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803524U - 倒缝动力送料轮机构 - Google Patents

倒缝动力送料轮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803524U
CN204803524U CN201520341474.2U CN201520341474U CN204803524U CN 204803524 U CN204803524 U CN 204803524U CN 201520341474 U CN201520341474 U CN 201520341474U CN 204803524 U CN204803524 U CN 2048035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tchet
wheels
movable ratchet
servo axis
in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34147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旭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e Siang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e Siang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e Siang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e Siang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34147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8035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8035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8035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倒缝动力送料轮机构,包含:驱动装置、随动装置及切换装置,其中,驱动装置设有一装设驱动齿轮的驱动轴,且驱动轴受到摆动臂带动产生间歇性旋转动作;随动装置设有配合送料轮连接的随动轴,并由随动轴安装第一轮组、第二轮组及可动棘轮,又第一、第二轮组分别啮合于驱动齿轮两侧,而可动棘轮设于两轮组之间并受推抵组件作用,使可动棘轮与第一轮组接触卡合;切换装置能够推动可动棘轮位移与第一轮组分离,使可动棘轮朝向第二轮组移动接触。如此即能够让送料轮具有倒缝动力的功能,提高往复缝纫上的针迹重叠精度。

Description

倒缝动力送料轮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安装于缝纫机车头的送料轮装置,尤指一种正逆向送料皆具有动力的送料轮机构。
背景技术
缝纫机主要目的是利用缝线将两层以上的布织品、塑料布、皮革…等物料沿着车缝路径结合,而为方便操控物料转弯顺畅及向前或向后移动,一般都会采用具有上、下送料轮的滚轮送料缝纫机,使上、下送料轮相互夹压来推送物料移动配合针棒同步运动缝制物料。
但由于缝纫机内部的空间非常狭小,且需要有复杂的机构始能完成上、下送料轮的同步转动,因此为简化设计,传统的滚轮送料缝纫机于切换为倒缝时,上送料轮都处于空转的状态,只有下送料轮具有动力来带动缝制物料向后推送,其缺点是遇到送料的阻力较大时,倒缝的针距无法与前进方向的针距保持一致。因此,近年来市场上则逐渐出现上送料轮也具有倒缝动力的滚轮送料缝纫机。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一已知的缝纫机的送料轮动力装置10设有一安装座11,并于所述安装座11的水平与垂直方向分别设置有一驱动轴组12以及一与所述驱动轴组12相互连接的随动轴组13,所述驱动轴组12设有一驱动轴121以及一安装于驱动轴121端部的驱动伞齿轮122,而所述随动轴组13设有一随动轴131,且所述随动轴131上依序设有一第一可动棘轮132、一第一伞齿轮133、一第二伞齿轮134以及一第二可动棘轮135。
请参阅图3所示,其中,所述第一伞齿轮133与第二伞齿轮134的背侧面分别具有一第一棘齿面136与第二棘齿面137,而所述第一可动棘轮132与第二可动棘轮135共同连接于一位移座14上,且所述位移座14受到一致动器15与一复归弹簧16的相互作用位移,可选择性地将所述第一可动棘轮132与所述第一伞齿轮133的第一棘齿面136相互啮合,而使所述第二可动棘轮135与所述第二伞齿轮134的第二棘齿面137相互分离,或者是将所述第一可动棘轮132与所述第一伞齿轮133的第一棘齿面136相互分离,而使所述第二可动棘轮135与所述第二伞齿轮134的第二棘齿面137互相啮合,进而使随动轴131产生正转或逆转的效果。
然而,此种送料轮动力装置10的第一伞齿轮133与第二伞齿轮134采用具有棘齿面的特殊设计,而非一般伞齿轮规格,且随动轴131必须将第一伞齿轮133与第二伞齿轮134定位,因此必须采用特殊轴件设计,如此势必造成送料轮动力装置10的制造成本提升。此外,第一可动棘轮132与第二可动棘轮135必须分别位于第一伞齿轮133与第二伞齿轮134外侧位移,因此,安装座11上必须预留位移座14可移动的空间,造成送料轮动力装置10的体积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棘轮切换装置来变更送料轮旋转方向的缝纫机送料轮机构,通过此装置让送料轮不论是正转或逆转皆具有独立驱动源带动旋转,以提高往复缝纫上的针迹重叠精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将整个送料轮机构切换带动的机构简化,并让切换装置整体的体积缩小,有效降低制造成本并可提升市场竞争性。
为达所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倒缝动力送料轮机构包含:一驱动装置、一随动装置以及一切换装置,首先,所述驱动装置设有一驱动轴,并于所述驱动轴一端装设有一驱动齿轮,且所述驱动轴受到一往复摆动的摆动臂带动,进而产生间歇性旋转动作。
另所述随动装置设有一与缝纫机送料轮连接的随动轴,所述随动轴安装有一第一轮组、第二轮组以及一可动棘轮,所述第一轮组与第二轮组分别位于所述驱动齿轮的两侧啮合,而所述可动棘轮则设于所述第一轮组与所述第二轮组之间,并受一推抵组件作用,使所述可动棘轮位于一与所述第一轮组接触卡合的第一位置,所述推抵组件可设为一压缩弹簧。
所述切换装置能够带动所述可动棘轮位移与所述第一轮组分离,使所述可动棘轮朝向所述第二轮组移动至一与所述第二轮组接触卡合的第二位置。
藉此,当所述可动棘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随动轴受到所述驱动轴的带动产生一正向旋转,另外当所述可动棘轮受到所述切换装置带动位移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随动轴受到所述驱动轴的带动产生一反向旋转。
本实用新型动力装置包含两组单向轴承,所述两组单向轴承套设于所述驱动轴,且所述至少一单向轴承通过一拉杆连接于一进行往复运动的驱动源。
本实用新型第一轮组包含一第一伞齿面以及一与所述第一伞齿面同步转动的第一棘轮面,所述第一伞齿面与第一棘轮面位于所述第一轮组的相同侧,由所述第一伞齿面与所述驱动齿轮相互连接,而所述第一棘轮面则与所述可动棘轮相互连接。另外,本实用新型第二轮组包含一第二伞齿面以及一与所述第二伞齿面同步转动的第二棘轮面,又所述第二伞齿面及第二棘轮面位于所述第二轮组的相同侧,并与所述第一轮组呈现镜像排列,所述第二伞齿面与所述驱动齿轮相互连接,而所述第二棘轮面则与所述可动棘轮相互连接。
于一可行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轮组设有一构成所述第一棘轮面的第一固定棘轮以及一构成所述第一伞齿面的第一伞齿轮,所述第一伞齿轮套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棘轮外部,并受一插销或螺丝将两者相互固定;所述第二轮组设有一构成所述第二棘轮面的第二固定棘轮以及一构成所述第二伞齿面的第二伞齿轮,所述第二伞齿轮同样套设于所述第二固定棘轮外部,并受一插销或螺丝将两者相互固定。
此外,本实用新型切换装置设有一启动单元以及一位于所述启动单元与随动轴之间抵接的推杆,所述启动单元带动所述推杆,致使所述随动轴与可动棘轮能够同步位移。
于另一可行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轮组与第二轮组分别设为一体式结构,即所述第一固定棘轮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一伞齿轮内侧;而所述第二固定棘轮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二伞齿轮内侧。
再者,本实用新型随动装置的随动轴内部设有一于端部形成孔洞的中空开孔,且所述随动轴侧面设有一与所述中空开孔连通的长形槽孔,所述长形槽孔供一可沿随动轴的轴向移动的定位销穿设,而所述中空开孔内设有一插杆,所述插杆的一端可接触所述定位销,另一端则可接触所述推杆,所述可动棘轮侧面具有销孔与所述定位销互相固定,且所述定位销受所述随动轴的长形槽孔限位,使随动轴与可动棘轮之间只能相对轴向位移而不能相对旋转。因此,所述启动单元带动所述推杆使得所述插杆与可动棘轮能够同步位移,而所述随动轴不受所述插杆动作影响而处于轴向静止状态。
本实用新型倒缝动力送料轮机构除具有驱动装置、随动装置以及切换装置外,亦可进一步包含一将三者相互安装定位的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包含:一连接部、一第一框部、一第二框部以及一托架,所述连接部一侧延伸形成所述第一框部及第二框部,并由所述第二框部安装所述托架;其中,所述驱动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一框部,所述随动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二框部,而所述切换装置则是安装固定于所述托架。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在于随动装置的单一可动棘轮设置于第一轮组与第二轮组之间,让所述可动棘轮于受到所述推抵组件或切换装置作用时能够换位置;藉此,当所述可动棘轮位于第一位置时,送料轮能够产生一正向旋转,另当所述可动棘轮位于第二位置时,送料轮另能够产生一反向旋转。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缝纫机送料轮动力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现有送料轮动力装置的分解图;
图3为现有送料轮动力装置切换正、逆转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缝纫机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倒缝动力送料轮机构安装于缝纫机车头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倒缝动力送料轮机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7为图6送料轮机构的断面图;
图8为图6送料轮机构分成固定架、驱动装置、随动装置与切换装置的分解图;
图9为图7固定架的断面图;
图10为图7驱动装置的分解图;
图11为图7本实用新型随动装置的分解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可动棘轮位于第一位置进行正向旋转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可动棘轮位于第二位置进行逆向旋转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倒缝动力送料轮机构第二实施例断面的示意图;
图15为图14可动棘轮位于第二位置进行逆向旋转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送料轮动力装置;11-安装座;12-驱动轴组;121-驱动轴;122-驱动伞齿轮;13-随动轴组;131-随动轴;132-第一可动棘轮;133-第一伞齿轮;134-第二伞齿轮;135-第二可动棘轮;136-第一棘齿面;137-第二棘齿面;14-位移座;15-致动器;16-复归弹簧;20-缝纫机;21-车头;22-送料轮;23-下送料轮;30-固定架;31-连接部;311-螺孔;32-第一框部;321-第一容置空间;322-第一轴孔;323-第一轴孔;33-第二框部;331-第二容置空间;332-开口;333-第二轴孔;334-第二轴孔;34-托架;40-驱动装置;41-驱动轴;411-第一轴承;412-第一轴承;42-驱动齿轮;421-第一侧;422-第二侧;43-摆动臂;44-调整块;45-拉杆;46-单向轴承;50-随动装置;51-随动轴;511-第二轴承;512-第二轴承;513-中空开孔;514-长形槽孔;52-第一轮组;521-第一伞齿面;522-第一棘轮面;523-第一伞齿轮;524-第一固定棘轮;53-可动棘轮;531-第一侧棘轮面;532-第二侧棘轮面;54-推抵组件;541-平垫圈;542-滚珠组;55-第二轮组;551-第二伞齿面;552-第二棘轮面;553-第二棘轮面;554-第二固定棘轮;56-栓件;57-定位销;58-插杆;60-切换装置;61-启动单元;62-推杆。
具体实施方式
兹为便于更进一步对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使用及其特征有更深一层明确、详实的认识与了解,故举出较佳实施例,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首先,请参阅图4至图8所示第一较佳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倒缝动力送料轮装置主要是安装于一缝纫机20的车头21位置,包含:一固定架30、一驱动装置40、一随动装置50以及一切换装置60。其中,所述驱动装置40、随动装置50以及切换装置60皆组装于所述固定架30,所述驱动装置40用以提供一时序性的间歇转动;所述随动装置50则是用以将所述驱动装置40的动力传递至缝纫机20的一送料轮22进行正向旋转;而所述切换装置60的目的是让所述随动装置50产生一相反于所述正向旋转的逆向旋转,让缝纫机20操作者能够依据使用上的需求,改变所述送料轮22的旋转方向。
请参阅图8及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固定架30设有一配合所述车头21内部组装的连接部31,并由所述连接部31一侧延伸形成一第一框部32以及一第二框部33,其中,所述驱动装置40安装于所述第一框部32,而所述随动装置50则安装于所述第二框部33。此外,所述第二框部33一侧另组装一托架34,并由所述托架34安装固定所述切换装置60。
如图9所示,所述连接部31设有两螺孔311,并受两螺丝螺纹连接于车头21内部的设定位置;所述第一框部32中央形成一镂空的第一容置空间321,并于左、右端分别设有一第一轴孔322、323,并由所述两第一轴孔322、323共同形成一第一轴线方向;此外,所述第二框部33设有一第二容置空间331,并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331一侧形成一开口332,所述第二框部33于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一第二轴孔333、334,并由所述两第二轴孔333、334共同形成一第二轴线方向,其中,所述第二轴线方向与第一轴线方向大致上呈现一垂直样态。
请参阅图8及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驱动装置40设有一驱动轴41,所述驱动轴41两侧分别安装有一配合所述第一轴孔322、323的第一轴承411、412,且位于所述第二框部33的一端装设有一驱动齿轮42,而位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321中的驱动轴41区段则是连接于一摆动臂43,并受所述摆动臂43带动而产生间歇性旋转动作。
如图10所示,所述驱动齿轮42采用一伞齿轮,且所述伞齿轮固定于所述驱动轴41;而所述摆动臂43设有一能够调整摆动半径的调整块44,并以所述调整块44连接至少一拉杆45,由所述至少一拉杆45各自连接一套设于所述驱动轴41的单向轴承46,而所述单向轴承46则因受到所述第一框部32的限制,仅能带动所述驱动轴41作单向同步旋转而不会产生轴向位移。
请参阅图7、图8及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随动装置50设有一与缝纫机20送料轮22连接的随动轴51,所述随动轴51两侧分别安装有一配合所述第二轴孔333、334的第二轴承511、512,且所述两第二轴承511、512之间依序安装有一第一轮组52、一可动棘轮53、一推抵组件54以及一第二轮组55。其中,所述第一轮组52与第二轮组55分别啮合于所述驱动齿轮42的第一侧421以及相对的第二侧422,而所述可动棘轮53与推抵组件54则位于所述第一轮组52与所述第二轮组55之间驱动齿轮42的轴向延伸区域范围,又所述推抵组件54一端抵顶所述第二轮组55,另一端则推抵所述可动棘轮53,使所述可动棘轮53位于一与所述第一轮组52接触卡合的第一位置。
其中,所述第一轮组52包含一第一伞齿面521以及一与所述第一伞齿面521同步转动的第一棘轮面522,所述第一伞齿面521及第一棘轮面522位于所述第一轮组52的相同侧;所述第一伞齿面521与所述驱动齿轮42的第一端421相互啮合,而所述第一棘轮面522则可与所述可动棘轮53的一第一侧棘轮面531相互啮合或脱离。另外,所述第二轮组55包含一第二伞齿面551以及一与所述第二伞齿面551同步转动的第二棘轮面552,所述第二伞齿面551及第二棘轮面552位于所述第二轮组55的相同侧;所述第二伞齿面551与所述驱动齿轮42的第二端422相互啮合,而所述第二棘轮面552则可与所述可动棘轮53的一第二侧棘轮面532相互啮合或脱离。所述可动棘轮53的第一侧棘轮面531与第二侧棘轮面532分别位于相对的两侧端面。
如图11所示较佳实施例,所述第一轮组52设有一构成所述第一伞齿面521的第一伞齿轮523以及一构成所述第一棘轮面522的第一固定棘轮524,所述第一伞齿轮523套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棘轮524外部,并受一螺丝或插销将两者相互固定。
所述第二轮组55则是设有一构成所述第二伞齿面551的第二伞齿轮553以及一构成所述第二棘轮面552的第二固定棘轮554,所述第二伞齿轮553同样是以套设方式定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棘轮554外部,并受一螺丝或插销将两者相互固定。
再者,所述推抵组件54设为一压缩弹簧,且所述压缩弹簧一端直接抵顶所述第二轮组55,另一端则是通过一平垫圈541与一滚珠组542与所述可动棘轮53相互接触抵顶。
请参阅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切换装置60设有一启动单元61以及一位于所述启动单元61与随动轴51之间抵接的推杆62,而所述随动轴51与可动棘轮53之间受到至少一栓件56卡固;由此,当所述启动单元61带动所述推杆62由一初始位置变化至一启动位置,所述推杆62将带动所述随动轴51与可动棘轮53同步位移,使所述可动棘轮53朝向所述第二轮组55移动,直至一与所述第二轮组55接触卡合的第二位置。如图所示,所述启动单元61采用一电磁铁结构,而所述推杆62则是中央枢设于所述固定架30而能够自由摆动。
请参阅图12所示,当前述摆动臂43的调整块44持续进行往复运动时,拉杆45将带动所述单向轴承46与驱动轴41同步产生时序性的间歇转动,所述驱动齿轮42将同步带动第一轮组52与第二轮组55进行相反方向的旋转,当所述切换装置60处于一初始位置时,所述可动棘轮53将因单独受到所述推抵组件54作用,而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一轮组52相互接触卡合,所述随动轴51将因所述可动棘轮53卡合于所述第一轮组52,因此,所述第一轮组52、可动棘轮53以及随动轴51三者将共同进行正向旋转。
请参阅图13所示,当所述切换装置60处于一启动位置时,所述可动棘轮53将因所述切换装置60的作用力量大于所述推抵组件54,而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第二轮组55互相接触卡合,此时,所述随动轴51将因所述可动棘轮53卡合于所述第二轮组55,因此,所述第二轮组55、可动棘轮53以及随动轴51将共同进行反向旋转。
请参阅图14及图15所示第二较佳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倒缝动力送料轮装置同样包含:一固定架30、一驱动装置40、一随动装置50以及一切换装置60,其中,所述固定架30、驱动装置40与切换装置60相同于第一较佳实施例,故在此不再加以赘述,惟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差异处在于随动装置50不同于第一较佳实施例。
于此一实施例中,所述随动装置50同样是设有一与缝纫机20轮钱22连接的随动轴51,所述随动轴51内部设有一于端部形成孔洞的中空开孔513,且所述随动轴51侧面设有一与所述中空开孔连通的长形槽孔514,所述长形槽孔514供一可沿随动轴51轴向移动的定位销57穿设,而所述中空开孔513装设有一插杆58,所述插杆58的一端可接触所述定位销57,另一端则可接触所述推杆62,所述可动棘轮53侧面具有销孔与所述定位销57互相固定,且所述定位销57受所述随动轴51的长形槽孔514限位,使随动轴51与可动棘轮53之间只能相对轴向位移而不能相对旋转。其中,所述启动单元61带动所述推杆62,致使所述插杆58与可动棘轮53能够同步位移,而所述随动轴51不受所述插杆58动作影响而处于轴向静止状态。
此外,本实用新型第一轮组52与第二轮组55亦可分别采用一体式结构(图未示),即所述第一固定棘轮524与第一伞齿轮523是一体成型构成,使所述第一棘轮面522形成于所述第一伞齿面521内侧;而所述第二固定棘轮554与二伞齿轮553同样是一体成型构成,使所述第二棘轮面552形成于所述第二伞齿面551内侧。
最后,请再参阅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倒缝动力送料轮机构除能够安装于所述送料轮22使用外,对应所述送料轮22安装的下送料轮23也能够采用前述实施例的结构原理作开关。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倒缝动力送料轮机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驱动装置,设有一驱动轴,所述驱动轴一端装设有一驱动齿轮,且所述驱动轴受到一摆动臂带动产生旋转动作;
一随动装置,设有一与缝纫机送料轮连接的随动轴,所述随动轴安装有一第一轮组、一第二轮组以及一可动棘轮,所述第一轮组包含一第一伞齿面及第一棘轮面,所述第二轮组包含一第二伞齿面及第二棘轮面,所述第一伞齿面与第二伞齿面分别位于所述驱动齿轮的两侧保持啮合,而所述可动棘轮则设于所述第一轮组与所述第二轮组之间,并受一推抵组件带动,使所述可动棘轮位于一与所述第一棘轮面接触卡合的第一位置;以及
一切换装置,能够带动所述可动棘轮位移与所述第一棘轮面分离,使所述可动棘轮朝向所述第二轮组移动至一与所述第二棘轮面接触卡合的第二位置;
其中,所述可动棘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随动轴受到所述驱动轴的带动产生一正向旋转,当所述可动棘轮受到所述切换装置带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随动轴受到所述驱动轴的带动产生一反向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倒缝动力送料轮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进一步包含两组单向轴承,所述两组单向轴承套设于所述驱动轴,且所述两组单向轴承中至少一单向轴承通过一拉杆连接于进行往复运动的所述摆动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倒缝动力送料轮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装置设有一启动单元以及一位于所述启动单元与随动轴之间抵接的推杆,所述启动单元带动所述推杆,致使所述随动轴与可动棘轮能够同步轴向位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倒缝动力送料轮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随动装置的随动轴内部设有一于端部形成孔洞的中空开孔,且所述随动轴侧面设有一与所述中空开孔连通的长形槽孔,所述长形槽孔供一能够沿随动轴轴向移动的定位销穿设,而所述中空开孔装设有一插杆,所述插杆的一端接触所述定位销,插杆另一端则接触所述推杆,所述可动棘轮侧面具有销孔与所述定位销互相固定,且所述定位销受所述随动轴的长形槽孔限位,使所述随动轴与可动棘轮之间只能相对轴向位移而不能相对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倒缝动力送料轮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启动单元带动所述推杆,致使所述插杆与可动棘轮能够同步位移,而所述随动轴不受所述插杆动作影响而处于轴向静止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倒缝动力送料轮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抵组件设为一位于所述可动棘轮与第二轮组之间的压缩弹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倒缝动力送料轮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伞齿面及第一棘轮面位于所述第一轮组的相同侧,而所述第二伞齿面及第二棘轮面位于所述第二轮组的相同侧。
CN201520341474.2U 2015-05-25 2015-05-25 倒缝动力送料轮机构 Active CN2048035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341474.2U CN204803524U (zh) 2015-05-25 2015-05-25 倒缝动力送料轮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341474.2U CN204803524U (zh) 2015-05-25 2015-05-25 倒缝动力送料轮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803524U true CN204803524U (zh) 2015-11-25

Family

ID=545883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341474.2U Active CN204803524U (zh) 2015-05-25 2015-05-25 倒缝动力送料轮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8035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63164B (zh) 经编机压纱板运动装置
CN104329425A (zh) 直线往复运动机构
CN103374797A (zh) 缝纫机
CN204803524U (zh) 倒缝动力送料轮机构
KR200469927Y1 (ko) 횡편기의 가동캠 작동장치
CN104499181B (zh) 少梳压纱经编机的成圈机构
CN204127239U (zh) 线性往复机构
CN101215764B (zh) 缝纫机的离合器结构
JP3153594U (ja) ミシンの差動布送り装置
CN201459373U (zh) 一种缝纫机的差动送料装置
CN104195754A (zh) 一种工业缝纫机的高速自动打褶装置
KR20110000666U (ko) 재봉틀의 차동(差動) 직물이송장치
CN205741539U (zh) 一种高头综合轮送料缝纫机的倒缝机构
CN101705557B (zh) 多臂机的选针机构
CN201924154U (zh) 多轴向经编机推布装置
CN1944755B (zh) 电脑绣花机植线装置及其电脑绣花机
CN202017116U (zh) 上切线装置
CN201347487Y (zh) 电脑横编织机、电磁选针器以及磁摆片
CN201148524Y (zh) 缝纫机的离合器结构
CN208501214U (zh) 一种电脑横机的度目三角驱动机构
CN204491162U (zh) 有结渔网机孔板左右运动装置
CN203754919U (zh) 一种毛巾机起毛控制装置
CN203625612U (zh) 一种经编机压纱板的偏心传动机构
CN203451812U (zh) 一种缝纫机中的倒缝、顺缝切换装置
CN107938199B (zh) 一种起针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