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596942U - 天线及穿戴式通信设备 - Google Patents

天线及穿戴式通信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596942U
CN204596942U CN201520190976.XU CN201520190976U CN204596942U CN 204596942 U CN204596942 U CN 204596942U CN 201520190976 U CN201520190976 U CN 201520190976U CN 204596942 U CN204596942 U CN 2045969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circuit board
shell
antenna part
wearable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19097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智生
易威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Qiba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Qihoo Technology Co Ltd
Qizhi Software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Qihoo Technology Co Ltd, Qizhi Software Bei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Qiho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19097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5969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5969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5969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天线及穿戴式通信设备。其中,所述天线包括天线部,其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穿戴式通信设备上的电路板电连接的馈电点;接地延展部,其包括地延展导线以及设置在所述地延展导线上的连接端,所述连接端用于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其中,所述天线部与所述接地延展部通过所述电路板连接;所述天线部用于布置在所述穿戴式通信设备的设备主体外壳中的处于两个装配的子壳之间的壳表面上;所述地延展导线用于设置在所述穿戴式通信设备的穿戴部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较强的天线效能,且能降低了人体对天线的影响,提高人体电磁安全。

Description

天线及穿戴式通信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天线及穿戴式通信设备。
背景技术
一般来讲,天线在某一频率谐振需要一定的几何尺寸。在智能通信手表等小体积无线产品中,低频(如GSM900)天线会因为PCB尺寸过小而不能很好工作,致使这些产品的无线信号往往表现不佳。
现有技术中,一种方法是在结构壳体内壁布置天线,由于智能通信手表本身结构紧凑,内壁空间很难满足天线要求,即使采用这种方法布置了天线,天性的性能较差。另一种方法是在表带里布置天线,正常佩戴状态下天线部与人体过分接近,无线性能下降严重,且对人体辐射危害大。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以便于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天线及穿戴式通信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天线,用于设置在穿戴式通信设备上,其中,所述天线,包括:
天线部,其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穿戴式通信设备上的电路板电连接的馈电点;
接地延展部,其包括地延展导线以及设置在所述地延展导线上的连接端,所述连接端用于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其中,所述天线部与所述接地延展部通过所述电路板连接;
所述天线部用于布置在所述穿戴式通信设备的设备主体外壳中的处于两个装配的子壳之间的壳表面上;
所述地延展导线用于设置在所述穿戴式通信设备的穿戴部中。
可选的,前述的天线,其中,所述设备主体的外壳包括三个子壳,三个所述子壳分别为:上壳、中壳和下壳;其中,
所述中壳设置在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之间,所述上壳、中壳和下壳通过装配围成用于容置所述电路板的容置腔;
所述天线部布置在处于所述上壳和所述中壳之间的壳表面上,或者布置在处于所述中壳和所述下壳之间的壳表面上。
可选的,前述的天线,所述天线部布置在所述中壳的与所述上壳相对的壳表面上;或者所述天线部布置在所述中壳的与所述下壳相对的壳表面上。
可选的,前述的天线,所述天线部为通过激光直接成型LDS技术形成在设备主体外壳中的处于两个装配的子壳之间的壳表面上。
可选的,前述的天线,所述天线部为低频天线或高频天线;其中,
当所述天线部为低频天线时,所述天线部包括:GSM天线、CDMA天线、LTE天线中的任意一种低于1GHz的通信频段用天线和/或GSM1800天线;
当所述天线部为高频天线时,所述天线部为GPS天线、WIFI天线或蓝牙天线。
可选的,前述的天线,所述天线部为柔性印刷电路板FPC天线。
可选的,前述的天线,所述馈电点通过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的连接弹针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可选的,前述的天线,所述天线部为从设定起始点开始沿预设轨迹向外逐渐盘旋形成的螺旋形天线导体。
可选的,前述的天线,所述螺旋形天线导体的最大外包络轮廓为扁长形轮廓;
所述馈电点设置在所述螺旋形天线导体中处于最外层的天线导体上,且处于所述最外层的天线导体的沿所述扁长形轮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端部。
可选的,前述的天线,
当所述天线部为低频天线时,所述天线部和所述连接端分别位于所述电路板的两相对侧;
当所述天线部为高频天线时,所述天线部与所述连接端位于所述电路板的同一侧。
可选的,前述的天线,所述天线部环绕在所述壳表面的外周一圈。
可选的,前述的天线,所述馈电点包括两组并排设置在所述天线部上的双馈电孔,以及一组单独设置在所述天线部上的单馈电孔;其中,
两组所述双馈电孔相对设置;
所述单馈电孔处于两组所述双馈电孔之间。
可选的,前述的天线,所述连接端包括第一接触弹片以及用于与所述第一接触弹片抵触的第二接触弹片;其中,
所述第一接触弹片设置在所述地延展导线的一端;
所述第二接触弹片设置在所述穿戴式通信设备的设备主体内,并与所述设备主体内的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所述第二接触弹片的一端伸出所述设备主体与所述第一接触弹片抵触,实现所述地延展导线与所述电路板的电连接。
可选的,前述的天线,所述地延展导线的近所述第一接触弹片的一端设有通孔。
可选的,前述的天线,所述地延展导线通过塑性成形技术与所述穿戴部一体成形。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穿戴式通信设备,包括:
设备主体,其包括外壳以及置于所述外壳内的电路板,所述外壳包括至少两个子壳,所述至少两个子壳通过装配围成用于容置所述电路板的容置腔;
穿戴部,其与所述设备主体连接,所述穿戴部包括带状部以及设置在所述带状部上的卡扣装置;
第一天线,所述第一天线采用上述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其中,
所述馈电点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所述连接端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所述天线部布置在所述外壳中的处于两个装配的子壳之间的壳表面上;
所述地延展导线设置在所述穿戴式通信设备的穿戴部中。
可选的,前述的穿戴式通信设备,所述设备主体的外壳包括三个子壳,三个所述子壳分别为:上壳、中壳和下壳;其中,
所述中壳设置在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之间,所述上壳、中壳和下壳通过装配围成用于容置所述电路板的容置腔;
所述天线部布置在处于所述上壳和所述中壳之间的壳表面上,或者布置在处于所述中壳和所述下壳之间的壳表面上。
可选的,前述的穿戴式通信设备,所述天线部布置在所述中壳的与所述上壳相对的壳表面上;或者所述天线部布置在所述中壳的与所述下壳相对的壳表面上。
可选的,前述的穿戴式通信设备,所述中壳包括盖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盖板四周的立板;
所述上壳设置在所述盖板上;
所述下壳通过扣合结构扣合在所述立板上;
所述天线部设置在所述盖板的与所述上壳贴合的表面上,或者所述天线部设置在所述盖板和/或所述立板的朝向所述下壳的内表面上。
可选的,前述的穿戴式通信设备,
所述盖板包括平板以及斜板,其中,所述斜板连接所述平板和所述立板形成具有坡度的过渡斜面;
所述上壳与所述斜板相适配,覆盖在所述斜板上;
所述天线部设置在所述斜板的与所述上壳贴合的表面上,或者所述天线部设置在所述斜板和/或所述立板的朝向所述下壳的内表面上。
可选的,前述的穿戴式通信设备,所述穿戴部连接在所述立板或所述下壳上;
所述立板或所述下壳的连接所述穿戴部的一侧设有通孔或豁口;
所述地延展导线通过伸入所述通孔或豁口内的所述连接端与置于所述外壳内的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可选的,前述的穿戴式通信设备,所述连接端包括第一接触弹片以及用于与所述第一接触弹片抵触的第二接触弹片时,
所述第二接触弹片设置在所述穿戴式通信设备的设备主体内,并与所述设备主体内的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所述第二接触弹片的一端伸出通孔或豁口,与处于所述通孔或豁口外的所述第一接触弹片在所述通孔或豁口的端面处抵触,实现所述地延展导线与所述电路板的电连接;
所述下壳通过扣合结构扣合在所述立板上时,处于所述设备主体内的所述第二接触弹片在所述下壳施加的压力作用下采用接触方式与所述电路板上对应设置的接地弹针电连接。
可选的,前述的穿戴式通信设备,所述地延展导线通过塑性成形技术与所述穿戴部一体成形。
可选的,前述的穿戴式通信设备,
所述电路板上与所述低频天线的馈电点电连接的位置为第一位置;
所述电路板上与所述接地延展部的所述连接端电连接的位置为第二位置;
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相对,以使所述天线部与所述接地延展部对置的处于所述电路板的两相对侧。
可选的,前述的穿戴式通信设备,还包括:第二天线;
所述第一天线的天线部布置在外壳中的处于两个装配的子壳之间的壳表面上的第一侧,所述第二天线的天线部布置在所述壳表面的第二侧,其中,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为所述壳表面的两相对侧。
可选的,前述的穿戴式通信设备,所述第一天线的天线部包括:GSM天线、CDMA天线、LTE天线中的任意一种低于1GHz的通信频段用天线和/或GSM1800天线;所述第二天线的天线部为GPS天线、WIFI天线或蓝牙天线。
可选的,前述的穿戴式通信设备,所述馈电点为设置在所述天线部上的馈电孔,所述电路板上设有与所述馈电孔数量相同,且位置对应的馈电弹针;
所述馈电弹针通过伸入所述馈电孔实现所述天线部与所述电路板的电连接。
可选的,前述的穿戴式通信设备,所述电路板上设有用于与所述接地延展部的所述连接端抵触的接地弹针;
所述电路板包括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
所述馈电弹针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上;
所述接地弹针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上。
可选的,前述的穿戴式通信设备,所述穿戴式通信设备为智能通信手表,所述穿戴部为手表的表带以及设置在所述表带上的表扣,所述设备主体为智能表盘。
可选的,前述的穿戴式通信设备,所述智能表盘内设有所述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设有显示屏、主板电路、重力感应器芯片、GPS芯片、WIFI模组、蓝牙芯片、GSM通信模块和电连接触点。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将天线的天线部布置在穿戴式通信设备的设备主体外壳中的处于两个装配的子壳之间的壳表面上,可避免现有技术中因天线部与人体过分接近,致使的无线性能下降严重,且对人体辐射危害大等问题,降低了人体对天线的影响,提高人体电磁安全,同时由于天线部制作在里层不与外界接触,可无需采用外表面天线加工需求,即避免了外表面LDS天线加工由于工艺复杂,难以管控造成的不良率高,成本上升等问题;另外,通过为所述天线部配置与主板地连接的接地延展部,且将接地延展部设置在穿戴部上,可有效的增大天线接地的面积,进而增强天线效能。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天线的一种实现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天线的另一种实现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天线中接地延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天线中接地延展部装配到穿戴式通信设备中的装配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4中A-A向剖视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穿戴式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穿戴式通信设备中外壳的中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8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穿戴式通信设备中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穿戴式通信设备中电路板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位置关系展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一提供的所述天线可用于设置在穿戴式通信设备30上,如智能通信手表等。具体的,本实施例一提供的所述天线,包括:天线部1和接地延展部2。天线部1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穿戴式通信设备30上的电路板(图中未示出)电连接的馈电点11。接地延展部2(图中虚线部分)包括地延展导线21以及设置在所述地延展导线21上的连接端22,所述连接端22用于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其中,所述天线部1与所述接地延展部2通过所述电路板连接;所述天线部1用于布置在所述穿戴式通信设备的设备主体外壳中的处于两个装配的子壳之间的壳表面上(如图1所示的例子天线部1布置在两装配的上壳和中壳之间的中壳的上壳表面上);所述地延展导线2为用于设置在所述穿戴式通信设备30的穿戴部32中。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将天线的天线部布置在穿戴式通信设备的设备主体外壳中的处于两个装配的子壳之间的壳表面上,可避免现有技术中因天线部与人体过分接近,致使的无线性能下降严重,且对人体辐射危害大等问题,降低了人体对天线的影响,提高人体电磁安全,同时由于天线部制作在里层不与外界接触,可无需采用外表面天线加工需求,即避免了外表面LDS天线加工由于工艺复杂,难以管控造成的不良率高,成本上升等问题;另外,通过为所述天线部配置与主板地连接的接地延展部,且将接地延展部设置在穿戴部上,可有效的增大天线接地的面积,进而增强天线效能。
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天线可以为多种形状,如图2所示所述天线部1为从设定起始点开始沿预设轨迹向外逐渐盘旋形成的螺旋形天线导体;或者所述天线为图1所示的所述天线部1环绕在所述壳表面的外周一圈。当所述天线部为螺旋形天线导体时,所述天线部可只设置在所述穿戴式通信设备的设备主体外壳的部分区域,如图1中示出的设备主体表壳的一侧边处,这样剩余的区域还可以设置其他天线。
如图2所示,所述天线部1为从设定起始点开始沿预设轨迹向外逐渐盘旋形成的螺旋形天线导体。所述螺旋形天线导体的最大外包络轮廓可以为扁长形轮廓,如图2所示的矩形轮廓,或者是椭圆形轮廓等等。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可根据实际的设置区域形状来调整天线主体的形状。
如图2所示,所述馈电点11可设置在所述螺旋形天线导体中处于最外层的天线导体上。可选的,所述馈电点11设置在所述螺旋形天线导体中处于最外层的天线导体上,且处于所述最外层的天线导体的沿所述扁长形轮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端部。更具体的,所述馈电点11可以为并排设置在所述天线部上的两个馈电孔,所述两个馈电孔处于所述螺旋形天线导体中最外层的天线导体上。在具体实施例时,电路板上的馈电弹针可通过伸入馈电孔与天线部电连接。如此,所述天线部接收到的信号就能够传送至电路板上的相应的电子元器件。
如图1所示,当所述天线部1为所述天线部环绕在所述壳表面的外周一圈时,所述馈电点设置在所述环形天线导体的环形内圈侧。具体的,所述馈电点11包括两组并排设置在所述天线部上的双馈电孔111和112,以及一组单独设置在所述天线部上的单馈电孔113;其中,两组所述双馈电孔111和112相对设置;所述单馈电孔113处于两组所述双馈电孔111和112之间。如图1所示,所述两组双馈电孔111和112对置的设置在天线部1的相对两侧边上,所述单馈电孔113设置在两侧边之间的一条侧边上。
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天线部可以是通过激光直接成型LDS技术形成在设备主体外壳中的处于两个装配的子壳之间的壳表面上。激光直接成型(Laser Direct Structuring,LDS)技术,简单的说就是在成型的塑料支架上,利用激光镭射技术直接在支架上化镀形成金属天线图案pattern。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设备主体的外壳包括三个子壳,三个所述子壳分别为:上壳、中壳和下壳。其中,所述中壳设置在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之间,所述上壳、中壳和下壳通过装配围成用于容置所述电路板的容置腔。所述天线部布置在处于所述上壳和所述中壳之间的壳表面上,或者布置在处于所述中壳和所述下壳之间的壳表面上。更具体的,所述天线部布置在所述中壳的与所述上壳相对的壳表面上;或者所述天线部布置在所述中壳的与所述下壳相对的壳表面上。所述设备主体的外壳结构将在实施例二中作详细说明,请参见实施例二中的相应内容。
进一步的,如图3、4和5所示,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接地延展部2的连接端包括第一接触弹片221以及用于与所述第一接触弹片221抵触的第二接触弹片222。其中,所述第一接触弹片221设置在所述地延展导线21的一端。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接触弹片222设置在所述穿戴式通信设备30的设备主体内,并与所述设备主体内的电路板(图4中未示出)电连接。具体的,所述第二接触弹片222可通过设置在电路板上的接地弹针4抵触,实现第二弹片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如图5所示,所述第二接触弹片222的一端伸出所述设备主体与所述第一接触弹片221抵触,实现所述地延展导线21与所述电路板的电连接。
再进一步的,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地延展导线21的近所述第一接触弹片221的一端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可以是一个、两个或三个等等。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天线部可以为低频天线或高频天线;其中,当所述天线部为低频天线时,所述天线部包括: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Communication,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天线、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码分多址)天线、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天线中的任意一种低于1GHz的通信频段用天线和/或GSM1800天线。例如,可以是GSM900天线、GSM1800、GSM900+GSM1800天线、CDMA850天线或LTE天线。其中较佳的为GSM900天线、GSM900+GSM1800天线。当所述天线部为高频天线时,所述天线部为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天线、WIFI天线或蓝牙天线等等。当所述天线部为低频天线时,所述天线部和所述连接端分别位于所述电路板的两相对侧;当所述天线部为高频天线时,所述天线部与所述连接端位于所述电路板的同一侧。当前,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天线部还可以为柔性印刷电路板FPC天线。所述天线的馈电点通过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的连接弹针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具体的可参见实施例二中的相应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地延展导线可通过塑性成形技术与所述穿戴部一体成形。塑性成形就是利用材料的塑性,在工具及模具的外力作用下来加工制件的少切削或无切削的工艺方法。所述地延展导线在穿戴部在塑性成形工艺过程中置于塑性材料中后,与穿戴部一体成形出来。当前,所述穿戴部也可以由导体材料制成,所述地延展导线可以为所述穿戴部的一部分。
如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穿戴式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二提供的所述穿戴式通信设备可以是智能通信手表,或智能通信项链或指环等。具体的,穿戴式通信设备包括:设备主体、穿戴部32以及第一天线6。其中,设备主体包括外壳31以及置于所述外壳31内的电路板7。所述外壳包括至少两个子壳,所述至少两个子壳通过装配围成用于容置所述电路板的容置腔。穿戴部32与所述设备主体连接。所述穿戴部包括带状部以及设置在所述带状部上的卡扣装置,该穿戴部32用于当穿戴者穿戴所述通信设备时,维持所述设备主体和所述穿戴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第一天线6包括:天线部1和接地延展部2。天线部1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穿戴式通信设备30上的电路板7电连接的馈电点11。接地延展部2包括地延展导线21以及设置在所述地延展导线21上的连接端22,所述连接端22用于与所述电路板7电连接。其中,所述天线部1与所述接地延展部2通过所述电路板7连接。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天线可采用上述实施例一提供的所述天线,具体实现结构可参见上述实施例一中的相应内容,此处不再赘述。该第一天线的馈电点11与所述电路板7电连接,所述接地延展部2的连接端2与所述电路板7电连接;所述天线部1布置在所述外壳中的处于两个装配的子壳之间的壳表面上;所述地延展导线21设置在所述穿戴部32中,或者所述地延展导线21为所述穿戴部32上的至少一部分。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将天线的天线部布置在穿戴式通信设备的设备主体外壳中的处于两个装配的子壳之间的壳表面上,可避免现有技术中因天线部与人体过分接近,致使的无线性能下降严重,且对人体辐射危害大等问题,降低了人体对天线的影响,提高人体电磁安全,同时由于天线部制作在里层不与外界接触,可无需采用外表面天线加工需求,即避免了外表面LDS天线加工由于工艺复杂,难以管控造成的不良率高,成本上升等问题;另外,通过为所述天线部配置与主板地连接的接地延展部,且将接地延展部设置在穿戴部上,可有效的增大天线接地的面积,进而增强天线效能。
其中,所述穿戴部可以为指环结构、项链或手表的表带等。当所述穿戴部为手表的表带时,所述地延展导线容置在所述表带中,或者所述表带为导电金属,该导电金属材质的表带作为地延展导线;或者所述表带由至少两种材质构成,这至少两种材质中至少有一种材质为导电金属材质;其中导电金属材质部分可作为地延展导线。
进一步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外壳31包括三个子壳,三个所述子壳分别为:上壳311、中壳312和下壳313。其中,所述中壳312设置在所述上壳311和所述下壳313之间,所述上壳311、中壳312和下壳313通过装配围成用于容置所述电路板7的容置腔。所述天线部1布置在处于所述上壳311和所述中壳312之间的壳表面上,或者布置在处于所述中壳312和所述下壳313之间的壳表面上。例如,所述天线部1设置在所述中壳312上。所述天线部1可以设置在所述中壳312的与所述上壳311相对的上表面,也可设置在所述中壳312的与所述下壳313相对的内表面上。
进一步的,如图7所示,所述中壳312包括盖板314以及设置在所述盖板四周的立板315。可参见图6,所述上壳311设置在所述盖板314上。所述下壳313通过扣合结构扣合在所述立板315上。所述天线部1设置在所述盖板314的与所述上壳贴合的表面上(如图7所示),或者所述天线部1设置在所述盖板314和/或所述立板315的朝向所述下壳的内表面上。
通过将外壳分出上壳、中壳和下壳三个部分,上壳和中壳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贴合面积将天线部置于上壳和中壳之间,或者将天线部置于中壳的与下壳相对的内表面上,因为天线部制作在里层不与外界接触,可无需采用外表面天线加工需求,即避免了外表面LDS天线加工由于工艺复杂,难以管控造成的不良率高,成本上升等问题;另外,将天线部设置在中壳上,使得天线主体与使用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从而能降低天线对人体的影响,提高人体电磁安全,同时还能提高天线的效能。
再进一步的,如图7所示,所述盖板314包括平板316以及斜板317,其中,所述斜板317连接所述平板316和所述立板315形成具有坡度的过渡斜面。可参见图5,所述上壳311与所述斜板317相适配,覆盖在所述斜板317上。所述天线部1设置在所述斜板317的与所述上壳311贴合的表面上,或者所述天线部1设置在所述斜板317和/或所述立板315的朝向所述下壳313的内表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电路板上设有显示器。相应的,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上壳311和所述盖板314上均设有窗口,所述显示器通过所述窗口显露。所述上壳311上的窗口可以是与所述显示器的显示大小相适配的通孔,也可以是由透明材质形成的透明显示窗口。同样的,所述盖板314上的窗口可以是与所述显示器的显示大小相适配的通孔,也可以是由透明材质形成的透明显示窗口。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穿戴式通信设备为智能手表的形式,上壳体设置了保护窗口。保护窗口的外表面是穿戴式通信设备的前表面。保护窗口保护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器,并有例如玻璃或透明亚克力的透明材料构成。保护窗口位置显示器的前表面。这里,显示器可以是液晶显示器(LCD)或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构成。显示器可以以触摸屏的形式来提供,触摸屏包括用于检测触摸输入的触摸面板。
进一步的,所述穿戴部32可连接在所述立板315或所述下壳313上。图5示出了,所述穿戴部32连接在所述下壳313的实现结构。在一种可实现的技术方案中,如图6所示,所述穿戴式通信设备还可包括连接胶粒8。所述穿戴部32通过所述连接胶粒8连接在所述立板315或所述下壳313上。
这里需要补充的是,从图6可以看出,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穿戴式通信设备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按键9。所述按键9与所述电路板7电连接。所述按键9可设置在所述中壳312的立板315上、或设置在上壳311上。当所述按键9设置在所述立板315上时,所述立板上的对应区域设有凹槽,所述按键与所述凹槽相适配,所述按键的高度可高出所述立板,也可平齐。
进一步的,所述立板或所述下壳的连接所述穿戴部的一侧设有通孔或豁口。所述地延展导线通过伸入所述通孔或豁口内的所述连接端与置于所述外壳内的所述电路板电连接。在一种可实现的技术方案中,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连接端22包括第一接触弹片221以及用于与所述第一接触弹片221抵触的第二接触弹片222时,所述第二接触弹片222设置在所述穿戴式通信设备的设备主体内,并与所述设备主体内的所述电路板7电连接。所述第二接触弹片222的一端伸出通孔或豁口,与处于所述通孔或豁口外的所述第一接触弹片221在所述通孔或豁口的端面处抵触,实现所述地延展导线21与所述电路板7的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接触弹片以及用于与所述第一接触弹片抵触的第二接触弹片;所述下壳通过扣合结构扣合在所述立板上时,处于所述设备主体内的所述第二接触弹片在所述下壳施加的压力作用下采用接触方式与所述电路板上对应设置的接地弹针电连接。
进一步的,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馈电点11为设置在所述天线部1上的馈电孔。相应的,如图6所示,所述电路板7上设有与所述馈电孔数量相同,且位置对应的馈电弹针71。所述馈电弹针71通过伸入所述馈电孔实现所述天线部1与所述电路板7的电连接。
进一步的,如图8所示,电路板7上设有用于与所述接地延展部的所述连接端抵触的接地弹针72。所述电路板7包括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所述馈电弹针71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接地弹针72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上。
进一步的,当所述天线部为从设定起始点开始沿预设轨迹向外逐渐盘旋形成的螺旋形天线导体时,所述电路板上与所述馈电点电连接的位置为第一位置;所述电路板上与所述连接端电连接的位置为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相对,以使所述天线部与所述接地延展部对置的处于所述电路板的两相对侧。例如,如图9所示,电路板7的形状为矩形,所述电路板7上与馈电点连接的第一位置51在矩形的第一条侧边上,所述电路板7上与连接端电连接的第二位置50就应该为矩形的另一个与第一条侧边相对的对边上。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地延展导线通过塑性成形技术与所述穿戴部一体成形。
进一步的,所述穿戴部可以为手表的表带、项链或指环等。所述穿戴式通信设备为智能通信手表,所述穿戴部为手表的表带,所述设备主体即为智能表盘。所述表盘的表壳作为所述外壳;所述表盘为圆形、椭圆形、矩形或正多边形。
进一步的,当所述天线部为从设定起始点开始沿预设轨迹向外逐渐盘旋形成的螺旋形天线导体时,所述穿戴式通信设备还可包括:第二天线。所述第一天线的天线部布置在外壳中的处于两个装配的子壳之间的壳表面上的第一侧,所述第二天线的天线部布置在所述壳表面的第二侧,其中,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为所述壳表面的两相对侧。
所述第二天线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当所述第二天线为一个时,所述第二天线和所述第一天线分别位于所述电路板的两侧。当所述第二天线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所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二天线可以和所述第一天线围成环形设置在所述外壳中的处于两个装配的子壳之间的壳表面上。
所述天线部可配置用于以蜂窝通信、全球定位系统GPS、无线保真WIFI、蓝牙以及近场通信中的至少一种进行通信。例如,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天线的天线部可以包括: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Communication,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天线、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码分多址)天线、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天线中的任意一种低于1GHz的通信频段用天线和/或GSM1800天线。例如,可以是GSM900天线、GSM1800、GSM900+GSM1800天线、CDMA850天线或LTE天线。其中较佳的为GSM900天线、GSM900+GSM1800天线。所述第二天线的天线部为GPS天线、WIFI天线或蓝牙天线。所述天线的天线部可以是FPC天线。
在一种可实现的技术方案中,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穿戴式通信设备为智能通信手表,所述穿戴部为手表的表带以及设置在所述表带上的表扣,所述设备主体为智能表盘。所述智能表盘内设有所述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设有显示屏、主板电路、处理器CPU、重力感应器芯片、GPS芯片、WIFI模组、蓝牙芯片、GSM通信模块和电连接触点。其中,所述电连接触点至少包括:上述的馈电弹针和接地弹针。所述显示屏、处理器CPU、重力感应器芯片、GPS芯片、WIFI模组、蓝牙芯片、GSM通信模块和电连接触点通过所述主板电路相互连接。所述智能通信手表的供电单元可以是电池。该电池可以是充电电池。当所述电池为充电电池时,所述电路板上还设有充电芯片以及充电弹片,通电弹片可与外部接头电连接,用于获取充电电能并由所述充电芯片控制实现对所述充电电池的充电。所述电路板上还可包含有存储芯片,所述存储芯片可实时存储佩戴所述智能通信手表所获取到的位置信息。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将天线部件从内部移至中壳上,并采用LDS工艺形成,节省了穿戴式通信设备,如智能通信手表的内部空间,减弱了其他部件对天线部件的干扰,而且柔性电路板天线可与穿戴式通信设备的穿戴部紧密结合,在外接碰撞或者摩擦的影响下不易损坏。
在此处所提供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应该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设计出替换实施例;或者将实施例中的特征进行组合,都是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的。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元件或步骤。位于元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元件。本实用新型可以借助于包括有若干不同元件的硬件以及借助于适当编程的计算机来实现。在列举了若干装置的单元权利要求中,这些装置中的若干个可以是通过同一个硬件项来具体体现。单词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单词解释为名称。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A1、一种天线,用于设置在穿戴式通信设备上,所述天线,包括:
天线部,其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穿戴式通信设备上的电路板电连接的馈电点;
接地延展部,其包括地延展导线以及设置在所述地延展导线上的连接端,所述连接端用于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其中,所述天线部与所述接地延展部通过所述电路板连接;
所述天线部用于布置在所述穿戴式通信设备的设备主体外壳中的处于两个装配的子壳之间的壳表面上;
所述地延展导线用于设置在所述穿戴式通信设备的穿戴部中。
A2、如A1所述的天线,所述设备主体的外壳包括三个子壳,三个所述子壳分别为:上壳、中壳和下壳;其中,
所述中壳设置在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之间,所述上壳、中壳和下壳通过装配围成用于容置所述电路板的容置腔;
所述天线部布置在处于所述上壳和所述中壳之间的壳表面上,或者布置在处于所述中壳和所述下壳之间的壳表面上。
A3、如A2所述的天线,所述天线部布置在所述中壳的与所述上壳相对的壳表面上;或者所述天线部布置在所述中壳的与所述下壳相对的壳表面上。
A4、如A1~A3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所述天线部为通过激光直接成型LDS技术形成在设备主体外壳中的处于两个装配的子壳之间的壳表面上。
A5、如A1~A3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所述天线部为低频天线或高频天线;其中,
当所述天线部为低频天线时,所述天线部包括:GSM天线、CDMA天线、LTE天线中的任意一种低于1GHz的通信频段用天线和/或GSM 1800天线;
当所述天线部为高频天线时,所述天线部为GPS天线、WIFI天线或蓝牙天线。
A6、如A1~A3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所述天线部为柔性印刷电路板FPC天线。
A7、如A1~A3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所述馈电点通过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的连接弹针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A8、如A1~A3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所述天线部为从设定起始点开始沿预设轨迹向外逐渐盘旋形成的螺旋形天线导体。
A9、如A8所述的天线,所述螺旋形天线导体的最大外包络轮廓为扁长形轮廓;
所述馈电点设置在所述螺旋形天线导体中处于最外层的天线导体上,且处于所述最外层的天线导体的沿所述扁长形轮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端部。
A10、如A8所述的天线,
当所述天线部为低频天线时,所述天线部和所述连接端分别位于所述电路板的两相对侧;
当所述天线部为高频天线时,所述天线部与所述连接端位于所述电路板的同一侧。
A11、如A1~A3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所述天线部环绕在所述壳表面的外周一圈。
A12、如A11所述的天线,所述馈电点包括两组并排设置在所述天线部上的双馈电孔,以及一组单独设置在所述天线部上的单馈电孔;其中,
两组所述双馈电孔相对设置;
所述单馈电孔处于两组所述双馈电孔之间。
A13、如A1~A3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所述连接端包括第一接触弹片以及用于与所述第一接触弹片抵触的第二接触弹片;其中,
所述第一接触弹片设置在所述地延展导线的一端;
所述第二接触弹片设置在所述穿戴式通信设备的设备主体内,并与所述设备主体内的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所述第二接触弹片的一端伸出所述设备主体与所述第一接触弹片抵触,实现所述地延展导线与所述电路板的电连接。
A14、如A13所述的天线,所述地延展导线的近所述第一接触弹片的一端设有通孔。
A15、如A1~A3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所述地延展导线通过塑性成形技术与所述穿戴部一体成形。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B16、一种穿戴式通信设备,包括:
设备主体,其包括外壳以及置于所述外壳内的电路板,所述外壳包括至少两个子壳,所述至少两个子壳通过装配围成用于容置所述电路板的容置腔;
穿戴部,其与所述设备主体连接,所述穿戴部包括带状部以及设置在所述带状部上的卡扣装置;
第一天线,所述第一天线采用上述A1~A15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
其中,
所述馈电点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所述连接端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所述天线部布置在所述外壳中的处于两个装配的子壳之间的壳表面上;
所述地延展导线设置在所述穿戴式通信设备的穿戴部中。
B17、如B16所述的穿戴式通信设备,所述设备主体的外壳包括三个子壳,三个所述子壳分别为:上壳、中壳和下壳;其中,
所述中壳设置在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之间,所述上壳、中壳和下壳通过装配围成用于容置所述电路板的容置腔;
所述天线部布置在处于所述上壳和所述中壳之间的壳表面上,或者布置在处于所述中壳和所述下壳之间的壳表面上。
B18、如B17所述的天线,所述天线部布置在所述中壳的与所述上壳相对的壳表面上;或者所述天线部布置在所述中壳的与所述下壳相对的壳表面上。
B19、如B18所述的穿戴式通信设备,所述中壳包括盖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盖板四周的立板;
所述上壳设置在所述盖板上;
所述下壳通过扣合结构扣合在所述立板上;
所述天线部设置在所述盖板的与所述上壳贴合的表面上,或者所述天线部设置在所述盖板和/或所述立板的朝向所述下壳的内表面上。
B20、如B19所述的穿戴式通信设备,
所述盖板包括平板以及斜板,其中,所述斜板连接所述平板和所述立板形成具有坡度的过渡斜面;
所述上壳与所述斜板相适配,覆盖在所述斜板上;
所述天线部设置在所述斜板的与所述上壳贴合的表面上,或者所述天线部设置在所述斜板和/或所述立板的朝向所述下壳的内表面上。
B21、如B19或B20所述的穿戴式通信设备,所述穿戴部连接在所述立板或所述下壳上;
所述立板或所述下壳的连接所述穿戴部的一侧设有通孔或豁口;
所述地延展导线通过伸入所述通孔或豁口内的所述连接端与置于所述外壳内的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B22、如B21所述的穿戴式通信设备,所述连接端包括第一接触弹片以及用于与所述第一接触弹片抵触的第二接触弹片时,
所述第二接触弹片设置在所述穿戴式通信设备的设备主体内,并与所述设备主体内的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所述第二接触弹片的一端伸出通孔或豁口,与处于所述通孔或豁口外的所述第一接触弹片在所述通孔或豁口的端面处抵触,实现所述地延展导线与所述电路板的电连接;
所述下壳通过扣合结构扣合在所述立板上时,处于所述设备主体内的所述第二接触弹片在所述下壳施加的压力作用下采用接触方式与所述电路板上对应设置的接地弹针电连接。
B23、如B16~B20中任一项所述的穿戴式通信设备,所述地延展导线通过塑性成形技术与所述穿戴部一体成形。
B24、如B16~B20中任一项所述的穿戴式通信设备,
所述电路板上与所述低频天线的馈电点电连接的位置为第一位置;
所述电路板上与所述接地延展部的所述连接端电连接的位置为第二位置;
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相对,以使所述天线部与所述接地延展部对置的处于所述电路板的两相对侧。
B25、如B16~B20中任一项所述的穿戴式通信设备,还包括:第二天线;
所述第一天线的天线部布置在外壳中的处于两个装配的子壳之间的壳表面上的第一侧,所述第二天线的天线部布置在所述壳表面的第二侧,其中,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为所述壳表面的两相对侧。
B26、如B25所述的穿戴式通信设备,所述第一天线的天线部包括:GSM天线、CDMA天线、LTE天线中的任意一种低于1GHz的通信频段用天线和/或GSM1800天线;所述第二天线的天线部为GPS天线、WIFI天线或蓝牙天线。
B27、如B16~B20中任一项所述的穿戴式通信设备,所述馈电点为设置在所述天线部上的馈电孔,所述电路板上设有与所述馈电孔数量相同,且位置对应的馈电弹针;
所述馈电弹针通过伸入所述馈电孔实现所述天线部与所述电路板的电连接。
B28、如B27所述的穿戴式通信设备,所述电路板上设有用于与所述接地延展部的所述连接端抵触的接地弹针;
所述电路板包括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
所述馈电弹针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上;
所述接地弹针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上。
B29、如B12~B16中任一项所述的穿戴式通信设备,所述穿戴式通信设备为智能通信手表,所述穿戴部为手表的表带以及设置在所述表带上的表扣,所述设备主体为智能表盘。
B30、如B29所述的穿戴式通信设备,所述智能表盘内设有所述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设有显示屏、主板电路、处理器CPU、重力感应器芯片、GPS芯片、WIFI模组、蓝牙芯片、GSM通信模块和电连接触点。

Claims (30)

1.一种天线,用于设置在穿戴式通信设备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包括:
天线部,其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穿戴式通信设备上的电路板电连接的馈电点;
接地延展部,其包括地延展导线以及设置在所述地延展导线上的连接端,所述连接端用于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其中,所述天线部与所述接地延展部通过所述电路板连接;
所述天线部用于布置在所述穿戴式通信设备的设备主体外壳中的处于两个装配的子壳之间的壳表面上;
所述地延展导线用于设置在所述穿戴式通信设备的穿戴部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主体的外壳包括三个子壳,三个所述子壳分别为:上壳、中壳和下壳;其中,
所述中壳设置在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之间,所述上壳、中壳和下壳通过装配围成用于容置所述电路板的容置腔;
所述天线部布置在处于所述上壳和所述中壳之间的壳表面上,或者布置在处于所述中壳和所述下壳之间的壳表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部布置在所述中壳的与所述上壳相对的壳表面上;或者所述天线部布置在所述中壳的与所述下壳相对的壳表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部为通过激光直接成型LDS技术形成在设备主体外壳中的处于两个装配的子壳之间的壳表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部为低频天线或高频天线;其中,
当所述天线部为低频天线时,所述天线部包括:GSM天线、CDMA天线、LTE天线中的任意一种低于1GHz的通信频段用天线和/或GSM 1800天线;
当所述天线部为高频天线时,所述天线部为GPS天线、WIFI天线或蓝 牙天线。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部为柔性印刷电路板FPC天线。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馈电点通过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的连接弹针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部为从设定起始点开始沿预设轨迹向外逐渐盘旋形成的螺旋形天线导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形天线导体的最大外包络轮廓为扁长形轮廓;
所述馈电点设置在所述螺旋形天线导体中处于最外层的天线导体上,且处于所述最外层的天线导体的沿所述扁长形轮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端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天线部为低频天线时,所述天线部和所述连接端分别位于所述电路板的两相对侧;
当所述天线部为高频天线时,所述天线部与所述连接端位于所述电路板的同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部环绕在所述壳表面的外周一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馈电点包括两组并排设置在所述天线部上的双馈电孔,以及一组单独设置在所述天线部上的单馈电孔;其中,
两组所述双馈电孔相对设置;
所述单馈电孔处于两组所述双馈电孔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包括第一接触弹片以及用于与所述第一接触弹片抵触的第二接触弹片;其中,
所述第一接触弹片设置在所述地延展导线的一端;
所述第二接触弹片设置在所述穿戴式通信设备的设备主体内,并与所述设备主体内的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所述第二接触弹片的一端伸出所述设备主体与所述第一接触弹片抵触,实现所述地延展导线与所述电路板的电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延展导线的近所述第一接触弹片的一端设有通孔。
1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延展导线通过塑性成形技术与所述穿戴部一体成形。
16.一种穿戴式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备主体,其包括外壳以及置于所述外壳内的电路板,所述外壳包括至少两个子壳,所述至少两个子壳通过装配围成用于容置所述电路板的容置腔;
穿戴部,其与所述设备主体连接,所述穿戴部包括带状部以及设置在所述带状部上的卡扣装置;
第一天线,所述第一天线采用上述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其中,
所述馈电点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所述连接端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所述天线部布置在所述外壳中的处于两个装配的子壳之间的壳表面上;
所述地延展导线设置在所述穿戴式通信设备的穿戴部中。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穿戴式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主体的外壳包括三个子壳,三个所述子壳分别为:上壳、中壳和下壳;其中,
所述中壳设置在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之间,所述上壳、中壳和下壳通过装配围成用于容置所述电路板的容置腔;
所述天线部布置在处于所述上壳和所述中壳之间的壳表面上,或者布置在处于所述中壳和所述下壳之间的壳表面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穿戴式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部布置在所述中壳的与所述上壳相对的壳表面上;或者所述天线部布置在所述中壳的与所述下壳相对的壳表面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穿戴式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壳 包括盖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盖板四周的立板;
所述上壳设置在所述盖板上;
所述下壳通过扣合结构扣合在所述立板上;
所述天线部设置在所述盖板的与所述上壳贴合的表面上,或者所述天线部设置在所述盖板和/或所述立板的朝向所述下壳的内表面上。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穿戴式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板包括平板以及斜板,其中,所述斜板连接所述平板和所述立板形成具有坡度的过渡斜面;
所述上壳与所述斜板相适配,覆盖在所述斜板上;
所述天线部设置在所述斜板的与所述上壳贴合的表面上,或者所述天线部设置在所述斜板和/或所述立板的朝向所述下壳的内表面上。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穿戴式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戴部连接在所述立板或所述下壳上;
所述立板或所述下壳的连接所述穿戴部的一侧设有通孔或豁口;
所述地延展导线通过伸入所述通孔或豁口内的所述连接端与置于所述外壳内的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穿戴式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包括第一接触弹片以及用于与所述第一接触弹片抵触的第二接触弹片时,
所述第二接触弹片设置在所述穿戴式通信设备的设备主体内,并与所述设备主体内的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所述第二接触弹片的一端伸出通孔或豁口,与处于所述通孔或豁口外的所述第一接触弹片在所述通孔或豁口的端面处抵触,实现所述地延展导线与所述电路板的电连接;
所述下壳通过扣合结构扣合在所述立板上时,处于所述设备主体内的所述第二接触弹片在所述下壳施加的压力作用下采用接触方式与所述电路板上对应设置的接地弹针电连接。
23.根据权利要求16~20中任一项所述的穿戴式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延展导线通过塑性成形技术与所述穿戴部一体成形。
24.根据权利要求16~20中任一项所述的穿戴式通信设备,其特征在 于,
所述电路板上与低频天线的馈电点电连接的位置为第一位置;
所述电路板上与所述接地延展部的所述连接端电连接的位置为第二位置;
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相对,以使所述天线部与所述接地延展部对置的处于所述电路板的两相对侧。
25.根据权利要求16~20中任一项所述的穿戴式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天线;
所述第一天线的天线部布置在外壳中的处于两个装配的子壳之间的壳表面上的第一侧,所述第二天线的天线部布置在所述壳表面的第二侧,其中,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为所述壳表面的两相对侧。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穿戴式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的天线部包括:GSM天线、CDMA天线、LTE天线中的任意一种低于1GHz的通信频段用天线和/或GSM1800天线;所述第二天线的天线部为GPS天线、WIFI天线或蓝牙天线。
27.根据权利要求16~20中任一项所述的穿戴式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馈电点为设置在所述天线部上的馈电孔,所述电路板上设有与所述馈电孔数量相同,且位置对应的馈电弹针;
所述馈电弹针通过伸入所述馈电孔实现所述天线部与所述电路板的电连接。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穿戴式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上设有用于与所述接地延展部的所述连接端抵触的接地弹针;
所述电路板包括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
所述馈电弹针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上;
所述接地弹针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上。
29.根据权利要求16~20中任一项所述的穿戴式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戴式通信设备为智能通信手表,所述穿戴部为手表的表带以及设置在所述表带上的表扣,所述设备主体为智能表盘。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穿戴式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表盘内设有所述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设有显示屏、主板电路、处理器CPU、 重力感应器芯片、GPS芯片、WIFI模组、蓝牙芯片、GSM通信模块和电连接触点。
CN201520190976.XU 2015-03-31 2015-03-31 天线及穿戴式通信设备 Active CN2045969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90976.XU CN204596942U (zh) 2015-03-31 2015-03-31 天线及穿戴式通信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90976.XU CN204596942U (zh) 2015-03-31 2015-03-31 天线及穿戴式通信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596942U true CN204596942U (zh) 2015-08-26

Family

ID=539330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190976.XU Active CN204596942U (zh) 2015-03-31 2015-03-31 天线及穿戴式通信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596942U (zh)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44602A (zh) * 2015-11-06 2016-01-13 传为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可穿戴类设备的新型天线结构及工艺
CN105281012A (zh) * 2015-10-21 2016-01-27 深圳市天鼎微波科技有限公司 利用小天线加长主板的智能穿戴产品天线
CN105301952A (zh) * 2015-09-02 2016-02-03 深圳智能表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天线结构的智能手表
CN105301953A (zh) * 2015-09-02 2016-02-03 深圳智能表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穿戴设备的天线结构及应用的智能手表
CN105390799A (zh) * 2015-10-21 2016-03-09 深圳市天鼎微波科技有限公司 金属穿戴产品连接器为主辐射体的智能穿戴产品天线
CN106341759A (zh) * 2016-08-26 2017-01-18 深圳市轱辘车联数据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音腔结构及包括该音腔结构的智能对讲机
CN106455374A (zh) * 2016-11-15 2017-02-22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穿戴式电子设备
WO2017045466A1 (zh) * 2015-09-16 2017-03-23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穿戴设备和智能手表
CN106711585A (zh) * 2017-01-11 2017-05-24 深圳市天威讯无线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手表天线结构
CN107425283A (zh) * 2017-05-05 2017-12-01 深圳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室外小型基站的gps天线结构
CN107822271A (zh) * 2017-11-12 2018-03-23 泉州市拓迪派克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防拆手环
CN108023164A (zh) * 2016-11-01 2018-05-11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天线模组及具有该天线模组的穿戴式电子装置
CN109193114A (zh) * 2018-08-28 2019-01-11 深圳市天威讯无线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gps天线及移动终端
US10236565B2 (en) 2016-12-16 2019-03-19 Asustek Computer Inc. Wearable electronic device
WO2020133428A1 (zh) * 2018-12-29 2020-07-02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监护设备及移动监护系统
CN112526864A (zh) * 2019-09-03 2021-03-19 RealMe重庆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穿戴式电子设备及天线切换方法

Cited B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01953B (zh) * 2015-09-02 2017-09-12 深圳智能表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穿戴设备的天线结构及应用的智能手表
CN105301952A (zh) * 2015-09-02 2016-02-03 深圳智能表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天线结构的智能手表
CN105301953A (zh) * 2015-09-02 2016-02-03 深圳智能表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穿戴设备的天线结构及应用的智能手表
CN105301952B (zh) * 2015-09-02 2017-09-12 深圳智能表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天线结构的智能手表
US10847872B2 (en) 2015-09-16 2020-11-24 Goertek Inc. Wearable device and smart watch
WO2017045466A1 (zh) * 2015-09-16 2017-03-23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穿戴设备和智能手表
CN105281012A (zh) * 2015-10-21 2016-01-27 深圳市天鼎微波科技有限公司 利用小天线加长主板的智能穿戴产品天线
CN105390799A (zh) * 2015-10-21 2016-03-09 深圳市天鼎微波科技有限公司 金属穿戴产品连接器为主辐射体的智能穿戴产品天线
WO2017067173A1 (zh) * 2015-10-21 2017-04-27 深圳市天鼎微波科技有限公司 利用小天线加长主板的智能穿戴产品天线
CN105244602A (zh) * 2015-11-06 2016-01-13 传为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可穿戴类设备的新型天线结构及工艺
CN106341759A (zh) * 2016-08-26 2017-01-18 深圳市轱辘车联数据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音腔结构及包括该音腔结构的智能对讲机
CN108023164A (zh) * 2016-11-01 2018-05-11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天线模组及具有该天线模组的穿戴式电子装置
CN108023164B (zh) * 2016-11-01 2021-02-05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天线模组及具有该天线模组的穿戴式电子装置
CN106455374A (zh) * 2016-11-15 2017-02-22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穿戴式电子设备
US10236565B2 (en) 2016-12-16 2019-03-19 Asustek Computer Inc. Wear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106711585A (zh) * 2017-01-11 2017-05-24 深圳市天威讯无线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手表天线结构
CN106711585B (zh) * 2017-01-11 2023-12-01 深圳市天威讯无线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手表天线结构
CN107425283A (zh) * 2017-05-05 2017-12-01 深圳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室外小型基站的gps天线结构
CN107822271A (zh) * 2017-11-12 2018-03-23 泉州市拓迪派克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防拆手环
CN109193114A (zh) * 2018-08-28 2019-01-11 深圳市天威讯无线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gps天线及移动终端
WO2020133428A1 (zh) * 2018-12-29 2020-07-02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监护设备及移动监护系统
CN112526864A (zh) * 2019-09-03 2021-03-19 RealMe重庆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穿戴式电子设备及天线切换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596942U (zh) 天线及穿戴式通信设备
CN205752546U (zh) 带有从导电可穿戴设备载体装置隔离的辐射元件的设备
CN207301665U (zh) 电子设备
US10620587B2 (en) Band type electronic device and substrate arrangement method
CN109613817B (zh) 穿戴式装置
CN104079313B (zh) 包括利用导电边框的多频带天线的终端
US20150188217A1 (en) Wearable device with antenna structure
US11271292B2 (en) Display device with integrated antenna
EP3335272B1 (en)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antenna device
US9602642B2 (en) Placement of an antenna in a wrist worn device
CN111542787A (zh) 具有缝隙天线配置的传导手表壳体
CN108632408A (zh) 包括天线的电子设备
CN109906533A (zh) 用于可穿戴装置的天线
CN105938933A (zh) 具有天线的便携式电子设备
US20070109208A1 (en) Antenna in a shielded enclosure
US20180083342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having a slot antenna
KR20170037050A (ko) 와치타입 이동 단말기 및 무선충전장치
TWI694637B (zh) 天線模組及具有該天線模組之穿戴式電子裝置
EP2728449B1 (en) Terminal with a touch screen including an fm antenna,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touchscreen
US9612582B1 (en) Wearable device
CN111279275A (zh) 具有集成天线配置的手表
US20160029955A1 (en) Electronic device
CN106959600A (zh) 智能腕表结构
CN107464984B (zh) 芯片型天线及具备此的电子设备
CN208889831U (zh) 天线组件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503

Address after: 100015 Chaoyang District Road, Jiuxianqiao, No. 10, building No. 3, floor 15, floor 17, 1701-36,

Patentee after: BEIJING QIBAO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088 Beijing city Xicheng District xinjiekouwai Street 28, block D room 112 (Desheng Park)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Qihu Technology Co., Ltd.

Patentee before: Qizhi Software (Beijing)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