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446774U - 用于穿戴设备的连接结构及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用于穿戴设备的连接结构及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446774U
CN208446774U CN201821164905.2U CN201821164905U CN208446774U CN 208446774 U CN208446774 U CN 208446774U CN 201821164905 U CN201821164905 U CN 201821164905U CN 208446774 U CN208446774 U CN 2084467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element
fastener
wearable device
connection structure
recessed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16490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威廉·沃尔科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2116490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4467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4467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446774U/zh
Priority to PCT/CN2019/097193 priority patent/WO2020020117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5/00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 A44C5/14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of fastening to a wrist-watch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Clamps And Clips (AREA)
  • Electric Clock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穿戴设备的连接结构,其包括:第一连接元件,其构造成从穿戴时的内侧和外侧支承穿戴设备的不同设备主体;第二连接元件,其构造成与穿戴设备的表带固定连接,其中,在第一连接元件上设置有第一接合件,且在第二连接元件上设置有第二接合件,第一接合件和第二接合件能在施加于其的力的作用下能处于形状匹配的接合中,以建立设备主体与表带之间的可拆卸式连接,且也能从这种接合中脱开,以能够改变在穿戴时位于外侧的设备主体。借助该连接结构,可使得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与其表带之间可靠地连接和脱开,且这种连接结构十分简单、成本低、连接和脱开的操作都很方便且可靠度相当高。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这种穿戴设备。

Description

用于穿戴设备的连接结构及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穿戴设备的领域,穿戴设备可以例如是手表、各类饰品或类似的装饰物、包含或者不包含通讯功能的各种电子设备等等。因此,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穿戴设备的连接结构以及一种包含这种连接结构的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在各式各样的手表的销量日益增长的当下,手表的外观越来越呈现多样化趋势,外观漂亮的手表表身及可更换的多样式表带吸引刺激着消费者购买手表,同时这也顺应于消费者追求产品个性化的期望。
一方面,传统的手表表带部分含外观面(即,穿戴时的外侧)和内衬(即,穿戴时的内侧)两部分,其中内衬部分接触手腕,消费者往往仅注意内衬给人的佩戴体验是否舒适,很少注意到内衬的外观。此外,目前的常规表带受限于表扣方式只适用一种佩戴方式,表带内衬反过来后无法扣合,佩戴方式单一。
另一方面,随着如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的不断发展,其内部多配置有多种传感器,其佩戴在手腕上即能够轻松识别并记录运动和睡眠状态的数据,因而受到消费者的广泛欢迎。包括智能手环在内的穿戴设备也能够通过更换表带来更换其佩戴方式,从而起到装饰的作用,所以其使用者在不同季节时,或者在不同的场合下,多喜欢为其更换不同的表带,以提高佩戴的舒适方便性,或提升使用者的个人品味。
再者,随着穿戴设备与时尚产业的充分结合发展,也由消费者尝试在穿戴设备的正反两面(即,外侧面和内侧面)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纯用于装饰的物品或饰品。消费者可以在白天上班时使用正面的穿戴设备查询诸如时间等信息,而在晚上娱乐活动时使用位于内侧的饰品。或者,消费者在其穿戴设备的正面采用饰品装饰,而仅在需要查询信息时才观察内侧面上的设备主体。
在本实用新型中,前述各类穿戴设备中的用于提取信息或者起到装饰美观作用的构件被称为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例如但不限于是手表的表盘、智能手环的显示屏、饰品等。
在此情况下,如何在不增加购买一副表带的情况下提供给消费者更多个性化的选择、例如提供两种不同的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则成为了一个设计的要点。
在现有技术中,通常会将设备主体通过生耳与表带相连接,其在更换表带时,需要使用如生耳叉或表耳叉等专门的拆卸工具,例如拆卸表带时,需要将生耳叉叉入表耳,通过将生耳叉顶住生耳,使得生耳被其内部的弹簧顶出来,完成拆表带;安装表带时,需要将生耳的一头卡进表耳,再用专用工具把生耳的另一端顶入表耳,使得生耳被卡进,完成装表带。可见,现有的如智能手环等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和表带之间的连接结构多存在拆卸及安装繁琐、需要专门工具、佩戴方式单一、牢固可靠性较差和影响如智能手环等穿戴设备的使用寿命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现有技术中还存在一种带有可翻转表壳的手表,该手表的表带的每个端部带包括通过耳轴可枢转且可滑动地安装在表壳上的插入元件。每个插入元件包括分别对应于表壳的两个使用位置的至少两个指引角位置,和至少一个其中通过配合在母元件内的公元件来阻止插入元件枢转的纵向静止位置,元件的一个布置在表壳上,另一个元件布置在插入元件上,和其中插入元件纵向向外移动且其中插入元件自由枢转的纵向枢转位置。尽管该手表可以实现手表的翻转,但结构相当复杂,枢转轴的故障会导致功能的丧失,且成本高,一般仅用在高端手表系列中。
因此,在穿戴设备的领域中始终存在对能以非常简单的结构来实现两种不同的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的使用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穿戴设备的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元件,第一连接元件构造成从穿戴时的内侧和外侧支承穿戴设备的不同设备主体;第二连接元件,第二连接元件构造成与穿戴设备的表带固定连接,其中,在第一连接元件上设置有第一接合件,并且在第二连接元件上设置有第二接合件,第一接合件和第二接合件能在施加于其的力的作用下能处于形状匹配的接合中,以建立设备主体与表带之间的可拆卸式连接,并且也能从这种接合中脱开,以能够改变在穿戴时位于外侧的设备主体。
与现有技术中复杂的包含多个零部件的连接结构相比,该连接结构仅采用非常少量的部件、即第一连接元件和第二连接元件上的接合件就能实现连接。尤其是,借助该连接结构,可以使得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与其表带之间可靠地连接和脱开,并且这种连接结构十分简单、成本低、连接和脱开的操作都很方便且可靠度相当高。
特别有利的是,所述第一连接元件和所述第二连接元件构造成能借助其自身的弹性变形力而卡合到彼此之内。与现有技术中具有复杂结构的连接相比,第一连接元件和/或第二连接元件在接合时产生弹性变形可以使得连接结构的大幅简化。
较佳地,第一连接元件和第二连接元件仅借助对应的第一接合件和第二接合件之间的形状匹配的接合而彼此固定。通过仅形状匹配的接合就能完成二者之间的固定,可以省去附加的固定构件,从而使得结构更为简单,且拆卸时单手就能完成操作。
更佳地,第一接合件和第二接合件中的一者可包含凹陷部,而第一接合件和第二接合件中的另一者则可包含与凹陷部形状匹配的突出部。突出部和凹陷部的接合方式容易设置在第一和第二连接元件上,结构也更为简单。
特别是,凹陷部和突出部中的一者可以面向外而可见,而凹陷部和突出部中的另一者可以面向内,其中,与凹陷部和突出部中的面向内的另一者相对应的接合元件从第一接合件和第二接合件中的另一接合元件的两侧与其卡配连接。通过包围式的接合,第一连接元件和第二连接元件的接合件不会从外部被看到,从而使得整个穿戴设备获得美观的外型。
有利地,凹陷部可以包含沿对应的第一连接元件或第二连接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延伸的导向槽,导向槽可以与凹陷部连通,包含所述突出部的对应的第二连接元件或第一连接元件借助其弹性变形力卡入所述导向槽以及最终卡入所述凹陷部内。
借助这种导向槽,可以使得第一连接元件和第二连接元件之间的接合更为平顺,从而一方面避免对穿戴设备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另一方面使得接合和脱开也更为方便。可以理解到,第一连接元件和第二连接元件中的一者在与导向槽接触时已经产生弹性变形,并且由此可方便地朝向凹陷部卡入。
尤其是,导向槽的尺寸可以设计成小于接纳突出部的凹陷部的尺寸。也就是说,突出部并不是与导向槽形状匹配地接合,而是借助于该导向槽更平稳地卡入凹陷部中。由此,可以降低对连接元件的刚度要求,从而便于制造以及提高接合的稳定性。
优选地,突出部与对应的第一连接元件或第二连接元件是一体成型的,或者替代地突出部由与对应的第一连接元件或第二连接元件分开的独立的插入元件构成。一体成型可以使得整个穿戴设备的连接结构更为简单,而借助插入元件则使得设计可以更为灵活,提供多种稳固的接合和可靠固定的可能性。
特别有利地,第一连接元件和第二连接元件构造成金属元件,在卡合时位于外侧的第一连接元件和第二连接元件中的一者在关于设备主体的中心的两侧上分别包括两个向外伸出的臂部构件,这两个臂部构件之间的间距设计成使得包含它们的连接元件在卡合到另一连接元件上时能产生弹性变形。
借助金属材质的可回复的变形力,可以避免对卡合时的连接元件本身造成损坏,并且使得在外测的连接元件卡到在内的另一连接元件上的动作变得流畅、平滑,且实现连接的结构非常简单。
在一些实施例中,凹陷部还可以构造为贯通的孔,而突出部也能构造成延伸超出凹陷部或者与之齐平。这为第一连接元件和第二连接元件之间的连接和固定提供了借助附加帽件的可能性。在齐平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得整个穿戴设备的外观线条更简洁。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穿戴设备,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表带;连接结构,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元件,第一连接元件构造成从穿戴时的内侧和外侧支承穿戴设备的不同设备主体;第二连接元件,第二连接元件构造成与穿戴设备的表带固定连接,其中,在第一连接元件上设置有第一接合件,并且在第二连接元件上设置有第二接合件,第一接合件和第二接合件能在施加于其的力的作用下能处于形状匹配的接合中,以建立设备主体与表带之间的可拆卸式连接,并且也能从这种接合中脱开,以能够改变在穿戴时位于外侧的设备主体。
由此,可以两面翻转的穿戴设备可以容易地满足消费者使用和观察两种不同设备主体的需求,同时使得这种操作非常便捷,且连接结构的之间的接合也十分可靠和稳固。
附图说明
图1A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处于已连接状态下的穿戴设备的示意立体图;
图1B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处于未连接状态下的穿戴设备的示意立体图;
图1C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穿戴设备的示意侧视图;
图1D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处于未连接状态下的穿戴设备的沿图1C中的A-A线剖取的示意剖视图;
图1E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处于已连接状态下的穿戴设备的示意剖视图;
图2A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处于已连接状态下的穿戴设备的示意立体图;
图2B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处于未连接状态下的穿戴设备的示意立体图;
图2C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穿戴设备的示意侧视图;
图2D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处于未连接状态下的穿戴设备的沿图2C中的B-B线剖取的示意剖视图;
图2E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处于已连接状态下的穿戴设备的示意剖视图;
图3A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处于已连接状态下的穿戴设备的示意立体图;
图3B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处于未连接状态下的穿戴设备的示意立体图;
图3C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穿戴设备的示意侧视图;
图3D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处于未连接状态下的穿戴设备的沿图3C中的C-C线剖取的示意剖视图;
图3E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处于已连接状态下的穿戴设备的示意剖视图;
图4A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处于已连接状态下的穿戴设备的示意立体图;
图4B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处于未连接状态下的穿戴设备的示意立体图;
图4C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穿戴设备的示意侧视图;
图4D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处于未连接状态下的穿戴设备的沿图4C中的D-D线剖取的示意剖视图;
图4E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处于已连接状态下的穿戴设备的示意剖视图;
图5A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处于已连接状态下的穿戴设备的示意立体图;
图5B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处于未连接状态下的穿戴设备的示意立体图;
图5C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穿戴设备的示意侧视图;
图5D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处于未连接状态下的穿戴设备的沿图5C中的E-E线剖取的示意剖视图;
图5E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处于已连接状态下的穿戴设备的示意剖视图;
图6A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处于已连接状态下的穿戴设备的示意立体图;
图6B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处于未连接状态下的穿戴设备的示意立体图;
图6C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穿戴设备的示意侧视图;
图6D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处于未连接状态下的穿戴设备的沿图6C中的F-F线剖取的示意剖视图;
图6E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处于已连接状态下的穿戴设备的示意剖视图;
图7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的处于未连接状态下的穿戴设备的示意立体图;以及
图8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八实施例的处于未连接状态下的穿戴设备的示意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应注意参考的附图并非都按比例绘制,而是可扩大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各方面,且在这方面,附图不应被解释为限制性的。
如前所述,术语“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是指各类穿戴设备中的用于提取信息或者起到装饰美观作用的构件,例如但不限于是手表的表盘、智能手环的显示屏、饰品等。在本实用新型中,设备主体优选可以包括两种不同的手表或者智能手表的显示屏(该显示屏也可包含用户交互功能),它们分别设置在穿戴设备的外侧上和内侧上,即需要对穿戴设备的至少一部分、主要是用于承载这些设备主体的部分进行翻转来实现对不同设备主体的使用。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穿戴设备100可包括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可以由两个元件、即第一连接元件10和第二连接元件构成。在此,术语“第一”、“第二”并不是意在区分连接元件的主次之分,而仅仅是说明第一连接元件10是与第二连接元件20不同的连接元件。
为了说明的方便,下文中将第一连接元件10定义为它是构造成在穿戴(该穿戴设备100)时的内侧和外侧的两侧上均支承穿戴设备100的不同设备主体的连接元件。例如,该第一连接元件10可以为传统意义下的表盘或者智能手环情况下的显示屏框架等等。但也可以理解到,当仅存在一个设备主体时,第一连接元件10也可以仅从外侧和内侧中的一者支承该设备主体。
另外,还将第二连接元件20定义为构造成与穿戴设备100的表带固定连接的连接元件。在此,表带50是例如在手表或智能手环的情况下的术语,但可以理解到,用于将穿戴设备100的设备主体系于穿戴者手臂/手腕上的任何构件均可以作为表带50来理解,例如,饰品的手链部分。另外,所谓的固定连接是指在使用时第二连接元件20与该穿戴设备100的表带50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在不使用的情况下,第二连接元件20可以与表带50脱开连接并且卸下,以进行清洗或者更换。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外侧(面)”或“正面”以及“内侧(面)”或“背面”是相对于穿戴者而言的相对位置/定向关系。具体来说,穿戴设备100的内侧(或反面)是指与穿戴者的手臂皮肤相接触或者至少面对手臂皮肤的一侧,通常,当前置于内侧的设备主体不能被外界所观察到。穿戴设备100的外侧(或正面)则是指与内侧相对的另一侧,设备主体在外侧上时能被穿戴者或外界其他人员观察到并且能进行使用。
为了能够通过第一连接元件10与第二连接元件20使设备主体与表带50进行可靠连接,在第一连接元件10上设置有第一接合件12,并且对应地在设置有第二接合件22。
第一接合件12和第二接合件22可以分别与第一连接元件10和第二连接元件20一体形成,或者替代地,第二接合件22和第二接合件22中的至少一者可以是附加到第一连接元件10或第二连接元件20上的构件。对此,下文将以不同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为了建立穿戴设备100的设备主体与表带50之间的可拆卸式连接,第一接合件12和第二接合件22之间能产生形状匹配的接合。术语“形状匹配的接合”是指接合主要是由第一接合件12和第二接合件22之间的形状匹配关系来实现的,但也不排除接合由力配合来实现的可能性。在此,术语“形状匹配”是指第一接合件12和第二接合件22之间的用于彼此接合的部分的形状是完全对应的。
当然,第一接合件12和第二接合件22也可以包含并非用于接合的部分,例如用于与第一连接元件10和第二连接元件20进行连接的部分等。即,并非用于接合的部分可以无需具有匹配的形状。
为了改变所使用/所观察的设备主体,需要将用于支承设备主体的第一连接元件10进行翻面。在改变穿戴时位于外侧的设备主体时,可以将第一接合件12和第二接合件22从上述形状匹配的接合中脱开,从而使得消费者能够非常容易地翻转到所需的设备主体所在的一侧。
较佳地,第一接合件12和第二接合件22中的一者包含凹陷部,而第一接合件12和第二接合件22中的另一者则包含与凹陷部形状匹配的突出部。
例如,在图1A-1E中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元件10示出为大致椭圆形的用于支承设备主体的框架,而第二连接元件20则与表带50稳定连接。第一连接元件10的形状还可以例如为矩形、正方形、圆形、多边形或者其它不规则形状。第二连接元件20例如可以由穿过表带50、尤其是表带50的整个宽度的横向构件26和从该横向构件26的两侧向外伸出的两个臂部构件24构成。
由于通常表带50的宽度小于第一连接元件10(例如,起到表盘作用的框架)的宽度,因此,两个臂部构件24从横向构件26的左右两端大致倾斜向外扩开地延伸。但也可以理解到,特别有利的是,这两个臂部构件24的自由端部之间的间距可以小于或至多等于第一连接元件10的横向宽度或其最大横向宽度(当第一连接元件10为非方形时)。在此,术语“纵向”是指沿穿戴设备100一周的延伸方向,而“横向”是指与该纵向正交的方向。
由于两个臂部构件之间的间距可以设计成小于待接合的另一连接元件上的尺寸,因此,可以借助包含该臂部构件的连接元件的本身(例如,金属材料)的弹性变形力,容易地卡到另一连接元件上。这种卡合不一定仅在接合位置上,而是可以在沿朝向接合位置的任何接触位置上发生。
此外,可以理解到,这种弹性变形在朝向接合位置不断运动的过程中可以改变其大小,例如弹性变形力增大(这例如是由于在两个连接元件刚接触时的尺寸差较小,随后朝向最终接合位置这二者之间的尺寸差越来越大,但也可以反过来)。
在两个臂部构件24的内侧上、尤其是接近其自由端部的位置(但也可以是其它有利位置)处可以设置有向内、即彼此面对的突出部。突出部作为第二连接元件20的第二接合件22可以呈任何合适的形状以及可以具有任何适当的突出高度,只要该突出部与第一连接元件10上的对应的第一接合件12的形状匹配即可。
为此,在第一连接元件10的适当位置处、如图1B中清楚所示的靠近第一连接元件10的横向两端附近的位置处可以设置有对应的第一接合件12。该第一接合件12在此例如可构造成与上述突出部形状匹配的凹陷部,以实现二者之间的形状匹配的接合。
当在力(通常是较小的力,该力可以来自外部,也可以是连接元件本身产生的弹性变形力等)的作用下,消费者可以将与表带50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元件20的第二接合件22接合到第一连接元件10上设置的第一接合件12内,即在此实施例中将两个臂部构件24上的突出部卡配到第一连接元件10上的凹陷部内。
为了实现方便的接合,包含第二接合件22在内的第二连接元件20的刚性可以设置成便于接合到该凹陷部的内的刚度值,例如具有一定可变形度。
与现有技术中具有复杂结构的连接相比,第一连接元件和/或第二连接元件在接合时产生弹性变形可以使得连接结构的大幅简化,即,借助连接元件本身材料允许的一定程度的弹性变形可方便地接合到、尤其是卡配到另一连接元件中。
此外,这种弹性变形还优选是基本上可恢复的,以将由于两个连接元件的接合件之间的接合、尤其是卡配造成的对其本身的损伤降到最低程度。例如,第一连接元件和/或第二连接元件的至少一部分、主要是至少用于进行接合的部分的材质为可弹性变形的金属。
进一步说,为了加强这种接合的便捷性和可靠性,有利地在该第一连接元件10上还设置有导向槽16。该导向槽16可以仅在第一连接元件10的一部分上延伸,例如尤其是沿第一连接元件10的周缘延伸。
优选地,该导向槽16与设置在第一连接元件10上的凹陷部连通。因此,在将第二接合件22接合到第一接合件12中之前,可以将第二接合件22先与导向槽16接触,并且藉由该导向槽16向前滑动,从而从导向槽16接合到第一接合件12、即凹陷部内。
特别是,该导向槽16的尺寸小于凹陷部的尺寸,即导向槽16的槽宽小于凹陷部的宽度。因此,第二接合件22(在此实施例中为突出部)并不是与导向槽16形状匹配的接合,而是仅借助导向槽16朝向第一接合件12(在此实施例中为凹陷部)定向。这样,整个接合过程将变得非常流畅。
尽管在图1A-1E中示出的导向槽16沿第一连接元件10(设备主体未示出)的大致一半周缘延伸,但可以理解到导向槽16可以从第二连接元件20、即臂部构件24刚与第一连接元件10接触的位置开始向凹陷部延伸。而臂部构件24与第一连接元件10的首次接触位置则可以取决于第一连接元件10的横向宽度和臂部构件24的自由末端之间的间距之间的关系。
在该第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元件10和第二连接元件20可以仅借助对应的第一接合件12和第二接合件22之间的形状匹配的接合而彼此固定。换言之,还存在其它实施例,其中借助对应的第一接合件12和第二接合件22之间的形状匹配的接合还不足以使第一连接元件10和第二连接元件20稳定地固定住。
另外,可以理解到,凹陷部和突出部中的一者可以面向外而是消费者可见的,而凹陷部和所述突出部中的另一者则可以面向内。例如,在图1A-1E中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元件10上的凹陷部是面向外的,而第二连接元件20上的突出部是面向内的。
但也可以理解到,在如图7和8所示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连接元件10上的凹陷部是面向内的,即不为外部所观察到,而第二连接元件20上的突出部是面向外的。
无论如何,较佳地,与凹陷部和突出部中的面向内的那个相对应的接合件(例如,在第一实施例中为第二接合件22)从所述第一接合件12和所述第二接合件22中的另一接合元件(例如,在第一实施例中为第一接合件12)的两侧与其卡配连接。也就是说,包含面向内的凹陷部或者突出部的那个接合件通常具有更大的间距尺寸,从而能够包围包含面向外的凹陷部或者突出部的另一接合件,以实现从外向内的形状匹配的接合。
在图2A-2E中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元件10包括面向外的突出部,而第二连接元件20则对应地包含面向内的凹陷部。该第二实施例并未包含导向槽16。两个臂部构件24上的凹陷部从两侧包围第一连接元件10及其第一接合件12(即,突出部),从而产生接合作用。在此接合过程中,臂部构件24可以借助弹性产生一定变形,以更可靠地接合到第一连接元件10上。
在图3A-3E中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中,突出部也设置在第一连接元件10上,但在此实施例中,第二接合件22、即突出部并不是与第一连接元件10一体形成的,而是作为插入元件18设置在第一连接元件10上的。
更具体来说,如图3B中清楚所示,首先在第一连接元件10上设置有四个通孔,这四个通孔的位置与第二连接元件20上的突出部的位置是对应的。每个插入元件18包括可延伸穿过这种通孔的两个穿过部和使这两个穿过部彼此连接的连接部。
在此实施例中,该插入元件18的穿过部分别从第一连接元件10的内部穿过通孔,因此连接部位于第一连接元件10的内部。可以理解到,较佳地,该连接部在第一连接元件10内的位置应当不会与设备主体的设置发生干涉。
在此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元件20上的第二接合件22也构造成贯通的通孔。因此,每个插入元件18的穿过部在穿过通孔之后可以继续穿过从两侧包围第一连接元件10的第二连接元件20上的第二接合件22、即通孔。换言之,插入元件18的穿过部的延伸长度优选地比第一连接元件10和第二连接元件20上的通孔的深度总和大。
尤其是,穿戴设备100还包括用于使第一连接元件10和第二连接元件20彼此固定起来的帽件,该帽件分别与每个插入元件18的穿过部配合,例如可以拧到插入元件18的已先后穿过两个通孔之后的穿过部上(可包含必要的螺纹或者相关的卡配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在图4A-4E中所示的第四实施例中,这种与第一连接元件10分开形成的插入元件18从第一连接元件10、尤其是还从更外侧的第二连接元件20的外部插入分别形成在第一连接元件10和第二连接元件20上的通孔,并且借助诸如帽件的部件在第一连接元件10的内部固定第一连接元件10和第二连接元件20。例如,该插入元件18可以构造成螺钉,而帽件可以为对应的螺母。
但也可以设想,第一连接元件10上的孔为盲孔,即,该插入元件18在穿过第二连接元件20上的通孔后被卡在第一连接元件10的盲孔内,而并不穿过第一连接元件10。在此情况下,该插入元件18可以类似于传统的膨胀螺钉起作用。
此外,在图5A-5E中所示的第五实施例中,还可以设想在第一连接元件10上设置有可变形构件。如图5B中清楚所示,该可变形构件可以构造成围绕第一连接元件10的大致一半周缘延伸,并且该可变形构件分别具有突出超过第一连接元件10的凸部。
如图5A中所示,消费者可以将该可变形构件塞入尺寸略小于它的第一连接元件10的内部,并且使得可变形构件的凸部处于从第一连接元件10上的对应通孔穿出的位置,由此提供第一连接元件10的第一接合件12。
然后,与前述实施例类似地,消费者可以将第二连接元件20上的第二接合件22、在此为通孔套在可变形构件的凸部上,并且借助或者不借助附加的帽件将二者固定起来。
在图6A-6E中所示的第六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元件20上的第二接合件22(即、凹陷部)并未设置成通孔,而插入元件18从第一连接元件10的内部穿过第一连接元件10上设置的通孔,从而与第二接合件22产生接合。该插入元件18的处于第一连接元件10内的部分的尺寸大于穿过通孔和凹陷部的部分的尺寸,以确保第一连接元件10和第二连接元件20之间的固定的接合。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造成突出部的接合件可以与构造成凹陷部的另一接合件为齐平的、延伸超出凹陷部(例如,当凹陷部为通孔时)或者位于凹陷部内(例如,当凹陷部为盲孔时)。
在本实用新型中,不同的设备主体、例如两个手表可以设置在同一个第一连接元件10上。例如,两个手表从第一连接元件10的正面和反面分别获得支承。
尤其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穿戴设备100的第一连接元件10上还布置有用于为设备主体供电的装置,且这种供电可以是独立的或者一起的,以使得在翻转穿戴设备100之后确保两个设备主体的独立作用。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连接元件10和第二连接元件20之间的借助接合件的接合在不存在其它附加的固定件(诸如,前述帽件)的情况下能够实现轻松接合和脱开,而不会使得第一连接元件10和第二连接元件20产生损坏的变形程度。
尽管参照未示出设备主体的穿戴设备100来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但应当理解到,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的各实施例也可应用至具有相似结构和/或功能的其它需要翻转两面的设备上。
前面的描述已经给出了许多特征和优点,包括各种替代的实施方式,以及装置和方法的结构和功能的细节。本文的意图是示例性的,并不是穷尽性的或限制性的。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显然可对由所附权利要求所表达的术语的宽泛上位含义所指示的全部范围内做出各种改型,尤其是在结构、材料、元素、部件、形状、尺寸和部件的布置方面,包括这些方面在此处所描述的原理范围内的结合。在这些各种改型未偏离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的程度内,意味着它们也包含于此。

Claims (10)

1.一种用于穿戴设备(100)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包括:
第一连接元件(10),所述第一连接元件(10)构造成从穿戴时的内侧和外侧支承所述穿戴设备的不同设备主体;
第二连接元件(20),所述第二连接元件(20)构造成与所述穿戴设备的表带(50)固定连接,
其中,在所述第一连接元件(10)上设置有第一接合件(12),并且在所述第二连接元件(20)上设置有第二接合件(22),所述第一接合件(12)和所述第二接合件(22)能在施加于其的力的作用下能处于形状匹配的接合中,以建立所述设备主体与所述表带(50)之间的可拆卸式连接,并且也能从这种接合中脱开,以能够改变在穿戴时位于外侧的设备主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元件和所述第二连接元件构造成能借助其自身的弹性变形力而卡合到彼此之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元件(10)和所述第二连接元件(20)仅借助对应的第一接合件(12)和第二接合件(22)之间的形状匹配的接合而彼此固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合件(12)和所述第二接合件(22)中的一者包含凹陷部,而所述第一接合件(12)和所述第二接合件(22)中的另一者则包含与所述凹陷部形状匹配的突出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和所述突出部中的一者面向外而可见,而所述凹陷部和所述突出部中的另一者面向内,其中,与所述凹陷部和所述突出部中的面向内的另一者相对应的接合元件从所述第一接合件(12)和所述第二接合件(22)中的另一接合元件的两侧与其卡配连接。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包含沿对应的第一连接元件(10)或第二连接元件(20)的至少一部分延伸的导向槽(16),所述导向槽(16)与所述凹陷部连通,包含所述突出部的对应的第二连接元件或第一连接元件借助其弹性变形力卡入所述导向槽以及最终卡入所述凹陷部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槽(16)的尺寸设计成小于接纳所述突出部的所述凹陷部的尺寸。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与对应的第一连接元件(10)或第二连接元件(20)是一体成型的,或者所述突出部由与对应的第一连接元件(10)或第二连接元件(20)分开的独立的插入元件(18)构成。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元件和所述第二连接元件构造成金属元件,在卡合时位于外侧的所述第一连接元件和所述第二连接元件中的一者在关于所述设备主体的中心的两侧上分别包括两个向外伸出的臂部构件,这两个臂部构件之间的间距设计成使得包含它们的连接元件在卡合到另一连接元件上时能产生弹性变形。
10.一种穿戴设备,所述穿戴设备包括:
设备主体;
表带(50);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
第一连接元件(10),所述第一连接元件(10)构造成从穿戴时的内侧和外侧支承所述穿戴设备的不同设备主体;
第二连接元件(20),所述第二连接元件(20)构造成与所述穿戴设备的表带(50)固定连接,
其中,在所述第一连接元件(10)上设置有第一接合件(12),并且在所述第二连接元件(20)上设置有第二接合件(22),所述第一接合件(12)和所述第二接合件(22)能在施加于其的力的作用下能处于形状匹配的接合中,以建立所述设备主体与所述表带(50)之间的可拆卸式连接,并且也能从这种接合中脱开,以能够改变在穿戴时位于外侧的设备主体。
CN201821164905.2U 2018-07-23 2018-07-23 用于穿戴设备的连接结构及穿戴设备 Active CN2084467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64905.2U CN208446774U (zh) 2018-07-23 2018-07-23 用于穿戴设备的连接结构及穿戴设备
PCT/CN2019/097193 WO2020020117A1 (zh) 2018-07-23 2019-07-23 用于穿戴设备的连接结构及穿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64905.2U CN208446774U (zh) 2018-07-23 2018-07-23 用于穿戴设备的连接结构及穿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446774U true CN208446774U (zh) 2019-02-01

Family

ID=651803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164905.2U Active CN208446774U (zh) 2018-07-23 2018-07-23 用于穿戴设备的连接结构及穿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8446774U (zh)
WO (1) WO2020020117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13813A (zh) * 2019-02-25 2019-04-12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穿戴设备
WO2020020117A1 (zh) * 2018-07-23 2020-01-30 沃尔科夫威廉 用于穿戴设备的连接结构及穿戴设备
CN112806677A (zh) * 2020-12-31 2021-05-18 西安易朴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表带、可穿戴设备及其装配方法
WO2021227658A1 (zh) * 2020-05-12 2021-11-1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绑带及可穿戴设备
CN114030260A (zh) * 2021-11-11 2022-02-11 东莞百宏实业有限公司 粘扣复合针织物表带的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631448U (zh) * 2015-05-04 2015-09-09 成磊 智能与传统双面显示的可正反戴手表
US20180084873A1 (en) * 2016-09-23 2018-03-29 Apple Inc. Accessory contacts
CN206699579U (zh) * 2017-04-11 2017-12-05 捷开通讯(深圳)有限公司 易更换表带的手表
CN207148540U (zh) * 2017-06-15 2018-03-27 富泓达精密金属(惠州)有限公司 一种简易拆卸及更换颜色和款式的手表
CN207148539U (zh) * 2017-08-15 2018-03-27 广东好心情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手表
CN207626698U (zh) * 2017-09-08 2018-07-20 兴固五金(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方便表带与表壳拆装的连接结构及手表
CN208446774U (zh) * 2018-07-23 2019-02-01 威廉·沃尔科夫 用于穿戴设备的连接结构及穿戴设备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20117A1 (zh) * 2018-07-23 2020-01-30 沃尔科夫威廉 用于穿戴设备的连接结构及穿戴设备
CN109613813A (zh) * 2019-02-25 2019-04-12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穿戴设备
CN109613813B (zh) * 2019-02-25 2024-08-20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穿戴设备
WO2021227658A1 (zh) * 2020-05-12 2021-11-1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绑带及可穿戴设备
CN112806677A (zh) * 2020-12-31 2021-05-18 西安易朴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表带、可穿戴设备及其装配方法
CN114030260A (zh) * 2021-11-11 2022-02-11 东莞百宏实业有限公司 粘扣复合针织物表带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020117A1 (zh) 2020-0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446774U (zh) 用于穿戴设备的连接结构及穿戴设备
CN207266646U (zh) 一种可更换表带的智能穿戴装置
CN207870446U (zh) 一种表带可拆卸魔术手表
CN204393547U (zh) 一种内档可伸缩的表带扣
CN206039154U (zh) 一种手表
CN106388149A (zh) 一种带有硬质金属腕带的智能手环
US9516929B1 (en) Fastening structure of jewellery
CN206260998U (zh) 一种带有硬质金属腕带的智能手环
CN104026817A (zh) 一种锁紧结构
CN204499686U (zh) 智能手环
CN204143102U (zh) 一种方便更换装饰件和/镜腿的眼镜架结构
CN203575777U (zh) 编织手链
USD519395S1 (en) Watch face
CN106562525A (zh) 一种智能运动手环
CN207301659U (zh) 具有一体式表带结构的智能手表
CN205866197U (zh) 具有三维立体效果的手表式手链
CN210809557U (zh) 一种表带锁紧机构的智能手环
CN201153608Y (zh) 手戴饰品
CN213750673U (zh) 一种带有装饰功能的多功能表
CN207784485U (zh) 一种具有暗扣的手镯
CN210870157U (zh) 一种电子手环腕带
CN204120376U (zh) 一种手表带扣
CN106510111A (zh) 一种具有保健功能且便于佩戴的智能手环
CN218978211U (zh) 一种儿童电子通讯手表
CN100379367C (zh) 一种便携式计时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