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80814U - 可正反插拔使用的高速传输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可正反插拔使用的高速传输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80814U
CN204680814U CN201520441615.8U CN201520441615U CN204680814U CN 204680814 U CN204680814 U CN 204680814U CN 201520441615 U CN201520441615 U CN 201520441615U CN 204680814 U CN204680814 U CN 2046808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module
piece
ground strip
hyoplastron
speed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44161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涂海文
张�浩
丁树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i Teng 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i Teng 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i Teng 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Yi Teng 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44161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6808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808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808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可正反插拔使用的高速传输连接器,包括有上端子模组、下端子模组、上固定片、下固定片及外壳。该上端子模组呈一体式结构,包括一排上端子、接地片及包覆这些上端子与该接地片的上绝缘体。该上端子模组叠加并固定于该下端子模组的上方。该上固定片的上啮合部与该下固定片的下啮合部分别从该上绝缘体的固定槽的顶部与底部插入其中并穿过该接地片上的相对应的穿孔,从而使得该上啮合部与该下啮合部相互啮合并卡固于该接地片的穿孔中。这样不但能够固定该上端子模组与该下端子模组,更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接地通路或屏蔽通路,从而确保该高速传输连接器的信号传输的安全性和准确度。

Description

可正反插拔使用的高速传输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正反插拔使用的高速传输连接器。
背景技术
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连接器是连接计算机系统与外部设备的一个串口总线标准,也是一种输入输出接口的技术规范,被广泛应用于个人电脑和移动设备等信息通讯产品,并扩展至摄影器材、数字电视(机顶盒)、游戏机等其它相关领域。
众所周知,USB连接器怎么也插不对可谓是世界性难题。C类(Type-C)接口则解决了这个难题,其支持USB连接器双面插入,设计更为纤薄,有利于打造超薄手机,并且在传输速度上也更快。
但是,目前针对此种可正反插拔使用的高速传输连接器的研究仍然很有限,还存在有很多的技术问题,例如:上端子模组注塑成形之后再与接地片单独组装会存在组装过程繁琐且公差较大的问题;或者是上、下端子模组分别注塑成形之后再与接地片一起注塑成为一体的制造工艺也是相当复杂;现有的外壳与绝缘体之间需要借助辅助治具才能达到固定的目的,此种结构设计仍需要简化;现有的上下固定片通过镭射焊接来实现固定,此结构设计使得组装工艺复杂;此外,现有的接地片与外壳采用硬干涉的结构,使得二者接触不稳定且容易接触不良。
因此,申请人提出一种可正反插拔使用的高速传输连接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正反插拔使用的高速传输连接器,不但能够提供良好的接地性能,而且其组装结构更加安全、可靠。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正反插拔使用的高速传输连接器包括有一上端子模组、一下端子模组、一上固定片、一下固定片,以及一外壳。该上端子模组呈一体式结构,包括一排上端子、一接地片及一包覆这些上端子与该接地片的上绝缘体,其中这些上端子嵌入该上绝缘体的上方位置,而该接地片嵌入该上绝缘体的下方位置,在该上绝缘体的两侧各设置有一固定槽,而在该接地片上形成有两个穿孔,并且每一穿孔均位于相对应的固定槽内且对准该固定槽。该下端子模组呈一体式结构,包括一排下端子及一包覆这些下端子的下绝缘体,其中该上端子模组叠加并固定于该下端子模组的上方。该上固定片至少包括一上片体及二分别自该上片体的两侧边向下弯折延伸的上啮合部,其中该上片体贴靠在该上端子模组的顶面,这两个上啮合部分别从该上端子模组的两侧向下延伸。该下固定片至少包括一下片体及二分别自该下片体的两侧边向上弯折延伸的下啮合部,其中该下片体贴靠于该下端子模组的底面, 这两个下啮合部分别从该下端子模组的两侧向上延伸。其中该上啮合部与该下啮合部分别从该固定槽的顶部与底部插入该固定槽并穿过该接地片上的相对应的穿孔,从而使得该上啮合部与该下啮合部相互啮合并卡固于该接地片的穿孔中。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上啮合部包括两个平行的向下延伸的箭头状的上支脚,该下啮合部包括一个向上延伸的箭头状的下支脚;这两个上支脚穿过该接地片的穿孔中并与该接地片的下表面固定接触;该下支脚插入这两个上支脚之间使得该上啮合部与该下啮合部在该固定槽内相互啮合。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接地片具有一屏蔽板及至少一个位于该屏蔽板的后端的接地脚;该接地脚呈V型结构,包括一竖直连接部及一弹性倾斜部;该接地脚从该上绝缘体的后表面伸出,并且其弹性倾斜部与该外壳的后壁形成紧密的弹性接触。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该接地片的两侧各形成有一凸包,该凸包与该外壳的内壁面形成紧密接触。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上绝缘体具有一上基座及一上舌板;每一上端子均具有一上接触部及一上焊接部,其中该上接触部嵌设并凸露于该上舌板的顶面;而该上焊接部则从该上基座的底面水平伸出;该下绝缘体具有一下基座及一下舌板;每一下端子均具有一下接触部及一下焊接部,其中该下接触部嵌设并凸露于该下舌板的下表面,而该下焊接部则从该下基座的底面竖直伸出;在该上基座的底面设置有两个对称的定位凸柱,在该上舌板的底面形成有两个对称的凹陷;而在该下基座的顶面则形成有两个定位孔,在该下舌板的顶面设置有两个短柱;该定位孔与该定位凸柱相互配合,而该短柱与该凹陷的相互配合。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该上舌板的底面还形成一收容腔,在该上舌板的收容腔的前端形成有两个扣持孔;在该下舌板的前端则形成有两个相对应的扣钩;该下舌板组装于该收容腔内,该扣钩伸入并固定于相对应的扣持孔内。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上固定片还具有一自该上片体的后边缘延伸形成的上固定部;该下固定片还具有一自该下片体的后边缘延伸形成的下固定部;该上固定部伸入并固定于一个位于该上端子模组顶面的上卡槽内,而该下固定部伸入并固定于一个位于该下端子模组底面的下卡槽内。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该外壳的顶壁上形成有两个对称的向内折弯的内折片,而于该上端子模组的顶面则形成有两个对称的凹槽,该内折片在组装时能够自动卡合于相对应的该凹槽内。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可正反插拔使用的高速传输连接器具有以下优点:第一,利用该上固定片、该下固定片与该接地片的相互扣合,不但能够固定该上端子模组与该下端子模组,更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接地通路或屏蔽通路,从而确保该高速传输连接器的信号传输的安全性和准确度。第二,通过将这些上端子与该接地片通过一次注塑成型的方式形成该上端子模组,从而能够减少组装制程,并且此结构稳固。第三,通过在该上端子模组与该下端子模组上设置一些固定配合构造,使得二者能够被牢固地压合在一起,并且结合之后不易分离,从而提高产品的耐久插拔次数。第四,通过该接地片与该外壳形成双重接触,能够降低甚至避免接触不良的风险,从而实现安全的接地通路。第五,通过将该外壳的内折片固定于该上端子模组的凹槽内,能够使得该外壳被可靠固定。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高速传输连接器能够提供良好的接地性能,而且其组装结构更加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正反插拔使用的高速传输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高速传输连接器的结构分解图。
图3为图2所示上端子模组的结构分解图。
图4为图2所示下端子模组的结构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上端子模组与下端子模组在压合之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上端子模组与下端子模组在压合之后的立体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清楚表现了扣钩伸入扣持孔中的状况。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上下固定片与上下端子模组的组配关系示意图。
图8为一个立体剖面结构示意图,主要表现本实用新型上固定片、下固定片与接地片三者之间的组配关系。
图9为图8所示上下固定片扣合之后的平面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高速传输连接器的结构分解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接地脚与外壳的接触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外壳的固定结构示意图,主要表现内折片与凹槽的配合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高速传输连接器1               接口               100
上端子模组  10             上端子                 11
上接触部           110                 上焊接部       112
接地片               12             屏蔽板                 120
接地脚               121                 竖直连接部         1210
弹性倾斜部  1211          凸包               122
穿孔             123                 上绝缘体       13
上基座               130                 上舌板                 131
定位凸柱           132                 凹陷               133
收容腔               134                 扣持孔                 135
固定槽               136                 上卡槽                 137
下端子模组  20             下端子                 21
下接触部           210                 下焊接部       211
下绝缘体           22             下基座                 220
下舌板               221                 定位孔                 222
短柱             223                 扣钩               224
下卡槽               225                 上固定片       30
上片体               31             上啮合部       32
上支脚               320                 台肩               321
上固定部           33             下固定片       40
下片体               41             下啮合部       42
下支脚               420                 下固定部       43
外壳             50             侧壁               51
后壁             52             内折片                 53
凹槽             138。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实用新型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照图1所示的可正反插拔使用的高速传输连接器1,其表现出可用于正反插拔使用的接口100。
请参照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高速传输连接器1包括一上端子模组10、一下端子模组20、一上固定片30、一下固定片40,以及一外壳50。
请参照图2与图3所示,该上端子模组10包括一排上端子11、一接地片12、以及一包覆这些上端子11与该接地片12的上绝缘体13。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上端子模组10是采用注塑成形的方式形成。也就是说,这些上端子11与该接地片12一起注塑而形成该上端子模组10。
如图3所示,该上绝缘体13具有一上基座130及一上舌板131。
如图3所示,每一上端子11均具有一上接触部110与一上焊接部112,其中该上接触部110嵌设并凸露于该上舌板131的顶面(如图2所示),以备与插入该高速传输连接器1的接口100(标号见图1)内的一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而该上焊接部112则从该上基座130的底面水平伸出,以备与一电路板电性连接。
如图3所示,该接地片12具有一屏蔽板120及至少一个接地脚121,其中该屏蔽板120嵌设于该上舌板131的下表面,该接地脚121则从该上基座130的后表面伸出(如图5所示)。在图10中更能够清楚地表现出该接地脚121是从该上基座130的后表面伸出。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该接地片12形成有两个接地脚121,这两个接地脚121是从该屏蔽板120的后端对称延伸而成。每一接地脚121均呈V型结构,包括一竖直连接部1210及一弹性倾斜部1211。在本实施例中,在该接地片12的两侧各形成有一凸包122。
通过以上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上端子11与该接地片12通过一次注塑成型的方式嵌入该上绝缘体13中形成该上端子模组10,从而能够减少组装制程,并且三者之间结合紧密而不会松动。
请参照图2与图4所示,该下端子模组20包括一排下端子21、以及一包覆这些下端子21的下绝缘体22。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下端子模组20也是采用注塑成形的方式形成。
如图4所示,该下绝缘体22具有一下基座220及一下舌板221。
如图4所示,每一下端子21均具有一下接触部210及一下焊接部211,其中该下接触部210嵌设并凸露于该下舌板221的下表面(如图5所示),以备与插该高速传输连接器1的接口100(标号见图1)内的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而该下焊接部211则从该下基座220的底面竖直伸出(如图5所示),以备与电路板电性连接。
请参照图5所示的该上端子模组10与该下端子模组20在压合之前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在该上端子模组10的上基座130的底面设置有两个对称的定位凸柱132,在该上舌板131的底面形成有两个对称的凹陷133;而在该下端子模组20的下基座220的顶面则形成有两个定位孔222(标号见于图2),在该下舌板221的顶面设置有两个短柱223(标号见于图2)。通过该定位孔222与该定位凸柱132相互配合、以及该短柱223与该凹陷133的相互配合从而将该上端子模组10与该下端子模组20固定在一起。
再如图5所示,在该上舌板131的底面还形成一收容腔134,在该上舌板131的收容腔134的前端形成有两个扣持孔135(标号见于图3与图6中),而于该下舌板221的前端则形成有两个相对应的扣钩224。如图6所示,当该下舌板221组装于该收容腔134(标号见图5)内时,该扣钩224能够伸入并固定于相对应的该扣持孔135内,以防止该下舌板221脱落。
通过以上描述可知,该上端子模组10与该下端子模组20在组装之后,能够被牢固地压合在一起,并且结合之后不易分离,从而提高产品的耐久插拔次数。
请参照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高速传输连接器1的该上固定片30包括一上片体31、二分别自该上片体31的两侧边向下弯折延伸的上啮合部32、以及一自该上片体31的后边缘延伸形成的上固定部33。
如图2所示,该下固定片40包括一下片体41、二分别自该下片体41的两侧边向上弯折延伸的下啮合部42、以及一自该下片体41的后边缘延伸形成的下固定部43。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该上片体31与该下片体41均呈平面状。该上啮合部32包括两个平行的向下延伸的箭头状的上支脚320,该下啮合部42包括一个向上延伸的箭头状的下支脚420。更清楚地讲,在该上支脚320与该下支脚420的末端均形成有卡钩。在本实施例中,在该上固定部33与该下固定部43的两侧均形成有倒刺结构,以提供固定功能。
请参照图7所示,当组装该上固定片30与该下固定片40时,这两个上啮合部32分别从位于该上端子模组10两侧的固定槽136(标号见于图2与图7)的顶部向下插入,而这两个下啮合部42则分别从相对应的固定槽136的底部向上插入。在本实施例中,这两个固定槽136是形成于该上端子模组10的上绝缘体13的两侧,具体是位于该上舌板131与该上基座130的连接处的左右两侧。这两个固定槽136是从该上端子模组10的上舌板131的顶面上方延伸超过该下端子模组20的下舌板221(标号见图5)的底面下方。
请参照图8所示,并请同时参考图2中所示的结构与标号,当该上固定片30与该下固定片40固定之后,该上片体31贴靠于该上端子模组10上,该下片体41贴靠于该下端子模组20上;该上固定部33伸入并固定于该上端子模组10顶面的上卡槽137(标号见图2)内,而该下固定部43伸入并固定于该下端子模组20底面的下卡槽225(标号见图5)内;该上啮合部32与该下啮合部42能够在该固定槽136内相互啮合,具体地讲是该下啮合部42上的下支脚420插入该上啮合部32的两个上支脚320之间,从而使得该上固定片30与该下固定片40牢固结合在一起。
此外,如图3所示,在该接地片12上还形成有两个对称的穿孔123,该穿孔123恰好位于如图7所示的该固定槽136内并对准该固定槽136。如图9所示,当该上啮合部32与该下啮合部42分别从上下方向伸入该固定槽136内时,还需要穿过位于该固定槽136内的该接地片12的穿孔123。详细地,该上啮合部32的这两个上支脚320会受到该穿孔123的内壁面的压迫而相互夹紧,并在通过该穿孔123之后恢复原状,此时该上啮合部32的两侧抵靠在该接地片12上,尤其是如图9所示的台肩321的部位抵靠在该穿孔123两侧的接地片12的底面上,从而使得该上啮合部32与该接地片12形成接触并同时防止该上啮合部32脱出该穿孔;然后该下啮合部42的下支脚420将这两个上支脚320撑开,再插入这两个上支脚320之间并与这两个上支脚320形成固定啮合的状态。此时,这两个上支脚320又恢复原状,并仍然与该接地片12保持接触。
通过以上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利用该上固定片30、该下固定片40与该接地片12的相互扣合,不但起到固定该上端子模组10与该下端子模组20的作用,更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接地通路或屏蔽通路,从而确保该高速传输连接器1的信号传输的安全性和准确度。
当该上固定片30与该下固定片40固定至该上端子模组10与该下端子模组20之后,将一起组装于如图10所示的该外壳50中。如图10所示,位于该接地片12(标号见图3)两侧的凸包122将与该外壳50的两侧壁51的内壁面形成硬干涉;同时每一接地脚121将与该外壳50的后壁52形成紧密的接触,从而形成完整的接地通路。更详细地,由图11表现的是每一接地脚121的弹性倾斜部1211与该后壁52形成紧密的弹性接触。
可见,本实用新型通过该接地片12与该外壳50形成双重接触,能够降低甚至避免接触不良的风险,从而实现安全的接地通路。
如图10所示,在该外壳50的顶壁上形成有两个对称的向内折弯的内折片53,而于该上基座130的顶面则形成有两个对称的凹槽138,当该上基座130组装于该外壳50中时,该内折片53自动卡合于相对应的该凹槽138内。如图12所示的该内折片53与该凹槽138的配合示意图。通过此装配结构,使得本实用新型高速传输连接器1的组装结构更加安全、可靠。
需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高速传输连接器1中,该接地脚121、该内折片53以及其它结构件的数量多寡均可以根据实际产品结构而发生变更,但不会改变其结构功能,因此不可以用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数量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高速传输连接器1具有以下优点:第一,利用该上固定片30、该下固定片40与该接地片12的相互扣合,不但能够固定该上端子模组10与该下端子模组20,更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接地通路或屏蔽通路,从而确保该高速传输连接器1的信号传输的安全性和准确度。第二,通过将这些上端子11与该接地片12通过一次注塑成型的方式形成该上端子模组10,从而能够减少组装制程,并且此结构稳固。第三,通过在该上端子模组10与该下端子模组20上设置一些固定配合构造,使得二者能够被牢固地压合在一起,并且结合之后不易分离,从而提高产品的耐久插拔次数。第四,通过该接地片12与该外壳50形成双重接触,能够降低甚至避免接触不良的风险,从而实现安全的接地通路。第五,通过将该外壳50的内折片53固定于该上端子模组10的凹槽138内,能够使得该外壳50被可靠固定。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高速传输连接器1能够提供良好的接地性能,而且其组装结构更加安全、可靠。

Claims (8)

1. 一种可正反插拔使用的高速传输连接器,包括有一上端子模组、一下端子模组、一上固定片、一下固定片,以及一外壳,其特征在于:
该上端子模组呈一体式结构,包括一排上端子、一接地片及一包覆这些上端子与该接地片的上绝缘体,其中这些上端子嵌入该上绝缘体的上方位置,而该接地片嵌入该上绝缘体的下方位置,在该上绝缘体的两侧各设置有一固定槽,而在该接地片上形成有两个穿孔,并且每一穿孔均位于相对应的固定槽内且对准该固定槽;
该下端子模组呈一体式结构,包括一排下端子及一包覆这些下端子的下绝缘体,其中该上端子模组叠加并固定于该下端子模组的上方;
该上固定片至少包括一上片体及二分别自该上片体的两侧边向下弯折延伸的上啮合部,其中该上片体贴靠在该上端子模组的顶面,这两个上啮合部分别从该上端子模组的两侧向下延伸;
该下固定片至少包括一下片体及二分别自该下片体的两侧边向上弯折延伸的下啮合部,其中该下片体贴靠于该下端子模组的底面, 这两个下啮合部分别从该下端子模组的两侧向上延伸;
其中该上啮合部与该下啮合部分别从该固定槽的顶部与底部插入该固定槽并穿过该接地片上的相对应的穿孔,从而使得该上啮合部与该下啮合部相互啮合并卡固于该接地片的穿孔中。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正反插拔使用的高速传输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上啮合部包括两个平行的向下延伸的箭头状的上支脚,该下啮合部包括一个向上延伸的箭头状的下支脚;这两个上支脚穿过该接地片的穿孔中并与该接地片的下表面固定接触;该下支脚插入这两个上支脚之间使得该上啮合部与该下啮合部在该固定槽内相互啮合。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正反插拔使用的高速传输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接地片具有一屏蔽板及至少一个位于该屏蔽板的后端的接地脚;该接地脚呈V型结构,包括一竖直连接部及一弹性倾斜部;该接地脚从该上绝缘体的后表面伸出,并且其弹性倾斜部与该外壳的后壁形成紧密的弹性接触。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正反插拔使用的高速传输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该接地片的两侧各形成有一凸包,该凸包与该外壳的内壁面形成紧密接触。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正反插拔使用的高速传输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上绝缘体具有一上基座及一上舌板;每一上端子均具有一上接触部及一上焊接部,其中该上接触部嵌设并凸露于该上舌板的顶面;而该上焊接部则从该上基座的底面水平伸出;
该下绝缘体具有一下基座及一下舌板;每一下端子均具有一下接触部及一下焊接部,其中该下接触部嵌设并凸露于该下舌板的下表面,而该下焊接部则从该下基座的底面竖直伸出;
在该上基座的底面设置有两个对称的定位凸柱,在该上舌板的底面形成有两个对称的凹陷;而在该下基座的顶面则形成有两个定位孔,在该下舌板的顶面设置有两个短柱;该定位孔与该定位凸柱相互配合,而该短柱与该凹陷的相互配合。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正反插拔使用的高速传输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该上舌板的底面还形成一收容腔,在该上舌板的收容腔的前端形成有两个扣持孔;在该下舌板的前端则形成有两个相对应的扣钩;该下舌板组装于该收容腔内,该扣钩伸入并固定于相对应的扣持孔内。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正反插拔使用的高速传输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上固定片还具有一自该上片体的后边缘延伸形成的上固定部;该下固定片还具有一自该下片体的后边缘延伸形成的下固定部;该上固定部伸入并固定于一个位于该上端子模组顶面的上卡槽内,而该下固定部伸入并固定于一个位于该下端子模组底面的下卡槽内。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正反插拔使用的高速传输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该外壳的顶壁上形成有两个对称的向内折弯的内折片,而于该上端子模组的顶面则形成有两个对称的凹槽,该内折片在组装时能够自动卡合于相对应的该凹槽内。
CN201520441615.8U 2015-06-25 2015-06-25 可正反插拔使用的高速传输连接器 Active CN2046808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41615.8U CN204680814U (zh) 2015-06-25 2015-06-25 可正反插拔使用的高速传输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41615.8U CN204680814U (zh) 2015-06-25 2015-06-25 可正反插拔使用的高速传输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80814U true CN204680814U (zh) 2015-09-30

Family

ID=541804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441615.8U Active CN204680814U (zh) 2015-06-25 2015-06-25 可正反插拔使用的高速传输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68081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66932A (zh) * 2015-06-25 2015-10-07 翊腾电子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可正反插拔使用的高速传输连接器
CN107240821A (zh) * 2017-06-16 2017-10-10 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正反插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66932A (zh) * 2015-06-25 2015-10-07 翊腾电子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可正反插拔使用的高速传输连接器
CN104966932B (zh) * 2015-06-25 2017-11-03 翊腾电子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可正反插拔使用的高速传输连接器
CN107240821A (zh) * 2017-06-16 2017-10-10 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正反插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7240821B (zh) * 2017-06-16 2024-05-17 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正反插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66932A (zh) 可正反插拔使用的高速传输连接器
CN204216285U (zh) 电连接器
CN204538409U (zh) 电连接器组合
CN102195223B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US20150111433A1 (en) Receptacle Of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2723641B (zh) 防呆型电连接器
CN201828685U (zh) 转接器
CN103855507A (zh) 电连接器
CN203707414U (zh) 电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CN205621919U (zh) 电子连接器
CN204315774U (zh) Usb双面插公头
CN202183478U (zh) 电连接器
CN204680814U (zh) 可正反插拔使用的高速传输连接器
CN205693075U (zh) 电子连接器
CN203826598U (zh) 网络插座连接器
CN203774550U (zh) 电子卡连接装置
CN204706693U (zh) 可双面插接的高速传输连接器
CN204030044U (zh) 线缆连接器
CN203930853U (zh) 智能卡转换器及智能卡读取装置
CN206490226U (zh) 一种连接器结构
CN205944493U (zh) 一种卧式公母同体结构的高速连接器
CN204271362U (zh) 一种带凸肋结构的连接器
CN204680841U (zh) 一种高频传输连接器
CN203180127U (zh) 插头连接器
CN204243343U (zh) 电子卡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