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956659U - 发动机盖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盖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956659U
CN204956659U CN201520724245.9U CN201520724245U CN204956659U CN 204956659 U CN204956659 U CN 204956659U CN 201520724245 U CN201520724245 U CN 201520724245U CN 204956659 U CN204956659 U CN 2049566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boss
engine case
inner panel
outsid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72424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冀红彦
王冬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Beijing Treasure Ca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72424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9566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9566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9566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盖及汽车,其中,所述发动机盖包括机盖外板(1)和机盖内板(2),所述机盖内板(2)上一体形成有支撑所述机盖外板(1)的凸台(21)。所述汽车包括所述发动机盖。在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盖中,通过在机盖内板(2)上一体形成凸台(21)来支撑机盖外板(1),在保证机盖外板(1)抗凹性的同时,取消了设置在机盖外板(1)和机盖内板(2)之间的机盖外板撑板(3),简化了机盖内板(2)的夹具结构,减少了现场焊接工作,提高了生产节拍,同时达到了减轻机盖重量、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Description

发动机盖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发动机盖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发动机盖的机盖外板受到如手指触摸按压或其它物体挤压时,外板的薄弱区域经常发生凹陷或挠曲,严重时甚至发生永久变形。发动机盖抗凹性是指发动机盖在受到载荷作用下机盖薄弱区域抵抗凹陷挠曲的能力。发动机盖的抗凹性直接影响着汽车的外观品质。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为保证机盖外板1的抗凹性,通常在机盖内板2和机盖外板1之间增加一个机盖外板撑板3,机盖外板1支撑在机盖外板撑板3上,机盖外板撑板3与机盖内板2之间采用点焊连接。采用这种结构,需要在机盖内板2上增加机盖外板撑板3的焊装夹具,并且需要增加现场焊接工作,同时导致机盖的重量增加,无形中增加产品制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盖,该发动机盖在保证机盖外板抗凹性的同时能够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动机盖,包括机盖外板和机盖内板,所述机盖内板上一体形成有支撑所述机盖外板的凸台。
优选地,所述凸台通过冲压所述机盖内板形成。
优选地,所述凸台的支撑面与所述机盖外板之间设置有膨胀胶。
优选地,所述膨胀胶的厚度在2-4mm之间。
优选地,所述机盖内板上形成有两个所述凸台,其中,一个凸台设置在距离所述发动机盖的左后角400-500mm的位置,另一个凸台设置在距离所述发动机盖的右后角400-500mm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凸台的高度在20-25mm之间。
优选地,所述凸台的侧面与支撑面圆滑过渡,且二者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优选地,所述凸台的支撑面呈腰形。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发动机盖。
在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盖中,通过在机盖内板上一体形成凸台来支撑机盖外板,在保证机盖外板抗凹性的同时,取消了设置在机盖外板和机盖内板之间的机盖外板撑板,简化了机盖内板的夹具结构,减少了现场焊接工作,提高了生产节拍,同时达到了减轻机盖重量、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现有技术的发动机盖的局部示意图;
图2是沿图1中的A-A线截取的断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盖的局部示意图;
图4是沿图3中的B-B线截取的断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机盖外板2机盖内板
3机盖外板撑板4膨胀胶
21凸台211支撑面
212侧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动机盖,该发动机盖包括相互间隔的机盖外板1和机盖内板2,机盖内板2上一体形成有凸台21,该凸台21朝向机盖外板1的方向凸出,以用于支撑机盖外板1。
在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盖中,通过在机盖内板2上一体形成凸台21来支撑机盖外板1,在保证机盖外板1抗凹性的同时,取消了设置在机盖外板1和机盖内板2之间的机盖外板撑板3,简化了机盖内板2的夹具结构,减少了现场焊接工作,提高了生产节拍,同时达到了减轻机盖重量、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机盖内板2采用整体冲压成型,包括凸台21。
为了更稳定地支撑机盖外板1,优选地,凸台21可以与机盖外板1连接在一起。为了不影响机盖外板1的外观,优选地,凸台21的支撑面211(即上端面)与机盖外板1之间可以通过膨胀胶4胶接在一起。膨胀胶4经烘烤后会发生膨胀固化,从而填满凸台21与机盖外板1之间的间隙。膨胀胶4固化后的厚度可以为2-4mm。
在本实用新型中,凸台21可以形成在任意适当的位置。在常见的发动机盖上,机盖的中间部分由于形成有导水槽等结构,其刚度和强度相对较高,不容易发生凹陷,而机盖的靠近左后角和靠近右后角的位置则由于未设加强结构而导致其刚度和强度相对较低,即发生凹陷变形。为此,优选地,所述机盖内板21上形成有两个凸台21,其中的一个凸台设置在靠近所述发动机盖的左后角的位置,另一个凸台设置在靠近所述发动机盖的右后角的位置,以加强机盖上薄弱区域的刚度和强度。这里,发动机盖的左后角和右后角是指机盖靠近前风挡玻璃的一侧的两端。在图3所示的发动机盖的局部示意图中,尖端处即为发动机盖的左后角。
具体地,两个凸台21中的一个可以设置在距离发动机盖的左后角400-500mm的位置,另一个可以设置在距离发动机盖的右后角400-500mm的位置,二者对称布置。
凸台21的高度取决于机盖内板和机盖外板之间的距离以及机盖内板的延伸率。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凸台21的高度可以在20-25mm之间。
本实用新型对于凸台21的形状不做限制,只要其对机盖外板形成支撑即可。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凸台21的支撑面211呈腰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盖中,凸台21的侧面212和支撑面211之间的夹角可以为锐角、直角或钝角。然而,在侧面212和支撑面211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或直角的情况下,凸台21的刚度较大,不容易发生变形,机盖外板的抗凹性更好。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凸台21不发生变形,就不能在碰撞时对行人进行有效的保护。为了能够在提高机盖外板抗凹性和增加对行人的碰撞保护之间实现平衡,优选地,凸台21的侧面212与支撑面211之间圆滑过渡,且二者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盖。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9)

1.一种发动机盖,包括机盖外板(1)和机盖内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盖内板(2)上一体形成有支撑所述机盖外板(1)的凸台(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21)通过冲压所述机盖内板(2)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21)的支撑面(211)与所述机盖外板(1)之间设置有膨胀胶(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盖,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胀胶(4)的厚度在2-4mm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盖内板(21)上形成有两个所述凸台(21),其中,一个凸台(21)设置在距离所述发动机盖的左后角400-500mm的位置,另一个凸台(21)设置在距离所述发动机盖的右后角400-500mm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21)的高度在20-25mm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21)的侧面(212)与支撑面(211)圆滑过渡,且二者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21)的支撑面(211)呈腰形。
9.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盖。
CN201520724245.9U 2015-09-17 2015-09-17 发动机盖及汽车 Active CN2049566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24245.9U CN204956659U (zh) 2015-09-17 2015-09-17 发动机盖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24245.9U CN204956659U (zh) 2015-09-17 2015-09-17 发动机盖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956659U true CN204956659U (zh) 2016-01-13

Family

ID=550517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724245.9U Active CN204956659U (zh) 2015-09-17 2015-09-17 发动机盖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95665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19667A (zh) * 2022-06-28 2022-08-19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盖外板支撑支架及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19667A (zh) * 2022-06-28 2022-08-19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盖外板支撑支架及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88980A (zh) 冲压成形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冲压成形装置
US20170349217A1 (en) Structural member
CA2920355C (en) Press-molded product, press-molded product producing method, and press-molded product producing apparatus
CN104369783A (zh) 全铝厢车
US10300964B2 (en) Vehicle tailgate
CN204956659U (zh) 发动机盖及汽车
US20150203158A1 (en) Automotive body components and assemblies
CN105377675B (zh) 异种金属部件的接合结构
CN202987294U (zh) 前地板加强板及具有该加强板的汽车
CN204210283U (zh) 天窗安装框架
JP6671373B2 (ja) 車両のピラー部材及びロール成形部材
KR20160067271A (ko) 테일러 롤드 블랭크를 이용한 구성부재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1725608B1 (ko) 구성부재 및 그 제조방법
CN203681295U (zh) 一种汽车仪表板横梁的上支撑架
CN201597643U (zh) 一种汽车前壁板
CN204109747U (zh) 一种用于汽车外板的加强结构与一种汽车
CN203753237U (zh) 一种新型结构的汽车后纵梁
CN204279648U (zh) 一种汽车后置物台支撑尾板结构及汽车
CN204801907U (zh) 一种电源车的车厢
CN204452598U (zh) 一种车身与悬架的连接结构
CN203439115U (zh) 一种汽车副车架
CN208559501U (zh) 一种大梁盖板组件
CN206537361U (zh) 一种汽车门槛外板
CN203020400U (zh) 一种汽车右侧围焊合件总成
CN206537367U (zh) 一种汽车门槛内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516

Address after: No. 188, Miyun District, Miyun District, Beijing,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treasure Car Co.,Ltd.

Address before: 102206, Beijing, Shahe Town, Changping District Road, sand Yang

Patentee before: BEIQI FOTON MOTOR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o. 188, Miyun District, Miyun District, Beijing,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baowo Automobile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No. 188, Miyun District, Miyun District, Beijing,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treasure Ca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204

Address after: 102206, Beijing, Shahe, Changping District Town, Sha Yang Road, Lao Wan Village North

Patentee after: BEIQI FOTON MOTO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No. 188, Miyun District, Miyun District, Beijing,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baowo Automobile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