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562781U - 往复摆动小车式多功能康复机 - Google Patents

往复摆动小车式多功能康复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562781U
CN204562781U CN201520206104.8U CN201520206104U CN204562781U CN 204562781 U CN204562781 U CN 204562781U CN 201520206104 U CN201520206104 U CN 201520206104U CN 204562781 U CN204562781 U CN 2045627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iprocally swinging
recovery machine
type multifunctional
multifunctional recovery
trolley ty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20610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姚洁涤
魏妮
张长杰
邓景贵
王诚丽
谢辉
柏飞
张文彩
陈明祥
徐朝辉
冯芳
何文娟
郑小华
尹伟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ZHOU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CHENZHOU FIRST PEOPLE'S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ZHOU FIRST PEOPLE'S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CHENZHOU FIRST PEOPLE'S HOSPITAL
Priority to CN20152020610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5627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5627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562781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往复摆动小车式多功能康复机。所述多功能康复机包括:导轨底座,其上装有导轨;移动小车,装设在所述导轨上并在第一驱动机构的驱动可沿导轨做往复直线运动;横梁机构,通过支架杆装在所述移动小车上,且该横梁机构与所述支架杆铰接相连;第二驱动机构,装设在所述移动小车上的该第二驱动机构可驱动所述横梁机构相对支架杆往复摆动;所述横梁机构上装有座椅和/或用于安装秋千踏板的秋千支架。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康复机通过复合运动,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

Description

往复摆动小车式多功能康复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往复摆动小车式多功能康复机,主要用于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和脑卒中患者的训练。
背景技术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即老年性痴呆,以大脑皮质萎缩、神经元丢失、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 NFT)为主要病理改变,其中大脑颞叶海马区受累最严重。临床表现以进行性记忆减退、认知功能障碍、心理精神状态改变等为主,病死率居老年人病死原因的第四位。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趋明显,AD必将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据有关文献报道,目前全国患者约600 万,已成为影响家庭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及康复需求越来越大。但由于现有治疗及药物效果有限,而且其不良反应和药物耐受的问题也日益严重。因此,开发新的防治手段非常必要。
近年来,基于内源性神经再生理论而不断发展的丰富环境(enriched environment, EE)作为一种新的干预手段,为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及康复带来了希望,脑功能的康复作用。1947 年,Hebb 提出“丰富环境”的概念,此后这一模式被广泛用于研究环境因素对脑功能的影响。1978 年丰富环境首次被定义为:存在多个干预因子的环境,是复杂的无生命物与社会刺激的复合体。即动物的饲养环境空间增大,内置物体丰富新奇,成员较多,不仅提供了多感官刺激和运动的机会,而且赋予了相互间社交行为的可能。丰富环境刺激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社会性刺激,包括:
①交往的社会性刺激:即为实验动物提供相互交往的机会。对有群居习性的动物给予成对喂养或群养,且群体构成和谐稳定,最好为同窝出生,并提供一定数量的藏匿处以减少动物间的攻击行为,保证动物可以主动有效地逃避攻击。
②非交往的社会性刺激:包括与周围物体或其他动物在听觉、视觉和嗅觉方面的交流。对于因实验目的必须进行隔离的动物,如对术后或感染动物的干预中,非交往的社会性刺激非常重要。
第二类,躯体性丰富刺激:即在复杂多变的环境内设置实验动物能自由活动的装置。研究显示为动物提供自发性运动的机会能够显著增强丰富环境的干预效果,是丰富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实验着重于增强环境本身和社交的丰富,而未加入翘翘板运动设施来增加自发性的躯体活动。
还有学者认为,为动物提供丰富的营养和感观上的刺激也属于躯体性丰富刺激。动物天性的基础上来设计“丰富环境”,而不是随意运用自认为对动物有吸引力的物体来搭建。而且丰富环境也不等于自然环境,其构建不需要充分模拟自然环境,而应根据具体实验要求进行。笼统地说,丰富环境有生存环境和社会交往两方面因素。生存环境:动物的笼舍较常规笼舍大,并具有丰富的笼舍环境,如隧洞、梯子、平台、滚轮、秋千、积木、球和小塑像等,同时考虑到环境温度及动物的昼夜习性、摄食习惯等因素:啮齿类动物昼伏夜出、趋暗避光、喜穴居,需设置光照条件,提供小房子和隧道等供动物藏身和探索之用;提供滚轮等运动器械以增加动物自发运动;提供大小形状不一的积木和其他塑料制品等促进动物的精细运动;同时还可以提供不同质地和味道的食物如蔬菜、水果、谷物等以满足动物的个体需求。社交接触:妥善安排群居环境,使动物能够进行躯体的以及感官上的接触。有的丰富环境干预的实验仅仅设计更大的活动空间和新奇多变的内部环境,并不为动物提供相互交往的机会。其他形式的丰富刺激:提供噪音、音乐、砂纸或香味等促进动物的感知觉。啮齿类动物的感光细胞多为视杆细胞,对于颜色刺激不敏感,因此视觉刺激不如嗅觉刺激有效,而对于人类则应当强调环境色彩的重要性。从丰富环境的发现到现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有关丰富环境的研究多是进行的动物实验研究。目前对人类的丰富环境尚缺乏足够和统一的认识。
有研究显示,将丰富环境和多种康复训练方法相结合,可以使大脑达到最佳的功能恢复。针对脑卒中患者的丰富康复环境,有学者认为应包括三个方面:①康复训练内容及其变化、物理环境的设置(如训练场地、设备等);②传递康复训练的方法(如一对一训练、小组训练、两位患者交替训练);③医务人员及其知识、技能和态度。国内有研究把记忆训练,心理和思维训练、色彩、声、光等动态刺激作为丰富环境。与丰富环境理论中的多感官刺激相似的是多感觉刺激疗法(sensory stimulation program, SSP),目前主要用于植物人促醒。
丰富环境对正常大脑可塑性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是哺乳动物为了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而进化出的一种固有特性,通常是指大脑细胞结构、细胞间的联系以及功能在大脑适应性训练后修饰性的提高,它能使脑内的活性物质甚至结构随着环境刺激的改变而做出相应的调整。研究表明,大脑能对环境刺激、生理状态的改变,甚至是一些经历和体验做出明显的反应,其成体脑内的一些区域会出现结构上、功能上以及生化上的改变。丰富环境可诱导大脑结构产生多种变化。解剖学上的改变包括大脑重量的增加,大脑皮质的增厚,海马体积的增大等。在细胞水平上,丰富环境可以增加神经母细胞的增殖和新生神经元的产生,增加细胞体积,增加树突分枝及树突棘密度,增加单个神经元的突触数量,这些变化在视皮质及海马中改变最为明显。丰富环境也可以改变胶质细胞的形态(包括星型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促进大脑和小脑的胶质细胞增生,提示丰富环境具有防治某些疾患(如神经变性疾病)的潜力。丰富环境还能引起多种神经活性物质含量的变化。比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 VEGF),而这些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再生和神经网络的塑造中起着重要作用:帮助神经元的发育、分化和生存;有利于神经和非神经细胞的综合处理和靶向神经元的生存;对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脑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因此,通过增加多种神经营养因子的水平,丰富环境有可能降低大脑遭遇损伤后到达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易损性。此外,丰富环境能够调整胆碱能、多巴胺能和谷氨酸能神经的传递。而且,成年大鼠暴露于丰富环境中显示出与学习记忆功能相关蛋白的增多,早期即刻基因的增多,如神经生长因子诱导因丰富环境对于实验动物的智力和行为具有积极影响。暴露于丰富环境中的大鼠空间及非空间记忆能力、对于外来危险的记忆能力提高,长时程增强效应(long-term potentiation,LTP)增加,减轻认知功能障碍的功效可改善正常老化脑的学习行为,使一些脑区突触素水平维持在幼年脑的水平,同时对患者从骨盆、髋、膝到踝关节在矢、冠和垂直面上综合运动,以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往复摆动小车式多功能康复机,该康复机通过复合运动,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往复摆动小车式多功能康复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轨底座,其上装有导轨;
移动小车,装设在所述导轨上并在第一驱动机构的驱动可沿导轨做往复直线运动;
横梁机构,通过支架杆装在所述移动小车上,且该横梁机构与所述支架杆铰接相连;
第二驱动机构,装设在所述移动小车上的该第二驱动机构可驱动所述横梁机构相对支架杆往复摆动;
所述横梁机构上装有座椅和/或用于安装秋千踏板的秋千支架。
由此,患者可以在座椅或者秋千踏板上进行运动,同时,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配合运动,实现往复移动和摆动的复合,可以有效地针对类似于阿尔茨海默病和脑卒中患者进行训练,提高辅助治疗效果。
以下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
作为一种具体的结构形式,所述横梁机构具有摆动支座,该摆动支座与第二驱动机构之间通过曲柄连杆机构相连,此时,横梁机构的一部分支撑在支架杆上,另一部分通过曲柄连杆机构支撑在第二驱动机构上,从而增强其支撑的稳定性。
优选地,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为无极变速机,该无极变速机驱动曲柄连杆机构的曲柄旋转而带动与曲柄连杆机构的连杆铰接相连的摆动支座摆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为无极变速机,该无极变速机驱动曲柄连杆机构的曲柄旋转而带动与曲柄连杆机构的连杆铰接相连的移动小车往复移动。
为了适应不同高度的患者运动,所述秋千支架与横梁机构之间设有调节秋千支架高度的高度调节机构。
作为一种具体的往复移动结构形式,所述移动小车底部装有直线轴承,该直线轴承与所述导轨配合连接形成滑轨机构。
优选地,所述座椅通过支撑架装在横梁机构上,且在座椅与支撑架之间设有调节座椅高度的高度调节机构,以适应不同高度的患者运动。所述座椅通过丝杆和螺母装在支撑架上,通过调节丝杠和螺母,即可调整座椅的高度。
优选地,所述支撑架装有扶手,该扶手与支撑架之间设有调节扶手水平位置的水平调节机构,以适应不同高度的患者运动。
康复锻炼是目前被证明可有效减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非药物疗法之一。现有的结构和功能研究表明, 老年痴呆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仍保存有相当的可塑性, 主动或被动的神经功能训练有助于神经元的损伤修复和激活, 进而重建突触联系,恢复或改善神经系统功能,康复锻炼还可促进神经生长素的产生,预防大脑退化,有利于大脑抑制功能的解除,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
人体姿势的平衡主要是依靠前庭、视觉和本体的协作调控来维持,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前庭功能。
现有的作业疗法和前庭训练。其中作业疗法的主要内容:感觉提示和反复训练,不断重复,目标明确的活动刺激学习;注意力训练,如删除作业等,空间视觉扫描练习,康复宣教,患侧负重,重心的转移,平衡练习,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前庭训练:分为平卧位摇头训练和坐位摇头训练,通过头部体位的改变刺激半规管和椭圆囊,改善前庭功能。通过感觉提示和反复训练,不断重复,使患者重新认识忽略的存在,注意力训练、空间视觉扫描练习,对患者及家属的USN康复宣教,让患者在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时学会使用口头回忆法,记住关键动作的要领及顺序,完成动作前令患者背出,指导重复训练。平衡功能是维持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在维持平衡的过程中躯体感觉、视觉以及前庭3个感觉系统扮演不同的角色,相互协调。在USN患者的躯体感觉及视觉信息输入不准确时,通过头部的旋转刺激了前庭系统的椭圆囊斑和球囊斑,通过前庭觉的输入维持了躯体的平衡。有研究表明,通过前庭刺激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平衡功能。前庭功能减退是众多疾病(如高血压、高黏血症、动脉硬化等导致的内耳前庭供血障碍,各种感染引起的前庭神经炎、内耳迷路炎、梅尼埃病等)对内耳造成影响的结果之一,其最常见的症状为眩晕,如果未得到及时治疗,往往会引起一系列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前庭抑制性药物虽然对症状有所控制,但会减缓前庭功能的恢复;手术治疗对于一些进展性疾病如肿瘤等引起的前庭功能紊乱有效,但术后常会留下永久的单侧前庭功能损害,依然会带来眩晕及平衡失调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基于前庭代偿机制的前庭康复治疗(vestibular rehabilitation therapy,VRT)因其有效性和可靠性正逐渐成为前庭功能减退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前庭康复治疗是一个对前庭功能减退患者进行的以训练为基础的治疗计划,旨在提高患者的前庭位觉、视觉和本体感觉对平衡的协调控制能力,调动中枢神经系统的代偿功能。目前尚无明确的定义,可以理解为由专业人士制定的一系列反复进行的头部、颈部及躯体的运动训练,其目的是:①增强凝视的稳定性;②提高姿势的稳定度;③改善眩晕;④改善日常活动。前庭康复训练可其实,已逐渐成为除药物、手术以外的又一重要治疗手段。
VRT作用机制
前庭康复训练主要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与前庭系统的可塑性和功能代偿来实现。前庭代偿是一个中枢过程,其发生机制极其复杂,凡是与前庭系统有关的结构都可能参与此过程。前庭康复训练可能通过以下机制诱导前庭代偿的产生。
前庭适应(vestibular adaptation)
前庭适应是指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前庭损伤的适应能力,使前庭系统能适应长期由外周前庭不对称信息的传入,从而对前庭反射产生适应性控制,改变前庭反射的增益、时相和方向,达到治疗效果。主要的前庭反射有:
①前庭-脊髓反射(vestibulo-spinal reflex,VSR),主要是通过视觉、本体觉和前庭觉等外周感觉的信息输入,经中枢神经系统整合后通过脊髓外侧束支配躯体四肢来维持平衡。最早用于评价VSR的是闭目直立试验,近年来应用较广泛的是姿势描记技术(posturography,PG);
②前庭眼动反射(vestibulo-ocular reflex,VOR),信号通过大脑同侧及对侧III、IV、VI颅神经核团传入中枢,前庭感觉可立即产生反射性的眼球活动,能够使头向一侧转动时眼球转动至对侧,从而维持视觉的稳定性。
单侧前庭功能减低的患者其VOR增益也降低,出现视觉图像在视网膜上反复滑动,这种滑动信号反复刺激前庭神经系统,使得前庭中枢增加VOR的增益,产生前庭适应。
前庭习服(vestibular habituation)
前庭习服是指前庭系统受到一系列相同的刺激后反应性逐渐降低,其机制包括两种结构成分:一种为神经贮存部分,用于贮存以往贮存的空间感觉信息;另一种是比较单位,它将以往贮存的感觉信息与目前所接受的信息进行比较,但其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习服具有方向性和转移性,一旦形成可维持一段时间,听力学及言语疾病继续刺激后可维持更久。习服训练方法有荡秋千、旋转椅等,是宇航员克服太空病的主要训练方法之一。
前庭代偿(vestibular compensation)
前庭代偿是指一侧外周前庭损伤后,产生眩晕、呕吐、身体失衡等症状,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些症状会减退或消失。其机制之一可能为当一侧前庭损伤后,对侧前庭神经核会发生一氧化氮合酶的改变,调节神经递质如胆碱乙酰转移酶的分泌从而调整前庭中枢兴奋性。
替代(sustitution)通过视觉、本体感觉、颈眼反射等途径来替代已丧失的前庭功能,以提高维持机体平衡的能力。
视觉及本体觉的替代作用 视觉及本体觉在单侧或双侧前庭功能丧失时对姿势稳定性的恢复有一定的帮助,但其并非在任何环境下都有效果,如在黑暗环境中就不可用。因此,此种替代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颈眼反射对颈部肌腱、肌肉及关节面的刺激后感觉传入产生的慢相眼动称为颈眼反射,可以补偿慢速而短暂的头部运动中VOR的不足。上述VRT的不同机制对于制定具体康复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并非所有的前庭功能减退患者都可以从康复训练中获益,前庭代偿只在体内一些生理机制完整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最佳。不同患者的前庭功能损伤程度及代偿能力不同,这就需要先检查评估患者的前庭功能,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康复训练方案。
VRT训练方法
一般性训练
最常用的训练方法是Cawthorne-Cooksey训练,其原理是患者通过进行速度及范围递增的活动使其达到“脱敏作用”,患者在医师指导下逐步完成以下动作:卧位时,眼球运动先慢后快,头部运动先慢后快,最后闭眼;坐位时,除眼部和头部运动外,需完成耸肩、转肩及向前弯腰从地上拾物动作;站位时,除完成坐位相关动作外,需加作在睁眼和闭眼状态下从坐位到站位,高于眼平面的双手互掷小球,低于膝盖平面的双手互掷小球,坐位到站位并同时转身;运动条件下,围住一人环行并向圆圈中心的人扔出大球和接受扔回的大球,先睁眼后闭眼进行屋内行走,先睁眼后闭眼进行上坡和下坡,先睁眼后闭眼进行上下台阶。Cawthorne-Cooksey训练法主要适用于前庭功能低下的患者,且训练越早越规律,临床疗效就越好,其主要优点是经济方便,如能建立在准确诊断的基础上则更有效。
个体化训练(individualized physical therapy)
20世纪80年代由Horak等倡导的前庭康复治疗方法,即根据患者的功能缺陷情况及诊断拟定针对性的训练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病情适时调整康复计划。具体训练措施主要包括:凝视稳定性训练、视觉依赖性训练、本体觉依赖训练、姿势稳定性训练等。凝视稳定性训练可使前庭-眼反射取得较好的增益,改善头动和行走中的视物模糊和头晕等症状,适用于单侧前庭功能低下或丧失、双侧前庭功能完全丧失的患者;视觉依赖性训练是通过闭眼来减少视觉刺激,减少视觉依赖,闭眼时可较好地应用本体感觉或前庭感觉的输入,该训练适用于单侧前庭功能低下或丧失的患者,但需要与提高姿势稳定性的练习联合进行;本体觉依赖训练是让患者站立在软垫、沙滩、泡沫塑料垫或横杆上,或在其上面行走,以此干扰患者的本体感觉,减少对本体感觉的依赖,扩展前庭和视觉输入,该训练适用于单侧前庭功能低下或丧失的患者,但需要与提高凝视稳定性、姿势稳定性的练习联合进行;姿势稳定性训练是通过睁眼及闭眼站立在不同密度的泡沫板上进行踮脚、双腿分开、合拢的训练,其机制是通过训练本体觉达到姿势稳定性的目的。个体化训练相对于一般性训练费用较高,但效果显著。
新型前庭康复训练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训练装置逐步应用于前庭康复训练,如虚拟现实训练法(virtual reality training),该训练方法的机制是利用计算机生成逼真的三维视听立体投影系统使患者与虚拟世界进行交互,通过刺激视网膜滑动及在特定环境下的习服,实现前庭康复训练的效果。其主要训练方法为利用电脑控制的三维立体投影系统及训练装置给患者提供虚拟的视觉刺激,实现患者与虚拟世界的交互来增强前庭康复训练的效果。虚拟现实训练法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治疗方法,可在安全且相对容易控制的条件下提供更具挑战性的环境,增强训练效果。Virre等研究认为,该方法提高了前庭-眼反射增益,减轻了眩晕程度,适用于伴有前庭-眼反射增益低下或恐高症、恐旷症等心理疾患的眩晕患者,但目前虚拟现实训练法尚处于积累经验阶段,无大宗临床试验报告。
VRT在各类眩晕患者中的应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 BPPV是因特定头位改变而诱发的阵发性短暂眩晕,为常见的前庭末梢器官病变,其主要治疗为手法复位,主要包括Epley耳石复位法和Lempert翻滚复位法。吴子明等研究发现内耳病变如突发性聋、前庭神经炎和梅尼埃有效性和可靠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所证实,已逐渐成为除药物、手术以外的又一重要治疗手段。
VRT作用机制
前庭康复训练主要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与前庭以增强患者的平衡功能并提高其对眩晕的耐受能力。平衡功能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躯干的控制能力。本研究显示,经过系统的作业治疗结合前庭训练4周后,患者BI指数、忽略程度改善均高于,采用综合的治疗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忽略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尽早回归家庭及社会。摆动运动,秋千和翘动座椅对康复训练患者的前庭功能通过头部的旋转刺激了前庭系统的椭圆囊斑和球囊斑,通过前庭觉的输入维持了躯体的平衡。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平衡功能小车的直线运动和翘板高低训练能对空间关系障碍患者进行空间定位训练,因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步行的路不可能很直总会有高低不平,我们让患者在翘板上反复体会高低的感觉,训练的脚下用 同的材质,不同倾斜度的物质对患者的距离与深度知觉障碍能进行一种前所未有的康复。
通过该仪器的使用它不同于一般的作业活动,它是以治疗为目的,为最终获得独立的生活能力发挥独特的作用,具体而言:
1、在克服躯体功能障碍上通过翘翘板的直线运动和增强肌力和关节活动范围,通过不同粗细的手柄的握持可促进手的精细活动功能的恢复,改善手的灵巧性,能改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患者的运动模式,运动协调性和平衡能力。还可以增强全身体力和耐力,改善认知与知觉功能障碍。
2、通过可调式凳子的起立坐下训练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患者的步行训练起到一种促进作用。
3、通过动态的运动,游戏的形式能调节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让患者通过由简到繁的多样化运动训练,使患者感到成功的愉快,从而增强独立感。在游戏活动中可以转移或提高患者的注意力,为患者提供一种适当且安全的宣泄感情的机会,使患者在心理上得到某些平衡。通过活动,培养患者参与社会和重返社会的意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驱动移动小车的往复运动实现移动功能,并在移动小车上安装有一个绕轴摆动的横梁机构实现摆动功能。同时,在横梁机构上装有座椅,座椅随横梁机构一起摆动。此外,横梁机构上还安装有秋千踏板,秋千也可以随横梁机构一起摆动,从而实现多功能的康复要求。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原理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图1的俯视图;
图4是图2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图4向左驱动的状态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横梁系统摆动的状态示意图。
在图中
1-丝杆;2-螺母;3-座椅;4-秋千踏板;5-吊绳;6-秋千挂钩;7-秋千支架;8-插销;9-定位孔;10-支撑架插销;11-支撑架;12-摆动支座;13-横梁机构;14-销轴;15-支架杆;16-移动小车;17-直线轴承;18-导轨;19-连杆;20-无极变速机;21-调节手轮;22-无极变速机;23-导轨底座;24-防滑缓冲垫;25-扶手固定销;26-扶手;27-连杆;28-调节手轮;29-轴承座;30-曲柄;31-连杆;32-移动小车支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往复移动小车式多功能康复机,如图1所示,主要可分为导轨底座18、移动小车16、横梁摆动机构、座椅摆动机构、秋千摆动机构及无极变速驱动机部分组成,具体见图1,所述导轨底座23其上装有导轨18,导轨18设有装在所述移动小车16底部的直线轴承17,该直线轴承17与所述导轨18配合连接形成滑轨机构。作为第一驱动机构的无极变速机22与曲柄连杆机构相连,该无极变速机22驱动曲柄连杆机构的曲柄30旋转而带动与曲柄连杆机构的连杆31铰接相连的移动小车16往复直线移动。
所述移动小车16上通过支架杆15横梁机构14,且该横梁机构与所述支架杆15的顶端铰接相连,从而由作为第二驱动机构的无极变速机20驱动所述横梁机构14相对支架杆15往复摆动;所述无极变速机20装设在所述移动小车16上,无极变速机20驱动曲柄连杆机构的曲柄旋转而带动与曲柄连杆机构的连杆19铰接相连的摆动支座12摆动。
所述横梁机构14包括横梁13、固定横梁13上的竖梁以及固定在固定横梁下端面的摆动支座12。所述竖梁上开有多个竖向排列的定位孔9,通过该定位孔9与秋千支架7通过插销8固定相连,并可以调节秋千支架的高度。所述横梁与支撑架11固定相连,所述座椅3通过支撑架装在横梁机构14上,且在座椅3与支撑架11之间设有调节座椅3高度的丝杠1和螺母2。
所述支撑架11上装有座椅3,横梁上装有用于安装秋千踏板4的秋千支架8,秋千支架8上装有多个秋千挂钩7,秋千踏板4通过吊绳6挂在相应的秋千挂钩7上。所述秋千支架8与横梁机构14之间设有调节秋千支架8高度的高度调节机构,通过秋千高度调节插销8与设置在横梁机构14上的
所述支撑架11上装有扶手26,该扶手26与支撑架之间设有调节扶手26水平位置的固定销26和对应横向排列的销孔。
工作时,无极变速机19可以通过手轮21调节而实现无极调速,调速范围在8r/min-40 r/min,在调速电机的驱动下,电机带动曲柄30旋转,通过连杆31和支座32驱动小车往复移动,小车装在直线轴承17,直线轴承17在直线轨道18上移动,直线轴承18固定安装在导轨底座23上,参见图2及图3。
移动小车上的横梁支架杆上端装有轴承座29以支撑横梁摆动机构,并可以实现机构的摆动。横梁摆动机构通过无级变速机20级调节手轮28及连杆19实现横梁机构摆动,具体参见图4。
横梁机构上钻有系列定位孔9,可以实现秋千支架7和翘动支撑架架的高低调节。座椅3通过丝杆2和螺母3固定在横梁上,以实现座椅的高度微调整和角度旋转。
支撑架及秋千横梁通过插销8和插销10分别固定在横梁机构13上面,此插销可以用来调节支撑架及秋千横梁的高度。座椅及秋千取下其一即可单独使用。
由此,本实用新型采用无级变速机驱动一个曲柄连杆机构以实现一个移动小车的往复运动,并在移动小车上安装有一个绕轴摆动的横梁机构。横梁机构在一个无极变速机驱动一个曲柄连杆机构的作用下实现摆动。横梁机构上装有一个可以角度和高度可以调整的座椅,座椅随横梁机构一起摆动。此外,横梁机构上还安装有一个高度可调的秋千,且秋千也可以随横梁机构一起摆动,从而实现多功能的康复要求。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内容应当理解为这些实施例仅用于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入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Claims (9)

1. 一种往复摆动小车式多功能康复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轨底座(23),其上装有导轨(18);
移动小车(16),装设在所述导轨(18)上并在第一驱动机构的驱动可沿导轨(18)做往复直线运动;
横梁机构(14),通过支架杆(15)装在所述移动小车(16)上,且该横梁机构与所述支架杆(15)铰接相连;
第二驱动机构,装设在所述移动小车(16)上的该第二驱动机构可驱动所述横梁机构(14)相对支架杆(15)往复摆动;
所述横梁机构(14)上装有座椅(3)和/或用于安装秋千踏板(4)的秋千支架(8)。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往复摆动小车式多功能康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机构(14)具有摆动支座(12),该摆动支座(12)与第二驱动机构之间通过曲柄连杆机构相连。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往复摆动小车式多功能康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为无极变速机(20),该无极变速机(20)驱动曲柄连杆机构的曲柄旋转而带动与曲柄连杆机构的连杆(19)铰接相连的摆动支座(12)摆动。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往复摆动小车式多功能康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为无极变速机(22),该无极变速机(22)驱动曲柄连杆机构的曲柄(30)旋转而带动与曲柄连杆机构的连杆(31)铰接相连的移动小车(16)往复移动。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往复摆动小车式多功能康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秋千支架(8)与横梁机构(14)之间设有调节秋千支架(8)高度的高度调节机构。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往复摆动小车式多功能康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小车(16)底部装有直线轴承(17),该直线轴承(17)与所述导轨(18)配合连接形成滑轨机构。
7.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往复摆动小车式多功能康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3)通过支撑架装在横梁机构(14)上,且在座椅(3)与支撑架之间设有调节座椅(3)高度的高度调节机构。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往复摆动小车式多功能康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装有扶手(26),该扶手(26)与支撑架之间设有调节扶手(26)水平位置的水平调节机构。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往复摆动小车式多功能康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3)通过丝杆(1)和螺母(2)装在支撑架(11)上。
CN201520206104.8U 2015-04-08 2015-04-08 往复摆动小车式多功能康复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5627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06104.8U CN204562781U (zh) 2015-04-08 2015-04-08 往复摆动小车式多功能康复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06104.8U CN204562781U (zh) 2015-04-08 2015-04-08 往复摆动小车式多功能康复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562781U true CN204562781U (zh) 2015-08-19

Family

ID=538554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206104.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562781U (zh) 2015-04-08 2015-04-08 往复摆动小车式多功能康复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56278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65933A (zh) * 2016-11-14 2018-05-25 复旦大学 基于静息态的辅助运动区功能定位方法
CN112957690A (zh) * 2021-02-03 2021-06-15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脑损伤大鼠多功能康复训练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65933A (zh) * 2016-11-14 2018-05-25 复旦大学 基于静息态的辅助运动区功能定位方法
CN108065933B (zh) * 2016-11-14 2021-07-23 复旦大学 基于静息态的辅助运动区功能定位方法
CN112957690A (zh) * 2021-02-03 2021-06-15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脑损伤大鼠多功能康复训练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elafield-Butt et al. Sensorimotor intentionality: The origins of intentionality in prospective agent action
Carr et al. Neurological rehabilitation: optimizing motor performance
Morris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motor disturbance in Parkinson's disease and strategies for movement rehabilitation
Bach-y-Rita et al. Late human brain plasticity: vestibular substitution with a tongue BrainPort human-machine interface
CN204562781U (zh) 往复摆动小车式多功能康复机
CN115691760A (zh) 一种基于虚拟现实技术与微电流技术结合的前庭训练康复系统及方法
Gencheva et al. Evaluation of hippotherapy in the course of multiple sclerosis treatment
RU2573554C1 (ru) Способ реабилитации пациентов с церебральным инсультом с выраженными вестибуло-атактическими нарушениями
CN103784292B (zh) 多功能康复训练器
JP7048679B2 (ja) 特に骨盤底筋最適化のためのeパルス法による、デジタル遠隔医療で使用するためのユーザの体組織の磁場刺激のための装置
Pyk et al. A paediatric interactive therapy system for arm and hand rehabilitation
Son et al. Effect of task-oriented activities on hand functions, cognitive functions and self-expression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dementia
CN205923555U (zh) 婴幼儿用感统智力启发椅
CN205360408U (zh) 一种具有缓停和测量摇摆距离装置的漫步机
Palmer Auditory discrimination development through vestibulo-cochlear stimulation
CN203852543U (zh) 一种可训练踝关节的旋转式起立床
Karóczi et al. The effects of functional balance training on balance, functional mobility, muscle strength, aerobic endurance and quality of life among community-living elderly people: a controlled pilot study
Schneider Vision for life, revised edition: Ten steps to natural eyesight improvement
CN207202976U (zh) 一种儿童尖足爬行康复装置
CN104188363A (zh) 内藏读书架的课桌
Wang The Research Status of Football Interven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CN203763455U (zh) 多功能康复训练器
RU2772400C1 (ru) Способ комплексной медико-психологической реабилитации пациентов в поздний восстановительный период после острого ишемического инсульта
Slomka The Fascial Network: Train and Improve Your Posture, Strength and Flexibility
Zastavna Principles of creation of complex physical rehabilitation program for children after cochlear implant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819

Termination date: 201704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