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794448U - 内转子马达 - Google Patents

内转子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794448U
CN204794448U CN201520480197.3U CN201520480197U CN204794448U CN 204794448 U CN204794448 U CN 204794448U CN 201520480197 U CN201520480197 U CN 201520480197U CN 204794448 U CN204794448 U CN 2047944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inner rotor
perforation
rotor motor
keys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48019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洪银树
刘家姈
王择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hai jianzhun Electronics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UNON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UNON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UNON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48019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7944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7944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7944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内转子马达,包含一马达壳、一定子、一转子及一转接板。该马达壳由绝缘材质制成,且该马达壳包含一个第一壳体及一个第二壳体,该第一壳体设有至少一个贯孔。该定子包含一个铁芯,该铁芯设置于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之间,该铁芯的外周面设有至少一个容槽,该至少一个容槽沿该内转子马达的轴向方向延伸。该转子可旋转地结合于该马达壳。该转接板结合于该第一壳体,该转接板设有至少一个固定孔。其中,该至少一个固定孔、该至少一个贯孔与该至少一个容槽于该内转子马达的轴向方向上呈相对。借此,该内转子马达具有较佳的使用便利性。

Description

内转子马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转子马达,尤其是一种具有转接板的内转子马达。
背景技术
请参照图1所示,是一种现有的内转子马达9,该内转子马达9包含一定子91及一罩体92,该定子91设于该罩体92内部。借此,一转子(图未绘示)可以设置于该定子91中,以受该定子91驱动而旋转。类似所述现有的内转子马达9的一实施例已揭露于中国台湾公告第M297577号《工具机之内转子马达外罩结构》专利中。
当该内转子马达9被设置于一系统(例如:工具机),以作为一动力源时,通常透过锁固等方式将该内转子马达9固定于该系统的机壳、基座或支架等预定位置。详言之,该罩体92可以结合一转接板93,该转接板93设有至少一个锁孔931。借此,一锁固元件可以螺合于该锁孔931,以将该内转子马达9固定于该系统。
然而,该转接板93的厚度有限,因此若用来固定该内转子马达9的锁固元件长度过长时,该锁固元件容易顶抵该罩体92表面,致其无法确实螺合于该锁孔931中,进而造成该内转子马达9未能确实被固定于该系统。为此,在安装该内转子马达9的过程中,使用者必须根据所选用系统的机壳、基座或支架的规格不同,选用对应长度的锁固元件,以避免锁固元件容易顶抵该罩体92表面的情形发生,导致该内转子马达9的使用便利性不佳。
再者,该转接板93必须提供至少一个锁孔931,该锁孔931为螺孔,故该锁孔931只能供特定螺纹规格的锁固元件锁固。换而言之,在安装该内转子马达9的过程中,使用者必须根据该转接板93的锁孔931的形式,选用具有对应螺纹规格的锁固元件,方能将该锁固元件螺合于该锁孔931,导致该内转子马达9在安装时甚为不便。
有鉴于此,亟需提供一种进一步改良的内转子马达,以改善上述现有的内转子马达9使用便利性不佳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内转子马达,该内转子马达包含一马达壳、一铁芯及一转接板,且该马达壳设有一贯孔,该铁芯设有一容槽,该转接板设有一固定孔,该固定孔于该内转子马达的轴向方向上与该马达壳的贯孔及该铁芯的容槽呈相对,以提升内转子马达的使用便利性。
为达到前述创作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运用的技术手段包含有:
一种内转子马达,包含一马达壳、一定子、一转子及一转接板。该马达壳由绝缘材质制成,且该马达壳包含一个第一壳体及一个第二壳体,该第一壳体设有至少一个贯孔。该定子包含一个铁芯,该铁芯设置于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之间,该铁芯的外周面设有至少一个容槽,该至少一个容槽沿该内转子马达的轴向方向延伸。该转子可旋转地结合于该马达壳。该转接板结合于该第一壳体,该转接板设有至少一个固定孔。其中,该至少一个固定孔、该至少一个贯孔与该至少一个容槽于该内转子马达的轴向方向上呈相对。
本实用新型的内转子马达,其中,该至少一个贯孔贯穿该第一壳体于该内转子马达的轴向方向上的两侧,该至少一个固定孔贯穿该转接板于该内转子马达的轴向方向上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内转子马达,其中,该转子具有一个转轴,该转轴设于该铁芯中央,且该铁芯的至少一个容槽朝向该转轴形成凹陷。
本实用新型的内转子马达,其中,该马达壳另设有至少一个卡合部,该至少一个卡合部设置于该第一壳体或该第二壳体,该至少一个卡合部由该马达壳的内周面朝向该铁芯凸出,且该至少一个卡合部沿该内转子马达的轴向方向延伸,该至少一个卡合部容置于该至少一个容槽中。
本实用新型的内转子马达,其中一个卡合部具有一个通道,该通道位于该容槽中,且该通道与该固定孔及该贯孔形成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内转子马达,其中,该通道为穿槽,该通道贯穿该卡合部于该内转子马达的轴向方向上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内转子马达,其中,该通道为凹槽,该通道于该马达壳的外周面形成凹陷。
本实用新型的内转子马达,其中,该至少一个容槽的数量大于或等于该至少一个贯孔的数量,使得每一个贯孔均能对应与一个容槽呈相对。
本实用新型的内转子马达,其中,该至少一个贯孔的数量大于或等于该至少一个固定孔的数量,使得每一个固定孔均能对应与一个贯孔呈相对。
本实用新型的内转子马达,其中,该第一壳体另设有一个轴孔,该轴孔设置于该第一壳体中央,该转接板设有一个穿孔,该穿孔设置于该转接板中央,该穿孔于该内转子马达的轴向方向上与该轴孔呈相对,该转轴经由该轴孔与该穿孔贯穿该第一壳体及该转接板,以穿伸出该马达壳外部。
本实用新型的内转子马达,其中,该第二壳体设有一个轴孔,该轴孔设置于该第二壳体中央,该转轴经由该轴孔贯穿该第二壳体,以穿伸出该马达壳外部。
本实用新型的内转子马达,其中,该第一壳体设有一个轴孔,该轴孔设置于该第一壳体中央,该转接板设有一个穿孔,该穿孔设置于该转接板中央,该穿孔于该内转子马达的轴向方向上与该轴孔呈相对,该转轴的一端经由该轴孔与该穿孔贯穿该第一壳体及该转接板,以穿伸出该马达壳外部;该第二壳体设有另一个轴孔,该第二壳体的轴孔设置于该第二壳体中央,该转轴的另一端经由该第二壳体的轴孔贯穿该第二壳体,以穿伸出该马达壳外部。
本实用新型的内转子马达,其中,一个系统具有一个固定部,该转接板的至少一个固定孔为螺孔,一个锁固元件穿过该固定部与其中一个固定孔,并且螺合于该固定孔,以将该内转子马达固定于该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内转子马达,一个系统具有一个固定部,一个锁固元件穿过该固定部、其中一个固定孔、其中一个贯孔与其中一个容槽,并且螺合于一个螺帽,以将该内转子马达固定于该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内转子马达,其中,该第二壳体亦设有一个贯孔,该第二壳体的贯孔贯穿该第二壳体于该内转子马达的轴向方向上的两侧,且该第二壳体的贯孔于该内转子马达的轴向方向上与其中一个容槽呈相对。
本实用新型的内转子马达,其中,更包含另一个转接板,该另一个转接板结合于该第二壳体,且该另一转接板同样设有至少一个固定孔;该另一个转接板的其中一个固定孔、第二壳体的贯孔与其中一个容槽于该内转子马达的轴向方向上呈相对。
本实用新型的内转子马达,其中,该第一壳体另设有一个出线槽,该转接板另设有一个出线口,该出线槽与该出线口与其中一个容槽相连通。
借助上述结构,该至少一固定孔、该至少一贯孔与该至少一容槽于该内转子马达的轴向方向上呈相对,借此,若穿过该至少一固定孔的锁固元件的长度较长将造成其凸伸超出该转接板,该锁固元件超出该转接板的部分可以容置于该至少一贯孔与该至少一容槽中,以达到提升内转子马达的使用便利性的功效。再者,由于该锁固元件可以伸入该第一壳体的至少一贯孔与该铁芯的至少一容槽,该锁固元件不会增加该内转子马达的整体体积,以达到缩小内转子马达组装完成后的整体体积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现有内转子马达的结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结合于一系统的固定部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本实用新型〕
1马达壳
11第一壳体111贯孔
112轴孔113出线槽
12第二壳体121贯孔
122轴孔
13卡合部131通道
2定子
21铁芯211容槽
22线圈
3转子
31转轴32永久磁铁组
4转接板
41固定孔42穿孔
43出线口
S1锁固元件S2结合元件
P固定部C螺帽
〔现有技术〕
9内转子马达
91定子92罩体
93转接板931锁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照图2及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内转子马达包含一马达壳1、一定子2、一转子3及一转接板4。该定子2设置该马达壳1内部、该转子3可旋转地结合于该马达壳1,该转接板4则结合于该马达壳1。
该马达壳1可以由绝缘材质(例如:塑胶)制成,详言之,该马达壳1包含一第一壳体11及一第二壳体12,该第一壳体11及该第二壳体12可相互结合以构成该马达壳1。该第一壳体11与该第二壳体12于该马达的轴向方向上相互结合,且该第一壳体11与该第二壳体12间形成一空间,故该第二壳体12能够与该第一壳体11所形成的中空壳体共同包覆该定子2。该第一壳体11设有至少一贯孔111,该至少一贯孔111贯穿该第一壳体11于该内转子马达的轴向方向上的两侧。该至少一贯孔111可以设置于该第一壳体11邻近其外周缘的部分。该第一壳体11可另设有一轴孔112,该轴孔112亦贯穿该第一壳体11于该内转子马达的轴向方向上的两侧,且该轴孔112可以设置于该第一壳体11中央。
该定子2包含一铁芯21及一线圈22,该铁芯21结合于该马达壳1内部;换而言之,该铁芯21设置于该第一壳体11与该第二壳体12之间,借此,该马达壳1的第一壳体11及第二壳体12能够完整包覆该定子2。该铁芯21的外周面设有至少一容槽211,该至少一容槽211沿该内转子马达的轴向方向延伸。该线圈22可以绕设于该铁芯21外周。
更详言之,该至少一容槽211于该铁芯21的外周面形成凹陷,且该第一壳体11的至少一贯孔111于该内转子马达的轴向方向上与该至少一容槽211呈相对。其中,该至少一容槽211的数量大于或等于该至少一贯孔111的数量,且该至少一容槽211的数量较佳与该至少一贯孔111的数量相同,使得每一贯孔111均能对应与一容槽211呈相对。
该转子3可旋转地结合于该马达壳1,且该转子3包含一转轴31及一永久磁铁组32,该转轴31设于该铁芯21中央,该永久磁铁组32设置于该第一壳体11与该第二壳体12之间。该转轴31可旋转地结合于该马达壳1的第一壳体11或第二壳体12,该永久磁铁组32可以结合于该转轴31外周。借此,该永久磁铁组32与该定子2的铁芯21之间将形成一气隙,以构成该第一实施例的内转子马达。其中,该转轴31贯穿该铁芯21中央,且该转轴31可以贯穿该第一壳体11或该第二壳体12以穿伸出该马达壳1外部。举例来说,在本实施例中,该转轴31经由该第一壳体11的轴孔112贯穿该第一壳体11,以穿伸出该马达壳1外部。值得注意的是,该铁芯21的至少一容槽211朝向该转轴31形成凹陷。
该转接板4可以由金属材质制成。该转接板4结合于该马达壳1的第一壳体11,该转接板4可以经由锁固、卡扣、螺合、焊接或粘合等各种方式结合于该第一壳体11,本实用新型并不加以限制。该转接板4设有至少一固定孔41,该至少一固定孔41贯穿该转接板4于该内转子马达的轴向方向上的两侧。该至少一固定孔41可以设置于该转接板4邻近其外周缘的部分。该至少一固定孔41于该内转子马达的轴向方向上与该第一壳体11的至少一贯孔111呈相对。其中,该至少一贯孔111的数量大于或等于该至少一固定孔41的数量,且该至少一贯孔111的数量较佳与该至少一固定孔41的数量相同,使得每一固定孔41均能对应与一贯孔111呈相对。此外,该转接板4可另设有一穿孔42,该穿孔42亦贯穿该转接板4于该内转子马达的轴向方向上的两侧,且该穿孔42可以设置于该转接板4中央。该穿孔42于该内转子马达的轴向方向上与该第一壳体11的轴孔112呈相对,使得该转轴31能够经由该轴孔112与该穿孔42分别贯穿该第一壳体11及该转接板4,以穿伸出该马达壳1外部。
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内转子马达实际使用时,该铁芯21可以在绕设于其上的线圈22通电后与该永久磁铁组32产生磁交链感应,使得该转轴31能够相对该铁芯21旋转。关于该定子2与该转子3的作动原理与详细结构,是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所能理解实施者,恕不再行赘述。
借助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内转子马达实际组装于一系统时,该系统具有用以固定该内转子马达的一固定部P,该固定部P可以为该系统的机壳、基座或支架等构件。该转接板4的至少一固定孔41可以为螺孔,因此,一锁固元件S1(例如:螺丝)可以穿过该固定部P与其中一固定孔41,并且螺合于该固定孔41,以将该第一实施例的内转子马达固定于该系统。其中,由于该至少一贯孔111贯穿该第一壳体11两侧,该至少一固定孔41贯穿该转接板4两侧,且该至少一固定孔41、该至少一贯孔111与该至少一容槽211于该内转子马达的轴向方向上呈相对,若该锁固元件S1的长度较长使其穿出该固定部P的长度大于该转接板4的厚度,该锁固元件S1可以伸入该第一壳体11的至少一贯孔111与该铁芯21的至少一容槽211。换而言之,虽然该锁固元件S1的长度较长将造成其凸伸超出该转接板4,然而该锁固元件S1超出该转接板4的部分可以容置于该至少一贯孔111与该至少一容槽211中。此外,由于该转接板4可以由金属材质制成,因此该转接板4可以提供较佳的结合强度,使该第一实施例的内转子马达稳固结合于该系统。
除此之外,由于在本实施例中,该转接板4的至少一固定孔41可以为螺孔,且该至少一固定孔41、该至少一贯孔111与该至少一容槽211的数量可以为复数个,因此一结合元件S2可以穿过其中一组呈相对的容槽211、贯孔111与固定孔41,并且螺合于该固定孔41,以将该转接板4结合固定于该第一壳体11。更详言之,该第二壳体12同样可以设有一贯孔121,该贯孔121贯穿该第二壳体12于该内转子马达的轴向方向上的两侧,且该第二壳体12的贯孔121于该内转子马达的轴向方向上与该容槽211呈相对,因此该结合元件S2可以由该内转子马达远离该转接板4的一侧穿过该容槽211、该贯孔111与该固定孔41,以将该转接板4结合固定于该第一壳体11。
请参照第4及5图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内转子马达,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异之处在于:该马达壳1可另设有至少一卡合部13,该至少一卡合部13可以设置于该第一壳体11或该第二壳体12,该至少一卡合部13由该马达壳1的内周面朝向该铁芯21凸出,且该至少一卡合部13沿该内转子马达的轴向方向延伸。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壳体12设有该至少一卡合部13,该至少一卡合部13由该第二壳体12的环周壁的内周面朝向该铁芯21凸出,且该至少一卡合部13凸出该第二壳体12的形状可以与该至少一容槽211于该铁芯21的外周面形成凹陷的形状相对应,使得该至少一卡合部13能够朝向该铁芯21凸伸并容置于该至少一容槽211中。再者,该至少一容槽211的数量大于或等于该至少一卡合部13的数量,且该至少一容槽211的数量较佳与该至少一卡合部13的数量相同,使得每一卡合部13均能对应容置于一容槽211中。
该马达壳1的其中一卡合部13可以具有一通道131,该通道131可以为穿槽;换而言之,该通道131贯穿该卡合部13于该内转子马达的轴向方向上的两侧。其中,该第二壳体12上的至少一卡合部13可以仅部分形成有该通道131;或者,该第二壳体12上的至少一卡合部13可以全部形成有该通道131。由于该至少一固定孔41、该至少一贯孔111与该至少一容槽211于该内转子马达的轴向方向上呈相对,且该卡合部13能够容置于该一容槽211中,因此该通道131与一固定孔41及一贯孔111于该内转子马达的轴向方向上呈相对。据此,该通道131位于该容槽211中,且该通道131与该固定孔41及该贯孔111形成连通,该通道131仍然可供设置上述锁固元件S1或结合元件S2穿过。
借此,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内转子马达在制造组装时,仅需将该马达壳1罩设于该铁芯21外部,该马达壳1的至少一卡合部13即可容置于该铁芯21的至少一容槽211中,以固定该铁芯21与该马达壳1的相对位置,进而防止该铁芯21相对该马达壳1转动。此外,该至少一卡合部13的数量可以为复数个,且每一卡合部13均能对应容置于一容槽211中,以利用复数组卡合部13与容槽211来提供较佳的固定强度。
再者,由于该至少一容槽211的数量可以为复数个,该第一壳体11可另设有一出线槽113,该转接板4可另设有一出线口43,该出线槽113与该出线口43与其中一容槽211相连通,使一导线(图未绘示)能够自该马达壳1内部经由该容槽211、该出线槽113与该出线口43穿出至该马达壳1外部。所述导线可以为电性连接该线圈22或该定子2其他构件(例如:电路板)的电连接线。
请参照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内转子马达实际组装于一系统时,一锁固元件S1同样可以穿过该固定部P与该转接板4的固定孔41,并且螺合于该固定孔41,以将该第二实施例的内转子马达固定于该系统。其中一卡合部13的通道131位于一容槽211中,且该通道131与一固定孔41及一贯孔111形成连通,因此虽然该锁固元件S1的长度较长将造成其凸伸超出该转接板4,该锁固元件S1超出该转接板4的部分可以容置于该贯孔111、该容槽211与该通道131中。
虽然在前述实施例中,该转接板4的至少一固定孔41可以为螺孔,惟请参照图7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内转子马达,与前述各实施例相异之处在于:该转接板4的至少一固定孔41无须形成螺孔。更详言之,一锁固元件S1可以穿过该固定部P,其中一固定孔41、其中一贯孔111与其中一容槽211,并且螺合于一螺帽C。借此,即使该至少一固定孔41并未形成螺孔,该螺帽C与该固定部P仍然可将该第三实施例的内转子马达夹持固定于该系统。同理,一结合元件S2可以穿过其中一组呈相对的容槽211、贯孔111与固定孔41,并且螺合于另一螺帽C,以将该转接板4夹持固定于该第一壳体11。
再者,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壳体11无须设置前述轴孔112,该转接板4也无须设置前述穿孔42。相对地,该第二壳体12设有一轴孔122,该轴孔122贯穿该第二壳体12于该内转子马达的轴向方向上的两侧,且该轴孔122可以设置于该第二壳体12中央。该转轴31经由该第二壳体12的轴孔122贯穿该第二壳体12,以穿伸出该马达壳1外部。此外,该马达壳1的至少一卡合部13可以设置于该第一壳体11,换而言之,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壳体11设有该至少一卡合部13。类似地,该第一壳体11上的至少一卡合部13可以仅部分形成有该通道131;或者,该第一壳体11上的至少一卡合部13可以全部形成有该通道131。
请参照图8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内转子马达,与前述各实施例相异之处在于:转轴31可以同时贯穿该第一壳体11及该第二壳体12,使该转轴31二端能够分别穿伸出该马达壳1外部。另一方面,该第四实施例的内转子马达可以于其轴向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有转接板4;亦即,该第四实施例的内转子马达包含二转接板4,该二转接板4分别结合于该马达壳1的第一壳体11及第二壳体12。更详言之,由于该第二壳体可以设有一贯孔121,该第二壳体的贯孔121贯穿该第二壳体12于该内转子马达的轴向方向上的两侧,且该第二壳体的贯孔121于该内转子马达的轴向方向上与其中一容槽211呈相对,故结合于该第二壳体12的转接板4的其中一固定孔41可以于该内转子马达的轴向方向上与该第二壳体的贯孔121及该容槽211呈相对。借此,该马达壳1可以由邻近该第一壳体11的转接板供结合一系统的固定部P,或者由邻近该第二壳体12的转接板供结合该系统的固定部P,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请参照图9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内转子马达,与前述第二实施例类似,是于该第二壳体12设有该至少一卡合部13,且其中一卡合部13可以具有一通道131,与前述第二实施例相异之处在于:该通道131可以为凹槽;换而言之,该通道131于该第二壳体12的环周壁的外周面形成凹陷,且该通道131朝向该定子2的铁芯21形成凹陷。该第二壳体12利用凹槽作为该通道131,可以使该通道131形成开放状,以便于该通道131中设置其它结构或者利用该通道131容置其它构件。
由此可知,在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例的内转子马达中,该马达壳1可以设置至少一卡合部13,该至少一卡合部13由该马达壳1的内周面朝向该铁芯21凸出,其中,该至少一卡合部13可以具有一通道131,该通道131可以为凹槽,所述凹槽透过于该马达壳1的外周面形成凹陷以作为该通道131;相对地,该通道131也可以为穿槽,所述穿槽透过贯穿该至少一卡合部13于该内转子马达的轴向方向上的两侧以作为该通道131。
据由前述结构,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主要特点在于:
透过该马达壳1的第一壳体11设有至少一贯孔111,于该铁芯21的外周面设有至少一容槽211,并且于该转接板4设有至少一固定孔41,该至少一固定孔41、该至少一贯孔111与该至少一容槽211于该内转子马达的轴向方向上呈相对,借此,一锁固元件S1可以穿过一系统的固定部P与该固定孔41,且即使该锁固元件S1的长度较长将造成其凸伸超出该转接板4,该锁固元件S1超出该转接板4的部分仍可容置于该至少一贯孔111与该至少一容槽211中。据此,相较前述现有的内转子马达9的锁固元件长度过长时,该锁固元件容易顶抵该罩体92表面,致其无法确实螺合于该锁孔931中,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内转子马达不会受到该锁固元件S1长度过长的影响,而能够利用各种不同长度的锁固元件S1将该转接板4固定于该系统的固定部P,确实具有提升内转子马达的使用便利性的功效。
另一方面,由于该锁固元件S1可以伸入该第一壳体11的至少一贯孔111与该铁芯21的至少一容槽211,因此该锁固元件S1不会增加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内转子马达的整体体积。换而言之,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内转子马达具有缩小内转子马达组装完成后的整体体积的功效。
再者,在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例中,该转接板4的至少一固定孔41无须形成螺孔,一锁固元件S1可以穿过该至少一固定孔41、该至少一贯孔111与该至少一容槽211,并且螺合于一螺帽C,以利用该螺帽C与该固定部P夹持固定该内转子马达。再者,即使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该转接板4的至少一固定孔41可以为螺孔,当使用者无法找出具有与该固定孔41对应的螺纹规格的锁固元件S1时,仍然可以利用外径小于该固定孔41的锁固元件S1穿过该至少一固定孔41、该至少一贯孔111与该至少一容槽211,并且螺合于一螺帽C,同样能够固定该内转子马达。由此可知,相较安装前述现有的内转子马达9的过程中,使用者必须根据该转接板93的锁孔931的形式,选用具有对应螺纹规格的锁固元件,方能将该锁固元件螺合于该锁孔931,本实用新型的内转子马达可以利用具有不同螺纹规格的锁固元件S1将该转接板4固定于该系统的固定部P,确实具有进一步提升内转子马达的使用便利性的功效。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内转子马达确可达到提升内转子马达的使用便利性及缩小内转子马达组装完成后的整体体积等功效。

Claims (17)

1.一种内转子马达,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个马达壳,该马达壳由绝缘材质制成,且该马达壳包含一个第一壳体及一个第二壳体,该第一壳体设有至少一个贯孔;
一个定子,该定子包含一个铁芯,该铁芯设置于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之间,该铁芯的外周面设有至少一个容槽,该至少一个容槽沿该内转子马达的轴向方向延伸;
一个转子,该转子可旋转地结合于该马达壳;及
一个转接板,该转接板结合于该第一壳体,该转接板设有至少一个固定孔;
其中,该至少一个固定孔、该至少一个贯孔与该至少一个容槽于该内转子马达的轴向方向上呈相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转子马达,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个贯孔贯穿该第一壳体于该内转子马达的轴向方向上的两侧,该至少一个固定孔贯穿该转接板于该内转子马达的轴向方向上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转子马达,其特征在于,该转子具有一个转轴,该转轴设于该铁芯中央,且该铁芯的至少一个容槽朝向该转轴形成凹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转子马达,其特征在于,该马达壳另设有至少一个卡合部,该至少一个卡合部设置于该第一壳体或该第二壳体,该至少一个卡合部由该马达壳的内周面朝向该铁芯凸出,且该至少一个卡合部沿该内转子马达的轴向方向延伸,该至少一个卡合部容置于该至少一个容槽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转子马达,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卡合部具有一个通道,该通道位于该容槽中,且该通道与该固定孔及该贯孔形成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转子马达,其特征在于,该通道为穿槽,该通道贯穿该卡合部于该内转子马达的轴向方向上的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转子马达,其特征在于,该通道为凹槽,该通道于该马达壳的外周面形成凹陷。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转子马达,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个容槽的数量大于或等于该至少一个贯孔的数量,使得每一个贯孔均能对应与一个容槽呈相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转子马达,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个贯孔的数量大于或等于该至少一个固定孔的数量,使得每一个固定孔均能对应与一个贯孔呈相对。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转子马达,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壳体另设有一个轴孔,该轴孔设置于该第一壳体中央,该转接板设有一个穿孔,该穿孔设置于该转接板中央,该穿孔于该内转子马达的轴向方向上与该轴孔呈相对,转轴经由该轴孔与该穿孔贯穿该第一壳体及该转接板,以穿伸出该马达壳外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转子马达,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壳体设有一个轴孔,该轴孔设置于该第二壳体中央,转轴经由该轴孔贯穿该第二壳体,以穿伸出该马达壳外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转子马达,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壳体设有一个轴孔,该轴孔设置于该第一壳体中央,该转接板设有一个穿孔,该穿孔设置于该转接板中央,该穿孔于该内转子马达的轴向方向上与该轴孔呈相对,转轴的一端经由该轴孔与该穿孔贯穿该第一壳体及该转接板,以穿伸出该马达壳外部;该第二壳体设有另一个轴孔,该第二壳体的轴孔设置于该第二壳体中央,该转轴的另一端经由该第二壳体的轴孔贯穿该第二壳体,以穿伸出该马达壳外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转子马达,其特征在于,一个系统具有一个固定部,该转接板的至少一个固定孔为螺孔,一个锁固元件穿过该固定部与其中一个固定孔,并且螺合于该固定孔,以将该内转子马达固定于该系统。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转子马达,其特征在于,一个系统具有一个固定部,一个锁固元件穿过该固定部、其中一个固定孔、其中一个贯孔与其中一个容槽,并且螺合于一个螺帽,以将该内转子马达固定于该系统的固定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内转子马达,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壳体亦设有一个贯孔,该第二壳体的贯孔贯穿该第二壳体于该内转子马达的轴向方向上的两侧,且该第二壳体的贯孔于该内转子马达的轴向方向上与其中一个容槽呈相对。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内转子马达,其特征在于,更包含另一个转接板,该另一个转接板结合于该第二壳体,且该另一个转接板同样设有至少一个固定孔;
该另一转接板的其中一个固定孔、第二壳体的贯孔与其中一个容槽于该内转子马达的轴向方向上呈相对。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内转子马达,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壳体另设有一个出线槽,该转接板另设有一个出线口,该出线槽与该出线口与其中一个容槽相连通。
CN201520480197.3U 2015-07-02 2015-07-02 内转子马达 Active CN2047944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80197.3U CN204794448U (zh) 2015-07-02 2015-07-02 内转子马达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80197.3U CN204794448U (zh) 2015-07-02 2015-07-02 内转子马达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794448U true CN204794448U (zh) 2015-11-18

Family

ID=545344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480197.3U Active CN204794448U (zh) 2015-07-02 2015-07-02 内转子马达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79444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05694A (zh) * 2015-11-24 2016-02-03 广东威灵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电机和用于电机的外壳组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05694A (zh) * 2015-11-24 2016-02-03 广东威灵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电机和用于电机的外壳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22933B2 (en) Reduced coil segmented stator
US20130221788A1 (en) Hybrid excitation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CN103457364B (zh) 定子及其制造方法、电机
CN204696841U (zh) 内转子马达
US20130181550A1 (en) Electric motor
JP2017189093A (ja) ステータ、これを備えるモータ、及びこれを製作する方法
CN101764443A (zh) 具有一体型护罩结构的薄型定子与薄型电机,以及包括该结构件的滚筒洗衣机直接驱动装置
US9647515B2 (en) Brushless motor and fuel pump having a terminal structure for reducing tensile forces between stator coils
AU2003214086A1 (en) Torque motor having a segment design
CN102801264A (zh) 永磁叠层电机
CN107124056B (zh) 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CN106451967B (zh) 电机
US10797551B2 (en) Motor and compressor having insulator and stator core with non-overlapping grooves
US20140117790A1 (en)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CN106208530B (zh) 马达
CN105990936B (zh) 马达
CN206461502U (zh) 一种电机
CN102457120B (zh) 马达及其构成的散热风扇
CN204794448U (zh) 内转子马达
CN203466635U (zh) 定子及电机
WO2014103247A1 (ja) 回転機
CN101106289A (zh) 用于电机的主元件
CN107612165A (zh) 锥形气隙轴向双回路磁场永磁同步电机
CN113300505A (zh) 一种永磁直流无刷电机
JP7006103B2 (ja) ロータ及びモ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412

Address after: 536000 zone B6, northwest sea export processing zone, Beihai Avenue, Beihai City,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Patentee after: Beihai jianzhun Electron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528251, No. two, 5 South Avenue, Ping Chau, Guangdong, Foshan

Patentee before: SUNON ELECTRONICS (FOSHAN)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