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809582U - 能防止跳火的连接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能防止跳火的连接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809582U
CN204809582U CN201520481535.5U CN201520481535U CN204809582U CN 204809582 U CN204809582 U CN 204809582U CN 201520481535 U CN201520481535 U CN 201520481535U CN 204809582 U CN204809582 U CN 2048095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splicing ear
inspection terminal
insulating base
contact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48153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岱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mula Technology Inc
Original Assignee
Simula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mula Technology Inc filed Critical Simula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to CN20152048153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8095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8095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8095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能防止跳火的连接器结构,包括一第一连接器及一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的一端凸设一舌板,其内嵌设一第一连接端子、一第二连接端子及一第一侦测端子,这些端子分别与舌板的前端保持一第一、第二及第三距离,第三距离大于第一、第二距离;第二连接器的一端向内开设一插接槽,其内嵌设一第一接触端子、一第二接触端子及一第二侦测端子;在第一连接器插入第二连接器时,第一、第二接触端子及第二侦测端子会依序接触到第一、第二连接端子及第一侦测端子,只有该第二侦测端子接触到第一侦测端子后,这些连接器才能开始传输信号。

Description

能防止跳火的连接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结构,尤指一种能防止跳火的连接器结构,该连接器结构能透过一侦测端子,确保接触端子已经完整接触对应的连接端子后,才进行信号的传输,避免接触端子及连接端子在未完整接触的情况下进行信号传输,以有效防止相对应的接触端子及连接端子间产生跳火现象,进而确保相关设备的安全。
背景技术
随着目前全球科技的蓬勃发展,信息科技及电子产业更是进步神速,近年来,各式各样的崭新电子装置(如:智能型手机、平板计算机、行动电源装置…等)陆续地推出于市场,而随着各式各样的电子装置逐渐普及,人们对于诸多电子装置的依赖性也随之增加,如:街道、大众运输工具上等地方,皆能发现四周充斥着人手一机的低头族,或者,许多餐厅已开始透过平板计算机进行点餐,以取代传统纸本菜单…等现象,因此,这些电子装置俨然已成为现代人们生活及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前述各种电子装置中,都必须配置一电源插座,以能与一电源传输线的电源插头相连接,进而取得外部提供的电力。目前,业界所使用的电源插座,多数呈圆形槽孔的设计,其内部配置有一正极端子、一负极端子及一侦测端子(同理,电源连接器内也具有相对的正极、负极与侦测端子),该正极端子与负极端子是以该侦测端子为中心,以略呈同心圆的方式排列,当电源插头插接至该电源插座中时,电源插头与电源插座内的侦测端子能相互抵靠,令该电子装置确认出插接状态,再透过该正极端子与负极端子接收电力。然而,前述结构设计却存在若干不足之处,兹分别说明如下:
(1)体积过大:随着各种电子装置的性能提升,其所需的电力要求也越大,为了传输更大电流,业者势必需增加该正极端子与负极端子的截面积,但如此一来却会造成电源插座与电源插头的体积大幅上升,而无法符合时下对于电子装置的“轻薄短小”需求。
(2)易产生跳火:在进行电源传输时,电流主要由正极端子传入,负极端子则扮演接地的角色,但在使用时,却很容易因为各种原因(如:端子弹性疲乏、电源插座内有异物、使用者插接方式错误…等),导致在“负端端子尚未相互连接”的情况下,电源插座及电源插头的正极端子的间因大电流而产生火花,此“跳火”现象不仅危险,且亦会损害电子装置的使用寿命。
由上述可知,现有的电源插座与电源插头因为结构设计的关系,不仅体积庞大,且也容易有接触不精确的问题,故,发明人想到,是否能颠覆现有电源插座与电源插头的“圆形”设计,以更为精简的方式来配置各种端子?因此,如何跳脱过往的设计架构,以改善现有电源插座与电源插头的诸多问题,即成为本实用新型在此亟欲解决的重要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现有电源插座与电源插头因其“圆形”构型设计,造成体积不易缩减,且又存在“跳火”的问题,发明人凭借着多年来的实务经验,并经过多次实验及测试后,终于设计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防止跳火的连接器结构,有效改善前述的诸多缺失。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防止跳火的连接器结构,该连接器结构包括一第一连接器及一第二连接器,该第一连接器包括一第一绝缘座体及一第一金属壳体,该第一绝缘座体的一端凸设有一舌板,且该第一绝缘座体内至少嵌设有一第一连接端子、一第二连接端子及一第一侦测端子;这些连接端子的一端外露在该舌板的一侧面上,而该等连接端子的另一端则由该第一绝缘座体的另一端延伸而出,该第一连接端子的一端与该舌板的前端保持一第一距离,该第二连接端子的一端与该舌板的前端保持一第二距离,该第二距离大于该第一距离;该第一侦测端子分别与该第一连接端子及该第二连接端子间保持有一间隔,该第一侦测端子的一端外露在该舌板上,且该第一侦测端子的一端与该舌板的前端保持一第三距离,该第三距离大于该第二距离;该第一金属壳体的构型与该第一绝缘座体相匹配,以令该第一绝缘座体能被组装至该第一金属壳体中;该第二连接器包括一第二绝缘座体及一第二金属壳体,其中该第二绝缘座体的一端向内开设有一插接槽,该插接槽内设有一容置空间,且该插接槽的构型与该舌板相匹配,该第二绝缘座体内至少嵌设有一第一接触端子、一第二接触端子及一第二侦测端子,该第一接触端子、该第二接触端子及该第二侦测端子的一端均暴露在该插接槽中,另一端则由该第二绝缘座体的另一端延伸而出;该第二金属壳体的构型与该第二绝缘座体相匹配,以令该第二绝缘座体能被组装至该第二金属壳体中;在该第一连接器插入至该第二连接器的过程中,该第一接触端子会先接触到该第一连接端子,其次,该第二接触端子才接触到该第二连接端子,只有该第二侦测端子接触到该第一侦测端子后,该等连接器才能开始传输信号。如此,本实用新型的该连接器结构即能透过这些侦测端子,确保这些接触端子已经完整接触对应的连接端子,才进行信号的传输,避免这些接触端子及这些连接端子在未完整接触的情况下进行信号传输,以有效防止对应的接触端子及连接端子间产生跳火现象,进而确保相关设备的安全。
此外,因现有连接器因使用者不小心拉扯而导致松动的情况下,经常发生其上的侦测端子仍持续接触,但接地端子(如:第一连接端子)与其相对应的接触端子(如:第一接触端子)已产生分离,进而导致仍相接触的信号端子(如:第二连接端子)及其相对应的接触端子(如:第二接触端子)间产生跳火现象,进而毁损连接器,甚至毁损设备。故,本实用新型通过令这些连接端子呈前后排列的方式,即能在这些连接器发生松动的情况下,只要其信号端子(如:第二连接端子)及其相对应的接触端子(如:第二接触端子)仍相接触,其接地端子(如:第一连接端子)必然不会与其相对应的接触端子(如:第一接触端子)发生分离,以有效避免该信号端子(如:第二连接端子)及其相对应的接触端子(如:第二接触端子)间产生跳火现象,进而有效改善前述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另一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绝缘座体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第一连接器1
第一绝缘座体11
舌板111
第一连接端子113
第三连接端子114
第二连接端子115
第四连接端子116
第一侦测端子117
第一金属壳体13
卡合部131
第二连接器2
第二绝缘座体21
插接槽211
容置空间2111
第一接触端子213
第三接触端子214
第二接触端子215
第四接触端子216
第二侦测端子217
第二金属壳体23
卡合槽231
开口233
第一距离a
第二距离b
第三距离c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防止跳火的连接器结构,如图1、2、3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该连接器结构包括一第一连接器1及一第二连接器2,其中,该第一连接器1包括一第一绝缘座体11及一第一金属壳体13,该第一绝缘座体11的一端凸设有一舌板111,且该第一绝缘座体11内至少嵌设有一第一连接端子113、一第二连接端子115及一第一侦测端子117;这些连接端子113、115的一端外露在该舌板111的一侧面上,而这些连接端子113、115的另一端则由该第一绝缘座体11的另一端延伸而出,又,该第一连接端子113及该第二连接端子115之间保持有一间隔,以使该第一连接端子113及该第二连接端子115能区隔成分别传输不同极性电源或不同种类信号的两种端子,且该第一连接端子113的一端与该舌板111的前端保持一第一距离a,该第二连接端子115的一端与该舌板111的前端保持一第二距离b,该第二距离b大于该第一距离a;该第一侦测端子117分别与该第一连接端子113及该第二连接端子115间保持有一间隔,该第一侦测端子117的一端外露在该舌板111上,且该第一侦测端子117的一端与该舌板111的前端保持一第三距离c,该第三距离c大于该第二距离b,而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该第一连接端子113为一负极端子,该第二连接端子115为一正极端子;该第一金属壳体13的构型与该第一绝缘座体11相匹配,以令该第一绝缘座体11能被组装至该第一金属壳体13中。
如图1和图2所示,该第二连接器2包括一第二绝缘座体21及一第二金属壳体23,其中该第二绝缘座体21的一端向内开设有一插接槽211,该插接槽211内设有一容置空间2111,且该插接槽211的构型与该舌板111相匹配,该第二绝缘座体21内至少嵌设有一第一接触端子213、一第二接触端子215及一第二侦测端子217,该第一接触端子213、该第二接触端子215及该第二侦测端子217的一端均暴露在该插接槽211中,另一端则由该第二绝缘座体21的另一端延伸而出,又,该第一接触端子213及该第二接触端子215之间保持有一间隔,以使该第一接触端子213及该第二接触端子215能区隔成分别传输不同极性电源或不同种类信号的两种端子(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接触端子213与该第一连接端子113的极性相同,该第二接触端子215与该第二连接端子115的极性相同);该第二金属壳体23的构型与该第二绝缘座体21相匹配,以令该第二绝缘座体21能被组装至该第二金属壳体23中。
请参阅图1、2所示,在本较佳实施例中,该第一侦测端子117外露于该舌板111相邻于其一侧面的一侧边上,而该第二侦测端子217则设于该插接槽211中相对应该第一侦测端子117的一内壁位置上,本实用新型也能以其他方式配置该第一侦测端子117(如:该第一侦测端子117设在该舌板111一侧面上、且位于这些连接端子113、115之间;或该第一侦测端子117被埋设于该舌板111前端的一贯穿槽中,仅前端露出于舌板111)上,只要该第一侦测端子117能分别与各该连接端子113、115保持一间隔(即,产生接触时序的差异),而该第二侦测端子217设于该插接槽211中相对应于该第一侦测端子117的一内壁位置上,如此,均能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诉求的功效。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绝缘座体11、第一金属壳体13、第二绝缘座体21、第二金属壳体23的断面皆呈矩形,故能以紧密且单纯的方式安置每一支端子,有效运用空间,有利于轻薄化。此外,本实用新型还能改善“跳火”的问题:请参阅图1、2所示,在该第一连接器1插入至该第二连接器2的过程中,由于本实用新型具有“第一距离a<第二距离b<第三距离c”的结构特性,故,该第一接触端子213会先接触到该第一连接端子113,其次,该第二接触端子215才接触到该第二连接端子115,最后,当该第二侦测端子217接触到该第一侦测端子117后,该第一接触端子213与该第一连接端子113间,及该第二接触端子215与该第二连接端子115间,才能开始传输信号。如此,本实用新型的该连接器结构即能透过这些侦测端子117、217,确保这些接触端子213、215已经完整接触对应的该连接端子113、115,才进行信号的传输,避免这些接触端子213、215及这些连接端子113、115在未完整接触的情况下进行信号传输,以有效防止对应的接触端子213、215及连接端子113、115间产生跳火现象,进而确保相关设备的安全。
此外,现有电源插座及电源插头因用户不小心拉扯而导致松动的情况下,经常发生其上的侦测端子仍持续接触,但接地的负极端子(如:第一连接端子113)与其相对应的接触端子(如:第一接触端子213)已产生分离,进而导致仍相接触的信号端子(如:第二连接端子115)及其相对应的接触端子(如:第二接触端子215)间产生跳火现象,进而毁损连接器,甚至毁损设备。故,本实用新型通过令连接端子113、115呈前后排列的方式,即能在连接器1、2发生松动的情况下,只要其信号端子(如:第二连接端子115)及其相对应的接触端子(如:第二接触端子215)仍相接触,其接地端子(如:第一连接端子113)必然不会与其相对应的接触端子(如:第一接触端子213)发生分离,以有效避免该信号端子(如:第二连接端子115)及其相对应的接触端子(如:第二接触端子215)间产生跳火现象,进而有效改善前述问题。
复请参阅图1、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较佳实施例中,该第一金属壳体13的一侧面还设有至少一卡合部131,该卡合部131的一端露出于该第一金属壳体13内,且其端缘位置对应于该第二连接端子115的一端及该第一侦测端子117的一端之间;该第二金属壳体23邻近一开口233且对应于该卡合部131的位置还设有一卡合槽231,该卡合槽231邻近该开口233的一端缘介于该第二连接端子115的一端及该第一侦测端子117的一端间。在该第一连接器1插入至该第二连接器2的过程中,接触端子213、215先完整接触连接端子113、115,再透过该卡合部131嵌卡至该卡合槽231(产生一插入手感),最后再通过侦测端子117、217相接触,才能使连接器1、2开始传输信号。如此,该卡合部131及该卡合槽231不仅能提供使用者一稳固的插拔手感,更能使连接器1、2在嵌卡到位的情况下,稳固地通过侦测端子117、217的接触,使连接器1、2开始传输信号。
复请参阅图1、2、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中,该第一绝缘座体11内还嵌设有一第三连接端子114、一第四连接端子116及一第三侦测端子(图中未示,位置与该第一侦测端子117对应);该第三连接端子114及该第四连接端子116的一端外露在该舌板111的另一侧面上,而连接端子114、116的另一端则由该第一绝缘座体11的另一端延伸而出,又,该第三连接端子114及该第四连接端子116之间保持有一间隔,以使该第三连接端子114及该第四连接端子116能区隔成分别传输不同极性电源或不同种类信号的两种端子。
该第三连接端子114的一端与该舌板111的前端保持该第一距离a,该第四连接端子116的一端与该舌板111的前端保持该第二距离b,该第二距离b大于该第一距离a,且该第三连接端子114的位置对应于该第二连接端子115、其极性则与第一连接端子113相同,该第四连接端子116的位置则对应于该第一连接端子113,其极性则与该第二连接端子115相同;该第三侦测端子分别与该第三连接端子114及该第四连接端子116间保持有一间隔,该第三侦测端子的一端外露在该舌板111相对于该第一侦测端子117的另一侧上,且该第三侦测端子的一端与该舌板111的前端保持该第三距离c,该第三距离c大于该第二距离b。如此,通过前述的交错排列方式,使用者在使用时即无须特别辨识该第一连接器1或第二连接器2的摆设方向,而能任意插入,实现正插、反插皆能顺利使用的便利性。
复请参阅图1、2、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中,该第二绝缘座体21内尚嵌设有一第三接触端子214、一第四接触端子216及一第四侦测端子(图中未示,位置与该第二侦测端子217对应),该第三接触端子214、该第四接触端子216及该第四侦测端子的一端均暴露在该插接槽211中,另一端则由该第二绝缘座体21的另一端延伸而出,又,该第三接触端子214及该第四接触端子216之间保持有一间隔,以使该第三接触端子214及该第四接触端子216能区隔成分别传输不同极性电源或不同种类信号的两种端子。
该第三接触端子214的位置与该第二接触端子215的位置相对应、其极性则与该第一接触端子213相同,该第四接触端子216的位置与该第一接触端子213的位置相对应、其极性则与该第二接触端子215相同,如此,该连接器结构不仅能令用户无须识别该第一连接器1或第二连接器2的摆设方向,即能直接插入以驱动连接器,且透过多组相对应的接触端子213、214、215、216及连接端子113、114、115、116,还能大幅提升供电量,并提升信号传输的稳定度。
此外,复请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在连接器1、2相对应的位置分别配置两支侦测端子(即,第一~第四侦测端子),故,使用者无论以何种方向插接连接器1、2,均能正确形成连接,且无须透过后端的电路,以电气方式判别插入方向,本实用新型以“物理式/机械式”接触方式达成双面插接的功效,故相较于现有利用电路判断插接方向的技术,本实用新型不仅制造成本较低,且更能有效确保连接上的稳定可靠。
复请参阅图1、2、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较佳实施例中,接触端子213、214、215、216的构形呈一端分叉的“鱼叉状”,鱼叉状构形的端子具有较多的接触点,以能提升连接器1、2的插拔力及连接稳定度。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能防止跳火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连接器,包括一第一绝缘座体及一第一金属壳体,该第一绝缘座体的一端凸设有一舌板,且该第一绝缘座体内至少嵌设有一第一连接端子、一第二连接端子及一第一侦测端子;这些连接端子的一端外露在该舌板的一侧面上,其另一端则由该第一绝缘座体的另一端延伸而出,且该第一连接端子的一端与该舌板的前端保持一第一距离,该第二连接端子的一端与该舌板的前端保持一第二距离;该第一侦测端子分别与该第一连接端子及该第二连接端子间保持有一间隔,该第一侦测端子的一端外露在该舌板上,且该第一侦测端子的一端与该舌板的前端保持一第三距离,该第三距离大于该第一距离及第二距离;该第一金属壳体的构型与该第一绝缘座体相匹配,以令该第一绝缘座体能被组装至该第一金属壳体中;及
一第二连接器,包括一第二绝缘座体及一第二金属壳体,其中该第二绝缘座体的一端向内开设有一插接槽,该插接槽内设有一容置空间,且该插接槽的构型与该舌板相匹配,该第二绝缘座体内至少嵌设有一第一接触端子、一第二接触端子及一第二侦测端子,该第一接触端子、该第二接触端子及该第二侦测端子的一端都暴露在该插接槽中,另一端则由该第二绝缘座体的另一端延伸而出;该第二金属壳体的构型与该第二绝缘座体相匹配,以令该第二绝缘座体能被组装至该第二金属壳体中;
在该第一连接器插入至该第二连接器的过程中,只有该第二侦测端子接触到该第一侦测端子后,该第一接触端子与该第一连接端子间,及该第二接触端子与该第二连接端子间,才能传输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端子为一负极端子、该第二连接端子为一正极端子,且该第二距离大于该第一距离,以在该第一连接器插入至该第二连接器的过程中,该第一接触端子会先接触到该第一连接端子,其次,该第二接触端子才接触到该第二连接端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金属壳体的一侧面还设有至少一卡合部,该卡合部的一端露出于该第一金属壳体内,而该第二金属壳体邻近一开口且对应于该卡合部的位置还设有一卡合槽,以令这些连接器在相互连接的情况下,该卡合部能嵌卡至该卡合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卡合部的一端的位置对应于该第二连接端子的一端及该第一侦测端子的一端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绝缘座体内还嵌设有一第三连接端子、一第四连接端子及一第三侦测端子;该第三连接端子及该第四连接端子的一端外露在该舌板的另一侧面上,该第三连接端子的位置对应于该第二连接端子、其极性则与第一连接端子相同,该第四连接端子的位置则对应于该第一连接端子,其极性则与该第二连接端子相同;该第三侦测端子分别与该第三连接端子及该第四连接端子间保持有一间隔,该第三侦测端子的一端外露在该舌板相对于该第一侦测端子的另一侧上,且该第三侦测端子的一端与该舌板的前端保持该第三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绝缘座体内还嵌设有一第三接触端子、一第四接触端子及一第四侦测端子,该第三接触端子、该第四接触端子及该第四侦测端子的一端均暴露在该插接槽中,另一端则由该第二绝缘座体的另一端延伸而出,该第三接触端子的位置与该第二接触端子的位置相对应、其极性则与该第一接触端子相同,该第四接触端子的位置与该第一接触端子的位置相对应、其极性则与该第二接触端子相同;该第四侦测端子则设于该插接槽中相对于该第二侦测端子的位置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侦测端子外露于该舌板的一侧边上,而该第二侦测端子则设于该插接槽中相对应该第一侦测端子的一内壁位置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侦测端子外露于该舌板的一侧面上,且分别与各该连接端子保持一间隔,而该第二侦测端子则设于该插接槽中相对应于该第一侦测端子的一内壁位置上。
CN201520481535.5U 2015-07-07 2015-07-07 能防止跳火的连接器结构 Active CN2048095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81535.5U CN204809582U (zh) 2015-07-07 2015-07-07 能防止跳火的连接器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81535.5U CN204809582U (zh) 2015-07-07 2015-07-07 能防止跳火的连接器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809582U true CN204809582U (zh) 2015-11-25

Family

ID=545943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481535.5U Active CN204809582U (zh) 2015-07-07 2015-07-07 能防止跳火的连接器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80958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46511A (zh) * 2016-06-28 2018-01-05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46511A (zh) * 2016-06-28 2018-01-05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CN107546511B (zh) * 2016-06-28 2020-11-17 富鼎精密工业(郑州)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508951U (zh) 一种接驳型插座
CN204103125U (zh) 大电流高速传输母端连接器
CN205178057U (zh) 表面焊接式usb插座连接器
CN204947153U (zh) 一种磁吸连接器
CN206610931U (zh) 正反插usb连接器
CN204088648U (zh) 双面插口的usb母座连接器
CN204809582U (zh) 能防止跳火的连接器结构
CN208028261U (zh) 一种排母连接器
CN201303103Y (zh) 一种新型的usb连接器插座
CN205724066U (zh) 高压接插件
CN201732957U (zh) 电源扩展板
CN201289880Y (zh) 电池单元及阵列电池
CN203502467U (zh) 一种电能表接插端子
CN205194900U (zh) 一种可拼接的接插件
CN207967391U (zh) 一种idc母座连接器
CN203367619U (zh) 一种新型公插头连接器
CN205212079U (zh) 可正反插的电连接器
CN207250811U (zh) 高稳固型电连接器
CN105047838B (zh) 电池舱组
CN213845650U (zh) 可任意组合的电连接插接件
CN205194934U (zh) 一种接插件母端
CN204615098U (zh) 连接器
CN203288808U (zh) 一种插套
CN110518418B (zh) 一种连接器
CN204315763U (zh) 一种双向对插的usb插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