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835697U - 一种电压优选供电切换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压优选供电切换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835697U
CN204835697U CN201520479468.3U CN201520479468U CN204835697U CN 204835697 U CN204835697 U CN 204835697U CN 201520479468 U CN201520479468 U CN 201520479468U CN 204835697 U CN204835697 U CN 2048356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s
triode
voltage
node
semicondu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47946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学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52047946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8356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8356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83569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压优选供电切换电路,包括:第一电源接入节点、第一过压欠压检测电路、第一开关电路、第二电源接入节点、第二过压欠压检测电路、第二开关电路、切换电路、工作电压输入节点和供电输出节点。本实用新型中为负载提供了两路供电电压,且分别对两路供电电压进行过压欠压检测,只有当供电电压正常时,才可以向负载供电,避免了负载在过压或欠压情况下异常工作带来的风险。此外,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切换电路,可将从第一电源接入节点接入的第一供电电压作为主电源,将从第二电源接入节点接入的第二供电电压作为备用电源,当第一供电电压正常时,自动切断第二供电电压的供电线路,从而可避免双电源供电的风险。

Description

一种电压优选供电切换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电切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压优选供电切换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电能的普及,各种电器层出不穷,为了满足对电器的实时供电,避免由于电源异常导致的电器失电情况发生,市场上出现了许多两路电源供电的情况。目前采用主用和备用两路电源供电,已有的控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方法是只要主用电源有电则选择连接主用电源对负载供电,并断开备用电源供电线路;另一种方法是通过两个二极管,阴极接负载,阳极分别连接两路电源,且电源与负载共地,该方法倾向于连接电压较高的电源,且在二极管上产生较大功耗。以上两种均不能对电源进行优选,不能克服供电电源过压或欠压导致的供电异常。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电压优选供电切换电路。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压优选供电切换电路,包括:第一电源接入节点、第一过压欠压检测电路、第一开关电路、第二电源接入节点、第二过压欠压检测电路、第二开关电路、切换电路、工作电压输入节点和供电输出节点;
工作电压输入节点分别连接第一过压欠压检测电路、第一开关电路、第二过压欠压检测电路、第二开关电路和切换电路;
第一电源接入节点通过第一开关电路连接供电输出节点,第二电源接入节点通过第二开关电路连接供电输出节点;
第一电源接入节点连接第一过压欠压检测电路,第一过压欠压检测电路通过切换电路连接第一开关电路,当通过第一电源接入节点接入的第一供电电压过压或欠压,第一开关电路断路;
第二电源接入节点连接第二过压欠压检测电路,第二过压欠压检测电路通过切换电路连接第二开关电路,当通过第二电源接入节点接入的第二供电电压过压或欠压,第二开关电路断路;
当第一开关电路导通,第二开关电路断路。
优选地,第一过压欠压检测电路包括:第一稳压管、第二稳压管、第十一三极管、第十二三极管、第十八三极管和第十九三极管,第十一三极管和第十二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第十八三极管和第十九三极管为PNP型三极管;
第十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工作电压输入节点并连接第一稳压管负极,第一稳压管正极接地;第十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十八三极管的基极,其发射极连接第一电源接入节点并通过第七电阻接地;第十八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工作电压输入节点,其集电极连接第一电压节点并通过第十七电阻接地;
第十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一电源接入节点,并通过第十电阻接地,其发射极通过第九电阻连接工作电压输入节点并连接第二稳压管负极,第二稳压管正极接地;第十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十九三极管的基极,第十九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工作电压输入节点,其集电极连接第一电压节点并通过第二十电阻接地;第一电压节点连接切换电路。
优选地,第一过压欠压检测电路还包括第一滑动电阻和第二滑动电阻;第十一三极管发射极连接第一滑动电阻滑动端,第一滑动电阻第一端通过第七电阻接地,其第二端连接第一电源接入节点;第十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二滑动电阻滑动端,第二滑动电阻第一端连接第一电源接入节点,其第二端通过第十电阻接地。
优选地,第二过压欠压检测电路包括:第三稳压管、第四稳压管、第十三三极管、第十四三极管、第二十三极管和第二十一三极管,第十三三极管和第十四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第二十三极管和第二十一三极管为PNP型三极管;
第十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工作电压输入节点并连接第三稳压管负极,第三稳压管正极接地;第十三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二十三极管的基极,其发射极连接第二电源接入节点并通过第十八电阻接地;第二十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工作电压输入节点,其集电极连接第二电压节点并通过第三十四电阻接地;
第十四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二电源接入节点,并通过第二十二电阻接地,其发射极通过第二十一电阻连接工作电压输入节点并连接第四稳压管负极,第四稳压管正极接地;第十四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二十一三极管的基极,第二十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工作电压输入节点,其集电极连接第二电压节点并通过第三十七电阻接地;第二电压节点连接切换电路。
优选地,第二过压欠压检测电路还包括第三滑动电阻和第四滑动电阻;第十一三极管发射极连接第三滑动电阻滑动端,第三滑动电阻第一端通过第十八电阻接地,其第二端连接第二电源接入节点;第十四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四滑动电阻滑动端,第四滑动电阻第一端连接第二电源接入节点,其第二端通过第二十二电阻接地。
优选地,切换电路包括第十五三极管、第十六三极管、第十七三极管、第二十二三极管、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和第三二极管,第十五三极管、第十六三极管和第十七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第二十二三极管为PNP型三极管;
第二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一电压节点,其负极连接第三电压节点,第三电压节点连接第三二极管负极并通过第四十电阻接地,第三二极管正极连接第二十二三极管集电极并连接至工作电压输入节点,第二十二三极管发射极连接工作电压输入节点,第二十二三极管基极连接第十七三极管集电极,第十七三极管基极通过第五电容接地,第五电容为充电电容,第十七三极管发射极连接工作电压输入节点;第十五三极管发射极接地,其基极连接第五电压节点,其集电极连接第六电压节点并连接第十七三极管基极;
第十六三极管基极连接第五电压节点,其集电极连接工作电压输入节点,其发射极连接第四电压节点;第一二极管正极连接第二电压节点,其负极连接第四电压节点,第四电压节点通过第三十八电阻接地。
优选地,第一开关电路包括第一MOS管、第五MOS管和第六MOS管;第六MOS管的栅极连接第三电压节点,其源极接地,其漏极连接第五电压节点;第五电压节点通过第一电阻连接第一电源接入节点并通过第四电阻接地;第五MOS管的栅极连接第五电压节点,其源极接地;第一MOS管的栅极连接至第五MOS管的漏极并连接至第一电源接入节点,其源极连接第一电源接入节点,其漏极连接至供电输出节点;第一MOS管为P-MOS型管,第五MOS管和第六MOS管为N-MOS型管。
优选地,第一MOS管的漏极与供电输出节点之间设置有第二MOS管和第七MOS管;第一MOS管的漏极连接第二MOS管的漏极并通过第十二电阻连接第七MOS管的栅极;第二MOS管的源极连接供电输出节点,其栅极通过第十一电阻连接供电输出节点并通过第十三电阻连接第七MOS管漏极;第七MOS管源极接地,其栅极通过第十四电阻接地;第二MOS管为P-MOS型管,第七MOS管为N-MOS型管。
优选地,第二开关电路包括第三MOS管、第四MOS管、第八MOS管、第九MOS管和第十MOS管;第八MOS管的栅极连接第四电压节点,其源极接地,其漏极连接第六电压节点;第六电压节点通过第二十三电阻连接第二电源接入节点并通过第三十电阻接地;第九MOS管的栅极连接第六电压节点,其源极接地;第三MOS管的栅极连接至第九MOS管的漏极并连接至第二电源接入节点,其源极连接第二电源接入节点,其漏极连接第四MOS管的漏极并通过第二十六电阻连接第十MOS管的栅极;第四MOS管的源极连接供电输出节点,其栅极通过第二十四电阻连接供电输出节点并通过第二十八电阻连接第十MOS管漏极;第十MOS管源极接地,其栅极通过第二十九电阻接地;第三MOS管和第四MOS管为P-MOS型管,第八MOS管、第九MOS管和第十MOS管为N-MOS型管。
优选地,工作电压输入节点分别通过第四二极管和第五二极管连接第一电源接入节点和第二电源接入节点;第一电源接入节点连接第四二极管正极,第四二极管负极连接工作电压输入节点;第二电源接入节点连接第五二极管正极,第五二极管负极连接工作电压输入节点。
本实用新型中为负载提供了两路供电电压,且分别对两路供电电压进行过压欠压检测,只有当供电电压正常时,才可以向负载供电,避免了负载在过压或欠压情况下异常工作带来的风险。此外,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切换电路,可将从第一电源接入节点接入的第一供电电压作为主电源,将从第二电源接入节点接入的第二供电电压作为备用电源,当第一供电电压正常时,自动切断第二供电电压的供电线路,从而可避免双电源供电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通过供电电压自检测和主备电源的切换,可保证负载实时处于正常安全的环境中工作,保证负载工作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压优选供电切换电路结构图;
图2为第一过压欠压检测电路原理图;
图3为第二过压欠压检测电路原理图;
图4为切换电路原理图;
图5为第一开关电路原理图;
图6为第二开关电路原理图;
图7为工作电压接入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压优选供电切换电路,包括:第一电源接入节点Vin1、第一过压欠压检测电路、第一开关电路、第二电源接入节点Vin2、第二过压欠压检测电路、第二开关电路、切换电路、工作电压输入节点VinG和供电输出节点Vout。
工作电压输入节点VinG分别连接第一过压欠压检测电路、第一开关电路、第二过压欠压检测电路、第二开关电路和切换电路,其用于为该电压优选供电切换电路提供工作电压。
供电输出节点Vout用于接入负载,第一电源接入节点Vin1用于接入第一供电电压,第二电源接入节点Vin2用于接入第二供电电压。
第一电源接入节点Vin1通过第一开关电路连接供电输出节点Vout,第二电源接入节点Vin2通过第二开关电路连接供电输出节点Vout。当第一开关电路导通,由第一电源接入节点Vin1接入的第一供电电压为负载供电;当第一开关电路断路,第一电源接入节点Vin1供电线路切断。当第二开关电路导通,由第二电源接入节点Vin2接入的第二供电电压为负载供电;当第二开关电路断路,第二电源接入节点Vin2供电线路切断。
第一电源接入节点Vin1连接第一过压欠压检测电路,第一过压欠压检测电路通过切换电路连接第一开关电路,当通过第一电源接入节点Vin1接入的第一供电电压过压或欠压,第一开关电路断路,从而切断第一电源接入节点Vin1供电线路。
第二电源接入节点Vin2连接第二过压欠压检测电路,第二过压欠压检测电路通过切换电路连接第二开关电路,当通过第二电源接入节点Vin2接入的第二供电电压过压或欠压,第二开关电路断路,从而切断第二电源接入节点Vin2供电线路。
本实施方式中,优先选用第一电源接入节点Vin1接入的第一供电电压为负载供电,当第一开关电路导通,第二开关电路断路,以避免双电源供电的不稳定。
参照图2,第一过压欠压检测电路包括:第一稳压管ZD1、第二稳压管ZD2、第十一三极管Q11、第十二三极管Q12、第十八三极管Q18和第十九三极管Q19,第十一三极管Q11和第十二三极管Q12为NPN型三极管,第十八三极管Q18和第十九三极管Q19为PNP型三极管。第十一三极管Q11的基极连接工作电压输入节点VinG并连接第一稳压管ZD1负极,第一稳压管ZD1正极接地。第十一三极管Q11的集电极连接第十八三极管Q18的基极,其发射极连接第一电源接入节点Vin1并通过第七电阻R7接地。第十八三极管Q18的发射极连接工作电压输入节点VinG,其集电极连接第一电压节点XA1并通过第十七电阻R17接地。第十二三极管Q12的基极连接第一电源接入节点Vin1,并通过第十电阻R10接地,其发射极通过第九电阻R9连接工作电压输入节点VinG并连接第二稳压管ZD2负极,第二稳压管ZD2正极接地。第十二三极管Q12的集电极连接第十九三极管Q19的基极,第十九三极管Q19的发射极连接工作电压输入节点VinG,其集电极连接第一电压节点XA1并通过第二十电阻R20接地。第一电压节点XA1连接切换电路。
参照图3,第二过压欠压检测电路包括:第三稳压管ZD3、第四稳压管ZD4、第十三三极管Q13、第十四三极管Q14、第二十三极管Q20和第二十一三极管Q21,第十三三极管Q13和第十四三极管Q14为NPN型三极管,第二十三极管Q20和第二十一三极管Q21为PNP型三极管。
第十三三极管Q13的基极连接工作电压输入节点VinG并连接第三稳压管ZD3负极,第三稳压管ZD3正极接地。第十三三极管Q13的集电极连接第二十三极管Q20的基极,其发射极连接第二电源接入节点Vin2并通过第十八电阻R18接地。第二十三极管Q20的发射极连接工作电压输入节点VinG,其集电极连接第二电压节点XA2并通过第三十四电阻R34接地。
第十四三极管Q14的基极连接第二电源接入节点Vin2,并通过第二十二电阻R22接地,其发射极通过第二十一电阻R21连接工作电压输入节点VinG并连接第四稳压管ZD4负极,第四稳压管ZD4正极接地。第十四三极管Q14的集电极连接第二十一三极管Q21的基极,第二十一三极管Q21的发射极连接工作电压输入节点VinG,其集电极连接第二电压节点XA2并通过第三十七电阻R37接地。第二电压节点XA2连接切换电路。
参照图4,切换电路包括第十五三极管Q15、第十六三极管Q16、第十七三极管Q17、第二十二三极管Q2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和第三二极管D3,第十五三极管Q15、第十六三极管Q16和第十七三极管Q17为NPN型三极管,第二十二三极管Q22为PNP型三极管。
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第一电压节点XA1,其负极连接第三电压节点XB1,第三电压节点XB1连接第三二极管D3负极并通过第四十电阻R40接地,第三二极管D3正极连接第二十二三极管Q22集电极并连接至工作电压输入节点VinG,第二十二三极管Q22发射极连接工作电压输入节点VinG,第二十二三极管Q22基极连接第十七三极管Q17集电极,第十七三极管Q17基极通过第五电容C5接地,第五电容C5为充电电容,第十七三极管Q17发射极连接工作电压输入节点VinG。第十五三极管Q15发射极接地,其基极连接第五电压节点XC1,其集电极连接第六电压节点XC2并连接第十七三极管Q17基极。
第十六三极管Q16基极连接第五电压节点XC1,其集电极连接工作电压输入节点VinG,其发射极连接第四电压节点XB2。第一二极管D1正极连接第二电压节点XA2,其负极连接第四电压节点XB2,第四电压节点XB2通过第三十八电阻R38接地。
参照图5,第一开关电路包括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第五MOS管Q5、第六MOS管Q6和第七MOS管Q7。第六MOS管Q6的栅极连接第三电压节点XB1,其源极接地,其漏极连接第五电压节点XC1。第五电压节点XC1通过第一电阻R1连接第一电源接入节点Vin1并通过第四电阻R4接地。第五MOS管Q5的栅极连接第五电压节点XC1,其源极接地。第一MOS管Q1的栅极连接至第五MOS管Q5的漏极并连接至第一电源接入节点Vin1,其源极连接第一电源接入节点Vin1,其漏极连接第二MOS管Q2的漏极并通过第十二电阻R12连接第七MOS管Q7的栅极。第二MOS管Q2的源极连接供电输出节点Vout,其栅极通过第十一电阻R11连接供电输出节点Vout并通过第十三电阻R13连接第七MOS管Q7漏极。第七MOS管Q7源极接地,其栅极通过第十四电阻R14接地。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为P-MOS型管,第五MOS管Q5、第六MOS管Q6和第七MOS管Q7为N-MOS型管。
参照图6,第二开关电路包括第三MOS管Q3、第四MOS管Q4、第八MOS管Q8、第九MOS管Q9和第十MOS管Q10。第八MOS管Q8的栅极连接第四电压节点XB2,其源极接地,其漏极连接第六电压节点XC2。第六电压节点XC2通过第二十三电阻R23连接第二电源接入节点Vin2并通过第三十电阻R30接地。第九MOS管Q9的栅极连接第六电压节点XC2,其源极接地。第三MOS管Q3的栅极连接至第九MOS管Q9的漏极并连接至第二电源接入节点Vin2,其源极连接第二电源接入节点Vin2,其漏极连接第四MOS管Q4的漏极并通过第二十六电阻R26连接第十MOS管Q10的栅极。第四MOS管Q4的源极连接供电输出节点Vout,其栅极通过第二十四电阻R24连接供电输出节点Vout并通过第二十八电阻R28连接第十MOS管Q10漏极。第十MOS管Q10源极接地,其栅极通过第二十九电阻R29接地。第三MOS管Q3和第四MOS管Q4为P-MOS型管,第八MOS管Q8、第九MOS管Q9和第十MOS管Q10为N-MOS型管。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过压欠压检测电路还包括第一滑动电阻VR1和第二滑动电阻VR2。第十一三极管Q11发射极连接第一滑动电阻VR1滑动端,第一滑动电阻VR1第一端通过第七电阻R7接地,其第二端连接第一电源接入节点Vin1。第十二三极管Q12的基极连接第二滑动电阻VR2滑动端,第二滑动电阻VR2第一端连接第一电源接入节点Vin1,其第二端通过第十电阻R10接地。第二过压欠压检测电路还包括第三滑动电阻VR3和第四滑动电阻VR4。第十一三极管Q11发射极连接第三滑动电阻VR3滑动端,第三滑动电阻VR3第一端通过第十八电阻R18接地,其第二端连接第二电源接入节点Vin2。第十四三极管Q14的基极连接第四滑动电阻VR4滑动端,第四滑动电阻VR4第一端连接第二电源接入节点Vin2,其第二端通过第二十二电阻R22接地。通过调节第一滑动电阻VR1和第二滑动电阻VR2可对电路进行微调并可实现对不同阈值范围的第一供电电压的检测,通过调节第三滑动电阻VR3和第四滑动电阻VR4可对电路进行微调并可实现对不同阈值范围的第二供电电压的检测。例如,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调节第一滑动电阻VR1、第二滑动电阻VR2、第三滑动电阻VR3和第四滑动电阻VR4,并通过选用不同规格的电子元器件,可实现对18伏至20伏的供电电压的检测。
当第一电源接入节点Vin1接入的第一供电电压电压低于18伏即欠压时,第十一三极管Q11导通,第十八三极管Q18集电极输出高电平至第一电压节点XA1,第一电压节点XA1通过第二二极管D2为第三电压节点XB1提供高电平,从而使得第六MOS管Q6的栅极为高电平导通,第五电压节点XC1接地,第五MOS管Q5的栅极为低电平截止,第一MOS管第一MOS管Q1截止,从而自动切断第一供电电压供电线路。第一供电电压电压高于20伏即过压时,第十二三极管Q12导通,第十九三极管Q19集电极输出高电平至第一电压节点XA1,第一电压节点XA1通过二极管第二二极管D2为第三电压节点XB1提供高电平,使得第六MOS管Q6的栅极为高电平导通,第五MOS管Q5的栅极为低电平截止,第一MOS管第一MOS管Q1截止,从而自动切断第一供电电压供电线路。
当第一供电电压电压不低于18伏时,第十一三极管Q11截止,第十八三极管Q18集电极输出低电平拉低第一电压节点XA1电平;同时当第一供电电压电压不高于20伏时,第十二三极管Q12截止,第十九三极管Q19集电极输出低电平拉低第一电压节点XA1电平。即当第一供电电压在正常值范围内,即既没有欠压也没有过压,则第一电压节点XA1为低电平,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为低电平,选择相应规格的第五电容C5,通过第五电容C5向第十七三极管Q17基极提供较小的电压值可使得第十七三极管Q17截止,第二十二三极管Q22的集电极接地为低电平,使得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为低电平,从而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即第三电压节点XB1也为低电平,第六MOS管Q6的栅极为低电平截止。由于第四电阻R4和第一电阻R1分压,使得第五MOS管Q5的栅极为高电平,从而第五电压节点XC1为高电平并通过第十六三极管Q16使得第四电压节点XB2为高电平,即第八MOS管Q8的栅极为高电平导通,从而切断第二供电电压的供电线路。同时第五MOS管Q5的栅极与第五电压节点XC1短路为高电平,第五MOS管Q5便导通,第五MOS管Q5导通后通过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拉低第一MOS管Q1的栅极电平,这样第一MOS管Q1便导通,第一MOS管Q1的漏极为高电平,通过R12和R14的分压作用,使得第七MOS管Q7的栅极为高电平导通,通过第十一电阻R11和第十三电阻R13拉低第二MOS管Q2的栅极电平,第二MOS管Q2导通,从而接通第一供电电压供电线路。
当第一供电电压电压低于18伏即欠压时,或高于20伏即过压时,第一供电电压供电线路自动切断。若第二供电电压电压低于18伏即欠压时,第十三三极管Q13导通,第二十三极管Q20集电极输出高电平至第二电压节点XA2,第二电压节点XA2的高电平通过第一二极管D1使得第四电压节点XB2即第八MOS管Q8的栅极为高电平,第八MOS管Q8导通,第九MOS管Q9的栅极接地,第九MOS管Q9截止,从而第三MOS管Q3截止自动切断第二供电电压供电线路。若第二供电电压电压高于20伏即过压时,第十四三极管Q14导通,第二十一三极管Q21集电极输出高电平至第二电压节点XA2,第四电压节点XB2为高电平,第八MOS管Q8导通,第六电压节点XC2接地,第九MOS管Q9的栅极为低电平截止,第三MOS管Q3截止,从而自动切断第二供电电压供电线路。当第二供电电压电压不低于18伏时,第十三三极管Q13截止,第二十三极管Q20集电极输出低电平;同时当第二供电电压电压不高于20伏时,第十四三极管Q14截止,第二十一三极管Q21集电极输出低电平。即当第二供电电压正常时,第二电压节点XA2为低电平,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为低电平,由于第一供电电压已经切断,第十六三极管Q16的基极为低电平,如此,二极管D1的阴极即第四电压节点XB2也为低电平,第八MOS管Q8的栅极为低电平截止。由于第二十三电阻R23和第三十电阻R30分压,使得第六电压节点XC2为高电平,第九MOS管Q9的栅极为高电平导通,第九MOS管Q9导通后通过第二十五电阻R25和第二十七电阻R27拉低第三MOS管Q3的栅极电平,第三MOS管Q3导通,第三MOS管Q3的漏极为高电平,通过第二十六R26和第二十九R29的分压作用,第十MOS管Q10的栅极为高电平导通,通过R24和R28,拉低第四MOS管Q4的栅极电平,第四MOS管Q4导通,从而接通第二供电电压供电线路。
参照图7,工作电压输入节点VinG分别通过第四二极管D4和第五二极管D5连接第一电源接入节点Vin1和第二电源接入节点Vin2。第一电源接入节点Vin1连接第四二极管D4正极,第四二极管D4负极连接工作电压输入节点VinG。第二电源接入节点Vin2连接第五二极管D5正极,第五二极管D5负极连接工作电压输入节点VinG。
当第一电源接入节点Vin1得电且第二电源接入节点Vin2失电时,第四二极管D4导通,工作电压输入节点VinG从第一供电电压获得电能为该电压优选供电电压切换电路供电;当第一电源接入节点Vin1和第二电源接入节点Vin2均得电,且第一供电电压大于第二供电电压时,第四二极管D4导通,第五二极管D5截止,工作电压输入节点VinG从第一供电电压获得电能为该电压优选供电电压切换电路供电。即,当第一电源接入节点Vin1和第二电源接入节点Vin2之一得电时,工作电压输入节点VinG直接获取电能为该电压优选供电电压切换电路供电;当第一电源接入节点Vin1和第二电源接入节点Vin2均得电时,工作电压输入节点VinG从电压较高的一路供电电压获得电能为该电压优选供电电压切换电路供电。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压优选供电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源接入节点(Vin1)、第一过压欠压检测电路、第一开关电路、第二电源接入节点(Vin2)、第二过压欠压检测电路、第二开关电路、切换电路、工作电压输入节点(VinG)和供电输出节点(Vout);
工作电压输入节点(VinG)分别连接第一过压欠压检测电路、第一开关电路、第二过压欠压检测电路、第二开关电路和切换电路;
第一电源接入节点(Vin1)通过第一开关电路连接供电输出节点(Vout),第二电源接入节点(Vin2)通过第二开关电路连接供电输出节点(Vout);
第一电源接入节点(Vin1)连接第一过压欠压检测电路,第一过压欠压检测电路通过切换电路连接第一开关电路,当通过第一电源接入节点(Vin1)接入的第一供电电压过压或欠压,第一开关电路断路;
第二电源接入节点(Vin2)连接第二过压欠压检测电路,第二过压欠压检测电路通过切换电路连接第二开关电路,当通过第二电源接入节点(Vin2)接入的第二供电电压过压或欠压,第二开关电路断路;
当第一开关电路导通,第二开关电路断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压优选供电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一过压欠压检测电路包括:第一稳压管(ZD1)、第二稳压管(ZD2)、第十一三极管(Q11)、第十二三极管(Q12)、第十八三极管(Q18)和第十九三极管(Q19),第十一三极管(Q11)和第十二三极管(Q12)为NPN型三极管,第十八三极管(Q18)和第十九三极管(Q19)为PNP型三极管;
第十一三极管(Q11)的基极连接工作电压输入节点(VinG)并连接第一稳压管(ZD1)负极,第一稳压管(ZD1)正极接地;第十一三极管(Q11)的集电极连接第十八三极管(Q18)的基极,其发射极连接第一电源接入节点(Vin1)并通过第七电阻(R7)接地;第十八三极管(Q18)的发射极连接工作电压输入节点(VinG),其集电极连接第一电压节点(XA1)并通过第十七电阻(R17)接地;
第十二三极管(Q12)的基极连接第一电源接入节点(Vin1),并通过第十电阻(R10)接地,其发射极通过第九电阻(R9)连接工作电压输入节点(VinG)并连接第二稳压管(ZD2)负极,第二稳压管(ZD2)正极接地;第十二三极管(Q12)的集电极连接第十九三极管(Q19)的基极,第十九三极管(Q19)的发射极连接工作电压输入节点(VinG),其集电极连接第一电压节点(XA1)并通过第二十电阻(R20)接地;第一电压节点(XA1)连接切换电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压优选供电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一过压欠压检测电路还包括第一滑动电阻(VR1)和第二滑动电阻(VR2);第十一三极管(Q11)发射极连接第一滑动电阻(VR1)滑动端,第一滑动电阻(VR1)第一端通过第七电阻(R7)接地,其第二端连接第一电源接入节点(Vin1);第十二三极管(Q12)的基极连接第二滑动电阻(VR2)滑动端,第二滑动电阻(VR2)第一端连接第一电源接入节点(Vin1),其第二端通过第十电阻(R10)接地。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压优选供电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二过压欠压检测电路包括:第三稳压管(ZD3)、第四稳压管(ZD4)、第十三三极管(Q13)、第十四三极管(Q14)、第二十三极管(Q20)和第二十一三极管(Q21),第十三三极管(Q13)和第十四三极管(Q14)为NPN型三极管,第二十三极管(Q20)和第二十一三极管(Q21)为PNP型三极管;
第十三三极管(Q13)的基极连接工作电压输入节点(VinG)并连接第三稳压管(ZD3)负极,第三稳压管(ZD3)正极接地;第十三三极管(Q13)的集电极连接第二十三极管(Q20)的基极,其发射极连接第二电源接入节点(Vin2)并通过第十八电阻(R18)接地;第二十三极管(Q20)的发射极连接工作电压输入节点(VinG),其集电极连接第二电压节点(XA2)并通过第三十四电阻(R34)接地;
第十四三极管(Q14)的基极连接第二电源接入节点(Vin2),并通过第二十二电阻(R22)接地,其发射极通过第二十一电阻(R21)连接工作电压输入节点(VinG)并连接第四稳压管(ZD4)负极,第四稳压管(ZD4)正极接地;第十四三极管(Q14)的集电极连接第二十一三极管(Q21)的基极,第二十一三极管(Q21)的发射极连接工作电压输入节点(VinG),其集电极连接第二电压节点(XA2)并通过第三十七电阻(R37)接地;第二电压节点(XA2)连接切换电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压优选供电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二过压欠压检测电路还包括第三滑动电阻(VR3)和第四滑动电阻(VR4);第十一三极管(Q11)发射极连接第三滑动电阻(VR3)滑动端,第三滑动电阻(VR3)第一端通过第十八电阻(R18)接地,其第二端连接第二电源接入节点(Vin2);第十四三极管(Q14)的基极连接第四滑动电阻(VR4)滑动端,第四滑动电阻(VR4)第一端连接第二电源接入节点(Vin2),其第二端通过第二十二电阻(R22)接地。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压优选供电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切换电路包括第十五三极管(Q15)、第十六三极管(Q16)、第十七三极管(Q17)、第二十二三极管(Q2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和第三二极管(D3),第十五三极管(Q15)、第十六三极管(Q16)和第十七三极管(Q17)为NPN型三极管,第二十二三极管(Q22)为PNP型三极管;
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第一电压节点(XA1),其负极连接第三电压节点(XB1),第三电压节点(XB1)连接第三二极管(D3)负极并通过第四十电阻(R40)接地,第三二极管(D3)正极连接第二十二三极管(Q22)集电极并连接至工作电压输入节点(VinG),第二十二三极管(Q22)发射极连接工作电压输入节点(VinG),第二十二三极管(Q22)基极连接第十七三极管(Q17)集电极,第十七三极管(Q17)基极通过第五电容(C5)接地,第五电容(C5)为充电电容,第十七三极管(Q17)发射极连接工作电压输入节点(VinG);第十五三极管(Q15)发射极接地,其基极连接第五电压节点(XC1),其集电极连接第六电压节点(XC2)并连接第十七三极管(Q17)基极;
第十六三极管(Q16)基极连接第五电压节点(XC1),其集电极连接工作电压输入节点(VinG),其发射极连接第四电压节点(XB2);第一二极管(D1)正极连接第二电压节点(XA2),其负极连接第四电压节点(XB2),第四电压节点(XB2)通过第三十八电阻(R38)接地。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压优选供电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一开关电路包括第一MOS管(Q1)、第五MOS管(Q5)和第六MOS管(Q6);第六MOS管(Q6)的栅极连接第三电压节点(XB1),其源极接地,其漏极连接第五电压节点(XC1);第五电压节点(XC1)通过第一电阻(R1)连接第一电源接入节点(Vin1)并通过第四电阻(R4)接地;第五MOS管(Q5)的栅极连接第五电压节点(XC1),其源极接地;第一MOS管(Q1)的栅极连接至第五MOS管(Q5)的漏极并连接至第一电源接入节点(Vin1),其源极连接第一电源接入节点(Vin1),其漏极连接至供电输出节点(Vout);第一MOS管(Q1)为P-MOS型管,第五MOS管(Q5)和第六MOS管(Q6)为N-MOS型管。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压优选供电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一MOS管(Q1)的漏极与供电输出节点(Vout)之间设置有第二MOS管(Q2)和第七MOS管(Q7);第一MOS管(Q1)的漏极连接第二MOS管(Q2)的漏极并通过第十二电阻(R12)连接第七MOS管(Q7)的栅极;第二MOS管(Q2)的源极连接供电输出节点(Vout),其栅极通过第十一电阻(R11)连接供电输出节点(Vout)并通过第十三电阻(R13)连接第七MOS管(Q7)漏极;第七MOS管(Q7)源极接地,其栅极通过第十四电阻(R14)接地;第二MOS管(Q2)为P-MOS型管,第七MOS管(Q7)为N-MOS型管。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压优选供电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二开关电路包括第三MOS管(Q3)、第四MOS管(Q4)、第八MOS管(Q8)、第九MOS管(Q9)和第十MOS管(Q10);第八MOS管(Q8)的栅极连接第四电压节点(XB2),其源极接地,其漏极连接第六电压节点(XC2);第六电压节点(XC2)通过第二十三电阻(R23)连接第二电源接入节点(Vin2)并通过第三十电阻(R30)接地;第九MOS管(Q9)的栅极连接第六电压节点(XC2),其源极接地;第三MOS管(Q3)的栅极连接至第九MOS管(Q9)的漏极并连接至第二电源接入节点(Vin2),其源极连接第二电源接入节点(Vin2),其漏极连接第四MOS管(Q4)的漏极并通过第二十六电阻(R26)连接第十MOS管(Q10)的栅极;第四MOS管(Q4)的源极连接供电输出节点(Vout),其栅极通过第二十四电阻(R24)连接供电输出节点(Vout)并通过第二十八电阻(R28)连接第十MOS管(Q10)漏极;第十MOS管(Q10)源极接地,其栅极通过第二十九电阻(R29)接地;第三MOS管(Q3)和第四MOS管(Q4)为P-MOS型管,第八MOS管(Q8)、第九MOS管(Q9)和第十MOS管(Q10)为N-MOS型管。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压优选供电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工作电压输入节点(VinG)分别通过第四二极管(D4)和第五二极管(D5)连接第一电源接入节点(Vin1)和第二电源接入节点(Vin2);第一电源接入节点(Vin1)连接第四二极管(D4)正极,第四二极管(D4)负极连接工作电压输入节点(VinG);第二电源接入节点(Vin2)连接第五二极管(D5)正极,第五二极管(D5)负极连接工作电压输入节点(VinG)。
CN201520479468.3U 2015-06-30 2015-06-30 一种电压优选供电切换电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8356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79468.3U CN204835697U (zh) 2015-06-30 2015-06-30 一种电压优选供电切换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79468.3U CN204835697U (zh) 2015-06-30 2015-06-30 一种电压优选供电切换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835697U true CN204835697U (zh) 2015-12-02

Family

ID=546932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479468.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835697U (zh) 2015-06-30 2015-06-30 一种电压优选供电切换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835697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26371A (zh) * 2016-07-28 2016-10-12 江苏科能电源有限公司 铅酸电池的充电方法
CN109474060A (zh) * 2018-12-19 2019-03-15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双电源切换系统及切换方法
CN113644849A (zh) * 2021-07-28 2021-11-12 深圳市银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正反转控制电路及机器人
CN113904436A (zh) * 2021-10-08 2022-01-07 无锡宇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电源管理电路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26371A (zh) * 2016-07-28 2016-10-12 江苏科能电源有限公司 铅酸电池的充电方法
CN106026371B (zh) * 2016-07-28 2018-11-27 江苏科能电源有限公司 铅酸电池的充电方法
CN109474060A (zh) * 2018-12-19 2019-03-15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双电源切换系统及切换方法
CN109474060B (zh) * 2018-12-19 2021-06-29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双电源切换系统及切换方法
CN113644849A (zh) * 2021-07-28 2021-11-12 深圳市银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正反转控制电路及机器人
CN113644849B (zh) * 2021-07-28 2024-06-04 深圳银星智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正反转控制电路及机器人
CN113904436A (zh) * 2021-10-08 2022-01-07 无锡宇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电源管理电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787935U (zh) 基于高边电流检测的过流保护电路
CN204835697U (zh) 一种电压优选供电切换电路
CN203481783U (zh) 一种短路过流保护电路及量产测试设备
CN106972769A (zh) 一种弱电电力负载过压保护电路
CN103490374A (zh) 一种量产测试设备及其短路过流保护电路
CN204304412U (zh) 一种开关电源及其过流保护电路
CN207718188U (zh) 一种开关控制电路
CN203456941U (zh) 一种带多重保护的高效电池与外电自动切换电路
CN106099842A (zh) 一种反接或短路保护电路
CN211089583U (zh) 基于高海拔环境的直流光伏汇流箱系统
CN208001163U (zh) 一种具有短路和反接保护功能的电池充放电电路
CN204145288U (zh) 一种开关电源启动电路
CN207625441U (zh) 一种抗过压、欠压浪涌的软启动电路
CN203225836U (zh) 一种零功耗待机电路及显示终端
CN208316403U (zh) 一种具有防反灌供电自动切换无压损输出电路
CN205004734U (zh) 一种辅助电源及其保护控制电路
CN204650218U (zh) 一种单片机自断电重启电路
CN107093886A (zh) 一种可嵌入太阳能供电网络离变器中的电压安全供电电路
CN209389698U (zh) 一种过压及欠压保护电路
CN204156536U (zh) 一种水电站自动并网仪
CN206650837U (zh) 播放设备断电噪音抑制电路和播放设备
CN208971001U (zh) 一种漏电保护式照明配电箱
CN208862554U (zh) 一种主板端直流输入电源保护电路
CN203504129U (zh) 一种断路器分合闸判断信号产生部件
CN207625285U (zh) 带迟滞功能的保护电路和供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02

Termination date: 201606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