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902866U - 一种传感器线束接插头固定支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传感器线束接插头固定支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902866U CN204902866U CN201520639282.XU CN201520639282U CN204902866U CN 204902866 U CN204902866 U CN 204902866U CN 201520639282 U CN201520639282 U CN 201520639282U CN 204902866 U CN204902866 U CN 20490286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serted sheet
- wire bundle
- flange
- plug
- sensor wi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Landscapes
- Installation Of Indoor Wir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定装置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传感器线束接插头固定结构,包括相互连接的插片、防松片和固定支架,所述插片与接插头上的卡槽卡接,所述防松片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接插头上的卡块卡接固定;所述插片与卡接端相对的一侧上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防松片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限位部配合并对所述插片限位的第二限位部。该传感器线束接插头固定结构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固定结构易滑出、易转动、易松动、可靠性差的问题,提高了接插头固定的牢固性,同时使接插头和接插件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定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传感器线束接插头固定支架。
背景技术
在发动机中,常用到多种传感器,传感器线束通常采用线束接插头和接插件配合连接。为了防止车辆行驶过程中,因颠簸等原因造成接插头处松动,影响信号传递,必须对传感器线束接插头进行有效的固定。
现有的线束接插头的固定结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卡扣连接式,另一种与插片连接式。参考图1和图2,为现有技术中卡扣连接式的结构示意图,线束接插头1'上固定一卡扣2',所述卡扣2'与支架3'上的安装孔4'卡接,支架3'与发动机本体或车身等固定载体固定,从而实现对传感器线束接插头的固定。但这种固定结构存在以下弊端:
首先,采用卡扣式的连接方式,由于没有有效的周向限位,在行车过程中,接插头会发生转动;其次,需在接插头1'上增加一个卡扣预装件5',增加了工序和成本;另外,由于卡扣预装件5'有一定的高度,并且通常其高度要远大于支架3'的厚度,所以线束接插头会在富余高度内上下运动;并且,这种结构不好拆卸,拆卸时需捏住卡扣2'的下侧,即力臂较小的位置,再施加较大的力才能拆解掉。
参考图3,为现有技术中插片式的结构示意图,其采用插片6'与接插头上的卡槽卡接,再将设有所述插片6'的固定支架7'固定在发动机本体上。这种结构虽然结构简单,成本低,解决了卡扣式连接方式中的转动问题,但由于接插头外壳是塑料件,公差不好控制,卡槽宽度较大的件很容易从插片上滑出,而宽度较小的件,虽然使用初期配合较紧密,但由于装配过程中插片对卡槽的磨损,导致卡槽宽度不断加大,使用多次后仍易松动。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进一步改进传感器线束接插头固定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感器线束接插头固定支架,解决现有技术中易滑出、易转动、易松动、可靠性差等问题,且结构简单,成本低,便于使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传感器线束接插头固定支架,包括相互连接的插片、防松片和支架,所述插片与接插头上的卡槽卡接,所述防松片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接插头上的卡块卡接固定;所述插片与卡接端相对的一侧上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防松片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限位部配合并对所述插片限位的第二限位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部为设置于所述插片端面上的限位凸起,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设于所述防松片端面处的第一翻边和设置在所述第一翻边上的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限位凸起卡接配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部为设置于所述插片上的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部为与所述限位块卡接的第二通孔。
优选地,所述插片与所述卡槽的底面贴合,且所述插片上设有向所述卡槽的底面弯折的弯折角。
优选地,所述弯折角的角度为7°~12°。
优选地,所述插片的厚度为0.4~mm~0.7mm。
优选地,所述防松片与所述第一翻边相对的端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翻边弯折方向相同的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与固定在所述接插头上的接插件的边缘卡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翻边所在的端面上还设有伸长板,所述伸长板与所述第二翻边之间具有预设间隙。
优选地,所述支架置于所述插片和所述防松片之间,且所述支架的一侧与所述插片贴合抵接,相对的另一侧与所述防松片贴合抵接。
优选地,所述支架为具有多个弯折角度的平板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传感器线束接插头固定结构,采用插片、防松片和接插头相互配合的形式,三者之间形成了互相关联,彼此限位的关系,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固定结构易滑出、易转动、易松动、可靠性差的问题,提高了接插头固定的牢固性,具有长久使用保持固定的效果,且该固定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并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卡扣式连接结构中接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卡扣式连接结构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插片式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传感器线束接插头固定支架的爆炸图;
图5为图4中传感器线束接插头固定结构的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传感器线束接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中传感器线束接插头固定结构的装配图。
其中上述附图中的标号说明如下:
1'-线束接插头,2'-卡扣,3'-支架,4'-安装孔,5'-卡扣预装件,6'-插片,7'-固定支架;
1-插片,2-防松片,3-支架,4-接插头,5-接插件;
11-第一限位部;21-第一通孔,22-第二限位部,23-第二翻边,24-伸长板;
41-卡槽,42-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方案作进一步地详细介绍。
参考图4~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传感器线束接插头固定支架,包括相互连接的插片1、防松片2和支架3,所述支架3用于与发动机本体或车身等固定主体固定连接;所述插片1与接插头4上的卡槽41卡接,所述防松片2上设有第一通孔21,所述第一通孔21与所述接插头4上的卡块42卡接固定,所述第一通孔21可为条形孔,所述卡块42为三角形卡块;所述插片1与卡接端相对的一侧上设有第一限位部11,所述防松片2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限位部11配合并对所述插片1限位的第二限位部22。
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所述插片1、所述防松片2和所述接插头4相互配合,三者之间形成了互相关联,彼此限位的关系,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固定结构易滑出、易转动、易松动、可靠性差的问题,提高了接插头固定的牢固性,具有长久使用保持固定的效果,且该固定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体实施例过程中,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部11为设置于所述插片1端面上的限位凸起,所述第二限位部22包括设于所述防松片2端面处的第一翻边和设置在所述第一翻边上的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限位凸起卡接配合。通过这种结构的限位部,所述插片1与所述防松片2至少在一端形成了闭合的结构,利于两者之间更好的约束,起到更好的限位作用。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凸起两侧的端面分别与所述第一翻边的内侧壁抵接,对所述插片1和所述防松片2起到进一步定位的作用。
可选择地,所述第一限位部11也可为设置于所述插片1上的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部22为与所述限位块卡接的第二通孔。
或者,所述第一限位部11和所述第二限位部22都为安装孔结构,通过螺栓将所述插片1和所述防松片2连接在一起,由于所述防松片2的一端与所述接插头4卡接固定,所以螺栓连接的方式也可避免所述插片1脱落。
优选地,所述插片1与所述卡槽41的底面贴合,且所述插片1上设有向所述卡槽41的底面弯折的弯折角。在所述插片1插入所述卡槽41中时,由于弯折处受力变形,会增大所述插片1与所述卡槽41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提高所述插片1与所述接插头4连接的可靠性。
优选地,所述弯折角的角度为7°~12°,使得所述插片1与所述卡槽41具备良好的接触面,并且利于所述插片1的变形。
进一步地,所述插片1的厚度可为0.4mm~0.7mm,优选为0.5mm,且所述插片1优选弹性金属片,以利于所述插片1的受力变形。例如,所述插片1可选用钢板弹簧结构。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防松片2与所述第一翻边相对的端面上还设有与所述第一翻边弯折方向相同的第二翻边23,所述第二翻边23与固定在所述接插头4上的接插件5的边缘卡接,所述第二翻边23配合所述第一通孔21与所述卡块42的卡接结构,使得所述防松片2可以更好地固定在所述接插头4上,以对所述插片1起到更好地限位作用。
另外,通过所述第二翻边23的设置,所述放松片2可起到双重卡接的作用,一方面通过所述通孔21与所述卡块42卡接,防止插片1脱落;另一方面,通过所述第二翻边23与所述插接件5的边缘卡接,在增强对所述插片1的限位作用的同时,还可防止所述接插件5从所述接插头4上脱落。
可选择地,也可取消所述第二翻边23结构,而是在所述防松片2的端面上设置一带卡孔的延伸板,将所述卡孔与所述接插件5上的另一卡块卡接,也可起到上述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将所述支架3置于所述插片1和所述防松片2之间,且所述支架3的一侧与所述插片1贴合抵接,相对的另一侧与所述防松片2贴合抵接,然后采用铆钉铆接、螺栓连接或焊接等方式将三者固定连接在一起。将所述插片1、所述防松片2和所述支架3如此设置,可保证整个支架结构紧凑,强度较高,也可提高相互之间的作用力和限位关系。
所述插片1和所述防松片2均优选条形板结构,所述支架3为具有多个弯折角度的平板结构,以方便根据布置空间进行布置固定。
另外,在所述防松片2上,所述第二翻边23所在的端面上还设有伸长板24,所述伸长板24与所述第二翻边23之间具有预设间隙。当需要将所述接插头4拆掉时,对所述伸长板24稍加用力,由于该处力臂较长,所以不需要施加太大的力,即可使防松片2越过卡块42,所述第二翻边23越过所述接插件5的边缘,同时沿着卡槽41的方向拔出接插头4。在所述接插头4装配时,采用与上述相反的操作即可。由此,所述伸长板24的设置方便了接插头4的拆装过程。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传感器线束接插头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连接的插片(1)、防松片(2)和支架(3),所述插片(1)与接插头(4)上的卡槽(41)卡接,所述防松片(2)上设有第一通孔(21),所述第一通孔(21)与所述接插头(4)上的卡块(42)卡接固定;所述插片(1)与卡接端相对的一侧上设有第一限位部(11),所述防松片(2)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限位部(11)配合并对所述插片(1)限位的第二限位部(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线束接插头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11)为设置于所述插片(1)端面上的限位凸起,所述第二限位部(22)包括设于所述防松片(2)端面处的第一翻边和设置在所述第一翻边上的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限位凸起卡接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线束接插头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11)为设置于所述插片(1)上的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部(22)为与所述限位块卡接的第二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传感器线束接插头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片(1)与所述卡槽(41)的底面贴合,且所述插片(1)上设有向所述卡槽(41)的底面弯折的弯折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感器线束接插头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角的角度为7°~1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感器线束接插头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片(1)的厚度为0.4mm~0.7mm。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感器线束接插头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松片(2)与所述第一翻边相对的端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翻边弯折方向相同的第二翻边(23),所述第二翻边(23)与固定在所述接插头(4)上接插件(5)的边缘卡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传感器线束接插头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翻边(23)所在的端面上还设有伸长板(24),所述伸长板(24)与所述第二翻边(23)之间具有预设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传感器线束接插头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3)置于所述插片(1)和所述防松片(2)之间,且所述支架(3)的一侧与所述插片(1)贴合抵接,相对的另一侧与所述防松片(2)贴合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传感器线束接插头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3)为具有多个弯折角度的平板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639282.XU CN204902866U (zh) | 2015-08-20 | 2015-08-20 | 一种传感器线束接插头固定支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639282.XU CN204902866U (zh) | 2015-08-20 | 2015-08-20 | 一种传感器线束接插头固定支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902866U true CN204902866U (zh) | 2015-12-23 |
Family
ID=549250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639282.X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902866U (zh) | 2015-08-20 | 2015-08-20 | 一种传感器线束接插头固定支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902866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067019A (zh) * | 2015-08-20 | 2015-11-18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传感器线束接插头固定支架 |
-
2015
- 2015-08-20 CN CN201520639282.XU patent/CN204902866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067019A (zh) * | 2015-08-20 | 2015-11-18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传感器线束接插头固定支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3918293B2 (ja) | 車両用バッテリーの固定構造 | |
WO2008082532A3 (en) | Connector assembly for end mounting panel members | |
CN204902866U (zh) | 一种传感器线束接插头固定支架 | |
CN205226642U (zh) | 一种管线扎带 | |
CN103963589A (zh) | 用于汽车独立悬架系统的双横臂连接支架 | |
CN202418414U (zh) | 一种发动机悬置软垫总成 | |
CN202764691U (zh) | 散热器防摆动结构 | |
CN105067019A (zh) | 一种传感器线束接插头固定支架 | |
CN209667067U (zh) | 挂车桥abs传感器的安装结构 | |
CN204858184U (zh) | 一种传感器线束接插头固定结构 | |
CN201944420U (zh) | 一种发动机转向泵管路支架 | |
CN203864367U (zh) | 用于汽车独立悬架系统的双横臂连接支架 | |
CN208355402U (zh) | 吊挂结构以及洗碗机 | |
CN205997835U (zh) | 一种保险杠的安装结构 | |
CN211519403U (zh) | 保险杠总成 | |
CN201923215U (zh) | 一种水箱上横梁总成钣金结构 | |
CN201068136Y (zh) | 一种车身安全带固定端片安装限位结构 | |
CN205768462U (zh) | 一种稳定杆安装支架 | |
CN204150169U (zh) | 一种摩托车的燃油箱安装结构 | |
CN208670269U (zh) | 一种快插式管路支架 | |
CN206582396U (zh) | 一种电磁阀安装支架 | |
CN201597542U (zh) | 装有保险杠的汽车 | |
CN204250154U (zh) | 动力转向油壶的固定支架 | |
CN204645949U (zh) | 齿板式升降器 | |
CN202098496U (zh) | 一种摩托车前面板与挡风板的安装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56 |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230601 Anhui Province, Hefei City Industrial Park, the Peach Blossom Road No. 669 Patentee after: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230601 Anhui Province, Hefei City Industrial Park, the Peach Blossom Road No. 669 Patentee before: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Co., Lt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2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213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