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050468U - 一种手动与自动相结合的轮系教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手动与自动相结合的轮系教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050468U
CN205050468U CN201520756861.2U CN201520756861U CN205050468U CN 205050468 U CN205050468 U CN 205050468U CN 201520756861 U CN201520756861 U CN 201520756861U CN 205050468 U CN205050468 U CN 2050504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axle
train
tooth
cone too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75686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付晓莉
张伟杰
车江宁
杨树峰
卢俊磊
朱慧振
宋楠
李新
张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52075686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0504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0504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050468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手动与自动相结合的轮系教具,包括定轴轮系装置、周转轮系装置、复合轮系装置和显示机构,所述定轴轮系装置、周转轮系装置分别与显示机构配合,定轴轮系装置包括变速机构和变向机构。本实用新型所包含轮系的类型全面,可计算传动比,手动与自动相结合。本实用新型可以帮助老师讲解轮系的知识点,操作简单、便于拆卸,不仅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还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轮系教具结构紧凑、体积小,既方便老师携带和进行知识讲解又解决了机械原理课堂没有轮系教具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手动与自动相结合的轮系教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功能教学用具,具体涉及一种轮系总动员教具。
背景技术
在机械原理课程的学习中不是那么容易分清轮系类型和特点,在周转轮系、复合轮系计算传动比时不易判断方向。目前的轮系教具单一笨重,不能让学生动手拆卸,并且大多教具存放在实验室,不利于老师学生课堂使用,学生理解和掌握此类课程相关知识时多靠想象,很难达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轮系应用广泛,设计一款轮系教具是非常必要的,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轮系知识,而且能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应用前景十分广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手动与自动相结合的轮系教具。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手动与自动相结合的轮系教具,包括定轴轮系装置、周转轮系装置、复合轮系装置和显示机构,所述定轴轮系装置、周转轮系装置分别与显示机构配合,定轴轮系装置包括变速机构和变向机构,变速机构中的丝杠固定于定轴支架上,拨叉器通过第四滑块与丝杠连接,定轴主轴位于丝杠正上方并固定在定轴支架上,第一齿轮固定于定轴主轴并位于拨叉器左侧,第二齿轮固定于定轴主轴且位于拨叉器中间,第二齿轮上安装有短轴,第一套筒与位于第二齿轮两侧的第一固定圈、第二固定圈相连接,第三齿轮固定于定轴主轴并位于拨叉器右侧,轴I平行于定轴主轴安装于定轴支架上,第四齿轮位于轴I左侧,第四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第五齿轮位于轴I右侧并且与第三齿轮啮合,第一手动摇柄安装在轴II,第六齿轮安装在轴II上、通过第一惰轮将动力传递给第七齿轮,第七齿轮安装在定轴主轴上。
所述周转轮系装置包括周转支架,轴III固定在周转支架上,第一齿圈固定在轴III左端,第一太阳轮固定于轴III左端,第一行星轮与第一太阳轮外啮合,第一齿圈与四个第一行星轮内啮合,第一行星轮安装在第一行星架上,轴III与第一行星架在同一直线上且安装在周转支架上,第八齿轮安装在轴III,第八齿轮通过销钉安装在与第一齿圈相固定的制动装置上,外置太阳轮固定在轴III上且位于第八齿轮右侧,轴III最右端固定第一锥齿,第一锥齿与第二锥齿啮合,第二锥齿与第三锥齿啮合,第二锥齿安装在第一滑块上,第二锥齿安装在轴IV上,第九锥齿安装在轴IV上,第九锥齿与第四锥齿、第五锥齿啮合,第四锥齿安装在轴V上,且轴V垂直于轴IV安装在周转机架上,轴V上安装揺柄,轴VI与轴V在同一直线上且安装第六锥齿、第五锥齿,第六锥齿与安装在轴VII上的第七锥齿啮合,第八锥齿安装在轴VII上,第八锥齿与第九锥齿啮合,第九锥齿与第十锥齿啮合,第九锥齿安装在第一滑块上,第十锥齿安装在轴VIII上,第十一齿轮固定在轴VIII上且位于第十锥齿左侧,第十一齿轮与第二惰轮啮合,第二惰轮与第八齿轮啮合,轴VIII最左端安装第十一锥齿,第十一锥齿与第十二锥齿啮合,第十二锥齿与第十三锥齿啮合,第十二锥齿安装在第二滑块上,第一行星架最左端安第十四装锥齿,第十四锥齿右侧安装第十齿轮,第十四锥齿与第十五锥齿啮合,第十五锥齿与第十六锥齿啮合,第十五锥齿安装在第二滑块上,外置太阳轮与第八齿轮啮合,第八齿轮固定在轴XI上,制动导轨平行于轴III固定于周转支架上,制动导轨上安装有第三滑块。
所述复合轮系装置包括定轴轮系、周转轮系,定轴轮系中第二齿圈安装在复合轮系的第二行星架上,第三惰轮与第二齿圈啮合,第十二齿轮与第三惰轮啮合,第十二齿轮安装在轴IX上,轴IX安装在复合机架上,第三齿圈安装在轴IX上,周转轮系中第三齿圈与第二行星轮啮合,第二行星轮安装在第二行星架上,第二行星轮与第二太阳轮啮合,第二太阳轮固定在复合主轴上,复合主轴安装在复合机架上,第十三齿轮固定在复合主轴上,第十三齿轮与第十四齿轮啮合,第十四齿轮与第十五齿轮啮合,第十五齿轮安装在电机上,电机100安装在复合机架上。
所述显示机构包括拨叉Ⅰ和滑移齿轮机构I,拨叉Ⅰ在第二滑道上移动,齿轮Ⅰ安装在轴XI上,滑移齿轮机构I由两个相同的第十六齿轮、销钉组成,滑移齿轮机构I安装在输入轴Ⅰ上,输入轴Ⅰ左端与电机Ⅰ连接,输入轴Ⅰ右端安装蜗杆Ⅰ,蜗杆Ⅰ与涡轮Ⅰ啮合将动力传递给输入轴Ⅱ,输入轴Ⅱ上安装蜗杆Ⅱ,涡轮Ⅱ与蜗杆Ⅱ啮合,涡轮Ⅱ显示齿轮Ⅰ啮合,显示齿轮Ⅰ与显示齿轮Ⅱ啮合,显示齿轮Ⅱ安装指针轴Ⅰ,指针Ⅰ安装在指针轴Ⅰ上,拨叉Ⅱ安装在第一滑道上,第十七齿轮与第十八齿轮啮合且安装在轴X上,第十三锥齿安装在轴X上,滑移齿轮机构Ⅱ安装在输入轴Ⅲ,齿轮Ⅱ与齿轮Ⅲ啮合,齿轮Ⅳ与齿轮Ⅲ啮合,齿轮Ⅳ安装在输入轴Ⅳ上,蜗杆安装在输入轴Ⅳ上,输入轴Ⅳ装配在机架上。
本实用新型所包含轮系的类型全面,可计算传动比,手动与自动相结合。本实用新型可以帮助老师讲解轮系的知识点,操作简单、便于拆卸,不仅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还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轮系教具结构紧凑、体积小,既方便老师携带和进行知识讲解又解决了机械原理课堂没有轮系教具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轮系位置示意图。
图2为定轴轮系示意图。
图3为周转轮系示意图。
图4为复合轮系示意图。
图5为显示机构示意图。
其中:1.定轴轮系装置,2.变速机构,3.变向机构,4.周转轮系装置,5.外置太阳轮,6.第一齿圈,7.第一行星架,8.制动机构,9.显示机构,10.输入显示,11.输出显示,12.第十二齿轮,13.第三惰轮,14.第二齿圈,15.定轴轮系,16.第三齿圈,17.第二太阳轮,18.第二行星轮,19.复合主轴,20.第二行星架,21.周转轮系,22.复合轮系装置,
23.定轴主轴,24.第三齿轮,25.第四滑块,26.丝杠,27.第一固定圈,28.短轴,29.第二齿轮,30.第二固定圈,31.第一齿轮,32.第七齿轮,33.第二十五齿轮,34.第二十四齿轮,35.第二十一齿轮,36.输出轴,42.轴II,43.第二十二齿轮,44.第二十三齿轮,45.第一惰轮,46.第六齿轮,47.第四齿轮,48.定轴支架,49.第五齿轮,50.轴I,51.第一手动摇柄,52.拨叉器,53.第二套筒,54.第二手动摇柄,55.第一套筒,56.第四锥齿,57.轴V,58.第九齿轮,59.第五锥齿,60.转动摇柄,61.第六锥齿,62.轴VI,63.轴VII,64.第七锥齿,65.第八锥齿,66.第九锥齿,67.第十锥齿,68.第一锥齿,69.第十一齿轮,70.第二惰轮,71.轴III,72.第一行星轮,73.轴VIII,74.第十二锥齿,75.第十三锥齿,76.第十一锥齿,77.第十齿轮,78.第十六锥齿,79.第十四锥齿,80.第十五锥齿,81.手轮I,82.第二滑块,83.制动导轨,84.轴XI,85.第三滑块,86.限位丝杠,87.第一太阳轮,88.制动装置,90.第八齿轮,91.齿轮I,93.第一滑块,94.第二锥齿,95.摇柄,96.周转支架,97.第三锥齿,98.轴IV,99.第十四齿轮,100.电机,101.第十五齿轮,102.第十三齿轮,103.轴IX,104.复合机架,105.齿轮IX,107.齿轮VII,109.齿轮XIII,110.齿轮XII,111.齿轮XI,112.输入轴III,113.滑移齿轮机构Ⅱ,114.齿轮II,115.第十八齿轮,116.第十七齿轮,117.轴X,118.输入齿轮I,119.第四惰轮,123.齿轮X,124.拨叉II,125.第一滑道,126.拨叉I,127.第二滑道,128.滑移齿轮机构I,129.第十六齿轮,130.销钉,131.蜗杆I,132.电机I,133.输入轴I,134.涡轮I,135.输入轴II,136.蜗杆II,137.涡轮II,138.显示齿轮II,139.指针轴I,140.显示齿轮I,141.指针I,142.蜗杆,145.齿轮IV,146.输入轴Ⅳ,151.指针II,153.第四惰轮,155.第五惰轮,157.机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附图所示,一种手动与自动相结合的轮系教具,包括定轴轮系装置1、周转轮系装置4、复合轮系装置22和显示机构9,所述定轴轮系装置1、周转轮系装置4分别与显示机构9配合,显示机构9由输入显示10和输出显示11组成。通过观察输入显示10、输出显示11上指针Ⅰ141、指针II151转过的角度与方向可计算出传动比的大小和正负。
如图2所示,定轴轮系装置1包括变速机构2和变向机构3,变速机构2中的丝杠26固定于定轴支架48上,拨叉器52通过第四滑块25与丝杠26连接,定轴主轴23位于丝杠26正上方并固定在定轴支架48上,第一齿轮31固定于定轴主轴23并位于拨叉器52左侧,第二齿轮29固定于定轴主轴23且位于拨叉器52中间,第二齿轮29上安装有短轴28,第一套筒55与位于第二齿轮29两侧的第一固定圈27、第二固定圈30相连接,第三齿轮24固定于定轴主轴23并位于拨叉器52右侧,轴I50平行于定轴主轴23安装于定轴支架48上,第四齿轮47位于轴I50左侧,第四齿轮47与第一齿轮31啮合,第五齿轮49位于轴I50右侧并且与第三齿轮24啮合,第一手动摇柄51安装在轴II42,第六齿轮46安装在轴II42上、通过第一惰轮45将动力传递给第七齿轮32,第七齿轮32安装在定轴主轴23上。
如图3所示,所述周转轮系装置4包括周转支架96,轴III71固定在周转支架96上,第一齿圈6固定在轴III71左端,第一太阳轮87固定于轴III71左端,第一行星轮72与第一太阳轮87外啮合,第一齿圈6与四个第一行星轮72内啮合,第一行星轮72安装在第一行星架7上,轴III71与第一行星架7在同一直线上且安装在周转支架96上,第八齿轮90安装在轴III71,第八齿轮90通过销钉安装在与第一齿圈6相固定的制动装置88上,外置太阳轮5固定在轴III71上且位于第八齿轮90右侧,轴III71最右端固定第一锥齿68,第一锥齿68与第二锥齿94啮合,第二锥齿94与第三锥齿97啮合,第二锥齿94安装在第一滑块93上,第二锥齿97安装在轴IV98上,第九锥齿58安装在轴IV98上,第九锥齿58与第四锥齿56、第五锥齿59啮合,第四锥齿56安装在轴V57上,且轴V57垂直于轴IV98安装在周转机架96上,轴V57上安装揺柄95,轴VI62与轴V57在同一直线上且安装第六锥齿61、第五锥齿59,第六锥齿61与安装在轴VII63上的第七锥齿64啮合,第八锥齿65安装在轴VII63上,第八锥齿65与第九锥齿66啮合,第九锥齿66与第十锥齿67啮合,第九锥齿66安装在第一滑块93上,第十锥齿67安装在轴VIII73上,第十一齿轮69固定在轴VIII73上且位于第十锥齿67左侧,第十一齿轮69与第二惰轮70啮合,第二惰轮70与第八齿轮90啮合,轴VIII73最左端安装第十一锥齿76,第十一锥齿76与第十二锥齿74啮合,第十二锥齿74与第十三锥齿75啮合,第十二锥齿74安装在第二滑块82上,第一行星架7最左端安第十四装锥齿79,第十四锥齿79右侧安装第十齿轮77,第十四锥齿79与第十五锥齿80啮合,第十五锥齿80与第十六锥齿78啮合,第十五锥齿80安装在第二滑块82上,外置太阳轮5与第八齿轮90啮合,第八齿轮90固定在轴XI84上,制动导轨83平行于轴III71固定于周转支架96上,制动导轨83上安装有第三滑块85。
如图4所示,所述复合轮系装置22包括定轴轮系15、周转轮系21,定轴轮系15中第二齿圈14安装在复合轮系装置22的第二行星架20上,第三惰轮13与第二齿圈14啮合,第十二齿轮12与第三惰轮13啮合,第十二齿轮12安装在轴IX103上,轴IX103安装在复合机架104上,第三齿圈16安装在轴IX103上,周转轮系21中第三齿圈16与第二行星轮18啮合,第二行星轮18安装在第二行星架20上,第二行星轮18与第二太阳轮17啮合,第二太阳轮17固定在复合主轴19上,复合主轴19安装在复合机架104上,第十三齿轮102固定在复合主轴19上,第十三齿轮102与第十四齿轮99啮合,第十四齿轮99与第十五齿轮101啮合,第十五齿轮101安装在电机100上,电机100安装在复合机架104上。
如图5所示,所述显示机构9包括拨叉Ⅰ126和滑移齿轮机构I128,拨叉Ⅰ126在第二滑道127上移动,齿轮X123安装在轴XI84上,滑移齿轮机构I128由两个相同的第十六齿轮129、销钉130组成,滑移齿轮机构I128安装在输入轴Ⅰ133上,输入轴Ⅰ133左端与电机Ⅰ132连接,输入轴Ⅰ133右端安装蜗杆Ⅰ131,蜗杆Ⅰ131与涡轮Ⅰ134啮合将动力传递给输入轴Ⅱ135,输入轴Ⅱ135上安装蜗杆Ⅱ136,涡轮Ⅱ137与蜗杆Ⅱ136啮合,涡轮Ⅱ137与显示齿轮Ⅰ140啮合,显示齿轮Ⅰ140与显示齿轮Ⅱ138啮合,显示齿轮Ⅱ138安装指针轴Ⅰ139,指针Ⅰ141安装在指针轴Ⅰ139上,拨叉Ⅱ124安装在第一滑道125上,第十七齿轮116与第十八齿轮115啮合且安装在轴X117上,第十三锥齿75安装在轴X117上,滑移齿轮机构Ⅱ113安装在输入轴Ⅲ112,齿轮Ⅱ114与第十八齿轮155啮合,齿轮Ⅳ145与齿轮Ⅲ155啮合,齿轮Ⅳ145安装在输入轴Ⅳ146上,蜗杆142安装在输入轴Ⅳ146上,输入轴Ⅳ146装配在机架157上。
定轴轮系装置1中的电机Ⅰ132转动,电机Ⅰ132的安装轴将输入传递给输入显示。分别移动拨叉Ⅰ126、拨叉Ⅱ124,使滑移齿轮机构Ⅰ128与定轴轮系输入齿轮Ⅰ118啮合,通过输入齿轮Ⅰ118、第四惰轮153、第五惰轮155将动力传递给齿轮XI111,齿轮XI111固定在定轴轮系装置1的轴II42上,将动力传递给定轴轮系装置1;滑移齿轮机构Ⅱ113与齿轮XII110啮合,定轴轮系输出齿轮XII110与齿轮XIII109是固定在同一个轴上的双联齿轮,XIII109与齿轮VIII107啮合,VIII107与齿轮IX105啮合,通过齿轮间的啮合由定轴轮系装置1将动力传递给输出显示11。通过第六齿轮46、第一惰轮45、第七齿轮32将动力传递给定轴主轴23,通过转动第二手动揺柄54、丝杠26带动拨叉器52向左移动至第一套筒55与第一齿轮31上的第二套筒53配合,定轴主轴23带动第一齿轮31转动,第一齿轮31与第四齿轮47啮合实现低速传动;转动第二手动揺柄54带动拨叉器52向右移动至右侧的第一套筒55与第三齿轮24上套筒配合,此时定轴主轴23带动第三齿轮24转动,第三齿轮24与第五齿轮49啮合实现高速传动。通过轴I50将转动传递给变向机构3,使第二十一齿轮35与第二十二齿轮43啮合实现反向输出,或者第二十三齿轮44与第二十四齿轮34啮合、第二十四齿轮34与第二十五齿轮33啮合实现同向输出,从而实现变向。通过输出轴36传递给传动比显示机构9显示输出。关闭电机Ⅰ132通过转动第一手动揺柄51可达到电机Ⅰ132转动的功能。
周转轮系装置原理如下:电机Ⅰ132转动将输入传递给输入显示10。分别移动拨叉Ⅰ126、拨叉Ⅱ124,使滑移齿轮机构Ⅰ128与周转轮系的齿轮X123啮合将动力传递给轴XI84;滑移齿轮机构Ⅱ113与第十八齿轮115啮合,通过齿轮间的啮合将周转轮系装置4转动传递给输出显示11。通过轴XI84上安装的齿轮I91与轴III71上安装的外置太阳轮5啮合,将动力传递给第一太阳轮87,第一太阳轮87与第一行星轮72啮合,第一行星轮72与第一齿圈6啮合。第三滑块85安装在制动导轨83上,移动第三滑块85,转动限位丝杠86制动第一齿圈6,通过第一行星架7将动力传递给第十四锥齿,转动手轮I81移动第二滑块82带动第十五锥齿80、第十二锥齿74,使第十五锥齿80与第十六锥齿78、第十四锥齿79啮合,将动力传递给第四惰轮119,第四惰轮119与第十七齿轮116啮合,第十七齿轮116与第十八齿轮115啮合从而将动力传递给显示机构9显示输出。第一滑块93移动式带动第二锥齿94、第九锥齿66移动,使第九锥齿66与第八锥齿65、第十锥齿67啮合,第二锥齿94与第一锥齿68、第三锥齿97脱离啮合。关闭电机Ⅰ132,转动揺柄60带动轴XI84转动与电机Ⅰ132转动有相同的功能。移动第三滑块85、转动限位丝杠86可以制动第一行星架7,转动手轮I81移动第二滑块82带动第十五锥齿80、第十二锥齿74,使第十二锥齿74与第十三锥齿75、第十一锥齿76啮合,使第十五锥齿80与第十六锥齿78、第十四锥齿79脱离啮合。转动揺柄95通过第四锥齿56、第九齿轮58、第五锥齿59、第六锥齿61、第七锥齿64、第八锥齿65、第九锥齿66、第十锥齿67啮合将动力传递给第一齿圈6完成手动转动计算传动比。
复合轮装置22的电机100转动时,第十五齿轮101带动第十四齿轮99转动,通过第十四齿轮99与第十三齿轮102啮合将动力传递给第二太阳轮17,带动周转轮系21转动,齿圈将动力传递给定轴轮系15,通过定轴轮系15、周转轮系21转动组合使复合轮系22有确定的运动轨迹,达到提升降落重物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这种轮系教具有三大特点:1.将轮系的三大类别,即定轴轮系、周转轮系和复合轮系融合在一个产品中,实现了轮系的动员;2.轮系之间的切换,在周转轮系中,将各构件轴向引出通过滑动制动机构分别制动,实现定轴轮系、行星轮系之间的切换;3.传动比显示机构,通过对拨叉的移动,改变齿轮的啮合,可以实现定轴轮系和周转轮系之间的配合切换。齿轮配合、蜗轮蜗杆配合实现较大程度的减速,通过观察表盘上指针转动角度、方向,来计算传动比的大小和正负。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4)

1.一种手动与自动相结合的轮系教具,包括定轴轮系装置(1)、周转轮系装置(4)、复合轮系装置(22)和显示机构(9),其特征在于:所述定轴轮系装置(1)、周转轮系装置(4)分别与显示机构(9)配合,
定轴轮系装置(1)包括变速机构(2)和变向机构(3),变速机构(2)中的丝杠(26)固定于定轴支架(48)上,拨叉器(52)通过第四滑块(25)与丝杠(26)连接,定轴主轴(23)位于丝杠(26)正上方并固定在定轴支架(48)上,第一齿轮(31)固定于定轴主轴(23)并位于拨叉器(52)左侧,第二齿轮(29)固定于定轴主轴(23)且位于拨叉器(52)中间,第二齿轮(29)上安装有短轴(28),第一套筒(55)与位于第二齿轮(29)两侧的第一固定圈(27)、第二固定圈(30)相连接,第三齿轮(24)固定于定轴主轴(23)并位于拨叉器(52)右侧,轴I(50)平行于定轴主轴(23)安装于定轴支架(48)上,第四齿轮(47)位于轴I(50)左侧,第四齿轮(47)与第一齿轮(31)啮合,第五齿轮(49)位于轴I(50)右侧并且与第三齿轮(24)啮合,第一手动摇柄(51)安装在轴II(42),第六齿轮(46)安装在轴II(42)上、通过第一惰轮(45)将动力传递给第七齿轮(32),第七齿轮(32)安装在定轴主轴(23)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动与自动相结合的轮系教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周转轮系装置(4)包括周转支架(96),轴III(71)固定在周转支架(96)上,第一齿圈(6)固定在轴III(71)左端,第一太阳轮(87)固定于轴III(71)左端,第一行星轮(72)与第一太阳轮(87)外啮合,第一齿圈(6)与四个第一行星轮(72)内啮合,第一行星轮(72)安装在第一行星架(7)上,轴III(71)与第一行星架(7)在同一直线上且安装在周转支架(96)上,第八齿轮(90)安装在轴III(71),第八齿轮(90)通过销钉安装在与第一齿圈(6)相固定的制动装置(88)上,外置太阳轮(5)固定在轴III(71)上且位于第八齿轮(90)右侧,轴III(71)最右端固定第一锥齿(68),第一锥齿(68)与第二锥齿(94)啮合,第二锥齿(94)与第三锥齿(97)啮合,第二锥齿(94)安装在第一滑块(93)上,第二锥齿(97)安装在轴IV(98)上,第九锥齿(58)安装在轴IV(98)上,第九锥齿(58)与第四锥齿(56)、第五锥齿(59)啮合,第四锥齿(56)安装在轴V(57)上,且轴V(57)垂直于轴IV(98)安装在周转机架(96)上,轴V(57)上安装揺柄(95),轴VI(62)与轴V(57)在同一直线上且安装第六锥齿(61)、第五锥齿(59),第六锥齿(61)与安装在轴VII(63)上的第七锥齿(64)啮合,第八锥齿(65)安装在轴VII(63)上,第八锥齿(65)与第九锥齿(66)啮合,第九锥齿(66)与第十锥齿(67)啮合,第九锥齿(66)安装在第一滑块(93)上,第十锥齿(67)安装在轴VIII(73)上,第十一齿轮(69)固定在轴VIII(73)上且位于第十锥齿(67)左侧,第十一齿轮(69)与第二惰轮(70)啮合,第二惰轮(70)与第八齿轮(90)啮合,轴VIII(73)最左端安装第十一锥齿(76),第十一锥齿(76)与第十二锥齿(74)啮合,第十二锥齿(74)与第十三锥齿(75)啮合,第十二锥齿(74)安装在第二滑块(82)上,第一行星架(7)最左端安装第十四装锥齿(79),第十四锥齿(79)右侧安装第十齿轮(77),第十四锥齿(79)与第十五锥齿(80)啮合,第十五锥齿(80)与第十六锥齿(78)啮合,第十五锥齿(80)安装在第二滑块(82)上,外置太阳轮(5)与第八齿轮(90)啮合,第八齿轮(90)固定在轴XI(84)上,制动导轨(83)平行于轴III(71)固定于周转支架(96)上,制动导轨(83)上安装有第三滑块(8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动与自动相结合的轮系教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轮系装置(22)包括定轴轮系(15)、周转轮系(21),定轴轮系(15)中第二齿圈(14)安装在复合轮系(22)的第二行星架(20)上,第三惰轮(13)与第二齿圈(14)啮合,第十二齿轮(12)与第三惰轮(13)啮合,第十二齿轮(12)安装在轴IX(103)上,轴IX(103)安装在复合机架(104)上,第三齿圈(16)安装在轴IX(103)上,周转轮系(21)中第三齿圈(16)与第二行星轮(18)啮合,第二行星轮(18)安装在第二行星架(20)上,第二行星轮(18)与第二太阳轮(17)啮合,第二太阳轮(17)固定在复合主轴(19)上,复合主轴(19)安装在复合机架(104)上,第十三齿轮(102)固定在复合主轴(19)上,第十三齿轮(102)与第十四齿轮(99)啮合,第十四齿轮(99)与第十五齿轮(101啮合,第十五齿轮(101安装在电机(100)上,电机(100)安装在复合机架(104)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动与自动相结合的轮系教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机构(9)包括拨叉Ⅰ(126)和滑移齿轮机构I(128),拨叉Ⅰ(126)在第二滑道(127)上移动,齿轮Ⅰ(123)安装在轴XI(84)上,滑移齿轮机构I(128)由两个相同的第十六齿轮(129)、销钉(130)组成,滑移齿轮机构I(128)安装在输入轴Ⅰ(133)上,输入轴Ⅰ(133)左端与电机Ⅰ(132)连接,输入轴Ⅰ(133)右端安装蜗杆Ⅰ(131),蜗杆Ⅰ(131)与涡轮Ⅰ(134)啮合将动力传递给输入轴Ⅱ(135),输入轴Ⅱ(135)上安装蜗杆Ⅱ(136),涡轮Ⅱ(137)与蜗杆Ⅱ(136)啮合,涡轮Ⅱ(137)与显示齿轮Ⅰ(140)啮合,显示齿轮Ⅰ(140)与显示齿轮Ⅱ(138)啮合,显示齿轮Ⅱ(138)安装指针轴Ⅰ(139),指针Ⅰ(141)安装在指针轴Ⅰ(139)上,拨叉Ⅱ(124)安装在第一滑道(125)上,第十七齿轮(116)与第十八齿轮(115)啮合且安装在轴X(117)上,第十三锥齿(75)安装在轴X(117)上,滑移齿轮机构Ⅱ(113)安装在输入轴Ⅲ(112),齿轮Ⅱ(114)与齿轮Ⅲ(155)啮合,齿轮Ⅳ(145)与齿轮Ⅲ(155)啮合,齿轮Ⅳ(145)安装在输入轴Ⅳ(146)上,蜗杆(142)安装在输入轴Ⅳ(146)上,输入轴Ⅳ(146)装配在机架(157)上。
CN201520756861.2U 2015-09-28 2015-09-28 一种手动与自动相结合的轮系教具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0504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56861.2U CN205050468U (zh) 2015-09-28 2015-09-28 一种手动与自动相结合的轮系教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56861.2U CN205050468U (zh) 2015-09-28 2015-09-28 一种手动与自动相结合的轮系教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050468U true CN205050468U (zh) 2016-02-24

Family

ID=553440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756861.2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050468U (zh) 2015-09-28 2015-09-28 一种手动与自动相结合的轮系教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05046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60986A (zh) * 2015-09-28 2015-12-16 中原工学院 一种手动与自动相结合的轮系教具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60986A (zh) * 2015-09-28 2015-12-16 中原工学院 一种手动与自动相结合的轮系教具
CN105160986B (zh) * 2015-09-28 2017-12-08 中原工学院 一种手动与自动相结合的轮系教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71584B (zh) 一种凸轮机构综合演示教具
CN203689806U (zh) 复合轮系传动机构演示教具
CN103943022B (zh) 一种用于模拟反转法的组合教具
CN204061754U (zh) 三挡两轴换挡变速机构
CN204576961U (zh) 一种单动力机械传动一体化演示仪
CN111653179B (zh) 一种用于模拟汽车后轮工况的汽车教具
CN104680920A (zh) 一种机械原理综合齿轮轮系教具
CN111145618A (zh) 一种集多种运动机构于一体的力学教具
CN105160986A (zh) 一种手动与自动相结合的轮系教具
CN204632239U (zh) 一种行星齿轮机构运动演示教具
CN205050468U (zh) 一种手动与自动相结合的轮系教具
CN104637387A (zh) 多传动件传动形式与传动特性比较平台
CN205881295U (zh) 一种基于间歇传动的机械创新实验平台
CN202003585U (zh) 车床变速器模型
CN104064104A (zh) 一种周转轮系反转法教学教具
CN203623226U (zh) 几何参数可变型凸轮运动位移曲线绘制仪
CN104464490B (zh) 一种用于机械类课程教学的教具
CN204267634U (zh) 多盘式无级过零变速器
CN203706581U (zh) 一种铣床孔盘式变速操纵机构教学仪器
CN205080799U (zh) 一种数学正弦函数教学装置
CN203882486U (zh) 滑轮组实验教具
CN104464493B (zh) 定轴轮系和周转轮系功能展示及对比分析平台
CN102507183A (zh) 可自由变换轮系类型的轮系实验装置
CN204066590U (zh) 一种机械式差速原理演示教具
CN105047063A (zh) 一种六齿轮复杂轮系可变换教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22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1208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