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960967U - 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用通风升温系统 - Google Patents

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用通风升温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960967U
CN204960967U CN201520761969.0U CN201520761969U CN204960967U CN 204960967 U CN204960967 U CN 204960967U CN 201520761969 U CN201520761969 U CN 201520761969U CN 204960967 U CN204960967 U CN 2049609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l pipe
tunnel
airduct
pipe
constru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76196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姚志军
李昌宁
赵小东
贺志杰
张海鹏
王志强
张小军
张武阳
贺力力
苟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First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First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First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First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76196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9609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9609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9609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用通风升温系统,包括一个向所施工隧道的隧道洞内送风的轴流式通风机、布设于所施工隧道的隧道洞内的风管和对通过轴流式通风机送入所施工隧道内的冷风进行加热的通风加热管,通风加热管安装在风管上,通风加热管包括圆形加热管、出风口和进风口;圆形加热管包括外钢管、内钢管和安装在内钢管内的通风加热装置,外钢管和内钢管之间设置有保温隔热层;通风加热装置包括支撑架和多排由前至后布设在支撑架上的电热管。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使用操作简便、使用效果好,能解决现有隧道环境升温方法存在的易被碰撞影响隧道施工、供暖效果较差、不能满足低温环境下的供暖需求等问题。

Description

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用通风升温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用通风升温系统。
背景技术
在低温地区或平均海拔2600米以上的高海拔高寒地区(也称高原高寒地区)隧道施工过程中,低温造成的施工影响较为显著,直接影响到施工安全、质量及进度。其中,高寒地区指海拔高、常年低温且冻土常年不化的地区。目前,隧道施工过程中普遍采用的隧道环境升温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锅炉供暖空气加热技术,其原理是利用锅炉升温提供热源(蒸汽或热水),厂家购置SRL型或SRZ空气加热器(原理同暖气片供暖),为隧道内区域环境空气供暖升温;第二、暖风机供暖技术,热媒采用饱和蒸汽或电热,为隧道内区域环境空气供暖升温;第三、通风空气预加热技术,利用洞口锅炉房蒸汽锅炉产生蒸汽,调节送入暖风机,暖风机产生的热风送达轴流风机进风口,达到进洞空气加热的目的。
上述三种现有的隧道环境升温技术及相应设备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缺陷和不足,其中前两种类升温方法只能对洞内局部区域进行升温,不能满足低温环境下的供暖需求,并且在洞内狭小空间里设备易被碰撞影响施工;第三种升温方法采用锅炉房洞外提供热源,污染较大,配置人员多,因热能输送距离过大,过程散热损失大,隧道掘进深度较大后掌子面施工区域供暖效果较差。
针对上述三种现有的隧道环境升温技术及相应设备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过程中针对低温造成的施工影响,需解决以下问题:第一、高原高寒地区在低温环境下,隧道压入式通风供入洞内的空气低温,造成洞内掌子面及之后的衬砌施工区域环境温度下降,影响初期支护喷射砼、衬砌砼、仰拱及仰拱填充砼的强度上升,影响施工进度及洞内施工人员身体健康;第二、在未进行通风升温情况下,洞外环境温度降低于0℃时,冷空气经过风机及风管压入洞内,如低温空气进入造成通风管前端洞内环境温度下降,初期支护完成后,地下水渗透过喷射砼形成冰凌,围岩与喷射砼间极易造成冻胀、造成初期支护变形开裂,形成安全隐患;第三、现有隧道内环境升温方法,所采用方法步骤及设备复杂,洞内污染大,设备配套人员多,在洞内占用施工面积太大,在隧道内狭小空间里设备易被碰撞影响施工;第四、现有洞口供风升温方法,所采用洞外锅炉升温污染大,热能供应不稳定,设备配套人员多;洞口供风升温后通过风管运输距离长,通过风管运输过程中热能大量散失,采用隧道独头压入式通风时,经洞口升温的热风经过长距离运输后,热能就已经丧失殆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用通风升温系统,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使用操作简便、使用效果好,能解决现有隧道环境升温方法存在的易被碰撞影响隧道施工、供暖效果较差、不能满足低温环境下的供暖需求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用通风升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向所施工隧道的隧道洞内送风的轴流式通风机、布设于所施工隧道的隧道洞内的风管和对通过轴流式通风机送入所施工隧道内的冷风进行加热的通风加热管,所述风管位于轴流式通风机前侧;所述通风加热管安装在风管上且其与风管连接组成与轴流式通风机的送风口相接的通风管道;
所述通风加热管包括圆形加热管以及分别安装在圆形加热管前后端的出风口和进风口;所述圆形加热管包括外钢管、同轴套装在外钢管内的内钢管和安装在内钢管内的通风加热装置,所述外钢管和内钢管均为圆形钢管且二者之间设置有保温隔热层;所述内钢管为通风管道,所述出风口和进风口均与内钢管内部相通;所述通风加热装置包括支撑架和多排由前至后布设在支撑架上的电热管,所述支撑架为圆柱形且其同轴安装在内钢管内,每排所述电热管均包括多个沿圆周方向布设的电热管。
上述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用通风升温系统,其特征是:所述轴流式通风机布设于所施工隧道的隧道洞口外侧或布设于所施工隧道的隧道洞内,所述内钢管的内径与风管的内径相同或比所述风管的内径大0.05m~0.15m。
上述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用通风升温系统,其特征是:所述通风加热管安装在风管的起始端、中部或末端;安装在风管起始端的通风加热管为起始端加热管,所述起始端加热管位于轴流式通风机的送风口前侧且其位于轴流式通风机的送风口与风管的起始端之间;安装在风管中部的通风加热管为中部加热管,所述风管通过所述中部加热管分为前后两个风管节段,所述中部加热管安装于前后两个所述风管节段之间;安装在风管末端的通风加热管为末端加热管,所述末端加热管位于风管的末端前侧。
上述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用通风升温系统,其特征是:所述通风加热管与所施工隧道的掌子面之间的间距不大于300m且其位于对所施工隧道的二次衬砌进行施工的隧道衬砌模板台车后方。
上述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用通风升温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外钢管和内钢管均由矩形钢板弯曲而成;所述外钢管的壁厚不大于内钢管的壁厚,所述外钢管的壁厚为3mm~5mm,所述内钢管的壁厚为5mm~6mm。
上述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用通风升温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外钢管和内钢管的长度相同且二者的前后前端均相平齐,所述外钢管和内钢管的长度均为5m~7m;所述出风口和进风口均与外钢管呈同轴布设且二者的长度均为0.8m~1.2m。
上述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用通风升温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出风口和进风口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且二者呈对称布设,所述出风口和进风口均为由钢板弯曲形成的通风口;所述通风口由与外钢管连接的第一连接口和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口外侧的第二连接口组成,所述第一连接口为由内至外口径逐渐缩小的锥形风口,所述第二连接口为由内至外口径逐渐增大的锥形风口,所述第一连接口的内端口径与外钢管的内径相同,所述第一连接口的外端口径和所述第二连接口的内端口径均与内钢管的内径相同。
上述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用通风升温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支撑架为钢筋支架,所述钢筋支架由多根沿圆周方向布设的纵向钢筋和多道由前至后布设在多根所述纵向钢筋外侧的圆形箍筋组成,多根所述纵向钢筋通过多道所述圆形箍筋紧固连接为一体;所述电热管的排数为四排,四排所述电热管包括两排位于支撑架前侧的前侧电热管和两排位于支撑架后侧的后侧电热管,两排所述前侧电热管与两排所述后侧电热管呈对称布设;所述电热管为U形电热管。
上述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用通风升温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圆形加热管的外侧套装有加固框架,所述加固框架为由多根型钢焊接而成的圆柱形框架。
上述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用通风升温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内钢管的内侧壁上由前至后设置有多排绝缘件,每排所述绝缘件均包括多个沿圆周方向布设的所述绝缘件,所述绝缘件为瓷管或瓷条;所述外钢管和内钢管之间通过多排由前至后布设的第一瓷瓶进行支撑,每排所述第一瓷瓶均包括多个沿圆周方向布设的所述第一瓷瓶;所述内钢管与支撑架之间通过多排由前至后布设的第二瓷瓶进行支撑,每排所述第二瓷瓶均包括多个沿圆周方向布设的所述第二瓷瓶;每个所述电热管与支撑架之间均垫装有瓷垫片。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所采用的通风升温系统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加工制作及安装布设简便,投入成本较低。
2、所采用的通风升温系统主要包括一个向所施工隧道的隧道洞内送风的轴流式通风机、布设于所施工隧道的隧道洞内的风管和对通过轴流式通风机送入所施工隧道内的冷风进行加热的通风加热管,风管位于轴流式通风机前侧,通风加热管安装在风管上且其与风管连接组成与轴流式通风机的送风口相接的通风管道。实际使用时,通风加热管在风管上的安装位置调整简便,能满足不同掘进位置的通风升温需求。
3、所采用的通风升温系统使用操作简便、使用效果好且实用价值高,实际使用过程中,通过轴流式通风机供入冷风,所供入冷风通过通风加热管进行加热后得到有效的升温,达到供风升温提高洞内环境温度的效果,满足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的施工需求。
4、所采用的通风加热管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加工制作简便,投入成本较低。
5、所采用的通风加热管安装布设方便,安装在风管上且与风管组成通风管道。
6、所采用的通风加热管体积小、重量轻且吊装移动简便,安装位置调整方便。
7、所采用的通风加热管结构设计合理,主要包括圆形加热管以及分别安装在圆形加热管前后端的出风口和进风口,圆形加热管内部的过风面积与隧道通风风管相同且其包括内外钢管,内外钢管之间设置保温隔热层,内钢管内部设置通风加热装置,通风加热装置产生热源。
8、采用通风加热装置对洞内进行通风电热升温,热能供应稳定。并且,根据需要,能对通风加热管在风管的安装位置进行简便调整且距离掌子面最大距离不超过300米,洞口供风经通风加热管升温后通过风管运输距离在300米以内,通过风管运输热能即便散失,也在设计升温施工区域内,有效保证了隧道掌子面及其后方300米范围内施工区域的环境温度。
9、施工简便、实现方便、使用效果好且实用价值高,根据隧道压入式通风技术及电热升温物理原理设计,在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时采用本实用新型能有效地将洞外低温环境下供入洞内的冷风进行升温,确保了洞内掌子面及后侧的衬砌施工区域施工环境温度,为初期支护喷射砼、衬砌砼、仰拱及仰拱填充砼的强度上升,营造了良好的施工温度环境,避免因低温造成地下水结冰使初期支护冻胀、造成初期支护变形开裂,形成安全隐患。因而,本实用新型能满足低温环境下的供暖需求,克服了现有供暖技术仅能对洞内局部区域进行升温、不能满足低温环境下的供暖需求的缺陷,并且能有效保证施工进度及洞内施工人员身体健康。同时,采用本实用新型在洞内不会造成污染,设备配套人员少,本实用新型在洞内的安装位置与通风管位置相同,不占用施工面积,在隧道内狭小空间内本实用新型不影响洞内正常施工。另外,由于本实用新型中通风加热管的安装位置调整简便,因而能避免出现因热能输送距离过大且长距离输送过程中散热损失大、隧道掘进深度较大后掌子面施工区域供暖效果较差的问题。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使用操作简便、使用效果好,能解决现有隧道环境升温方法存在的易被碰撞影响隧道施工、供暖效果较差、不能满足低温环境下的供暖需求等问题。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通风加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圆形加热管、出风口和进风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通风加热管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圆形加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通风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加固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轴流式通风机;2—风管;3—通风加热管;
3-1—圆形加热管;3-1-1—外钢管;3-1-2—内钢管;
3-1-3—通风加热装置;3-1-31—支撑架;3-1-32—电热管;
3-1-4—保温隔热层;3-2—进风口;3-3—出风口;
3-4—加固框架;4—隧道洞。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一个向所施工隧道的隧道洞4内送风的轴流式通风机1、布设于所施工隧道的隧道洞4内的风管2和对通过轴流式通风机1送入所施工隧道内的冷风进行加热的通风加热管3,所述风管2位于轴流式通风机1前侧。所述通风加热管3安装在风管2上且其与风管2连接组成与轴流式通风机1的送风口相接的通风管道。
如图2、图3、图4、图5及图6所示,所述通风加热管3包括圆形加热管3-1以及分别安装在圆形加热管3-1前后端的出风口3-3和进风口3-2;所述圆形加热管3-1包括外钢管3-1-1、同轴套装在外钢管3-1-1内的内钢管3-1-2和安装在内钢管3-1-2内的通风加热装置3-1-3,所述外钢管3-1-1和内钢管3-1-2均为圆形钢管且二者之间设置有保温隔热层3-1-4。所述内钢管3-1-2为通风管道,所述出风口3-3和进风口3-2均与内钢管3-1-2内部相通。所述通风加热装置3-1-3包括支撑架3-1-31和多排由前至后布设在支撑架3-1-31上的电热管3-1-32,所述支撑架3-1-31为圆柱形且其同轴安装在内钢管3-1-2内,每排所述电热管3-1-32均包括多个沿圆周方向布设的电热管3-1-32。
本实施例中,所述轴流式通风机1布设于所施工隧道的隧道洞口外侧或布设于所施工隧道的隧道洞4内,所述内钢管3-1-2的内径与风管2的内径相同或比所述风管2的内径大0.05m~0.15m。
本实施例中,所述风管2的内径为Φ1.8m,所述内钢管3-1-2的内径为Φ1.9m。
实际使用时,可根据所述风管2的内径,对内钢管3-1-2和外钢管3-1-1的内径进行相应调整。
并且,所述外钢管3-1-1和内钢管3-1-2之间的间隙宽度为8cm~15mm。
本实施例中,所述外钢管3-1-1和内钢管3-1-2之间的间隙宽度为10cm。实际加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外钢管3-1-1和内钢管3-1-2之间的间隙宽度进行相应调整。
实际加工时,所述外钢管3-1-1和内钢管3-1-2均由矩形钢板弯曲而成。
并且,所述外钢管3-1-1的壁厚不大于内钢管3-1-2的壁厚,所述外钢管3-1-1的壁厚为3mm~5mm,所述内钢管3-1-2的壁厚为5mm~6mm。
所述外钢管3-1-1和内钢管3-1-2的长度相同且二者的前后前端均相平齐,所述外钢管3-1-1和内钢管3-1-2的长度均为5m~7m;所述出风口3-3和进风口3-2均与外钢管3-1-1呈同轴布设且二者的长度均为0.8m~1.2m。
本实施例中,所述外钢管3-1-1和内钢管3-1-2的长度均为6m,所述出风口3-3和进风口3-2的长度均为1m。
本实施例中,所述外钢管3-1-1的壁厚为3mm,所述内钢管3-1-2的壁厚为5mm。
实际使用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外钢管3-1-1、内钢管3-1-2、出风口3-3和进风口3-2的长度以及外钢管3-1-1和内钢管3-1-2的壁厚进行相应调整。
为确保所述圆形加热管3-1的热能尽可能减少损失,需要在外钢管3-1-1和内钢管3-1-2之间填充保温、绝缘、阻燃、耐火和耐高温的材料。所述保温隔热层3-1-4的作用在于有效减少圆形加热管1的热能损失。
本实施例中,所述保温隔热层3-1-4由耐高温石棉布、矽胶布、铝箔玻纤布和高铝硅酸铝棉由内至外或由外至内铺装而成组成,其中耐高温石棉布起隔热作用,矽胶布起绝缘作用,铝箔玻纤布起阻燃作用,高铝硅酸铝棉起保温作用。
本实施例中,所述电热管3-1-32为U形电热管。
并且,所述电热管3-1-32的长度为1m。每个所述电热管3-1-32均沿圆形加热管3-1的纵向轴线方向布设。
本实施例中,每排所述电热管3-1-32中的多个所述电热管3-1-32均呈均匀布设且其均布设在圆形加热管3-1的同一个横断面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3-3和进风口3-2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且二者呈对称布设,所述出风口3-3和进风口3-2均为由钢板弯曲形成的通风口。所述通风口由与外钢管3-1-1连接的第一连接口和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口外侧的第二连接口组成,所述第一连接口为由内至外口径逐渐缩小的锥形风口,所述第二连接口为由内至外口径逐渐增大的锥形风口,所述第一连接口的内端口径与外钢管3-1-1的内径相同,所述第一连接口的外端口径和所述第二连接口的内端口径均与内钢管3-1-2的内径相同。
并且,所述通风口的壁厚与外钢管3-1-1的壁厚相同。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3-1-31为钢筋支架,所述钢筋支架由多根沿圆周方向布设的纵向钢筋和多道由前至后布设在多根所述纵向钢筋外侧的圆形箍筋组成,多根所述纵向钢筋通过多道所述圆形箍筋紧固连接为一体。
如图7所示,所述圆形加热管3-1的外侧套装有加固框架3-4,所述加固框架3-4为由多根型钢焊接而成的圆柱形框架。
本实施例中,所述型钢为工字钢。
并且,所述圆柱形框架包括多个由前至后布设的圆形框架和多道连接于多个所述圆形框架之间的纵向连接杆。多个所述圆形框架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且其由前至后套装于所述圆形加热管3-1外侧。实际加工时,多个所述圆形框架呈均匀布设,且多个所述纵向连接杆呈均匀布设。
本实施例中,所述圆形框架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所述圆形框架均由工字钢弯曲而成。所述纵向连接杆的数量为两个且二者均为工字钢。
实际加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所述圆形框架和所述纵向连接杆的数量进行相应调整。并且,所述圆形框架和所述纵向连接杆也可以采用其它类型的型钢。
实际使用时,设置所述加固框架3-4后,不仅能有效防止圆形加热管3-1在吊装运输过程中受冲击挤压发生变形,有效提高圆形加热管3-1的整体刚度,并且便于吊装转运。
本实施例中,所述电热管3-1-32的排数为四排,四排所述电热管3-1-32包括两排位于支撑架3-1-31前侧的前侧电热管和两排位于支撑架3-1-31后侧的后侧电热管,两排所述前侧电热管与两排所述后侧电热管呈对称布设。
并且,每排所述电热管3-1-32均包括8个沿圆周方向布设的电热管3-1-32。因而,所述通风加热装置3-1-3中所包括电热管3-1-32的总数量为32个。
本实施例中,所述电热管3-1-32为U形不锈钢加热管,每个所述电热管3-1-32的功率为10kw,每排所述电热管3-1-32的总功率为80kw,且32个所述电热管3-1-32的总功率为320kw,采用控制柜主开关下设4个分别对4排所述电热管3-1-32分别进行控制的电控开关,施工运行时根据需要分级控制升温。
本实施例中,所述内钢管3-1-2的内侧壁上由前至后设置有多排绝缘件,每排所述绝缘件均包括多个沿圆周方向布设的所述绝缘件,所述绝缘件为瓷管或瓷条;所述外钢管3-1-1和内钢管3-1-2之间通过多排由前至后布设的第一瓷瓶进行支撑,每排所述第一瓷瓶均包括多个沿圆周方向布设的所述第一瓷瓶;所述内钢管3-1-2与支撑架3-1-31之间通过多排由前至后布设的第二瓷瓶进行支撑,每排所述第二瓷瓶均包括多个沿圆周方向布设的所述第二瓷瓶;每个所述电热管3-1-32与支撑架3-1-31之间均垫装有瓷垫片。
实际加工时,所述瓷管的直径为Φ2cm,所述瓷条的横截面为矩形且其尺寸为2cm×2cm。所述第一瓷瓶的高度与外钢管3-1-1和内钢管3-1-2之间的间隙宽度相同且其高度为10cm。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瓷瓶的高度为5cm。所述瓷垫片的厚度为5mm,所述瓷垫片为方形垫片且其长和宽均为5cm。
实际使用时,所述绝缘件的作用在于对内钢管3-1-2的内侧壁进行绝缘;所述第一瓷瓶的作用在于对外钢管3-1-1和内钢管3-1-2进行绝缘,断绝外钢管3-1-1和内钢管3-1-2之间联电通路;所述第二瓷瓶的作用在于对内钢管3-1-2和支撑架3-1-31进行绝缘,断绝内钢管3-1-2和支撑架3-1-31之间联电通路,同时能有效增加圆形加热管3-1的整体刚度;所述瓷垫片的作用在于对电热管3-1-32和支撑架3-1-31进行绝缘,断绝电热管3-1-32和支撑架3-1-31之间联电通路。
实际使用过程中,所述通风加热管3安装在风管2上,并且通风加热管3与风管2连接组成与所述轴流式通风机1的送风口相接的通风管道。由后向前对所施工隧道进行开挖施工过程中,采用轴流式通风机1进行压入式通风,且通过由风管2和通风加热管3组成的通风管道向所施工隧道内送风,并采用通风加热管3对通过轴流式通风机1送入的冷风进行加热。
实际安装时,所述通风加热管3安装在所述风管的起始端、中部或末端,可根据具体需要,对通风加热管3在风管2上的安装位置进行相应调整。其中,安装在风管2起始端的通风加热管3为起始端加热管,所述起始端加热管位于轴流式通风机1的送风口前侧且其位于轴流式通风机1的送风口与风管2的起始端之间,通风加热管3的进风口3-2与轴流式通风机1的送风口连接且其出风口3-3与所述风管2的起始端连接;安装在风管2中部的通风加热管3为中部加热管,所述风管2通过所述中部加热管分为前后两个风管节段,所述中部加热管安装于前后两个所述风管节段之间,通风加热管3的进风口3-2和出风口3-3分别与前后两个所述风管节段连接,可根据具体需要对通风加热管3的安装位置进行前后调整;安装在风管2末端的通风加热管3为末端加热管,所述末端加热管位于风管2的末端前侧,且通风加热管3的进风口3-2与风管2的末端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通风加热管3与所施工隧道的掌子面之间的间距不大于300m且其位于对所施工隧道的二次衬砌进行施工的隧道衬砌模板台车后方。所述风管2通过通风加热管3分为前后两个风管节段,通风加热管3的进风口3-2和出风口3-3分别与前后两个所述风管节段连接,可根据具体需要对通风加热管3的安装位置进行前后调整。
采用本实用新型对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进行通风升温施工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轴流式通风机安装:对所施工隧道进行开挖之前,在隧道洞口外侧安装一个轴流式通风机1;
步骤二、隧道开挖及升温通风施工:沿所施工隧道的延伸方向,由后至前进行隧道开挖施工;
隧道开挖施工过程中,采用轴流式通风机1进行压入式通风,且通过由风管2和通风加热管3组成的通风管道向所施工隧道内送风,并采用通风加热管3对通过轴流式通风机1送入的冷风进行加热;所述风管2位于已施工成型的隧道洞4内。
本实施例中,步骤一中所施工隧道的长度大于3000m,所施工隧道由初始施工段和位于所述初始施工段后侧的后续施工段组成,所述初始施工段的长度不小于1500m;
步骤二中进行隧道开挖及升温通风施工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隧道初始施工段开挖及升温通风施工:由后至前对所述初始施工段进行开挖施工;隧道开挖施工过程中,采用轴流式通风机1进行压入式通风;
步骤202、通风升温系统前移:将轴流式通风机1向前移至步骤201中已施工完成的所述初始施工段的后部,并将由风管2和通风加热管3组成的通风管道同步向前移动;
步骤203、后续施工段开挖施工:由后至前对所述后续施工段进行开挖施工,且开挖施工过程中,采用轴流式通风机1进行压入式通风的同时,通过射流风机4持续向所施工隧道的隧道洞4外侧吹风;
所述射流风机4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多个所述射流风机4沿所施工隧道的纵向延伸方向由前至后进行布设;对所述后续施工段进行开挖施工过程中,所述轴流式通风机1和射流风机4均处于工作状态。
本实施例中,步骤二中进行隧道开挖及升温通风施工之前,还需在所施工隧道的隧道洞口外侧挂保温帘;步骤二中进行隧道开挖及升温通风施工过程中,由后向前在已施工成型的隧道洞4内布设多组电加热装置。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用通风升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向所施工隧道的隧道洞(4)内送风的轴流式通风机(1)、布设于所施工隧道的隧道洞(4)内的风管(2)和对通过轴流式通风机(1)送入所施工隧道内的冷风进行加热的通风加热管(3),所述风管(2)位于轴流式通风机(1)前侧;所述通风加热管(3)安装在风管(2)上且其与风管(2)连接组成与轴流式通风机(1)的送风口相接的通风管道;
所述通风加热管(3)包括圆形加热管(3-1)以及分别安装在圆形加热管(3-1)前后端的出风口(3-3)和进风口(3-2);所述圆形加热管(3-1)包括外钢管(3-1-1)、同轴套装在外钢管(3-1-1)内的内钢管(3-1-2)和安装在内钢管(3-1-2)内的通风加热装置(3-1-3),所述外钢管(3-1-1)和内钢管(3-1-2)均为圆形钢管且二者之间设置有保温隔热层(3-1-4);所述内钢管(3-1-2)为通风管道,所述出风口(3-3)和进风口(3-2)均与内钢管(3-1-2)内部相通;所述通风加热装置(3-1-3)包括支撑架(3-1-31)和多排由前至后布设在支撑架(3-1-31)上的电热管(3-1-32),所述支撑架(3-1-31)为圆柱形且其同轴安装在内钢管(3-1-2)内,每排所述电热管(3-1-32)均包括多个沿圆周方向布设的电热管(3-1-32)。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用通风升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流式通风机(1)布设于所施工隧道的隧道洞口外侧或布设于所施工隧道的隧道洞(4)内,所述内钢管(3-1-2)的内径与风管(2)的内径相同或比所述风管(2)的内径大0.05m~0.15m。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用通风升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加热管(3)安装在风管(2)的起始端、中部或末端;安装在风管(2)起始端的通风加热管(3)为起始端加热管,所述起始端加热管位于轴流式通风机(1)的送风口前侧且其位于轴流式通风机(1)的送风口与风管(2)的起始端之间;安装在风管(2)中部的通风加热管(3)为中部加热管,所述风管(2)通过所述中部加热管分为前后两个风管节段,所述中部加热管安装于前后两个所述风管节段之间;安装在风管(2)末端的通风加热管(3)为末端加热管,所述末端加热管位于风管(2)的末端前侧。
4.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用通风升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加热管(3)与所施工隧道的掌子面之间的间距不大于300m且其位于对所施工隧道的二次衬砌进行施工的隧道衬砌模板台车后方。
5.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用通风升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钢管(3-1-1)和内钢管(3-1-2)均由矩形钢板弯曲而成;所述外钢管(3-1-1)的壁厚不大于内钢管(3-1-2)的壁厚,所述外钢管(3-1-1)的壁厚为3mm~5mm,所述内钢管(3-1-2)的壁厚为5mm~6mm。
6.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用通风升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钢管(3-1-1)和内钢管(3-1-2)的长度相同且二者的前后前端均相平齐,所述外钢管(3-1-1)和内钢管(3-1-2)的长度均为5m~7m;所述出风口(3-3)和进风口(3-2)均与外钢管(3-1-1)呈同轴布设且二者的长度均为0.8m~1.2m。
7.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用通风升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3-3)和进风口(3-2)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且二者呈对称布设,所述出风口(3-3)和进风口(3-2)均为由钢板弯曲形成的通风口;所述通风口由与外钢管(3-1-1)连接的第一连接口和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口外侧的第二连接口组成,所述第一连接口为由内至外口径逐渐缩小的锥形风口,所述第二连接口为由内至外口径逐渐增大的锥形风口,所述第一连接口的内端口径与外钢管(3-1-1)的内径相同,所述第一连接口的外端口径和所述第二连接口的内端口径均与内钢管(3-1-2)的内径相同。
8.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用通风升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3-1-31)为钢筋支架,所述钢筋支架由多根沿圆周方向布设的纵向钢筋和多道由前至后布设在多根所述纵向钢筋外侧的圆形箍筋组成,多根所述纵向钢筋通过多道所述圆形箍筋紧固连接为一体;所述电热管(3-1-32)的排数为四排,四排所述电热管(3-1-32)包括两排位于支撑架(3-1-31)前侧的前侧电热管和两排位于支撑架(3-1-31)后侧的后侧电热管,两排所述前侧电热管与两排所述后侧电热管呈对称布设;所述电热管(3-1-32)为U形电热管。
9.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用通风升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加热管(3-1)的外侧套装有加固框架(3-4),所述加固框架(3-4)为由多根型钢焊接而成的圆柱形框架。
10.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用通风升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钢管(3-1-2)的内侧壁上由前至后设置有多排绝缘件,每排所述绝缘件均包括多个沿圆周方向布设的所述绝缘件,所述绝缘件为瓷管或瓷条;所述外钢管(3-1-1)和内钢管(3-1-2)之间通过多排由前至后布设的第一瓷瓶进行支撑,每排所述第一瓷瓶均包括多个沿圆周方向布设的所述第一瓷瓶;所述内钢管(3-1-2)与支撑架(3-1-31)之间通过多排由前至后布设的第二瓷瓶进行支撑,每排所述第二瓷瓶均包括多个沿圆周方向布设的所述第二瓷瓶;每个所述电热管(3-1-32)与支撑架(3-1-31)之间均垫装有瓷垫片。
CN201520761969.0U 2015-09-29 2015-09-29 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用通风升温系统 Active CN2049609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61969.0U CN204960967U (zh) 2015-09-29 2015-09-29 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用通风升温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61969.0U CN204960967U (zh) 2015-09-29 2015-09-29 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用通风升温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960967U true CN204960967U (zh) 2016-01-13

Family

ID=550560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761969.0U Active CN204960967U (zh) 2015-09-29 2015-09-29 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用通风升温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96096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34278A (zh) * 2015-09-29 2015-12-09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通风升温系统及通风升温施工方法
CN107514811A (zh) * 2017-09-04 2017-12-26 久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管道风机加热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34278A (zh) * 2015-09-29 2015-12-09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通风升温系统及通风升温施工方法
CN105134278B (zh) * 2015-09-29 2017-08-08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通风升温系统及通风升温施工方法
CN107514811A (zh) * 2017-09-04 2017-12-26 久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管道风机加热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46209B (zh) 一种隧道内衬混凝土保温养护施工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CN105134278B (zh) 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通风升温系统及通风升温施工方法
CN103968190B (zh) 一种预制架空保温管
CN204960967U (zh) 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用通风升温系统
CN106592430A (zh) 一种挂篮悬臂现浇冬季施工方法
CN105403037A (zh) 一种助燃风加热蓄能的节能辊道窑
CN204960966U (zh) 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用通风加热管
CN201265827Y (zh) 节能支架
CN203440238U (zh) 无阻隔强辐射气源喷流玻璃钢化炉
CN202450368U (zh) 低温绝热纸烘缸气罩加热装置
CN205228132U (zh) 一种助燃风加热蓄能的节能辊道窑
CN206656603U (zh) 一种窑炉
CN205561529U (zh) 一种气电两用红外线加热炉
CN104406007A (zh) 真空隔热蒸汽输送管道
CN205481480U (zh) 一种吸热式节能建筑物
CN202577951U (zh) 保温型爬模
CN207635861U (zh) 一种高温梭式窑
CN208124621U (zh) 一种远红外热风炉
CN208055754U (zh) 一种低温绝热纸红外烘干装置
CN103727769B (zh) 再造烟叶往复式隧道干燥机的热风系统
CN103836922A (zh) 台车式电阻炉
CN207449050U (zh) 螺杆清洗装置
CN207945986U (zh) 一种陶瓷窑炉抽湿废气利用系统
CN104499340A (zh) 一种浸渍纸干燥箱的保温箱壁
CN201772742U (zh) 一种用于焙烧渗花砖宽体辊道窑的窑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