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881101U - 印刷烘干热泵 - Google Patents

印刷烘干热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881101U
CN204881101U CN201520579472.7U CN201520579472U CN204881101U CN 204881101 U CN204881101 U CN 204881101U CN 201520579472 U CN201520579472 U CN 201520579472U CN 204881101 U CN204881101 U CN 2048811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return air
return
windward side
air intak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57947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蒋灵华
向光富
高翔
刘远辉
易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PHNIX Eco Energy Solution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PHNIX Eco Energy Solutio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PHNIX Eco Energy Solution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PHNIX Eco Energy Solution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57947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8811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8811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881101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10Greenhouse gas [GHG] capture, material saving, heat recovery or other energy efficient measures, e.g. motor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e.g. for rolling metal or metal working

Landscapes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印刷烘干热泵,包括有烘干机组,所述烘干机组包括显热换热器,所述显热换热器包括新风进风面、正对所述新风进风面的新风出风面、回风进风面、正对所述回风进风面的回风出风面;所述新风进风面与设置在所述烘干机组上的进风口正对,所述回风进风面与设置在所述烘干机组上的回风口正对;冷凝器,所述冷凝器设有冷凝迎风面,所述冷凝迎风面与所述新风出风面正对,且所述冷凝迎风面和所述新风出风面的面积相等;蒸发器,所述蒸发器设有蒸发迎风面,所述蒸发迎风面与所述回风出风面正对,且所述蒸发迎风面和所述回风出风面的面积相等。该印刷烘干热泵风道布局简单、送风回风风阻小、送风和热回收效率高。

Description

印刷烘干热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印刷烘干装置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风阻小、送风和热回收效率高的印刷烘干热泵。
背景技术
印刷烘干热泵由于其高效节能、控制灵活、绿色环保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印刷烘干、产品表面喷涂烘干、电子原件、热固胶、热固油墨、喷绘、打印以及服装印刷、印染、食品等干燥。
目前,印刷烘干热泵主要由烘干机组组成,烘干机组与烘干腔相连,其工作原理为:新风通过烘干机组加热,进入烘干腔将印刷物品烘干,在烘干过程中产生的湿热空气中热量被回收至烘干机组,与新风进行换热,如此往复,实现热量的循环利用。在整个工作过程中,烘干机组性能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印刷烘干机的热能利用效率高低。
中国专利CN204020225U公开了一种印刷烘干机的风道系统,图1和图2为风道机组的结构示意图,为了清楚表达机组内部结构,同时在不影响理解的基础上,图1和图2去掉了外围挡板。如图1和图2所示,图示中2、4、9、10和12所指部分分别与外围挡板形成第一进风通道2、第二进风通道4、第一回风风道9、第二回风风道10和出风风道12。机组从上至下,依次是出风口13和进风口1、显热换热器3、水平并排设置的冷凝器5和蒸发器11、冷凝风机6。
新风从设置在机组后端的进风口1进入,经过设置在机组后端的第一进风通道2到达显热换热器3内部,新进空气与同时进入显热换热器3内部的湿热空气进行换热,升温后经过设置在机组前端的第二进风通道4,进入水平设置在机组前端的冷凝器5进一步升温处理,加热后的空气被设置在冷凝器5下面的冷凝风机6吸收,通过机组前端的送风口7送入烘干腔内,用于烘干印刷物品。
烘干物品的过程中产生的湿热空气通过机组前端的回风口8和第一回风风道9进入显热换热器3中,然后与新风进行换热,被降温的空气经机组后端的第二回风风道10进入水平设置的蒸发器11中进一步降温,最后经过机组后端的出风风道12和出风口13排出。
但是,上述印刷烘干机组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几个缺陷:
(1)内部风道布局复杂,导致风阻较大,从而降低了送风和热回收效率。
(2)第一进风通道2、第二进风通道4、第一回风风道9、第二回风风道10和出风风道12均为半封闭风道,需与机组外围挡板连接才能形成封闭风道,当外部挡板封闭不严时,容易出现漏风,从而降低了送风和热回收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印刷烘干热泵,该印刷烘干热泵风道布局简单、送风回风风阻小、送风和热回收效率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印刷烘干热泵,包括有烘干机组,所述烘干机组包括:
一个显热换热器,所述显热换热器包括新风进风面、正对所述新风进风面的新风出风面、回风进风面、正对所述回风进风面的回风出风面;所述新风进风面与设置在所述烘干机组上的进风口正对,所述回风进风面与设置在所述烘干机组上的回风口正对。
一个冷凝器,所述冷凝器设有冷凝迎风面,所述冷凝迎风面与所述新风出风面正对,且所述冷凝迎风面和所述新风出风面的面积相等。
一个蒸发器,所述蒸发器设有蒸发迎风面,所述蒸发迎风面与所述回风出风面正对,且所述蒸发迎风面和所述回风出风面的面积相等。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例,在所述进风口与新风进风面之间,设有第一进风间隙,所述第一进风间隙与环绕密封所述第一进风间隙的密封材料形成第一进风风腔。
进一步地,在所述新风出风面与冷凝迎风面之间,设有第二进风间隙,所述第二进风间隙与环绕密封所述第二进风间隙的密封材料形成第二进风风腔。
进一步地,在所述回风出风面与蒸发迎风面之间,设有回风间隙,所述回风间隙与环绕密封所述回风间隙的密封材料形成回风风腔。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例,在所述回风进风面与回风口之间,连接有用以将从回风口吹入的回风均匀导入回风进风面的回风导风圈。
进一步地,所述蒸发器还包括蒸发送风面,在所述蒸发送风面与设置在所述烘干机组上的出风口之间,还连接有排风导风圈。
进一步地,所述冷凝器还包括冷凝送风面,所述烘干机组还包括有与所述冷凝送风面连通的冷凝风机,所述冷凝风机与所述冷凝送风面之间连接有进风导风圈。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例,该印刷烘干热泵还包括有风量检测装置,所述风量检测装置包括导流管、与所述导流管连接的差压变压器。
所述烘干机组还包括与所述冷凝风机连接的送风口,所述导流管设置在所述送风口处。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例,所述送风口与回风口设置在所述烘干机组的同一侧。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例,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烘干机组的同一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印刷烘干热泵,通过将显热换热器的新风进风面与进风口正对设置、新风出风面与冷凝迎风面正对设置、回风出风面与蒸发迎风面正对设置,且保证了冷凝迎风面与新风出风面的面积相等、蒸发迎风面与回风出风面的面积相等,省去了现有技术中显热换热器和进风口之间、显热换热器与冷凝器之间、显热换热器与蒸发器之间的复杂的风道设计,使得新风直接进入显热换热器的新风进风面,从显热换热器的新风出风面直接进入冷凝器的冷凝迎风面,回风直接从显热换热器的回风出风面直接进入蒸发器的蒸发迎风面,结构紧凑,布局简单,且由于省去了复杂风道设计,减少了风阻,大大提高了送风和热回收效能。
进一步,通过在进风口与新风进风面之间设置由第一进风间隙和密封材料形成的第一进风风腔,在新风出风面与冷凝迎风面之间设置由第二进风间隙和密封材料形成的第二进风风腔,在回风出风面与蒸发迎风面之间设置由回风间隙和密封材料形成的回风风腔,且保证冷凝迎风面与新风出风面的面积相等、蒸发迎风面与回风出风面的面积相等,有效保证了空气均匀进入显热换热器、冷凝器和蒸发器,进一步减少了风阻能耗。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印刷烘干热泵还设置有风量检测装置,精准测量得到送风口的风量,依次根据实际需要对送风风量进行准确调节,进一步降低了能耗。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印刷烘干机风道系统的前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印刷烘干机风道系统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印刷烘干热泵的显热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印刷烘干热泵的冷凝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印刷烘干热泵的蒸发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印刷烘干热泵的烘干机组的剖面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印刷烘干热泵的烘干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法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及说明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印刷烘干热泵中的显热换热器100的一种具体实施例,所述显热换热器100包括新风进风面101、正对所述新风进风面101的新风出风面102、回风进风面103、正对所述回风进风面103的回风出风面104。其中,图3中为清楚显示新风出风面102和回风出风面104,故作一局部剖视。图中显热换热器100呈长方体。
如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200的一种具体实施例,所述冷凝器200设有冷凝迎风面201和冷凝送风面202。其中,图4中为清楚显示冷凝送风面202,故作一局部剖视。图4中冷凝器200呈长方体,其中冷凝迎风面201与显热换热器100上的新风出风面102正对设置,且面积相等。
如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蒸发器300的一种具体实施例,所述蒸发器300设有蒸发迎风面301和蒸发送风面302。其中,图5中为清楚显示蒸发送风面302,故作一局部剖视。图5中蒸发器呈长方体,其中蒸发迎风面301与显热换热器100上的回风出风面104正对设置,且面积相等。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显热换热器100、冷凝器200和蒸发器300的形状并不局限于上述长方体,只要可以保证显热换热器100、冷凝器200和蒸发器300相应的进风面和出风面正对设置,且面积相等即可,对显热换热器100、冷凝器200和蒸发器300的形状不做限制。如可以将除冷凝迎风面201和冷凝送风面202设为圆弧形等等。
如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印刷烘干热泵的烘干机组的一种具体的实施例的剖面图。图中可以清楚看到:所述烘干机组上还设置有进风口401、送风口402、回风口403、出风口404和冷凝风机700。
其中,所述进风口401设置在显热换热器100上方,与显热换热器100上的新风进风面101正对设置。为了使得新风从进风口401均匀进入显热换热器100,本实施例在所述进风口401与新风进风面101之间,还设有第一进风间隙601,所述第一进风间隙601与环绕密封所述第一进风间隙601的密封材料形成第一进风风腔601。
所述冷凝器200水平设置在所述显热换热器100的下方,其中,所述冷凝迎风面201与显热换热器100上的新风出风面102正对,且所述冷凝迎风面201和所述新风出风面102的面积相等。进一步地,为了使经显热换热器100换热后的新风可以从显热换热器100的新风出风面102均匀地送入冷凝器200,本在所述新风出风面102与冷凝迎风面201之间,设有第二进风间隙603,所述第二进风间隙603与环绕密封所述第二进风间隙603的密封材料形成第二进风风腔603。经换热后的新风进入冷凝器200后,进一步升温加热,从冷凝器200上的冷凝送风面202送出,被与所述冷凝送风面202连通的冷凝风机700吸走,最后通过与冷凝风机700连接的送风口402送入烘干腔(图中未示出)。优选地,在所述冷凝风机700与所述冷凝送风面202之间连接有进风导风圈501。
所述回风口403设置在显热换热器100的右侧,与显热换热器100上的回风进风面103正对设置。为了将从回风口吹入的回风均匀导入回风进风面103,本实施例在所述回风进风面103与回风口403之间,还连接有用以回风导风圈502。
所述蒸发器300垂直设置在显热换热器100的左侧,其中,所述蒸发迎风面301与显热换热器100上的回风出风面104正对,且所述蒸发迎风面301和所述回风出风面104的面积相等。为了使经换热后的回风可以均匀送出进入蒸发器300,本实施例在所述回风出风面104与蒸发迎风面301之间设有回风间隙602,所述回风间隙602与环绕密封所述回风间隙602的密封材料形成回风风腔602。进一步地,在所述蒸发送风面302与出风口404之间,还连接有排风导风圈503。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与第一进风间隙601、第二进风间隙603和回风间隙602密封环绕形成第一进风风腔601、第二进风风腔603和回风风腔602的密封材料可以是但不限于是密封海绵。只要是可以密封所述第一进风间隙601、第二进风间隙603和回风间隙602的密封材料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印刷烘干热泵,通过将显热换热器100的新风进风面101与进风口401正对设置、新风出风面102与冷凝迎风面201正对设置、回风出风面104与蒸发迎风面301正对设置,且保证了冷凝迎风面201与新风出风面102的面积相等、蒸发迎风面301与回风出风面104的面积相等,省去了现有技术中显热换热器100和进风口之间、显热换热器100与冷凝器200之间、显热换热器100与蒸发器300之间的复杂的风道设计,使得新风直接进入显热换热器100的新风进风面101,从显热换热器100的新风出风面102直接进入冷凝器200的冷凝迎风面201,回风直接从显热换热器100的回风出风面104直接进入蒸发器300的蒸发迎风面301,结构紧凑,布局简单,且由于省去了复杂风道设计,减少了风阻,大大提高了送风和热回收效能。
进一步,通过在进风口401与新风进风面101之间设置由第一进风间隙601和密封材料形成的第一进风风腔601,在新风出风面102与冷凝迎风面201之间设置由第二进风603间隙和密封材料形成的第二进风风腔603,在回风出风面104与蒸发迎风面301之间设置由回风间隙602和密封材料形成的回风风腔602,且保证冷凝迎风面201与新风出风面102的面积相等、蒸发迎风面301与回风出风面104的面积相等,有效保证了空气均匀进入显热换热器100、冷凝器200和蒸发器300,进一步减少了风阻能耗。
如图7所示,为本实施印刷烘干热泵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印刷烘干热泵还包括有风量检测装置,所述风量检测装置包括导流管800、与所述导流管800连接的差压变压器。所述导流管800设置在所述送风口402处,所述差压变压器外接。其中,导流管吸收了送风中的全压和静压,然后输送给压差变压器,压差变压器通过计算全压和静压的差值得到了送风的动压,然后将数据发给控制器,控制器再根据接收到的动压计算出风速,再将风速乘以送风口的面积得到送风的风量,最后结合实际的送风需求调节送风风量。本实施例的风量调节方法准确度高,能耗低。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所述进风口401与出风口404设置在所述烘干机组的同一侧。如图7所示,在所述机组支架上端设置有一进风口401和出风口404,所述进风口401和出风口404呈长方形,进风口401的尺寸为600*600mm,出风口404的尺寸大小为600*300mm。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所述送风口402与回风口403也设置在所述烘干机组的同一侧。如图7所示,进风口402和回风口403设置在机组支架的右侧。所述送风口402与回风口403呈长方形,送风口402的尺寸为350*300mm,回风口403的尺寸大小为380*300mm。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进风口、出风口、送风口和回风口的形状和大小并不仅限于上述的形状尺寸,其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自由选择,只要是方便与外部管或构件连接的形状尺寸,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印刷烘干热泵,包括有烘干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机组包括:
一个显热换热器,所述显热换热器包括新风进风面、正对所述新风进风面的新风出风面、回风进风面、正对所述回风进风面的回风出风面;所述新风进风面与设置在所述烘干机组上的进风口正对,所述回风进风面与设置在所述烘干机组上的回风口正对;
一个冷凝器,所述冷凝器设有冷凝迎风面,所述冷凝迎风面与所述新风出风面正对,且所述冷凝迎风面和所述新风出风面的面积相等;
一个蒸发器,所述蒸发器设有蒸发迎风面,所述蒸发迎风面与所述回风出风面正对,且所述蒸发迎风面和所述回风出风面的面积相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烘干热泵,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进风口与新风进风面之间,设有第一进风间隙,所述第一进风间隙与环绕密封所述第一进风间隙的密封材料形成第一进风风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印刷烘干热泵,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新风出风面与冷凝迎风面之间,设有第二进风间隙,所述第二进风间隙与环绕密封所述第二进风间隙的密封材料形成第二进风风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印刷烘干热泵,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回风出风面与蒸发迎风面之间,设有回风间隙,所述回风间隙与环绕密封所述回风间隙的密封材料形成回风风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印刷烘干热泵,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回风进风面与回风口之间,连接有用以将从回风口吹入的回风均匀导入回风进风面的回风导风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印刷烘干热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器还包括蒸发送风面,在所述蒸发送风面与设置在所述烘干机组上的出风口之间,还连接有排风导风圈。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印刷烘干热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机还包括冷凝送风面,所述烘干机组还包括有与所述冷凝送风面连通的冷凝风机,所述冷凝风机与所述冷凝送风面之间连接有进风导风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印刷烘干热泵,其特征在于:
该印刷烘干热泵还包括有风量检测装置,所述风量检测装置包括导流管、与所述导流管连接的差压变压器;
所述烘干机组还包括与所述冷凝风机连接的送风口,所述导流管设置在所述送风口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印刷烘干热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口与回风口设置在所述烘干机组的同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印刷烘干热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烘干机组的同一侧。
CN201520579472.7U 2015-08-03 2015-08-03 印刷烘干热泵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8811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579472.7U CN204881101U (zh) 2015-08-03 2015-08-03 印刷烘干热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579472.7U CN204881101U (zh) 2015-08-03 2015-08-03 印刷烘干热泵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881101U true CN204881101U (zh) 2015-12-16

Family

ID=548254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579472.7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881101U (zh) 2015-08-03 2015-08-03 印刷烘干热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88110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90394A (zh) * 2015-08-03 2015-10-21 广东芬尼克兹节能设备有限公司 印刷烘干热泵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90394A (zh) * 2015-08-03 2015-10-21 广东芬尼克兹节能设备有限公司 印刷烘干热泵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963063U (zh) 应用于数据中心的蒸发冷却水冷-风冷联合型空调系统
CN102338557B (zh) 具有热能回收功能的流延机烘干箱及烘干方法
CN103481659A (zh) 高效节能的印刷烘干机
CN104061698B (zh) 太阳能聚光式集热烘箱
CN104990394B (zh) 印刷烘干热泵
CN204104803U (zh) 空气能高温除湿热泵烟叶烘干机
CN201989413U (zh) 塑料薄膜烘干装置
CN203792859U (zh) 电吹风干燥型高效节能卷筒料凹版印刷机
CN104790161B (zh) 一种节能循环拉幅定型机用烘箱
CN202683442U (zh) 具有溶剂回收和热能循环功能的涂布复合装置
CN203866602U (zh) 一种热泵干衣机的风道系统
CN206146124U (zh) 一种排湿热能二次利用的烘房
CN203543342U (zh) 高效节能的印刷烘干机
CN204881101U (zh) 印刷烘干热泵
CN202973950U (zh) 低温冷却塔
CN202830573U (zh) 一种节能型工业烘干机
CN206369420U (zh) 一种排湿热能三次利用的热泵烘干系统
WO2016019681A1 (zh) 一种全新风印刷烘干机
CN206073756U (zh) 一种阶梯式换热复合型闭式冷却塔
CN205149178U (zh) 一种印刷干燥装置
CN204544678U (zh) 一种热风循环设备
CN204359061U (zh) 一种腊肠烘房
CN204240634U (zh) 适用于数据中心的重力热管式复合蒸发冷凝器空调
CN207317397U (zh) 一种具有双向环形风道的干燥系统
CN207556095U (zh) 一种新型一体式热泵烘干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1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