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054517U - 一种血管支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血管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054517U
CN205054517U CN201520172005.2U CN201520172005U CN205054517U CN 205054517 U CN205054517 U CN 205054517U CN 201520172005 U CN201520172005 U CN 201520172005U CN 205054517 U CN205054517 U CN 2050545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ravascular stent
unit
ring
support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17200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倪尊张
郭远益
陈冰
金巧蓉
谢志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nimally Invasive Shentong Medical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nimally Invasive Shentong Medical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nimally Invasive Shentong Medical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nimally Invasive Shentong Medical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17200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0545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0545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054517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血管支架,由多个单元环排列形成管状结构,其中,所述单元环包括第一单元环和第二单元环,所述第一单元环围成的面积小于第二单元环围成的面积,所述第一单元环和第二单元环间隔交错排列。所述第一单元环和第二单元环具有中心点对称结构,所述血管支架撑开后呈管状支架,所述第一单元环和第二单元环与管状支架轴向形成有夹角。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血管支架,通过采用两种大小不同的单元环间隔排列形成网状结构,具有较高的径向支撑力,从而能够大大增强支架柔顺性和扩张性能。此外,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两种单元环的倾斜角度进行设计,进一步增强支架的柔顺性和扩张性能,保证支架受力很好地沿着支架杆的方向进行有效传递。

Description

一种血管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血管介入医疗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血管支架。
背景技术
目前,动脉血管狭窄是种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疾病,血管支架的血管内介入治疗逐渐成为这种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其原理是植入支架通常经输送系统到达病变部位,然后经过扩张后重建血管,由此治疗动脉血管狭窄。这种方法具有以下优点: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患者痛苦少、易接受、住院时间短且年高病情重的患者也能耐受。
在支架的性能指标中,支架的柔顺性能和扩张性能在手术过程和手术后对临床效果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柔顺性能影响到术中和术后支架拉直血管的能力,反映了支架产品的安全性问题;扩张性能是因为支架在术中没有扩张或扩张不完全,影响血管在术中和术后的再通率,降低治疗效果。
目前的植入支架通常使用316L不锈钢、钴铬合金、镍钛合金、镁合金或高分子材料。其中镍钛合金因本身具有的高强度、耐疲劳、耐腐蚀、耐磨损、形状记忆效应好及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被优选用于自膨式支架材料,虽然自膨式支架具有这样的优势,但支架的结构设计会直接影响到支架的性能,如柔顺性和扩张能力问题。虽然支架可以压握在输送器上,但支架的柔顺性能会影响到支架的在输送导管里的过弯能力,柔顺性差会拉直血管,或很难到达病变部位;即使可以顺利的达到病变部位,若支架不能顺利打开,会影响手术的效率或导致手术过程的失败,若不能完全打开也会影响到术后的临床效果。目前的自膨式支架大多选择V型波加强环6的结构设计,如图1所示,虽然这种结构具有较好的支撑力,但柔顺性的不足影响了支架经过弯曲血管的能力;此外,现有血管支架往往限制了支架周向扩张的能力,支架可能有打不开的情形。图2显示的是支架在扩张过程中不能打开的情形,出现未扩张区域7。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血管支架进行改进,兼顾柔顺性和扩张性能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血管支架,能够大大增强支架柔顺性和扩张性能,且结构简单,易于实施,保证术中和术后支架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血管支架,由多个单元环排列形成管状结构,其中,所述单元环包括第一单元环和第二单元环,所述第一单元环围成的面积小于第二单元环围成的面积,所述第一单元环和第二单元环间隔交错排列。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单元环和第二单元环分别关于各自的中心点对称。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单元环沿所述血管支架周向排列形成第一单元圈,所述第二单元环沿所述血管支架周向排列形成第二单元圈,所述血管支架由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单元圈和/或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单元圈组成。
进一步地,相邻第一单元环之间及相邻第二单元环之间分别通过支架节点相连,所述第一单元圈中沿所述血管支架周向的相邻两个第一单元环之间通过第一支架节点相连,所述第二单元圈中沿所述血管支架周向的相邻两个第二单元环之间通过第二支架节点相连。
进一步地,在所述管状结构平铺的状态下,连接相邻且不在同一单元圈上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支架节点的连线和/或连接相邻且不在同一单元圈上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支架节点的连线与所述血管支架的轴线形成有夹角θ,0<θ<90°。
进一步地,所述夹角θ的范围为5°~60°。
进一步地,所述夹角θ的范围为10°~30°。
进一步地,所述相邻第一单元环在所述第一支架节点的切线与所述管状支架轴向之间形成有夹角β1;所述相邻第二单元环在所述第二支架节点的切线与所述管状支架轴向之间形成有夹角β2,其中,β1>β2。
进一步地,在所述管状结构平铺的状态下,连接相邻且不在同一单元圈上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支架节点的连线和/或连接相邻且不在同一单元圈上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支架节点的连线与所述血管支架的轴线形成有夹角θ,0<θ<90°,且θ分别与β1和β2成正比。
进一步地,所述每个单元环由支架杆弯曲围拢而成,位于所述血管支架两端的所述支架杆的宽度大于等于位于所述血管支架中间的所述支架杆的宽度,所述血管支架的壁厚大于等于位于血管支架中间的支架杆的宽度。
进一步地,所述位于血管支架两端的支架杆的宽度是所述位于血管支架中间的支架杆的宽度的1.0~2.0倍。
进一步地,所述位于血管支架中间的支架杆的宽度为0.03~0.15mm,所述血管支架整体壁厚为0.03mm~0.2mm。
进一步地,所述中间支架杆的宽度为0.05~0.1mm,所述血管支架整体壁厚为0.05mm~0.15mm。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杆的材料为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合金。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杆的材料为镍钛合金。
本实用新型对比现有技术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血管支架,通过采用两种大小不同的单元环交错间隔排列形成网状结构,具有较高的径向支撑力,从而能够大大增强支架柔顺性和扩张性能,且结构简单,易于实施,保证术中和术后支架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此外,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两种单元环的倾斜角度进行设计,进一步增强支架的柔顺性和扩张性能,保证支架受力很好地沿着支架杆的方向进行有效传递。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血管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血管支架在扩张过程中出现不能完全打开的情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血管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血管支架节点连线与管状支架轴线夹角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血管支架中两种单元环节点切线与管状支架轴向夹角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血管支架扩张穿过闭塞病变区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血管支架沿支架杆传递受力示意图。
图中:
1管状支架轴线2连线3第一支架节点
4第二支架节点5支架杆6V型波加强环
7未扩张区域8第一单元环9第二单元环
10闭塞病变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血管支架结构示意图。
对于自膨式支架,不同的结构和尺寸设计会影响到支架的柔顺性能,而结构设计也会影响扩张性能。请参见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血管支架,由多个单元环排列形成管状结构,所述单元环包括第一单元环8和第二单元环9,第一单元环8围成的面积小于第二单元环9的覆盖面积,第一单元环8和第二单元环9间隔交错排列。第一单元环8沿所述血管支架周向排列形成第一单元圈,第二单元环沿所述血管支架周向排列形成第二单元圈,血管支架由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单元圈和/或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单元圈组成,第一单元圈和第二单元圈间隔排列。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血管支架,由具有较好形状记忆效应的材料经激光切割而成,优选Nitinol(镍钛诺)合金,形成大小不同的第一单元环8和第二单元环9,第一单元环8和第二单元环9形状稍有不同。第一单元环8和第二单元环9具有中心点对称结构,所述血管支架撑开后呈管状支架。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血管支架节点连线与管状支架轴线夹角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血管支架中两种单元环节点切线与管状支架轴向夹角示意图
请参见图4,相邻第一单元环8之间及相邻第二单元环9之间分别通过支架节点相连,所述第一单元圈中沿血管支架周向的相邻两个第一单元环8之间通过第一支架节点3相连,所述第二单元圈中沿血管支架周向的相邻两个第二单元环9之间通过第二支架节点4相连。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血管支架展开后,连接相邻且不在同一单元圈上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支架节点3的连线2与血管支架的轴线1形成有夹角θ,0<θ<90°,夹角θ优选5°~60°,更优选10°~30°。同样地,连接相邻且不在同一单元圈上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支架节点4的连线与血管支架轴线1也形成夹角θ。倾斜的θ角度会直接影响到支架的柔顺性能。
请参见图5,所述相邻第一单元环8在所述第一支架节点3的切线与所述管状支架轴向之间形成有夹角β1;所述相邻第二单元环9在所述第二支架节点4的切线与所述管状支架轴向之间形成有夹角β2,优选β1>β2。所述的θ与β成正比关系,θ越大β也越大。
θ与β角的设置会影响到支架的扩张能力,经过分析得知,支架的节点设计有着显著的影响,若支架节点的切线方向与支架的轴向平行,很容易出现扩张不开的问题,而现有的血管支架节点的切线方向与支架的轴向往往都是平行的。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第一支架节点3切线方向与支架轴向的夹角β1较第二支架节点4方向与支架轴向的夹角β2大,且第一单元环8和第二单元环9在支架轴向方向上间隔交错排布,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血管支架,切割后每个单元环由支架杆5弯曲围拢而成,相邻的单元环共用一段支架杆5,血管支架整体壁厚优选大于位于血管支架中间的支架杆5的宽度;支架整体壁厚可以是0.03mm-0.2mm,优选为0.05-0.15mm,更优选为0.06mm-0.1mm;支架杆5杆宽可以是0.03~0.15mm,优选为0.05~0.10mm。血管支架两个端部应具有较大的杆宽尺寸,位于血管支架两端的支架杆5的宽度是位于血管支架中间的支架杆5的宽度的1.0~2.0倍,优选为1.2~1.6倍;从而可解决支架移位的问题。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血管支架扩张穿过闭塞病变区示意图。
请参见图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血管支架本身具有较好的径向支撑力,能有效的打开闭塞病变区10,且在血管的弯曲部位具有较好的柔顺性,这样不会拉直血管,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血管支架沿支架杆传递受力示意图。
请参见图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血管支架在压握、扩张和过弯曲血管的过程中力的传递方向。由于θ角的设置,支架的大、小单元环节点连线与支架轴线方向有倾斜夹角θ,保证了血管支架在压握、扩张和过弯曲血管等操作过程中,力能沿着图示支架杆的方向进行有效的传递,保证各项操作高效、安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血管支架,通过采用两种大小不同的单元环交错间隔排列形成网状结构,具有较高的径向支撑力,从而能够大大增强支架柔顺性和扩张性能,且结构简单,易于实施,保证术中和术后支架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此外,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两种单元环的倾斜角度进行设计,进一步增强支架的柔顺性和扩张性能,保证支架受力很好地沿着支架杆的方向进行有效传递。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修改和完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12)

1.一种血管支架,由多个单元环排列形成管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环包括第一单元环和第二单元环,所述第一单元环围成的面积小于第二单元环围成的面积,所述第一单元环和第二单元环间隔交错排列;所述第一单元环和第二单元环分别关于各自的中心点对称;所述第一单元环沿所述血管支架周向排列形成第一单元圈,所述第二单元环沿所述血管支架周向排列形成第二单元圈,所述血管支架由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单元圈和/或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单元圈组成;相邻第一单元环之间及相邻第二单元环之间分别通过支架节点相连,所述第一单元圈中沿所述血管支架周向的相邻两个第一单元环之间通过第一支架节点相连,所述第二单元圈中沿所述血管支架周向的相邻两个第二单元环之间通过第二支架节点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管状结构平铺的状态下,连接相邻且不在同一单元圈上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支架节点的连线和/或连接相邻且不在同一单元圈上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支架节点的连线与所述血管支架的轴线形成有夹角θ,0<θ<9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θ的范围为5°~60°。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θ的范围为10°~3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第一单元环在所述第一支架节点的切线与所述管状支架轴向之间形成有夹角β1;所述相邻第二单元环在所述第二支架节点的切线与所述管状支架轴向之间形成有夹角β2,其中,β1>β2。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管状结构平铺的状态下,连接相邻且不在同一单元圈上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支架节点的连线和/或连接相邻且不在同一单元圈上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支架节点的连线与所述血管支架的轴线形成有夹角θ,0<θ<90°,且θ分别与β1和β2成正比。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单元环由支架杆弯曲围拢而成,位于所述血管支架两端的所述支架杆的宽度大于等于位于所述血管支架中间的所述支架杆的宽度,所述血管支架的壁厚大于等于位于血管支架中间的支架杆的宽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血管支架两端的支架杆的宽度是所述位于血管支架中间的支架杆的宽度的1.0~2.0倍。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血管支架中间的支架杆的宽度为0.03~0.15mm,所述血管支架整体壁厚为0.03mm~0.2mm。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支架杆的宽度为0.05~0.1mm,所述血管支架整体壁厚为0.05mm~0.15mm。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杆的材料为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合金。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杆的材料为镍钛合金。
CN201520172005.2U 2015-03-25 2015-03-25 一种血管支架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0545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72005.2U CN205054517U (zh) 2015-03-25 2015-03-25 一种血管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72005.2U CN205054517U (zh) 2015-03-25 2015-03-25 一种血管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054517U true CN205054517U (zh) 2016-03-02

Family

ID=553811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172005.2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054517U (zh) 2015-03-25 2015-03-25 一种血管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054517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37481A (zh) * 2015-03-25 2016-11-23 微创神通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血管支架
CN111093567A (zh) * 2017-09-12 2020-05-01 W.L.戈尔及同仁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可旋转支柱的医疗装置基底
CN113545898A (zh) * 2021-08-31 2021-10-26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一种受力均匀型血管支架结构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37481A (zh) * 2015-03-25 2016-11-23 微创神通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血管支架
CN106137481B (zh) * 2015-03-25 2018-03-06 微创神通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血管支架
CN111093567A (zh) * 2017-09-12 2020-05-01 W.L.戈尔及同仁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可旋转支柱的医疗装置基底
CN111093567B (zh) * 2017-09-12 2022-04-08 W.L.戈尔及同仁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可旋转支柱的医疗装置基底
US11559387B2 (en) 2017-09-12 2023-01-24 W. L Gore & Associates, Inc. Substrate with rotatable struts for medical device
CN113545898A (zh) * 2021-08-31 2021-10-26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一种受力均匀型血管支架结构
CN113545898B (zh) * 2021-08-31 2022-09-16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一种受力均匀型血管支架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80049871A1 (en) Valve stent used safely and valve replacement device having the same
JP6396541B2 (ja) フルカバー付きステントのための移動防止型組織固定システム
CN205054517U (zh) 一种血管支架
CN203988517U (zh) 一种新型自膨式支架
US8114149B2 (en) Hybrid stent with helical connectors
US8679173B2 (en) Hybrid stent and method of making such a stent
JP2015527116A5 (zh)
JP2013517913A5 (zh)
CN205019198U (zh) 主动脉覆膜支架
CN106137481B (zh) 一种血管支架
CN101579268B (zh) 一种网状管腔内支架
CN204581599U (zh) 使用安全的瓣膜支架以及具有该瓣膜支架的瓣膜置换装置
EP3123983B1 (en) Flexible stent
CN105726178B (zh) 一种血管支架、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5596125A (zh) 一种由人体可吸收锌及其锌合金材料构成的管网式血管支架
CN203943772U (zh) 新型生物可降解镁合金血管支架
CN205144805U (zh) 血管支架
CN2917584Y (zh) 激光雕刻镍钛合金自膨式防跳支架
CN2710576Y (zh) 激光雕刻“类正弦”管式镍钛合金支架
CN204798070U (zh) 一种血管支架
CN204106265U (zh) 一种半开放式血管支架
CN204121205U (zh) 独特结构的自扩张式血管支架
CN201026249Y (zh) 一种防止两端先翘起的管网式血管支架
CN2824874Y (zh) 一种防止两端先翘起的管网式血管支架
CN202892151U (zh) 一种金属覆盖率高的颅内药物洗脱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0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