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047467U - 一种蜗壳风机组合结构及立式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蜗壳风机组合结构及立式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047467U
CN205047467U CN201520706215.5U CN201520706215U CN205047467U CN 205047467 U CN205047467 U CN 205047467U CN 201520706215 U CN201520706215 U CN 201520706215U CN 205047467 U CN205047467 U CN 2050474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iral case
blower fan
case blower
exhaust outlet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70621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姚俊华
潘龙腾
吴舸
李德清
金海元
丘晓宏
孟宪运
王朝新
张永成
曾庆和
温骊
陈圣文
杨杰
臧允舒
林裕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52070621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0474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0474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0474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蜗壳风机组合结构,主要解决在具有三蜗壳风机的送风装置中如何减少中间的蜗壳风机的出风被两端的两个蜗壳风机的蜗壳所影响问题。包括安装板和安装于所述安装板上的至少两个相邻的蜗壳风机,两个相邻的蜗壳风机中的一个蜗壳风机具有位于该相邻的两个蜗壳风机之间的中间倾斜出风口,所述中间倾斜出风口沿从后方至前方的方向朝远离所述具有中间倾斜出风口的蜗壳风机的蜗壳的方向倾斜的延伸。通过将第二蜗壳风机与第一蜗壳风机和第三蜗壳风机在所述安装板上位置错开的设置,能够使得第二蜗壳风机的出风口与第一蜗壳风机和第三蜗壳风机错开,减少干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式空调器。

Description

一种蜗壳风机组合结构及立式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送风机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蜗壳风机组合结构及立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空气调节设备当有双向送风的需求时,有时会设置两个蜗壳风机,朝相反的两个方向送风。但由于蜗壳风机的功率和体积的限制,在比较大型的空气调节设备,例如立式空调上应用时,会出现出风量不足的问题。如果加大蜗壳风机的功率,随之也会增大蜗壳风机的体积,进而需要加大立式空调整体的体积,尤其是增大立式空调的宽度和/或厚度,增加立式空调的横向占用空间,对于立式空调的安装、使用、运输等都是不利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在具有多蜗壳风机的送风装置中能够减少中间的蜗壳风机的出风被两侧的蜗壳风机的蜗壳所影响的蜗壳风机组合结构。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蜗壳风机组合结构,包括安装板和安装于所述安装板上的至少两个相邻的蜗壳风机,两个相邻的蜗壳风机中的一个蜗壳风机具有位于该相邻的两个蜗壳风机之间的中间倾斜出风口,所述中间倾斜出风口沿从后方至前方的方向朝远离所述具有中间倾斜出风口的蜗壳风机的蜗壳的方向倾斜的延伸。
优选的,在前述的蜗壳风机组合结构中,所述中间倾斜出风口的后壁内表面呈斜面或弧面,所述的斜面的延长面或者弧面的切面的延长面与和所述中间倾斜出风口相邻的另一个蜗壳风机的蜗壳不相交。
优选的,在前述的蜗壳风机组合结构中,包括三个蜗壳风机,所述三个蜗壳风机包括由下至上顺序设置的第三蜗壳风机、第二蜗壳风机和第一蜗壳风机;所述第二蜗壳风机具有朝向上方和/或下方出风的第二蜗壳风机出风口,所述第二蜗壳风机的所述出风口从后方至前方朝远离所述第二蜗壳风机的蜗壳的方向倾斜的延伸。
优选的,在前述的蜗壳风机组合结构中,所述第二蜗壳风机的所述出风口的后壁内表面呈斜面或弧面,所述的斜面的延长面或者弧面的切面的延长面与和所述出风口相对的第一蜗壳风机和/或第三蜗壳风机的蜗壳不相交。
优选的,在前述的蜗壳风机组合结构中,所述第一蜗壳风机具有朝上方出风的第一蜗壳风机出风口;所述第三蜗壳风机具有朝下方出风的第三蜗壳风机出风口;所述第二蜗壳风机具有朝上方出风的第二蜗壳风机第一出风口和朝下方出风的第二蜗壳风机第二出风口。
优选的,在前述的蜗壳风机组合结构中,第二蜗壳风机第一出风口后壁内表面呈斜面或弧面,所述的斜面的延长面或者弧面的切面的延长面与第一蜗壳风机的蜗壳不相交;第二蜗壳风机第二出风口后壁内表面呈斜面或弧面,所述的斜面的延长面或者弧面的切面的延长面与第三蜗壳风机的蜗壳不相交。
优选的,在前述的蜗壳风机组合结构中,至少在所述双向蜗壳风机第三出风口的前壁,设置平行于所述安装板的第一导流部;和/或至少在所述双向蜗壳风机第四出风口的前壁处,设置平行于所述安装板的第二导流部。
优选的,在前述的蜗壳风机组合结构中,所述第一导流部为向上方延伸的套筒,所述第二导流部为向下方延伸的套筒。
优选的,在前述的蜗壳风机组合结构中,所述第二蜗壳风机相比所述第一蜗壳风机和第三蜗壳风机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前方。
优选的,在前述的蜗壳风机组合结构中,所述安装板上设有分别对应安装第一蜗壳风机、第二蜗壳风机和第三蜗壳风机的第一风机安装部、第二风机安装部和第三风机安装部,其中所述第二风机安装部相对所述第一风机安装部和第三风机安装部向安装板的前方凸出的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立式空调器,具体采用以下方案:
一种立式空调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设有位于顶部的顶部出风口和位于底部的底部出风口;还包括设于外壳内的主体风道,所述主体风道分别与所述顶部出风口和所述底部出风口相连通,还包括前述的蜗壳风机组合结构,所述蜗壳风机组合结构设于所述外壳内,并通过所述主体风道向所述顶部出风口和/或所述底部出风口送风。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对于顺序排列的多个蜗壳风机的组合结构,在两个相邻的蜗壳风机中的一个蜗壳风机具有位于相邻的两个蜗壳风机之间的倾斜出风口,所述倾斜出风口从后方至前方朝远离所述一个蜗壳风机的蜗壳的方向倾斜的延伸,使得该一个蜗壳风机能够倾斜的出风,出风方向能够避开相邻的蜗壳风机的干扰,同时蜗壳风机整体还可以布置在一个平面上,体积上的变动不大。
2、对于三蜗壳风机的组合结构,将第二蜗壳风机的两个出风口倾斜的设置,这样减少第二蜗壳风机凸出第一蜗壳风机和第三蜗壳风机的尺寸,可减少在厚度和/或宽度方向上对立式空调整体尺寸的影响。
3、中间的第二蜗壳风机能双向出风,在不需要对原有的蜗壳风机做任何改变的情况下就能增加整体的出风量。
4、进一步的,还可以使第二蜗壳风机相比第一蜗壳风机和第三蜗壳风机位于前后方向上的前方,这样可以减小第二蜗壳风机的倾斜出风口的倾斜的程度,使得第二蜗壳风机的出风更顺畅。
5、对空气调节设备如立式空调的整体尺寸影响较小,蜗壳风机采用倾斜出风口和蜗壳错开设置相结合的方式导致厚度上的增加的量不大,只需要调整立式空调的高度即可满足空间上的变化需求,由于立式空调整体尺寸一般都比较高,高度上的调整对于整体尺寸的设计影响不大。
6、在第二风机的倾斜的出风口处设置导流部用于调节出风口的风向,使出风口的出风在避开第一蜗壳风机和第三蜗壳风机后以基本平行于安装板的方向送出,当空气调节设备被设置为单方向送风时,可前面板的反射风减少对折返的气流的影响。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外观图。
图2是蜗壳组合结构在空气调节装置内的安装示意图。
图3A是本实用新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在上下出风口均打开状态下的空气流动示意图。
图3B是本实用新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在下出风口关闭、上出风口打开状态下的空气流动示意图。
图4是图3A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蜗壳风机组合结构的主视图。
图6是蜗壳风机组合结构的侧视图。
图7是蜗壳风机组合机构的蜗壳风机和安装板的分解示意图。
图8是带有蜗壳第二半壳的安装板的主视图和侧视图。
图8B是图8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9是带有叶轮和电机的第一半壳和带有第二半壳的安装板的组装示意图。
图10是第二蜗壳风机的侧视图。
图11是第二蜗壳风机的剖视图。
图12是第二蜗壳风机的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3是第一蜗壳风机的分解示意图。
图14是第一蜗壳风机的外观图。
图15是第一蜗壳风机安装结构的剖视图。
图16是图15中的D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17是图15中的E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18是图15中的F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实用新型。为了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并没有详细叙述。
在本申请中,方向的定义如图1、2中所示,其中前后方向被定义为沿垂直于安装板4的方向,其中前面板51位于前方,后面板55位于后方;上下方向被定义为沿平行于安装板的方向,其中顶部出风口53处于上方,下部出风口54处于下方。左右方向被定义为沿平行于安装板的方向并与上下方向垂直,其中图1中左手方向为左侧,右手方向为右侧,对于图2,垂直于纸面方向靠近观察者一侧为左侧,与左侧相反一侧为右侧。
本申请设计一种空气调节设备的蜗壳风机组合结构,包括安装板4和多个蜗壳风机。所述的空气调节设备具体指立式空调、风扇、空气净化器等具有出风功能,能够调节室内空气参数的电器设备。如图1-3中所示,空气调节设备具有外壳5,在外壳5的上方,优选为顶部设有顶部出风口53;在外壳5的下方,优选在外壳5底部的底座上设有底部出风口54;外壳包括前面板51和后面板55,前面板51和后面板55之间围成中空的腔室。所述中空的腔室内设有蜗壳风机组合结构,主要由安装板4和多个蜗壳风机组成,其具体结构会在后面详细的描述。蜗壳风机组合结构沿上下方向布置在所述中空的腔室内,蜗壳设置在安装板4的前方并与前面板51位置相对。安装板4将中空的腔室分成两个独立的部分,安装板4后侧和后面板55之间的空间形成有进风风道57,进风风道57与位于后面板55上的进风格栅相连通,作为优选的方案,进风风道57内部还设有换热机构如蒸发器等。安装板4前侧和前面板51之间的空间形成空气调节设备的主体风道56,主体风道56分别与顶部出风口53和底部出风口54相连通。安装板4上在于蜗壳安装位置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安装板进风口,安装板进风口的位置与蜗壳进风口位置相对,蜗壳的出风口与主体风道56相连通。当空气调节设备工作时,空气经过后面板55上的进风格栅后进入进风风道57,然后经过安装板进风口进入蜗壳进风口,被蜗壳风机的离心风扇加速后经过蜗壳出风口被送到主体风道56,然后在主体风道56内可向下运动由底部出风口54吹出,和/或向上运动由顶部出风口53吹出。
本申请的蜗壳风机组合结构,包括安装板和安装于安装板前侧面上的至少三个蜗壳风机,至少三个蜗壳风机中包括位于上方的具有设有朝上方出风的出风口的上蜗壳风机,以及位于下方的设有朝下方出风的出风口的下蜗壳风机,还包括设于上蜗壳风机和下蜗壳风机之间的至少一个中间蜗壳风机,至少一个中间蜗壳风机中包括至少一个双向蜗壳风机,所述双向蜗壳风机具有能够上下同时出风的双向出风口,所述双向出风口与和所述双向蜗壳风机相邻的蜗壳风机在前后方向上错开的设置。至少一个中间蜗壳风机中可以是双向蜗壳风机和单向出风的蜗壳风机的组合,也可以全部是双向蜗壳风机。将双向出风口与和所述双向蜗壳风机相邻的蜗壳风机在前后方向上错开的具体方式可以采用将蜗壳风机前后方向错开、将双向出风口设置为倾斜出风以及上述两种方式的组合,具体结构会在下面详细的说明。
下面以图3-18为例对本申请的蜗壳风机组合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如图5-7所示,蜗壳风机组合结构包括安装板4,以及三个蜗壳风机(以下简称风机)。三个蜗壳风机包括设于安装板4上侧的第一风机1,设于安装板4下侧的第三风机3,以及设于安装板4上并位于第一风机1和第三风机3之间的第二风机2。其中,第一风机1具有朝上出风的第一风机出风口18;第三风机设有朝下出风的第三风机出风口39;第二风机具有两个出风口,其中第二风机第一出风口28设置为朝上出风,第二风机第二出风口29设置为朝下出风。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实施例中安装板是上下方向设置的,三个蜗壳风机也是上下方向排列的,但是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不应被局限于上下方向设置的安装板结构中,安装板采用水平布置或倾斜布置均是可以的,本文中所说的上下、左右、前后均是相对于安装板的相对方向。
第二风机2被设置在第一风机1和第三风机3之间,并且出风口被设置为上下出风的方式。如果按照常规的将三个风机安装在同一平面上的方式,第一风机1的蜗壳和第三风机3的蜗壳会对第二风机2的出风形成阻挡,阻碍第二风机2吹出的风顺利的进入主体风道56,为此将三个风机设置成在空间上具有错开的结构,使得第二风机第一出风口28和第二风机第二出风口29与第一风机1和第三风机3的位置在空间上错开,将第一风机1和第三风机3对第二风机2的出风的影响尽可能的降到最低,例如将三个风机在前后方向和/或左右方向错开设置。
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如图6中所示,采用的是将三个风机前后错开设置的方式,具体的,将第二风机2在安装板4上的安装位置设置在第一和第三风机的安装位置的前侧,即将第二风机2的设置位置相比较第一风机1和第三风机3的设置位置更靠近主体风道56设置,这样第二风机2的上下方向的出风即可至少部分的避开第一风机1的蜗壳和第三风机3的蜗壳的干扰,更顺利的通过主体风道56被送出。优选的,将第二风机2在安装板4上的安装位置设置在第一和第三风机的安装位置的前侧是通过改变安装板4的形状来实现的,如图6-8中所示,安装板上具有第一风机安装部41、第二风机安装部42和第三风机安装部43,其中,第二风机安装部42与第一风机安装部41和第三风机安装部43之间形成台阶,使得第二风机安装部42相比较第一风机安装部41和第三风机安装部43向前方的前面板51方向凸出,这样在不改变三个风机的形状的情况下,可使得三个风机被安装于安装板4上时,第二风机2在安装板4上的安装位置位于第一和第三风机的安装位置的前侧。前后错开设置的好处是不增加蜗壳风机组件左右方向的宽度,只是前后方向的厚度有一定的增加,对于空气调节装置的整体尺寸影响比较小。作为一种较优的方式,第二风机第一出风口28和第二风机第二出风口29的后壁内表面可以呈平行于安装板的平面,平面的延长面分别与第一风机1和第三风机3的蜗壳不相交。这样可使第二风机2的出风不会吹到第一风机1和第三风机3的蜗壳上,将第一风机1和第三风机3的蜗壳对第二风机2的出风的影响降到最小
还可以采用将三风机在左右方向上错开的方式(图中未示出),即将第二风机2布置在第一风机1和第三风机3的左侧或者右侧,也可实现降低第一风机1和第三风机3对第二风机2的出风的干扰,但这种方式会大幅增加蜗壳风机组件的左右方向的宽度,不利于空气调节装置的整体布局。
作为另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还可以将第二风机2的第二风机第一出风口28和第二风机第二出风口29设至为相对于第二风机2的蜗壳倾斜的设置。以图3-6为例,在实际安装状态下,第二风机2的蜗壳以基本平行于安装板4的第二风机安装部42的平面的方式安装,如图3中所示,第二风机2的蜗壳平面基本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二风机第一出风口28和第二风机第二出风口29被设置为从安装板4到前面板51的方向(即前后方向)朝远离蜗壳的方向延伸,具体的,第二风机第一出风口28被设置为朝前上方向出风,第二风机第二出风口29被设置成为朝前下方向出风。参见图6、10、11,第二风机第一出风口28包括靠近第二风机安装部42的第二风机第一出风口后壁内表面282和靠近前面板51的第二风机第一出风口前壁内壁281,第二风机第一出风口前壁内壁281可以呈斜面或者弧面,斜面或者弧面的切面的延长面2811与安装板4平面呈第一倾角θ1;第二风机第一出风口后壁内表面282可以呈斜面或者弧面,斜面或者弧面的延长面2821与安装板4平面呈第二倾角θ2。第一倾角θ1与第二倾角θ2的大小可相同或者不同。第二风机第二出风口29具有靠近第二风机安装部42的第二风机第二出风口后壁内表面292和靠近前面板51的第二风机第二出风口前壁内壁291,第二风机第二出风口前壁内壁291可以呈斜面或者弧面,斜面或者弧面的切面方向2911与安装板4平面呈第三倾角θ3;第二风机第二出风口后壁内表面292可以呈斜面或者弧面,斜面或者弧面的切面方向2921与安装板4平面呈第四倾角θ4。第三倾角θ3与第四倾角θ4的大小可相同或者不同。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第二风机第一出风口后壁内表面282的斜面的延长面或者弧面的切面的延长面2821与第一风机1的蜗壳不相交,如图4中所示;第二风机第二出风口后壁内表面292的斜面的延长面或者弧面的切面的延长面2921与第三风机3的蜗壳不相交(图中未示出);不相交的含义具体是指,斜面的延长面或者弧面的切面的延长面2821上的与蜗壳在定位板上投影重合的部分在前后方向上位于蜗壳的前方。通过这样设置,可使得由第二风机第一出风口28和下出风口29吹出的风不会吹到第一风机1和第三风机3的蜗壳上,可减少第一风机1和第三风机3的蜗壳对第二风机2的出风的干扰。
作为另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采用上述错开方式的组合,如图3-7中所示的,安装板上具有第一风机安装部41、第二风机安装部42和第三风机安装部43,其中,第二风机安装部42与第一风机安装部41和第三风机安装部43之间形成台阶,使得第二风机安装部42相比较第一风机安装部41和第三风机安装部43向前方的前面板51方向凸出;同时,将第二风机第一出风口28和第二风机第二出风口29被设置为相对于蜗壳倾斜的设置,即从安装板4到前面板51的方向(即前后方向)朝远离蜗壳的方向延伸。优选的,第二风机第一出风口后壁内表面282的斜面的延长面或者弧面的切面的延长面2821与第一风机1的蜗壳不相交,如图4中所示;第二风机第二出风口后壁内表面292的斜面的延长面或者弧面的切面的延长面2921与第三风机1的蜗壳不相交。这样组合的错开方式既可以降低前后方向错开导致的蜗壳风机组合结构的厚度(前后方向)的增加,同时也可避免第二风机第一出风口28和第二风机第二出风口29相对于蜗壳倾斜的角度过大影响蜗壳风机出风,保证蜗壳风机组合结构的厚度(前后方向)和宽度(左右方向)都没有较大的尺寸的增加,有利于空气调节设备的整体结构优化设计,同时第一风机和第三风机对第二风机的出风的干扰也比较低,使得三个风机的出风能够顺畅的在主体风道56内运动。
作为另一种较优的方式,可以在第二风机的倾斜设置的第二风机第一出风口28和/或第二风机第二出风口29处设置导流部,如图12所示,在第二风机第一出风口28处设有上导流部280,在在第二风机第二出风口29处设置下导流部290。上导流部280至少设置在第二风机第一出风口28的前壁,即靠近前面板51的位置处;下导流部290至少设置在第二风机第二出风口29的前壁,即靠近前面板51的位置处;上导流部280、下导流部290整体大致呈平行于安装板4和/或前面板51的方式,即沿上下方向延伸,优选的,上导流部280、下导流部290具有套筒的结构,套筒设在第二风机第一出风口28和第二风机第二出风口29处,套筒沿大致上下方向延伸。这样由上出风口28和下出风口29吹出的风会以基本平行于主体风道56的走向的方式进入主体风道56内,可减少前面板51反射气流对主体风道56内气流的干扰,使主体风道56内的气流更加平顺,减少能量损失。同时如果顶部出风口53或底部出风口54之一被封闭,如图3B所示,以底部出风口54被关闭为例,此时第二风机第二出风口29和第三风机出风口39向下方吹出的风运动到主体风道56的下端后折返,经过第三风机3与第二风机2的蜗壳与前面板51之间形成的通道向顶部出风口53运动,由于下导流部290的存在,下出风口29向下吹出的风基本平行于主体风道56,下部折返的风经过第二风机2的蜗壳和前面板51之间的通道时不会受到下出风口29出风的干扰从而能顺利的向上运动。如果不设置下导流部290,下出风口29的向前下方的倾斜出风会对下部折返的风造成阻碍,使折返的风不能顺畅的向上运动。同理适用于上导流部280,当顶部出风口53被关闭时上导流部280所起的作用与下导流部290所起的作用相同。
下面对蜗壳风机组件的具体安装方式进行说明,如图7-9所示的结构。安装板上具有第一风机安装部41、第二风机安装部42和第三风机安装部43,第一风机安装部41、第二风机安装部42和第三风机安装部43上分别设有第一风机安装面,第二风机安装面和第三风机安装面(图中未示出),其中第二风机安装面相对于第一风机安装面和第三风机安装面朝向前面板51方向凸出的设置;第一风机安装面和第三风机安装面的边缘设有围板可增强安装板的整体强度,同时使得第一风机安装部41和第三风机安装部43形成凹陷部,如图8中所示;第一风机安装面,第二风机安装面和第三风机安装面上分别形成有第一安装板进风口411,第二安装板进风口421,第三安装板进风口431,如图8所示。风机的蜗壳由两个半壳组成,两个半壳拥有大致相同的厚度,优选的,两个半壳由蜗壳从与蜗壳轴线垂直的中线处剖开形成,这样设置便于半壳的制造。具体的,第一风机1包括第一风机后半壳15、第一风机前半壳13、第一电机11、第一叶轮14,第一风机后半壳15与第一风机前半壳13组成第一蜗壳,第一风机后半壳15上开设有第一蜗壳进风口,第一电机11和第一叶轮14安装在第一风机前半壳13上;第二风机2包括第二风机后半壳25、第二风机前半壳23、第二电机21、第二叶轮24,第二风机后半壳25与第二风机前半壳23组成第二蜗壳,第二风机后半壳25上开设有第二蜗壳进风口,第二电机21和第二叶轮24安装在第二风机前半壳23上;第三风机3包括第三风机后半壳35、第三风机前半壳33、第三电机31、第三叶轮34,第三风机后半壳35与第三风机前半壳33组成第三蜗壳,第三风机后半壳35上开设有第三蜗壳进风口,第三电机31和第三叶轮34安装在第三风机前半壳33上;具体如图9所示。
当第一风机1、第二风机2、第三风机3被分别安装到第一风机安装部41、第二风机安装部42和第三风机安装部43上时,先将第一风机后半壳15、第二风机后半壳25、第三风机后半壳35分别通过连接件固定到第一风机安装部41、第二风机安装部42和第三风机安装部43的第一风机安装面、第二风机安装面和第三风机安装面上,所述连接件可以是螺钉、螺栓、铆钉等,如图8B所示,采用的是螺钉91的方式。第一蜗壳进风口、第二蜗壳进风口、第三蜗壳进风口分别与第一安装板进风口411,第二安装板进风口421,第三安装板进风口431相对。由于第一风机安装部41和第三风机安装部43形成凹陷部,所述第一风机后半壳15和第三风机后半壳35嵌入所述凹陷部内,第二风机后半壳25位于第二风机安装部42上突出于安装板4。第一风机前半壳13、第二风机前半壳23、第三风机前半壳33在安装好对应的电机和叶轮后被一体的分别与第一风机后半壳15、第二风机后半壳25、第三风机后半壳35相连接,进而组成整个蜗壳风机组合结构,如图9所示。相比较传统的将电机固定到安装板的方式,本申请的电机被安装在蜗壳上,电机和叶轮可同蜗壳一起拆卸,不需要拆卸安装板,提高了整体的组装便捷性和可维护性。蜗壳风机的具体结构将在后面详细的说明。
下面以第一风机1与安装板4为例对蜗壳风机的安装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如图13-18中所示的。在以下的说明中,轴向方向被定义为与电机轴线平行的方向,径向方向被定义为与电机轴线垂直的方向,周向方向被定义为绕电机轴线旋转的方向;侧方均是相对于电机轴线方向而言,例如图13中第一半壳13(第一风机前半壳)位于一侧,第二半壳15(第一风机后半壳)位于另一侧,叶轮14位于第一半壳13和第二半壳15的中间。
如图15所示的,所述蜗壳从包含电机的轴线111的平面切断蜗壳得到的轴向截面上看,在所述轴线方向上靠近蜗壳中线的蜗壳周壁到所述轴线的距离大于在轴线上位于两侧的蜗壳周壁距离所述轴线111的距离,该距离是周壁中线到叶轮的轴线144的距离,差值为H。优选的,在所述轴线111方向上靠近蜗壳中线139的蜗壳周壁外壁到所述轴线111的距离大于在轴线111上位于两侧的蜗壳周壁外壁距离所述轴线111的距离,其差值为H1(图中未示出)。优选的,蜗壳的周壁外壁的轴向截面可以是弧形、梯形、切边的弧形、三角形或者其他多边形。优选的,所述蜗壳从包含所述电机的轴线111的平面切断蜗壳得到的轴向截面上看,在所述轴线111方向上靠近蜗壳中线139的蜗壳周壁内壁到所述轴线111的距离也大于在轴线上位于两侧的蜗壳周壁内壁距离所述轴线111的距离,其差值H2(图中未示出)。H1、H2可以与H相同或者不同,具体取决于蜗壳周壁的厚度变化;优选的,蜗壳的周壁内壁的轴向截面也可以是与周壁外壁的形状相匹配的弧形、梯形、切边的弧形、三角形或者其他多边形。通过将蜗壳的周壁外壁设计成中间突出的结构,可以适应不同的如具有曲线外壳的立式空调结构。此外,由于蜗壳周壁的厚度通常是均匀的,所以周壁外壁的凸出会使周壁内壁也呈凸出的结构,对比周壁与侧壁相垂直的蜗壳可增大蜗壳内部的容积,提高蜗壳风机的送风能力。
为了便于制造,可将蜗壳设置成分体的结构。如图13-15中所示。蜗壳包括第一半壳13和第二半壳15,第一半壳13包括第一半壳周壁131和第一半壳侧壁132,第二半壳包括第二半壳周壁151和第二半壳侧壁152,第一半壳周壁131和第二半壳周壁151以包围叶轮14的外周的方式弯曲。第一半壳周壁131包括与第一半壳侧壁132的边缘部相连接的固定端和远离第一半壳侧壁132的第一连接端1311,第二半壳周壁151包括与第二半壳侧壁152的边缘部相连接的固定端和远离第二半壳侧壁152的第二连接端1511,第一半壳周壁131的第一连接端1311与第二半壳周壁151的第二连接端1511相连接,从而使得第一半壳13和第二半壳15的内部形成容置腔,其用于容纳该叶轮14,并形成为相对于电机轴线111而言的半径沿叶轮14的旋转方向变大的筒状。
本实施例中的蜗壳风机的电机11包括电机本体117和旋转轴112。所述叶轮14安装在容置腔内,其成为在电机轴线111的轴向上细长地形成的多张叶片141相对于电机轴线111呈放射状且以规定间隔配置而成的圆筒形状。叶片141的一端安装于大致圆形的旋转圆板142的外缘部分,叶片141的另一端安装于环状的支承环143并在内部形成叶轮进风口。旋转圆板142在中央固定于电机的旋转轴112,在电机11的驱动下,叶轮14以旋转轴112为中心进行旋转。第一半壳13上设有电机安装口133,所述叶轮的旋转圆板142靠近所述电机安装口133设置,电机11的旋转轴112穿过电机安装口与叶轮14的旋转圆板142相连接,进而带动旋转圆板142转动,所述第二半壳15上设有蜗壳进风口153,蜗壳进风口153与叶轮进风口位置相对应用于向叶轮14内侧引导空气。电机本体117由第一半壳13所支撑。在电机本体117与第一半壳13之间设置有第一减振装置,第一减振装置的结构和具体安装方式将在下面进行详细的描述。
由于蜗壳通常采用塑料材料制作,整体强度不高,将电机本体117直接安装到第一半壳13上可能会导致第一半壳13的强度不足以支撑电机的动力导致第一半壳13变形或者损坏,为此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包括支撑盘12,所述支撑盘12由金属材料制作,所述支撑盘12固定在所述第一半壳13上,优选的固定在第一半壳13的第一半壳侧壁132的外壁上,电机本体117固定在支撑盘12上。优选的,电机本体117固定在支撑盘12的远离第一半壳13的侧面上。通过设置支撑盘12,可使得电机本体117能够设置在蜗壳上并由蜗壳支撑,同时不会对蜗壳产生变形或者损害。
当设置有支撑盘12时,可将第一减振装置设置在支撑盘12和电机本体117之间。在电机本体117的周壁外壁上设置凸缘133,凸缘133被固定到支撑盘12上,第一减振装置设置在凸缘133与支撑盘12之间。优选的,所述第一减振装置优选为设置在凸缘133和支撑盘12之间的第一减振垫圈114。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如图13中所示,第一减振垫圈114设置为柱状,柱状的第一减振垫圈114的外周上设置有插口,凸缘133为片状,从所述插口插入到第一减振垫圈114的内部,第一减振垫圈114上设有与凸缘133的安装孔连通的贯通孔,连接件如螺钉、螺柱穿过第一减振垫圈114的贯通孔和凸缘133的安装孔后与支撑盘12相连接进而固定电机本体117。第一减振垫圈114优选采用橡胶支座。当不设置支撑盘12时,电机11也可以将支撑盘12替换为第一半壳13的方式通过上述的第一减振装置与第一半壳13直接连接。
所述第一半壳周面131从固定端到第一连接端1311在径向方向上朝远离电机轴线111的方向延伸,第二半壳周面151从固定端到第二连接端1511在径向方向上朝远离电机轴线111的方向延伸。优选的,第一半壳周壁131的第一连接端1311与第二半壳周壁151的第二连接端1511的连接处靠近垂直于电机轴线111的蜗壳中线139或与垂直于电机轴线111的蜗壳中线139重合。
为了提升蜗壳的气密性,可在第一半壳13与第二半壳15的连接处设置密封结构。优选的,该密封结构为设置在第一半壳周壁131的第一连接端1311与第二半壳周壁151的第二连接端1511中的一个上的凸筋和设置在另一个上的凹槽,优选的,图15中所示的,在第一半壳周壁131的第一连接端1311上设有朝向第二半壳15延伸的凸筋1312,在第二半壳周壁151上与凸筋1312相对应的设有凹槽1512,第一半壳13与第二半壳15相连接时,凸筋1312嵌入所述凹槽1512内,可提高半壳的密封性,避免蜗壳的周壁漏风以降低蜗壳风机的效率。凸筋1312和凹槽1512的结构可以设置一道也可设置多道。
密封结构还可以采用密封圈的形式,通过在第一半壳13与第二半壳15中的一个上设置凸缘,另一个上设置凹槽,凸缘与凹槽抵接并将密封圈压紧在凹槽内以实现密封。密封圈可采用橡胶或其他软质的材料。密封结构设置在蜗壳的周壁的径向外侧或者径向内侧均可。
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如图15中所示,旋转圆板142从边缘向着旋转圆板142的轴心的方向朝叶轮14的内部突出的设置,旋转圆板142呈现为大致碗形或者锥形,旋转圆板142的径向内侧形成电机容纳空间,电机的旋转轴112穿过蜗壳进入蜗壳内,电机主体117的一部分可位于电机容纳空间内,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减少电机11突出于蜗壳外部的长度,减小蜗壳风机轴向方向上的安装宽度,使得蜗壳风机整体结构更加的紧凑。此时,对应的将第一半壳13的第一半壳侧壁132的上形成内凹部1321,内凹部1321的中心设有电机安装口133,内凹部1321也设置为从边缘向着电机安装口133的轴心的方向朝叶轮14的内部突出的设置。
为了进一步的减小电机与支撑盘之间的振动,如图17中所示,优选的,在电机本体117的周壁外壁上设置凸缘133,凸缘133被固定到支撑盘12上,在凸缘133与支撑盘12之间设有第一减振结构。优选的,所述第一减振结构优选为设置在凸缘133和支撑盘12之间的第一减振垫圈114。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如图17中所示,第一减振垫圈114设置为柱状,柱状的第一减振垫圈114的外周上设置有插口,凸缘133为片状,从所述插口插入到第一减振垫圈114的内部,第一减振垫圈114上设有与凸缘133的安装孔连通的贯通孔,连接件如螺钉、螺柱穿过第一减振垫圈114的贯通孔和凸缘133的安装孔后与支撑盘12相连接进而固定电机11。第一减振垫圈114优选采用橡胶支座。
为了进一步减小电机11与叶轮14之间的振动,如图18中所示,在电机的旋转轴112与叶轮13的旋转圆板142之间设置有第二减振结构。优选的,第二减振结构包括橡胶套115和金属套圈116;橡胶套115固定在电机的旋转轴112的外周随电机轴111同步转动,金属套圈外周与旋转圆板142相连接,内周与橡胶套115相连接,将电机的旋转轴112的动力传递给旋转圆板142进而带动叶轮14转动,橡胶115的存在可有效的减小电机11传递给叶轮14的振动,有效的减小噪音。
优选的,为了减小电机本体117传递到蜗壳13的振动,可在第一半壳13的电机安装口133的边缘处设置筒状支座134,筒状支座134内部具有与电机安装口133连通的通孔,如图17中所示,筒状支座134的固定端与电机安装口133边缘相连接,筒状支座134的自由端在轴线上朝远离蜗壳中心的方向延伸。电机本体117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筒状支座134内使得所述电机的旋转轴112穿过所述电机安装口133与叶轮14相连接。筒状支座134与电机本体117的周壁外壁之间设置第三减振结构,优选的,第三减振结构为设置在筒状支座134的端部或者内壁上的第二密封圈135,当电机11位于筒状支座134内部时,第二密封圈135与电机本体117的周壁外壁之间形成弹性配合,可减小电机传递到蜗壳上的振动;同时还能形成密封配合,可封闭电机安装口133,以实现电机安装口133处的密封,防止从电机安装口处跑风降低蜗壳风机的效率。第二密封圈135可安装在筒状支座134上,也可安装在电机本体117的外周。优选的,如图17中所示,第二密封圈135被设置成截面为U型的环状结构,截面为U型的环状结构的开口朝向筒状支座134的自由端并安装在筒状支座134的自由端上,第二密封圈135的内周壁所述电机本体117的周壁外壁相抵接。优选的,第二密封圈135的内周设有向电机延伸的密封唇部,可与电机本体117的周壁外壁相抵接。优选的,蜗壳13上设有安装支座136,支撑盘12与安装支座136相连接以被安装到第一半壳13上,支撑盘12的与筒状支座134相对的侧面压紧所述第二密封圈135,将第二密封圈夹持在支撑盘12和筒状支座134之间,以更好的固定第二密封圈135。
下面对本实施例的蜗壳风机的安装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4中所示,本实施例的蜗壳风机的安装结构包括前述的蜗壳风机和安装板4,蜗壳风机安装在安装板4上,安装板4上设有安装板进风口41,第二半壳15通过螺钉、螺柱、铆钉等固定件与安装板4固定连接,第二半壳15上的蜗壳进风口153与安装板4上的安装板进风口41位置相对,电机11和叶轮14均安装到第一半壳13上;安装有电机11和叶轮14的第一半壳13与第二半壳15相连接进而将蜗壳风机安装到安装板4上。
下面对前述的蜗壳风机与安装板4的具体装配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在将蜗壳风机固定到安装板4上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
将第二半壳15与安装板4连接。优选的,第二半壳侧壁152通过固定件与安装板4相连接,第二半壳周壁151位于第二半壳侧壁152的远离安装板4一侧。固定件可采用螺钉、铆钉等连接件。
步骤二:将电机11、叶轮14与第一半壳13相连接。具体包括两种方式:
方式1:
将支撑盘12固定到第一半壳13;
将电机11的旋转轴112穿过第一半壳13上的电机安装口133并将电机11固定在支撑盘12上从而将电机11固定到第一半壳13上;
将叶轮14的旋转圆板142与电机11的旋转轴112相连接以将叶轮14与电机相连接。
或者,方式2:
将电机11与支撑盘12相连接;
将支撑盘12连同电机11固定到第一半壳13上,并使电机11的旋转轴112穿过第一半壳13上的电机安装口133;
将叶轮14的旋转圆板142与电机11的旋转轴112相连接以将叶轮14与电机11相连接。
步骤三,将安装有电机11和叶轮14的第一半壳13与第二半壳15相连接,进而将蜗壳风机整体安装到安装板4上。
其中步骤一和步骤二的先后顺序可以互换也可以同时进行。
相比较现有的蜗壳风机结构,实施例一的蜗壳风机的电机11、叶轮14全部安装在第一半壳13上,安装时与第一半壳13整体安装,安装起来更加的便捷。当需要对电机11或叶轮14进行检修、维护、更换等操作时,只需将第一半壳13连同电机11、叶轮14整体与第二半壳15上拆卸下来即可。不需要拆卸第二蜗壳15,也不需要拆卸安装板4,整体的维护性更好。
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同时,应当理解,示例实施例被提供,以使本公开是全面的,并将其范围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技术人员。很多特定细节(例如特定部件、设备和方法的示例)被给出以提供对本公开的全面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明白,不需要采用特定细节,示例实施例可以以很多不同的形式被实施,并且示例实施例不应被理解为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在一些示例实施例中,众所周知的设备结构以及众所周知的技术没有详细描述。
当一元件或层被提及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上”、“被接合到”、“被连接到”或“被联接到”另一元件或层时,其可直接在另一元件或层上、被直接接合、连接或联接到另一元件或层,或者可存在中间元件或层。相比之下,当一元件被提及为“直接”在另一元件或层“上”、“直接被接合到”、“直接被连接到”或“直接被联接到”另一元件或层时,可不存在中间元件或层。用于描述元件之间关系的其它词语应该以相似方式被解释(例如,“之间”与“直接在之间”,“邻近”与“直接邻近”等)。如在此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关联的所列项目中的任一或全部组合。
虽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在此可被用于描述各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区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区段不应该被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可仅用于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区段与另一元件、区域、层或区段区分开。诸如“第一”、“第二”的术语和其它数值术语当在此使用时不意味着次序或顺序,除非上下文明确指出。因而,下面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区段可被称为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区段,而不背离示例实施例的教导。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为易于说明,诸如“内”、“外”、“之下”、“下方”、“下部”、“上方”、“上部”等等的空间相关术语在此被用于描述图中例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另一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将理解的是,空间相关术语可意欲包含设备在使用或操作中的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不同的方位。例如,如果图中的设备被翻转,则被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特征“下方”或“之下”的元件于是将被定位为在该其它元件或特征“上方”。因而,示例术语“下方”能包含上方和下方的方位二者。设备可以以其它方式被定向(旋转90度或处于其它方位),并且在此使用的空间相关描述词应该被相应地解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蜗壳风机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板(4)和安装于所述安装板(4)上的至少两个相邻的蜗壳风机,两个相邻的蜗壳风机中的一个蜗壳风机具有位于该相邻的两个蜗壳风机之间的中间倾斜出风口,所述中间倾斜出风口沿从后方至前方的方向朝远离所述具有中间倾斜出风口的蜗壳风机的蜗壳的方向倾斜的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蜗壳风机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倾斜出风口的后壁内表面呈斜面或弧面,所述的斜面的延长面或者弧面的切面的延长面与和所述中间倾斜出风口相邻的另一个蜗壳风机的蜗壳不相交。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蜗壳风机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三个蜗壳风机(1、2、3),所述三个蜗壳风机包括由下至上顺序设置的第三蜗壳风机(3)、第二蜗壳风机(2)和第一蜗壳风机(1);所述第二蜗壳风机具有朝向上方和/或下方出风的第二蜗壳风机出风口(28、29),所述第二蜗壳风机的所述出风口(28、29)从后方至前方朝远离所述第二蜗壳风机(2)的蜗壳的方向倾斜的延伸。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蜗壳风机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蜗壳风机的所述出风口的后壁内表面呈斜面或弧面,相应的斜面的延长面或者弧面的切面的延长面与和所述出风口相对的第一蜗壳风机和/或第三蜗壳风机的蜗壳不相交。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蜗壳风机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蜗壳风机(1)具有朝上方出风的第一蜗壳风机出风口(18);所述第三蜗壳风机(3)具有朝下方出风的第三蜗壳风机出风口(39);所述第二蜗壳风机的所述出风口包括朝上方出风的第二蜗壳风机第一出风口(28)和朝下方出风的第二蜗壳风机第二出风口(29)。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蜗壳风机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蜗壳风机第一出风口后壁内表面(282)呈斜面或弧面,所述的斜面的延长面或者弧面的切面的延长面(2821)与第一蜗壳风机(1)的蜗壳不相交;第二蜗壳风机第二出风口后壁内表面(292)呈斜面或弧面,所述的斜面的延长面或者弧面的切面的延长面(2921)与第三蜗壳风机(3)的蜗壳不相交。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蜗壳风机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至少在所述双向蜗壳风机第三出风口(28)的前壁,设置平行于所述安装板(4)的第一导流部(280);和/或
至少在所述双向蜗壳风机第四出风口(29)的前壁处,设置平行于所述安装板(4)的第二导流部(290)。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蜗壳风机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部(280)为向上方延伸的套筒,所述第二导流部(290)为向下方延伸的套筒。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蜗壳风机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蜗壳风机(2)相比所述第一蜗壳风机(1)和第三蜗壳风机(3)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前方。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蜗壳风机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4)上设有分别对应安装第一蜗壳风机(1)、第二蜗壳风机(2)和第三蜗壳风机(3)的第一风机安装部(41)、第二风机安装部(42)和第三风机安装部(43),其中所述第二风机安装部相对所述第一风机安装部(41)和第三风机安装部(43)向安装板(4)的前方凸出的设置。
11.一种立式空调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设有位于顶部的顶部出风口和位于底部的底部出风口;还包括设于外壳内的主体风道,所述主体风道分别与所述顶部出风口和所述底部出风口相连通,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蜗壳风机组合结构,所述蜗壳风机组合结构设于所述外壳内,并通过所述主体风道向所述顶部出风口和/或所述底部出风口送风。
CN201520706215.5U 2015-09-11 2015-09-11 一种蜗壳风机组合结构及立式空调器 Active CN2050474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06215.5U CN205047467U (zh) 2015-09-11 2015-09-11 一种蜗壳风机组合结构及立式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06215.5U CN205047467U (zh) 2015-09-11 2015-09-11 一种蜗壳风机组合结构及立式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047467U true CN205047467U (zh) 2016-02-24

Family

ID=553410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706215.5U Active CN205047467U (zh) 2015-09-11 2015-09-11 一种蜗壳风机组合结构及立式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047467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56344A (zh) * 2015-09-11 2015-12-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蜗壳风机组合结构及立式空调器
WO2017041700A1 (zh) * 2015-09-11 2017-03-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蜗壳风机组合结构及立式空调器
WO2017206632A1 (zh) * 2016-06-01 2017-12-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11159792A (zh) * 2020-01-07 2020-05-15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离心风机的蜗壳型线生成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56344A (zh) * 2015-09-11 2015-12-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蜗壳风机组合结构及立式空调器
WO2017041700A1 (zh) * 2015-09-11 2017-03-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蜗壳风机组合结构及立式空调器
WO2017041695A1 (zh) * 2015-09-11 2017-03-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蜗壳风机组合结构及立式空调器
WO2017206632A1 (zh) * 2016-06-01 2017-12-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11159792A (zh) * 2020-01-07 2020-05-15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离心风机的蜗壳型线生成方法
CN111159792B (zh) * 2020-01-07 2023-08-18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离心风机的蜗壳型线生成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56344A (zh) 一种蜗壳风机组合结构及立式空调器
CN105156345A (zh) 一种蜗壳风机组合结构及立式空调器
CN205047467U (zh) 一种蜗壳风机组合结构及立式空调器
CN205089654U (zh) 一种蜗壳风机组合结构及立式空调器
EP2264320B1 (en) Turbofan and air conditioner
US8732948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impeller for centrifugal blower
CN105179273A (zh) 一种蜗壳风机组合结构及立式空调器
CN104296343A (zh) 挡风件、风道组件及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05047468U (zh) 一种蜗壳风机组合结构及立式空调器
CN209689057U (zh) 空调室内机的风道部件及空调室内机
WO2013069397A1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冷却ユニット
CN105222224A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08950930U (zh) 一种风机结构以及空调器
CN101294725B (zh) 具有有源降噪功能的吸油烟机出风罩
CN103134134B (zh) 送风装置
WO2014097625A1 (ja) 空気調和機
CN205618395U (zh) 管道通风新型加压风机及新型管道送风装置
CN103868155A (zh) 一种空调器
CN208950932U (zh) 一种风机结构以及空调器
JP2000018198A (ja) 送風機
JP2004156872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ユニット
CN205089686U (zh) 一种蜗壳风机安装结构
CN2924354Y (zh) 抽油烟机
KR100540578B1 (ko) 원심 송풍형 다익팬
CN113566348B (zh) 一种用于新风机的全热交换器及新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