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779027U - 新型厌氧反应器 - Google Patents
新型厌氧反应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779027U CN204779027U CN201520289387.7U CN201520289387U CN204779027U CN 204779027 U CN204779027 U CN 204779027U CN 201520289387 U CN201520289387 U CN 201520289387U CN 204779027 U CN204779027 U CN 20477902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naerobic
- sludge
- water
- passage
- passagewa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9000010802 sludg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5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0
- 239000002351 wastewat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865 sewag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0000013872 defec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9280 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lanket technolog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MYMOFIZGZYHOMD-UHFFFAOYSA-N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O MYMOFIZGZYHOM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3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992 reflux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790 dil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081 inoc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250 Clearanc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53 ac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39 chemical indust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512 clearanc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19 fine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842 industrial waste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ZLMJMSJWJFRBEC-UHFFFAOYSA-N potassium Chemical compound [K] ZLMJMSJWJFRBE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0 potass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91 potass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632 reaction spee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484 reaction tim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998 tes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29 turbidit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65 wastewater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新型厌氧反应器,包括厌氧生物反应器本体,在所述厌氧生物反应器本体内从下至上依次分布有废水的进水管、布水器、污泥膨胀床区、三相分离器及澄清水出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膨胀床区设有多个竖直设置的厌氧污泥提升通道,所述厌氧污泥提升通道具有下端输入口和上端输出口,所述下端输入口相对所述布水器的喷水口设置。通过在污泥膨胀床区设有多个厌氧污泥提升通道,使所述厌氧污泥提升通道内的水流速度大于通道外的水流速度,从而将周围的厌氧污泥全部被吸入厌氧污泥提升通道内,使厌氧污泥提升通道内厌氧污泥的浓度高于厌氧污泥提升通道外的浓度,同时由于通道内流速较高,使得通道内的水流处于紊流状态,可以使污水与厌氧污泥充分反应,提高了污水处理率,提升出水质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新型厌氧反应器。
背景技术
厌氧反应是污水处理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多用于处理浓度很高的污水,对生化处理困难的污水具有很好的处理效果。广泛用于医药行业、化工行业、机械行业等工业废水处理,它具有能耗低,处理效果显著等优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厌氧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一代的厌氧处理技术上发展到二代、三代厌氧技术。虽然处理效率得到一定的提高,但制作工艺复杂,安装难度大,运行条件苛刻,不好控制。
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的EGSB厌氧反应器是通过污泥回流增加反应区内厌氧污泥浓度提高处理效率,但因为污泥回流是将所用的污水全部回流,使得污水中有害物质也回流到反应区,如此不仅增加了耗能,还使反应区内的有害物质累积,在一定时间之后,厌氧反应的效率就会快速的降低,进而使得厌氧反应失效。
而IC厌氧反应器则是通过将两个UASB厌氧反应器进行叠加,增加反应区的面积,从而提高处理效率,但因此也使得IC厌氧反应器的体积较大,制作困难,且厌氧反应器的上升流速有限,因此需要更大扬程水泵,进而增加了能耗,使反应成本过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体积小且能够使厌氧污泥和污水进行充分反应的新型厌氧反应器。
一种新型厌氧反应器,包括厌氧生物反应器本体,在所述厌氧生物反应器本体内从下至上依次分布有废水的进水管、布水器、污泥膨胀床区、三相分离器及澄清水出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膨胀床区设有多个竖直设置的厌氧污泥提升通道,所述厌氧污泥提升通道具有下端输入口和上端输出口,所述下端输入口相对所述布水器的喷水口设置。
优选的,所述厌氧污泥提升通道的上端输出口上方设置有开口朝下、用于使污泥回落的反射伞。
优选的,所述反射伞的顶端设有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通向新型厌氧反应器外部。
优选的,所述厌氧污泥提升通道的下端输入口为伞状开口。
优选的,所述厌氧污泥提升通道具有光滑内壁。
优选的,所述厌氧污泥提升通道的直径为¢80mm-¢1000mm。
优选的,所述反射伞的角度为60°-130°。
优选的,所述反射伞开口与所述厌氧污泥提升通道的上端输出口之间的高度间距为600mm-1500mm。
优选的,所述布水器的喷水口与所述厌氧污泥提升通道的下端输入口之间的高度间距为500mm-1200mm。
优选的,所述厌氧污泥提升通道的水平横截面积为所述厌氧生物反应器本体的水平横截面积的60%-80%。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厌氧反应器,通过在污泥膨胀床区设有多个厌氧污泥提升通道,并使所述厌氧污泥提升通道的输入口相对所述布水器的喷水口设置,使所述厌氧污泥提升通道内的水流速度大于通道外的水流速度,在水流速度的影响下,位于厌氧污泥提升通道的输入口周围的厌氧污泥全部被吸入厌氧污泥提升通道内,使厌氧污泥提升通道内厌氧污泥的浓度高于厌氧污泥提升通道外的浓度,污水能够与厌氧污泥充分反应,提高了污水处理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新型厌氧反应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试验1中新型厌氧反应器与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的反应状态比较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厌氧反应器,包括厌氧生物反应器本体,在所述厌氧生物反应器本体内从下至上依次分布有废水的进水管10、布水器20、污泥膨胀床区30、三相分离器40及澄清水出水管50,其中,所述污泥膨胀床区30设有多个竖直设置的厌氧污泥提升通道31,所述厌氧污泥提升通道31具有下端输入口311和上端输出口312,所述下端输入口311相对所述布水器20的喷水口21设置。
通过在污泥膨胀床区30设有多个厌氧污泥提升通道31,并使所述厌氧污泥提升通道31的下端输入口311相对所述布水器20的喷水口21设置,使所述厌氧污泥提升通道31内的水流速度大于通道外的水流速度,在水流速度的影响下,位于厌氧污泥提升通道下端输入口311周围的厌氧污泥全部被吸入厌氧污泥提升通道31内,使厌氧污泥提升通道31内厌氧污泥的浓度高于厌氧污泥提升通道31外的浓度,污水能够与厌氧污泥充分反应,提高了厌氧反应的处理效率。具体的,现有厌氧反应器内的污泥浓度一般为50g/L,而新型厌氧反应器子管内浓度浓度可以达到100g/L,远远高于一代或二代厌氧反应器。
所述厌氧污泥提升通道31的下端输入口311为伞状开口,从而使下端输入口311直径变大,能够吸入更多的厌氧污泥。具体的,为避免厌氧污泥造成厌氧污泥提升通道31阻塞,所述厌氧污泥提升通道31应当选用具有一定强度和光洁度的管道,一般可以选用钢管或内壁较光滑的塑料管。
所述厌氧污泥提升通道31的上端输出口312上方设置有开口朝下设置、用于使污泥回落的反射伞32,所述反射伞32用于对自厌氧污泥提升管道31的上端输出口312输出的厌氧污泥、澄清水以及厌氧反应产生甲烷等气体进行初步分离,即当厌氧污泥被厌氧污泥提升管道31提升至上端输出口312输出,并在水流惯性的带动下运动至反射伞32,其中较大、较好的厌氧污泥经反射伞32阻挡,在重力的影响下沿反射伞32的伞壁内侧滑落,并自厌氧污泥提升通道31两侧回落至污泥膨胀床区30的底部,在回落的过程中,所述厌氧污泥同样与厌氧污泥提升通道31外部的污水进行反应,并回落至污泥膨胀床区30的底部,补充底部污泥浓度并重新参与新的反应。
相较现有技术中,随着水流的上升,污水与厌氧污泥的反应面积逐渐减小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厌氧污泥提升管道31将厌氧污泥提升至高处,增大了厌氧反应区内单位面积的污泥浓度,使得厌氧污泥与污水的充分接触,且反应时间更长更充分,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厌氧反应的处理效率和质量。
同时,所述反射伞32的顶端设有气流通道321,所述气流通道321通向新型厌氧反应器外部,用于将厌氧污泥提升管道31内进行厌氧反应产生的甲烷等气体收集至下一步处理环节。即当所述气体自厌氧污泥提升管道31的上端输出口312输出,在浮力作用下上升至反射伞32的顶端,通过气流通道321进入下一步处理环节,从而达到将气体进行分离的效果。
而厌氧污泥提升管道31外进行厌氧反应产生的甲烷等气体、澄清水及少量的小颗粒污泥在水流的推送下,继续上升至三相分离器40,通过三相分离器40的进行二次分离后,气体通过气流通道321排出,少量的小颗粒污泥回落至污泥膨胀床区30的底部,澄清水继续上升并自澄清水出水管50排出。
根据布水器喷水口21的大小,设置所述厌氧污泥提升通道31的直径为¢80mm-¢1000mm,使所述厌氧污泥提升通道31的直径大于喷水口21喷出的水柱直径。且所述厌氧污泥提升通道31的水平横截面积为所述厌氧生物反应器本体的水平横截面积的60%-80%。具体的,所述厌氧污泥提升通道31需要具有一定强度和光洁度,可以选择钢管或较光滑的塑料管。
为防止厌氧污泥在水体流速的影响下,跟随澄清水继续上升而造成厌氧污泥未能与澄清水分离,因此所述厌氧污泥回落的速度应大于澄清水上升的速度,设置所述反射伞32的角度为60°-130°,使厌氧污泥在该回落角度下,尽快沉降至污泥膨胀床区底部,而澄清水则是在水流的带动下,继续上升。
如果反射伞的角度小于60°,则在相同的横截面内,反射伞32的伞面面积过小,对厌氧污泥提升管道31中产生的气体无法完全收集,据实验测算只能收集70%的气量。如果大于反射伞的角度130°,则反射伞32的伞面面积过大,且由于角度上升趋势较小,伞内收集的气泡受到的向下压力过大,不能够及时的自反射伞32的气流通道321进行收集,当伞内停滞的气体过多,容易造成气体自反射伞32的边缘逃逸。同时如果保证反射伞32的伞面面积,则其横截面积相对厌氧生物反应器本体的横截面占比率过大,反射伞32之间的间隔过小,在相同水体流量的情况下,水体的流速就会增加,进而容易将污泥推送至反射伞32的上部,影响泥水分离效果,使出水浑浊,经试验表明,出水的浊度增加了50%以上。
所述反射伞32的伞口与所述厌氧污泥提升通道31的上端输出口312之间的高度间距为600mm-1500mm。由于从厌氧污泥提升通道31中流出的水体流速较高,如果反射伞32的伞口与厌氧污泥提升通道31的上端输出口312之间的高度间距小于600mm,则使厌氧污泥容易被水流冲入反射伞32的气流通道321中,形成堵塞。
由于厌氧污泥提升通道31内产生的甲烷气体自上端输出口312溢出后呈倒三角锥式上升,如果反射伞32的伞口与上端输出口312之间的高度间距大于1500mm,则气体扩散的角度过大,容易自反射伞32之间的间隙逃逸,反射伞32无法对气体进行全部收集,从而水气分离效果较差。
所述布水器20的喷水口21与所述厌氧污泥提升通道31的下端输入口311之间的高度间距为500mm-1200mm。当布水器20的喷水口21与厌氧污泥提升通道31的下端输入口311之间的高度间距小于500mm时,喷水口21喷出的水流直接进入厌氧污泥提升通道31中,使厌氧污泥提升通道中31的速度过快,污泥和污水还未进行充分反应就被冲出,从而不能达到进行高浓度的充分反应的目的。当布水器20的喷水口21与厌氧污泥提升通道31的下端输入口311之间的高度间距大于1200mm时,喷水口21喷出的水流在还未进入厌氧污泥提升通道31中,其流速就被缓冲至平均流速了,从而也不能达到使厌氧污泥提升通道31中的水体流速大于厌氧污泥提升通道31外的水体流速,进而无法将污泥提升至厌氧污泥提升通道31中进行充分反应。
为更好的反应本实用新型所述新型厌氧反应器的污水处理质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行说明:
试验1
试验装置: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简称UASB):采用δ5mm有机玻璃制作成直径为一米高2.5米的圆柱体,三相分离器采用0.2mm不锈钢制作,锥形角为70°。
本实用新型所述新型厌氧反应器(简称ARTT):采用δ5mm有机玻璃制作成直径为一米高2.5米的圆柱体,内安装四根长度为1米的厌氧污泥提升通道,采用平均分布,每一个厌氧污泥提升通道对应一个布水器的喷水口,设计喷水口流速为1.8m/h。反射伞采用0.2mm不锈钢制作,锥形角70度。每一个厌氧污泥提升通道对应一个反射伞。
测定项目:
反应前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的浓度。反应后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的浓度、反应器内的污泥浓度;化学需氧量(COD)测定采用重络酸钾法,生化需氧量(BOD)测定采用稀释接种法,污泥浓度测定采用干燥称重法。
试验方法:
采用酒厂的排放污水,经检测污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浓度为8000mg/L,生化需氧量(BOD)浓度为5300mg/L,厌氧污泥采用污水处理厂消化污泥培养。按相等分量分别投入UASB和ARTT反应器,同时向UASB和ARTT反应器中进水,将污水中的化学需氧量(COD)浓度稀释4000mg/L,将PH值都控制到7.5左右,水温控制在30度。
经过十天后,可看见UASB反应器和ARTT反应器有细小的絮状污泥产生。二十至三十天,可见UASB反应器内产生较多的絮状污泥,但形体较散,而ARTT反应器内污泥产生量虽然和UASB反应器差不多,但形体较大,有细小颗粒污泥产生。
前三十天内,UASB反应器的处理率明显比ARTT反应器高出4个百分点。原因是由于ARTT反应器中增加了厌氧污泥提升通道31和反射伞32,其内部空余空间相对UASB反应器较小,且前期ARTT反应器中的厌氧污泥提升通道31中还未累积足够的厌氧污泥,因此反应速度较慢,所以在污泥均等的情况下UASB反应器处理效率略高一点。
但是三十天后,可观察到ARTT反应器内可见较多的颗粒性厌氧污泥,而UASB反应器内颗粒污泥较散,因此ARTT反应器内产生的污泥相较UASB反应器中的污泥量多且形态好。这是因为ARTT反应器中,是厌氧污泥提升通道31内流速较快,将附近的厌氧污泥都吸入厌氧污泥提升通道31中,从而使得污水与厌氧污泥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度,而污泥生长也较快,同时在污泥提升至上端输出口311抛出后,较散的污泥随着水流流出,而活性较好、利于后期厌氧污泥生长的污泥重新回落至污泥膨胀床区30的底部,补充底部污泥浓度并重新参与新的反应。
由图2可以看出,经过二十天的培养后,将进水浓度提至8000mg/L,经过十天左右的进水,厌氧反应器内的容积负荷6Kg(COD)/m3.d,UASB处理率在71%。ARTT反应器处理率76%。六十天后,ARTT反应器的处理效率明显比UASB反应器高。污水出水也比UASB反应器出水清。九十天后,UASB反应器和ARTT反应器的出水浓度基本稳定后,经测定,ARTT反应器出水中化学需氧量(COD)的浓度为300mg/L,处理率稳定在96%。UASB反应器出水中化学需氧量(COD)的浓度为960mg/L,处理率稳定在88%。
试验2
按照进水中化学需氧量(COD):5000mg/L,生化需氧量(BOD):2500mg/L,NH4N:20mg/L进行试验,厌氧污泥用制药厂厌氧污泥接种20KG,管径在100mm。试验数据如下:
从试验数据看,ARTT反应器比一般的UASB反应器效率高出10%以上。因此ARTT反应器在处理率上远远高于UASB反应器,尤其是对生化性较差的污水,由于ARTT反应器的污泥浓度远远高于UASB反应器,因此ARTT反应器的体积比UASB反应器小,节省了大量的生产材料和占地面积。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厌氧反应器,通过设置多个厌氧污泥提升通道,使厌氧污泥提升通道内厌氧污泥的浓度高于厌氧污泥提升通道外的浓度,污水能够与厌氧污泥充分反应,提高了污水处理的质量。同时将厌氧污泥至提升高处,并经反射伞回落,在回落的过程中,所述厌氧污泥同样与厌氧污泥提升通道外部的污水进行反应,增大了厌氧反应区的面积,进一步提高了污水处理的质量和效率。
相较EGSB反应器,ARTT反应器中的污水并不回流,厌氧产生的有害物质可以随着污水流出,不会将有害物质重新带到反应区而影响今后的厌氧反应,且能耗比EGSB低30%左右。
相较IC反应器,ARTT反应器中在不增加反应器的高度的情况下,通过设置多个厌氧污泥提升通道,使厌氧污泥提升通道内厌氧污泥的浓度倍增,同时由于污水处于紊流状态,污水能够与厌氧污泥充分接触,从而提高处理效率,因此ARTT反应器的处理效率也比IC反应器要高出2%-5%。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新型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厌氧生物反应器本体,在所述厌氧生物反应器本体内从下至上依次分布有废水的进水管、布水器、污泥膨胀床区、三相分离器及澄清水出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膨胀床区设有多个竖直设置的厌氧污泥提升通道,所述厌氧污泥提升通道具有下端输入口和上端输出口,所述下端输入口相对所述布水器的喷水口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污泥提升通道的上端输出口上方设置有开口朝下、用于使污泥回落的反射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伞的顶端设有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通向新型厌氧反应器外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污泥提升通道的下端输入口为伞状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污泥提升通道具有光滑内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污泥提升通道的直径为¢80mm-¢1000mm。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伞的角度为60°-130°。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伞开口与所述厌氧污泥提升通道的上端输出口之间的高度间距为600mm-1500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器的喷水口与所述厌氧污泥提升通道的下端输入口之间的高度间距为500mm-1200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污泥提升通道的水平横截面积为所述厌氧生物反应器本体的水平横截面积的60%-8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289387.7U CN204779027U (zh) | 2015-05-07 | 2015-05-07 | 新型厌氧反应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289387.7U CN204779027U (zh) | 2015-05-07 | 2015-05-07 | 新型厌氧反应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779027U true CN204779027U (zh) | 2015-11-18 |
Family
ID=545191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289387.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779027U (zh) | 2015-05-07 | 2015-05-07 | 新型厌氧反应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77902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961230A (zh) * | 2015-05-07 | 2015-10-07 | 刘宏雷 | 新型厌氧反应器 |
-
2015
- 2015-05-07 CN CN201520289387.7U patent/CN204779027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961230A (zh) * | 2015-05-07 | 2015-10-07 | 刘宏雷 | 新型厌氧反应器 |
CN104961230B (zh) * | 2015-05-07 | 2017-09-19 | 刘宏雷 | 新型厌氧反应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254596B2 (en) | High-concentration sewage treatment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lf-sufficiency of energy | |
CN101643273B (zh) | 适用于养殖场固、液混合污水厌氧处理的装置及方法 | |
CN101012086A (zh) | 厌氧型内循环回流式固定化微生物流化床反应器 | |
CN204999694U (zh) | 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厌氧处理装置 | |
CN103626323B (zh) | 一种制药、造纸废水深度处理的工艺方法及专用装置 | |
CN201978547U (zh) | 一种澄清池 | |
CN102091443A (zh) | 一种澄清池 | |
CN203408504U (zh) | 竖流式沉淀池 | |
CN204779027U (zh) | 新型厌氧反应器 | |
CN107973399B (zh) | 一种高效三相分离系统 | |
CN104961230A (zh) | 新型厌氧反应器 | |
CN204939083U (zh) | 一种旋流污泥分级厌氧氨氧化反应器 | |
CN206033276U (zh) | 一种聚合硫酸铁反应装置 | |
CN102424488B (zh) | 基于微涡旋絮凝基础上的组合工艺农村净水装置 | |
CN102091444B (zh) | 一池多格澄清池 | |
CN204848437U (zh) | 自循环上流式厌氧污泥床系统 | |
CN203904067U (zh) | 一种用于燃料乙醇废水二级厌氧处理的高效厌氧反应器 | |
CN203319762U (zh) | 自循环厌氧反应器 | |
CN111072142A (zh) | 用于畜禽养殖污水或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的厌氧反应系统 | |
CN208055167U (zh) | 颗粒污泥原位浮选除钙反应器 | |
CN105152324A (zh) | 旋流污泥分级厌氧氨氧化反应器 | |
CN104787878B (zh) | 生物流化床反应器 | |
CN205367858U (zh) | 一种曝气沉淀装置 | |
CN201354333Y (zh) | 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反应器 | |
CN205035213U (zh) | 生物废水处理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118 Termination date: 201905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