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723966U - 一种粉尘废气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粉尘废气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723966U
CN204723966U CN201520311589.7U CN201520311589U CN204723966U CN 204723966 U CN204723966 U CN 204723966U CN 201520311589 U CN201520311589 U CN 201520311589U CN 204723966 U CN204723966 U CN 2047239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work
screen pack
dust
fixedly connected
waste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31158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2031158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7239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7239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723966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一种粉尘废气处理装置,包括第一框体、第二框体、旋转装置、出气装置、过滤装置及出料装置,第一框体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及进气管,过滤装置包括第一过滤网、挡板、第二过滤网及支撑杆,第二框体上设有第三过滤网及第四通孔,旋转装置包括电机、支架、转轴、螺旋杆及刷毛,出气装置包括出气管及第一阀门,出料装置包括出料管及第二阀门,第二过滤网呈长方体,第二过滤网的左表面与挡板的右表面固定连接,第二过滤网的右表面与第一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的将废气中的粉尘过滤掉,净化效果好,同时净化效率高,减轻了企业成本,并且占地面小,成本低,操作简单。

Description

一种粉尘废气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粉尘废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锅炉烟气、铁合金冶炼、矿烧结、电石生产等行业生产过程中既有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含佛气体等有害废气的外排,也有大量的粉尘伴随废气排放到环境中,造成环境空气污染,随着今年国家环保标准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在上述污染行业中,不再采用单一废气或粉尘达标作为环保达标要求,而是要求粉尘和产生的废气必须同时达到相应标准要求,为进一步保护环境,对铁合金冶炼等行业粉尘的排放要求也越来越高。
目前针对这种粉尘废气的处理方法大都是采用分段多级联合处理的工艺对烟气污染企业产生的粉尘和废气进行环保处理,即处理废气和粉尘一般是在不同的处理系统内进行,分段多级联合处理的工艺虽然达到了处理废气或粉尘达标的目的,但处理装置设备占地面积大,操作管理不便,设备投资成本大,处理流程厂房,处理费用高。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粉尘废气处理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粉尘废气处理装置,所述粉尘废气处理装置包括第一框体、位于所述第一框体上方的第二框体、位于所述第二框体上的旋转装置、位于所述第二框体上方的出气装置、位于所述第一框体内部的过滤装置及位于所述第一框体左侧的出料装置,所述第一框体上设有位于上表面上的第一通孔、位于左表面上的第二通孔及延伸至所述第一框体内部的进气管,所述过滤装置包括第一过滤网、位于所述第一过滤网上方的挡板、设置于所述挡板上的第二过滤网及位于所述挡板上的支撑杆,所述第二框体上设有第三过滤网及位于上表面上的第四通孔,所述旋转装置包括电机、位于所述电机右侧的支架、位于所述电机下方的转轴、设置于所述转轴上的螺旋杆及设置于所述螺旋杆上的刷毛,所述出气装置包括出气管及设置于所述出气管上的第一阀门,所述出料装置包括出料管及设置于所述出料管上的第二阀门,所述第二过滤网呈长方体,所述第二过滤网的左表面与所述挡板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过滤网的右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进气管呈L型,所述进气管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框体的上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一框体的内部。
所述第一过滤网呈长方体,所述第一过滤网的侧面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进气管穿过所述第一过滤网的上下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一过滤网的下方。
所述挡板的左端呈水平状,所述挡板的右端呈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所述进气管穿过所述挡板的上下表面且与所述挡板固定连接。
所述支撑杆呈竖直状,所述支撑杆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的下表面与所述挡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上设有贯穿其左右表面的第三通孔。
所述第二框体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第二框体的下端对准第一通孔且与所述第一框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三过滤网呈长方体,所述第三过滤网水平放置,所述第三过滤网的侧面与所述第二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螺旋杆呈螺旋状,所述螺旋杆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所述刷毛与所述螺旋杆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粉尘废气处理装置结构简单,能够有效的将废气中的粉尘过滤掉,净化效果好,同时净化效率高,减轻了企业成本,并且占地面小,成本低,操作简单。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粉尘废气处理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粉尘废气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粉尘废气处理装置包括第一框体1、位于所述第一框体1上方的第二框体4、位于所述第二框体4上的旋转装置5、位于所述第二框体4上方的出气装置6、位于所述第一框体1内部的过滤装置3及位于所述第一框体1左侧的出料装置7。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框体1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框体1上设有位于上表面上的第一通孔11、位于左表面上的第二通孔12及延伸至所述第一框体1内部的进气管13。所述第一通孔11呈圆柱体状。所述第二通孔12呈圆柱体状。所述进气管13呈L型,所述进气管13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框体1的上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一框体1的内部。
如图1所示,所述过滤装置3包括第一过滤网31、位于所述第一过滤网31上方的挡板32、设置于所述挡板32上的第二过滤网33及位于所述挡板32上的支撑杆34。所述第一过滤网31呈长方体,所述第一过滤网31水平放置,所述第一过滤网31的侧面与所述第一框体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进气管13穿过所述第一过滤网31的上下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一过滤网31的下方。所述挡板32的左端呈水平状,所述挡板32的右端呈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所述进气管13穿过所述挡板32的上下表面且与所述挡板3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过滤网33呈长方体,所述第二过滤网33的左表面与所述挡板32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过滤网33的右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34呈竖直状,所述支撑杆34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34的下表面与所述挡板3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34上设有贯穿其左右表面的第三通孔34。
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框体4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第二框体4的下端对准第一通孔11且与所述第一框体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框体4上设有第三过滤网41及位于上表面上的第四通孔42。所述第三过滤网41呈长方体,所述第三过滤网41水平放置,所述第三过滤网41的侧面与所述第二框体4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通孔42呈圆柱体状。
如图1所示,所述旋转装置5包括电机51、位于所述电机51右侧的支架52、位于所述电机51下方的转轴53、设置于所述转轴53上的螺旋杆54及设置于所述螺旋杆54上的刷毛55。所述支架52呈侧放的凹字型,所述支架5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框体4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架52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机5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转轴53呈圆柱体,所述转轴53的上端与所述电机51连接,使得所述转轴在所述电机51的作用下旋转。所述转轴53的下端穿过所述第二框体4的上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二框体4的内部。所述螺旋杆54呈螺旋状,所述螺旋杆54与所述转轴53固定连接。所述刷毛55设有若干个,所述刷毛55与所述螺旋杆54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出气装置6包括出气管61及设置于所述出气管61上的第一阀门62。所述出气管61呈L型,所述出气管61的一端对准第四通孔42且与所述第二框体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阀门62设置于所述出气管61上,用于控制出气管61中气体的流量。
如图1所示,所述出料装置7包括出料管71及设置于所述出料管71上的第二阀门72。所述出料管71的右端对准第二通孔12且与所述第一框体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阀门72设置于所述出料管71上。
如图1所示,所述本实用新型粉尘废气处理装置使用时,首先将废气通过进气管13进入,然后再第一框体1内放置有水且使得第一过滤网31浸于水中,由进气管13进入的废气经过进气管13的一端排出,然后经过水及第一过滤网31的过滤后进入到第二过滤网33的下方,由于挡板32的设置,使得废气集中在第二过滤网33的下方。然后经过第二过滤网33的过滤后进入到第二过滤网33的正上方。然后经过第一通孔11进入到第二框体4的内部,经过第三过滤网41的过滤进入到第三过滤网41的上方,经过第三过滤网41过滤后的颗粒通过挡板32、第三通孔341进入到出料管71中,然后排出。启动电机51,使得刷毛55开始旋转,进入到第二框体4内的气体经过刷毛55的过滤后经过第四通孔42进入到出气管61中,然后排出。至此,本实用新型粉尘废气处理装置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8)

1.一种粉尘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粉尘废气处理装置包括第一框体、位于所述第一框体上方的第二框体、位于所述第二框体上的旋转装置、位于所述第二框体上方的出气装置、位于所述第一框体内部的过滤装置及位于所述第一框体左侧的出料装置,所述第一框体上设有位于上表面上的第一通孔、位于左表面上的第二通孔及延伸至所述第一框体内部的进气管,所述过滤装置包括第一过滤网、位于所述第一过滤网上方的挡板、设置于所述挡板上的第二过滤网及位于所述挡板上的支撑杆,所述第二框体上设有第三过滤网及位于上表面上的第四通孔,所述旋转装置包括电机、位于所述电机右侧的支架、位于所述电机下方的转轴、设置于所述转轴上的螺旋杆及设置于所述螺旋杆上的刷毛,所述出气装置包括出气管及设置于所述出气管上的第一阀门,所述出料装置包括出料管及设置于所述出料管上的第二阀门,所述第二过滤网呈长方体,所述第二过滤网的左表面与所述挡板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过滤网的右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尘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呈L型,所述进气管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框体的上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一框体的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粉尘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网呈长方体,所述第一过滤网的侧面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进气管穿过所述第一过滤网的上下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一过滤网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粉尘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的左端呈水平状,所述挡板的右端呈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所述进气管穿过所述挡板的上下表面且与所述挡板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粉尘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呈竖直状,所述支撑杆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的下表面与所述挡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上设有贯穿其左右表面的第三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粉尘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框体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第二框体的下端对准第一通孔且与所述第一框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粉尘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过滤网呈长方体,所述第三过滤网水平放置,所述第三过滤网的侧面与所述第二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粉尘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杆呈螺旋状,所述螺旋杆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所述刷毛与所述螺旋杆固定连接。
CN201520311589.7U 2015-05-14 2015-05-14 一种粉尘废气处理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7239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311589.7U CN204723966U (zh) 2015-05-14 2015-05-14 一种粉尘废气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311589.7U CN204723966U (zh) 2015-05-14 2015-05-14 一种粉尘废气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723966U true CN204723966U (zh) 2015-10-28

Family

ID=543823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311589.7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723966U (zh) 2015-05-14 2015-05-14 一种粉尘废气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72396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26438A (zh) * 2015-05-14 2015-08-12 周末 一种粉尘废气处理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26438A (zh) * 2015-05-14 2015-08-12 周末 一种粉尘废气处理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971651U (zh) 一种水洗式废气处理塔
CN104826438A (zh) 一种粉尘废气处理装置
CN103949125B (zh) 一种烟尘净化装置
CN204901803U (zh) 一种生产锅炉
CN204723966U (zh) 一种粉尘废气处理装置
CN204159207U (zh) 一种水幕光催化分隔组合油烟处理设备
CN210302994U (zh) 场地修复中有机废气移动式模块化处理装置
CN204799056U (zh) 一种离心式烟尘废气净化装置
CN204294362U (zh) 数控车床用静电油气净化装置
CN204723965U (zh) 一种废气净化处理设备
CN204134475U (zh) 一种水幕光催化组合油烟处理设备
CN203980302U (zh) 车间废气焚烧系统
CN104984603A (zh) 一种使用在烟囱上的空气净化装置
CN104759173A (zh) 用于除尘、除硫的烟气处理设备
CN106801932A (zh) 一种空气净化器
CN104492201A (zh) 一种吸尘净化系统
CN104801141B (zh) 一种废气净化处理设备
CN204933151U (zh) 一种粉尘净化装置
CN204745909U (zh) 一种使用在烟囱上的空气净化装置
CN104815539A (zh) 一种应用新能源的化工车间空气净化装置
CN209752474U (zh) 一种焊接烟尘回收用的负压水处理器
CN203750757U (zh) 一种漆雾处理系统
CN203494703U (zh) 一种易于清理保养的涂装室
CN204699551U (zh) 锅炉燃烧空气净化排放装置
CN203842446U (zh) 工业烟筒无害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02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622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