁主体41中光从光源罩25出射的一侧的壁面。第二光控制部43降低入射到第二光控制部43的光(例如,反射光L2)中的透过壁主体41的光的强度,达到第一筒形壁部51的光透射率小于第一透射部65的光透射率。因此,例如,利用第二光控制部43,能够减弱反射光L2引起的眩光和/或光斑。反射光L2是由光源21射出、被反射部件23反射、相对于光轴中心线LA倾斜的光。
还有,第二光控制部43降低通过壁主体41再从第二光控制部43出射的光的强度,达到第一筒形壁部51的光透射率小于第一透射部65的光透射率。而且,第二光控制部43使通过壁主体41再从第二光控制部43出射的光散射。因此,通过设置第二光控制部43,能够进一步减弱眩光和/或光斑。
第三光控制部44形成在壁主体41的彼此相对的两个端壁面中离光源21较远的端壁面(壁面)上。端壁面是壁主体41的端面。第三光控制部44降低通过壁主体41再从第三光控制部44出射的光的强度,达到第一筒形壁部51的光透射率小于第一透射部65的光透射率。而且,第三光控制部44使通过壁主体41再从第三光控制部44出射的光散射。因此,利用第三光控制部44,能够进一步减弱眩光和/或光斑。
第二筒形壁部52大致是圆筒状。第二筒形壁部52从凸缘部80的内边缘开始向光源21延伸。第二筒形壁部52沿着光轴中心线LA的方向延伸。第二筒形壁部52与第一筒形壁部51相对,形成在第一筒形壁部51的周围。第二筒形壁部52的内径大于第一筒形壁部51的外径。
第二筒形壁部52的光透射率小于第一透射部65的光透射率。具体来说,第二筒形壁部52含有:壁主体48、第四光控制部45(光控制部)、第五光控制部46(光控制部)和第六光控制部47(光控制部)。
壁主体48大致是圆筒状。壁主体48的光透射率与第一透射部65的光透射率大致相同。
第四光控制部45形成在壁主体48的内壁面(壁面)上。壁主体48的内壁面是壁主体48中光从光源罩25出射的一侧的壁面。第四光控制部45降低入射到第四光控制部45的光(例如,直接光L3)中的透过壁主体48的光的强度,达到第二筒形壁部52的光透射率小于第一透射部65的光透射率。因此,例如,利用第四光控制部45,能够减弱直接光L3引起的眩光和/或光斑。直接光L3是与直接光L1一样的光。
还有,第四光控制部45降低通过壁主体48再从第四光控制部45出射的光的强度。而且,第四光控制部45使通过壁主体48再从第四光控制部45出射的光散射。因此,利用第四光控制部45,能够进一步减弱眩光和/或光斑。
第五光控制部46形成在壁主体48的外壁面(壁面)上。壁主体48的外壁面是壁主体48中光入射到光源罩25的一侧的壁面。第五光控制部46降低透过壁主体48的光的强度,达到第二筒形壁部52的光透射率小于第一透射部65的光透射率。具体来说,第五光控制部46使入射到第五光控制部46的光(例如,反射光L4)中的透过壁主体48的光的强度低于来自反射部件23的反射光中的透过第一透射部65的光的强度。因此,例如,利用第五光控制部46,能够减弱反射光L4引起的眩光和/或光斑。反射光L4是与反射光L2一样的光。
还有,第五光控制部46降低通过壁主体48再从第五光控制部46出射的光的强度,达到第二筒形壁部52的光透射率小于第一透射部65的光透射率。而且,第五光控制部46使通过壁主体48再从第五光控制部46出射的光散射。因此,利用第五光控制部46,能够进一步减弱眩光和/或光斑。
第六光控制部47形成在壁主体48的彼此相对的两个端壁面中离光源21较远的端壁面(壁面)上。端壁面是壁主体48的端面。第六光控制部47降低通过壁主体48再从第六光控制部47出射的光的强度,达到第二筒形壁部52的光透射率小于第一透射部65的光透射率。而且,第六光控制部47使通过壁主体48再从第六光控制部47出射的光散射。因此,利用第六光控制部47,能够进一步减弱眩光和/或光斑。
上述,如参照图4~图8进行的说明,根据实施方式一,光源罩25具有第一筒形壁部51,第一筒形壁部51沿着光轴中心线LA的方向延伸。因此,第一筒形壁部51抑制相对于光轴中心线LA倾斜的直接光(例如,直接光L1)和相对于光轴中心线LA倾斜的反射光(例如,反射光L2)从光源罩25向光照射区域出射。其结果,能够抑制眩光和/或光斑。还有,第一筒形壁部51的光透射率小于第一透射部65的光透射率。因此,第一筒形壁部51进一步抑制相对于光轴中心线LA倾斜的直接光和相对于光轴中心线LA倾斜的反射光从光源罩25向光照射区域出射。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抑制眩光和/或光斑。而且,在光入射到光源罩25的一侧和光从光源罩25出射的一侧这两侧,设置有光控制部(第一光控制部42~第三光控制部44)。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眩光和/或光斑。
还有,根据实施方式一,光源罩25除了具有第一筒形壁部51,还具有沿着光轴中心线LA的方向延伸的第二筒形壁部52。第二筒形壁部52具有与第一筒形壁部51一样的结构和功能,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眩光和/或光斑。
而且,根据实施方式一,光源罩25除了具有第一透射部65和凸缘部80,还具有第一筒形壁部51和第二筒形壁部52。因此,能够将第一透射部65、凸缘部80、第一筒形壁部51和第二筒形壁部52一体成型,从而形成光源罩25。其结果,与光源罩和百叶窗分别是独立部件的情况作比较,能够抑制照明器具1的部件数量的增加,同时也能够削减照明器具1的组装工时。
接下来,参照图5、图6和图9,对第二光控制部43~第六光控制部47进行说明。图9放大表示图6的区域B1。
如图5、图6和图9所示,第二光控制部43具有凹凸形状。具体来说,第二光控制部43含有若干个凸部71。若干个凸部71的每一个都沿着光轴中心线LA的方向延伸,并且其截面都大致呈三角形状。也就是说,若干个凸部71的每一个都沿着第一筒形壁部51的延伸方向而延伸。还有,若干个凸部71形成为彼此大致平行。也就是说,若干个凸部71沿着第一筒形壁部51的周向排列。另外,图6中,为了附图的简洁化,省略了凸部71。
第三光控制部44具有凹凸形状。具体来说,第三光控制部44含有若干个凸部72。若干个凸部72的每一个的截面都大致呈三角形状。若干个凸部72的每一个都沿第一透射部65的径向延伸。也就是说,若干个凸部72的每一个都沿着与光轴中心线LA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若干个凸部72形成为彼此大致平行。也就是说,若干个凸部72沿着第一筒形壁部51的周向排列。
第四光控制部45具有凹凸形状。具体来说,第四光控制部45含有若干个凸部73。若干个凸部73的每一个都沿着光轴中心线LA的方向延伸,并且其截面都大致呈三角形状。也就是说,若干个凸部73的每一个都沿着第二筒形壁部52的延伸方向而延伸。若干个凸部73形成为彼此大致平行。也就是说,若干个凸部73沿着第二筒形壁部52的周向排列。
第五光控制部46具有凹凸形状。具体来说,第五光控制部46含有若干个凸部74。若干个凸部74的每一个都沿着光轴中心线LA的方向延伸,并且其截面都大致呈三角形状。也就是说,若干个凸部74的每一个都沿着第二筒形壁部52的延伸方向而延伸。若干个凸部74形成为彼此大致平行。也就是说,若干个凸部74沿着第二筒形壁部52的周向排列。
第六光控制部47具有凹凸形状。具体来说,第六光控制部47含有若干个凸部75。若干个凸部75的每一个的截面都大致呈三角形状。若干个凸部75的每一个都沿第一透射部65的径向延伸。也就是说,若干个凸部75的每一个都沿着与光轴中心线LA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若干个凸部75形成为彼此大致平行。也就是说,沿着第二筒形壁部52的周向排列。
参照图7、图8和图10,对第一光控制部42进行说明。图10放大表示图8的区域B2。
如图7、图8和图10所示,第一光控制部42具有凹凸形状。具体来说,第一光控制部42含有若干个凸部70。若干个凸部70的每一个都沿着光轴中心线LA的方向延伸,并且其截面都大致呈三角形状。也就是说,若干个凸部70的每一个都沿着第一筒形壁部51的延伸方向而延伸。若干个凸部70形成为彼此大致平行。也就是说,若干个凸部70沿着第一筒形壁部51的周向排列。
上述,如参照图5~图10进行的说明,根据实施方式一,第一筒形壁部51的第一光控制部42~第三光控制部44和第二筒形壁部52的第四光控制部45~第六光控制部47具有凹凸形状。因此,能够使光有效地散射或者漫反射,因此能够容易地使第一筒形壁部51的光透射率变小。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抑制眩光和/或光斑。
还有,根据实施方式一,第一光控制部42和第二光控制部43分别含有沿着第一筒形壁部51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凸部70和凸部71,第四光控制部45和第五光控制部46分别含有沿着第二筒形壁部52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凸部73和凸部74。因此,能够利用模具使光源罩25与第一光控制部42~第六光控制部47一起一体成型。其结果,不需要通过喷砂处理或者涂漆处理之类的后处理来形成第一光控制部42、第二光控制部43、第四光控制部45和第五光控制部46,能够削减光源罩25的制造工时。
也就是说,在拔出模具的方向与第一筒形壁部51和第二筒形壁部52的延伸方向大概一致的情况下,将凸部70、凸部71、凸部73和凸部74设计成沿着第一筒形壁部51和第二筒形壁部52的延伸方向而延伸,就能够利用模具形成凸部70、凸部71、凸部73和凸部74。其结果,利用模具,能够使光源罩25与第一光控制部42~第六光控制部47同时成形。
接下来,参照图11,对第二筒形壁部52的配置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第二筒形壁部52的配置的剖面图。如图11所示,LED组21a形成发光面24。例如,LED组21a射出光LN1、光LN2、光LN3和光LN4。
光LN1表示在连接发光面24的第一端部26U(图中上端部)与开口部35的开口边缘30的直线上从第一端部26U出射的直接光。光LN2表示在连接发光面24的第二端部26L(图中下端部)与开口边缘30的直线上从第二端部26L出射的直接光。光LN3表示从第一端部26U出射并从第二筒形壁部52的外侧通过的直接光。光LN4表示从第二端部26L出射并从第二筒形壁部52的外侧通过的直接光。第一端部26U和第二端部26L彼此相对。第一端部26U表示发光面24中沿着与光轴中心线LA大致正交的方向的一端部。第二端部26L表示发光面24中沿着与光轴中心线LA大致正交的方向的另一端部。
第二筒形壁部52配置在连接第一端部26U和开口边缘30的直线上,同时也配置在连接第二端部26L和开口边缘30的直线上。因此,光LN1和光LN2通过第二筒形壁部52并发生散射。其结果,能够减弱人的HM从斜的方向看灯具主体3时的眩光。还有,光LN3被外包装部件29的内侧一面反射,光LN4被反射部件23反射。因此,光LN3和光LN4不会向位于斜的方向的人的HM出射。其结果,产生眩光的可能性小。
(实施方式二)
参照图1、图12和图13,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照明器具1进行说明。如图1、图12和图13所示,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照明器具1具备光源罩25A来替换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光源罩25。实施方式二中,在光源罩25A具有一个壁部这一点上,与具有两个壁部(第一筒形壁部51、第二筒形壁部52)的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光源罩25是不同的。以下,主要对实施方式二与实施方式一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照明器具1的光源罩25A的剖面图。图13是表示从光入射侧观察光源罩25A得到的斜视图。
光源罩25A使光源21射出的光和反射部件23反射的光透过,并使光向光照射区域出射。光源罩25A隔着一定间隔与光源21相对。光源21的光轴中心线LA与光源罩25A交叉。
光源罩25A大致呈帽子形状。光源罩25A具备百叶窗部60、第一透射部65(以下,记载为“透射部65”)和凸缘部80。百叶窗部60、透射部65和凸缘部80一体成型,从而形成光源罩25A。光源罩25A是由与光源罩25一样的色彩和材料形成的。
百叶窗部60形成在透射部65与凸缘部80之间。百叶窗部60减弱来自光源21的直接光和来自反射部件23的反射光引起的眩光和/或光斑。
百叶窗部60含有第三筒形壁部86(第一壁部或者壁部)。第三筒形壁部86大致是圆筒状。第三筒形壁部86形成在透射部65与凸缘部80之间。第三筒形壁部86从透射部65的外边缘开始向凸缘部80的内边缘延伸。第三筒形壁部86沿着光轴中心线LA的方向延伸。第三筒形壁部86面向光轴中心线LA,形成在光轴中心线LA的周围。第三筒形壁部86的配置与参照图11说明了的第二筒形壁部52的配置一样。
第三筒形壁部86的光透射率小于透射部65的光透射率。具体来说,第三筒形壁部86含有:第七光控制部81(光控制部)、第八光控制部82(光控制部)、第九光控制部83(光控制部)、第十光控制部84(光控制部)和壁主体85。
壁主体85大致是圆筒状。壁主体85的光透射率与透射部65的光透射率大致相同。
第七光控制部81形成在壁主体85的内壁面(壁面)上。壁主体85的内壁面是壁主体85中光从光源罩25A出射的一侧的壁面。第七光控制部81的结构和功能与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第四光控制部45的结构和功能一样。因此,利用第七光控制部81,能够减弱眩光和/或光斑。例如,第七光控制部81具有凹凸形状,含有与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凸部73一样的凸部。
第八光控制部82形成在壁主体85的彼此相对的两个端壁面中离光源21较远的端壁面(壁面)上。端壁面是壁主体85的端面。第八光控制部82的结构和功能与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第六光控制部47的结构和功能一样。因此,利用第八光控制部82,能够进一步减弱眩光和/或光斑。例如,第八光控制部82是凹凸状,含有与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凸部75一样的凸部。
第九光控制部83形成在壁主体85的外壁面(壁面)上。壁主体85的外壁面是壁主体85中光入射到光源罩25A的一侧的壁面。第九光控制部83的结构和功能与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第五光控制部46的结构和功能一样。因此,利用第九光控制部83,能够进一步减弱眩光和/或光斑。例如,第九光控制部83是凹凸状,含有与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凸部74一样的凸部。
第十光控制部84形成在壁主体85的彼此相对的两个端壁面中离光源21较近的端壁面(壁面)上。端壁面是壁主体85的端面。第十光控制部84降低透过壁主体85的光的强度,达到第三筒形壁部86的光透射率小于透射部65的光透射率。具体来说,第十光控制部84使入射到第十光控制部84的光中的透过壁主体85的光的强度低于来自光源21的直接光中的透过透射部65的光的强度。因此,利用第十光控制部84,能够减弱眩光和/或光斑。例如,第十光控制部84是凹凸状,含有与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第六光控制部47的凸部75一样的凸部。
上述,如参照图12和图13进行的说明,根据实施方式二,通过在光源罩25A上设置第三筒形壁部86,与实施方式一一样地,能够减弱眩光或者光斑,并能够抑制照明器具1的部件数量的增加。还有,实施方式二具有与实施方式一一样的效果。
上述,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进行实施(例如,下列所示的(1)~(9))。还有,通过适当地组合上述的实施方式所公开的若干个结构要素,能够以各种方式形成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例如,也可以从实施方式所示的全结构要素中删除若干结构要素。而且,也可以适当地组合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的结构要素。为了便于理解,在附图中主要对各个结构要素进行了示意性的表示,为了方便作图,图示的各结构要素的厚度、长度、个数、间隔等也可能与实际有所不同。还有,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各结构要素的材质、形状、尺寸等只是一个例子,不是特别限定,在实质上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效果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1)光控制部(第一光控制部42~第六光控制部47、第七光控制部81~第十光控制部84)含有凸部(凸部70~凸部75)。不过,光控制部也可以具有与实施方式一和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凸部不同的凸部或者凹凸形状。例如,凸部也可以沿任意的方向延伸。例如,通过使壁面的表面粗糙度大于第一透射部65的表面粗糙度,来形成光控制部。
(2)光控制部(第一光控制部42~第六光控制部47、第七光控制部81~第十光控制部84)具有凹凸形状,不过,也可以替换凹凸形状,或者具有凹凸形状的同时,具有比第一透射部65的光反射率大的光反射率。这种情况下,能够有效地对光进行反射,因此能够容易地使第一筒形壁部51和第二筒形壁部52的光透射率变小。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抑制眩光和/或光斑。
例如,光控制部能够通过在壁面上涂布白色的涂料来形成,或者通过在壁面上形成白色的膜来形成,或者在壁面上涂布引起镜面反射的涂料来形成,或者通过以引起镜面反射的方式在壁面上镀膜来形成。其结果,光控制部遮断光。
还有,对于光控制部,也可以替换凹凸形状,或者具有凹凸形状的同时,具有比第一透射部65的光吸收率大的光吸收率。这种情况下,能够有效地对光进行吸收,因此能够容易地使第一筒形壁部51和第二筒形壁部52的光透射率变小。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抑制眩光和/或光斑。
例如,光控制部能够通过在壁面上涂布黑色涂料来形成,或者通过在壁面上形成黑色的膜来形成。其结果,光控制部切断光。
本说明书中,光反射率是指物体反射的光相对于入射到物体的光的比例。光吸收率是指物体吸收的光相对于入射到物体的光的比例。
(3)也可以将光源罩25或者光源罩25A相对于光源21大致旋转180度来使用。也就是说,也可以使光的出射侧和光的入射侧与实施方式一和实施方式二相反。
(4)壁部(第一筒形壁部51、第二筒形壁部52、第三筒形壁部86)围绕光轴中心线LA,大致呈圆筒状。不过,也可以切取掉壁部的一部分而形成有缺口部。例如,壁部也可以大致呈半圆筒状或者其截面大致呈圆弧状。这种情况下,优选为将照明器具1设置成:壁部朝向人可能存在的一侧(例如,建筑物的地面侧),缺口部朝向人不可能存在的一侧(例如,建筑物的墙壁侧)。还有,壁部不限定为大致圆筒状,例如也可以是其截面大致呈椭圆状。
(5)对照明器具1是射灯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不过也可以是任意的照明器具。例如,能够将光源罩25或者光源罩25A装配在作为筒灯的照明器具中。
(6)实施方式一中,也可以将第一透射部65和凸缘部80大致配置在一个面。还有,也可以将第一透射部65配置成相对于凸缘部80突出。另外,也可以不设置凸缘部80。
(7)实施方式一中,百叶窗部60也可以具有第一光控制部42~第六光控制部47中的至少一个。例如,百叶窗部60可以具有在光入射到光源罩25的一侧的壁面上形成的第一光控制部42和第五光控制部46,也可以具有在光从光源罩25出射的一侧的壁面上形成的第二光控制部43、第三光控制部44、第四光控制部45和第六光控制部47。
还有,实施方式一中,百叶窗部60也可以具有第十一光控制部(光控制部)。第十一光控制部形成在壁主体41中与第三光控制部44相对的端壁面(壁面)上。端壁面是壁主体41的端面。还有,百叶窗部60也可以具有第十二光控制部(光控制部)。第十二光控制部形成在壁主体48中与第六光控制部47相对的端壁面(壁面)上。端壁面是壁主体48的端面。第十一光控制部和第十二光控制部的结构和功能与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第十光控制部84的结构和功能一样。
而且,实施方式二中,百叶窗部60也可以具有第七光控制部81~第十光控制部84中的至少一个。
(8)实施方式一中,百叶窗部60也可以不具有第一光控制部42~第六光控制部47,实施方式二中,百叶窗部60也可以不具有第七光控制部81~第十光控制部84。即使在这些情况下,第一筒形壁部51、第二筒形壁部52和第三筒形壁部86也抑制相对于光轴中心线LA倾斜的直接光和相对于光轴中心线LA倾斜的反射光从光源罩25向光照射区域出射。其结果,能够抑制眩光和/或光斑。
(9)在实施方式一中,设置了两个壁部(第一筒形壁部51、第二筒形壁部52),不过也可以设置三个以上的壁部。
〔产业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照明器具和光源罩,具有产业可利用性。
〔附图标记说明〕
1照明器具
3灯具主体
21光源
23反射部件
25光源罩
25A光源罩
51第一筒形壁部(第一壁部、壁部)
41壁主体
42第一光控制部(光控制部)
43第二光控制部(光控制部)
44第三光控制部(光控制部)
45第四光控制部(光控制部)
46第五光控制部(光控制部)
47第六光控制部(光控制部)
48壁主体
52第二筒形壁部(第二壁部、壁部)
60百叶窗部
65第一透射部(透射部)
80凸缘部
81第七光控制部(光控制部)
82第八光控制部(光控制部)
83第九光控制部(光控制部)
84第十光控制部(光控制部)
85壁主体
86第三筒形壁部(第一壁部、壁部)
LA光轴中心线

Claims (8)

1.一种照明器具,具备:
光源,射出光;
光源罩,使光透过;以及
反射部件,配置在所述光源与所述光源罩之间,对光进行反射,
所述光源罩含有:
透射部,所述光源的光轴中心线与其交叉;以及
第一壁部,沿着所述光轴中心线的方向延伸,面向所述光轴中心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壁部的光透射率小于所述透射部的光透射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壁部含有壁主体以及在所述壁主体的壁面上形成的光控制部,
所述光控制部具有凹凸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控制部含有若干个凸部,所述若干个凸部各自沿着所述第一壁部的延伸方向而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壁部含有壁主体以及在所述壁主体的壁面上形成的光控制部,
所述光控制部具有比所述透射部的光反射率大的光反射率,或者具有比所述透射部的光吸收率大的光吸收率。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控制部形成在所述壁主体中光入射到所述光源罩的一侧的壁面和光从所述光源罩出射的一侧的壁面中的一侧壁面或者两侧壁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罩进一步含有第二壁部,所述第二壁部沿着所述光轴中心线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壁部与所述第一壁部相对。
8.一种光源罩,具备:
透射部,使光透过;和
壁部,从所述透射部开始延伸,
所述壁部的光透射率小于所述透射部的光透射率。
CN201520817876.5U 2015-05-26 2015-10-21 照明器具和光源罩 Active CN20506560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06410 2015-05-26
JP2015106410A JP6746279B2 (ja) 2015-05-26 2015-05-26 照明器具及び光源カバー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065603U true CN205065603U (zh) 2016-03-02

Family

ID=553921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817876.5U Active CN205065603U (zh) 2015-05-26 2015-10-21 照明器具和光源罩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746279B2 (zh)
KR (1) KR20160138890A (zh)
CN (1) CN205065603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008926A (ja) * 2017-06-22 2019-01-17 株式会社遠藤照明 反射板および照明装置
JP7361279B2 (ja) * 2019-03-14 2023-10-1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照明器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74404U (ja) * 1983-10-28 1985-05-25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車輌用灯具
JP2010170957A (ja) 2009-01-26 2010-08-05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照明器具
JP4999131B1 (ja) * 2010-07-08 2012-08-15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光束制御部材、及び照明装置
JP6111110B2 (ja) * 2012-08-27 2017-04-05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光束制御部材、発光装置、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219378A (ja) 2016-12-22
KR20160138890A (ko) 2016-12-06
JP6746279B2 (ja) 2020-08-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S2550263T3 (es) Fuente de luz con ledes, guía de luz y reflector
CN207471323U (zh) 导光罩及筒灯
CN105465711A (zh) 灯具
EP3212994B1 (en) A lamp assembly for a vehicle
TR201807676T4 (tr) Düz aydınlatma cihazı.
JP3104870B2 (ja) 自動車用ランプ
EP2809984B1 (fr) Module d'éclairage à led pour feux arrière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CN107614964B (zh) 光束控制部件、发光装置及照明装置
CN102563487A (zh) 车辆用灯具
JP5675203B2 (ja) 車両用灯具
JP2002093209A (ja) 車両用灯具
JP2010108639A (ja) 車両用灯具、及び、レンズ体
CN103836411B (zh) 照明装置
CN205065603U (zh) 照明器具和光源罩
JP5368233B2 (ja) 車両用灯具
US20140226354A1 (en) Optical system for an illumination device for vehicles
JP2004139903A (ja) 車両用灯具
US6273594B1 (en) Vehicle indicator lamp
JP5717616B2 (ja) 照明ランプ
CN108591897A (zh) 灯泡及水晶灯
CN210567790U (zh) 一种五角镜子钻石led灯及其组合灯
CN201277452Y (zh) 发光二极管灯具
ITVI20100214A1 (it) Sistema ottico per la diffusione omogenea della luce emessa da sorgenti luminose
CN106917989A (zh) 一种led灯具
US20190154205A1 (en) Lamp with optoelectronic light source and improved isotropy of radi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