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88110U - 轨道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轨道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88110U
CN204688110U CN201390000576.7U CN201390000576U CN204688110U CN 204688110 U CN204688110 U CN 204688110U CN 201390000576 U CN201390000576 U CN 201390000576U CN 204688110 U CN204688110 U CN 2046881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zzle device
roof
dazzle
guideway vehicle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9000057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布鲁诺·格布哈特
马库斯·塔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emens Mobility GmbH
Original Assignee
Siemens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emens AG filed Critical Siemens AG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881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8811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DBODY DETAILS OR KINDS OF RAILWAY VEHICLES
    • B61D17/00Construction details of vehicle bodies
    • B61D17/04Construction details of vehicle bodies with bodies of metal; with composite, e.g. metal and wood body structures
    • B61D17/12Roof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CLOCOMOTIVES; MOTOR RAILCARS
    • B61C3/00Electric locomotives or railc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CLOCOMOTIVES; MOTOR RAILCARS
    • B61C17/00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e of control gear and control systems
    • B61C17/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driving cabins, footplates or engine rooms; Ventilation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DBODY DETAILS OR KINDS OF RAILWAY VEHICLES
    • B61D17/00Construction details of vehicle bodies
    • B61D17/04Construction details of vehicle bodies with bodies of metal; with composite, e.g. metal and wood body structures
    • B61D17/12Roofs
    • B61D17/16Hatches in roof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30/00Transportation of goods or passengers via railways, e.g. energy recovery or reducing air resistan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轨道车辆,所述轨道车辆具有车顶(1)和与所述车顶(1)间隔开地设置的第一遮光板(4),其中所述第一遮光板(4)具有用于穿流空气的第一开口(5)。

Description

轨道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车顶和第一遮光板的轨道车辆,所述第一遮光板与车顶间隔开地设置。
背景技术
在阳光充足从而热的地区中,设置在轨道车辆的车顶上的机组被强烈地加热。这会导致温度敏感的构件、例如控制装置的损坏。为了补救,例如在西门子Combino(Combino有轨电车)中在车顶和遮阳篷之间具有大约20mm的间距的情况下,将遮阳篷设置在车顶的尤其关键的部位上。然而在这种小的间距的情况下,在车顶和遮阳篷之间几乎没有空气交换,进而车顶与不具有遮阳篷相比很难保持更凉爽。虽然更大的间距可能会引起足够的空气交换,然而这伴随对遮阳篷的相对更大规模的支撑和必要时所不期望的高的车顶构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基于下述目的:抵抗因阳光入射而引起的轨道车辆的车顶的加热。
所述目的通过一种轨道车辆来实现,所述轨道车辆具有车顶和与所述车顶间隔开地设置的第一遮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光板具有用于穿流空气的第一开口。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方案和设计方案在下文中重新得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轨道车辆、尤其是客运运输的轨道车辆、尤其是短途运输的轨道车辆,包括尤其是水密的车顶和第一遮光板,所述第一遮光板以距车顶大于零的距离设置在车顶上。在此,第一遮光板具有用于穿流空气的第一开口。
根据第一改进方案,在第一遮光板和车顶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另外的第二遮光板,所述第二遮光板就其而言具有用于穿流空气的第二开 口。第二遮光板同样与轨道车辆的车顶间隔开地设置。
在此,在一个改进方案中,第二遮光板平行于第一遮光板设置。第一遮光板就其而言尤其是平行于车顶设置。车顶又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基本上水平地伸展。在此,位于一个共同的面中的、尤其是位于一个共同的平面中的、在相应的遮光板的开口之间的腹板确定相应的遮光板的在本文中选作参考的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的另一个改进方案是:在第一遮光板和车顶之间的第一间距与在第二遮光板和车顶之间的第二间距的比值在1.0和1.5之间、尤其是位于1.2和1.5的区间中。在第一遮光板和车顶之间的间距例如为至少20mm,然而至多30mm。所述间距尤其为30mm。第二遮光板和第一遮光板之间的间距就其而言例如为至少20mm,然而至多30mm、尤其是20mm。
在第一和第二遮光板中的每个开口具有净空尺寸。该净空尺寸越大,就有更多的光能够穿过开口。在此,光沿着哪个方向穿过开口首先是不重要的。第一或者第二遮光板的开口的净宽在此限定为彼此平行的光射束中的光束穿过垂直于光射束的开口的穿透面的最大的面积。如果相距非常远的光源如太阳的光穿过开口射到垂直于光射束的平面上,那么被照亮的面的面积相应于所述开口的沿着光射束的方向的净空尺寸。最大的净空尺寸相应于开口的净宽。第一和/或第二遮光板垂直于车顶的投影因此映射在车顶上的垂直于车顶的开口的净空尺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设计方案实例,第一遮光板的第一开口的所有的净宽的总和、即穿过第一遮光板的总穿透面积与第二遮光板的第二开口的所有的净宽的总和、即相应于穿过第二遮光板的总穿透面积的比值在0.5和2之间、尤其是位于0.7和0.95的区间中。
根据一个改进方案,第一遮光板的垂直于车顶的第一开口的所有的净空尺寸的总和与第二遮光板的垂直于车顶的第二开口的所有的净空尺寸的总和的比值在0.5和2之间,所述比值尤其是位于0.9和1.1的区间中。如在上文中已经详述的那样,所述遮光板中的一个遮光板的垂直于车顶的开口的所有的净空尺寸的总和相应于遮光板的开口的垂直地投影到车顶上的面积。
在一个改进方案中,第一和/或第二遮光板的开口至少局部地、尤其是沿着轨道车辆的纵向方向分别是相同大小的。第一和/或第二遮光板的所有的开口例如分别具有近似相同的形状和大小。根据另一个实施方式,第一和/或第二遮光板的开口的大小沿着轨道车辆的横向方向从外向内增大,以便迫使空气从外部直至中部,以便在整个宽度上进行冷却。
在一个改进方案中,第二遮光板设置在第一遮光板和车顶之间,使得第一和第二遮光板到车顶上的并且垂直于车顶的至少一个投影不具有开口。
第一遮光板以及第二遮光板都具有垂直于车顶的预设的大小和形状的开口。在开口之间设置有腹板。如果此时第一和第二遮光板垂直于车顶投影到车顶上,那么其中一个遮光板的腹板遮盖另一个遮光板的开口。所述腹板相互遮盖。这例如通过第二开口相对于第一开口错开地设置的方式来实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改进方案,第二遮光板设置在第一遮光板和车顶之间,使得伸展穿过第一遮光板的第一开口的和穿过第二遮光板的第二开口的并且与车顶相交的每条直线以小于30°或者大于150°的角度与车顶相交、尤其是以小于20°或者大于160°的角度与车顶相交。
因此不仅穿过第一遮光板中的第一开口而且穿过第二遮光板中的第二开口的光仅以小的入射角射到车顶上。这例如能够在太阳倾斜、尤其是清晨或者黄昏时是这种情况。入射辐射的强度因此是小的并且不会对车顶产生显著的加热。到车顶上的阳光入射辐射和随之而来的对车顶的加热、尤其是在正午时间的到车顶上的阳光入射辐射和随之而来的对车顶的加热如所描述的那样被防止。
如果应避免到车顶上的全部阳光入射辐射,那么第二遮光板设置在第一遮光板和车顶之间,使得穿过第一遮光板的第一开口的入射的光不穿过第二遮光板的第二开口。穿过第一遮光板中的第一开口入射的光因此射到第二遮光板的腹板上并且不穿过第二遮光板中的第二开口。
替选于第二遮光板,但是也可以与第二遮光板组合,第一遮光板具有尤其是倾斜的、从第一遮光板伸出的金属舌片,所述金属舌片至少部 分地遮盖第一遮光板中的第一开口。金属舌片减小第一开口的垂直于车顶的净空尺寸。所述金属舌片因此至少垂直于车顶遮住第一开口,从而尤其是垂直于第一遮光板遮住第一开口。
借助于金属舌片力求:使光以小的入射角穿过第一遮光板中的第一开口射到车顶上,以便将入射辐射的强度保持为低的。这例如通过如下方式实现:金属舌片关于第一、尤其是水平的遮光板在平行于轨道车辆的纵轴线的并且垂直于遮光板的平面中具有10°至80°区间中的角度、尤其是30°至50°区间中的角度。
在一个改进方案中,金属舌片以无接合部位的方式与第一遮光板连接、例如沿着彼此平行的并且垂直于轨道车辆的纵轴线的路径连接。金属舌片例如通过如下方式来制造:首先将U形的金属舌片从第一遮光板中分离、尤其是切入到第一遮光板中,所述金属舌片紧接着被远离第一遮光板弯曲。如果金属舌片被弯曲到第一遮光板的平面中,那么除了因生产引起的公差以外,金属舌片的形状和大小适合于完全地封闭第一遮光板中的第一开口。在该改进方案中,金属舌片被远离车顶弯曲。但是在另一个变型形式中,所述金属舌片也能够朝向车顶弯曲。
如果第二遮光板设置在具有金属舌片的第一遮光板和车顶之间,那么遮光板彼此错开而使得其中一个遮光板的腹板遮盖另一个遮光板的开口并且所述腹板因此相互遮盖的设置方式是不必要的。由于穿过第一开口入射的光关于第二遮光板具有不等于90°的角度,第一和第二遮光板的第一和第二开口能够同心地定向,并且光仍射到第二遮光板的腹板上。
第一遮光板尤其是具有背离车顶的第一表面和朝向车顶的第二表面。类似地,第二遮光板具有背离车顶的第一表面和朝向车顶的第二表面。如果这两个遮光板彼此平行并且平行于轨道车辆的车顶、尤其是水平地设置,那么遮光板的第一表面尤其是竖直地、向上远离轨道车辆指向,并且第二表面相应地朝向轨道车辆指向。如果第一遮光板的金属舌片关于第一遮光板以90°的角度弯曲,那么所述金属舌片可能既不对第一遮光板的第一表面也不对第二表面作出贡献。而关于第一遮光板具有在10°至80°的区间中的角度的金属舌片具有与第一遮光板的第一表面 相关的第一表面和与第二遮光板的第二表面相关的第二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改进方式,第一遮光板的材料、尤其是第一遮光板的第一表面的材料选择为并且第一遮光板的第一表面加工和/或覆层为,使得所述第一表面吸收的可见光比其反射的可见光更多。具有380nm至780nm的波长的电磁辐射就本实用新型而言被称为可见光。在此,将入射到第一遮光板的第一表面上的辐射的吸收功率和反射功率进行比较。通过第一遮光板相对于反射尤其是更多地吸收光功率进而将光功率转化为热。
根据一个设计方案,第一遮光板的材料、尤其是第一遮光板的第一表面的材料选择为并且第一遮光板的第一表面加工和/或覆层为,使得通过第一遮光板的第一表面所吸收的300nm至100μm的波长范围中的电磁辐射与所提到的电磁辐射的散逸、透射和反射的总和相比更大。除了可见光,在此还有红外辐射相对于反射被更好地吸收。在所提到的波长范围中的电磁辐射的散逸和透射通过选择第一遮光板的不透明的材料和/或第一遮光板的表面的不透明的材料而近似为零。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第一遮光板的第一表面相对于被反射的辐射功率吸收多于两倍的的、尤其是多于八倍的辐射功率。特别地,第一遮光板的第一表面具有沿着波长为300nm至100μm的电磁辐射、尤其是可见光的面法线的方向定向的大于0.5、尤其是大于0.7的光谱吸收率。
另一个改进方案提出,第一遮光板的材料、尤其是第一遮光板的第一表面的材料选择为并且第一遮光板的第一表面加工和/或覆层为,使得第一遮光板在第一表面的侧上具有垂直于遮光板的对静止空气的为至少5W/(m2*K)的、尤其是至少7W/(m2*K)的传热系数。热传导需要两种彼此邻接的介质、在此即第一遮光板和围绕第一遮光板的空气的温度差。传热系数就其而言与介质有关、在此与环境空气和第一遮光板的第一表面的材料和/或第一遮光板的材料有关。热传导主要通过因第一遮光板的第一表面和环境空气的限界面处的对流引起的热传递来进行。传热系数根据标准化的方法来确定。除了材料,所述传热系数也与第一遮光板的第一表面的表面性质有关并且与环境空气的化学组成有关以及与环境空气的沿着第一遮光板的流动速度有关。所给出的值涉及在空气关于第一表面静态的情况下的热传导。
由于对波长在300nm至100μm的区间中的电磁辐射的高的光谱吸收率、然而至少是对可见光的高的光谱吸收率,第一遮光板通过阳光入射辐射而被加热。相对于周围环境被加热的第一遮光板随后就其而言通过良好的热传导来加热环境空气、尤其是环境空气的与第一遮光板的第一表面邻接的空气层。
另一个改进方案提出,第一遮光板的第二表面加工和/或覆层为,使得所述第二表面具有沿着面法线的方向的、为至多0.7的、尤其是至多0.5的总发射率εn。第一表面也能够加工和/或覆层为,使得所述第一表面具有沿着面法线的方向的为至多0.7、尤其是至多0.5的总发射率εn
被发射的热辐射的功率在此与辐射体的材料无关并且与辐射体的表面有关。除了发射的角度、即在此关于相应的表面为90°的角度以外,总发射率与辐射体的温度有关、尤其是与其表面的温度有关并且必要时仅适用于预设的波长范围。通常,总发射率在标准条件下被确定并且相应地给出。这在此也适用。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功能而言,红外辐射的低的发射尤其是有利的。因此,对波长在300nm至100μm区间的电磁辐射的沿着面法线方向定向的光谱发射率小于0.7或者甚至小于0.5。在下文中,最后提到的对波长在所给出的区间中的电磁辐射的沿着面法线方向定向的光谱发射率被称为定向的光谱发射率。
在第一遮光板的第一表面的对可见光和可能的红外辐射的发射率相对小并且同时吸收率相对高的情况下确保:转换为热的阳光入射辐射再次通过热辐射射出。这例如通过如下方式实现:将相对粗糙的、黑色亚光的粉末喷漆施加到第一遮光板的第一表面上。通过微观的小的隆起和凹陷以及由此减小的面,被反射的辐射的绝大部分份额本身再次被吸收,其中所述面能够发射垂直于其的辐射。
如果第二遮光板的第二表面也加工和/或覆层为,使得所述第二表面具有沿着面法线的方向的、为小于0.7、尤其是小于0.5的总发射率εn和/或具有小于0.7、尤其是小于0.5的定向的光谱发射率,那么通过第二遮光板仅少量地发射辐射,进而沿着朝向轨道车辆的车顶的方向仅轻微地放射热辐射。第二遮光板的第二表面与第一遮光板的第二表面相比能够具有沿着面法线的方向的总发射率εn的相同的或者更小的值和/或 定向的光谱发射率的相同的或者更小的值。因为第二遮光板与第一遮光板相比在阳光入射辐射时具有明显更低的温度,所以与通过由第一遮光板的第二表面发射的朝向第二遮光板的方向的热辐射引起的热流相比,通过由第二遮光板的第二表面发射的热辐射引起的关于轨道车辆的车顶的面法线的热流更小。
在一个简单的实施方式中,第二遮光板具有两个相同类型地处理的表面,由此第一表面也具有所提到的沿着面法线方向的总发射率εn和/或所提到的定向的光谱发射率。但是第二遮光板的第一表面也能够具有沿着面法线方向的、大于0.5、尤其是大于0.7的总发射率εn和/或大于0.5、尤其是大于0.7的定向的光谱发射率。通过沿着朝向第一遮光板的方向的热放射,第二遮光板被冷却并且第一遮光板被进一步加热。与第一遮光板相反,第二遮光板能够具有、尤其是在两个表面上能够具有垂直于遮光板的对静态空气的小于7W/(m2*K)的、尤其是小于5W/(m2*K)的传热系数。
第二遮光板的第一表面此外能够加工和/或覆层为,使得所述第一表面对波长为380nm至780nm的电磁辐射的、尤其是波长在300nm至100μm区间中的电磁辐射具有沿着面法线方向定向的光谱吸收率,所述光谱吸收率与第一遮光板的第一表面的对波长为380nm至780nm的电磁辐射的、尤其是波长在300nm至100μm区间中的电磁辐射的沿着面法线方向定向的光谱吸收率相比同样大或者更小。特别地,第一遮光板的第一表面的所提到的吸收率与第二遮光板的第一表面的所提到的吸收率的比值大于1.5、尤其是大于2。
相对于面法线,第二遮光板的第一表面与第一遮光板的第一表面相比吸收相同多的或者更少的可见光或波长范围为300nm至100μm的电磁辐射。
由于对电磁辐射、尤其是可见光和红外辐射的更低的吸收,第二遮光板不像第一遮光板那样变热并且在阳光入射辐射强的情况下保持为明显更冷的。
在第二遮光板和轨道车辆的车顶之间的中间空间沿着竖直方向由第二遮光板和轨道车辆的车顶限界。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改进方案, 第二遮光板设置在轨道车辆的车顶上,使得环境空气能够水平地流入到中间空间中。中间空间因此至少对于入流的环境空气而言是可水平地自由进入的。如果第二遮光板平行于车顶并且水平地设置在车顶上,那么环境空气能够在轨道车辆的侧上和/或从轨道车辆的端侧流入到中间空间中。如果中间空间在两侧上或者甚至在轨道车辆的所有的侧上是开放的,那么所述中间空间能够由空气穿流。这例如通过如下方式实现:第二遮光板支撑在轨道车辆的车顶上的柱状的间隔件上。间隔件能够以分布在第二遮光板的面上的方式设置。如果第二遮光板在第二遮光板和/或车顶的边缘处通过壁彼此连接,那么在这些壁中设有开口,环境空气能够穿流所述开口。
入流到在第二遮光板和轨道车辆的车顶之间的中间空间中的环境空气用于冷却轨道车辆的车顶。
在一个改进方案中,在第一遮光板和第二遮光板之间的中间空间水平地封闭,例如,第一和第二遮光板在第一和/或第二遮光板的边缘处和/或在其边缘之间在形成腔室的情况下通过壁彼此连接,使得环境空气不能够水平地流入到中间空间中。由此环境空气不能够水平地自由流入到中间空间中和/或空气不能够在腔室中自由流动,而是仅仅、尤其是向上穿流过遮光板的相应设计的开口。
如果车顶构造由第一遮光板和可能的第二遮光板形成,所述遮光板彼此间隔开地并且与轨道车辆的车顶间隔开地设置,其中第一遮光板具有对可见光和可能的红外辐射的高的光谱吸收率以及关于空气的高的传热系数,那么第一遮光板通过阳光入射辐射被加热。由此在第一遮光板之上的环境空气被加热。被加热的空气摆脱第一遮光板并且上升。空气被引导穿过第一遮光板的开口,为此,所述空气被从轨道车辆的周围环境中穿过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顶构造引导到轨道车辆的车顶之上,并且所述车顶由此被冷却。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遮光板的设计方案和设置方式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引起车顶之上的、在第一遮光板和车顶之间的或者优选在第二遮光板和车顶之间的受迫的空气流。
第一遮光板中的所存在的金属舌片因此不仅用于减少射到车顶上和/或射到第二遮光板上的阳光入射辐射的目的。所述金属舌片除此之外 还能够用于引导所提到的空气流。类似于烟囱,所述金属舌片在相应地造型的情况下也能够产生烟囱效应。
根据轨道车辆的另一个改进方案,车顶具有车顶的指向第一遮光板的表面,所述表面加工和/或覆层为,使得其具有沿着面法线方向的至多0.7、尤其是至多0.5的总发射率εn和/或至多0.7、尤其是至多0.5的定向的光谱发射率。由此防止待冷却的车顶经由热辐射将其热量发送给第一或第二遮光板,并且该第一或第二遮光板相应地发热,而是仅将热量发送给在车顶之上流动的空气。因此,其尤其也具有垂直于车顶的对静止的空气的至少4W/(m2*K)的、尤其是至少7W/(m2*K)的传热系数。对红外辐射的低的光谱吸收率同样是有利的。因此,车顶的指向第一遮光板的表面的对波长为380nm至780nm的电磁辐射、尤其是波长在300nm至100μm的区间中的电磁辐射的沿着面法线的方向定向的光谱吸收率与第二遮光板的第一表面的对波长为380nm至780nm的电磁辐射、尤其是波长在300nm至100μm的区间中的电磁辐射的沿着面法线的方向定向的光谱吸收率的比值例如采用在0.7至1.3区间中的值。特别地,所述比值大约为1。车顶的指向第一遮光板的表面又需相应地加工和/或覆层。
公共客运运输的轨道车辆、尤其是低架式轨道车辆,通常在其车顶上具有设备容器箱。设备容器箱在此例如包围待冷却的功率电子设备和/或驱动机组。设备容器箱通常从盖板处朝向上封闭。因此,盖板就本实用新型而言形成轨道车辆的车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提出,至少第一遮光板和/或第二遮光板伸出轨道车辆的车顶。在此,第一遮光板和/或第二遮光板不必伸出轨道车辆的侧壁和/或端侧。使待冷却的设备容器箱在轨道车辆的车顶上伸出就足以。
第一和/或第二遮光板例如由金属或者金属合金制成、例如由AlMg4.5或者1.4301制成。第二遮光板相应地是未涂漆的、尤其是光滑地有光泽地打磨或者抛光的。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允许多个实施方式。根据下述附图详细阐述本实用新型,其中分别示出设计方案实例。附图中相同的元件设有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1示出贯穿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轨道车辆的车顶构造的横截面,
图2示出图1中的车顶构造的俯视图,
图3示出贯穿两个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遮光板的一个横截面,
图4示出贯穿两个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遮光板的另一个横截面,
图5示出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顶构造上的示意性的空气流。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示出轨道车辆的车顶构造的横截面。盖板形成轨道车辆的容器箱的气密和雨密的覆盖部,进而形成轨道车辆的车顶1。在车顶1之上双壳的遮阳篷2间隔开地设置,所述遮阳篷具有在此水平地并且平行于车顶1设置的、带有第一开口5的第一遮光板4和与所述第一遮光板间隔开地、平行地设置的带有第二开口的第二遮光板3。第二开口在此为了简单性未示出。第一遮光板4除此之外具有金属舌片6,所述金属舌片至少部分地遮盖第一开口5,因为金属舌片6在第一开口5的彼此平行的、与轨道车辆的纵轴线垂直的边缘9处与第一遮光板4连接、尤其是以无接合部位的方式连接,并且在此关于第一遮光板4具有大约20°的角度。边缘9在此是具有第一开口5的所提到的辅助条件的、靠近轨道车辆的车头的边缘。
在第一和第二遮光板4和3之间设有用于冷却的中间空间7。
图2图解示出图1中的车顶构造的俯视图。第一遮光板4具有带有多个双排的开口5的图案,所述开口通过从第一遮光板4中冲压和向上弯折金属舌片6而制成。材料相应地在开口边缘处向上折弯并且形成倾斜地向上定向的金属舌片6。
图3中的双壳的遮阳篷2具有第一和第二遮光板4和3,所述遮光板相对于彼此构造并且彼此错开地设置为,使得它们相互遮盖。在此, 第二开口8垂直于遮光板4和3上的共同的法线完全地遮盖第一开口。在此,遮光板4和3具有相同的网格宽度并且彼此错开地设置为,使得第一遮光板4的开口5位于第二遮光板3的腹板之上。如果光在任意的点上穿过这两个开口射到车顶上,那么光相对于车顶的入射角在此小于90°。
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金属舌片6横向于行驶方向定向,使得位于遮光板4和3之间的空气腔的通风在轨道车辆的两个行驶方向上是相同的。金属舌片6捕获行车风并且将其导入到中间空间7中。即使在轨道车辆静止的情况下所述金属舌片也有助于轨道车辆的通风。相对于无金属舌片的第一开口,金属舌片6沿着预设的方向引导上升的热空气,使得所述热空气能够以少湍流的方式从双壳的遮阳篷2中离开。
图4中的金属舌片6与图3的区别在于朝向车顶倾斜。所述金属舌片因此伸入到在第一和第二遮光板4和3之间的空气腔中。由此热空气也从下方从车顶区域向上排出。在此,第二开口8为了遮盖也关于第一开口5倾斜地错开。第一遮光板4在此在其背离第二遮光板3的上侧上亚光地上釉,以放射热量。而第二遮光板3在此有光泽地抛光。
图5图解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顶构造的作用方式。在横截面中示出通过盖板15向上封闭的设备容器箱14和与该设备容器箱间隔开地设置的第一遮光板4和设置在盖板15和第一遮光板4之间的第二遮光板3,所述第二遮光板就其而言具有到盖板15和第一遮光板4的大于零的间距。盖板15在此形成轨道车辆的车顶1。第一遮光板4以及第二遮光板3都分别具有多个用于穿流空气的开口5、8。所述开口水平地伸展。
第一遮光板4的第一表面10适合于吸收更大功率的入射的光,并且这适合于将热传递到直接与第一遮光板邻接的环境空气上,使得环境空气因射到第一遮光板的第一表面上的阳光入射辐射而被大幅加热,以便随后分离为热气泡并且吸取新鲜空气穿过第一遮光板4中的开口5。因为空气能够仅穿过第二遮光板3的开口8流到第一遮光板4和第二遮光板3之间,所以其它的、在此具有温度T1的冷的环境空气被水平地引导到第二遮光板3和车顶1之间。通过金属舌片6的构造来引导空气流。空气流借助于箭头示出。
如果第一遮光板4的第一表面10对至少可见光具有更大的吸收率,那么第一遮光板通过入射的光更强地加热,在此被加热到大于T1的温度T2上,并且在第一遮光板和位于其上方的空气之间的温度差增大。由此从第一遮光板4到空气上的热流更大并且空气被更强地加热。第一遮光板4的第一表面10例如通过如下方式具有对入射到第一遮光板4上的光的高的吸收率:对所述第一表面深色地涂漆、尤其是黑色地涂漆。对入射的光的更小的吸收率例如通过白色的涂漆或者镜反射的表面来实现。
通过这两个遮光板3和4沿着朝向轨道车辆的车顶1的方向少量地发射热辐射并且通过第二遮光板3少量地将光能转换为热能是次等重要的。这尤其是通过如下方式实现:将第一表面12、在此即第一遮光板的上侧黑色地涂漆,并且将第一表面12、在此即第二遮光板3的上侧,以及第二表面11和13、在此即第一和第二遮光板4和3的下侧,相应地以其它颜色涂漆或者不涂漆。第一遮光板4的第二表面11和/或第二遮光板3的第一和/或第二表面12、13例如包括有光泽地抛光的金属。

Claims (16)

1.一种轨道车辆,所述轨道车辆具有车顶(1)和与所述车顶(1)间隔开地设置的第一遮光板(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光板(4)具有用于穿流空气的第一开口(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光板(4)具有背离所述车顶(1)的第一表面(10),所述第一表面被加工和/或覆层为,使得所述第一表面吸收的可见光比其反射的可见光更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光板(4)具有背离所述车顶(1)的第一表面(10),其中所述第一遮光板(4)的材料选择为并且所述第一表面(10)被加工和/或覆层为,使得所述第一表面具有垂直于遮光板的对静止的空气的为至少7W/(m2*K)的传热系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光板(4)具有朝向所述车顶(1)的第二表面(11),所述第二表面被加工和/或覆层为,使得所述第二表面对波长在300nm至100μm区间中的电磁辐射具有沿着第二表面的面法线方向定向的至多0.5的光谱发射率。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遮光板(4)和所述车顶(1)之间设置有第二遮光板(3),所述第二遮光板具有用于穿流空气的第二开口(8)。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遮光板(3)设置在所述第一遮光板(4)和所述车顶(1)之间,使得所述第一遮光板(4)和所述第二遮光板(3)到所述车顶(1)上的至少垂直于所述车顶(1)的投影不具有开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遮光板(3)设置在所述第一遮光板(4)和所述车顶(1)之间,使得下述的每条直线以小于30°角度与所述车顶(1)相交,所述直线伸展穿过所 述第一遮光板(4)的所述第一开口(5)和穿过所述第二遮光板(3)的所述第二开口(8)并且与所述车顶(1)相交。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遮光板(3)平行于所述第一遮光板(4)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遮光板(3)具有背离所述车顶(1)的第一表面(12)和朝向所述车顶(1)的第二表面(13),其中所述第二遮光板(3)的所述第二表面(13)被加工和/或覆层为,使得所述第二遮光板的第二表面对波长在300nm至100μm区间中的电磁辐射具有沿着所述第二表面的面法线方向定向的小于0.5的光谱发射率。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遮光板(4)和所述车顶(1)之间设置有第二遮光板(3),所述第二遮光板具有用于穿流空气的第二开口(8),所述第二遮光板(3)具有背离所述车顶(1)的第一表面(12)和朝向所述车顶的第二表面(13),其中所述第二遮光板(3)的所述第一表面(12)被加工和/或覆层为,使得所述第二遮光板的第一表面对波长为300nm至100μm的电磁辐射具有沿着所述第一表面的面法线方向定向的光谱吸收率,所述光谱吸收率与所述第一遮光板(4)的所述第一表面(10)的波长为300nm至100μm的电磁辐射的沿着所述第一表面的面法线方向定向的光谱吸收率相比相同大或者更小。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光板(4)和所述车顶(1)之间的第一间距与所述第二遮光板(3)和所述车顶(1)之间的第二间距的比值在1和1.5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车辆的所述车顶(1)和所述第二遮光板(3)之间的中间空间在竖直方向上由所述轨道车辆的所述车顶(1)和所述第二遮光板(3)限界,其中所述第二遮光板(3)设置在所述轨道车辆的所述车顶(1)上,使得环境空气能够水平地流入到所述中间空间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光板(4)具有金属舌片(6),所述金属舌片至少部分地遮盖所述第一遮光板(4)中的所述第一开口(5)。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舌片(6)关于所述第一遮光板(4)在平行于所述轨道车辆的纵轴线并且垂直于所述第一遮光板(4)的平面中具有在30°至50°区间中的角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舌片(6)以无接合部位的方式与所述第一遮光板(4)连接,其中所述金属舌片借助于成型法从所述第一遮光板(4)中制造。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舌片(6)以无接合部位的方式与所述第一遮光板(4)连接,其中所述金属舌片借助于成型法从所述第一遮光板(4)中制造。
CN201390000576.7U 2012-06-26 2013-06-06 轨道车辆 Expired - Lifetime CN20468811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2210857.2 2012-06-26
DE102012210857.2A DE102012210857A1 (de) 2012-06-26 2012-06-26 Hinterlüftetes Sonnensegel für Dachgeräte von Schienenfahrzeugen
PCT/EP2013/061631 WO2014001047A1 (de) 2012-06-26 2013-06-06 Hinterlüftetes sonnensegel für dachgeräte von schienenfahrzeugen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88110U true CN204688110U (zh) 2015-10-07

Family

ID=486520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90000576.7U Expired - Lifetime CN204688110U (zh) 2012-06-26 2013-06-06 轨道车辆

Country Status (12)

Country Link
US (1) US9463813B2 (zh)
EP (1) EP2838776B1 (zh)
CN (1) CN204688110U (zh)
DE (1) DE102012210857A1 (zh)
DK (1) DK2838776T3 (zh)
ES (1) ES2768337T3 (zh)
IL (1) IL235933A (zh)
MA (1) MA37673B1 (zh)
PL (1) PL2838776T3 (zh)
PT (1) PT2838776T (zh)
TN (1) TN2014000502A1 (zh)
WO (1) WO201400104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72262A (zh) * 2017-06-30 2017-12-15 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内燃机车动力室自散热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16849B2 (ja) * 2019-11-18 2022-02-0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液体排出構造
CN111688740A (zh) * 2020-06-30 2020-09-22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单台空调机组的城轨车辆空调及通风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780001A (en) * 1929-08-13 1930-10-28 Alfred W Bruce Locomotive bed and superstructure
US2439095A (en) * 1946-08-03 1948-04-06 Bert J Mitchell Roof
US2618821A (en) * 1947-06-25 1952-11-25 Corn Jack Vented awning
CH284249A (de) * 1950-07-01 1952-07-15 Schweizerische Lokomotiv Ventilations- und Filtrieranlage eines Schienentriebfahrzeuges mit Brennkraftmaschine und elektrischer Kraftübertragung.
US3116700A (en) * 1961-04-26 1964-01-07 Gen Electric Locomotive
US3789747A (en) * 1972-12-15 1974-02-05 Industrial Acoustics Co Ventilated acoustic structural panel
NL7612405A (nl) * 1976-11-09 1978-05-11 Hoogovens Ijmuiden Bv Lokomotief.
US4609126A (en) * 1985-12-05 1986-09-02 Gte Communications Systems Corporation Venting cap for apparatus housing
US5765329A (en) * 1993-06-28 1998-06-16 Huang; Chihshu Roof construction of corrugated sheets
US5950753A (en) * 1997-07-14 1999-09-14 Chrysler Corporation Vehicle hood louvers water management system
US7392749B2 (en) * 2004-06-16 2008-07-01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Locomotive propulsion system module for refurbishment of used locomotives
DE102006032335B4 (de) 2006-07-12 2008-04-30 Siemens Ag Schienenfahrzeug mit einer Kühlanordnung für in einem Unterflurbereich angeordnete Komponenten
FR2926276B1 (fr) 2008-01-11 2010-09-03 Alstom Transport Sa Ensemble de ventilation d'un appareillage de vehicule ferroviaire
US8176854B2 (en) * 2008-09-19 2012-05-15 Progress Rail Services Corp Roof structure for a locomotive power module
US8196521B2 (en) * 2008-09-19 2012-06-12 Progress Rail Services Corp Locomotive power module installation and removal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72262A (zh) * 2017-06-30 2017-12-15 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内燃机车动力室自散热装置
CN107472262B (zh) * 2017-06-30 2019-06-21 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内燃机车动力室自散热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IL235933A (en) 2017-04-30
US20150336592A1 (en) 2015-11-26
EP2838776B1 (de) 2019-11-20
DK2838776T3 (da) 2020-02-24
PL2838776T3 (pl) 2020-05-18
IL235933A0 (en) 2015-01-29
WO2014001047A1 (de) 2014-01-03
EP2838776A1 (de) 2015-02-25
MA37673A1 (fr) 2016-02-29
MA37673B1 (fr) 2016-09-30
PT2838776T (pt) 2020-01-29
TN2014000502A1 (en) 2016-03-30
ES2768337T3 (es) 2020-06-22
DE102012210857A1 (de) 2014-01-02
US9463813B2 (en) 2016-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Yalçın et al. Colored radiative cooling coatings with nanoparticles
KR102336770B1 (ko) 메타물질-보강된 수동형 복사 냉각 패널
Bhatia et al. Passive directional sub-ambient daytime radiative cooling
Zeyghami et al. A review of clear sky radiative cooling developments and applications in renewable power systems and passive building cooling
US20100155043A1 (en) Element for emission of thermal radiation
KR940000718B1 (ko) 밀폐부의 내부 온도를 감소시키기 위한 선택성 복사코팅 및 방법
US20160363394A1 (en) Passive Radiative Dry Cooling Module/System Using Metamaterials
US9977308B2 (en) Controllable light-transmissive element
CN204688110U (zh) 轨道车辆
US11359841B2 (en) Radiative cooling systems
Lv et al. Improving cabin thermal environment of parked vehicles under direct sunlight using a daytime radiative cooling cover
Lin et al. A flexible and scalable solution for daytime passive radiative cooling using polymer sheets
US10948639B2 (en) Sun filter for spacecraft
JP6662595B2 (ja) 放射冷却パネル及び空調システム
Lin et al. Nanoparticle-polymer hybrid dual-layer coating with broadband solar reflection for high-performance daytime passive radiative cooling
AU2013265463A1 (en) Device for heating and/or cooling a chamber
Liu et al. Functional radiative cooling: basic concepts, materials, and best practices in measurements
US20160288805A1 (en) Side Window for a Passenger Compartment in a Vehicle
KR102427068B1 (ko) 상하면의 열방사 특성이 상이한 수동 복사 냉각 패널
Zhang et al. Improving thermo-optic properties of smart windows via coupling to radiative coolers
US20200025468A1 (en) Passive radiative cooling during the day
CN104639036B (zh) 中低倍聚光光伏组件
CN112912673B (zh) 用于辐射冷却器的光束受控的光谱选择性架构
CN203237006U (zh) 玻璃以及机动车
JP2646873B2 (ja) ブライン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319

Address after: Munich, Germany

Patentee after: Siemens Mobile LLC

Address before: Munich, Germany

Patentee before: Siemens AG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Munich, Germany

Patentee after: Siemens Transport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Munich, Germany

Patentee before: Siemens Mobile LLC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007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