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05819U - 货运车厢的固定系统及货运车厢 - Google Patents

货运车厢的固定系统及货运车厢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05819U
CN204605819U CN201520240693.1U CN201520240693U CN204605819U CN 204605819 U CN204605819 U CN 204605819U CN 201520240693 U CN201520240693 U CN 201520240693U CN 204605819 U CN204605819 U CN 2046058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op
freight compartment
spacing
fixed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24069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召进
郭建强
李斌
兰永霞
帅仁忠
刘宗财
李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RRC Qingdao Sifa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SR Qingdao Sifang Locomotive and Rolling Stock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SR Qingdao Sifang Locomotive and Rolling Stock Co Ltd filed Critical CSR Qingdao Sifang Locomotive and Rolling Stock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24069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6058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058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05819U/zh
Priority to PCT/CN2015/094189 priority patent/WO2016169245A1/zh
Priority to US15/119,353 priority patent/US9758180B2/en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all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货运车厢的固定系统及货运车厢。所述固定系统包括位于所述货运车厢中的门口区域地板和非门口区域地板,所述门口区域地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滚动机构和多个翻转限位机构,所述非门口区域地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二滚动机构、多个所述翻转限位机构、多个侧限位机构和多个端限位机构。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保证运输的安全、可靠的基础上,可实现以最短的时间实现货物的装载、运输与固定,与传统的货物装载比,可大幅提高货物的运输效率,可有效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货运车厢的固定系统及货运车厢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货物运输装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货运车厢的固定系统及货运车厢。
背景技术
货运过程中,为了实现对货物等物体的限位和固定,经常会需要在货运车厢中设置专门的固定装置。
高速铁路货运(快速货运动车组)具有比普通列车快速(前者为200~350km/h)、比航空运输成本低的竞争优势。以法国、德国为代表的国家,已从运送特快邮件和包裹等服务开始,发展高速铁路货运。目前,国内快速货运主要采用高铁客运列车捎带运输的形式提供小件包裹快运服务,不但减低了物流成本,也大大方便了货主,受到用户的追捧。但由于缺少专业快速货运车辆,很难实现大规模、批量化货物快速运输,限制了国内铁路快运业务的发展。因此,设计研发出模块化、集装化快速货运列车是当务之急。
传统的铁路货运(行包专列)的货物装载固定方式通常是:人工装卸,包裹散装(货舱地板),采用压缝堆码或梯形堆码型式,利用堆垛之间相互挤压密贴,不进行固定。快速货运动车组货物的固定,需要解决货物尤其是模块化集装货物的快速装载与固定等问题,以保证运输的安全、可靠。因此,为了满足货运尤其是高速铁路货运的需要,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货运车厢的固定系统及货运车厢,所述货运车厢的固定系统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效果可靠,能够很好地满足货物的快速装载与固定要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货运车厢的固定系统,所述固定系统包括位于所述货运车厢中的门口区域地板和非门口区域地板,所述门口区域地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滚动机构和多个翻转限位机构,所述第一滚动机构用于允许货物在所述门口区域地板上沿着所述货运车厢的横向和纵向运动,所述翻转限位机构能够在限位状态和非限位状态之间切换,并用于在所述非限位状态下允许所述货物从其上方通过,且在所述限位状态下限位所述货物;所述非门口区域地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二滚动机构、多个所述翻转限位机构、多个侧限位机构和多个端限位机构,所述第二滚动机构用于允许所述货物在所述非门口区域地板上沿着所述货运车厢的纵向运动,所述侧限位机构用于对所述货物的侧向进行限位,所述端限位机构用于对所述货物的端部进行限位。
进一步地,前述翻转限位机构包括第一底座、定位件和可转动地设置在前述第一底座上的限位件,前述第一底座具有中空部分;当前述翻转限位机构处于前述限位状态时,前述定位件定位前述限位件的位置;当前述翻转限位机构处于前述非限位状态时,前述定位件解除对前述限位件的定位,且前述限位件的至少一部分被容纳在前述中空部分之中。
进一步地,前述限位件具有主体部分和限位部分,前述主体部分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前述第一段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前述第一底座上,前述第一段的第二端连接至前述第二段的第一端,前述第二段的第二端连接至前述限位部分;前述第二段为直线段,前述直线段和前述限位部分构成T字形结构。
进一步地,前述翻转限位机构还包括第一弹性件,前述第一弹性件用于使前述限位件具有向前述中空部分翻转的趋势。
进一步地,前述定位件包括第一定位件,前述第一定位件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前述第一底座上,前述第一定位件的第二端为钩状结构,前述第一段具有中空部,前述钩状结构用于在前述翻转限位机构处于前述限位状态时穿过前述中空部并勾住前述第一段的第一侧。
进一步地,前述翻转限位机构还包括第二弹性件,前述第二弹性件用于使前述第一定位件的第二端具有相对于前述第一底座向上运动的趋势。
进一步地,前述翻转限位机构还包括踏板,前述踏板设置在前述第一定位件上,用于在外力的作用下使前述第一定位件的第二端能够相对于前述第一底座向下运动。
进一步地,前述定位件包括第二定位件,前述第二定位件的第一端固定设置在前述第一底座上,前述第二定位件的第二端用于在前述翻转限位机构处于前述限位状态时抵靠前述第一段的第二侧;前述第一侧和前述第二侧为前述第一段的相对两侧。
进一步地,前述第一滚动机构为万向滚珠。
进一步地,前述第二滚动机构包括第二底座和设置在前述第二底座上的一对凸耳,还包括滚动件和转轴,前述滚动件通过前述转轴支撑在前述一对凸耳上并且能够相对于前述第二底座转动,前述滚动件的外表面与前述第二底座的上表面相接触。
进一步地,前述滚动件包括滚筒皮和轴承,前述轴承套设在前述转轴上,前述滚筒皮包覆在前述轴承的外圆周面上。
进一步地,前述侧限位机构包括第三底座、第一侧向限位止档和第一垂向限位止档,前述第一侧向限位止档设置在前述第三底座上并沿竖直方向向上延伸,前述第一垂向限位止档设置在前述第一侧向限位止档的远离前述第三底座的端部上并沿水平方向延伸,前述第一侧向限位止档和前述第一垂向限位止档之间的连接处构成第一直角锁扣,前述第三底座的上表面、前述第一侧向限位止档和前述第一垂向限位止档共同构成用于限位前述货物的限位固定区域。
进一步地,前述第三底座包括前部安装平台和后部安装平台,前述第一侧向限位止档设置在前述前部安装平台和前述后部安装平台之间的交界处。
进一步地,前述侧限位机构还包括加强板,前述加强板的一端连接至前述后部安装平台,前述加强板的另一端连接至前述第一侧向限位止档和前述第一垂向限位止档之间的连接处。
进一步地,前述端限位机构为带有滚动辅助运输机构的限位固定装置,前述限位固定装置包括第四底座、第二纵向限位止档和第二垂向限位止档,前述第二纵向限位止档设置在前述第四底座上并沿竖直方向向上延伸,前述第二垂向限位止档设置在前述第二纵向限位止档的远离前述第四底座的端部上并沿水平方向延伸,前述第二纵向限位止档和前述第二垂向限位止档之间的连接处构成第二直角锁扣;前述滚动辅助运输机构设置在前述第四底座的上表面并用于引导前述货物进入前述第二直角锁扣。
进一步地,前述滚动辅助运输机构包括滚子和一对凸耳,前述滚子能够转动地设置在前述一对凸耳之间,前述滚子的中心轴线平行于前述第二纵向限位止档。
进一步地,前述滚动辅助运输机构还包括滚轴,前述滚轴穿过前述滚子的中心轴线和前述一对凸耳,前述滚子的外表面与前述第四底座的上表面相接触。
进一步地,前述滚子包括滚筒皮和轴承,前述轴承套设在前述滚轴上,前述滚筒皮包覆在前述轴承的外圆周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货运车厢,所述货运车厢具有根据前述第一个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货运车厢的固定系统。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门口区域地板上设置多个第一滚动机构和多个翻转限位机构,在非门口区域地板上设置多个第二滚动机构、多个所述翻转限位机构、多个侧限位机构和多个端限位机构,在保证运输的安全、可靠的基础上,可实现以最短的时间实现货物的装载、运输与固定,与传统的货物装载比,可大幅提高货物的运输效率,可有效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货运车厢的主视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货运车厢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局部视图;
图4是图2的局部视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货运车厢的后视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门口区域地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非门口区域地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集装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翻转限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翻转限位机构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滚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滚动机构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限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限位机构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限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1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限位机构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货运车厢的固定系统,所述固定系统包括位于所述货运车厢中的门口区域地板和非门口区域地板,所述门口区域地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滚动机构和多个翻转限位机构,所述第一滚动机构用于允许货物在所述门口区域地板上沿着所述货运车厢的横向和纵向运动,所述翻转限位机构能够在限位状态和非限位状态之间切换,并用于在所述非限位状态下允许所述货物从其上方通过,且在所述限位状态下限位所述货物;所述非门口区域地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二滚动机构、多个所述翻转限位机构、多个侧限位机构和多个端限位机构,所述第二滚动机构用于允许所述货物在所述非门口区域地板上沿着所述货运车厢的纵向运动,所述侧限位机构用于对所述货物的侧向进行限位,所述端限位机构用于对所述货物的端部进行限位。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门口区域地板上设置多个第一滚动机构和多个翻转限位机构,在非门口区域地板上设置多个第二滚动机构、多个所述翻转限位机构、多个侧限位机构和多个端限位机构,在保证运输的安全、可靠的基础上,可实现以最短的时间实现货物的装载、运输与固定,与传统的货物装载比,可大幅提高货物的运输效率,可有效降低成本。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货运车厢的主视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货运车厢的俯视图。图3是图1的局部视图,图4是图2的局部视图,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货运车厢的后视图。
如图1至图5所示,在该实施例提供的货运车厢中,固定系统包括门口区域地板1和非门口区域地板2。其中,门口区域地板1是指,货运车厢的地板中对应于货运车厢的门口的那部分。如图2和图4所示,虚线框内的门口区域地板1的上下两侧正好对应于货运车的门口。该门口可以开设在图2和图4的上下两侧中的任一侧,或者同时开设在两侧。相应的,非门口区域地板2是指,货运车厢的地板中除了门口区域地板1之外的其余用于放置货物的部分,如图2和图4的相应虚线框所示出的那样。
参照图2和图4,在该货运车箱中,还可以包括设备间地板3和人员通道4。其中,非门口区域2沿该货运车厢的纵向的端部以及沿该货运车厢的横向的侧面均可以设置人员通道4,便于人工检查货物10在该区域中的固定和限位情况。
如图6所示,门口区域地板1包括第一承载地板1-1、多个翻转限位机构7、多个第一滚动机构9。其中,第一滚动机构9用于允许货物10在门口区域地板1上沿着所述货运车厢的横向和纵向运动。翻转限位机构7能够在限位状态和非限位状态之间切换,并用于在所述非限位状态下允许货物10从其上方通过,且在所述限位状态下限位货物10。第一滚动机构9可以为万向滚珠,以便能够横向和纵向滚动。
如图4和7所示,非门口区域地板2包括第二承载地板2-1、滚道2-2、多个端限位机构5、多个侧限位机构6、多个第二滚动机构8。其中,第二滚动机构8用于允许货物10在非门口区域地板2上沿着所述货运车厢的纵向运动。端限位机构5用于对货物10的端部进行限位。侧限位机构6用于对货物10的侧向进行限位。
在该实施例中,货运车厢的横向是指图2所示的上下方向,货运车厢的纵向是指图2所示的左右方向,即图5所示车体11前进的方向。
另外,如图8所示,货物可以通过集装盘10-3进行模块化装载,其中,利用网兜10-1将散货10-2包裹起来,然后通过例如捆缚的方式固定在集装盘10-3上,从而形成模块化的货物10,以利于快速装卸和固定。当然,货物也可以采用集装箱的方式,或者其他的模块化方式。
接下来,分别结合图9至图16,将分别介绍翻转限位机构、第二滚动机构、侧限位机构和端限位机构的具体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各个机构的实施例中,每一个实施例中使用的附图标记仅用于表示该实施例中涉及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各个实施例分别涉及不同的机构,因此各个机构中的全部或部分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在一起。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翻转限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翻转限位机构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以剖视图的方式示出了限位件4的一部分,以便体现第一定位件3的结构。
如图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该限位装置包括第一底座1和限位件4,所述限位件4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底座1上。第一底座1具有中空部分。例如,第一底座1可以是方形的框架结构,其左右两侧的侧板和前后两端的端板共同围成一个方向的框架结构,该框架结构的中间为中空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9中,所述前后方向是指货物运输过程中的前进和后退方向(即图10的左右方向),所述左右方向以货物运输过程中的前进方向为基准(即图10的左方)。
并且,该限位装置还可以包括定位件。由于限位件4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底座1上,限位件4设置为能够在限位状态和非限位状态之间切换。当限位件4处于所述限位状态时,所述定位件定位限位件4的位置,使其保持在所述限位状态。当限位件4处于所述非限位状态时,所述定位件解除对限位件4的定位,且限位件4的至少一部分被容纳在所述中空部分之中。
进一步地,限位件4可以具有主体部分和限位部分。所述主体部分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底座1上,所述第一段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第二段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段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限位部分。
所述第二段与所述限位部分构成限位区域。从而,该限位区域可以将货物或货物的承载体(例如集装箱或集装板)的至少一部分限制在其中,从而实现其限位作用。优选地,所述第二段与所述限位部分的连接处的至少一部分可以构成直角的限位区域,从而有利于发挥该限位区域的限位作用。
所述第二段可以为直线段。所述直线段和所述限位部分可以构成T字形结构。由此,所述第二段和所述限位部分的连接处构成了两个直角的限位区域,从而能够同时对前后两侧的对象进行有效限位。
所述限位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用于使限位件4具有从所述限位状态向所述非限位状态切换的趋势。由此,在第一弹性件的弹性力的作用下,限位件4始终具有从直立的限位状态向倒伏的非限位状态翻转的趋势,一旦定位件解除对限位件4的定位,限位件4就可以自动翻转到非限位状态。
参照图9,限位件4的主体部分的第一段的第一端可以通过第一转轴2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底座1上。所述第一弹性件可以是套设在第一转轴2上的第一扭簧。当然,除了采用第一扭簧之外,第一弹性件还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弹簧,例如一端连接在第一底座1上、另一端连接在限位件4上的拉簧,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具有弹性件的部件和/或机构。
如图9和2所示,所述定位件可以包括第一定位件3。第一定位件3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底座1上,第一定位件3的第二端为钩状结构。限位件4的主体部分的第一段具有中空部,所述钩状结构用于在限位件4处于所述限位状态时穿过所述中空部并勾住所述第一段的第一侧。
由此,当限位件4处于直立的限位状态时,第一定位件3的第二端穿过限位件4的主体部分的第一段上的中空部,并且第一定位件3的第二端的钩状结构勾住所述第一段的第一侧(即图10的右侧),从而将限位件4定位在该限位状态。当限位件4需要从直立的限位状态翻转到倒伏的非限位状态时,可以首先使得所述钩状结构脱离所述第一段的第一侧并从所述中空部中退出,解除第一定位件3对限位件4的定位,从而限位件4可以顺利地翻转到非限位状态。
所述限位装置还包括可以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用于使第一定位件3的第二端具有相对于第一底座1向上运动的趋势。由此,在第二弹性件的弹性力的作用下,第一定位件3的第二端始终具有相对于第一底座1向上运动的趋势,一旦第一定位件3的第二端与限位件4的前述第一段配合之后,就可以借由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弹性力作用,使得第一定位件3能够保持对限位件4的可靠定位。
参照图10,第一定位件3的第一端通过第二转轴5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底座1上,所述第二弹性件为套设在第二转轴5上的第二扭簧。当然,除了采用第二扭簧之外,第二弹性件还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弹簧,例如一端连接在第一底座1上、另一端连接在第一定位件3上的弹簧,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具有弹性件的部件和/或机构。
此外,如图9所示,所述限位装置还可以包括踏板6。踏板6设置在第一定位件3上,用于在外力的作用下使第一定位件3的第二端能够相对于第一底座1向下运动。例如,可以通过操作者的脚的踩踏,使得第一定位件3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一底座1向下运动,同时限位件4向非限位状态翻转,解除第一定位件3对限位件4的定位。
如图10所示,所述定位件还可以包括第二定位件8。第二定位件8的第一端固定设置在第一底座1上,第二定位件8的第二端用于在限位件4处于所述限位状态时抵靠所述第一段的第二侧。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为所述第一段的相对两侧,即在图10中分别位于限位件4的主体部分的第一段的左右两侧。
优选地,如图9和2所示,限位件4的主体部分的第一段可以为弧形段。通过该结构,在设置有第二定位件8的情况下,第二定位件8可以在限位状态下抵靠该弧形段的第二侧,即抵靠一个弧形面,由此可以增加定位的稳定性。此外,通过将第一段设置为弧形段,可以在限位件4处于倒伏的非限位状态时,尽量减小整个限位装置的高度,便于货物或货物的承载体(例如集装箱或集装板)从限位装置的上方通过。
为了提高第一底座1的结构强度,如图9所示,可以在第一底座1的中空部分中设置补强板7。所述补强板的个数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第一底座1上可以设置用于固定自身的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可以包括安装沉台和设置在所述安装沉台上的螺栓孔。安装沉台可以保证螺栓安装在螺栓孔之后不高于第一底座1的上表面,避免与第一底座1上承载的物体发生干涉。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位装置使用时的示意图。如图10所示,在前述限位装置的限位件4处于限位状态时,可以同时限位例如两个集装板9(其上可以放置有集装箱或其他货物),此时,左边的集装板9的右端和右边的集装板9的左端分别进入前述T字形结构的两个限位区域,从而实现了集装板9的的限位。
结合图9和图10,当两个集装板9被移走,前述限位装置的限位件4需要切换到非限位状态时,操作者可以用脚踩踏踏板6,从而克服第二弹性件的弹性力作用,使得第一定位件3的第二端向下运动,同时限位件4在第一弹性件或手动作用力的作用下向非限位状态翻转,解除了第一定位件3对限位件4的定位,限位件4继续翻转,直至它的至少一部分被容纳在第一底座1的中空部分中。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滚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滚动机构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滚动运输结构,包括第二底座1和设置在第二底座1上的一对凸耳。所述一对凸耳设置在第二底座1的两侧,它们可以与第二底座1一体形成,也可以分体形成,例如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第二底座1上。
参见图11,所述滚动运输结构还包括滚动件和转轴5。其中,滚动件通过转轴5支撑在所述一对凸耳上,并且滚动件能够相对于第二底座1转动。滚动件的外表面与第二底座1的上表面相接触。当滚动件转动时,滚动件的外表面与第二底座1的上表面之间会产生一定的摩擦。
由此,前述一对凸耳起到了支撑转轴5和滚动件的作用,当滚动件绕着转轴5相对于第二底座1发生转动时,滚动件的外表面与第二底座1的上表面接触,垂直向下作用在滚动件上的压力可以通过这种接触传递给第二底座1。
通过上述结构,一方面,滚动件的外表面与第二底座1的上表面接触,避免了让转轴5承受施加到滚动件上的所有压力,使得转轴5不会轻易发生断裂的现象,增加了该滚动运输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垂直向下作用在滚动件上的压力可以通过这种接触传递给第二底座1,也利用了第二底座1来承受压力,提高了整个滚动运输结构的承载能力。
所述滚动件可以包括滚筒皮3和轴承4。轴承4套设在转轴5上,即轴承4的内圈紧紧地套在转轴5上,轴承4的外圈可以相对于其内圈和转轴5转动。滚筒皮3包覆在轴承4的外圆周面上,即滚筒皮3包覆在轴承4的外圈的外圆周面上,形成了对轴承4的外圆周面的保护层。所述滚动件也可以是其它的各种形式,例如单独的滚子或单独的轴承。
轴承4优选为摩擦轴承。摩擦轴承是一种固体润滑轴承,固体润滑指利用固体粉末、薄膜或整体材料,以减少摩擦或降低磨损的润滑方式。常用的固体润滑材料有二氧化钼、石墨、氟化石墨、锡、铅、镁等软金属。固体润滑比油脂润滑的化学稳定性好,不会因辐射而发生变质,真空条件下放气量小。摩擦轴承的润滑系统简单,不会造成对其他相邻部件的污染;在润滑过程中,固体润滑材料与摩擦表面发生作用,形成固体润滑膜,润滑可靠、旋转灵活、摩擦力矩小而均匀,能承受一定载荷。在结构上,主要有利于降低摩擦、减少磨损。摩擦轴承可以应用于轧钢机运输辊道、烧结机台车卡轮、宇航领域等。
由于滚动件的外表面与第二底座1的上表面相接触,当滚动件转动时,滚动件的外表面与第二底座1的上表面之间会产生一定的摩擦。当滚动件包括滚筒皮3和轴承4时,轴承4采用摩擦轴承,可以进一步提供轴承4本身的承载能力,降低轴承4本身滚动时的摩擦,从而有利于提高整个滚动运输结构的承载能力,并且有利于降低整个滚动运输结构工作过程中的摩擦损耗。
所述滚动件还可以包括端部堵板2,所述端部堵板设置在滚筒皮3的两端的端部开口上,用于封闭滚筒皮3的两端的端部开口。
从而,通过设置端部堵板2,封闭了滚筒皮3的两端的端部开口,既可以避免异物进入到轴承4的内部引起轴承4的损坏,也可以在给轴承4添加了润滑剂的情况下避免润滑剂外泄或污染变质。
优选地,端部堵板2可拆卸地设置在滚筒皮3的端部开口上。由此,有利于维修滚筒皮3包覆的轴承4的内部结构,也有利于添加或更换轴承4内的润滑剂。所述端部堵板也可以固定设置在滚筒皮3的端部开口上,以提高两者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保证结构强度和封闭性。
上述部件可以通过焊接或精密铸造构成整体,在保证滚动运输结构的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减小整个滚动运输结构的重量,满足轻量化和节能的要求。所述滚动件是经过强度优化的旋转部件,为降低重量采用轻量化结构。
参照图11,第二底座1可以为十字形的板状结构,从而既满足了设置滚动件的尺寸要求,也尽可能减少了材料用量和占用空间。当然,所述第二底座也可以采用矩形的板状结构,以方便批量制造和迅速铺设。
所述第二底座上设置用于固定所述第二底座的固定机构。例如,所述固定机构可以包括安装沉台和设置在所述安装沉台上的螺栓孔。
由此,通过将螺栓孔形成在安装沉台上,当采用螺栓将第二底座安装到例如地板上时,螺栓的头部可以位于安装沉台形成的凹部空间中,而不会突出于第二底座的上表面,避免了螺栓头部的外露,减少了发生干涉的可能性。该固定机构也可以是其它常见的形式,例如螺钉连接结构或焊接结构等。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滚动运输结构使用时的示意图。如图12所示,通过将第二底座1固定在地板6上,使得整个滚动运输结构设置于地板6上。集装板7的上部承载了货物。通过将集装板7放置在地板6上设置的多个滚动运输结构上,并沿着图12所示的箭头方向移动集装板7,使得集装板7在前述滚动运输结构的支撑下滚动前进,可以方便省力地来到地板6上的预定地点。
由此,通过人工操作(例如1~2人),通过地板上布置的该滚动运输结构,利用滚动件与货物集装单元(或货物)底面的摩擦力,与车内布置的其它滚道装置配合,通过滚子滚动,可以很方便的将货物集装单元(例如集装板)推至指定位置。货物集装单元在装载过程中能够快速、方便、省力的运输,卸载时同样快速、方便、省力。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限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限位机构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该限位固定装置包括第三底座1、第一侧向限位止档2和第一垂向限位止档3。其中,第一侧向限位止档2设置在第三底座1上,并沿竖直方向向上延伸。第一垂向限位止档3设置在第一侧向限位止档2的远离第三底座1的端部上,并沿水平方向延伸。
参见图13,也就是说,第一侧向限位止档2的下端设置在第三底座1上,第一侧向限位止档2的上端与第一垂向限位止档3的左端连接在一起,第一垂向限位止档3的右端沿水平方向向右方延伸。第一侧向限位止档2和第一垂向限位止档3均可以是板状结构。
第三底座1、第一侧向限位止档2和第一垂向限位止档3可以一体化形成,例如通过铸造的方式。第三底座1、第一侧向限位止档2和第一垂向限位止档3之间也可以分体形成,例如通过焊接的方式相互连接。
并且,第一侧向限位止档2和第一垂向限位止档3之间的连接处构成第一直角锁扣4。也即,图13中,第一侧向限位止档2的右侧表面和第一垂向限位止档3的下表面相互垂直连接,在它们的连接处构成第一直角锁扣4。由此,第三底座1的上表面、第一侧向限位止档2和第一垂向限位止档3共同构成限位固定区域,该限位固定区域可以用于限位和固定物体,例如夹持并固定物体的至少一部分或物体的承载体的至少一部分。
如图13所示,第三底座1可以包括前部安装平台5和后部安装平台7。第一侧向限位止档2设置在前部安装平台5和后部安装平台7之间的交界处。第一垂向限位止档3的右端沿水平方向向右方延伸,即平行于前部安装平台5的上表面横向延伸。
优选地,所述限位固定装置还可以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的一端连接至后部安装平台7,例如后部安装平台7的最左端。所述加强板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侧向限位止档2和第一垂向限位止档3之间的连接处。由此,通过设置加强板,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一侧向限位止档2的强度和承载能力,使得整个限位固定装置更安全和更可靠。
优选地,所述加强板为两个,分别位于第一侧向限位止档2和第一垂向限位止档3之间的连接处的两端,即图13中限位止档2和第一垂向限位止档3之间的连接处的纵向两端。通过该结构,在保证第一侧向限位止档2的强度和承载能力的前提下,减小了整个限位固定装置的重量,满足了轻量化和节能的要求。
如图13所示,在第一侧向限位止档2的纵向的下端,加强板的和第一侧向限位止档2之间形成了强度优化及装饰孔9。由此,加强板、第三底座1和第一侧向限位止档2之间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结构,既有利于提高整个装置的强度,又有利于进一步减小整个装置的重量。
为了便于引导被限位固定的物体进入前述限位固定区域,第一垂向限位止档3的下表面设置有导向斜面10。此外,前部安装平台5的上表面也可以设置有第三底座导向斜面12。从而,当该物体由图13的右侧向左移动时,由于导向斜面10和第三底座导向斜面12的存在,该物体处于运动方向的最前端可以较容易地进入到前述限位固定区域中。导向斜面10和第三底座导向斜面12最好同时设置,当然也可以择一设置。
参见图13,前部安装平台5的中部具有空心部分,即前部安装平台5为中部中空的结构。后部安装平台7的中部也可以具有空心部分。由此,通过在第三底座1上设置一块或多块空心部分,在保证第三底座1的强度的前提下,进一步减小了整个装置的重量。当然,为了确保第一侧向限位止档2及其周边结构的强度,后部安装平台7最好不设置空心部分。
第三底座1可以为矩形的板状结构,其上可以设置用于固定自身的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可以包括安装沉台和设置在所述安装沉台上的螺栓孔。安装沉台可以保证螺栓安装在螺栓孔之后不高于第三底座1的上表面,避免与第三底座1上承载的物体发生干涉。前部安装平台5位于右端的两角可以形成为圆角11,以便去除结构应力,提高装置的美观性,并具有减重作用。
所述安装沉台包括设置在前部安装平台5上的一个或多个第三底座前部安装孔6,以及设置在后部安装平台6上的一个或多个第三底座后部安装孔8。优选为如图13所示,前部安装平台5上设置两个第三底座前部安装孔6,后部安装平台6上设置一个第三底座后部安装孔8,使得这三个安装孔构成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结构,有利于提高第三底座1的固定稳定性。
图1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位固定装置使用时的示意图。如图14所示,在利用前述限位固定装置限位固定例如集装盘13(其上放置有集装箱14或其他货物)时,集装盘13的右端进入第三底座1的上表面、第一侧向限位止档2和第一垂向限位止档3共同构成限位固定区域,从而实现了集装盘13及集装箱14的限位和固定。
图1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限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1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限位机构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该限位固定装置包括第四底座1、第二纵向限位止档2和第二垂向限位止档3。其中,第二纵向限位止档2设置在第四底座1上,并沿竖直方向向上延伸。第二垂向限位止档3设置在第二纵向限位止档2的远离第四底座1的端部上,并沿水平方向延伸。
参见图15,也就是说,第二纵向限位止档2的下端设置在第四底座1上,第二纵向限位止档2的上端与第二垂向限位止档3的左端连接在一起,第二垂向限位止档3的右端沿水平方向向右方延伸。第二纵向限位止档2和第二垂向限位止档3均可以是板状结构。
第四底座1、第二纵向限位止档2和第二垂向限位止档3可以一体化形成,例如通过铸造的方式。第四底座1、第二纵向限位止档2和第二垂向限位止档3之间也可以分体形成,例如通过焊接的方式相互连接。并且,第二纵向限位止档2和第二垂向限位止档3之间的连接处构成第二直角锁扣10。也即,图15中,第二纵向限位止档2的右侧表面和第二垂向限位止档3的下表面相互垂直连接,在它们的连接处构成第二直角锁扣10。
所述限位固定装置还包括了滚动辅助运送机构,且设置在第四底座1的上表面,用于引导物体进入前述第二直角锁扣。如图15所示,所述滚动辅助运输机构可以包括一对凸耳4、滚轴5和滚子6。滚轴5穿过滚子6的中心轴线和一对凸耳4,使得滚子6可转动地设置在一对凸耳4之间。优选地,滚子6的中心轴线可以平行于第二纵向限位止档2,以避免物体在进入前述第二直角锁扣时偏离方向。
优选地,滚子6的外表面与第四底座1的上表面相接触。滚子6可以包括滚筒皮和轴承,所述轴承套设在滚轴5上,所述滚筒皮包覆在所述轴承的外圆周面上。该轴承优选为摩擦轴承。通过上述结构,一方面,滚子6的外表面与第四底座1的上表面接触,避免了让滚轴5承受施加到滚子6上的所有压力,使得滚轴5不会轻易发生断裂的现象,增加了安全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垂直向下作用在滚子6上的压力可以通过这种接触传递给第四底座1,也利用了第四底座1来承受压力,提高了承载能力。
除了上述结构之外,所述滚动辅助运输机构还可以具有其他的结构,例如,可以在凸耳4和滚子6的相对应的表面上设置相互配合的凸起和凹孔,同样能够使得滚子6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一对凸耳之间。实际上,只要能够利用滚动支撑的方式来引导物体进入和退出前述第二直角锁扣,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机构和/或装置。
如图15所示,所述限位固定装置还可以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的一端连接至底盘1,例如底盘1的最左端。所述加强板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二纵向限位止档2和第二垂向限位止档3之间的连接处。由此,通过设置加强板,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二纵向限位止档2的强度和承载能力,使得整个限位固定装置更安全和更可靠。
优选地,所述加强板为两个,分别位于第二纵向限位止档2和第二垂向限位止档3之间的连接处的两端,即图15中限位止档2和第二垂向限位止档3之间的连接处的纵向两端。通过该结构,在保证第二纵向限位止档2的强度和承载能力的前提下,减小了整个限位固定装置的重量,满足了轻量化和节能的要求。
如图15所示,在第二纵向限位止档2的纵向的下端,加强板和第二纵向限位止档2之间形成了强度优化及装饰孔9。由此,加强板、第四底座1和第二纵向限位止档2之间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结构,既有利于提高整个装置的强度,又有利于进一步减小整个装置的重量。
为了便于引导被限位固定的物体进入前述第二直角锁扣,第二垂向限位止档3的下表面设置有导向斜面11。从而,当该物体由图15的右侧向左移动时,由于导向斜面11的存在,该物体处于运动方向的最前端可以较容易地进入到前述第二直角锁扣中。
如图15所示,第四底座1可以为矩形的板状结构。第四底座1上可以设有沉台7,沉台7上可以设有一个或多个固定孔8。将固定孔8设置在沉台7上,可以保证例如将螺栓等固定件安装在固定孔8之后,该固定件不会高于第四底座1的上表面,避免与第四底座1上承载的物体发生干涉。第四底座1位于右端的两角可以形成为圆角,以便去除结构应力,提高装置的美观性,并具有减重作用。
图1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带有滚动辅助运输机构的限位固定装置使用时的示意图。如图16所示,在利用前述限位固定装置限位固定例如集装盘12(其上放置有集装箱13或其他货物)时,集装盘12的右端进入第二纵向限位止档2和第二垂向限位止档3形成的第二直角锁扣10,前述滚动辅助运送机构中的滚子6和前述第二直角锁扣10共同构成一个限位和固定区域,从而可以限位和固定物体,例如夹持并固定物体的至少一部分或物体的承载体的至少一部分,由此实现了集装盘12及集装箱13的限位和固定。
其中,利用滚子6与集装盘12的底面之间的摩擦力,与周边布置的其它滚道装置配合,通过滚子6的滚动,将集装盘12运送到第二直角锁扣10处。从而,滚子6等部件作为辅助集装盘12进入和退出第二直角锁扣10的滚动辅助运输装置。由此,使得集装盘12在装载过程中能够快速、方便、省力的进入第二直角锁扣10,卸载时同样快速、方便、省力的退出限位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货运车厢的固定系统采用了货物模块化集装、货物的快速装载、运输及快速固定等一系列技术手段,在保证运输的安全、可靠的基础上,可实现以最短的时间实现货物的装载、运输与固定,与传统的货物装载比,可大幅提高货物的运输效率,可有效降低成本。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货运车厢,其包括前述的货运车厢的固定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货运车厢的固定系统适用于一般的货运运输,特别适用于货运动车组的货运运输,尤其适用于限位和固定其上放置有集装箱或其他货物的集装板,从而实现货物的迅速装卸。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9)

1.一种货运车厢的固定系统,所述固定系统包括位于所述货运车厢中的门口区域地板和非门口区域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门口区域地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滚动机构和多个翻转限位机构,所述第一滚动机构用于允许货物在所述门口区域地板上沿着所述货运车厢的横向和纵向运动,所述翻转限位机构能够在限位状态和非限位状态之间切换,并用于在所述非限位状态下允许所述货物从其上方通过,且在所述限位状态下限位所述货物;所述非门口区域地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二滚动机构、多个所述翻转限位机构、多个侧限位机构和多个端限位机构,所述第二滚动机构用于允许所述货物在所述非门口区域地板上沿着所述货运车厢的纵向运动,所述侧限位机构用于对所述货物的侧向进行限位,所述端限位机构用于对所述货物的端部进行限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货运车厢的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限位机构包括第一底座、定位件和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上的限位件,所述第一底座具有中空部分;当所述翻转限位机构处于所述限位状态时,所述定位件定位所述限位件的位置;当所述翻转限位机构处于所述非限位状态时,所述定位件解除对所述限位件的定位,且所述限位件的至少一部分被容纳在所述中空部分之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货运车厢的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具有主体部分和限位部分,所述主体部分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上,所述第一段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第二段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段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限位部分;所述第二段为直线段,所述直线段和所述限位部分构成T字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货运车厢的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限位机构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用于使所述限位件具有向所述中空部分翻转的趋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货运车厢的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包括第一定位件,所述第一定位件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上,所述第一定位件的第二端为钩状结构,所述第一段具有中空部,所述钩状结构用于在所述翻转限位机构处于所述限位状态时穿过所述中空部并勾住所述第一段的第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货运车厢的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限位机构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用于使所述第一定位件的第二端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底座向上运动的趋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货运车厢的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限位机构还包括踏板,所述踏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定位件上,用于在外力的作用下使所述第一定位件的第二端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底座向下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货运车厢的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包括第二定位件,所述第二定位件的第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上,所述第二定位件的第二端用于在所述翻转限位机构处于所述限位状态时抵靠所述第一段的第二侧;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为所述第一段的相对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货运车厢的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滚动机构为万向滚珠。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货运车厢的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滚动机构包括第二底座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底座上的一对凸耳,还包括滚动件和转轴,所述滚动件通过所述转轴支撑在所述一对凸耳上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底座转动,所述滚动件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底座的上表面相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货运车厢的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动件包括滚筒皮和轴承,所述轴承套设在所述转轴上,所述滚筒皮包覆在所述轴承的外圆周面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货运车厢的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限位机构包括第三底座、第一侧向限位止档和第一垂向限位止档,所述第一侧向限位止档设置在所述第三底座上并沿竖直方向向上延伸,所述第一垂向限位止档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向限位止档的远离所述第三底座的端部上并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一侧向限位止档和所述第一垂向限位止档之间的连接处构成第一直角锁扣,所述第三底座的上表面、所述第一侧向限位止档和所述第一垂向限位止档共同构成用于限位所述货物的限位固定区域。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货运车厢的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底座包括前部安装平台和后部安装平台,所述第一侧向限位止档设置在所述前部安装平台和所述后部安装平台之间的交界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货运车厢的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限位机构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后部安装平台,所述加强板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侧向限位止档和所述第一垂向限位止档之间的连接处。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货运车厢的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限位机构为带有滚动辅助运输机构的限位固定装置,所述限位固定装置包括第四底座、第二纵向限位止档和第二垂向限位止档,所述第二纵向限位止档设置在所述第四底座上并沿竖直方向向上延伸,所述第二垂向限位止档设置在所述第二纵向限位止档的远离所述第四底座的端部上并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纵向限位止档和所述第二垂向限位止档之间的连接处构成第二直角锁扣;所述滚动辅助运输机构设置在所述第四底座的上表面并用于引导所述货物进入所述第二直角锁扣。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货运车厢的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动辅助运输机构包括滚子和一对凸耳,所述滚子能够转动地设置在所述一对凸耳之间,所述滚子的中心轴线平行于所述第二纵向限位止档。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货运车厢的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动辅助运输机构还包括滚轴,所述滚轴穿过所述滚子的中心轴线和所述一对凸耳,所述滚子的外表面与所述第四底座的上表面相接触。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货运车厢的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子包括滚筒皮和轴承,所述轴承套设在所述滚轴上,所述滚筒皮包覆在所述轴承的外圆周面上。
19.一种货运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货运车厢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货运车厢的固定系统。
CN201520240693.1U 2015-04-20 2015-04-20 货运车厢的固定系统及货运车厢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6058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40693.1U CN204605819U (zh) 2015-04-20 2015-04-20 货运车厢的固定系统及货运车厢
PCT/CN2015/094189 WO2016169245A1 (zh) 2015-04-20 2015-11-10 货运车厢的固定系统及货运车厢
US15/119,353 US9758180B2 (en) 2015-04-20 2015-11-10 Securing system for freight wagon and freight wago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40693.1U CN204605819U (zh) 2015-04-20 2015-04-20 货运车厢的固定系统及货运车厢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05819U true CN204605819U (zh) 2015-09-02

Family

ID=539583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240693.1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605819U (zh) 2015-04-20 2015-04-20 货运车厢的固定系统及货运车厢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60581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02816A (zh) * 2015-04-20 2015-07-29 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货运车厢的固定系统及货运车厢
WO2016169245A1 (zh) * 2015-04-20 2016-10-27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货运车厢的固定系统及货运车厢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02816A (zh) * 2015-04-20 2015-07-29 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货运车厢的固定系统及货运车厢
WO2016169245A1 (zh) * 2015-04-20 2016-10-27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货运车厢的固定系统及货运车厢
US9758180B2 (en) 2015-04-20 2017-09-12 Crrc Qingdao Sifang Co., Ltd. Securing system for freight wagon and freight wagon
CN104802816B (zh) * 2015-04-20 2018-01-09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货运车厢的固定系统及货运车厢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02816A (zh) 货运车厢的固定系统及货运车厢
US3780893A (en) Method of loading containers with cargo
CN205366661U (zh) 一种后开门特种集装箱可伸出装载导轨系统
US9758180B2 (en) Securing system for freight wagon and freight wagon
JPH08157016A (ja) 縦横走行搬送台車を用いた格納設備
CN102625773B (zh) 汽车外壳件的临时存放静态设施
CN204605819U (zh) 货运车厢的固定系统及货运车厢
CN106315099A (zh) 一种升降移载机
CN104802817A (zh) 限位装置
CN207174680U (zh) 直线输送链
CN206288608U (zh) 危险废弃物输送装置及危险废弃物储存系统
CN204605817U (zh) 限位装置
CN104943706A (zh) 高铁车厢货物装卸系统
CN106364494B (zh) 一种货运动车
CN201605053U (zh) 卷筒车
CN217349274U (zh) 提升机及仓储系统
CN206654045U (zh) 一种运输车辆
CN202953250U (zh) 一体式滚装托盘
CN205133062U (zh) 一种手动电气箱安装专用叉车
RU160202U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крепления груза на транспортном средстве
CN215142204U (zh) 翻板式分拣装置及翻板式分拣系统
CN113291689A (zh) 提升机及仓储系统
CN210192516U (zh) 配置于厢式车上具有传输功能的装卸平台
CN201770208U (zh) 集装箱用运输架
CN111824712B (zh) 分拣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Chengyang District of Shandong city of Qingdao province Jinhong road 266111 No. 88

Patentee after: CRRC QINGDAO SIFA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Chengyang District of Shandong city of Qingdao province Jinhong road 266111 No. 88

Patentee before: CSR Qingdao Sifang Locomotive and Rolling Stock Co., Lt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0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