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054245U - 锥束ct机回转扫描布线装置 - Google Patents

锥束ct机回转扫描布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054245U
CN205054245U CN201520758015.4U CN201520758015U CN205054245U CN 205054245 U CN205054245 U CN 205054245U CN 201520758015 U CN201520758015 U CN 201520758015U CN 205054245 U CN205054245 U CN 2050542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ag chain
frame
synchronous pulley
outer ring
scan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75801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维俊
孙海旋
孙明山
徐品
邢晓曼
王钟周
王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Institute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Institute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Institute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of CAS filed Critical Suzhou Institute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of CAS
Priority to CN20152075801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0542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0542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054245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锥束CT机回转扫描布线装置,包括:机架,其垂直架设在CT机的基座上,所述机架内部设置有回转轴承;旋转部件,其具有转盘、法兰盘和同步带轮,所述转盘和法兰盘通过背对螺栓夹紧回转轴承内圈的方式连接,所述同步带轮与法兰盘外侧壁以螺钉连接,所述同步带轮与带轮连接;拖链,其定端置于所述机架正上端,所述拖链动端活动设置在所述机架侧壁上;以及随动件,其包括随动滚子和与其连接的随动弯板,所述随动滚子活动设置在所述法兰盘和机架之间的空间内,所述随动弯板跨设在所述旋转部件表面,且与所述拖链动端紧固连接;本实用新型布线装置结构紧凑,电缆牵引顺畅,工作安全可靠。

Description

锥束CT机回转扫描布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CT扫描仪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锥束CT机回转扫描布线装置。
背景技术
移动CT扫描仪是CT史上近几年的一大创新。美国NeuroLogica公司于2005年推出的世界首台移动式床旁CT扫描仪-CereTom,提供了在病房、急诊室、ICU重症等场所为病人进行诊疗的服务,实现了以人为中心的服务方式,代表了CT扫描仪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因其突出的创新性,CereTom获得了2006年度的Frost&Sullivan医学影像产品实用新型奖,以及2006年度的医学设计金奖。
CT扫描仪自上世纪诞生以来,主要经历了单探测器平行束扫描、多探测器扇形束扫描、单排螺旋扫描、多排螺旋扫描几个阶段,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算法的发展,锥束CT也逐渐进入实用阶段,相对于传统扇形束CT,其具有辐射剂量低、空间分辨率高、数据采集时间短等优点。CT扫描过程中电缆定端与机架相连,动端与球管、探测器一起作回转运动实现实时供电与通信,在此期间电缆需要有相对确定的运动轨迹和空间范围,不允许自由缠绕、受拉,以保证工作安全可靠。
与螺旋CT轴向移动连续旋转扫描不同的是,锥束CT一般在同步带驱动下,只需回转扫描360度有效数据即可重建获得多个断层图像,其供电与通信方式若采用碳刷与低压滑环技术则成本太高且功能浪费,若单独在扫描盘背侧的同步带轮端面配置回转型拖链,则会大大增加扫描盘宽度,显得整机臃肿。其他过于复杂的布线方式虽能满足供电通信要求,但是存在线缆散乱、拉扯、扭曲等安全隐患,实际效果不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锥束CT回转扫描过程中电缆的布线装置,所述旋转部件与安装在所述机架上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所述拖链模块布置于所述机架上,位于所述旋转部件的外周空间;所述随动件和拖链动端固定连接,与所述旋转部件以环形导槽几何锁合方式连接,利用环形导槽和拖链行程实现不小于380度的回转布线要求,且本实用新型布线装置结构紧凑,电缆牵引顺畅,工作安全可靠。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锥束CT机回转扫描布线装置,包括:
机架,其垂直架设在CT机的基座上,所述机架内部设置有回转轴承;
旋转部件,其具有转盘、法兰盘和同步带轮,所述转盘和法兰盘通过背对螺栓夹紧回转轴承内圈的方式连接,所述同步带轮与法兰盘外侧壁以螺钉连接,所述同步带轮与带轮连接;
拖链,其定端置于所述机架正上端,所述拖链动端活动设置在所述机架侧壁上;以及
随动件,其包括随动滚子和与其连接的随动弯板,所述随动滚子活动设置在所述法兰盘和机架之间的空间内,所述随动弯板跨设在所述旋转部件表面,且与所述拖链动端紧固连接;
其中,所述机架、回转轴承以及所述旋转部件为同轴设置的圆环状结构,圆环中心作为CT机的扫描孔,电缆一端与CT机的成像系统连接,并依次经过转盘、扫描孔内圈、随动件、拖链动端、拖链内部、拖链定端以及机架后与电源连接。
优选的,所述回转轴承的外圈安装在所述机架的内圈上,且通过所述机架一侧壁上的凸台和设置在所述机架另一侧壁上的外圈压板限位,所述回转轴承采用可同时承受较大的轴向和径向负载的交叉滚子轴承。
优选的,所述转盘和法兰盘的外圈夹设在所述回转轴承的内圈上,所述转盘外侧壁上安装有成像用x射线源发生器和探测器,所述带轮安装在所述机架正下方,所述带轮以同步带与所述同步带轮连接。
优选的,所述转盘和法兰盘内圈之间设置有环形凹腔,所述电缆中间段设置在所述环形凹腔内且其两端连接成像系统和拖链动端。
优选的,所述法兰盘沿周向边缘开有环形导槽,导槽角度范围为150°,导槽上表面以螺钉固定设置有环形压板,法兰盘开设的导槽、环形压板和机架的内弧形面形成一个可约束随动滚子的几何空间,随动滚子轴线与扫描孔轴线平行,随动滚子选用以减小噪音的聚氨酯滚子的凸轮随动器;所述旋转部件旋转前150°范围内,拖链动端、随动滚子与随动弯板保持绝对静止,随动滚子与导槽滚动接触,期间电缆自由段在扫描孔内空间自由牵引,后230°范围内法兰盘通过随动滚子拉动随动弯板连同拖链动端一起作环形运动,总共完成380°回转角度。
优选的,还包括拖链附件模块,其具有外圈导向托盘和内圈导向片,所述外圈导向托盘安装于所述机架上,且处于所述同步带轮同轴的外周空间,所述内圈导向片与所述外圈导向托盘固接,且同轴设置在所述外圈导向托盘与所述同步带轮之间的区域,所述拖链动端活动设置在所述外圈导向托盘和所述同步带轮确定的环形空间内。
优选的,所述拖链采用双向弯曲拖链,所述外圈导向托盘通过沉头螺钉连接在机架上同步带轮的外周空间,所述外圈导向托盘和内圈导向片的端面厚度不超出同步带轮的端面厚度。
优选的,所述外圈导向托盘安装在所述机架侧壁的±115°的角度范围内,所述外圈导向托盘正下端开口,所述同步带经过所述开口连接所述带轮和同步带轮,所述内圈导向片安装在所述外圈导向托盘与所述同步带轮之间区域的-115°~0°位置,CT机静置默认状态下,拖链定端位于机架正上方,拖链动端位于-115°位置,随着所述转动部件的转动,拖链动端往复运动在±115°的角度范围内;
其中,在0~115°区间内,所述外圈导向托盘与同步带轮形成的弧形空间容许拖链折叠通过,在0~-115°区间内,所述内圈导向片与同步带轮形成的弧形空间容许拖链单层通过。
优选的,所述随动弯板为不锈钢钣金件,呈近似“W”形,一侧跨过同步带轮引导电缆至所述环形凹腔内,另一侧跨过外圈导向托盘并设置有作为行程限位开关触头的突出结构,所述随动滚子和拖链动端都连接在随动弯板中部。
优选的,所述机架在所述转盘一侧的外壁上安装有弧形导轨及安装在其上的滑行档块,弧形导轨的角范围为22°,所述转盘上对应安装有机械限位杆,其在所述滑行挡块的止挡下配合完成380°回转范围内起、终点位置的机械限位。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布线装置,在不增加结构复杂性的基础之上,不仅顺利完成380度范围内的供电通信需求,而且避免出现线缆缠绕、拉扯、松散等问题,同时有效缩小了扫描盘的轴向宽度,使整机更加紧凑;
2、该锥束CT回转扫描布线装置结构简单、电缆牵引顺畅、工作安全可靠,且有效缩小了扫描盘的轴向宽度,使整机显得更加紧凑,小巧,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单独在扫描盘一侧配置回转型拖链,造成增加扫描盘宽度、使得整机臃肿的弊端;
3、本实用新型的布线装置,拖链动端只需正负转动115°,电缆的中间段只需左右转动75°即可完成整个380度范围内的供电通信需求,大大缩短了拖链和电缆的活动范围,也就是有效减小了电缆和拖链对旋转运动的干扰,提高了CT机工作的可靠性;而现有技术中其他过于复杂的布线方式虽能满足供电通信要求,但是存在线缆散乱、拉扯、扭曲等安全隐患,实际效果不理想;
4、本实用新型布线装置的CT机回转扫描360度有效数据即可重建获得多个断层图像,避免现有技术中供电与通信方式采用碳刷与低压滑环技术而造成的成本太高且功能浪费的弊端;
5、本实用新型的布线装置,在旋转部件的前后同时设置有限位机构,在完成380度回转范围内起、终点位置的机械限位要求的前提下,有效保护电缆免受意外超程损伤。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锥束CT回转扫描布线装置三维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锥束CT回转扫描布线装置经过回转中心轴的俯视截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锥束CT回转扫描布线装置局部截面图;
图4是所述转动部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5为所述转盘和法兰盘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所述成像系统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所述同步带轮与带轮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锥束CT回转扫描布线装置机械限位结构局部视图;
图9为所述法兰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所述随动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布线装置的CT扫描仪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布线装置的CT扫描仪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机架,2.拖链附件模块,21.拖链定端,22.拖链,23.拖链动端,24.外圈导向托盘,25.内圈导向片,3.转盘,31.外圈压板,4.法兰盘,41.环形导槽,42.环形压板,5.同步带轮,6.电缆自由段,7.随动件,71.随动滚子,72.随动弯板,8.行程限位开关,9.回转轴承,10.机械限位杆,11.弧形导轨,12滑行挡块,13.x射线源发生器,131.限束器,14.托架,15.控制板,16.探测器,17.带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图1-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的锥束CT机回转扫描布线装置,包括:
机架1,其两侧下端通过托架14垂直架设在CT机的基座上,且与基座固定,基座可以自由移动,如图6,11,12所示,所述机架1内部设置有回转轴承9;
旋转部件,其具有转盘3、法兰盘4和同步带轮5,所述转盘3和法兰盘4通过背对螺栓夹紧回转轴承9内圈的方式连接,从而可以通过回转轴承9实现一体转动,所述同步带轮5与法兰盘4外侧壁以螺钉连接,所述同步带轮5与带轮17连接;带轮17驱动同步带轮5转动,进而带动与同步带轮5连接的法兰盘4、和与法兰盘4连接的转盘3通过回转轴承9在机架1上实现转动,如图7所示;
拖链22,其定端21置于所述机架1的正上端,所述拖链动端23活动设置在所述机架1侧壁上,具体是,拖链22环绕设置在机架1的侧壁上,定端21固定,动端23随着旋转部件的旋转,绕着定端21左右活动,配合旋转部件完成整个380°的旋转,为用电通信部件供电,以完成CT机的扫描和拍片功能;以及
随动件7,其包括随动滚子71和与其连接的随动弯板72,所述随动弯板72跨设在所述旋转部件表面,随动滚子72的轴向与旋转部件的轴向平行,随便弯板72与所述拖链动端23紧固连接;所述法兰盘4的外圈和机架1内圈之间设置有预留空间,所述随动滚子71活动设置在的所似乎预留空间内,随着转动部件的转动的前150°,随动滚子71转动在预留空间内转动,而位置不移动,后230°则随着转动部件一起转动;
其中,所述机架1、回转轴承9以及所述旋转部件为同轴设置的圆环状结构,如图1所示,圆环中心作为CT机的扫描孔,电缆一端与CT机的成像系统连接,并依次经过转盘外侧壁、扫描孔内圈、随动件7、拖链动端23、拖链内部、拖链定端21以及机架1后与电源连接。
以拖链顶端21为0°方向,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布线装置的CT机只需旋转380°即可完成整个扫描过程和拍片过程,其中前后各10°的加减速区间,有效区间是360°,而现有技术中,大多采用螺旋式或滑环式的扫描方式,螺旋式的扫描方式需要旋转多圈才能完成整个扫描和拍片过程,需要过长的连接导线,同时容易导致连接电缆的打乱,影响CT机的工作可靠性,为此,本实用新型中采用锥束CT,一般在同步带驱动下,只需回转扫描360度有效数据即可重建获得多个断层图像,但是现有技术中,这种锥束CT供电与通信方式采用碳刷与低压滑环技术,造成成本太高且功能浪费,若单独在扫描盘背侧的同步带轮端面配置回转型拖链,则会大大增加扫描盘宽度,显得整机臃肿。本实用新型的布线装置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旋转部件只需完成380°的前提下,拖链动端23只需在机架1上完成230°,从而在机架1下端空出130°的区间供同步带轮与带轮的连接,加上在拖链动端23不动的前提下,旋转部件自由转动的150°,从而完成380°的完整扫描过程,进而实现了拖链可以与同步带轮、带轮处于同一平面内,即缩减了CT机的厚度,在满足供电通信要求下,大大简化了布线方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线缆散乱、拉扯、扭曲等安全隐患、实际效果不理想等技术问题。
如图2-3所示,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回转轴承9的外圈安装在所述机架1的内圈上,且通过所述机架1一侧壁上的凸台和设置在所述机架另一侧壁上的外圈压板31将回转轴承9进行限位,所述回转轴承9采用可同时承受较大的轴向和径向负载的交叉滚子轴承,提高回转轴承9的转动可靠性。
另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转盘3和法兰盘4的外圈夹设在所述回转轴承9的内圈上,从而使得转盘3和法兰盘4固定,且可以通过回转轴承9在机架1内旋转,所述转盘3外侧壁上安装有成像用x射线源发生器13和探测器16,也即成像系统,x射线源发生器13安装在机架正上端,探测器16安装在机架正下端,所述带轮17安装在所述机架1正下方,所述带轮17以同步带与所述同步带轮5连接,同步带轮与法兰盘连接,从而实现了带轮17与整个旋转部件的连接,控制带轮即可控制旋转部件在机架1上来回旋转380°。
另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转盘3和法兰盘4内圈之间设置有环形凹腔,如图3,5,6所示,所述电缆中间段,即自由段6设置在所述环形凹腔内且其两端连接成像系统和拖链动端,电缆其他部分固顶在机架上,或是固定在拖链22内部,随着拖链一起运动,所以电缆能自由活动的部分只有电缆自由段6,其长度大概为环形凹腔底部的75°范围,旋转部件开始旋转前150°时,电缆自由段6绕着拖链动端23在环形凹腔内来回运动75°,从而完成整个150°的跨度,之后230°的旋转过程,电缆自由段6在环形凹腔内位置固定,也就是说,在整个380°的旋转过程中,自由活动的电缆长度只有75°的跨度,长度大大减小,也就是避免了电缆的散乱、拉扯、扭曲等安全隐患,同时减小了电缆的用线长度,节约成本。
另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法兰盘4的外侧壁沿周向边缘开有环形导槽41,如图9所示,导槽角度范围为150°,导槽上表面以螺钉固定设置有环形压板42,如图4所示,法兰盘4开设的导槽41、环形压板42和机架1的内弧形面形成一个可约束随动滚子71的几何空间,随动滚子71轴线与扫描孔轴线平行,随动滚子71选用以减小噪音的聚氨酯滚子的凸轮随动器;开始时,旋转部件复位到导槽正好处于机架正下端的位置,导槽左右对称设置,所述旋转部件旋转前150°范围内,拖链动端23、随动滚子71与随动弯板72保持绝对静止,随动滚子71与导槽41滚动接触,也就是说法兰盘通过随动滚子在机架内侧壁上滚动实现前150°的旋转,期间电缆自由段6在扫描孔内空间自由牵引,也即是绕着拖链动端23完成来回75°的转动,后230度范围内,由于随动滚子71已经在导槽41内的一端移动到另一端了,本实施例中,转动部件是逆时针转动的,随动滚子已经从最左端移动到最右端,随动滚子无法再滚动,此时,随着转动部件的继续转动,法兰盘4通过随动滚子71拉动随动弯板72连同拖链动端23一起作环形运动,即后230°随动滚子也是不转动的,转动部件总共完成380度回转角度,电缆自由段来回在环形凹腔内转动各75°,总共150°,期间拖链动端23、随动滚子71与随动弯板72保持静止,随动滚子在导槽41内转动150°,旋转部件转动的后230°,拖链动端23、随动滚子71与随动弯板72绕着拖链定端21来回转动115°,总共230°,期间随动滚子不转动,而是被导槽41的最右端一起带到,进而带动随动弯板72和拖链动端23一起旋转。
另一种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布线装置还包括拖链附件模块2,其具有外圈导向托盘24和内圈导向片25,所述外圈导向托盘24安装于所述机架上,且处于所述同步带轮同轴的外周空间,如图1所示,所述内圈导向片25与所述外圈导向托盘24固接,且同轴设置在所述外圈导向托盘与所述同步带轮之间的区域,所述拖链动端23活动设置在所述外圈导向托盘和所述同步带轮确定的环形空间内。所述拖链22采用双向弯曲拖链,所述外圈导向托盘24通过沉头螺钉连接在机架1上同步带轮5的外周空间,所述外圈导向托盘和内圈导向片的端面厚度不超出同步带轮的端面厚度。
具体的所述外圈导向托盘24安装在所述机架侧壁的±115°的角度范围内,所述外圈导向托盘24正下端开口,也就是外圈导向托盘24的115°~180°和-115°~-180°区间内设置为开口,而外圈导向托盘24、内圈导向片25、同步带以及同步带轮处于同一平面内,所述同步带经过所述开口连接所述带轮和同步带轮,所述内圈导向片25安装在所述外圈导向托盘24与所述同步带轮5之间区域的-115°~0°位置,将其中间区域分隔两层,CT机静置默认状态下,也就是扫描CT机扫描开始前,转动部件复位,拖链定端21位于机架1正上方,拖链动端23位于-115°位置,拖链22自然伸展跨设在0~115°区间内,拖链动端23折叠向上,带轮带动旋转部件转动,随着所述转动部件的转动,拖链动端23往复运动在±115°的角度范围内,其中,旋转部件转动的前150°区间,电缆自由段6来回运动75°,电缆自由段6来回在环形凹腔内转动各75°,总共150°,期间拖链动端23、随动滚子71与随动弯板72保持静止,随动滚子在导槽41内转动150°,旋转部件转动的后230°,拖链动端23、随动滚子71与随动弯板72绕着拖链定端21来回转动115°,总共230°,期间随动滚子不转动,而是被导槽41的最右端一起带动,进而带动随动弯板72和拖链动端23一起旋转,拖链动端23在机架0~115°区间内,所述外圈导向托盘与同步带轮形成的弧形空间容许拖链22折叠通过,也就是拖链动端23逆时针向上在机架上向上折叠运动,在机架的0~-115°区间内,所述内圈导向片24与同步带轮形成的弧形空间容许拖链22单层通过,也就是拖链动端23逆时针向上在机架上向下单层运动,也就是所述外圈导向托盘24与所述同步带轮5之间-115°~0°区域位置的下层,防止拖链在复位过程中打折,卡住拖链,进而阻碍旋转部件的复位。旋转部件转动380°后,即CT机一个工作流程结束,旋转部件反向转动进行复位,复位过程与逆时针旋转过程相反。
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随动弯板72为不锈钢钣金件,呈近似“W”形,一侧721跨过同步带轮5引导电缆至所述环形凹腔内,另一侧722跨过外圈导向托盘24并设置有作为行程限位开关8触头的突出结构7221,行程限位开关8设置在机架-115°和115°位置处,限制随动件的旋转区间,所述随动滚子71和拖链动端23都连接在随动弯板72中部723处,如图6所示。
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机架在所述转盘一侧的外壁上安装有弧形导轨11及安装在其上的滑行档块12,弧形导轨11的角范围为22度,且设置93°~115°的区间内,所述转盘上对应安装有机械限位杆10,初始位置时,滑行档块12在115°位置,且机械限位杆10在滑行档块12的上表面位置处,随着旋转部件的转动,机械限位杆10随着转盘转动360°,之后顶住滑行挡块12在弧形导轨11上继续转动20°,从而在所述滑行挡块的止挡下配合旋转部件完成380度回转范围内起、终点位置的机械限位,是对行程限位开关8的加强限位,保障CT机正常运转。
由上所述,旋转部件包括转盘3、法兰盘4和同步带轮5,以及安装在转盘3上的成像组件,回转轴承9外圈安装在机架1上,转盘3和法兰盘4通过背对螺栓夹紧回转轴承9内圈的方式实现连接,同步带轮5与法兰盘4同轴配合,以螺钉连接。优选的,回转轴承9采用交叉滚子轴承,可同时承受较大的轴向和径向负载,为较小机器重量,转盘3、法兰盘4和同步带轮5料选用铝合金。法兰盘4沿周向边缘开有环形导槽,角度范围为150度,导槽上表面以螺钉固定环形压板,法兰盘4开设的导槽、环形压板和机架1的内弧形面形成一个可约束随动滚子71的几何空间,随动滚子71轴线与扫描孔轴线平行,优选的,随动滚子71选用聚氨酯滚子的凸轮随动器,以减小噪音。优选的,拖链22采用双向弯曲拖链,外圈导向托盘24材料采用不锈钢件,通过沉头螺钉连接在机架1上同步带轮5的外周空间,外圈导向面高度不超出同步带轮的端面,其与同步带轮形成的弧形空间容许拖链22折叠通过。内圈导向片25同样采用不锈钢件,通过螺钉或焊接方式与外圈导向托盘24连接,其与同步带轮形成的弧形空间容许拖链22单层通过。
机器静置默认状态下,拖链定端21位于机架1正上方,拖链动端23位于-115度位置,其和随动滚子71都连接在随动弯板72上。随动弯板72为不锈钢钣金件,呈近似“W”形,一侧跨过同步带轮5引导电缆至扫描孔内,另一侧跨过外圈导向托盘24突出结构作为行程限位开关8的触头。电缆从成像系统端至电源处的走线顺序为:转盘—扫描孔—自由段—扫描孔—随动板—拖链动端—拖链内部—拖链定端—机架—电源。
旋转前150度范围内,拖链动端23、随动滚子71与随动弯板72保持绝对静止,随动滚子71与导槽滚动接触,期间电缆自由段6在扫描孔内空间自由牵引,后230度范围内法兰盘4通过随动滚子71拉动随动弯板72连同拖链动端23一起作环形运动,总共完成380度回转角度。弧形导轨及滑行挡块单元采用滚珠滑动副,滑行挡块两侧宜贴覆阻尼材料,以缓冲其与机械限位杆的冲击作用。
通过本实施例的布线装置,在不增加结构复杂性的基础之上,不仅顺利完成380度范围内的供电通信需求,而且避免出现线缆缠绕、拉扯、松散等问题,同时有效缩小了扫描盘的轴向宽度,使整机更加紧凑。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的区别点在于:
市场上的床旁锥束CT扫描仪供电与通信方式若采用碳刷与低压滑环技术则成本太高且功能浪费,若单独在扫描盘背侧的同步带轮端面配置回转型拖链,则会大大增加扫描盘宽度,显得整机臃肿。其他过于复杂的布线方式虽能满足供电通信要求,但是存在线缆散乱、拉扯、扭曲等安全隐患,实际效果不理想。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锥束CT回转扫描过程中电缆的布线装置,其结构紧凑,电缆牵引顺畅,工作安全可靠。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锥束CT回转扫描布线装置,包括旋转部件、机架、拖链模块和随动件。所述旋转部件与安装在所述机架上轴承的内圈固连,所述旋转部件一侧为转盘,安装有成像用球管和探测器,另一侧为法兰盘,安装有同步带轮。所述同步带轮和机架下方的小带轮以同步带连接驱动所述旋转部件转动。所述拖链模块包括拖链、外圈导向托盘和内圈导向片,所述外圈导向托盘安装于所述机架上,处于所述同步带轮的外周空间,所述内圈导向片与所述外圈导向托盘固接,且两者轴向尺寸均不超出所述同步带轮的边界。所述拖链定端置于所述机架上端,动端在所述外圈导向托盘、所述内圈导向片和所述同步带轮确定的环形空间内可作往复运动,行程范围为±115度。所述法兰盘沿周向边缘开有环形导槽,角度范围为150度。所述随动件包括随动滚子和随动弯板,两者和所述拖链动端紧固连接,所述随动件可作为安装在所述机架上行程限位开关的触发头。所述装置未动作前,所述拖链动端的起始位置与所述环形导槽的起点重合,两者通过所述随动滚子以几何锁合方式松动连接。电缆终端固定在所述转盘上,沿扫描孔周向边缘经过一段自由段后穿过孔洞,到达背面所述拖链动端,进一步穿过所述拖链,到达所述拖链的定端,继而引至所述机架下方。所述旋转部件转动前150度范围内,所述拖链动端保持绝对静止,与所述法兰盘在所述环形导槽内滚动接触,期间所述电缆自由段在扫描孔内空间自由牵引,后230度范围内所述法兰盘通过所述随动滚子作用带动所述拖链动端一起作环形运动,总共完成所需的380度回转范围(有效扫描角度360度和启停加减速各10度)。为进一步安全考虑,本实用新型配备机械限位模块,所述机架在所述转盘一侧安装有弧形导轨及滑行档块单元,弧形角范围为22度,所述转盘上安装有机械限位杆,可配合完成380度回转范围内起终点位置的机械限位要求,保护电缆免受意外超程损伤。
本实用新型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布线装置中所述旋转部件与安装在所述机架上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所述拖链模块布置于所述机架上,位于所述旋转部件的外周空间;所述随动件和拖链动端固定连接,与所述旋转部件以环形导槽几何锁合方式连接,利用环形导槽和拖链行程实现不小于380度的回转布线要求。所述旋转部件一侧为转盘,安装有成像用球管和探测器,另一侧为法兰盘,安装有同步带轮。所述拖链模块包括拖链、外圈导向托盘和内圈导向片,所述外圈导向托盘安装于所述机架上,处于所述同步带轮的外周空间,所述内圈导向片与所述外圈导向托盘固接,且两者轴向尺寸均不超出所述同步带轮的边界。所述随动件包括随动滚子和随动弯板,两者和所述拖链动端紧固连接,所述随动件可作为安装在所述机架上行程限位开关的触发头。所述法兰盘沿周向边缘开有环形导槽,角度范围为150度。所述拖链定端置于所述机架上端,动端在所述外圈导向托盘、所述内圈导向片和所述同步带轮确定的环形空间内可作往复运动,行程范围为±115度。电缆终端固定在所述转盘上,沿扫描孔周向边缘经过一段自由段后穿过孔洞,到达背面所述拖链动端,进一步穿过所述拖链,到达所述拖链的定端,继而引至所述机架下方。所述机架在所述转盘一侧安装有弧形导轨及滑行档块单元,弧形角范围为22度,所述转盘上安装有机械限位杆,可配合完成380度回转范围内起终点位置的机械限位要求。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布线装置,在不增加结构复杂性的基础之上,不仅顺利完成380度范围内的供电通信需求,而且避免出现线缆缠绕、拉扯、松散等问题,同时有效缩小了扫描盘的轴向宽度,使整机更加紧凑;该锥束CT回转扫描布线装置结构简单、电缆牵引顺畅、工作安全可靠,且有效缩小了扫描盘的轴向宽度,使整机显得更加紧凑,小巧,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单独在扫描盘一侧配置回转型拖链,造成增加扫描盘宽度、使得整机臃肿的弊端;本实用新型的布线装置,拖链动端只需正负转动115°,电缆的中间段只需左右转动75°即可完成整个380度范围内的供电通信需求,大大缩短了拖链和电缆的活动范围,也就是有效减小了电缆和拖链对旋转运动的干扰,提高了CT机工作的可靠性;而现有技术中其他过于复杂的布线方式虽能满足供电通信要求,但是存在线缆散乱、拉扯、扭曲等安全隐患,实际效果不理想;本实用新型布线装置的CT机回转扫描360度有效数据即可重建获得多个断层图像,避免现有技术中供电与通信方式采用碳刷与低压滑环技术而造成的成本太高且功能浪费的弊端;本实用新型的布线装置,在旋转部件的前后同时设置有限位机构,在完成380度回转范围内起、终点位置的机械限位要求的前提下,有效保护电缆免受意外超程损伤。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Claims (10)

1.一种锥束CT机回转扫描布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架,其垂直架设在CT机的基座上,所述机架内部设置有回转轴承;
旋转部件,其具有转盘、法兰盘和同步带轮,所述转盘和法兰盘通过背对螺栓夹紧回转轴承内圈的方式连接,所述同步带轮与法兰盘外侧壁以螺钉连接,所述同步带轮与带轮连接;
拖链,其定端置于所述机架正上端,所述拖链动端活动设置在所述机架侧壁上;以及
随动件,其包括随动滚子和与其连接的随动弯板,所述随动滚子活动设置在所述法兰盘和机架之间的空间内,所述随动弯板跨设在所述旋转部件表面,且与所述拖链动端紧固连接;
其中,所述机架、回转轴承以及所述旋转部件为同轴设置的圆环状结构,圆环中心作为CT机的扫描孔,电缆一端与CT机的成像系统连接,并依次经过转盘、扫描孔内圈、随动件、拖链动端、拖链内部、拖链定端以及机架后与电源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锥束CT机回转扫描布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转轴承的外圈安装在所述机架的内圈上,且通过所述机架一侧壁上的凸台和设置在所述机架另一侧壁上的外圈压板限位,所述回转轴承采用可同时承受较大的轴向和径向负载的交叉滚子轴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锥束CT机回转扫描布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盘和法兰盘的外圈夹设在所述回转轴承的内圈上,所述转盘外侧壁上安装有成像用x射线源发生器和探测器,所述带轮安装在所述机架正下方,所述带轮以同步带与所述同步带轮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锥束CT机回转扫描布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盘和法兰盘内圈之间设置有环形凹腔,所述电缆中间段设置在所述环形凹腔内且其两端连接成像系统和拖链动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锥束CT机回转扫描布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法兰盘沿周向边缘开有环形导槽,导槽角度范围为150°,导槽上表面以螺钉固定设置有环形压板,法兰盘开设的导槽、环形压板和机架的内弧形面形成一个可约束随动滚子的几何空间,随动滚子轴线与扫描孔轴线平行,随动滚子选用以减小噪音的聚氨酯滚子的凸轮随动器;所述旋转部件旋转前150°范围内,拖链动端、随动滚子与随动弯板保持绝对静止,随动滚子与导槽滚动接触,期间电缆自由段在扫描孔内空间自由牵引,后230°范围内法兰盘通过随动滚子拉动随动弯板连同拖链动端一起作环形运动,总共完成380°回转角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锥束CT机回转扫描布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拖链附件模块,其具有外圈导向托盘和内圈导向片,所述外圈导向托盘安装于所述机架上,且处于所述同步带轮同轴的外周空间,所述内圈导向片与所述外圈导向托盘固接,且同轴设置在所述外圈导向托盘与所述同步带轮之间的区域,所述拖链动端活动设置在所述外圈导向托盘和所述同步带轮确定的环形空间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锥束CT机回转扫描布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拖链采用双向弯曲拖链,所述外圈导向托盘通过沉头螺钉连接在机架上同步带轮的外周空间,所述外圈导向托盘和内圈导向片的端面厚度不超出同步带轮的端面厚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锥束CT机回转扫描布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导向托盘安装在所述机架侧壁的±115°的角度范围内,所述外圈导向托盘正下端开口,所述同步带经过所述开口连接所述带轮和同步带轮,所述内圈导向片安装在所述外圈导向托盘与所述同步带轮之间区域的-115°~0°位置,CT机静置默认状态下,拖链定端位于机架正上方,拖链动端位于-115°位置,随着所述转动部件的转动,拖链动端往复运动在±115°的角度范围内;
其中,在0~115°区间内,所述外圈导向托盘与同步带轮形成的弧形空间容许拖链折叠通过,在0~-115°区间内,所述内圈导向片与同步带轮形成的弧形空间容许拖链单层通过。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锥束CT机回转扫描布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随动弯板为不锈钢钣金件,呈近似“W”形,一侧跨过同步带轮引导电缆至所述环形凹腔内,另一侧跨过外圈导向托盘并设置有作为行程限位开关触头的突出结构,所述随动滚子和拖链动端都连接在随动弯板中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锥束CT机回转扫描布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在所述转盘一侧的外壁上安装有弧形导轨及安装在其上的滑行档块,弧形导轨的角范围为22°,所述转盘上对应安装有机械限位杆,其在所述滑行挡块的止挡下配合完成380°回转范围内起、终点位置的机械限位。
CN201520758015.4U 2015-09-28 2015-09-28 锥束ct机回转扫描布线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0542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58015.4U CN205054245U (zh) 2015-09-28 2015-09-28 锥束ct机回转扫描布线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58015.4U CN205054245U (zh) 2015-09-28 2015-09-28 锥束ct机回转扫描布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054245U true CN205054245U (zh) 2016-03-02

Family

ID=553808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758015.4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054245U (zh) 2015-09-28 2015-09-28 锥束ct机回转扫描布线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054245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25233A (zh) * 2015-09-28 2015-12-09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锥束ct机回转扫描布线装置
CN109718478A (zh) * 2017-10-27 2019-05-07 株式会社东芝 粒子束医疗装置
CN112924479A (zh) * 2021-01-28 2021-06-08 山东科技大学 现场装配式环形扫描工业ct机及操作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25233A (zh) * 2015-09-28 2015-12-09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锥束ct机回转扫描布线装置
CN105125233B (zh) * 2015-09-28 2018-07-27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锥束ct机回转扫描布线装置
CN109718478A (zh) * 2017-10-27 2019-05-07 株式会社东芝 粒子束医疗装置
CN112924479A (zh) * 2021-01-28 2021-06-08 山东科技大学 现场装配式环形扫描工业ct机及操作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25233A (zh) 锥束ct机回转扫描布线装置
CN205054245U (zh) 锥束ct机回转扫描布线装置
CN105232076A (zh) 小型床旁ct扫描仪
CN104352315B (zh) 一种具有辅助翻身功能的病人护理床
CN203710315U (zh) 一种全身按摩椅
CN104837408A (zh) 用于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摄影的肢体成像装置
CN103690334A (zh) 一种椅子型全身按摩机
CN201968690U (zh) 移动式医用x射线摄影机
US10660593B2 (en) Imaging device and gantry
CN205054243U (zh) 小型床旁ct扫描仪
CN107962093A (zh) 一种具有制动装置的卷板机
CN208347380U (zh) 一种多层旋转自行车停车装置
CN108686309A (zh) 一种用于质子/重离子医疗设备系统中的新型图像引导系统
CN213637425U (zh) 一种用于电机定子的扁线绕制装置
CN210932564U (zh) 肩关节功能智能恢复机器人
CN208684113U (zh) 一种电力线缆卷线装置
CN210408449U (zh) 一种新型一体化锥束ct
US20190090830A1 (en) Imaging system
CN206184962U (zh) 一种管件微弯机
CN108433969A (zh) 一种药草蒸气美肤机
CN208199966U (zh) 一种电缆放线架
CN108033335A (zh) 吊顶式楼道电梯
CN210735800U (zh) 一种多功能电缆盘敷设放线装置
CN210185712U (zh) 一种新型肺结节术中定位器
CN102744309B (zh) 一种导向循迹椭圆卷边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0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727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0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