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555012U -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出风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出风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555012U CN204555012U CN201520074471.7U CN201520074471U CN204555012U CN 204555012 U CN204555012 U CN 204555012U CN 201520074471 U CN201520074471 U CN 201520074471U CN 204555012 U CN204555012 U CN 20455501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air outlet
- deflector
- outlet
- room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壳体、风门组件、风轮系统和换热器,壳体内设有至少一个蜗壳,每个蜗壳内设有可转动的导流板以限定出两个风道,每个风道具有设在壳体的外周壁上的出风口,每个出风口具有出风状态和闭合状态,一部分出风口处于出风状态时,另一部分出风口处于出风状态或者闭合状态。风门组件包括用于关闭每个出风口的多个风门。导流板和风门组件构造成在另一部分出风口中的至少一个从闭合状态切换至出风状态的切换过程中,被切换的所述出风口对应的风门开启完毕后,对应的导流板转动到位。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室外机,可以避免由于风撞击正在做打开动作的风门而产生噪音。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出风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的房间空调器中,大部分都是空调器正面出风或者两侧出风,在其制冷和制热时,基本上就是正出风空调器只能正面出风,侧出风空调只能侧面出风,很难实现正出风和侧出风相结合的出风口方式,大大降低了空调器制冷制热的舒适性,难以满足消费者对多维送风方式的追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相关技术中提出了一种可以同时具有正面出风口和侧面出风口的空调器,但是该空调器在实现不同出风口的切换时,噪音较大,影响用户的使用舒适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可以避免由于风撞击正在做打开动作的风门而产生噪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壳体、风门组件、风轮系统和换热器,所述风门组件设在所述壳体的外周壁上,所述风轮系统和所述换热器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上设有进风口,所述壳体内设有至少一个蜗壳,每个所述蜗壳内设有可转动的导流板以限定出两个风道,每个所述风道具有设在所述壳体的外周壁上的出风口,每个所述出风口具有出风状态和闭合状态,一部分所述出风口处于出风状态时,另一部分所述出风口处于出风状态或者闭合状态;所述风门组件包括用于关闭每个所述出风口的多个风门;所述风轮系统包括至少一个风机,每个所述蜗壳内设有一个所述风机,所述导流板和所述风门组件构造成在所述另一部分出风口中的至少一个从闭合状态切换至出风状态的切换过程中,被切换的所述出风口对应的风门开启完毕后,对应的所述导流板转动到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室外机,由于另一部分出风口中的至少一个从闭合状态切换至出风状态的切换过程中,被切换的出风口对应的风门开启完毕后,对应的导流板转动到位,从而可以避免由于风撞击正在做打开动作的风门而产生噪音,提高了用户的使用舒适性。
优选地,每个所述导流板的自由端形成为弹性件。
优选地,每个所述导流板在从所述导流板的自由端到所述导流板的枢转端的方向上形成为流线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室内机为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具体地,每个所述出风口在竖直方向上延伸,每个所述蜗壳和每个所述导流板分别在竖直方向上延伸。
优选地,所述风机为贯流风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风机为一个,所述出风口为两个。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示例中,所述蜗壳为两个。
进一步地,所述两个蜗壳的邻近彼此的两个风道的出风口连通以限定出一个中间出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风轮系统设置成在出风-闭合切换的过程中,所述风机降速且在完成切换后提速。
优选地,所述风轮系统设置成在出风-闭合切换的过程中,所述风机降速且在完成切换后恢复至切换前转速。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处于中间出风口向左吹风和左侧出风时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空调器室内机处于中间出风口向右吹风和右侧出风时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处于前侧出风时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空调器室内机处于侧面出风时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处于前侧出风时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空调器室内机处于侧面出风时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示意图;
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出两个风道的蜗壳的两个风道同时出风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的蜗壳中的其中一个风道出风时的示意图;
图11为图9所示的蜗壳中的另一个风道出风时的示意图;
图1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出风口切换示意图;
图13为图12所示的出风口切换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出风口切换示意图;
图15为图14所示的出风口切换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出风口切换示意图;
图17为图16所示的出风口切换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出风口切换示意图;
图19为图18所示的出风口切换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2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出风口切换示意图;
图21为图20所示的出风口切换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2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六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出风口切换示意图;
图23为图22所示的出风口切换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室内机100、
壳体1、出风口10、
蜗壳2、风道20、
导流板30、左侧风门31a、右侧风门31b、中间风门31c、
风机40、分流机构5、换热器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出风口具有出风状态和闭合状态,出风口的切换指的是出风口从出风状态切换至闭合状态或者从闭合状态切换至出风状态,传统的空调器的出风口切换过程中,风门和导流板的转动都是同步的,实用新型人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在一部分出风口处于出风状态且另一部分出风口进行切换时,当需要切换的出风口由出风状态切换至闭合状态的切换过程,由于风门和导流板的转动都是同步的,因此还会有风吹向正在做关闭动作的风门,风撞击风门而产生噪音。当需要切换的出风口由闭合状态切换至出风状态的切换过程,由于风门和导流板的转动都是同步的,因此还会有风吹向正在做打开动作的风门,风撞击风门而产生噪音,影响用户的使用舒适性。
下面参考图1-图11对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进行详细描述,空调器室内机100与室外机组装成空调器,空调器可以为单冷机或者冷暖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包括壳体1、风门组件、风轮系统和换热器6,风门组件设在壳体1的外周壁上,风轮系统和换热器6设在壳体1内,壳体1上设有进风口。
其中,壳体1内设有至少一个蜗壳2,每个蜗壳2内设有可转动的导流板30以限定出两个风道20,每个风道20具有设在壳体1的外周壁上的出风口10,也就是说,通过至少一个蜗壳2在壳体1内限定出多个风道20,壳体1的外周壁上设有多个出风口10,多个风道20与多个出风口10一一对应设置。
具体地,每个蜗壳2内设有分流机构5以在每个蜗壳2内限定出两个风道20,每个蜗壳2内设有一个可转动地设在分流机构5上的导流板30,导流板30在关闭其中一个风道20和打开两个风道20的位置之间可转动,也就是说,每个蜗壳2、相应的分流机构5和相应的导流板7限定出两个风道20,每个分流机构5上设有可转动的导流板30,如图9所示,导流板30的自由端不与蜗壳2的内壁接触使得两个风道20均处于打开状态,如图10所示,导流板30的自由端与其中一个风道20的内壁接触以关闭该风道20且使得另一个风道20处于打开状态。如图11所示,导流板30的自由端与另一个风道20的内壁接触以关闭该另一个风道20且使得其余一个风道20处于打开状态。
每个出风口10的运行状态包括闭合状态和出风状态。一部分出风口10处于出风状态时,另一部分出风口10可以处于出风状态或者闭合状态。
具体而言,由于空调器100设有多个出风口10,可以通过调整不同的出风口10的运行状态,使得空调器100具有多种出风模式,每种出风模式中的出风口10的运行状态与另外的出风模式中的出风口10的运行状态不同。从而实现空调器100的出风模式的多样性,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风门组件包括用于关闭每个出风口10的多个风门,每个风门设在壳体1的外周壁上。也就是说,每个出风口10的打开或关闭由风门组件进行控制,当风道20打开时,则相应的出风口10处于出风状态,当风道20关闭时,则相应的出风口10处于闭合状态。可以理解的是,只要出风口10不出风,则都称该出风口10处于闭合状态。
风机系统包括至少一个风机40,每个蜗壳2内设有一个风机40,优选地,风机40为贯流风机。
导流板30和风门组件构造成在另一部分出风口10中的至少一个从闭合状态切换至出风状态的切换过程中,被切换的出风口10对应的风门开启完毕后,对应的导流板30转动到位。也就是说,先将需要出风的出风口10完全打开后,再通过导流板30的转动将风导向切换至出风状态的出风口10,避免由于风撞击正在做打开动作的风门而产生噪音。
也就是说,当有一部分出风口10处于出风状态,且有一个或几个出风口10从闭合状态切换到出风状态时,在切换过程中,被切换的出风口10对应的风门和导流板30的动作不同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外机,由于另一部分出风口10中的至少一个从闭合状态切换至出风状态的切换过程中,被切换的出风口10对应的风门开启完毕后,对应的导流板30转动到位,从而可以避免由于风撞击正在做打开动作的风门而产生噪音,提高了用户的使用舒适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导流板30的自由端形成为弹性件。从而保证导流板30的自由端可以与风道20的内壁完成接触而完全关闭该风道20,提高另一个风道的出风量。优选地,每个导流板30在从导流板30的自由端到导流板30的枢转端的方向上形成为流线型。从而可以降低导流板30对风的阻力,减少风在风道20内流动时产生的噪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空调器室内机为立式空调器室内机。每个出风口10在竖直方向上延伸,每个蜗壳2和每个导流板30分别在竖直方向上延伸。
在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风机40为一个,出风口10为两个。更具体地,如图8所示,壳体1内设有一个蜗壳2,蜗壳2内设有分流机构5以限定出两个出风口10,分流机构5上设有可转动的导流板30。
如图1-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蜗壳2为两个,每个蜗壳2内限定出两个风道20,风机系统包括两个风机40,壳体1的外周壁上设有中间出风口10、分别位于中间出风口10两侧的左侧出风口10和右侧出风口10。可选地,两个蜗壳2的邻近彼此的两个风道20的出风口10连通以限定出一个中间出风口。
在图1和图2的示例中,空调器100包括两个蜗壳2和两个导流板30,风门组件包括三个风门,三个风门分别为中间风门31c、左侧风门31a和右侧风门31b,每个蜗壳2内设有一个分流机构5以限定出两个风道20,每个分流机构5上设有可转动的导流板30。壳体1的外周壁上设有中间出风口10、左侧出风口10和右侧出风口10,中间风门31c可转动地设在中间出风口10内,当中间风门31c转动一定角度时可以使得中间出风口10分别与每个蜗壳2内的其中一个风道20连通。左侧风门31a设在左侧出风口10处,右侧风门31b设在右侧出风口10处。
如图1所示,左侧风门31a打开左侧出风口10,位于左侧的导流板30摆动使得位于左侧的蜗壳2内的风道20与左侧出风口10导通,右侧风门31b关闭右侧出风口10,位于右侧的导流板30摆动使得位于右侧的蜗壳2内的风道20与中间出风口10的右侧部分导通,从而实现左侧出风和中间出风口10向左侧吹风。
如图2所示,左侧风门31a关闭左侧出风口10,位于左侧的导流板30摆动使得位于左侧的蜗壳2内的风道20与中间出风口10的左侧部分导通,右侧风门31b打开右侧出风口10,位于右侧的导流板30摆动使得位于右侧的蜗壳2内的风道20与右侧出风口10导通,从而实现右侧出风和中间出风口10向右侧吹风。
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中,中间风门31c绕其中心轴线可转动,当控制中间出风口10对应的中间风门31c开启或关闭时,首先控制中间风门31c向前推动一定距离,在中间风门31c向前移动到位后,控制中间风门31c绕其中间轴线转动,当中间风门31c转动到位后再控制中间风门31c向后推动到原始位置。也就是说,先控制中间风门31c从原始位置向前推动一定距离,当中间风门31c向前移动到位后,控制中间风门31c绕其中心轴线转动,当中间风门31c转动到位后,控制中间风门31c向后移动到原始位置。更具体地,上述一定距离的取值范围为30mm-40mm,简言之,中间风门31c从原始位置向前推出30-40mm,之后再退回30-4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示例,当控制左侧出风口10和右侧出风口10对应的风门开启或关闭时,控制相应的出风口10对应的风门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例如当控制左侧出风口10开启时,控制左侧风门31a向后移动以打开左侧出风口10,当控制左侧出风口10关闭时,控制左侧风门31a向前移动以关闭左侧出风口10。具体地,左侧出风口10对应的风门和右侧出风口10对应的风门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距离为60-800mm,例如可以控制左侧风门31a向后移动60-800mm以打开左侧出风口10,之后再控制左侧风门31a向前移动60-800mm以关闭左侧出风口10。
在图3-图6的示例中,壳体1的外周壁上设有两个中间出风口10、左侧出风口10和右侧出风口10。壳体1内设有两个蜗壳2,位于左侧的蜗壳2与相应的分流机构5配合限定出两个风道20,位于右侧的蜗壳2和相应的分流机构5配合限定出两个风道20。每个分流机构5上设有可转动的导流板30。其中在图3和图4的示例中,两个中间出风口10间隔开。在图5和图6的示例中,两个中间出风口10处于导通状态。
如图3和图5所示,位于左侧的导流板30向左摆动,位于右侧的导流板30向右摆动,从而使得两个中间出风口10处于出风状态,左侧出风口10和右侧出风口10处于闭合状态。
如图4和图6所示,位于左侧的导流板30向右摆动,位于右侧的导流板30向左摆动,从而使得左侧出风口10和右侧出风口10处于出风状态,两个中间出风口10处于闭合状态。
在图7的示例中,壳体1的外周壁上设有两个左侧出风口10和两个右侧出风口10,壳体1内设有两个蜗壳2,位于左侧的蜗壳2与相应的分流机构5配合限定出两个风道20,位于右侧的蜗壳2和相应的分流机构5配合限定出两个风道20。每个分流机构5上设有可转动的导流板30。其中可以通过控制两个导流板30的摆动,以改变两个左侧出风口10和两个右侧出风口10的出风情况。在图7的示例中,一个左侧出风口10和一个右侧出风口10处于出风状态。
当空调器室内机的出风口从出风状态切换至闭合状态的过程中,出风通道逐渐减小。当空调器室内机的出风口从闭合状态切换至出风状态的过程中,出风通道逐渐增大,在出风通道逐渐减小或者逐渐增大的过程中,均会出现出风通道为一条缝隙的情况,实用新型人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在一部分出风口处于出风状态且另一部分出风口进行切换时,当进行切换的出风口的出风通道变化至为缝隙时,风经过该缝隙时会产生较大的噪音,因此使得空调器室内机在实现不同出风口的切换时,噪音较大,影响用户的使用舒适性。
因此,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风轮系统设置成在出风-闭合切换的过程中,风机40降速且在完成切换后提速。更优选地,风轮系统设置成在出风-闭合切换的过程中,风机40降速且在完成切换后恢复至切换前转速。
下面以具体的示例对出风口10的切换进行说明,在该示例中,出风口10为三个且包括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
当从第一出风口处于出风状态切换至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均处于出风状态时,则在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从闭合状态切换至出风状态的切换过程中,风机40降速且在切换完成后,风机40提速。
当从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均处于出风状态切换至第一出风口处于出风状态时,则在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从出风状态切换至闭合状态的切换过程中,风机40降速且在切换完成后,风机40提速。
当从第一出风口处于出风状态切换至第二出风口、第三出风口处于出风状态时,则在第一出风口从出风状态切换至闭合状态、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从闭合状态切换至出风状态的切换过程中,风机40降速且在切换完成后,风机40提速。
当从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均处于出风状态切换至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处于出风状态时,则在第一出风口从出风状态切换至闭合状态的过程中,风机40降速且在切换完成后,风机40提速。
当从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处于出风状态切换至第一出风口处于出风状态时,则在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从出风状态切换至闭合状态、第一出风口从闭合状态切换至出风状态的切换过程中,风机40降速且在切换完成后,风机40提速。
当从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处于出风状态切换至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均处于出风状态时,则在第一出风口从闭合状态切换至出风状态的切换过程中,风机40降速且在切换完成后,风机40提速。
由于在不同出风口10切换的过程中,风机40进行降速,因此当出风通道为缝隙时,风机40的转速较小,从缝隙通过的风的风量和风速均较小,风从缝隙经过不会产生较大的噪音。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在不同出风口10的切换过程中,由于风机40降速,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空调器100在出风口10切换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同时由于风机40在切换完成后提速,从而不会影响用户的使用需求,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性。
下面参考图1-图2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出风控制方法。空调器包括风机、可转动的导流板、两个及以上的出风口、两个及以上用于关闭出风口的风门,空调器具有多种出风模式,每种出风模式中的出风口的运行状态与另外的出风模式中的出风口的运行状态不同。其中空调器的具体结构已在上述进行了详细描述,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出风口为两个且风机为一个。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示例中,两个及以上的出风口包括中间出风口、位于中间出风口两侧的左侧出风口和右侧出风口,这里就不再赘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出风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接收出风口切换指令,其中出风口切换指令指的是将一种出风模式切换为另外一种出风模式的指令,上述两种出风模式中空调器的出风方式不同。
根据出风口切换指令控制一部分出风口出风且另一部分出风口之一进行出风-闭合切换,在出风-闭合切换中,控制被切换的出风口对应的导流板和风门不同步动作。具体地,被切换的出风口从出风状态切换至闭合状态的切换过程中,对应的导流板转动到位后,对应的风门关闭。也就是说,通过转动导流板先将风导向处于出风状态的另一个出风口后,再关闭风门,避免由于风撞击正在做关闭动作的风门而产生噪音。
被切换的出风口从闭合状态切换至出风状态的切换过程中,对应的风门开启完毕后,对应的导流板转动到位。也就是说,先将出风口完全打开后,再通过导流板的转动将风导向切换至出风状态的出风口,避免由于风撞击正在做打开动作的风门而产生噪音。
也就是说,当有一部分出风口处于出风状态,且有一个或几个出风口从闭合状态切换到出风状态或者从出风状态切换至闭合状态时,在切换过程中,被切换的出风口对应的风门和导流板的动作不同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出风控制方法,由于在一部分出风口处于出风状态且另一部分出风口中的至少一个进行出风-闭合切换时,被切换的出风口对应的风门和导流板的动作不同步,从而可以避免由于风撞击正在做关闭动作或者打开动作的风门而产生噪音,提高了用户的使用舒适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在出风-闭合切换的过程中,风机降速且在完成切换后提速。更优选地,在切换完成后,风机恢复至切换前转速。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出风口切换过程中产生的噪音。
当两个及以上的出风口包括中间出风口、左侧出风口和右侧出风口时,空调器可以包括如下出风模式:中间出风模式、两侧出风模式、三面出风模式。其中中间出风模式指的是只有中间出风口打开、左侧出风口和右侧出风口均关闭。两侧出风模式指的是只有中间出风口关闭、左侧出风口和右侧出风口均打开。三面出风模式指的是中间出风口、左侧出风口和右侧出风口均打开。
下面参考图12和图13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出风控制方法。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空调器从中间出风模式切换为两侧出风模式,也就是说,出风口切换指令为从中间出风口出风切换至左侧出风口和右侧出风口均出风。
在接收到出风口切换指令时,根据出风口切换指令控制左侧出风口和右侧出风口对应的风门打开,当左侧出风口和右侧出风口对应的风门开启完毕后,控制导流板转动以使得左侧出风口和右侧出风口出风,当导流板转动到位后,控制中间出风口对应的风门关闭。
具体而言,如图13所示,在空调器处于中间出风模式时,在接收到出风口切换指令的信号时开始切换:首先两侧风门打开(即左侧风门和右侧风门打开),待两侧风门打开到位后,两个导流块开始转动以将风导向左侧出风口和右侧出风口。
在导流块开始转动后,风轮电机从当前风速开始进行减速,也就是说,风轮电机开始减转速。
待两个导流块转动到位后,中间风门开始关闭,当中间风门关闭到位后,风轮电机提速例如恢复至原转速。也就是说,在出风口切换过程中控制风轮电机从当前风速开始进行减速,并在出风口切换完成之后控制风轮电机提速。
之后空调器处于两侧出风模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出风控制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在出风口切换过程中产生的噪音。
下面参考14和图15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具体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出风控制方法。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空调器从中间出风模式切换到三面出风模式,也就是说,出风口切换指令为从中间出风口出风切换至中间出风口、左侧出风口和右侧出风口均出风。
在接收到出风口切换指令时,根据出风口切换指令控制左侧出风口和右侧出风口对应的风门打开,以及当左侧出风口和右侧出风口对应的风门开启完毕之后,即当左侧出风口和右侧出风口开启完毕后,控制导流板转动到位以使左侧出风口和右侧出风口出风。在打开左侧出风口和右侧出风口的过程中,中间出风口保持开启状态。
具体而言,如图15所示,在空调器处于中间出风模式时,在接收到出风口切换指令的信号时开始切换:首先两侧风门打开(即左侧风门和右侧风门打开),在两侧风门打开的过程中,风轮电机从当前风速开始进行减速,也就是说,风轮电机开始减转速。
待两侧风门打开到位后,两个导流块开始转动。
待两个导流块转动到位后,风轮电机提速例如恢复至原转速。也就是说,在出风口切换过程中控制风轮电机从当前风速开始进行减速,并在出风口切换完成之后控制风轮电机提速。
之后空调器处于三面出风模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出风控制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在出风口切换过程中产生的噪音。
下面参考图16和图17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具体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出风控制方法。
如图16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空调器从三面出风模式切换到中间出风模式,也就是说,出风口切换指令为从中间出风口、左侧出风口和右侧出风口均出风切换至中间出风口出风。
当接收到出风口切换指令时,根据出风口切换指令控制中间出风口保持开启状态,控制导流板转动以使得前侧出风口出风,在导流板转动到位后,控制左侧出风口和右侧出风口对应的风门关闭。
具体而言,如图17所示,在空调器处于三面出风模式时,在接收到出风口切换指令的信号时开始切换:首先中间出风口保持开启状态,两个导流块开始转动,在导流块转动的过程中,风轮电机开始减转速。
待两个导流块转动到位后,两侧风门(即左侧风门和右侧风门)开始关闭。
在两侧风门关闭到位后,风轮电机提速例如恢复至原转速,也就是说,在出风口切换过程中控制风轮电机从当前风速开始进行减速,并在出风口切换完成之后控制风轮电机提速。
之后,空调器处于中间出风模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出风控制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在出风口切换过程中产生的噪音。
下面参考图18和图19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个具体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出风控制方法。
如图18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空调器从三面出风模式切换到两侧出风模式,也就是说,出风口切换指令为从中间出风口、左侧出风口和右侧出风口均出风切换至左侧出风口和右侧出风口均出风。
当接收到出风口切换指令时,根据出风口切换指令控制左侧出风口和右侧出风口保持开启状态,之后控制导流板转动以使得左侧出风口和右侧出风口出风,当导流板转动到位后,控制中间出风口对应的风门关闭。
具体而言,如图19所示,空调器处于三面出风模式时,在接收到出风口切换指令的信号时开始切换:首先左侧出风口和右侧出风口保持开启状态,两个导流块开始转动,在导流块转动的过程中,风轮电机开始减转速。
待两个导流块转动到位后,风只吹向左侧出风口和右侧出风口,中间风门开始关闭。
在中间风门关闭到位后,风轮电机提速例如回复原转速,也就是说,在出风口切换过程中控制风轮电机从当前风速开始进行减速,并在出风口切换完成之后控制风轮电机提速。
之后,空调器处于两侧出风模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出风控制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在出风口切换过程中产生的噪音。
下面参考图20和图21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出风控制方法。
如图20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空调器从两侧出风模式切换到中间出风模式,也就是说,出风口切换指令为从左侧出风口和右侧出风口均出风切换至中间出风口出风。
在接收到出风口切换指令时,根据出风口切换指令控制中间出风口对应的风门开启,当中间出风口对应的风门开启完毕后,控制导流板转动以使得中间出风口出风,在导流板转动到位后,控制左侧出风口和右侧出风口对应的风门关闭。
具体而言,如图21所示,空调器处于两侧出风模式时,在接收到出风口切换指令的信号时开始切换:
首先中间风门打开,待中间风门打开到位后,两个导流块开始转动,在导流块转动的过程中,风轮电机开始减转速。
待两个导流块转动到位后,两侧风门(即左侧风门和右侧风门)开始关闭。
在两个风门关闭到位后,风轮电机提速例如恢复原转速,也就是说,在出风口切换过程中控制风轮电机从当前风速开始进行减速,并在出风口切换完成之后控制风轮电机提速。
之后空调器处于中间出风模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出风控制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在出风口切换过程中产生的噪音。
下面参考图22和图23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六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出风控制方法。
如图22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空调器从两侧出风模式切换到三面出风模式,也就是说,出风口切换指令为从左侧出风口和右侧出风口均出风切换至中间出风口、左侧出风口和右侧出风口均出风。
在接收到出风口切换指令时,根据出风口切换指令控制中间出风口对应的风门开启,当中间出风口对应的风门开启完毕后,控制导流板转动以使得中间出风口、左侧出风口和右侧出风口均出风。
具体而言,如图23所示,空调器处于两侧出风模式时,在接收到出风口切换指令的信号时开始切换:
首先中间风门打开,在中间风门打开后,风轮电机开始减转速,其中在中间风门开启的过程中,左侧风门和右侧风门保持开启状态。
待中间风门打开到位后,两个导流块开始转动。
待两个导流块转动到位后,风轮电机提速例如恢复至原转速,也就是说,在出风口切换过程中控制风轮电机从当前风速开始进行减速,并在出风口切换完成之后控制风轮电机提速。
之后空调器处于三面出风模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出风控制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在出风口切换过程中产生的噪音。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的出风模式还包括左侧出风口出风和中间出风口向左吹风的第一混合出风模式。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的出风模式还包括右侧出风口出风和中间出风口向右吹风的第二混合出风模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空调器包括如下五种出风模式:三面出风模式、两侧出风模式、中间出风模式、第一混合出风模式和第二混合出风模式,空调器可以在上述五种出风模式之间自由切换。
例如当空调器从中间出风模式切换到第一混合出风模式时,根据出风口切换指令控制左侧风门开启,同时控制中间风门保持开启状态,优选地可以控制中间风门的出风端向左摆动5°~20°,在左侧风门开启完毕后,控制位于左侧的导流块摆到风道右边,控制位于右侧的导流块摆到风道右边。其中在出风口切换过程中例如左侧风门开启后,风轮电机开始减速,在出风口切换完毕后即在导流板转动到位后风轮电机回复原始转速。
当空调器从中间出风模式切换到第二混合出风模式时,根据出风口切换指令控制右侧风门开启,同时控制中间风门保持开启状态,优选地可以控制中间风门的出风端向右摆动5°~20°,在右侧风门开启完毕后,控制位于左侧的导流块摆到风道左边,控制位于右侧的导流块摆到风道左边。其中在出风口切换过程中例如右侧风门开启后,风轮电机开始减速,在出风口切换完毕后即在导流板转动到位后风轮电机回复原始转速。
可以理解的是,空调器的第一混合出风模式和第二混合出风模式与其余出风模式之间的切换原理与上述的示例中的切换原理相同,例如根据出风口切换指令控制需要出风的出风口对应的风门开启,当需要出风的出风口对应的风门开启完毕之后,控制导流板以使需要出风的出风口出风。同时在出风口切换过程中控制风轮电机从当前风速开始进行减速,并在出风口切换完成之后控制风轮电机提速,例如恢复为当前风速,因此在此就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特定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例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携带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方法实施例的步骤之一或其组合。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1)
1.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壳体、风门组件、风轮系统和换热器,所述风门组件设在所述壳体的外周壁上,所述风轮系统和所述换热器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上设有进风口,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内设有至少一个蜗壳,每个所述蜗壳内设有可转动的导流板以限定出两个风道,每个所述风道具有设在所述壳体的外周壁上的出风口,每个所述出风口具有出风状态和闭合状态,一部分所述出风口处于出风状态时,另一部分所述出风口处于出风状态或者闭合状态;
所述风门组件包括用于关闭每个所述出风口的多个风门;所述风轮系统包括至少一个风机,每个所述蜗壳内设有一个所述风机,所述导流板和所述风门组件构造成在所述另一部分出风口中的至少一个从闭合状态切换至出风状态的切换过程中,被切换的所述出风口对应的风门开启完毕后,对应的所述导流板转动到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导流板的自由端形成为弹性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导流板在从所述导流板的自由端到所述导流板的枢转端的方向上形成为流线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室内机为立式空调室内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出风口在竖直方向上延伸,每个所述蜗壳和每个所述导流板分别在竖直方向上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为贯流风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为一个,所述出风口为两个。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为两个。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蜗壳的邻近彼此的两个风道的出风口连通以限定出一个中间出风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轮系统设置成在出风-闭合切换的过程中,所述风机降速且在完成切换后提速。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轮系统设置成在出风-闭合切换的过程中,所述风机降速且在完成切换后恢复至切换前转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074471.7U CN204555012U (zh) | 2015-02-02 | 2015-02-02 |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出风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074471.7U CN204555012U (zh) | 2015-02-02 | 2015-02-02 |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出风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555012U true CN204555012U (zh) | 2015-08-12 |
Family
ID=538301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074471.7U Active CN204555012U (zh) | 2015-02-02 | 2015-02-02 |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出风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555012U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322525A (zh) * | 2016-08-31 | 2017-01-11 |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
CN106352514A (zh) * | 2016-10-08 | 2017-01-25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的风道组件和空调器 |
CN108139105A (zh) * | 2015-09-29 | 2018-06-08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
WO2019144958A1 (zh) * | 2018-01-29 | 2019-08-01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CN112955698A (zh) * | 2018-08-24 | 2021-06-11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器和家用电器 |
CN115406082A (zh) * | 2022-09-15 | 2022-11-2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 |
-
2015
- 2015-02-02 CN CN201520074471.7U patent/CN20455501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139105A (zh) * | 2015-09-29 | 2018-06-08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
CN106322525A (zh) * | 2016-08-31 | 2017-01-11 |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
CN106352514A (zh) * | 2016-10-08 | 2017-01-25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的风道组件和空调器 |
WO2019144958A1 (zh) * | 2018-01-29 | 2019-08-01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CN112955698A (zh) * | 2018-08-24 | 2021-06-11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器和家用电器 |
CN112955698B (zh) * | 2018-08-24 | 2023-10-13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器和家用电器 |
US12038182B2 (en) | 2018-08-24 | 2024-07-16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ir conditioner and home appliance |
CN115406082A (zh) * | 2022-09-15 | 2022-11-2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613545A (zh) |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出风控制方法 | |
CN204555012U (zh) |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出风控制方法 | |
CN104613620A (zh) | 空调器及其出风控制方法 | |
CN204629712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US9726385B2 (en) |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 |
CN204629732U (zh) | 空调器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09520019A (zh) |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02350198U (zh) | 立柜式空调器 | |
CN105276784A (zh) |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208442950U (zh) | 空调柜机 | |
CN203718941U (zh) | 空调器 | |
CN104764091A (zh) | 空气调节箱、汽车空调装置及汽车 | |
KR101896897B1 (ko) | 차량용 공기조화장치의 공기조절 시스템 | |
CN204555229U (zh) | 空调器 | |
CN108050745A (zh) | 冰箱及其防凝露控制方法 | |
CN203671854U (zh) | 空调器及空调器的导风组件 | |
CN104006513B (zh) |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4515207A (zh) | 多贯流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2728745A (zh) | 一种挡风板组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0511919U (zh) | 空调柜机 | |
CN201037683Y (zh) | 一种车用冷暖空调的风门机构 | |
CN112556014A (zh) | 一种窗式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5066093U (zh) | 空调器 | |
CN204478270U (zh) | 空调器 | |
CN204629762U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