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010107U - 用于车辆的容纳装置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的容纳装置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010107U
CN205010107U CN201520456270.3U CN201520456270U CN205010107U CN 205010107 U CN205010107 U CN 205010107U CN 201520456270 U CN201520456270 U CN 201520456270U CN 205010107 U CN205010107 U CN 2050101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r
storing apparatus
vehicle
actuator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45627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开定
杨沐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Original Assignee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filed Critical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riority to CN20152045627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0101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0101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01010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容纳装置,容纳装置包含成型有彼此相对的第一边和第二边的开口,其中,第一边连接至车辆的车门,且第二边设置有可与车辆座椅可分离地连接的连接件。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具有该容纳装置的车辆。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使用过程中实现接住掉落物品并且不占用车辆内部空间的容纳装置和具有该容纳装置的车辆。

Description

用于车辆的容纳装置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在车辆中安装使用的容纳装置和车辆。
背景技术
在车辆工业中,车厢内的主驾驶座、副驾驶座或靠近车门的乘客座椅在车门关闭时都会与车门之间产生空隙。当驾驶者或者乘客坐在座位上时,他们口袋里的物品例如香烟、打火机、硬币,钱包或者其它小物件等很容易从车门与座椅之间的缝隙中掉落到车座底部,在取回这些物品时往往会花费不少精力,有时更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危险,特别是驾驶员开车时不小心掉落物品,大部分司机都想马上取出,这样会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
现有技术中为了防止发生此类现象,会在车辆中靠近车门的座椅底部延伸出向上的侧边以填充车门与座椅之间的缝隙,例如第8454085B1号的美国专利,但是在车辆座椅延伸而出的侧边不仅占用车辆内部空间,而且影响车辆内部的美观。又如第2012/0205935A1号的美国专利,通过在车辆主驾驶座或副驾驶座椅与中控台之间的空隙中设置用于承接掉落物品的容器,以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但是此装置仍然存在占用车辆内部空间的缺陷,并且无法解决车门与座椅之间的空隙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使用过程中实现接住掉落物品并且不占用车辆内部空间的容纳装置和具有该容纳装置的车辆。
为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车辆的容纳装置,该容纳装置包含成型有彼此相对的第一边和第二边的开口,其中,第一边连接至车辆的车门,且第二边设置有可与车辆座椅可分离地连接的连接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容纳装置具有由可枢转地连接在一起的杆组形成的可折叠框架、以及包覆可折叠框架以形成容纳装置的柔性包覆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设置于车辆座椅的、驱动连接件的驱动件,驱动件与连接件可选择地连接或分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可折叠框架呈封闭环形,其具有与第一边相连的第一杆、与第二边相连的的第二杆以及将第一杆和第二杆连接起来的两个相对布置的连杆,其中,每个连杆分别包括可彼此枢转的两个杆段。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杆与第一边一体成型,且第二杆与第二边一体成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设置于两个杆段之间的张紧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柔性包覆件为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连接件和驱动件中至少之一为电磁铁。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其具有上述的容纳装置,且车辆座椅设置有与连接件匹配的驱动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驱动件为电磁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
在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容纳装置中,开口的第一边和第二边分别连接至车辆的车门和通过连接件连接至车辆座椅,从而使得在开口打开时其能够实现承接掉落物品的功能;并且由于连接件与车辆座椅之间是可分离地连接,在容纳装置未使用时第二边与车辆座椅分离,所以不会占用车辆内部空间,也不会影响车辆内部的美观。
另外,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容纳装置还包括设置于车辆座椅的、驱动连接件的驱动件,因此利用驱动件可以驱动连接件与其可选择地连接或分离。也就是说驱动件能够实现容纳装置的自动运行,因而使得用户使用更加方便。
另一方面在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中,由于该车辆设置有如上所述的容纳装置,且车辆座椅设置有与连接件匹配的驱动件,因而容纳装置的开口可以横跨在车辆座椅与车门之间的空隙。因此,乘客掉落的物品会直接被此开口承接而不会掉落到车座底部,方便乘客取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容纳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的容纳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位于收缩位置的侧视图;
图2b是图2a中的容纳装置位于展开位置的侧视图;
图3a是本实用新型的容纳装置安装至车辆中的位于收缩位置的俯视图;
图3b是图3a中的容纳装置位于展开位置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容纳装置包含成型有彼此相对的第一边和第二边的开口C。具体地,第一边连接至车辆的车门13,且第二边设置有连接件,连接件与车辆座椅14可分离地连接从而使得开口C选择性地打开或关闭。即,当连接件与车辆座椅14分离时,开口C关闭,如图2a和3a所示;当连接件与车辆座椅14连接时,开口C打开,如图2b和3b所示。开口C的打开与关闭的实施例将在如下进行进一步描述。
由以上可知,在开口C打开时其能够实现承接掉落物品的功能;并且由于连接件与车辆座椅14之间是可分离地连接,在容纳装置未使用时第二边与车辆座椅14分离,所以不会占用车辆内部空间,也不会影响车辆内部的美观。
进一步参照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容纳装置具有由可枢转地连接在一起的杆组形成的可折叠框架1、以及包覆可折叠框架1以形成容纳装置的柔性包覆件2。换句话说,可折叠框架1中的一条边对应于上述的第一边,与该边相对的另一边对应于上述的第二边,这将在以下进行描述。此外,通过可折叠框架1的支撑以及柔性包覆件2的包覆作用,从而使得可折叠框架1与柔性包覆件2共同形成上述的开口C。这里应当理解的是,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柔性包覆件2可以沿构造成可折叠框架1的杆段的外表面包覆可折叠框架1,形成侧面与底部封闭的袋状,留出的朝上的开口C可供承接掉落部品,可折叠框架1的构造大体地限定出一种可折叠袋子的形状。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上述柔性包覆件2可以为布,这可以使得容纳装置的制造成本更低并且更便于使用和清洗。当然其他适当的材料也可以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只要是柔性材料即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
在其它可选的实施例中,柔性包覆件2也可以直接设置在可折叠框架1内部并由可折叠框架1支撑。此外,柔性包覆件2可以为图1所示的分离式包覆件,即,包括中央主体承接部和位于两侧的折叠部;或者柔性包覆件2也可以为整体式包覆件,这可以根据具体使用情况而定,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
进一步如图1并结合图3a和图3b所示,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容纳装置还包括设置于车辆座椅14的、驱动连接件的驱动件11,该驱动件11与连接件可选择地连接或分离。利用驱动件11可以驱动连接件与驱动件11可选择地连接或分离。也就是说驱动件11能够实现容纳装置的自动运行,因而使得用户使用更加方便。优选地,连接件和驱动件11中至少之一可以为电磁铁;在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驱动件11为电磁铁,而连接件可以为金属件。驱动件11的具体使用将在如下参照具体实施例进行描述。
在此应当理解的是,驱动件11除设置成电磁铁之外还可以设置成任何适当的结构。例如,驱动件11可与连接件共同设置成微型驱动电机与伸缩杆的结构、设置成闩锁与弹簧驱动展开的结构等,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磁性驱动件,磁性驱动件仅为一个可选的示例性实施例,驱动件的结构可根据具体使用情况而定。
再次参照图1至图2b,在一个实施例中,可折叠框架1可以呈封闭环形。具体地,可折叠框架1可以具有与第一边相连的第一杆3、与第二边相连的的第二杆4以及将第一杆3和第二杆4连接起来的两个相对布置的连杆,在图1所示实施例中为第一连杆5和第二连杆6。在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每个连杆可以分别包括可彼此枢转的两个杆段,即,第一连杆5可被第一杆段7和第二杆段8;第二连杆6包括第三杆段9和第四杆段10。在优选的实施例中,设置于两个杆段之间可以设置张紧装置。具体来说,在第一杆段7和第二杆段8之间设置张紧装置同时在第三杆段9和第四杆段10之间设置张紧装置,张紧装置的作用是在容纳装置不使用时可以使得第二杆4自动回复至与第一杆3相接的位置。此外应当理解,仅在第一连杆5上或者仅在第二连杆6上设置张紧装置也是可行的。
此处应当理解的是,虽然如上所述的开口C的第一边和第二边可以与第一杆3和第二杆4相连;但是第一杆3也可以与第一边一体成型,且第二杆4可以与第二边一体成型。也就是说,第一边和第二边可以为实际存在的两条边缘,也可以直接构造为第一杆3和第二杆4,这可以根据具体使用情况而定。
此外,在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设置在开口C的第二边上的连接件可以直接构造为可折叠框架1的第二杆4,也就是说当驱动件11为电磁铁时,第二杆4可以同样为电磁铁或为金属件;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件可以为设置在第二杆4上的单独部件。
根据上述,具有以上可折叠框架结构的容纳装置在收缩时,第一杆3与第二杆4接合,如图2a所示;具有以上可折叠框架结构的容纳装置在展开时,第一杆3与第二杆4相互远离从而使得侧面大致呈现V型,如图2b所示。
在此结合图1至图3b具体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容纳装置的使用。
具体地,以驱动件11是电磁铁为例,并以设置在第二边上的连接件直接构造为设置在第二杆4上的金属件为例,参照图2a至图3b。如图2a和图3a所示,该容纳装置的电磁铁11固定在车辆座椅14上,并且第二杆4上设置金属件,电磁铁11具有足够吸附金属件以使第二杆4与电磁铁11相贴合的磁性。
如图2b和图3b所示,当第二杆4被吸附至电磁铁11上时,第二杆4与第一杆3互相远离,开口C位于展开位置。优选地,可通过对电磁铁11的通电和断电以可选择性的控制电磁铁11的磁性的产生与消失,从而使得第二杆4与第一杆3可选择的互相远离或接合。该容纳装置使用电磁铁11作为驱动开口C选择性地展开或收缩的驱动件,不仅运行有效可靠,并且安装简单,成本低廉。换句话说,这种利用磁性吸附的结构实现了此容纳装置的自动化运行,因而使得用户的使用更加方便。而且,由于在第一连杆5和/或第二连杆6上可以设置张紧装置,从而使得在电磁铁11磁性消失时第二杆4可以自动回复到与第一杆3接合的位置。
再次如图1所示,优选地,在可折叠框架1的第一杆3上设置有连接板12,连接板12可为塑料制成的板状连接板12,本实施例中的容纳装置可通过此连接板12在车门13的适当位置进行固定。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具有上述的容纳装置,且车辆座椅14设置有与连接件匹配的驱动件11,该驱动件11与连接件的匹配在一个实施例中指的是二者之间可以相互磁性地吸附或脱离,即,此时驱动件11为电磁铁。
具体地,参照3a、3b,其中,图3a示出了安装至车辆中的容纳装置位于收缩位置的俯视图,图3b示出了该容纳装置位于展开位置与车辆座椅14接合的俯视图。如图3a所示,容纳装置通过设置在第一杆3上的连接板12固定在车门13上与车辆座椅14相对应的位置,电磁铁11固定至车辆座椅14的靠近车门的侧面。如图3b所示,当第二杆4被吸附至电磁铁11上时,处于展开位置的容纳装置的开口C横跨车辆的车辆座椅14与关闭的车门13之间的空隙,因此,乘客掉落的物品会直接被该容纳装置承接而不会掉落到车座底部,方便乘客取出。当需要打开车门时,容纳装置与车辆座椅14分离,折叠回到车门,不会占用车内空间,也不会对车辆的美观性造成影响。
对于如上所述的张紧装置而言,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张紧装置可以是设置在第一连杆5上与第二连杆6上的弹簧,从而适当地辅助第二杆4的展开和缩回,也即,可以在电磁铁11磁力足够吸附的第二杆4的情况下在第一杆3与第二杆4之间设置拉簧,当需要第二杆4复位时拉簧可助于其回复至初始位置。
另外,在可选的实施例中,作为驱动件的电磁铁11也可以设置在第二杆4上,相应的在车辆座椅14上设置金属片从而同样实现上述功能。另外,在图3a与图3b所示实施例中,电磁铁11也不必一定设置在车辆座椅14上,设置在车辆的靠近车辆座椅14的底板上也可。在其他实施例中甚至可以省略电磁铁11,只需在第一杆3与第二杆4之间设置压簧并且在二者之间同时设置闩锁,当乘客需要使用容纳装置时只需按下闩锁解锁按钮第二杆4即可自动弹出并覆盖车门13与车辆座椅14之间的空隙,当需要第二杆4复位时乘客可以手动将第二杆4退回并使得第二杆4与第一杆3之间的闩锁锁定即可。
当驱动件为电磁铁11时,该电磁铁11可以通过闭合电路控制。其中,该闭合电路包括两个串联的开关,在车辆中设置分别与此开关连通的速度传感器和车门锁定传感器,用以控制开关的闭合与断开;当车速传感器检测到车辆的车速大于0并且车门锁定传感器检测到车门锁定时,与传感器连通的两个开关闭合,电路导通,电磁铁11上的线圈通电使电磁铁11具有磁性,可折叠框架1中的第二杆4被吸附至电磁铁11上从而与车辆座椅14接合,实现开口C的展开。该实施例通过使用电磁铁11作为驱动容纳装置展开的驱动装置,实现了本实用新型的容纳装置的自动化运行,为用户的使用提供了方便。
对于如上所述以微型驱动电机与伸缩杆的结构构成驱动件11与连接件的实施例来说,只需将电磁铁11替换为微型驱动电机并将连接件替换为伸缩杆,在闭合电路中两个开关闭合时,微型驱动电机被驱动,其驱动杆可以带动伸缩杆伸出从而也能够实现第一杆3与第二杆4的分离;当闭合电路断电时,伸缩杆自动回复使得第二杆4自动回复到初始位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车辆的容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装置包含成型有彼此相对的第一边和第二边的开口,其中,所述第一边连接至车辆的车门,且所述第二边设置有可与车辆座椅可分离地连接的连接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容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装置具有由可枢转地连接在一起的杆组形成的可折叠框架、以及包覆所述可折叠框架以形成所述容纳装置的柔性包覆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容纳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车辆座椅的、驱动所述连接件的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连接件可选择地连接或分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容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折叠框架呈封闭环形,其具有与所述第一边相连的第一杆、与所述第二边相连的的第二杆以及将所述第一杆和所述第二杆连接起来的两个相对布置的连杆,
其中,每个所述连杆分别包括可彼此枢转的两个杆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容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杆与所述第一边一体成型,且所述第二杆与所述第二边一体成型。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容纳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两个杆段之间的张紧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2、4-6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容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包覆件为布。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容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和所述驱动件中至少之一为电磁铁。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具有前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纳装置,且所述车辆座椅设置有与所述连接件匹配的驱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为电磁铁。
CN201520456270.3U 2015-06-26 2015-06-26 用于车辆的容纳装置和车辆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0101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56270.3U CN205010107U (zh) 2015-06-26 2015-06-26 用于车辆的容纳装置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56270.3U CN205010107U (zh) 2015-06-26 2015-06-26 用于车辆的容纳装置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010107U true CN205010107U (zh) 2016-02-03

Family

ID=552087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456270.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010107U (zh) 2015-06-26 2015-06-26 用于车辆的容纳装置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01010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04177A (zh) * 2020-12-09 2022-06-10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04177A (zh) * 2020-12-09 2022-06-10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079773A (en) Seat compartment
CN103442948A (zh) 车辆内部存储袋
EP1752573B8 (de) Polsterung für einen Fahrgastsitz
GB0524459D0 (en) Vehicle seat assembly with air bag seam opener
CN108263291B (zh) 车门
ATE531559T1 (de) Fahrzeugsitzanordnung und fahrzeuge damit
CN205469312U (zh) 车辆存储系统、车辆的后部以及用于车辆的货物区
CN103522976B (zh) 具有外部刚性偏转器套筒的交通工具座椅侧气囊组件
CN207345556U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婴儿换尿布台
WO2009078212A1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自動車
CN205010107U (zh) 用于车辆的容纳装置和车辆
CN105711453A (zh) 用于车辆车门的扶手的可充气装置
EP2062783B1 (en)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luggage restraints
US20100230456A1 (en) Holding device
JP4295237B2 (ja) 食料用および/または飲料用の容器のための保持装置およびこの種の保持装置を備えた原動機付車両
CN208827718U (zh) 车辆座椅组件
CN201511794U (zh) 汽车遮阳伞
US8272665B2 (en) Side air bag assembly for vehicle seat
US20120000950A1 (en) Luggage Container for Fastening to a Vehicle, in Particular to a Motorcycle
CN203780432U (zh) 一种多功能储物装置
JP2012245953A (ja) スマートフォンの取付構造
CN101734187A (zh) 机动车的物品保持架
CN207449781U (zh) 一种带收纳功能的座椅靠垫
KR200423023Y1 (ko) 절첩식 물품수납상자
KR101958475B1 (ko) 차량용 글로브 박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203

Termination date: 2021062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