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763775U - 表带制扣及具有该表带制扣的手表 - Google Patents

表带制扣及具有该表带制扣的手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763775U
CN204763775U CN201520430685.3U CN201520430685U CN204763775U CN 204763775 U CN204763775 U CN 204763775U CN 201520430685 U CN201520430685 U CN 201520430685U CN 204763775 U CN204763775 U CN 2047637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chband
cover
articulated
tail pearl
watchband buck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43068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裘里斯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uixin hardware (Heyu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裘里斯杨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裘里斯杨 filed Critical 裘里斯杨
Priority to CN20152043068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7637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7637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7637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uck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表带制扣及具有该表带制扣的手表。该表带制扣包括本体、面盖、连接件以及锁带栓,其中该本体包括制框组合、用于连接表带的第一尾珠、以及第二尾珠,所述第一尾珠和所述第二尾珠分别枢接于所述制框组合,所述该连接件的第一端枢接于所述本体,第二端枢接于所述面盖,以使该面盖可相对于所述本体转动而盖于所述本体上或者与该本体保持预定距离。所述锁带栓于所述面盖与所述本体保持预订距离时定位由该面盖与该本体之间穿过的表带。本实用新型表带制扣具有两种不同的使用方式,既可用于连接钢制表带,又可用于连接皮制/胶制表带,以便于使用者使用。

Description

表带制扣及具有该表带制扣的手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钟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表带制扣及具有该表带制扣的手表。
背景技术
手表是人们的日常必备品之一,用于佩带于手腕上以进行时间的显示。为了便于佩带及拆卸,手表的两侧表带之间可借助表带制扣进行连接。具体而言,手表的两侧表带分别连接于表带制扣上相对设置的第一尾珠和第二尾珠上,扣紧表带制扣时,第一尾珠和第二尾珠之间的距离缩小,使得手表的整体周长变小,从而可稳定地佩带于手腕上;解扣表带制扣时,第一尾珠和第二尾珠之间的距离增大,使得手表的整体周长变大,从而可以轻松地由手腕上取下。
然而,现有表带制扣的设计,使其仅有上述一种使用方式,因此仅能应用于手表表带为钢制表带的情况下,无法适用于手表表带为皮制/胶制表带的情况,从而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同时也不方便使用者随意于钢制表带和皮制/胶制表带之间进行更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具有两种使用方式的表带制扣及具有该表带制扣的手表,既可适用于钢制表带、又可适用于皮制/胶制表带。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表带制扣,包括本体、面盖、连接件以及锁带栓,其中该本体包括制框组合、用于连接表带的第一尾珠、以及第二尾珠,所述第一尾珠和所述第二尾珠分别枢接于所述制框组合,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枢接于所述本体,该连接件的第二端枢接于所述面盖,以使该面盖可相对于所述本体转动而盖于所述本体上或者与该本体保持预定距离,所述锁带栓于所述面盖与所述本体保持预订距离时定位由该面盖与该本体之间穿过的表带。
较佳地,所述锁带栓可旋转以平行或垂直于所述本体地设置于所述本体或所述面盖。
较佳地,所述锁带栓枢接于所述面盖,并位于该面盖与所述本体之间。
较佳地,所述面盖设有定位轴,该定位轴的一端定位于所述面盖的一侧壁,另一端则水平延伸于所述面盖的顶面下方并连接所述锁带栓,使该锁带栓可旋转以平行或垂直于所述面盖的顶面地枢接于所述面盖。
较佳地,所述面盖设有用于限制所述锁带栓的旋转角度的限位部。
较佳地,所述表带制扣包括两个所述连接件,该两个连接件的第一端分别枢接于所述第二尾珠的两侧,该两个连接件的第二端分别枢接于所述面盖的两侧壁。
较佳地,所述第二尾珠位于所述两个连接件的内侧面之间,所述面盖的两侧壁则分别位于所述两个连接件的外侧面的外侧。
较佳地,所述第一尾珠的两侧分别设有扣接件,所述两个连接件的内侧面上靠近其第二端的位置对应所述扣接件分别设有扣接部。
较佳地,所述第一尾珠通过第一连接轴枢接于所述制框组合,所述扣接件连接于该第一连接轴的两端;所述第二尾珠通过第二连接轴枢接于所述制框组合,所述两个连接件的第一端通过该第二连接轴枢接于所述第二尾珠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表带制扣的手表。
本实用新型的表带制扣通过连接件的设置可调整面盖与本体的位置关系,使得表带制扣具有两种不同的使用方式,既可用于连接钢制表带,又可用于连接皮制/胶制表带,从而便于使用者于钢制表带和皮制/胶制表带之间进行更换。而且,本实用新型的表带制扣通过设置可转动的锁带栓,使锁带栓在需与表带配合定位时凸伸在外,而在无需使用时又可收藏于盖面或本体中,不仅可配合表带制扣连接不同材料的表带,还能够保持手表整体外观的美观。同时,本实用新型的表带制扣结构简单,成本低,易于组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表带制扣的分解示意图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表带制扣的第一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表带制扣由第一使用状态转换为第二使用状态的动作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表的带制扣与钢制表带的配合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表的带制扣与皮制/胶制表带的配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表带制扣,用于手表中对手表表带进行连接,藉由其面盖与本体的位置关系变化而具有两种不同的使用方式,既可用于连接钢制表带,又用于可连接皮制/胶制表带。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表带制扣1包括本体10、面盖20、连接本体10和面盖20的连接件30以及锁带栓40,且藉由该连接件30,该面盖20可盖于本体10上,亦可与该本体10保持一定距离。
本体10包括制框组合11、第一尾珠12以及第二尾珠13。该制框组合11具有主体部110和两个连接臂111,该两个连接臂111的第一端分别枢接于主体部110的两侧,第二端则可扣接于主体部110的中部或者藉由按压该主体部110所设的按键而从该主体部110上解扣。第一尾珠12和第二尾珠13均可用于连接表带,该第一尾珠12和第二尾珠13相对设置且分别枢接于制框组合11的两个连接臂111的第二端,其中第一尾珠12通过第一连接轴120枢接于其中一连接臂111的第二端,第二尾珠13通过第二连接轴130枢接于另一连接臂111的第二端。第一尾珠12上还于其第一连接轴120的两端连接有扣接件121,该扣接件121可为弹性件,在本实施例中,为弹簧波钉。
连接件30的第一端31枢接于本体10,以使该连接件30可相对本体10转动;连接件30相对于该第一端31的第二端32则枢接于面盖20,以使该连接件30可相对于面盖20转动,由此,使得面盖20可相对本体10运动,根据需要而盖于本体10上或者与该本体10保持一定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表带制扣1设有两个连接件30,该两个连接件30的第一端31分别枢接于第二尾珠13的两侧,以使该第二尾珠13位于该两个连接件30的内侧面之间;两个连接件30的第二端32分别枢接于面盖20的两侧壁21,以使面盖20的两侧壁21分别位于两个连接件30的外侧面的外侧。且在本实施例中,两个连接件30的第一端31通过第二连接轴130枢接于第二尾珠13的两侧,第二端32则分别凸设有凸柱33,以与面盖20两侧壁21上所设的开孔22配合,使该第二端32分别枢接于面盖20的两侧壁21。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例如,连接件30的第一端31亦可通过另一连接轴而枢接于第二尾珠13,或该第一端31与第二尾珠13通过凸柱与开孔的配合而枢接;连接件30的第二端32可设置开孔而面盖20两侧壁21则相应设置凸柱,或者该第二端32与面盖20两侧壁21均设置开孔,以通过连接轴将二者相连;等等。
各连接件30的内侧面上靠近第二端的位置还设有扣接部34,用以与第一尾珠12上的扣接件121配合而定位面盖20,使该面盖20盖于本体10。在本实施例中,该扣接部34为扣接孔。当面盖20盖于本体10时,可挤压面盖20的两侧壁21,从而挤压该扣接件121使其脱离扣接部34而解扣该连接件30与第一尾珠12。为便于操作,面盖20两侧壁21上所设的开孔22可为通孔,连接件30第二端32上的凸柱33可穿过相应通孔22而突伸于面盖20两侧壁21外,以便于按压而解扣该连接件30与第一尾珠12。
锁带栓40用于锁固皮制/胶制表带,在本实施例中,该锁带栓40枢接于面盖20,位于该面盖20与本体10之间。如图1所示,面盖20设有定位轴23,该定位轴23的一端定位于面盖20的一侧壁21,另一端则水平延伸于面盖20的顶面24下方并连接锁带栓40,使得该锁带栓40可以定位轴23为轴相对面盖20旋转,而平行或垂直于面盖20顶面24。面盖20上亦可设置限位部25,对锁带栓40的旋转角度进行限制。除此之外,亦可选择于面盖20的顶面24设置枢接件,使锁带栓40枢接于面盖20的顶面24,而可相对面盖20旋转,以平行或垂直于面盖20顶面24。但,本实用新型亦并不限于此,例如,除可设置于面盖20之外,锁带栓40亦可设置于本体10,如设于制框组合11的连接臂111上,特别是第二尾珠13所枢接的连接臂111上,或者主体部110,此时,可于本体10上相应位置设置开槽,令锁带栓40可枢接于该开槽中并相对本体10旋转而水平收容于该槽中或垂直突伸出该本体10以与表带配合。
如图2所示,当本实用新型的表带制扣1处于第一使用状态时,连接件30上的扣接部34与第一尾珠12上的扣接件121扣接,使得面盖20盖于本体10的第一尾珠12和第二尾珠13上,锁带栓40平行于面盖20顶面而收藏于面盖20中。处于第一使用状态下的表带制扣1可用于连接钢制表带。如图7所示,手表两侧的钢制表带6可分别连接于表带制扣1上的第一尾珠12和第二尾珠13上,当制框组合11连接臂111的第二端扣接于主体部110上时,第一尾珠12和第二尾珠13之间的距离缩小,使得手表的整体周长变小,从而可将手表稳定地佩带于手腕上,此时面盖20盖于本体10的第一尾珠12和第二尾珠13上。需取下手表时,可先挤压面盖20的两侧壁21并转动面盖20,使得连接件30上的扣接部34与第一尾珠12上的扣接件121分离,再按压主体部110所设的按键令连接臂111的第二端从该主体部110上解扣,从而解扣表带制扣1,此时,第一尾珠12和第二尾珠13之间的距离增大,使得手表的整体周长变大,从而可以轻松地由手腕上取下。
欲使由表带制扣1第一使用状态转换至第二使用状态,如图3-6所示,使用者5可先挤压面盖20的两侧壁21,使得连接件30上的扣接部34与第一尾珠12上的扣接件121分离,如图3所示。再向上拉动面盖20,使面盖20相对连接件30的第二端32转动,同时该连接件30的第一端31相对第二尾珠13转动,如图4所示。由于此时第二尾珠10通过连接臂111固定于主体部110上,面盖20相对本体10运动,直至面盖20与本体10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如图5所示。此时,可旋转收藏于面盖20中的锁带栓40,使其由平行于面盖20顶面的位置旋转至垂直于面盖20顶面的位置,如图6所示,由此,表带制扣1被转换至第二使用状态。
由于处于第一使用状态和第二使用状态时,表带制扣1的面盖20与本体10均大致平行,锁带栓40平行或垂直于面盖20顶面时,也相应平行或垂直于本体10。
处于第二使用状态下的表带制扣1可用于连接皮制/胶制表带。如图8所示,手表一侧的皮制/胶制表带71连接于表带制扣1上的第一尾珠12上,手表另一侧的皮制/胶制表带72则可穿过面盖20与本体10之间的空间,而由锁带栓40穿过其上的穿孔定位于该表带制扣1上,此时手表可稳定地佩带于手腕上。需取下手表时,只需令皮制/胶制表带上的穿孔脱离锁带栓40,将手表该另一侧的皮制/胶制表带72从面盖20与本体10之间的空间中抽出,即可将手表轻松地由手腕上取下。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表带制扣1不仅可适用于钢制表带,亦可适用于皮制/胶制表带。应用于不同材料的表带时,只需调整面盖与本体的位置关系,使表带制扣1处于不同的使用状态,来对相应的表带进行相应的定位,因此便于使用者于钢制表带和皮制/胶制表带之间进行更换。同时,本实用新型的表带制扣1设置有可转动的锁带栓,于需与表带配合定位时凸伸在外,而在无需使用时,又可收藏于盖面或本体中,不仅可配合表带制扣连接不同材料的表带,还能够保持手表整体外观的美观。本实用新型的表带制扣的结构简单,成本低,易于组装。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所述的实施方式,而可进行各种变换,例如,扣接件121并不局限于设置于第一尾珠12上,亦可设置于本体10其他位置,例如制框组合11上;扣接部34亦不局限于设置于连接件30上,还可直接设置于面盖20上,只要可实现面盖20与本体10的定位;且该扣接件121与扣接部34并不限于弹性件与扣接孔的结构,亦可采用其他扣接方式。再例如,连接件30的数量及连接位置亦可不限于上文所列,如连接件30可以为一个或更多个,如连接件30的第一端可枢接于连接臂111,再如面盖20的两侧壁21可位于两个连接件30的内侧面的内侧,连接件30可相对面盖20旋转的角度亦可通过限位件进行限定,以使面盖20处于第二使用状态时大致与本体10平行;等等。
本实用新型亦提供一种具有上述表带制扣的手表,该表带制扣用于连接手表的两侧表带,不仅可适用于钢制表带,亦可适用于皮制/胶制表带,便于使用者于钢制表带和皮制/胶制表带之间进行更换。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与特点,其目的在使本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当不能以之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即大凡依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所作的均等变化或修饰,仍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表带制扣,包括本体以及面盖,其中该本体包括制框组合、用于连接表带的第一尾珠、以及第二尾珠,所述第一尾珠和所述第二尾珠分别枢接于所述制框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带制扣还包括连接件以及锁带栓,该连接件的第一端枢接于所述本体,该连接件的第二端枢接于所述面盖,以使该面盖可相对于所述本体转动而盖于所述本体上或者与该本体保持预定距离,所述锁带栓于所述面盖与所述本体保持预订距离时定位由该面盖与该本体之间穿过的表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带制扣,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带栓可旋转以平行或垂直于所述本体地设置于所述本体或所述面盖。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表带制扣,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带栓枢接于所述面盖,并位于该面盖与所述本体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表带制扣,其特征在于,所述面盖设有定位轴,该定位轴的一端定位于所述面盖的一侧壁,另一端则水平延伸于所述面盖的顶面下方并连接所述锁带栓,使该锁带栓可旋转以平行或垂直于所述面盖的顶面地枢接于所述面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表带制扣,其特征在于,所述面盖设有用于限制所述锁带栓的旋转角度的限位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带制扣,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带制扣包括两个所述连接件,该两个连接件的第一端分别枢接于所述第二尾珠的两侧,该两个连接件的第二端分别枢接于所述面盖的两侧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表带制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尾珠位于所述两个连接件的内侧面之间,所述面盖的两侧壁则分别位于所述两个连接件的外侧面的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表带制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尾珠的两侧分别设有扣接件,所述两个连接件的内侧面上靠近其第二端的位置对应所述扣接件分别设有扣接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表带制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尾珠通过第一连接轴枢接于所述制框组合,所述扣接件连接于该第一连接轴的两端;所述第二尾珠通过第二连接轴枢接于所述制框组合,所述两个连接件的第一端通过该第二连接轴枢接于所述第二尾珠的两侧。
10.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表带制扣的手表。
CN201520430685.3U 2015-06-19 2015-06-19 表带制扣及具有该表带制扣的手表 Active CN2047637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30685.3U CN204763775U (zh) 2015-06-19 2015-06-19 表带制扣及具有该表带制扣的手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30685.3U CN204763775U (zh) 2015-06-19 2015-06-19 表带制扣及具有该表带制扣的手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763775U true CN204763775U (zh) 2015-11-18

Family

ID=545039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430685.3U Active CN204763775U (zh) 2015-06-19 2015-06-19 表带制扣及具有该表带制扣的手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76377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93603A (zh) * 2017-02-16 2017-05-31 曹磊 一种用于佩戴式设备的连接和翻转使用结构组件
CN108885429A (zh) * 2016-02-12 2018-11-23 P·拉菲 具有在多种构造的可翻转腕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85429A (zh) * 2016-02-12 2018-11-23 P·拉菲 具有在多种构造的可翻转腕表
CN108885429B (zh) * 2016-02-12 2020-10-30 P·拉菲 具有在多种构造的可翻转腕表
CN106793603A (zh) * 2017-02-16 2017-05-31 曹磊 一种用于佩戴式设备的连接和翻转使用结构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58149B1 (en) Attachment mechanism architectures for a watch band
US9486042B2 (en) Wristband with recessed clasp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and operating same
CN207912237U (zh) 一种弹性锁扣及其手镯
CN204763775U (zh) 表带制扣及具有该表带制扣的手表
CN208446774U (zh) 用于穿戴设备的连接结构及穿戴设备
CN202060129U (zh) 一种制扣
CN108185594A (zh) 一种弹性锁扣及其手镯
CN105193023B (zh) 一种方便穿戴的智能手环
CN205568073U (zh) 一种新型饰品卡扣结构
CN202233410U (zh) 双开式蝴蝶表扣
CN203262442U (zh) 弹弓式扣件及手表
CN206994681U (zh) 一种侧面咬合的表扣组件、手表及智能穿戴设备
CN204846806U (zh) 带扣
CN204393547U (zh) 一种内档可伸缩的表带扣
CN206213417U (zh) 一种智能手环
CN204888963U (zh) 蝴蝶制扣的按压装置和使用该装置的蝴蝶制扣
CN209846296U (zh) 折叠扣及手表
CN209862530U (zh) 穿戴设备
CN204796883U (zh) 压扣
CN103005793A (zh) 单侧开启的扣件及手表
CN206260998U (zh) 一种带有硬质金属腕带的智能手环
CN209518367U (zh) 一种带有显示屏防碰撞功能的智能手环
CN106388149A (zh) 一种带有硬质金属腕带的智能手环
CN208769015U (zh) 腕带及其带体封边结构
CN204399102U (zh) 一种新型的安全带锁扣固定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613

Address after: No. 3, Yuan Shan Road, village community, Gongming office, Guangming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Hing Lung Hardware (Shenzhen) Co., Ltd.

Address before: Melbourne City, Vitoria province Australia Aiken 15 No. 1 Main Street

Patentee before: Julius Young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108

Address after: 517001 first floor, south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venue and east of Hepu (workshop b), Gaopu Industrial Park, high tech Zone, Hey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Ruixin hardware (Heyuan)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106, No. 3, Yuan Shan Road, village community, Gongming office, Guangming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Hing Lung Hardware (Shenzhen)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