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014520U - 一种热泵双冷源内冷式盐溶液除湿机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热泵双冷源内冷式盐溶液除湿机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014520U CN205014520U CN201520723786.XU CN201520723786U CN205014520U CN 205014520 U CN205014520 U CN 205014520U CN 201520723786 U CN201520723786 U CN 201520723786U CN 205014520 U CN205014520 U CN 20501452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 heat exchanger
- salting liquid
- dehumidifying
- he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7791 dehum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38
- 239000012266 salt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7
- 230000008929 regene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0
- 238000011069 regene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0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7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7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7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755 form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938 sal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6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0
- FAPWRFPIFSIZLT-UHFFFAOYSA-M sodium chloride Chemical compound [Na+].[Cl-] FAPWRFPIFSIZLT-UHFFFAOYSA-M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239000011780 sodium chlorid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9000000498 cool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086 pu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049 fil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37361 pathwa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72 regenerating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945 filler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306 harve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965 increase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894006 Bacteri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977 unit op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51 Alloy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81 Cu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358 core compon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03 re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54 sterilis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泵双冷源内冷式盐溶液除湿机组,包括除湿单元、再生单元、铜管翅片换热器、液液板式换热器和气气板式换热器,除湿单元与再生单元之间设有盐溶液除湿再生循环回路,除湿单元中第一换热装置的进液口和出液口通过管道与外部冷却水管路连通形成第一热交换循环回路,再生单元中的第二换热装置采用填料式换热装置,铜管翅片换热器和液液板式换热器之间设有第二热交换循环回路,室外新风经过铜管翅片换热器、除湿单元到达室内的通路为新风——送风通道,室内回风经过气气板式换热器、再生单元后再通过气气板式换热器排出室外的通路为回风——排风通道。本实用新型具有体积小、成本低、能效比高、稳定性好、控制精确的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调节领域的除湿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热泵双冷源内冷式盐溶液除湿机组。
背景技术
在空气调节领域,通常需要对室外进来的空气进行降温除湿处理。传统的空调系统大多采用冷凝除湿方式,通过制冷机制备低温的冷却水,使冷却水在表冷器的盘管中循环并与空气进行热量交换,从而使空气凝结出水分实现除湿目的。这种方式的除湿和降温过程为一体控制的,由于除湿要求的冷却水温度远低于降温所需的冷却水温度,一方面,使制冷机工作在低蒸发温度状况下,从而导致性能系数较低,另一方面,冷凝除湿后的空气由于温度过低,一般还需要再热才能达到送风要求,造成能源的二次浪费。
为克服传统空调系统冷凝除湿方式存在的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开发了盐溶液除湿方式,即采用具有调湿性质的盐溶液作为工作介质,与空气直接接触并进行热质交换,当空气中水蒸汽分压力高于盐溶液的表面蒸汽压时,盐溶液就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当空气的水蒸汽分压力低于盐溶液的表面蒸汽压时,盐溶液中的部分液态水就会变为气态进入空气中,由此就可实现对空气湿度的调节目的。盐溶液除湿方式和传统系统的冷凝除湿方式相比,不需要过低温度的冷源,且盐溶液除湿过程中盐溶液是与空气直接接触进行热质交换的,能通过盐溶液的过滤、杀菌功能除去空气中的尘埃、细菌、霉菌等有害物质,可提高送风的品质。
除湿装置是盐溶液除湿空调系统的核心部件,直接影响着整个空调系统的性能。目前的除湿装置主要采用绝热式换热方式,盐溶液从上部的喷淋部件喷淋到中部设置的填料塔式的换热器上,并在下部设置盐溶液回收箱以回收盐溶液,在这一种过程中空气与喷淋到填料塔式换热器上的盐溶液直接接触并进行传热传质。但采用这种绝热式的除湿装置普遍存在能效比低、能耗高、制造和运营成本高、系统运行参数和精度不易控制的问题。众所周知,盐溶液只有在低温和高浓度的情况下才具有较好的除湿能力,一旦盐溶液的温度升高或浓度降低都会影响除湿效果和除湿效率。而在盐溶液除湿过程中,空气与盐溶液进行传热传质的同时会产生相变潜热,这会抑制或降低传质推动力,如不及时将相变潜热消除或转走,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盐溶液的除湿效果和效率,而绝热式的除湿装置由于自身结构的特点恰恰不能快速将相变潜热消除或转走。目前该领域解决该问题通常采用的办法是增加盐溶液的循环使用量,这种方式虽能一定程上缓解相变潜热的不利影响,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方面由于吸湿性较好的盐溶液其价格都相对较高,会增加成本,且增加盐溶液的循环使用量会使整体机组的运行参数不易控制,从而影响控制精度;另一方面由于盐溶液的使用量增加,也会相应地消耗更多的能源,从而使整体系统的COP(能效比)降低。
另外,传统的盐溶液除湿空调系统中通过设置一个或多个热回收单元,并通过盐溶液在其中的两个热回收器之间循环,使盐溶液与送风和回风进行热质交换,以期望提高能效比。但实验表明,通过设置热回收单元的方式来提高能效比的技术效果并不理想,而且会使机组的整体体积急剧增大,这对安装空间和安装操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会相应地增加制造成本和运营成本,进而影响经济效益。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泵双冷源内冷式盐溶液除湿机组,其具有体积小、成本低、能效比高、稳定性好、控制精确的优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绝热式盐溶液除湿系统存在的能效比低、成本高、体积大、安装空间要求高、运行参数不易控制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一种热泵双冷源内冷式盐溶液除湿机组,包括除湿单元、再生单元、铜管翅片换热器、液液板式换热器和气气板式换热器,除湿单元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喷淋装置、第一换热装置、第一盐溶液箱;再生单元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二喷淋装置、第二换热装置、第二盐溶液箱;
除湿单元中的第一喷淋装置和第一盐溶液箱通过管道分别与再生单元中的第二盐溶液箱和第二喷淋装置连通形成盐溶液除湿再生循环回路,盐溶液除湿再生循环回路中与第一喷淋装置连通的管路上设有浓盐溶液泵,与第二喷淋装置连通的管路上设有稀盐溶液泵,浓盐溶液泵用于向第一喷淋装置泵送浓盐溶液,稀盐溶液泵用于向第二喷淋装置泵送稀盐溶液;
除湿单元中的第一换热装置采用内冷式塑料换热装置,第一换热装置的进液口和出液口通过管道与外部冷却水管路连通形成第一热交换循环回路,第一热交换循环回路中与第一换热装置的进液口连通的管路上设有冷却水泵;再生单元中的第二换热装置采用填料式换热装置,第二换热装置用于在第二喷淋装置喷淋盐溶液的过程中打散盐溶液;
铜管翅片换热器和液液板式换热器之间设有第二热交换循环回路,第二热交换循环回路由铜管翅片换热器的出液口、压缩机、液液板式换热器的进液口、液液板式换热器的出液口、膨胀阀、铜管翅片换热器的进液口通过管道依次首尾连通形成,第二热交换循环回路通过液液板式换热器与盐溶液除湿再生循环回路进行热量交换,且液液板式换热器设在与第二喷淋装置连通的管路上;
室外新风经过铜管翅片换热器、除湿单元到达室内的通路为新风——送风通道;室内回风经过气气板式换热器、再生单元后再通过气气板式换热器排出室外的通路为回风——排风通道。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一种热泵双冷源内冷式盐溶液除湿机组,其中,新风——送风通道的入口端设有送风风机,回风——排风通道的入口端设有排风风机,送风风机和排风风机均采用变频风机。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一种热泵双冷源内冷式盐溶液除湿机组,其中,盐溶液除湿再生循环回路中设有浓盐溶液罐和稀盐溶液罐,浓盐溶液罐设在第二盐溶液箱和浓盐溶液泵之间的管路上,稀盐溶液罐设在第一盐溶液箱和稀盐溶液泵之间的管路上。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一种热泵双冷源内冷式盐溶液除湿机组,其中,盐溶液除湿再生循环回路中还设有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一侧的通道设在浓盐溶液罐和第一喷淋装置之间的管路上,板式换热器另一侧的通道设在稀盐溶液罐和液液板式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第一热交换循环回路中设有混水阀,混水阀设在第一换热装置和冷却水泵之间的管路上,且混水阀通过管道与和第一换热装置连接的管路连通。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一种热泵双冷源内冷式盐溶液除湿机组,其中,第一换热装置为多层排管结构,多层排管的一端均与和进液口相通的进液通道连通,多层排管的另一端均与和出液口相通的出液通道连通。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一种热泵双冷源内冷式盐溶液除湿机组,还包括电气控制单元,电气控制单元用于对机组中各部件的动力配电和运行参数进行控制。
可选的,本实用新型一种热泵双冷源内冷式盐溶液除湿机组,其中,除湿单元和再生单元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且除湿单元和再生单元配对设置,每对除湿单元和再生单元之间均设置独立的盐溶液除湿再生循环回路。
可选的,本实用新型一种热泵双冷源内冷式盐溶液除湿机组,其中,除湿单元和再生单元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除湿单元和再生单元之间设有盐溶液除湿再生循环回路共用管路,盐溶液除湿再生循环回路共用管路包括两条液流方向反向的管路,所有除湿单元和所有再生单元通过盐溶液除湿再生循环回路共用管路形成混合的盐溶液除湿再生循环回路。
可选的,本实用新型一种热泵双冷源内冷式盐溶液除湿机组,其中,铜管翅片换热器和液液板式换热器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且铜管翅片换热器和液液板式换热器配对设置,每对铜管翅片换热器和液液板式换热器之间均设有独立的第二热交换循环回路。
可选的,本实用新型一种热泵双冷源内冷式盐溶液除湿机组,其中,铜管翅片换热器和液液板式换热器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所有铜管翅片换热器和所有液液板式换热器之间设有混合的第二热交换循环回路。
本实用新型一种热泵双冷源内冷式盐溶液除湿机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采用盐溶液除湿方式,不需要使用温度很低的冷却水,可避免细菌、霉变的滋生,有利于提高送风品质;除湿单元中的第一换热装置采用内冷式塑料换热装置,不但能充分发挥内冷式换热方式的优点,提高热交换效率,增大除湿量,而且能节约制造成本;(2)本实用新型采用双冷源运行模式,首先,通过铜管翅片换热器、膨胀阀、液液板式换热器、压缩机组成的第二热交换循环回路,在铜管翅片换热器处提供冷源,对通过其中的新风进行直膨制冷除湿,使其冷却到饱和状态除湿后进入除湿单元并与其中喷淋的盐溶液直接接触进行热质交换实现盐溶液除湿目的,在盐溶液除湿过程中,由外部冷却水为内冷式的第一换热装置提供冷源,以消除盐溶液除湿过程中产生的相变潜热,使除湿单元保持稳定的除湿能力,通过以上两级除湿可保证在不同室外气象条件下满足送风要求,并增强机组的稳定性;(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由铜管翅片换热器、膨胀阀、液液板式换热器、压缩机组成的第二热交换循环回路,一方面在铜管翅片换热器处为直膨制冷除湿提供冷源,另一方面在液液板式换热器处与盐溶液除湿再生循环回路进行热量交换,对需要再生的盐溶液进行加热处理,以便于盐溶液的再生处理,在实现能量利用最大化的同时,也相应地降低了能耗,提高了能效比;(4)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气气板式换热器,并使室内回风首先通过气气板式换热器和再生单元后,再通过气气板式换热器排出室外,在此过程中,刚从室内进入气气板式换热器的回风,会和已经通过再生单元后进入气气板式换热器的回风进行气气热交换,使刚从室内进入气气板式换热器的回风的温度升高,而使其相对湿度降低,这会更有利于后续的盐溶液再生外理;(5)本实用新型去除了传统的热回收单元,使机组的整体体积得以大大减小,在降低安装空间要求、提高安装操作方便性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和运行成本,从而相应地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一种热泵双冷源内冷式盐溶液除湿机组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热泵双冷源内冷式盐溶液除湿机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热泵双冷源内冷式盐溶液除湿机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热泵双冷源内冷式盐溶液除湿机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热泵双冷源内冷式盐溶液除湿机组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新风、送风、回风和排风均指空气,是空气在本实用新型中的不同状态,可与空气作相同概念理解;所述的盐溶液俗称盐水,是指对空气具有调湿性质的溶液。
如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一种热泵双冷源内冷式盐溶液除湿机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中,设有除湿单元1、再生单元2、铜管翅片换热器3、液液板式换热器4和气气板式换热器5,除湿单元1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喷淋装置101、第一换热装置102、第一盐溶液箱103;再生单元2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二喷淋装置201、第二换热装置202、第二盐溶液箱203。
让除湿单元1中的第一喷淋装置101和第一盐溶液箱103通过管道分别与再生单元2中的第二盐溶液箱203和第二喷淋装置201连通,以形成盐溶液在其中循环运行的盐溶液除湿再生循环回路,并在盐溶液除湿再生循环回路中与第一喷淋装置101连通的管路上设置浓盐溶液泵6,在与第二喷淋装置201连通的管路上设置稀盐溶液泵7,运行中通过浓盐溶液泵6向第一喷淋装置101泵送再生后的浓盐溶液,通过稀盐溶液泵7向第二喷淋装置201泵送除湿后的稀盐溶液,以保证盐溶液除湿再生循环回路中盐溶液的循环运行。
本实用新型中,除湿单元1中的第一换热装置102采用内冷式塑料换热装置。具体设置中,让第一换热装置102的进液口和出液口通过管道与外部冷却水管路连通,以形成第一热交换循环回路,并在第一热交换循环回路中与第一换热装置102的进液口连通的管路上设置冷却水泵8,运行过程中通过冷却水泵8向第一换热装置102中持续地泵送冷却水,以便为盐溶液除湿过程中提供冷源,消除相变潜热,使除湿单元保持稳定的除湿能力。本实用新型中,再生单元2中的第二换热装置202采用填料式换热装置,运行过程中通过第二换热装置202打散通过第二喷淋装置201喷淋的盐溶液,以增大盐溶液与通过其中的室内回风的接触面积,提高再生过程中盐溶液与室内回风进行热质交换的效率和效果。需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换热装置102为多层排管结构,让多层排管的一端共同与和进液口相通的进液通道连通,让多层排管的另一端共同与和出液口相通的出液通道连通。采用此种结构的换热装置,不但能充分发挥内冷式换热方式的优点,提高热交换效率,增大除湿量,而且能节约制造成本。如果不考虑制造成本的话,第一换热装置102也可以采用铜或合金钢等金属材料制作。
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在铜管翅片换热器3和液液板式换热器4之间设置第二热交换循环回路,并使制冷工质在第二热交换循环回路中循环运行。这里所说的第二热交换循环回路由铜管翅片换热器3的出液口、压缩机9、液液板式换热器4的进液口、液液板式换热器4的出液口、膨胀阀10、铜管翅片换热器3的进液口通过管道依次首尾连通形成,并把液液板式换热器4设置在与第二喷淋装置201连通的管路上,使第二热交换循环回路通过液液板式换热器4与盐溶液除湿再生循环回路进行热量交换。运行过程中,第二热交换循环回路通过液液板式换热器4在为需要再生的稀盐溶液提供热源的同时,同时在铜管翅片换热器3处提供了冷源,对经过铜管翅片换热器3的新风进行直膨制冷除湿,可实现能量利用最大化,降低能耗,提高能效比。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室外新风经过铜管翅片换热器3、除湿单元1到达室内的通路为新风——送风通道;室内回风经过气气板式换热器5、再生单元2后再通过气气板式换热器5排出室外的通路为回风——排风通道。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新风——送风通道的入口端设置了送风风机11,在回风——排风通道的入口端设置了排风风机12,以便对送风、排风进行引风和控制。本实用新型中的送风风机11和排风风机12均采用变频风机,可根据室内外参数进行变频调节,以节约能源,增强机组运行的稳定性。另外,本实用新型中,液液板式换热器4既可采用金属制作又可采用塑料制作,两者均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相对而言,采用金属制作的液液板式换热器4可提高热交换效率;同样,气气板式换热器5也既可采用金属制作又可采用塑料制作,两者均可满足本实用新型目的,相对而言,采用塑料制作的气气板式换热器5可相对地降低制造成本。
通过以上结构设置,本实用新型就可以以双冷源模式运行。首先,通过铜管翅片换热器3、膨胀阀10、液液板式换热器4、压缩机9组成的第二热交换循环回路,在铜管翅片换热器3处提供冷源,对通过其中的新风进行直膨制冷除湿;使其冷却到饱和状态除湿后进入除湿单元1,并与其中喷淋的盐溶液直接接触进行热质交换,以实现盐溶液除湿。在盐溶液除湿过程中,由外部冷却水为内冷式的第一换热装置102提供冷源,通过冷却水循环不断地在第一换热装置102中运行,可以及时转走盐溶液除湿过程中产生的相变潜热,使盐溶液维持相对稳定的温度水平,进而保持稳定的除湿能力。通过直膨制冷除湿和盐溶液除湿这两级除湿方式,可保证在不同的室外气象条件下满足送风要求,并增强机组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中由铜管翅片换热器3、膨胀阀10、液液板式换热器4、压缩机9组成的第二热交换循环回路,一方面在铜管翅片换热器3处为直膨制冷除湿提供冷源,另一方面在液液板式换热器处4与盐溶液除湿再生循环回路进行热交换,对需要再生的稀盐溶液进行加热处理,以便盐溶液的再生处理,在实现能量利用最大化的同时,相应地降低了能耗,提高了能效比。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气气板式换热器5,并使室内回风首先通过气气板式换热器5和再生单元1后,再通过气气板式换热器5排出室外,在此过程中,刚从室内进入气气板式换热器5的回风,会和已经通过再生单元1后进入气气板式换热器5的回风进行热量交换,使刚从室内进入气气板式换热器5的回风的温度升高,而使其相对湿度降低,这会更有利于后续的盐溶液再生处理。本实用新型去除了传统的热回收单元,使整体机组的体积得以大大减小,在降低安装空间要求,提高安装操作方便性的同时,也极大地降低了制造成本和运行成本,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为进一步优化方式,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在盐溶液除湿再生循环回路中设置了浓盐溶液罐13和稀盐溶液罐14,并把浓盐溶液罐13设置在第二盐溶液箱203和浓盐溶液泵6之间的管路上,把稀盐溶液罐14设置在第一盐溶液箱103和稀盐溶液泵7之间的管路上。通过浓盐溶液罐13对再生后的浓盐溶液进行收集和储存,以及稀盐溶液罐14对除湿后的稀盐溶液进行收集和储存,可保证盐溶液除湿再生循环回路的运行稳定性。同时,本具体实施方式还在盐溶液除湿再生循环回路中设置了板式换热器15,并把板式换热器15一侧的通道设在浓盐溶液罐13和第一喷淋装置101之间的管路上,把板式换热器15另一侧的通道设在稀盐溶液罐14和液液板式换热器4之间的管路上,通过设置板式换热器15可以使通过其中的浓盐溶液和稀盐溶液进行热量交换,使两者的温度均达到相对平衡,从而增强机组的运行稳定性和控制的精确性。本具体实施方式中还在第一热交换循环回路中设置了混水阀16,让混水阀16处在第一换热装置102和冷却水泵8之间的管路上,并让混水阀16通过管道与和第一换热装置102连接的管路连通。通过设置混水阀16可以更精确地控制进入第一换热装置102中的冷水温度,以增强机组的稳定性。
需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设有电气控制单元(图中未示出),通过电气控制单元对机组中各部件的动力配电和运行参数进行控制和调节,可提高自动化管理程度,保证机组运行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中电气控制单元主要包括检测传感器、执行器、DDC或PLC单片机等装置。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热泵双冷源内冷式盐溶液除湿机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中,与第一种实施方式不同的是,第二种实施方式设置了两个除湿单元1、两个再生单元2、两个液液板式换热器4,两个除湿单元1和两个再生单元2之间设有盐溶液除湿再生循环回路共用管路,盐溶液除湿再生循环回路共用管路包括两条液流方向反向的管路,让所有除湿单元1和所有再生单元2通过盐溶液除湿再生循环回路共用管路形成混合的盐溶液除湿再生循环回路。具体设置为,让两个除湿单元1中的第一喷淋装置101相互连通,并共同通过浓盐溶液泵6、板式换热器15与浓盐溶液罐13连通,让两个除湿单元1中的第一盐溶液箱103相互连通,并共同与稀盐溶液罐14连通;同时让两个再生单元2中的第二喷淋装置201分别通过液液板式换热器4再相互连通,并共同通过稀盐溶液泵7、板式换热器15与稀盐溶液罐14连通,让两个再生单元2中的第二盐溶液箱203相互连通,并共同与浓盐溶液罐13连通,通过以上结构设置,两个除湿单元1和两个再生单元2之间就形成了混合的盐溶液除湿再生循环回路。两个液液板式换热器4和一个铜管翅片换热器3之间设置了混合的第二热交换循环回路,具体设置为,让两个液液板式换热器4分别设置在与两第二换热装置102进液品连通的管路上,并使两个液液板式换热器4的对应通道端口连通,共同与铜管翅片换热器3通过压缩机9和膨胀阀10构成混合的第二热交换循环回路。让通过两个再生单元2的回风——排风通道的相应端相互连通后,再共同与气气板式换热器5的对应端口连通。第二种实施方式与第一种实施方相比,通过增设除湿单元1和再生单元2,增强了机组的盐溶液除湿能力。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热泵双冷源内冷式盐溶液除湿机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中,与第二种实施方式不同的是,第三种实施方式只设置了一个板式换热器4,两个再生单元2共用一个板式换热器4,具体设置中,让两个再生单元2中与第二喷淋装置201连通的管道相互连通后,再通过液液板式换热器4、稀盐溶液泵7、板式换热器15与稀盐溶液罐14连通。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热泵双冷源内冷式盐溶液除湿机组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中,本具体实施方式中,除湿单元1、再生单元2、铜管翅片换热器3、液液板式换热器4和气气板式换热器5均设置两个。具体设置中,把除湿单元1和再生单元2配成两对设置,并在两对除湿单元1和再生单元2之间分别设置独立的盐溶液除湿再生循环回路;同时,把铜管翅片换热器3和液液板式换热器4也配成两对设置,并在两对铜管翅片换热器3和液液板式换热器4之间分别通过设置压缩机9、膨胀阀10构成独立的第二热交换循环回路。本具体实施方式中,还让两个再生单元2和两个气气板式换热器5配对设置,并使两个气气板式换热器5的回风入口端和排风入口端分别相互连通。这种结构设置可提高机组的应便能力,由于两个独立的盐溶液除湿再生循环回路之间互不影响,两个独立的第二热交换循环回路之间也互不影响,当一对除湿单元1和再生单元2失去功效后,另一对可照常运行;实际使用中,还可使两对除湿单元1和再生单元2交替运行。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除湿单元1、再生单元2、铜管翅片换热器3、液液板式换热器4和气气板式换热器5不限于设置两个,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设置两个以上,除湿单元1和再生单元2之间的盐溶液除湿再生循环回路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各自独立的或混合的盐溶液除湿再生循环回路,铜管翅片换热器3和液液板式换热器4之间的第二热交换循环回路也可选择性地采用独立的第二热交换循环回路或混合的第二热交换回路。
为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新风和回风的处理过程,以及盐溶液除湿再生循环回路和热交换循环回路的运行过程分别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为便于表述,如图1所示,下面以第一种实施方式为描述对象进行说明。
新风和回风处理过程:
室外新风经送风风机11送入新风——送风通道,首先,新风流经铜管翅片换热器3并与其进行热量交换,对新风进行直膨制冷除湿;使其冷却到饱和状态除湿后进入除湿单元1,并与其中喷淋的低温浓盐溶液直接接触进行热湿交换,在热湿交换过程中新风中的水分会变为液态进入盐溶液,从而实现对新风的盐溶液除湿;经过直膨制冷除湿和盐溶液除湿的新风最后进入室内,完成送风过程。室内回风经排风风机12送入回风——排风通道,首先,回风流经气气板式换热器5后,进入再生单元2并与其中喷淋的高温稀盐溶液进行热湿交换,使稀盐溶液中的部分液态水变为气态进入回风中,从而实现盐溶液的高浓度再生;然后,吸收水份后的回风再流经气气板式换热器5后排出室外,完成排风过程。在排风过程中,刚从室内进入气气板式换热器5的回风,会和已经通过再生单元1后进入气气板式换热器5的回风进行热量交换,使刚从室内进入气气板式换热器5的回风的温度升高,而使其相对湿度降低,这会更有利于后续的盐溶液再生处理。
盐溶液除湿再生循环回路和热交换循环回路的运行过程:
上述新风和回风的处理过程,由盐溶液除湿再生循环回路、第一热交换循环回路和第二热交换循环回路提供驱动支持;盐溶液除湿再生循环回路中循环运行有盐溶液,第一热交换循环回路循环运行有冷却水,第二热交换循环回路中循环运行有制冷工质。
盐溶液除湿再生循环回路的运行过程中,低温浓盐溶液在除湿单元1中由第一喷淋装置101进行喷淋,并与通过其中的新风直接接触,此时新风中的水蒸汽分压力高于盐溶液的表面蒸汽压,盐溶液会吸收新风中的水分从而实现对新风的除湿处理,浓盐溶液由于吸收了新风中的水分而浓度降低,喷淋后盐溶液落到第一盐溶液箱103,并流入稀盐溶液罐14中;随后通过稀盐溶液泵7将稀盐溶液从稀盐溶液罐14中泵送到再生单元2的第二喷淋装置201,在再生单元2中进行喷淋并与通过其中的回风直接接触进行热湿交换,此时回风中的水蒸汽分压力低于盐溶液的表面蒸汽压,盐溶液中的部分液态水会变成气态进入回风中,从而使盐溶液再生成浓盐溶液,喷淋后盐溶液会落到第二盐溶液箱203,并流入浓盐溶液罐13;最后通过浓盐溶液泵6再将浓盐溶液从浓盐溶液罐13中泵送到除湿单元中的第一喷淋装置101,进行喷淋除湿处理,如此反复循环运行。在上述过程中,稀盐溶液从稀盐溶液罐14到第二喷淋装置201的过程中,由液液板式换热器4对稀盐溶液进行加热,以使其温度升高,同时还通过板式换热器15使浓盐溶液从浓盐溶液罐13到第一喷淋装置101的过程中,和稀盐溶液从稀盐溶液罐14到第二喷淋装置201的过程中进行热量交换,以使两者的温度均达到相对平衡,保证机组的运行稳定性。
第一热交换循环回路运行过程中,冷却水泵8将外部冷却水泵送到第一换热装置102并循环运行,第一换热装置102中的冷却水作为冷源可及时传走盐溶液除湿过程中产生的相变潜热(此时新风中的水分因变成液态会放出热量),有效避免盐溶液的温度升高,使盐溶液维持较低的温度水平,保持稳定的除湿能力。
第二热交换循环回路运行过程中,制冷工质循环运行,一方式在铜管翅片换热器3处提供冷源,对流经的新风进行直膨制冷除湿,一方面在液液板式换热器4处提供热源,与盐溶液除湿再生循环回路进行热量交换进行热量交换,对从稀盐溶液罐14到第二喷淋装置201过程中的稀盐溶液进行加热,以便稀盐溶液再生成浓盐溶液。
以上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范围进行的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工程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形式的变形,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热泵双冷源内冷式盐溶液除湿机组,包括除湿单元(1)、再生单元(2)、铜管翅片换热器(3)、液液板式换热器(4)和气气板式换热器(5),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单元(1)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喷淋装置(101)、第一换热装置(102)、第一盐溶液箱(103);再生单元(2)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二喷淋装置(201)、第二换热装置(202)、第二盐溶液箱(203);
除湿单元(1)中的第一喷淋装置(101)和第一盐溶液箱(103)通过管道分别与再生单元(2)中的第二盐溶液箱(203)和第二喷淋装置(201)连通形成盐溶液除湿再生循环回路,所述盐溶液除湿再生循环回路中与第一喷淋装置(101)连通的管路上设有浓盐溶液泵(6),与第二喷淋装置(201)连通的管路上设有稀盐溶液泵(7),浓盐溶液泵(6)用于向第一喷淋装置(101)泵送浓盐溶液,稀盐溶液泵(7)用于向第二喷淋装置(201)泵送稀盐溶液;
除湿单元(1)中的第一换热装置(102)采用内冷式塑料换热装置,第一换热装置(102)的进液口和出液口通过管道与外部冷却水管路连通形成第一热交换循环回路,所述第一热交换循环回路中与第一换热装置(102)的进液口连通的管路上设有冷却水泵(8);再生单元(2)中的第二换热装置(202)采用填料式换热装置,第二换热装置(202)用于在第二喷淋装置(201)喷淋盐溶液的过程中打散盐溶液;
铜管翅片换热器(3)和液液板式换热器(4)之间设有第二热交换循环回路,第二热交换循环回路由铜管翅片换热器(3)的出液口、压缩机(9)、液液板式换热器(4)的进液口、液液板式换热器(4)的出液口、膨胀阀(10)、铜管翅片换热器(3)的进液口通过管道依次首尾连通形成,第二热交换循环回路通过液液板式换热器(4)与盐溶液除湿再生循环回路进行热量交换,且液液板式换热器(4)设在与第二喷淋装置(201)连通的管路上;
室外新风经过铜管翅片换热器(3)、除湿单元(1)到达室内的通路为新风——送风通道;室内回风经过气气板式换热器(5)、再生单元(2)后再通过气气板式换热器(5)排出室外的通路为回风——排风通道。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泵双冷源内冷式盐溶液除湿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送风通道的入口端设有送风风机(11),回风——排风通道的入口端设有排风风机(12),所述送风风机(11)和排风风机(12)均采用变频风机。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泵双冷源内冷式盐溶液除湿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盐溶液除湿再生循环回路中设有浓盐溶液罐(13)和稀盐溶液罐(14),浓盐溶液罐(13)设在第二盐溶液箱(203)和浓盐溶液泵(6)之间的管路上,稀盐溶液罐(14)设在第一盐溶液箱(103)和稀盐溶液泵(7)之间的管路上。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热泵双冷源内冷式盐溶液除湿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盐溶液除湿再生循环回路中还设有板式换热器(15),板式换热器(15)一侧的通道设在浓盐溶液罐(13)和第一喷淋装置(101)之间的管路上,板式换热器(15)另一侧的通道设在稀盐溶液罐(14)和液液板式换热器(4)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一热交换循环回路中设有混水阀(16),混水阀(16)设在第一换热装置(102)和冷却水泵(8)之间的管路上,且混水阀(16)通过管道与和第一换热装置(102)连接的管路连通。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泵双冷源内冷式盐溶液除湿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装置(102)为多层排管结构,多层排管的一端均与和进液口相通的进液通道连通,多层排管的另一端均与和出液口相通的出液通道连通。
6.按照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热泵双冷源内冷式盐溶液除湿机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气控制单元,电气控制单元用于对机组中各部件的动力配电和运行参数进行控制。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热泵双冷源内冷式盐溶液除湿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单元(1)和再生单元(2)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且除湿单元(1)和再生单元(2)配对设置,每对除湿单元(1)和再生单元(2)之间均设置独立的盐溶液除湿再生循环回路。
8.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热泵双冷源内冷式盐溶液除湿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单元(1)和再生单元(2)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除湿单元(1)和再生单元(2)之间设有盐溶液除湿再生循环回路共用管路,盐溶液除湿再生循环回路共用管路包括两条液流方向反向的管路,所有除湿单元(1)和所有再生单元(2)通过盐溶液除湿再生循环回路共用管路形成混合的盐溶液除湿再生循环回路。
9.按照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一种热泵双冷源内冷式盐溶液除湿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铜管翅片换热器(3)和液液板式换热器(4)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且铜管翅片换热器(3)和液液板式换热器(4)配对设置,每对铜管翅片换热器(3)和液液板式换热器(4)之间均设有独立的第二热交换循环回路。
10.按照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一种热泵双冷源内冷式盐溶液除湿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铜管翅片换热器(3)和液液板式换热器(4)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所有铜管翅片换热器(3)和所有液液板式换热器(4)之间设有混合的第二热交换循环回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723786.XU CN205014520U (zh) | 2015-09-17 | 2015-09-17 | 一种热泵双冷源内冷式盐溶液除湿机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723786.XU CN205014520U (zh) | 2015-09-17 | 2015-09-17 | 一种热泵双冷源内冷式盐溶液除湿机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014520U true CN205014520U (zh) | 2016-02-03 |
Family
ID=552131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723786.XU Active CN205014520U (zh) | 2015-09-17 | 2015-09-17 | 一种热泵双冷源内冷式盐溶液除湿机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014520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135557A (zh) * | 2015-09-17 | 2015-12-09 | 丛旭日 | 一种热泵双冷源内冷式盐溶液除湿机组 |
CN109798624A (zh) * | 2019-01-25 | 2019-05-24 | 重庆大学 | 间接蒸发内冷型热泵式溶液新风除湿装置 |
CN109812913A (zh) * | 2019-01-25 | 2019-05-28 | 重庆大学 | 间接蒸发内冷型溶液新风除湿装置 |
-
2015
- 2015-09-17 CN CN201520723786.XU patent/CN20501452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135557A (zh) * | 2015-09-17 | 2015-12-09 | 丛旭日 | 一种热泵双冷源内冷式盐溶液除湿机组 |
CN109798624A (zh) * | 2019-01-25 | 2019-05-24 | 重庆大学 | 间接蒸发内冷型热泵式溶液新风除湿装置 |
CN109812913A (zh) * | 2019-01-25 | 2019-05-28 | 重庆大学 | 间接蒸发内冷型溶液新风除湿装置 |
CN109798624B (zh) * | 2019-01-25 | 2020-03-31 | 重庆大学 | 间接蒸发内冷型热泵式溶液新风除湿装置 |
CN109812913B (zh) * | 2019-01-25 | 2020-03-31 | 重庆大学 | 间接蒸发内冷型溶液新风除湿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846365B (zh) | 一种利用室内排风蒸发冷却的溶液除湿新风机组 | |
CN101846367B (zh) | 一种热泵驱动的内冷型溶液除湿新风机组 | |
CN205014520U (zh) | 一种热泵双冷源内冷式盐溶液除湿机组 | |
CN104406259B (zh) | 一种地源热泵式双冷源溶液除湿机组 | |
CN206037294U (zh) | 冷却塔和热泵系统结合的两级冷却溶液调湿机组 | |
CN102353102B (zh) | 真空再生溶液空气除湿系统及温湿度独立调控空调系统 | |
CN105135557A (zh) | 一种热泵双冷源内冷式盐溶液除湿机组 | |
CN204313419U (zh) | 自带全部冷源和热源的溶液式全空气空调机组 | |
CN104235973B (zh) | 一种转轮能量回收型溶液除湿空调系统 | |
CN104534591B (zh) | 一种热泵式双冷源溶液除湿机组 | |
CN205332427U (zh) | 一种盐水双冷源新风机组 | |
CN103292392A (zh) | 一种带有辅助排热的多级转轮除湿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
CN104613574A (zh) | 基于能量梯级利用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 | |
CN104501466B (zh) | 一种地源热泵热力再生溶液除湿机组 | |
CN202066130U (zh) | 一种新风除湿系统 | |
CN204513625U (zh) | 一种冷却塔式热力再生溶液除湿机组 | |
CN204513639U (zh) | 一种内冷组合式新风机组 | |
CN204513626U (zh) | 一种恒温型溶液除湿再生循环系统 | |
CN205014673U (zh) | 一种空气盐溶液冷水机组 | |
CN205980700U (zh) | 高效热回收的热闪干系统 | |
CN104501321B (zh) | 一种内冷式溶液除湿机组 | |
CN204513638U (zh) | 一种热泵式双冷源溶液除湿机组 | |
CN101457956A (zh) | 空调车间新风处理方法及其系统 | |
CN102927629A (zh) | 带预冷的溶液调湿空调系统 | |
CN104456769B (zh) | 一种冷却塔式热力再生溶液除湿机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