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878550U - 双离合纵置变速器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双离合纵置变速器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878550U
CN204878550U CN201520616908.5U CN201520616908U CN204878550U CN 204878550 U CN204878550 U CN 204878550U CN 201520616908 U CN201520616908 U CN 201520616908U CN 204878550 U CN204878550 U CN 2048785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driven
input shaft
shaft
gea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61690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刚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Priority to CN20152061690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8785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8785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87855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离合纵置变速器及汽车,该双离合纵置变速器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第一空腔以及设置于第一空腔内的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内输入轴、外输入轴、第一中间轴、第二中间轴及齿轮组件,第一中间轴和第二中间轴与内输入轴平行设置,齿轮组件的主动部分固定于内输入轴和外输入轴上,齿轮组件的从动部分滑套于第一中间轴和第二中间轴上,壳体内还设置有第二空腔,第二空腔内设置有与内输入轴同轴的输出轴,输出轴上固接有输出从动齿轮,第一中间轴和第二中间轴上均设置有输出主动齿轮,输出从动齿轮与输出主动齿轮相啮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离合纵置变速器,使得纵置变速器和横置变速器拥有了公用部分。

Description

双离合纵置变速器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双离合纵置变速器及汽车。
背景技术
变速器是汽车动力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用于改变来自发动机的转速和转矩。
变速器按照其在整车中的布置形式分为横置变速器和纵置变速器,横置变速器轴系与汽车车桥平行布置,纵置变速器轴系与汽车车桥垂直布置。
在车辆设计阶段,需要对动力系统布置形式做出决策。横置变速器匹配横置发动机,主要应用于前置前驱动车辆,其优点是变速器结构十分紧凑,传动效率高,但缺点是载荷分布过于集中,前轴载荷偏大,操控性能差。纵置变速器匹配纵置发动机,主要应用于前置后驱动车辆,其前后轴载荷分布均匀,具有良好的操纵性能。
现有技术中,纵置变速器和横置变速器由于各自的特点基本不能共用,这使得不同驱动形式的车型开发时变速器必须完全重新开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离合纵置变速器及汽车,已解决现有技术中横置变速器和纵置变速器没有共用部分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离合纵置变速器,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第一空腔以及设置于第一空腔内的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内输入轴、外输入轴、第一中间轴、第二中间轴及齿轮组件,所述内输入轴和所述外输入轴同轴设置,所述第一中间轴和第二中间轴与所述内输入轴平行设置,所述齿轮组件的主动部分固定于所述内输入轴和所述外输入轴上,所述齿轮组件的从动部分滑套于所述第一中间轴和第二中间轴上,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内设置有与所述内输入轴同轴的输出轴,所述输出轴上固接有输出从动齿轮,所述第一中间轴和第二中间轴上均设置有输出主动齿轮,所述输出从动齿轮与所述输出主动齿轮相啮合。
上述的双离合纵置变速器,所述输出从动齿轮有两个,两个所述输出从动齿轮分别与所述第一中间轴和第二中间轴的输出主动齿轮相啮合。
上述的双离合纵置变速器,所述主动部分包括一挡主动齿轮、二挡主动齿轮、三挡主动齿轮、四挡主动齿轮,所述从动部分包括一挡从动齿轮、二挡从动齿轮、三挡从动齿轮、四挡从动齿轮、五挡从动齿轮、六挡从动齿轮和倒挡从动齿轮;
其中,所述一挡主动齿轮和三挡主动齿轮固接于所述内输入轴上,所述二挡主动齿轮和四挡主动齿轮固接于所述外输入轴上,所述一挡从动齿轮、三挡从动齿轮、四挡从动齿轮和倒挡从动齿轮滑套于所述第一中间轴上,所述二挡从动齿轮、五挡从动齿轮和六挡从动齿轮滑套于所述第一中间轴上,所述五挡从动齿轮与所述三挡主动齿轮相啮合,所述倒挡从动齿轮与二挡主动齿轮相啮合;
所述齿轮组件还包括第一同步器、第二同步器、第三同步器、第四同步器,其中,所述第一同步器与所述一挡从动齿轮和所述三挡从动齿轮相配合,所述第二同步器与所述四挡从动齿轮和所述倒挡从动齿轮相配合,所述第三同步器与所述二挡从动齿轮与六挡从动齿轮相配合,所述第四同步器与所述五挡从动齿轮相配合。
上述的双离合纵置变速器,所述倒挡从动齿轮与所述二挡从动齿轮常啮合。
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双离合纵置变速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离合纵置变速器,内输入轴、外输入轴与平行设置的第一中间轴和第二中间轴构成了标准的横置双输出轴变速器结构,通过为第一中间轴和第二中间轴重新设置传动结构并合拢到一个输出轴上,将横置双输出轴变速器转变成了纵置变速器,由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双离合纵置变速器的前半部分为横置双输出轴变速器结构,使得纵置变速器和横置变速器拥有了公用部分,提升了汽车变速器的开发效率。
由于上述双离合纵置变速器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包含该双离合纵置变速器的汽车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离合纵置变速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内输入轴;2、外输入轴;3、第一中间轴;4、第二中间轴;5、输出轴;C1、第一离合器;C2、第二离合器;11、一挡主动齿轮;13、三挡主动齿轮;22、二挡主动齿轮;24、四挡主动齿轮;31、一挡从动齿轮;33、三挡从动齿轮;34、四挡从动齿轮;37、倒挡从动齿轮;38、第一常啮合主动齿轮;40、驻车齿轮;42、二挡从动齿轮;46、六挡从动齿轮;45、五挡从动齿轮;49、第二常啮合主动齿轮;58、第一常啮合从动齿轮;59、第二常啮合从动齿轮;SC1、第一同步器;SC2、第二同步器;SC3、第三同步器;SC4、第四同步器;B1、第一换挡拨叉;B2、第二换挡拨叉;B3、第三换挡拨叉;B4、第四换挡拨叉;K1、离合器壳体;K2、中间壳体;K3、后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离合纵置变速器,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第一空腔以及设置于第一空腔内的传动组件,传动组件包括内输入轴1、外输入轴2、第一中间轴3、第二中间轴4及齿轮组件,内输入轴1和外输入轴2同轴设置,第一中间轴3和第二中间轴4与内输入轴1平行设置,齿轮组件的主动部分固定于内输入轴1和外输入轴2上,齿轮组件的从动部分滑套于第一中间轴3和第二中间轴4上,壳体内还设置有第二空腔,第二空腔内设置有与内输入轴1同轴的输出轴5,第一中间轴3和第二中间轴4的一端位于第二空腔中,输出轴5上固接有输出从动齿轮,第一中间轴3和第二中间轴4上均设置有输出主动齿轮,输出从动齿轮与输出主动齿轮相啮合。
具体的,内输入轴1、外输入轴2、第一中间轴3、第二中间轴4及齿轮组件组成一个横置变速器结构,其中内输入轴1和外输入轴2为输入部分,第一中间轴3和第二中间轴4为输出部分,齿轮组件为传动结构,本实施例中,横置变速器结构为相关现有结构,其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中任一种双离合、双输出轴的变速器。本实施例的主要改进在于为现有横置变速器结构增加一个额外的第二空腔,该第二空腔内设置一个输出轴5,输出轴5通过输出从动齿轮与第一中间轴3和第二中间轴4上输出主动齿轮相连接,其中,输出从动齿轮可以为一个,第一中间轴3和第二中间轴4上的两个输出主动齿轮同时与该输出从动齿轮啮合,优选的,该输出从动齿轮有两个,两个输出从动齿轮分别与第一中间轴3和第二中间轴4的输出主动齿轮相啮合。输出轴5与内输入轴1和外输入轴2同轴,如此,通过输出从动齿轮、输出主动齿轮和输出轴5将一个横置变速器结构改变为纵置变速器,使得本实施例中的横置变速器结构和纵置变速器具有了公用部分。
本实施例提供的双离合纵置变速器,内输入轴1、外输入轴2与平行设置的第一中间轴3和第二中间轴4构成了标准的横置变速器结构,通过为第一中间轴3和第二中间轴4重新设置传动结构并合拢到一个输出轴5上,将横置变速器转变成了纵置变速器,由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双离合纵置变速器的前半部分为横置变速器结构,使得纵置变速器和横置变速器拥有了公用部分,提升了汽车变速器的开发效率。
下面以图1中的双离合变速器为例,详述本实施例是如何实现将双离合、双输出轴的变速器改变为纵置变速器的:
同轴设置的内输入轴1、外输入轴2和输出轴5,平行设置的第一中间轴3和第二中间轴4,外输入轴2为空心轴,嵌套在内输入轴1上,输出轴5与内外输入轴同轴布置,位于输入轴1后端。第一离合器C1连接内输入轴1,第二离合器2连接外输入轴2。
内输入轴1的上依次设有三挡主动齿轮13和一挡主动齿轮11,其中三挡主动齿轮还被用作五挡主动齿轮,一挡主动齿轮11和三挡主动齿轮13与内输入轴固定连接;外输入轴2上依次固定设有二挡主动齿轮22、四挡主动齿轮24,其中四挡主动齿轮还被用作六挡主动齿轮,二挡主动齿轮还被用作倒挡主动齿轮,二挡主动齿轮22和四挡主动齿轮24与外输入轴2固定连接。
第一中间轴3上依次设有倒挡从动齿轮37、四挡从动齿轮34、三挡从动齿轮33、一挡从动齿轮31和第一常啮合主动齿轮38。倒挡从动齿轮37、四挡从动齿轮34、三挡从动齿轮33和一挡从动齿轮31空套在第一中间轴3上;第一常啮合主动齿轮38固定连接在第一中间轴3上。一挡从动齿轮31和三挡从动齿轮33之间固定设有第一同步器SC1,四挡从动齿轮34和倒挡从动齿轮37之间固定设有第二同步器SC2。
第二中间轴4上依次设有二挡从动齿轮42、六挡从动齿轮46、五挡从动齿轮45、驻车齿轮40和第二常啮合主动齿轮49。二挡从动齿轮42、六挡从动齿轮46和五挡从动齿轮45空套在第二中间轴上;驻车齿轮40和第二常啮合主动齿轮49固定连接在第二中间轴4上。二挡从动齿轮42与六挡从动齿轮46之间固定设置有第三同步器SC3,五挡从动齿轮45与驻车齿轮40之间固定设置有第四同步器SC4。输出轴5上依次设有第一常啮合从动齿轮58和第二常啮合从动齿轮59。第一常啮合从动齿轮58和第二常啮合从动齿轮59与输出轴固定连接。
一挡主动齿轮11与一挡从动齿轮31为常啮合;二挡主动齿轮22和二挡从动齿轮42为常啮合;三挡主动齿轮13与三挡从动齿轮33为常啮合;四挡主动齿轮24和四挡从动齿轮34为常啮合:五挡主动齿轮13与五挡从动齿轮45为常啮合;六挡主动齿轮24和六挡从动齿轮46为常啮合;第一常啮合主动齿轮38与第一常啮合从动齿轮58为常啮合;第二常啮合主动齿轮49与第二常啮合59从动齿轮常啮合。二挡主动齿轮22还被用作倒挡主动齿轮,二挡从动齿轮42还被用作倒挡惰轮,倒挡从动齿轮37与倒挡惰轮(二挡从动齿轮42)常啮合。
齿轮组件还包括:一挡从动齿轮31和三挡从动齿轮33之间,与第一中间轴3固定连接的第一同步器SC1;四挡从动齿轮34和倒挡从动齿轮37之间,与第一中间轴3固定连接的第二同步器SC2;二挡从动齿轮42与六挡从动齿轮46之间,与第二中间轴4固定连接的第三同步器SC3;五挡从动齿轮45与驻车齿轮40之间,与第二中间轴固定连接的第四同步器SC4。
平行设置第一换挡拨叉B1、第二换挡拨叉B2、第三换拨叉B3和第四换挡拨叉B4。第一换挡拨叉B1、第二换挡拨叉B2、第三换拨叉B3和第四换挡拨叉B4的前端驱动及导向液压缸集成于离合器壳体K1上,第一换挡拨叉B1、第二换挡拨叉B2、第三换拨叉B3和第四换挡拨叉B4的后端驱动及导向液压缸集成于中间壳体K2上。
第一换挡拨叉B1叉脚与第一同步器SC1配合连接,第二换挡拨叉B2叉脚与第二同步器SC2配合连接,第三换挡拨叉B3叉脚与第三同步器SC3配合连接第四换挡拨叉B4叉脚与第四同步器SC4配合连接。
变速器的壳体包括:相互连接的离合器壳体K1、中间壳体K2和后壳体K3。离合器壳体K1和中间壳体K2连接形成主腔体,主腔体内布置有内/外输入轴、各挡主/从动齿轮、同步器、换挡拨叉、驻车齿轮等部件,形成高度集成的机械结构。中间壳体K2和后壳体K3连接形成副腔体,副腔体内布置有第一常啮合齿轮副与第二常啮合齿轮副。
本实施例的六挡具体传动路线分别为:
一挡动力传递路线:第一换挡拨叉B1推动第一同步器SC1与一挡从动齿轮31结合,第一离合器C1闭合,发动机扭矩通过第一离合器C1传递给内输入轴1,经由常啮合的一挡主动齿轮11和一挡从动齿轮31、第一同步器SC1,将扭矩传递到第一中间轴3,再通过第一中间轴3上固定连接的第一常啮合主动齿轮38和输出轴5上固定连接的第一常啮合从动齿轮58将扭矩传递给输出轴5,实现动力输出。
二挡动力传递路线:第三换挡拨叉B3推动第三同步器SC3与二挡主动齿轮22结合,第二离合器C2闭合,发动机扭矩通过第二离合器C2传递给外输入轴2,经由第三同步器SC3、常啮合二挡主动齿轮22和二挡从动齿轮42,将扭矩传递到第二中间轴4,再通过第二中间轴4上固定连接的第二常啮合主动齿轮49和输出轴5上固定连接的第二常啮合从动齿轮59将扭矩传递给输出轴5,实现动力输出。
三挡动力传递路线:第一换挡拨叉B1推动第一同步器SC1与三挡从动齿轮33结合,第一离合器C1闭合,发动机扭矩通过第一离合器C1传递给内输入轴1,经由常啮合的三挡主动齿轮13和三挡从动齿轮33、第一同步器SC1,将扭矩传递到第一中间轴3,再由第一中间轴3上固定连接第一常啮合主动齿轮38和输出轴5上固定连接的第一常啮合从动齿轮58将扭矩传递给输出轴5,实现动力输出。
四挡动力传递路线:第二换挡拨叉B2推动第二同步器SC2与四挡从动齿轮34结合,第二离合器C2闭合,发动机扭矩通过第二离合器C2传递给外输入轴2,经由常啮合的四挡主动齿轮24和四挡从动齿轮34、第二同步器SC2,将扭矩传递到第一中间轴3,再通过第一中间轴(3)上固定连接的第一常啮合主动齿轮(38)和输出轴5上固定连接的第一常啮合从动齿轮58将扭矩传递给输出轴5,实现动力输出。
五挡动力传递路线:第四换挡拨叉B4推动第四同步器SC4与五挡主动齿轮15结合,第一离合器C1闭合,发动机扭矩通过第一离合器C1传递给内输入轴1,经由第四同步器SC4、常啮合五挡主动齿轮15和五挡从动齿轮45,将扭矩传递到第二中间轴4,再通过第二中间轴4上固定连接的第二常啮合主动齿轮49和输出轴上5固定连接的第二常啮合从动齿轮59将扭矩传递给输出轴5,实现动力输出。
六挡动力传递路线:第三换挡拨叉B3推动第三同步器SC3与六挡从动齿轮46结合,第二离合器C2闭合,发动机扭矩通过第二离合器C2传递给外输入轴2,经由常啮合的六挡主动齿轮24和六挡从动齿轮46、第三同步器SC3,将扭矩传递到第二中间轴4,再通过第二中间轴4上固定连接的第二常啮合齿轮49和输出轴上5固定连接的第二常啮合从动齿轮59将扭矩传递给输出轴5,实现动力输出。
倒挡传递路线:第二换挡拨叉B2推动第二同步器SC2与倒挡从动齿轮37结合,第二离合器C2闭合,发动机扭矩通过第二离合器C2传递给外输入轴2,经倒挡主动齿轮22、二挡从动齿轮42倒挡惰轮、倒挡从动齿轮37、第二同步器SC2,将扭矩传递到第一中间轴3上,再通过第一中间轴3上固定连接的第一常啮合主动齿轮38和输出轴5上固定连接的第一常啮合从动齿轮58将扭矩传递给输出轴5,实现动力输出。
换挡过程举例说明:
一挡换二挡过程:双离合器变速器处于一挡,第一同步器SC1和一挡从动齿轮31结合,第一离合器C1闭合,第二离合器C2打开;双离合器变速器控制系统(附图1中未显示)发出一挡换二挡指令,换挡执行机构预先将第三同步器SC3和二挡主动齿轮22结合,此时第二离合器C2仍处于打开状态;随着换挡过程继续,第一离合器C1逐渐打开,与此同时,第二离合器C2逐渐闭合,此过程不会出现扭矩中断;第一离合器C1完全打开、第二离合器C2完全闭合后,第一同步器SC1脱开与一挡从动齿轮31的结合,结束换挡过程,发动机扭矩经由第二离合器C2、外输入轴2、二挡主动齿轮22、二挡从动齿轮42、第三同步器SC3、第二中间轴4、第二常啮合主动齿轮49、第二常啮合从动齿轮59,最终传递到输出轴5。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双离合纵置变速器。
由于上述双离合纵置变速器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包含该双离合纵置变速器的汽车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Claims (5)

1.一种双离合纵置变速器,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第一空腔以及设置于第一空腔内的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内输入轴、外输入轴、第一中间轴、第二中间轴及齿轮组件,所述内输入轴和所述外输入轴同轴设置,所述第一中间轴和第二中间轴与所述内输入轴平行设置,所述齿轮组件的主动部分固定于所述内输入轴和所述外输入轴上,所述齿轮组件的从动部分滑套于所述第一中间轴和第二中间轴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内设置有与所述内输入轴同轴的输出轴,所述输出轴上固接有输出从动齿轮,所述第一中间轴和第二中间轴上均设置有输出主动齿轮,所述输出从动齿轮与所述输出主动齿轮相啮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离合纵置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从动齿轮有两个,两个所述输出从动齿轮分别与所述第一中间轴和第二中间轴的输出主动齿轮相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离合纵置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部分包括一挡主动齿轮、二挡主动齿轮、三挡主动齿轮、四挡主动齿轮,所述从动部分包括一挡从动齿轮、二挡从动齿轮、三挡从动齿轮、四挡从动齿轮、五挡从动齿轮、六挡从动齿轮和倒挡从动齿轮;
其中,所述一挡主动齿轮和三挡主动齿轮固接于所述内输入轴上,所述二挡主动齿轮和四挡主动齿轮固接于所述外输入轴上,所述一挡从动齿轮、三挡从动齿轮、四挡从动齿轮和倒挡从动齿轮滑套于所述第一中间轴上,所述二挡从动齿轮、五挡从动齿轮和六挡从动齿轮滑套于所述第一中间轴上;
所述五挡从动齿轮与所述三挡主动齿轮相啮合,所述倒挡从动齿轮与二挡主动齿轮相啮合;
所述齿轮组件还包括第一同步器、第二同步器、第三同步器、第四同步器,其中,所述第一同步器与所述一挡从动齿轮和所述三挡从动齿轮相配合,所述第二同步器与所述四挡从动齿轮和所述倒挡从动齿轮相配合,所述第三同步器与所述二挡从动齿轮与六挡从动齿轮相配合,所述第四同步器与所述五挡从动齿轮相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离合纵置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倒挡从动齿轮与所述二挡从动齿轮常啮合。
5.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双离合纵置变速器。
CN201520616908.5U 2015-08-14 2015-08-14 双离合纵置变速器及汽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8785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616908.5U CN204878550U (zh) 2015-08-14 2015-08-14 双离合纵置变速器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616908.5U CN204878550U (zh) 2015-08-14 2015-08-14 双离合纵置变速器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878550U true CN204878550U (zh) 2015-12-16

Family

ID=548229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616908.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878550U (zh) 2015-08-14 2015-08-14 双离合纵置变速器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87855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03854A (zh) * 2021-05-28 2021-07-13 上海中科深江电动车辆有限公司 混合动力变速箱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03854A (zh) * 2021-05-28 2021-07-13 上海中科深江电动车辆有限公司 混合动力变速箱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48175B (zh) 汽车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
CN204114026U (zh) 多挡双离合变速器及车辆
CN204114023U (zh) 多挡双离合变速器及车辆
CN105443674A (zh) 多挡双离合变速器及车辆
CN105370814A (zh) 多挡双离合变速器及车辆
CN102252063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传动装置
CN105443676A (zh) 多挡双离合变速器及车辆
CN204114032U (zh) 多挡双离合变速器及车辆
CN104565228A (zh) 纯电动汽车用两挡自动变速器
CN204267620U (zh) 多挡双离合变速器及车辆
CN203627679U (zh) 手动多档变速器
CN204628445U (zh) 一种双联齿轮式六挡变速箱
CN104879452B (zh) 一种双联齿轮式六挡变速箱及其换挡过程控制方法
CN103758945A (zh) 一种双离合自动变速器
CN203627674U (zh) 一种双离合自动变速器
CN204459016U (zh) 一种汽车双离合自动变速器
CN204878550U (zh) 双离合纵置变速器及汽车
CN202510640U (zh) 一种十二档汽车变速器
CN204114024U (zh) 多挡双离合变速器及车辆
CN204267618U (zh) 多挡双离合变速器及车辆
CN204267617U (zh) 多挡双离合变速器及车辆
CN203463568U (zh) 一种双离合自动变速器
CN213056676U (zh) 一种8速变速器、动力总成及车辆
CN101446336B (zh) 一种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
CN204114033U (zh) 多挡双离合变速器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30601 Anhui Province, Hefei City Industrial Park, the Peach Blossom Road No. 669

Patentee after: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230601 Anhui Province, Hefei City Industrial Park, the Peach Blossom Road No. 669

Patentee before: Anhui Jianghuai Automotive Co.,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16

Termination date: 2019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